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2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学生人格障碍的现状调查 被引量:60
1
作者 凌辉 黄希庭 +2 位作者 窦刚 陈有国 王晓刚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77-281,共5页
目的:对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格障碍进行筛查,并探讨人格障碍阳性率与某些社会人口学变量的关系。方法:采用人格诊断问卷(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lre-4+,PDQ-4+)对全国西北、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七个行政... 目的:对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格障碍进行筛查,并探讨人格障碍阳性率与某些社会人口学变量的关系。方法:采用人格诊断问卷(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lre-4+,PDQ-4+)对全国西北、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七个行政区21个城市26所高校的4811名学生进行测查,以分量表分5~6分为人格障碍亚型划界分计算阳性率。结果:(1)全体大学生样本12种人格障碍亚型的阳性检出率在1.2%~27.6%之间,最高为表演型(27.6%),最低为分裂样型(1.2%);(2)男生偏执型、分裂型、反社会型、自恋型、强迫型、被动攻击型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依赖型阳性率显著低于女生;(3)农村家庭学生、单亲家庭和寄养家庭学生、贫困家庭学生人格障碍阳性率较高;(4)独生与非独生学生之间,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专业学生之间人格障碍阳性率互有高低。结论:当前我国大学生中存在较严重的人格异常和人格障碍问题.男生较女生更严重。家庭经济贫困、低社会阶层、父母离异、不适当的养育方式等可能与子女的不健全人格和人格障碍的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障碍 大学生 人格诊断问卷(PDQ-4+) 筛查
下载PDF
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与领悟社会支持状况分析 被引量:44
2
作者 王艳芝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5-237,共3页
目的了解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领悟社会支持状况,探讨社会支持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关系,为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为调查工具,通过分层整群抽样,对河北师范大学1196名... 目的了解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领悟社会支持状况,探讨社会支持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关系,为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为调查工具,通过分层整群抽样,对河北师范大学1196名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77.69±12.20)处中等偏下水平。领悟社会支持(62.84±11.78)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社交回避及苦恼方面,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二、三年级学生高于一、四年级学生,没有恋爱学生显著高于恋爱学生,非独生学生显著高于独生学生,农村学生显著高于城市学生;在领悟社会支持方面,男生显著低于女生,二、三年级学生低于一、四年级学生;文科生显著低于理科生,非独生显著高于独生学生;农村学生显著低于城市学生。性别和年级在社交苦恼因子、家内支持因子上均存在交互作用(P=0.026,0.001)。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交回避及苦恼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大学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领悟社会支持受性别、年级、专业、是否恋爱、是否独生、城乡来源等因素的影响,领悟社会支持是影响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个体内部心理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障碍 应激 心理学 社会支持 学生
下载PDF
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张建人 凌辉 周峰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2008年第5期519-521,共3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水平、父母教养方式以及两者的相关。方法:分层抽样选取320名大学生被试,采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四版(PDQ-4+)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作为测量工具。结果:大学生在PDQ-4+各分量表上的得分与父母教养方式某...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水平、父母教养方式以及两者的相关。方法:分层抽样选取320名大学生被试,采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四版(PDQ-4+)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作为测量工具。结果:大学生在PDQ-4+各分量表上的得分与父母教养方式某些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人格障碍筛查阳性人群在父母教养方式某些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筛查阴性人群。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中某些因素可能是人格障碍形成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人格障碍 父母教养方式
原文传递
人格障碍评估研究:PDQ^(+4)在北京医学生中的试用 被引量:18
4
作者 杨蕴萍 沈东郁 +1 位作者 刘稚颖 王久英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3期165-167,共3页
Objective: To expand normative data of PDQ +4 in different cultural samples of China, the PDQ+4 was administered to a group of 226 medical students in Beijing. Methods: Testing was conducted with groups of 20 students... Objective: To expand normative data of PDQ +4 in different cultural samples of China, the PDQ+4 was administered to a group of 226 medical students in Beijing. Methods: Testing was conducted with groups of 20 students. Results: The means of Narcissistic, Antisocial, and Passive Aggres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PDQ +4 were higher in the male group than in the female group. The scores of Avoidance and Obses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s at points of 90% and 95% were considerably higher than the cut-off scores of PDQ +4 . Three factors were abstracted by factor analysis. The loading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on these three factors deviated significantly from what was originally proposed in the theory of test construction. Conclusion: Cross-cultural factors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using PDQ +4 in China. The category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proposed in the PDQ +4 needs to be further valid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障碍 评估 PDQ 大学生 试用
下载PDF
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彦章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6-27,共2页
目的 探索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和自编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重庆市 2所中学的初一至高三学生及家长各 347名进行调查 ,并进行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负性教养行为、亲子气氛、教... 目的 探索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和自编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重庆市 2所中学的初一至高三学生及家长各 347名进行调查 ,并进行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负性教养行为、亲子气氛、教育困惑比正性教养行为对子女人格特征有更大的影响。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人格特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教养方式 子女人格特征 心理健康
下载PDF
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水平与童年期创伤经历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凌辉 杨艳 张建人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2008年第5期522-523,521,共3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水平与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关系相关。方法:分层抽样选取320名大学生被试,采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四版和中文版童年期创伤问卷作为测量工具。结果:大学生人格障碍某些亚型与儿童期精神虐待经历之间存在显著...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水平与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关系相关。方法:分层抽样选取320名大学生被试,采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四版和中文版童年期创伤问卷作为测量工具。结果:大学生人格障碍某些亚型与儿童期精神虐待经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人格障碍阳性组在儿童期精神虐待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正常人群。结论:人格障碍症状水平与儿童精神虐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人格障碍 儿童期创伤性经历
原文传递
B群人格障碍与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的关系 被引量:15
7
作者 于宏华 傅文青 +3 位作者 姚树桥 曹文胜 陈晓阳 张茜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88-391,共4页
目的研究B群人格障碍与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在3140名大学生和600名劳教人员中,用PDQ+4和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做筛查和问卷测查,用个性障碍晤谈手册(PDI-IV)做半定式查询。结果3140名大学生和600名劳教人员中共确诊B群人格障... 目的研究B群人格障碍与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在3140名大学生和600名劳教人员中,用PDQ+4和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做筛查和问卷测查,用个性障碍晤谈手册(PDI-IV)做半定式查询。结果3140名大学生和600名劳教人员中共确诊B群人格障碍患者117人,大学生38人,检出率1.21%,劳教人员79人,检出率13.17%。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呈正相关(r值为0.16、0.27、0.20、0.31、0.24,P<0.01)。情感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与边缘型人格障碍呈正相关(r值为0.16、0.16、0.23和0.12,P<0.05)。性虐待与自恋型人格障碍正相关(r=0.15,P<0.05)。躯体虐待进入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回归方程(Wald卡方=9.29,P<0.01);情感忽视进入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回归方程(Wald卡方=4.24,P<0.05)。结论躯体虐待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情感忽视是边缘型人格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障碍 横断面调查 童年期被虐待经历 大学生 违法劳教人群
下载PDF
父母教养方式、依恋及童年期创伤经历与大学生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 被引量:16
8
作者 黄上上 安静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23-925,共3页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依恋及童年期创伤经历与大学生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人格诊断问卷(PDQ)、儿童期抚养和虐待经历问卷(CECA.Q),对584名高职院校学生施测。结果:1人格障...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依恋及童年期创伤经历与大学生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人格诊断问卷(PDQ)、儿童期抚养和虐待经历问卷(CECA.Q),对584名高职院校学生施测。结果:1人格障碍阳性组在父母教养方式、童年虐待、成人依恋的多项因子的得分与正常组得分有显著的差异;2PDQ总分与父母教养方式、童年虐待、成人依恋的多项因子的得分显著相关;3回归分析显示:进入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有两个,分别是依恋焦虑和父亲控制两个因子。多元相关系数为0.560,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314。结论:少温情关爱而多控制干涉的父母教养行为、被忽视和被憎恶的受虐经历、不安全依恋与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障碍 父母教养方式 依恋 虐待
原文传递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社会支持与功能失调性认知、人格障碍倾向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万礼霞 朱相华 +4 位作者 胡存昆 张锦黎 刘舒文 刘冰 梁光利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48-452,共5页
目的:研究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社会支持与功能失调性认知、人格障碍倾向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和人格诊断问卷对104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患者组)和97例健康被试(健康对照组)进行评定和比较,并分析社会... 目的:研究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社会支持与功能失调性认知、人格障碍倾向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和人格诊断问卷对104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患者组)和97例健康被试(健康对照组)进行评定和比较,并分析社会支持与功能失调性认知和人格障碍倾向的相关关系。结果: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社会支持在各维度[社会支持总分(37.18±8.12)分,客观社会支持(8.49±2.83)分,主观社会支持(21.90±5.44)分,社会支持利用(6.79±1.85)分]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社会支持总分(41.82±6.87)分,客观社会支持(9.92±3.38)分,主观社会支持(24.32±4.25)分,社会支持利用(7.59±1.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中,社会支持总分与功能失调性认知态度( r=-0.245, P<0.05)和人格障碍倾向( r=-0.292, P<0.01)得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利用度对功能失调性认知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B=-5.384, P=0.007)。 结论: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社会支持情况与功能失调性认知态度和人格障碍倾向具有相关性,为团体和家庭心理治疗等心理干预手段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躯体形式障碍 社会支持 功能失调性认知 人格障碍
原文传递
47例男性服刑罪犯MMPI测试结果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褚水妹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3期224-225,共2页
Objective:To examine personality char acteristics of male criminals.Methods:To study MMPI resul ts of 47 criminals in one of the jails in Gui Lin.Results: When compared to nomative data,the sample was found to show (a... Objective:To examine personality char acteristics of male criminals.Methods:To study MMPI resul ts of 47 criminals in one of the jails in Gui Lin.Results: When compared to nomative data,the sample was found to show (a)elevated scores on seven MMPI sub-scales including F.Hs .Pa.Pd.Pt.Sc.Ma.(P<0.01).(b)Lower scores on Mf.and L( P<0.05).(c)Higher scores on D(P<0.01).and (d)nil differences on K.Hg.Si(P>0.05).Conclution :The results show significa nt personality disorders among male criminals,which call for the need of psychol ogical interven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服刑罪犯 MMPI测试 心理学
下载PDF
眼部整形美容手术患者心理疏导中的沟通艺术探讨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超 刘春平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0年第1期137-140,共4页
目的:探讨将沟通艺术应用于眼部整形美容患者的心理疏导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86例眼部整形美容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在围术期开展心理疏导干预,联合组在其基础上联合沟通艺术进行干预。比... 目的:探讨将沟通艺术应用于眼部整形美容患者的心理疏导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86例眼部整形美容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在围术期开展心理疏导干预,联合组在其基础上联合沟通艺术进行干预。比较术前1d、1h及术后7d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希望水平变化,分析术后7d两组患者体像障碍、人格障碍及自尊水平。结果:术前1h,两组HAMA、HAMD评分均较术前1d时有显著提升,联合组明显低于同一时间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HI评分均较术前1d时有显著下降,联合组明显高于同一时间对照组(P<0.05)。术后7d,两组HAMA、HAMD评分均较术前1d时有显著下降,且联合组明显低于同一时间对照组(P<0.05);两组HHI评分均较术前1d时有显著提升,且联合组明显高于同一时间对照组(P<0.05)。术后联合组MBSRQ、PDQ-4+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RSES评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沟通艺术应用于眼部整形美容手术患者心理疏导中能有效改善心理状态,可提高其治疗配合度、护理满意度,对减少医疗纠纷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通艺术 心理疏导 眼部整形 美容手术 负性情绪 体像障碍 人格障碍 自尊水平
下载PDF
大学生完美主义、对权威的畏惧感与人格障碍倾向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刘璨 訾非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年第12期1327-1329,共3页
目的探究大学生的完美主义、对权威的畏惧感与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考察消极完美主义能否成为诊断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依据。方法采用訾非消极完美主义问卷(ZNPQ)、中国人人格障碍诊断量表(CPDI)及对权威的畏惧感问卷(FOA)测量108位在校大... 目的探究大学生的完美主义、对权威的畏惧感与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考察消极完美主义能否成为诊断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依据。方法采用訾非消极完美主义问卷(ZNPQ)、中国人人格障碍诊断量表(CPDI)及对权威的畏惧感问卷(FOA)测量108位在校大学生的消极完美主义、人格障碍倾向及对权威的畏惧感,并对这3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做了统计分析。结果消极完美主义与DSM-IV-TR诊断标准中的C组人格障碍(强迫型、回避型、依赖型)有中等程度的正相关,与强迫型人格障碍倾向相关程度最高,与A组和B组人格障碍各类型相关较弱或无显著相关;对权威的畏惧感也与C组人格障碍有中等程度的正相关,与A、B组人格障碍的相关较弱或无显著相关。结论消极完美主义和对权威的畏惧感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大学生的人格障碍倾向,尤其是C组人格障碍倾向,值得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教育实践中予以重视。ZNPQ所定义的消极完美主义能够作为中国大学生强迫型人格障碍的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美主义 人格障碍 对权威的畏惧感 权威主义 大学生
下载PDF
颅脑损伤后器质性人格障碍的司法精神病学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晨虎 黄莉娜 +1 位作者 张明昌 贺盟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58-161,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颅脑损伤后人格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表现的差异性。方法运用《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对396例因交通事故所致颅脑损伤的患者进行诊断,同时对颅脑损伤程度分级,并用大五人格量表简化版进行评定。结果器质性人格障碍...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颅脑损伤后人格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表现的差异性。方法运用《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对396例因交通事故所致颅脑损伤的患者进行诊断,同时对颅脑损伤程度分级,并用大五人格量表简化版进行评定。结果器质性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为34.6%,中度及重度颅脑损伤后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为34.9%和49.5%,明显高于轻度颅脑损伤的18.7%(P<0.05)。轻度颅脑损伤后人格障碍者在神经质、外向性及顺同性上与无人格障碍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颅脑损伤后人格障碍者在神经质、外向性、顺同性及严谨性上与无人格障碍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颅脑损伤后人格障碍者的顺同性及严谨性分数明显低于轻度颅脑损伤人格障碍者,重度颅脑损伤者较轻度颅脑损伤者具有更低的外向性分数。结论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与器质性人格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同时对后者的临床特征也会产生影响,对于法医精神病鉴定具有一定的提示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精神病学 颅脑损伤 人格障碍 临床特征 大五人格量表
下载PDF
神经症患者人格特征及人格障碍倾向 被引量:8
14
作者 高成阁 陈策 +2 位作者 王赞利 马现仓 纪术茂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1-74,共4页
目的 :探讨神经症患者在人格维度、人格特质水平、人格模型及人格障碍倾向性方面与正常人的差异 .方法 :采用NEO PI R个性问卷及人格诊断问卷 (PDQ+ 4 )对 137患者及132例正常人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神经症患者在NEO PI R五维度的神经... 目的 :探讨神经症患者在人格维度、人格特质水平、人格模型及人格障碍倾向性方面与正常人的差异 .方法 :采用NEO PI R个性问卷及人格诊断问卷 (PDQ+ 4 )对 137患者及132例正常人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神经症患者在NEO PI R五维度的神经质维度得分明显高于正常组 (分别为 10 2 .97±2 3.5 9和 91.87± 18.2 3,P =0 .0 0 1) ,外向性维度得分明显低于正常组 (分别为 96 .5 2± 2 2 .2 5vs 10 5 .5 9± 18.16 ,P =0 .0 0 6 ) ;神经症在 30种特质层面的焦虑、愤怒、抑郁、脆弱性、幻想特质层面得分明显高于正常组 ,活动性、正性情绪、行动、价值、信任感、自律性特质层面得分明显低于正常组 (P <0 .0 5或P <0 .0 1) ;神经症患者在PDQ+ 4 总分及偏执型 (患者组 3.15± 1.6 1,正常组 2 .5 1± 1.5 3)、分裂性 (患者组 3.0 5± 1.5 4 ,正常组 2 .5 4± 1.5 9)、分裂型 (患者组 4 .36± 2 .19,正常组 3.34±2 .0 2 )、边缘型 (患者组 3.84± 2 .0 4 ,正常组 2 .6 0± 1.77)、回避型 (患者组 4 .91± 1.92 ,正常组 3.6 1± 2 .12 )、抑郁型 (患者组3.85± 2 .0 2 ,正常组 2 .2 8± 1.73)、依赖型 (患者组 3.72± 1.92 ,正常组 3.0 2± 1.80 )、强迫型 (患者组 5 .79± 1.95 ,正常组 4 .86± 2 .2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症 人格特征 人格障碍 评估
下载PDF
强迫障碍及其与人格障碍共病患者的童年期被虐待经历 被引量:7
15
作者 曹文胜 于宏华 +1 位作者 许成岗 焦志安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81-483,487,共4页
目的:研究强迫障碍(OCD)与人格障碍共病患者的童年期被虐待经历。方法:符合DSM-IV临床诊断标准的OCD患者,应用DSM-IV-TR轴I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SCID-I/P)做定式检查,最终确诊44例患者为被试,用PDQ+4在OCD患者中筛查,再用(PDI-IV)做... 目的:研究强迫障碍(OCD)与人格障碍共病患者的童年期被虐待经历。方法:符合DSM-IV临床诊断标准的OCD患者,应用DSM-IV-TR轴I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SCID-I/P)做定式检查,最终确诊44例患者为被试,用PDQ+4在OCD患者中筛查,再用(PDI-IV)做半定式查询确定人格障碍患者,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施测。另招募正常对照50例施测CTQ-SF。结果:OCD患者除躯体虐待外,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除躯体虐待外,伴有人格障碍组的CTQ-SF各因子和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5.50/32.54,49.63/36.30,55.84/32.32,51.03/34.76,52.72/34.32,P<0.01)。不伴有人格障碍组则只有情感忽视显著高于对照组(42.50/28.25,P<0.05)。结论:OCD与人格障碍共病患者的童年期创伤性经历较正常对照组严重,提示共病人格障碍的OCD患者童年期遭遇过较多的情感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而“纯粹OCD”患者则受到较多的情感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障碍 童年期被虐待经历 病历对照研究 人格障碍
下载PDF
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的自尊异质性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金莹 卢宁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22-425,419,共5页
目的:从防御自尊、条件自尊、不稳定自尊三方面比较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与人格障碍筛查阴性大学生的自尊结构特点。方法:通过人格障碍筛查问卷(PDQC-2)从深圳某大学820名本科生中筛查人格障碍倾向个体,同时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RSES)... 目的:从防御自尊、条件自尊、不稳定自尊三方面比较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与人格障碍筛查阴性大学生的自尊结构特点。方法:通过人格障碍筛查问卷(PDQC-2)从深圳某大学820名本科生中筛查人格障碍倾向个体,同时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RSES)、社会期望量表(MCSD)、不稳定自尊量表(ISES)、条件自尊量表(CSES)测量其各型自尊,并通过内隐联想测验(IAT)考查内隐自尊。结果:①各自尊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内隐自尊除外(P>0.05);②低外显自尊组:内隐自尊与条件自尊显著正相关(r=0.682,P<0.05),与不稳定自尊正相关边缘显著(r=0.531,P=0.076);高外显自尊组:内隐自尊与条件自尊负相关边缘显著(r=-0.481,P=0.069),与不稳定自尊无显著相关(P>0.05);防御自尊与内隐自尊无显著相关(P>0.05);③人格障碍倾向组外显自尊及防御自尊低于阴性组,而条件自尊和不稳定自尊高于阴性组,差异均显著(P<0.05);具有高外显自尊特点的人格障碍倾向组与阴性组在条件自尊上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①各自尊变量呈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但较低,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评价系统,内隐自尊调节外显自尊与条件自尊、不稳定自尊之间的关系;②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的自尊较低且脆弱,阴性组大学生的自尊较高并相对稳定,高条件自尊是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的典型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障碍 内隐自尊 防御自尊 条件自尊 不稳定自尊
原文传递
综合医院住院病人人格障碍、抑郁、焦虑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性 被引量:9
17
作者 孟艳君 王斌全 +3 位作者 朱瑞芳 赵华 杨支兰 麻晓玲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898-1904,共7页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非精神卫生科住院病人人格障碍、抑郁和焦虑与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人格障碍诊断问卷、9项病人健康问卷、7项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对1322例综合医院非精神卫生科住院病人进行调查。...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非精神卫生科住院病人人格障碍、抑郁和焦虑与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人格障碍诊断问卷、9项病人健康问卷、7项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对1322例综合医院非精神卫生科住院病人进行调查。[结果]综合医院非精神卫生科住院病人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0.82%,有无疾病合并症的病人自杀意念报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杀意念与边缘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抑郁型人格障碍、抑郁、焦虑均呈正相关(P<0.05)。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构建模型拟合效果理想;人格障碍、抑郁、最严重时自杀意念直接影响最近1周自杀意念(直接效应值分别为0.13,0.25,0.60);人格障碍、抑郁、焦虑间接影响最近1周自杀意念(间接效应值分别为0.35,0.19,0.21);人格障碍、抑郁直接影响最严重时自杀意念(直接效应值分别为0.29,0.32);人格障碍、焦虑间接影响最严重时自杀意念(间接效应值分别为0.12,0.15)。[结论]综合医院非精神卫生科住院病人的人格障碍、抑郁和焦虑情绪对自杀意念有直接或间接效应,最严重时自杀意念对最近1周自杀意念有直接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病人 人格障碍 抑郁 焦虑 自杀意念 相关性
下载PDF
强迫障碍与人格障碍共病及其与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关系 被引量:9
18
作者 曹文胜 于宏华 +1 位作者 焦志安 傅文青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2010年第4期469-471,454,共4页
目的:研究强迫障碍(OCD)与人格障碍共病及其与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关系。方法:符合DSM-IV临床诊断标准的44例OCD患者为被试,应用PDQ+4筛查,筛查阳性后再用PDI-IV做半定式查询确定其中的人格障碍患者。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测查OCD患... 目的:研究强迫障碍(OCD)与人格障碍共病及其与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关系。方法:符合DSM-IV临床诊断标准的44例OCD患者为被试,应用PDQ+4筛查,筛查阳性后再用PDI-IV做半定式查询确定其中的人格障碍患者。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测查OCD患者的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结果:有32例OCD患者共病人格障碍。OCD与人格障碍共病除性虐待、情感忽视外,情感虐待(Waldχ2=6.428,P<0.05)、躯体忽视(Waldχ2=4.608,P<0.05)、躯体虐待(Waldχ2=5.031,P<0.05)三因子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其中情感虐待(b=1.021,exp(b)=2.776)和躯体忽视(b=0.617,exp(b)=1.853)两因子的回归系数(b)均>0、比值比(OR)=exp(b)均>1,而躯体虐待(b=-1.435,exp(b)=0.238)的回归系数(b)<0、比值比(OR)=exp(b)<1。结论:童年期的情感虐待和躯体忽视是OCD与人格障碍共病的危险因素,而躯体虐待则可能不是OCD与人格障碍共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障碍 情感虐待 人格障碍 童年期创伤性经历
原文传递
人格障碍与童年创伤经历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天宏 肖泽萍 +1 位作者 王兰兰 戴云飞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07-709,共3页
目的研究人格障碍患者童年创伤经历的相关性和差异性。方法采用系统抽样法抽取1511例就诊者,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四版(VOQ+4)对其中1402例进行筛查,结果阳性的986例被试用轴Ⅱ人格障碍临床访谈(SCID—Ⅱ)和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 目的研究人格障碍患者童年创伤经历的相关性和差异性。方法采用系统抽样法抽取1511例就诊者,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四版(VOQ+4)对其中1402例进行筛查,结果阳性的986例被试用轴Ⅱ人格障碍临床访谈(SCID—Ⅱ)和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进行研究。结果儿童期创伤经历问卷(CTQ)总分与3群人格障碍呈正相关,以B群的相关性最强(r=0.312,P〈0.01)。CTQ5个因子在偏相关分析中,13群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及情感忽视呈正相关,A群与情感虐待相关(r=0.139,P〈0.01),C群则与各种童年创伤经历均无显著相关性;人格障碍及对照组之间在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及情感忽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均进入A群和B群人格障碍的回归方程(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A群0.135和0.119,B群0.200和0.084),情感忽视进入C群人格障碍的回归方程(标准偏回归系数为0.103)。结论童年时期的创伤虐待是人格障碍易感的危险因素,对B群人格障碍的影响最为显著。不同群的人格障碍在童年创伤经历上各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障碍 童年创伤经历 就诊者 虐待 忽视
原文传递
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与早期亲子依恋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周秋蓉 凌辉 张建人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2008年第6期654-655,共2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水平与早期亲子依恋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整群抽取320名大学生被试,采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四版(PDQ-4+)和中文版依恋问卷(AAQ3.1)作为测量工具。结果:大学生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某些分量表(如:反社会型、...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水平与早期亲子依恋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整群抽取320名大学生被试,采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四版(PDQ-4+)和中文版依恋问卷(AAQ3.1)作为测量工具。结果:大学生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某些分量表(如:反社会型、分裂样型、被动攻击型、抑郁型)上的得分与依恋问卷某些因子(如:母爱缺失、父爱缺失)得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人格障碍筛查阳性组在依恋问卷的母爱缺失、父爱缺失等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阴性组。结论:不良的早期亲子依恋关系可能是人格障碍形成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人格障碍 依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