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学科诊疗模式下的个体化康复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康复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樊献丽 吴建杰 +4 位作者 王艳 武克文 白丽娟 张玉涛 李春燕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8年第8期1154-1157,共4页
目的 探讨基于多学科诊疗模式下的个体化康复治疗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精神科临床治疗、护理,干预组在此基... 目的 探讨基于多学科诊疗模式下的个体化康复治疗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精神科临床治疗、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另外实施8周的个体化康复治疗。采用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在患者干预前、干预8周末分别进行评定并比较。结果 实施8周个体化康复训练后,干预组IPROS量表评分中工疗情况、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能力、关心和兴趣、IPROS总分分别为(10.43±5.45)分、(12.23±5.61)分、(6.14±3.62)分、(3.43±3.19)分、(9.54±4.62)分、(44.83±19.14)分,对照组分别为(19.52±4.61)分、(16.75±4.57)分、(13.74±4.23)分、(5.71±3.31)分、(18.32±4.11)分、(73.41±16.42)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870、4.283、6.043、2.569、6.763、6.870,均P<0.05)。干预组训练后SQL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80.04.±6.87)分比(86.62±10.6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51,P<0.01)。干预组对医院的总体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7.6%比8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1,P<0.05)。结论 个体化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住院康复疗效,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和住院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康复治疗 多学科诊疗模式 精神分裂症 精神康复
下载PDF
对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体化康复治疗的近期效果 被引量:7
2
作者 薛志强 谈艳 +3 位作者 张少平 周慧钧 周建芳 朱紫青 《上海精神医学》 2007年第1期28-30,38,共4页
目的探讨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体化康复治疗的近期效果。方法抽取上海市虹口区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为期4月的个体化康复治疗;在基线收集一般资料,并在基线和干预结束后使用简明精神病量表(The... 目的探讨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体化康复治疗的近期效果。方法抽取上海市虹口区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为期4月的个体化康复治疗;在基线收集一般资料,并在基线和干预结束后使用简明精神病量表(The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功能活动调查表(Functional Activites Questionaire,FAQ)、药物依从性以及不良反应报告(自制)等评定。结果入组的干预组20例和对照组14例,诊断均为精神分裂症,两组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病程、住院次数、家族史均为统计学差异。基线两组的各个量表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随访时两组在BPRS总分、BPRS缺乏活力因子两项存在统计学差异。干预组在个体化康复治疗后BPRS总分、BPRS缺乏活力因子、BPRS思维障碍因子、BPRS激活性、TESS、SDSS、FAQ共7项得分较治疗前分值降低。对照组在随访时仅有SDSS共1项得分较基线增高。结论个体化康复治疗能够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和社会适应等社会功能,以及降低药物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康复治疗 慢性精神分裂症 社会功能
下载PDF
基于肌力分级法构建个性化周围性面神经炎治疗模式
3
作者 孟楠 周凤华 高敏行 《中国康复》 2024年第4期208-211,共4页
目的:观察基于肌力分级法构建个性化治疗模式对周围性面神经炎运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5例。2组均接受相同的对症治疗和物理疗法。对照组接受面操训练,观察组接受基于肌力分级... 目的:观察基于肌力分级法构建个性化治疗模式对周围性面神经炎运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5例。2组均接受相同的对症治疗和物理疗法。对照组接受面操训练,观察组接受基于肌力分级法的个性化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3、4周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分级标准(H-B分级量表)和Sunnybrook评分量表评估治疗效果。治疗4周后评价2组的治愈率,6个月随访时评价2组的联带运动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从第3周开始H-B分级量表评分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第3周和第4周的H-B分级量表评分明显下降(P<0.05);2组均从第2周开始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量表评分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第3周和第4周的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量表评分明显升高(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0.0%、26.7%,χ^(2)=10.181,P=0.003);6个月后随访观察组的联带运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4%、17.8%,χ^(2)=4.050,P=0.044)。结论:基于肌力分级法构建的个性化治疗模式可以精准描述面部肌肉损伤情况,制定精确的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降低联带运动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力分级法 周围性面神经炎 个性化 康复治疗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