期刊文献+
共找到405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体认语言学 被引量:191
1
作者 王寅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67,共7页
业已成为当今国内外主流学派的"认知语言学",是基于体验哲学,在批判TG心智观之不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其名称"认知"二字却名不符实,未能明确体现这一理论取向,难怪乔氏本人也曾将TG冠之为认知语言学。据此,笔者... 业已成为当今国内外主流学派的"认知语言学",是基于体验哲学,在批判TG心智观之不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其名称"认知"二字却名不符实,未能明确体现这一理论取向,难怪乔氏本人也曾将TG冠之为认知语言学。据此,笔者为能突出该学科的体验性和实践性,主张将其修正为"体认语言学",且将其核心原则归纳为"现实—认知—语言",即心智和语言都是来自对现实的"体(互动体验)"和"认(认知加工)",这样便能明确体现该学科的精髓。本文主要从十个方面论述了做此修补的原因,以及"体认"这一术语的具体含义、解释力以及我们自己的贡献。因此,"体认语言学"与国外Lakoff&Johnson等所述的关系为:既长于斯也发展于斯,这也算是对中国本土语言理论的一种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体验人本观 体认语言学 语言哲学
下载PDF
语言哲学视域中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建构 被引量:81
2
作者 成晓光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5,共7页
言语使用形成人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在基本言语层面,言语建构人的主体性,为人类表征世界提供资源。在功能言语层面,功能性言语标记又使主体间性成为可能。本文在语言哲学的视域中考察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建构过程,指出,人的主体性在语言... 言语使用形成人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在基本言语层面,言语建构人的主体性,为人类表征世界提供资源。在功能言语层面,功能性言语标记又使主体间性成为可能。本文在语言哲学的视域中考察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建构过程,指出,人的主体性在语言作用下走向主体间性是一种哲学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主体间性 功能性言语 语言哲学 语言建构
原文传递
社会建构主义的语言哲学基础 被引量:46
3
作者 成晓光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7,F004,共6页
社会建构主义的语言哲学观认为,语言在本质上具有模糊性、矛盾性、主观性和建构性,所以,语言的意义只有在使用的动态过程中才能把握.语言使用就是主动地建构,而这种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因此,学习主体应积极... 社会建构主义的语言哲学观认为,语言在本质上具有模糊性、矛盾性、主观性和建构性,所以,语言的意义只有在使用的动态过程中才能把握.语言使用就是主动地建构,而这种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因此,学习主体应积极主动地用语言对个人学习经验进行认知和创造,去建构个人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建构主义 语言哲学 意义 意义建构
下载PDF
中西话语权势关系的语言哲学探源——话语学的文化研究视角 被引量:35
4
作者 吴宗杰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2期170-177,共8页
批判话语分析是西方现代文明进行反思后出现的一门新兴跨学科社会科学,其目的是通过语言分析来研究和阐释社会文化问题。要了解这门学科对研究中国问题的价值,我们有必要从语言哲学角度来认识今天东西方的话语关系。根据海德格尔、维特... 批判话语分析是西方现代文明进行反思后出现的一门新兴跨学科社会科学,其目的是通过语言分析来研究和阐释社会文化问题。要了解这门学科对研究中国问题的价值,我们有必要从语言哲学角度来认识今天东西方的话语关系。根据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和庄子等人的语言哲学思想,语言表述的真理性和社会活动的合理性需要从存在论的角度来审视。中国语言在现代化过程中沉淀了一种不平等的东西方话语霸权关系,它以话语体裁的方式支配着不同领域的社会活动,并导致中国传统文化边缘化及其他社会问题,如中医技术化、教育异化、管理语言数字化,等等。在这里,语言作为一种存在的敞开变成了为支配而存在的工具,“他者”话语通过自己的嘴试图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传统话语的内在结构和文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话语学 中国话语 文化霸权 语言哲学 海德格尔 庄子
下载PDF
语言研究新增长点思考之四:后语言哲学探索——语言哲学、后语言哲学与体验哲学 被引量:35
5
作者 王寅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0,共10页
哲学是语言学的摇篮,解决两者在中国长期分离的两张皮问题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语言哲学曾为语言学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如语义学和语用学就出自于此),近来有式微趋势。钱冠连教授据此提出"后语言哲学",并将其视为一种在中国可... 哲学是语言学的摇篮,解决两者在中国长期分离的两张皮问题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语言哲学曾为语言学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如语义学和语用学就出自于此),近来有式微趋势。钱冠连教授据此提出"后语言哲学",并将其视为一种在中国可能的发展之路,我们认为不仅可行,而且意义重大。体验哲学是对传统哲学(包括语言哲学)的批判和发展,将其视为"后语言哲学"顺理成章。我们基于此进行5方面的探索:(1)溯源体验哲学;(2)建立主客主多重互动理解模式;(2)尝试回答物质如何决定精神;(4)提出语言世界观多元论;(5)详论语言的体验性。这些当可归属于中国的后语言哲学研究之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哲学 后语言学哲学 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
原文传递
西方语言哲学是语言研究的营养钵 被引量:35
6
作者 钱冠连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11,共4页
语言哲学与语言学的关系,就像营养钵对钵中小苗的关系,也像摇篮对摇篮中婴儿的关系。这个命题的提出是基于以下论证:从语言哲学到语言学的发展轨道,某些新的语言学发现,尤其是后语言哲学路子的形成。
关键词 语言哲学 语言研究 营养钵
原文传递
人类心智探秘的哲学之路——试论从语言哲学到心智哲学的发展 被引量:30
7
作者 蔡曙山 《晋阳学刊》 CSSCI 2010年第3期3-11,共9页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哲学的发展,我们认为参与人类心智探秘的语言哲学具有三种意义:形成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人类语言和心智的三分框架;形成"主体-语言-世界"三元结构世界观;语言哲学的发展...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哲学的发展,我们认为参与人类心智探秘的语言哲学具有三种意义:形成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人类语言和心智的三分框架;形成"主体-语言-世界"三元结构世界观;语言哲学的发展催生了认知科学。20世纪70年代中期认知科学诞生以后,心智哲学已经取代语言哲学成为西方哲学的主流。心智哲学也具有三重含义:完成了哲学的"认知转向";形成了"心智-语言-世界"新的三元结构世界观;开创了以经验为基础的、以综合方法为特征的哲学发展的新时代。心智哲学和体验哲学具有与以往的哲学完全不同的特征。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一个学科综合交叉、知识综合创新、人才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必将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智 认知科学 语言哲学 心智哲学 体验哲学 综合时代
下载PDF
作者中心主义及其合法性危机——基于作者权体系的哲学考察 被引量:27
8
作者 林秀芹 刘文献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3-92,共10页
作者中心主义是作者权体系的灵魂核心,其产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它将作者置于著作权权利结构的中心,并赋予作者神圣的精神权利。作者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是浪漫主义、康德与黑格尔的人格权理论、近代主体性哲学和传统解释学,这些哲学为... 作者中心主义是作者权体系的灵魂核心,其产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它将作者置于著作权权利结构的中心,并赋予作者神圣的精神权利。作者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是浪漫主义、康德与黑格尔的人格权理论、近代主体性哲学和传统解释学,这些哲学为作者的文学财产权提供了合法性基础,这也是作者中心主义得以源远流长的内在原因。但结构主义、语言哲学、哲学诠释学的兴起与主体范式的破产直接动摇作者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使作者权扩张的合法性遭受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中心主义 浪漫主义 语言哲学 人格权理论 哲学诠释学
下载PDF
当代语言哲学研究:从语形到语义再到语用 被引量:22
9
作者 江怡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9,45,共10页
现代哲学的分析方法与现代逻辑密切相关,而现代逻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注重语言的逻辑句法。这是一个从语形到语义的分析过程,也就是说,是通过对语言结构的逻辑分析进入对语言意义的研究,或者说,是以语义分析作为出发点而展开的对语言... 现代哲学的分析方法与现代逻辑密切相关,而现代逻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注重语言的逻辑句法。这是一个从语形到语义的分析过程,也就是说,是通过对语言结构的逻辑分析进入对语言意义的研究,或者说,是以语义分析作为出发点而展开的对语言结构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之前,哲学家们的主要精力放在语形学研究上;但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哲学家们逐渐开始关注对语义学的研究,从80年代起哲学家们把语用学作为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些都使得当代语言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哲学 语言学 意义与语言指称对象
原文传递
从“意义用法论”到“基于用法的模型” 被引量:26
10
作者 王天翼 王寅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9,46,共5页
维特根斯坦"意义用法论"的历史价值不仅体现了后现代哲学的人本主义精神,开创了日常语言学派,且还为其后的语言研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方向。认知语言学(包括构式语法)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进路,一反索绪尔和乔姆斯基的语言学思路,... 维特根斯坦"意义用法论"的历史价值不仅体现了后现代哲学的人本主义精神,开创了日常语言学派,且还为其后的语言研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方向。认知语言学(包括构式语法)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进路,一反索绪尔和乔姆斯基的语言学思路,力主从人本性角度研究语言,在"现实—认知—语言"的基本原则指导下提出了"基于用法的模型"。本文从七个方面详述了该模型的主要内容,认为语言研究当循"归纳兼演绎",以能更好地论证语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哲学 意义用法论 认知语言学 构式语法 基于用法的模型
原文传递
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为语言哲学之延续——二十九论语言的体认性 被引量:22
11
作者 王寅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25,共8页
哲学主要研究"存在(物质、世界、感性)"与"思维(人、理性、语言)"之间的关系,语言哲学则意在通过语言分析重铸这一哲学老问题。以弗莱格、维特根斯坦、塔尔斯基、罗素、维也纳学派等为代表的理想派语言哲学家通过... 哲学主要研究"存在(物质、世界、感性)"与"思维(人、理性、语言)"之间的关系,语言哲学则意在通过语言分析重铸这一哲学老问题。以弗莱格、维特根斯坦、塔尔斯基、罗素、维也纳学派等为代表的理想派语言哲学家通过分析典型语句解决了若干哲学核心问题,从而形成了哲学的语言论第三转向。我们认为,基于体验哲学(EP)建立起来的认知语言学(CL)同样也沿袭了这一语言哲学的传统,其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便是见证。据此,我们一直认为,EP和CL是西方语言哲学的延续,也是中国后语哲的主要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哲学 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 “现-认-语”核心原则
原文传递
译者主体性的语言哲学反思 被引量:20
12
作者 柳晓辉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2-125,共4页
20世纪西方哲学发生语言转向之后,语言的地位得到迅速提升。语言不再是人与人交流时所使用的透明工具,而是变为一个特殊的在者。与之相伴,西方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之后,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本文从语言地位的变化... 20世纪西方哲学发生语言转向之后,语言的地位得到迅速提升。语言不再是人与人交流时所使用的透明工具,而是变为一个特殊的在者。与之相伴,西方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之后,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本文从语言地位的变化入手,试析两个转向之间的联系,探讨译者作为特殊的语言活动参与者的地位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本体论 语言转向 译者主体 语言哲学
原文传递
再论索绪尔与语言哲学 被引量:19
13
作者 王寅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4,共7页
索绪尔不仅是一位语言学家,也是一位语言哲学家,他(1916)提出并阐述了很多语言哲学的基本原理,如:语言具有先在性,语言使思想出场;语言即思想,形式即内容,因此语言不是工具;首倡"关门打语言"的策略,聚焦对内部要素关系的论述... 索绪尔不仅是一位语言学家,也是一位语言哲学家,他(1916)提出并阐述了很多语言哲学的基本原理,如:语言具有先在性,语言使思想出场;语言即思想,形式即内容,因此语言不是工具;首倡"关门打语言"的策略,聚焦对内部要素关系的论述;整体同构论等,且为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树立了批判的靶子。索氏这些思想或许来自语言哲学家,或许对他们产生了影响,两者之间存在诸多共鸣现象,具有明显的渊源关系。这就是笔者12年前为何要将索氏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定位于语言哲学的原因。因此,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更为深刻地解读索氏哥白尼革命意义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绪尔结构主义 语言哲学 分析 形式
下载PDF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探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梁骏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70-73,共4页
语言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美国当代哲学家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在英美分析哲学界有一定的影响。他强调从使用和交际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意义 ,强调把语言当作人类行为的一部分进行研究 ,强调对语旨行为的结构、类型及其标... 语言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美国当代哲学家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在英美分析哲学界有一定的影响。他强调从使用和交际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意义 ,强调把语言当作人类行为的一部分进行研究 ,强调对语旨行为的结构、类型及其标准进行分析 ,从而打破了传统的静态研究语言的模式 ,为现代语言哲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对其理论进行剖析 ,有助于我们对语言现象及其本质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哲学 言语行为 语旨行为
下载PDF
语言学新增长点思考之二:语言与哲学的交织对我们的启发——古希腊哲学家论语言 被引量:18
15
作者 王寅 《中国外语》 CSSCI 2008年第1期27-32,45,共7页
本文梳理了古希腊哲学家如何从语言"tobe"的用法中得到启发建立起形而上学的哲学研究思路,以及他们有关语言的论述。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西方的语言与哲学之间的交织关系,也可见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产生的语言哲学有着久远... 本文梳理了古希腊哲学家如何从语言"tobe"的用法中得到启发建立起形而上学的哲学研究思路,以及他们有关语言的论述。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西方的语言与哲学之间的交织关系,也可见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产生的语言哲学有着久远的理论基础。他们的观点至今对语言学界仍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增长点。笔者主张将being(是、存在、有)译为"毕因",ontology(原译"本体论"、"存在论"、"是论"、"有论")译为"毕因论",以避免当前这两个术语翻译不统一所带来的麻烦。本文还论述了哲学界与语言学界关于唯名论和唯实论的基本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哲学 语言学 新增长点 BEING 毕因
原文传递
释义理论的语言哲学诠释——语言哲学的新增长点 被引量:18
16
作者 李明清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14,共3页
释义理论抛弃以往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解码的观点,强调对意义的忠实,重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认为翻译是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语言哲学同样关注意义问题,重视人因素在语言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但是目前将语言哲学与翻译... 释义理论抛弃以往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解码的观点,强调对意义的忠实,重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认为翻译是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语言哲学同样关注意义问题,重视人因素在语言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但是目前将语言哲学与翻译学研究相结合的文章尚属罕见,本文就是在这个交叉点上的一次尝试,希望能为语言哲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义理论 语言哲学 意义 人因素
原文传递
英汉语篇中的语言变异及其文体功能 被引量:14
17
作者 龚卫东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4-78,共5页
语言变异普遍而客观地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本文以符号学和文体学的观点概括总结了语言变异在英汉文学语篇和非文学语篇中的文体功能,指出形式和意义相统一的语言变异才具有美学价值,体现文体风格。同时,本文也试从语言哲学和认知心... 语言变异普遍而客观地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本文以符号学和文体学的观点概括总结了语言变异在英汉文学语篇和非文学语篇中的文体功能,指出形式和意义相统一的语言变异才具有美学价值,体现文体风格。同时,本文也试从语言哲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简要分析语言变异出现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篇 语言变异 文体功能 语言哲学 认知心理
下载PDF
语言哲学与当代西方修辞学 被引量:15
18
作者 彭炫 温科学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6-40,共5页
当代西方修辞学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修辞学的复兴是以语言哲学为基础的 ,而这一点我们以往了解并不多。修辞学运用语言哲学理论重新阐释了语词的意义 ,分析了人类的言语行为与修辞的关系 ,修补了传统上修辞学与哲学的分离 ,改造了传统... 当代西方修辞学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修辞学的复兴是以语言哲学为基础的 ,而这一点我们以往了解并不多。修辞学运用语言哲学理论重新阐释了语词的意义 ,分析了人类的言语行为与修辞的关系 ,修补了传统上修辞学与哲学的分离 ,改造了传统的修辞学 ,使曾经衰落了将近一个世纪的西方修辞学出现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哲学 西方修辞学 新修辞学 复兴
下载PDF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 被引量:15
19
作者 宫军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8-130,共3页
蒯因是二战后美国最负盛名的哲学家之一,也是继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之后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他有关翻译不确定性的理论引起学界很大的反响,为原本复杂的翻译现象添加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多年来,国内外虽然不断有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蒯因是二战后美国最负盛名的哲学家之一,也是继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之后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他有关翻译不确定性的理论引起学界很大的反响,为原本复杂的翻译现象添加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多年来,国内外虽然不断有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问题,但是结果却差强人意。本文尝试另辟蹊径,从人与世界的关系出发,探讨译者在具有不确定性翻译现象中的主体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蒯因 不确定性 译者主体 语言哲学
原文传递
回到生活世界:一种探索语义的人文策略 被引量:16
20
作者 徐海铭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共8页
20世纪哲学出现了语言转向,分析哲学活动大行其道。分析活动表面看来似乎是借助于对日常语言和语法的分析廓清语义,从而消除哲学意义的模糊,找到解决哲学争论的门径。其实,分析活动背后深层的原因还是借助于语言分析寻求科学范式,找到... 20世纪哲学出现了语言转向,分析哲学活动大行其道。分析活动表面看来似乎是借助于对日常语言和语法的分析廓清语义,从而消除哲学意义的模糊,找到解决哲学争论的门径。其实,分析活动背后深层的原因还是借助于语言分析寻求科学范式,找到确证的知识和真理。那么,基于语言的哲学或者语言哲学能否成为表征自然或者自在的世界的镜子呢?本文从语言和语义学理的角度说明:(1)语言学领域所谓的科学范式不能解决生活世界语言和意义问题;(2)语言哲学领域的许多逻辑和科学尝试都不能解决生活世界的语言和意义问题;(3)语言和言语有生成的语境,有生成的历史和历史性,言语事件的偶然性更不可能被所谓的普遍语言准则所涵盖。要研究语言和意义,必须回到生活世界和人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世界 语言 意义 语言哲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