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蚜虫的表型可塑性及其遗传基础 被引量:17
1
作者 陈倩 沈佐锐 王永模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59-866,共8页
表型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是有机体在适应生物或非生物环境时呈现不同表型的能力,并且有遗传基础。蚜虫是农林业的重要经济害虫,易受外部环境因素和自身遗传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表型的可塑性。本文综述了外部环境因素(如寄主植... 表型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是有机体在适应生物或非生物环境时呈现不同表型的能力,并且有遗传基础。蚜虫是农林业的重要经济害虫,易受外部环境因素和自身遗传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表型的可塑性。本文综述了外部环境因素(如寄主植物、温度、光照、天敌等)的变异对蚜虫表型的影响。总体来说,蚜虫表型会因寄主植物的种类、品系以及发育阶段和营养状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温度变化对不同蚜虫种类的生殖力、生存力以及有翅蚜产生与否有极大影响。研究人员利用RAPD-PCR、微卫星等分子遗传标记确认寄主植物和温度是造成蚜虫种群遗传分化的重要因素。就内部因素而言,不同的蚜虫种类以及同一种蚜虫的不同克隆系在表型和遗传进化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在蚜虫受外界条件影响的不同虫态以及不同体色克隆系、不同生活周期的类群之间,其生物学、生态学和遗传学都有所差异。分析上述各个因素对蚜虫表型可塑性的影响,对于蚜虫的生态进化研究和有效治理蚜害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最后讨论了还有必要深入研究的诸多问题,如表观遗传调控,包括DNA甲基化、基因所在的核小体上的组蛋白的共价修饰和染色质重塑、siRNA介导的基因沉默以及微RNA(microRNA或miRNA)调控的基因表达变化等,又如有翅蚜的表型和遗传学研究,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蚜虫的生态进化的影响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蚜虫 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 表型可塑性 表型 遗传进化
下载PDF
2001-2020年河南省审定小麦品种育种特点及表型性状演变分析 被引量:20
2
作者 李爱国 宋晓霞 +1 位作者 张文斐 王改革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47-959,共13页
为了解近年来河南省小麦审定品种育种特点及表型性状演变情况,分析了2001-2020年河南省审定的555个小麦品种的育种特点,统计了其中425个水地组品种的12个农艺和品质性状,并对其演变情况和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品种审定数量加速... 为了解近年来河南省小麦审定品种育种特点及表型性状演变情况,分析了2001-2020年河南省审定的555个小麦品种的育种特点,统计了其中425个水地组品种的12个农艺和品质性状,并对其演变情况和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品种审定数量加速上升,企业已成为小麦育种的主导力量;2001-2005审定品种60个,2006-2010年审定76个,2011-2015年审定95个,2016-2020年审定324个。品种选育仍以品种间杂交为主,占比90.99%;种质资源利用集中、品种同质化严重。亲本资源集中在周麦16(87次)、矮抗58(76次)、周麦22(59次)、豫麦21(35次)等种质上。企业选育品种数由2001-2015年间的86个上升至2016-2020年间的202个,占同期科研机构育成品种数比例由54.7%上升至185%。(2)品种单产增长,穗粒数增加,千粒重提高,生育期延长。半冬性、弱春性小麦品种的均产分别为7932.4 kg·hm-2、7488.6 kg·hm-2。半冬性品种单产增加了610 kg·hm-2,穗粒数增加3粒,千粒重提高4.7 g,生育期延长3.3 d;弱春性品种单产增加672.8 kg·hm-2,穗粒数增加3.4粒,千粒重提高1.7 g,生育期延长5 d。(3)品质改良取得进展,半冬性、弱春性品种的稳定时间分别上升了2.6 min、0.7 min。审定品种以中筋为主,中强筋(含强筋)较少,弱筋最少;单一指标达标品种多,综合指标达标品种少,品质结构不平衡。(4)河南省小麦育种宜选择高生物产量(株高80~85 cm)、适宜群体(550~660万穗·hm-2)、高结实率(穗粒数35~40粒)、高千粒重(≥45 g)的中大穗品种,需重点改良蛋白质质量,促进各品质性状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小麦品种 育种特点 表型性状 演变
下载PDF
昆虫翅型分化的表型可塑性机制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小艺 杨忠岐 +1 位作者 魏可 唐艳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988-3999,共12页
翅多型现象在昆虫中广泛存在,是昆虫在飞行扩散和繁殖能力之间权衡的一种策略,对种群的环境适应性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在植食性昆虫中研究较多,有关寄生蜂的翅型分化鲜见报道。综述了昆虫翅型分化的表型可塑性机制。遗传因素和环... 翅多型现象在昆虫中广泛存在,是昆虫在飞行扩散和繁殖能力之间权衡的一种策略,对种群的环境适应性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在植食性昆虫中研究较多,有关寄生蜂的翅型分化鲜见报道。综述了昆虫翅型分化的表型可塑性机制。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均对昆虫翅的发育产生影响,基因型对翅型的决定具有显著作用,外界环境条件,包括温度、光周期、食物质量、自身密度、外源激素等因素对昆虫翅的发育也产生重要的调节作用,从而产生翅的非遗传多型性现象。此外,天敌的寄生或捕食作用可能会诱导某些昆虫的翅型产生隔代表型变化。对昆虫产生翅多型现象的生态学意义及其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并探讨了寄生性昆虫翅型分化机制在生物防治上的可能应用途径。功能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的进一步发展可望为彻底揭示昆虫翅型分化机制提供新的机遇和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翅多型性 非遗传多型性 表型可塑性 适应性进化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of a Newly Isolated Getah Virus in the China-Laos Border,China 被引量:12
4
作者 LI Yuan Yuan FU Shi Hong +12 位作者 GUO Xiao Fang LEI Wen Wen LI Xiao Long SONG Jing Dong CAO Lei GAO Xiao Yan LYU Zhi HE Ying WANG Huan Yu REN Xiao Jie ZHOU Hong Ning WANG Gui Qin LIANG Guo Dong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3期210-214,共5页
In this study, we isolated a virus strain (YN12031) from specimens of Armigeres subalbatus collected in the China-Laos border. BHK-21 cells infected with YN12031 exhibited an evident cytopathic effect (CPE) 32 h p... In this study, we isolated a virus strain (YN12031) from specimens of Armigeres subalbatus collected in the China-Laos border. BHK-21 cells infected with YN12031 exhibited an evident cytopathic effect (CPE) 32 h post-infection. The virus particles were spherical, 70 nm in diameter, and enveloped; they also featured surface fib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tah virus China-Laos border phenotypic characteristics Molecular evolution
下载PDF
中国汉族人近期基因组及表型进化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罗华夏 张鹏 +10 位作者 张皖豫 郑宇 郝頔 史忆戎 牛仪伟 宋廷瑞 李燕燕 赵石磊 陈华 徐涛 何顺民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20期2391-2404,M0005,共15页
了解人类进化过程中经历的正选择,可以洞察塑造我们物种的事件,以及今天继续困扰我们的疾病.作为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在其特定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环境中一直在经历基因选择.本文通过对3946个中国汉族人高深度全基因组测序数据进行分析,... 了解人类进化过程中经历的正选择,可以洞察塑造我们物种的事件,以及今天继续困扰我们的疾病.作为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在其特定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环境中一直在经历基因选择.本文通过对3946个中国汉族人高深度全基因组测序数据进行分析,鉴定了24个近期选择的基因组区域,包括免疫相关基因区(MHC cluster、IGH cluster、STING1、PSG)、酒精代谢相关基因区(ADH1B、ALDH2、ALDH3B2)和嗅觉感知基因OR4C16.其中MHC cluster、ADH1B和ALDH2也被TOPMed和西湖生物库WBBC鉴定.在这些信号中,IGH cluster值得关注,其中变异14105737776CT(rs117518546,IgG1-G396R)的优势等位基因可促进免疫反应,但也增加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风险.另外,本研究新发现的ALDH3B2的进化方向对酒精代谢的影响与ALDH2的相反.除了单基因性状,本文发现多个复杂性状经历了多基因适应;特别是,多种方法一致表明,在自然选择中,较低的血压更受青睐.最后建立了一个名为RePoS的数据库(http://bigdata.ibp.ac.cn/RePoS/)以集成和显示多种群选择信号.综上,本研究扩展了我们对汉族和其他人群的自然进化和表型适应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疾病 中国汉族人 酒精代谢 自然进化 基因选择 ALDH2 人类进化过程 全基因组测序
原文传递
展毛翠雀的花性状表型选择 被引量:5
6
作者 路宁娜 刘振恒 +2 位作者 马妍 路广梅 孟秀祥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72-777,共6页
传粉者的选择作用是花表型性状进化的重要驱动力,解析选择作用的强度是理解花进化的关键。通过表型操控实验和表型选择研究能够分析花性状与其适合度的关系,探究花性状的表型选择作用。为揭示花性状变化对雌性适合度的影响,本研究处理... 传粉者的选择作用是花表型性状进化的重要驱动力,解析选择作用的强度是理解花进化的关键。通过表型操控实验和表型选择研究能够分析花性状与其适合度的关系,探究花性状的表型选择作用。为揭示花性状变化对雌性适合度的影响,本研究处理展毛翠雀(Delphiniumkamaonensevar.glabrescens)花萼片大小,并进行表型选择分析。结果表明:人为减小展毛翠雀花萼片显著降低了传粉者的访花频率,但是并没有影响种子产量(种子数和结籽率),说明展毛翠雀花萼片的大小不影响种子产量,可能主要吸引传粉昆虫输出花粉。通过雌性适合度(种子数量)估计表型选择梯度,发现花萼片大小(长和宽)没有受到显著的直接选择梯度。但是,花距长受到显著的线性选差和选择梯度,表明花距的延长能够增加种子产量。本研究表明展毛翠雀花性状受到选择的作用,但萼片和花距有不同的功能,分别影响传粉者访问频率和种子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展毛翠雀 花大小 表型选择 表型进化 性状操控 适合度
原文传递
树麻雀表型的环境适应进化 被引量:4
7
作者 兰敏敏 范龙梅 +6 位作者 刘方庆 文陇英 景鑫 朱诚 王玲 胡梦英 祖晓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92-1400,共9页
树麻雀(Passer montanus)分布范围广、海拔梯度大,也是人类活动的伴随物种。对中国837个样本的10个形态特征与温度、日照、海拔和风速等4个主要环境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树麻雀的体重、嘴裂、翅长、尾长、跗跖长、脑骨宽、眼间距... 树麻雀(Passer montanus)分布范围广、海拔梯度大,也是人类活动的伴随物种。对中国837个样本的10个形态特征与温度、日照、海拔和风速等4个主要环境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树麻雀的体重、嘴裂、翅长、尾长、跗跖长、脑骨宽、眼间距与日照因子显著相关(P<0.05),体重、体长、翅长、尾长、跗跖长与海拔因子显著相关(P<0.05),体重、嘴峰、翅长、脑骨长与温度因子显著相关(P<0.05),表明树麻雀的形态指标易随环境因子的变化而变化。通过控制经度和海拔两个变量,对形态指标与纬度的偏相关分析表明,体重、翅长、脑骨长和脑骨宽与纬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体表突出部分嘴峰、嘴裂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即随着纬度的升高,树麻雀身体逐渐变大,符合贝格曼规律;体表突出部分嘴峰和嘴裂随纬度升高变短,符合阿伦规律。飞行能力与海拔因子呈极显著正相关(n=92,r=0.217,P=0.038),表明树麻雀在高海拔地区具有更强的飞行能力,这也许是它成为广布种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麻雀 形态特征 环境因子 表型进化
下载PDF
多倍化与植物新表型关联性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裴芸 虞夏清 +2 位作者 赵晓坤 张万萍 陈劲枫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854-1866,共13页
系统分析和讨论了全基因组复制(Whole genome duplications,WGD)与植物新表型(形态器官“巨大性”、开花期变异、次生代谢物增加、农艺性状优化、抵御胁迫能力增强等)的形成关系及其在进化中的贡献和意义,展望了未来多倍体研究的发展方... 系统分析和讨论了全基因组复制(Whole genome duplications,WGD)与植物新表型(形态器官“巨大性”、开花期变异、次生代谢物增加、农艺性状优化、抵御胁迫能力增强等)的形成关系及其在进化中的贡献和意义,展望了未来多倍体研究的发展方向,为多倍体植物进化创新研究和新型多倍体作物分子育种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倍体 表型创新 适应性进化 物种多样性
原文传递
喜旱莲子草对同基因型邻体根系的表型可塑性:入侵地和原产地的比较 被引量:4
9
作者 于良瑞 朱政财 潘晓云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51-657,共7页
植物对邻体根系的表型可塑性是指与无邻体对照相比,即使个体平均可获取土壤资源相同,在有邻体根系存在时植物也会改变根系生物量分配,并影响其他功能性状和适合度。表型可塑性进化假说(evolution of plasticity hypothesis)认为外来植... 植物对邻体根系的表型可塑性是指与无邻体对照相比,即使个体平均可获取土壤资源相同,在有邻体根系存在时植物也会改变根系生物量分配,并影响其他功能性状和适合度。表型可塑性进化假说(evolution of plasticity hypothesis)认为外来植物在入侵地进化出了更强的表型可塑性。对该假说的验证多集中于外来植物对光照、水分、养分以及天敌等的可塑性进化,但对邻体根系的可塑性在入侵植物中是否发生进化尚未见报道。我们采用同质园实验比较了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入侵地(美国)和原产地(阿根廷)各5个基因型的适合度与功能性状对同基因型邻体根系的可塑性。结果表明:喜旱莲子草的根冠比(P=0.088)和比叶面积(P=0.007)对同基因型邻体根系的可塑性在入侵地和原产地基因型间存在差异:入侵地基因型在有邻体根系时根冠比和比叶面积增加,而原产地基因型则相反。但是,总生物量、贮藏根生物量、比茎长和分枝强度对邻体根系的可塑性在入侵地和原产地间没有显著差异。此外,与分隔邻体根系相比,同基因型邻体根系存在时总生物量(+9.9%)和贮藏根生物量(+13.9%)显著增加,比茎长(–9.5%)显著降低。最后,与原产地基因型相比,总体上入侵地基因型的总生物量(+62.0%)和贮藏根生物量(+58.9%)增加,比茎长(–28.5%)和分枝强度(–42.8%)降低。这些结果表明喜旱莲子草入侵地基因型与资源利用相关功能性状(如根冠比和比叶面积)对邻体根系的可塑性方向与原产地基因型相反;但适合度和株型相关性状(如比茎长和分枝强度)对同基因型邻体根系的可塑性与原产地没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体效应 同基因型间互作 表型可塑性 植物入侵 进化
原文传递
RPL1, a Gene Involved in Epigenetic Processes Regulates Phenotypic Plasticity in Rice 被引量:2
10
作者 Cui-Cui Zhang Wen-Ya Yuan Qi-Fa Zhang 《Molecular Plant》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期482-493,共12页
Organisms can adjust their phenotype in response to chang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is phenomenon is termed phenotypic plasticity. Despite its ubiquitous occurrence, there has been very little study on the molecu... Organisms can adjust their phenotype in response to chang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is phenomenon is termed phenotypic plasticity. Despite its ubiquitous occurrence, there has been very little study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phenotypic plasticity. In this study, we isolated a rice (Oryza sativa L.) mutant, rice plasticity 1 (rpl1), that displayed increased environment-dependent phenotypic variations. RPL1 was expressed in all tissues examined. The protein was localized in the nucleus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the nucleus overlapped with heterochromatin. The rpll mutation led to an increase in DNA methylation on repetitive sequences and a decrease in overall histone acetylation. In addition, the mutation affected responses of the rice plant to phytohormones such as brassinosteroid, gibberellin, and cytokinin. Analysis of the putative rice brassinosteroid receptor OsBRI1, a key hormone signaling gene, indicated that RPL1 may be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epigenomic modification of the gene.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RPL1 regulated phenotypic plasticity likely through its involvement in epigenetic processes affecting responses of the plant to phytohorm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enotypic plasticity RPL1 EPIGENETICS PHYTOHORMONE evolution.
原文传递
Evaluation of Evolution and Diversity of Maize Open-Pollinated Varieties Cultivated under Contrasted Environmental and Farmers’ Selection Pressures: A Phenotypical Approach
11
作者 Estelle Serpolay-Besson Simon Giuliano +1 位作者 Nicolas Schermann Véronique Chable 《Open Journal of Genetics》 2014年第2期125-145,共21页
OPVs (open pollinated varieties) of cross pollinated crops are genetically heterogeneous and therefore likely to evolve over generations, under natural and human selection, which gives them a strong potential for orga... OPVs (open pollinated varieties) of cross pollinated crops are genetically heterogeneous and therefore likely to evolve over generations, under natural and human selection, which gives them a strong potential for organic and low input farming. OPVs of maize were cultivated and selected by different farmers in France and Italy for 2 generations. The third year, they were phenotypically evaluated for evolution, adaptation and level of diversity (estimated with Nei index) across evolution in a combined on farm and on station experiment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arieties evolved and even adapted over 2 generations only (especially on maturity traits) but conserved their identity (no evolution of ear morphological traits). They all conserved their diversity, which demonstrated the pertinence of farmers’ selection (it is not a bottleneck).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genetically heterogeneous nature of OPVs is an asset for farmers because they can adapt these varieties to specific local conditions and production objectives. Therefore, farmer OPVs should receive more support through social and regulatory recognition, as well as further interest from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ZE ZEA Mays L. OPVs phenotypic DIVERSITY phenotypic evolution On Farm EVALUATION European Seed Legislation
下载PDF
喜旱莲子草对模拟全天增温的可塑性:引入地和原产地种群的比较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河燕 朱政财 +3 位作者 吴纪华 拉琼 周永洪 潘晓云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19-427,共9页
植物可以通过关键功能性状的表型可塑性来适应气候变暖背景下环境温度的增加。表型可塑性增强进化假说(evolution of increased phenotypic plasticity hypothesis)认为外来植物在引入地进化出了更强的表型可塑性。以往对该假说的验证... 植物可以通过关键功能性状的表型可塑性来适应气候变暖背景下环境温度的增加。表型可塑性增强进化假说(evolution of increased phenotypic plasticity hypothesis)认为外来植物在引入地进化出了更强的表型可塑性。以往对该假说的验证多集中于外来植物对光照、水分、养分、邻体以及天敌等的可塑性进化,而对增温条件下植物生长和功能性状可塑性进化的研究相对较少。仅有的几项研究多集中在温带地区,且多集中于研究植物生长相关的性状,而对植物的抗性和草食作用对增温的响应的关注相对较少。本研究采用同质园实验比较了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引入地(中国)和原产地(阿根廷)各8个种群的生物量、功能性状和草食作用在热带地区(广州市增城区)对模拟全天增温2℃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1)模拟全天增温显著降低了喜旱莲子草总生物量(–7.8%)、贮藏根生物量(–12.8%)、分枝强度(–11.6%)和茎端取食率(–34.4%)。(2)模拟全天增温造成的引入地种群总生物量降低幅度大于原产地种群;模拟全天增温使引入地种群的比茎长和茎端取食率降低,而原产地种群则相反。(3)无论是否模拟全天增温,引入地种群的贮藏根生物量(+31.5%)、分枝强度(+38.5%)、比茎长(+30.2%)、根冠比(+24.5%)和比叶面积(+20.0%)均高于原产地种群,茎端取食率则低于原产地种群(–35.8%)。这些结果表明,热带地区全天增温2℃对喜旱莲子草是一种胁迫;引入地种群的生物量对模拟全天增温2℃的响应更强,而其株形相关性状(比茎长)和草食作用(茎端取食率)对模拟全天增温的可塑性方向与原产地种群相反。由于引入地种群在热带地区模拟全天增温条件下生物量的下降和草食作用的增加明显高于原产地种群,因此在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热带地区温度升高可能不利于喜旱莲子草种群多度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表型可塑性 植物入侵 进化
原文传递
人工选择下旱地小麦生长塑性与产量形成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英霞 王建永 +5 位作者 程正国 Asfa Batool 祝英 陈应龙 王静 熊友才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805-3814,共10页
旱地小麦在进化过程中经受了自然和人工的双重选择,其中人工选择在品种驯化和改良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本文综述了人工选择下旱地小麦进化特征、生理可塑性、形态可塑性和种群属性演变等几个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问题,探讨了旱... 旱地小麦在进化过程中经受了自然和人工的双重选择,其中人工选择在品种驯化和改良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本文综述了人工选择下旱地小麦进化特征、生理可塑性、形态可塑性和种群属性演变等几个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问题,探讨了旱地小麦适应逆境胁迫的生理生态机理,并勾画了其进化路线.在旱地小麦从二倍体到六倍体的漫长进化历程中,自然选择对小麦适应外界环境起到关键作用;随着人工选择的介入,以产量为主要目标的性状选择不断得到强化,从群体上呈现适应逆境的形态特征.人工选择下旱地小麦的水分及养分利用效率不断提升,生物量分配呈现出地下部减少、地上部增加的分配特征,对密度胁迫和高温胁迫的耐受性不断增强,但单位面积光合速率呈逐渐降低趋势.旱地小麦生产是复杂的群体过程,而非简单的个体反应.人工选择提高了旱地小麦的种群适合度和个体繁殖分配,强化了与环境的协同性,却弱化了其自然种群属性.本文还对旱地小麦的进化图进行了描绘,对气候变化下旱地小麦育种和栽培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小麦 人工选择 生理塑性 表型塑性 进化
原文传递
环境信号诱导发育的可塑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秀娟 张育辉 李忻怡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74-985,共12页
有关环境因素作为影响发育的信号导致产生表观多型性的研究,属于遗传学、发育生物学、进化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在长期的积淀和拓展中形成了一门新的交叉学科——生态发育生物学。该学科以发育的可塑性为理论基础,研究多... 有关环境因素作为影响发育的信号导致产生表观多型性的研究,属于遗传学、发育生物学、进化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在长期的积淀和拓展中形成了一门新的交叉学科——生态发育生物学。该学科以发育的可塑性为理论基础,研究多种环境因子诱导机体在发育中产生表观多型性的机制,包括非遗传多型性和应激性多型性。对于环境、发育和进化三者关系的研究尤为重视。本文介绍了该学科形成的背景,并对其研究主题进行分析和归纳,重点讨论了不同环境因子导致动物表观多型性的机制,包括季节和捕食者诱导的非遗传多型性,营养和激素调节社会性昆虫的品级分化,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中的基因、酶与激素,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与进化,机体的免疫应答与神经元的可塑性、环境污染物的致畸作用等。并对生态学与发育生物学结合的未来研究前景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发育生物学 表型可塑性 环境 进化
原文传递
Perspectives on studying molecular adaptations of amphibians in the genomic era
15
作者 Yan-Bo Sun Yi Zhang Kai Wang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4期351-364,共14页
Understanding the genetic mechanisms underlying particular adaptations/phenotypes of organisms is one of the core issues of evolutionary biology.The use of genomic data has greatly advanced our understandings on this ... Understanding the genetic mechanisms underlying particular adaptations/phenotypes of organisms is one of the core issues of evolutionary biology.The use of genomic data has greatly advanced our understandings on this issue,as well as other aspects of evolutionary biology,including molecular adaptation,speciation,and even conservation of endangered species.Despite the well-recognized advantages,usages of genomic data are still limited to non-mammal vertebrate groups,partly due to the difficulties in assembling large or highly heterozygous genomes.Although this is particularly the case for amphibians,nonetheless,several comparative and population genomic analyses have shed lights into the speciation and adaptation processes of amphibians in a complex landscape,giving a promising hope for a wider application of genomics in the previously believed challenging groups of organisms.At the same time,these pioneer studies also allow us to realize numerous challenges in studying the molecular adaptations and/or phenotypic evolutionary mechanisms of amphibians.In this review,we first summarize the recent progresses in the study of adaptive evolution of amphibians based on genomic data,and then we give perspectives regarding how to effectively identify key pathways underlying the evolution of complex traits in the genomic era,as well as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ecular adaptation Gene subnetwork phenotypic evolution Transposable element AMPHIBIANS
下载PDF
喜旱莲子草在青藏高原对模拟增温的可塑性:引入地和原产地种群的比较
16
作者 邓铭先 黄河燕 +4 位作者 沈诗韵 吴纪华 拉琼 斯确多吉 潘晓云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98-1205,共8页
气候变暖背景下植物可通过关键性状的表型可塑性来适应环境温度的增加。表型可塑性增强进化假说预测定植到新环境中的入侵植物种群具有演化出更强表型可塑性的潜力。此前对可塑性进化的研究涵盖了外来植物性状对水分条件、光照变化、土... 气候变暖背景下植物可通过关键性状的表型可塑性来适应环境温度的增加。表型可塑性增强进化假说预测定植到新环境中的入侵植物种群具有演化出更强表型可塑性的潜力。此前对可塑性进化的研究涵盖了外来植物性状对水分条件、光照变化、土壤养分、邻体根系以及天敌防御等的响应,而较少有研究关注增温条件下植物重要性状的可塑性进化。已有的部分研究多集中在温带和热带地区,而较少关注入侵植物在高寒地区对增温的响应;且研究多集中在植物生长相关性状,较少关注功能性状和防御性状。本研究采用同质园实验比较了喜旱莲子草6个引入地(中国)种群和6个原产地(阿根廷)种群,在西藏拉萨模拟全天增温2℃处理下的适合度性状、功能性状和防御性状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1)高寒地区模拟全天增温显著提高了喜旱莲子草总生物量(+36.4%)、地上生物量(+34.5%)、贮藏根生物量(+51.4%)和毛根生物量(+33.6%),降低了分枝强度(–19.8%)和比茎长(–30.2%);(2)模拟全天增温使引入地种群的比叶面积和黄酮含量增加,而原产地种群则相反。这些结果表明高寒地区全天增温2℃对喜旱莲子草可能是一种有利条件。引入地种群的适合度性状对模拟全天增温2℃的响应比原产地种群更强,而其光能利用相关性状和防御性状的响应可能提升了其在高寒地区的适合度。因此,在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寒地区温度升高可能更有利于喜旱莲子草引入地种群的定植和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表型可塑性 植物入侵 进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