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审召-统万城地区二叠系砂岩储层控制因素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斌 雷卞军 +2 位作者 徐小红 张洪峰 李野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32,共3页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山西组山1段和下石盒子组盒8段是上古生界气藏的主力产层,山1、盒8段地层为一套富含同沉积火山物质的致密砂岩。在沉积相、砂体展布和成岩作用的分析基础上,对山1、盒8段储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同时总结了控制储...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山西组山1段和下石盒子组盒8段是上古生界气藏的主力产层,山1、盒8段地层为一套富含同沉积火山物质的致密砂岩。在沉积相、砂体展布和成岩作用的分析基础上,对山1、盒8段储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同时总结了控制储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砂岩 储层控制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 乌审召-统万城地区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二叠纪含火山岩屑砂岩的显微图像数据集
2
作者 冯薇 何峰 +1 位作者 周寅生 杨江海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0年第3期147-157,共11页
本文收集和整理了中国西南滇黔桂地区二叠纪含火山岩屑砂岩的显微图像数据,对代表性的图像及其岩石特征进行了分类描述。样品均为中细粒-中粗粒砂岩,以火山岩屑含量高为特征。利用装有显微照相系统的蔡司偏光显微镜对砂岩薄片进行观察... 本文收集和整理了中国西南滇黔桂地区二叠纪含火山岩屑砂岩的显微图像数据,对代表性的图像及其岩石特征进行了分类描述。样品均为中细粒-中粗粒砂岩,以火山岩屑含量高为特征。利用装有显微照相系统的蔡司偏光显微镜对砂岩薄片进行观察和照相。本砂岩显微图像集共包含43件砂岩样品的318张显微照片,分为5类,即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石英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本图像集的建立可为砂岩图像数据的对比分析和相关引用提供便捷途径,同时也可以作为数字化-人工智能识别岩相特征的标准,为将来实现砂岩显微特征的精确数字化识别作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 火山岩屑砂岩 西南地区 显微图像 数字化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二叠系油气成藏的时间和期次 被引量:8
3
作者 陈刚 李书恒 +3 位作者 章辉若 丁超 杨甫 雷盼盼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53-1465,共13页
油气成藏年代学是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运用钻井岩心样品的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定年和流体包裹体间接定年方法,探讨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二叠系多期次油气成藏的时间和期次.含油气砂岩自生伊利石年龄以较宽的... 油气成藏年代学是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运用钻井岩心样品的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定年和流体包裹体间接定年方法,探讨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二叠系多期次油气成藏的时间和期次.含油气砂岩自生伊利石年龄以较宽的时间域分布在178~108Ma,测年数据的统计分布特征指示二叠系原生油气成藏时间主要集中在175~155Ma和145~115Ma两组主值年龄区间,相应的峰值年龄为165Ma和130Ma.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其宿主砂岩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路径的投影关系表明,二叠系不同层段共同经历了与90~78℃和125~118℃两组统计峰温相应的162~153Ma和140~128Ma两期原生油气成藏事件,其中的上二叠统则还经历了统计峰温接近98C、峰值年龄接近30 Ma的一期次生油气成藏事件.由此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二叠系不同层段在中生代早—中期的多旋回沉降增温过程至少经历了165~153Ma和140~128Ma的两期原生油气成藏作用,上二叠统则在晚白垩世以来盆地后期抬升改造阶段的构造动热转换过程经历了接近30 Ma的一期次生油气成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二叠系砂岩储层 自生伊利石定年 流体包裹体分析 油气成藏年代学
下载PDF
Geochronological Records of Oil-Gas Accumulations in the Permian Reservoirs of the Northeastern Ordos Basin 被引量:4
4
作者 CHEN Gang YANG Fu +3 位作者 LI Shuheng ZHANG Huiruo HU Yanxu LEI Panp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6期1701-1711,共11页
Geochronology of oil-gas accumulation (OGA) is a challenging subject of petroleum geology in multi-cycle superimposed basins.By K-Ar dating of authigenic illite (AI) and fluid inclusion (FI) analysis combined wi... Geochronology of oil-gas accumulation (OGA) is a challenging subject of petroleum geology in multi-cycle superimposed basins.By K-Ar dating of authigenic illite (AI) and fluid inclusion (FI) analysis combined with apatite fission track (AFT) thermal modeling,a case study of constraining the OGA times of the Permian reservoirs in northeast Ordos basin (NOB) has been conducted in this paper.AI dating of the Permian oil-gas-bearing sandstone core-samples shows a wide time domain of 178-108 Ma.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I ages presents 2-stage primary OGA processes in the Permian reservoirs,which developed in the time domains of 175-155 Ma and 145-115 Ma with 2-peak ages of 165 Ma and 130 Ma,respectively.The FI temperature peaks of the samples and their projected ages on the AFT thermal path not only present two groups with a low and a high peak temperatures in ranges of 90-78℃ and 125-118℃,respectively corresponding to 2-stage primary OGA processes of 162-153 Ma and 140-128 Ma in the Permian reservoirs,but also appear a medium temperature group with the peak of 98℃ in agreement with a secondary OGA process of c.~30 Ma in the Upper Permian reservoirs.The integrated analysis of the AI and FI ages and the tectono-thermal evolution reveals that the Permian reservoirs in the NOB experienced at least 2-stage primary OGA processes of 165-153 Ma and 140-128 Ma in agreement with the subsidence thermal process of the Mid-Early Jurassic and the tectono-thermal event of the Early Cretaceous.Then,the Upper Permian reservoirs further experienced at least 1-stage secondary OGA process of c.~30 Ma in coincidence with a critical tectonic conversion between the slow and the rapid uplift processes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to Neog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ast Ordos basin (NOB) permian sandstone reservoirs oil-gas accumulation (OGA) GEOCHRONOLOGY
下载PDF
砂岩中的凝灰质填隙物分异特征及其对油气储集空间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二叠系为例 被引量:47
5
作者 王建伟 鲍志东 +4 位作者 陈孟晋 孙粉锦 刘锐娥 赵密福 孙全元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29-438,i0002,共11页
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及溶蚀实验等多种测试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二叠系砂岩填隙物进行了成份和成岩演化分析,认为砂岩中的填隙物主要为凝灰质填隙物,而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粘土矿物。在有残余粒间孔隙或裂缝沟通的较开放... 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及溶蚀实验等多种测试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二叠系砂岩填隙物进行了成份和成岩演化分析,认为砂岩中的填隙物主要为凝灰质填隙物,而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粘土矿物。在有残余粒间孔隙或裂缝沟通的较开放性水环境里,凝灰质填隙物蚀变程度强,Si、Al、K、Na及Ca等离子因活性不同而发生分异,蚀变为“脏”高岭石及硅质团块等产物;封闭环境下,凝灰质填隙物保存完好,偏光显微镜下显示出似非晶态波状消光,活性强的K、Na元素含量仍然很高。凝灰质填隙物分异过程中,可以产生一定数量的溶蚀孔隙及晶间孔隙,砂岩储集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对声波时差异常带砂岩进行大量的铸体薄片观察,证实了本区砂岩粒间溶蚀孔隙发育,凝灰质填隙物发生了强烈溶蚀。综合分析26口井的资料,发现垂向上凝灰质填隙物溶蚀强度呈箱型展布,箱内“脏”高岭石及溶蚀孔隙发育,箱顶部凝灰质填隙物含量高,保存好,并缺少“脏”高岭石团块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灰质填隙物 分异 孔隙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 二叠系砂岩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南段二叠纪砂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区构造环境的判别 被引量:17
6
作者 赵英利 刘永江 +4 位作者 韩国卿 吴琳娜 李伟民 温泉波 梁琛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285-297,共13页
通过对研究区内广泛发育的二叠系哲斯组和林西组砂岩进行岩相学及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物源区及其古构造环境。岩相学研究结果表明:二叠系哲斯组和林西组砂岩成分成熟度较低,表现为源区相对不稳定、快速剥蚀、快速搬运的特征。A-... 通过对研究区内广泛发育的二叠系哲斯组和林西组砂岩进行岩相学及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物源区及其古构造环境。岩相学研究结果表明:二叠系哲斯组和林西组砂岩成分成熟度较低,表现为源区相对不稳定、快速剥蚀、快速搬运的特征。A-CN-K三角图解显示砂岩母岩中斜长石含量要高于钾长石含量,指示两组砂岩物源区母岩应以具英云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等岛弧性质的岩浆岩系列为主。主量元素判别图解揭示了物源区主要具活动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型并含有少量被动大陆边缘物源区特点,且总体呈现出由活动大陆边缘向大陆岛弧型物源区过渡的趋势。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推测二叠纪砂岩的物源区主要为区域内广泛分布的大石寨组火山岩及研究区北侧及北西侧的苏尼特左旗—锡林浩特—西乌旗南岩浆弧物质并含有少量来自华北板块基底的物源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中南部 二叠纪砂岩 主量元素 物源区 构造环境 地球化学
下载PDF
遥感图像上韧性剪切带的信息提取及解译标志 被引量:5
7
作者 陆关祥 周鼎武 +1 位作者 王居里 张成立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21-428,438,i0003-i0004,共11页
以南天山东段铜花山—榆树沟地区为例,通过小波包图像处理分析,结合野外实地验证,认为小波包处理后的遥感图像上,韧性剪切带具有独特的影像特征。剪切带两侧的纹理在形状、粗细、延伸方向和弯曲类型上均表现为明显的不一致。剪切带本身... 以南天山东段铜花山—榆树沟地区为例,通过小波包图像处理分析,结合野外实地验证,认为小波包处理后的遥感图像上,韧性剪切带具有独特的影像特征。剪切带两侧的纹理在形状、粗细、延伸方向和弯曲类型上均表现为明显的不一致。剪切带本身表现为负影像特征及细腻、均匀和密集的定向纹理。大小不同的透镜体被密集纹理组成的强应变带环绕。剪切带穿越早期褶皱时,出现新月形、花朵形、鳄鱼嘴形和辫子形等多种复杂的叠加褶皱形态。根据剪切带两侧的影纹结构可以判断剪切带的运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包 韧性剪切带 解译标志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兴-蒙草原区二叠纪砂岩物源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江小燕 刘永江 +3 位作者 周冰 邢占伟 韩国卿 赵英利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85-1098,共14页
对大兴安岭南部兴-蒙草原区二叠纪砂岩的统计研究表明,本区二叠纪砂岩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大量非成熟组分为该区二叠纪砂岩的形成提供了物源。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指示,二叠纪砂岩物源区的构造背景主要为大陆岛弧环境,砂岩碎屑来... 对大兴安岭南部兴-蒙草原区二叠纪砂岩的统计研究表明,本区二叠纪砂岩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大量非成熟组分为该区二叠纪砂岩的形成提供了物源。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指示,二叠纪砂岩物源区的构造背景主要为大陆岛弧环境,砂岩碎屑来自上地壳长英质源区。二叠纪砂岩的时代由老到新表现出由再旋回造山带向切割岩浆弧源区过渡的特征。结合沉积学特征,反映中、晚二叠世构造背景由活动陆缘逐渐趋于稳定,该时期记录了中亚造山带东段最终闭合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南段 佳-蒙地块 二叠纪砂岩 物源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