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期肺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血栓护理的研究状况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慧 黄李华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20年第10期1275-1277,共3页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是一种易于操作,有效时间长且安全的技术,自从引入便被快速推广于临床,该技术可有效减少穿刺血管的作用次数,进而减少药物刺激和血胸等并发症的发病率...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是一种易于操作,有效时间长且安全的技术,自从引入便被快速推广于临床,该技术可有效减少穿刺血管的作用次数,进而减少药物刺激和血胸等并发症的发病率[1-2]。不过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不断出现导管脱落和堵塞、感染以及血栓等相关问题,导致患者治疗时间延长、医药费增加,甚至出现死亡[3]。近年来,随着学者不断深入研究、总结,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原因逐渐明确,且预防PICC相关性血栓新的方法不断涌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 肺肿瘤 血液高凝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相关性血栓
原文传递
上肢加压治疗在预防无运动能力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徐岁云 王文旭 +3 位作者 韩艳 高炀 郭磊 闫先侠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3期135-138,181,共5页
目的观察上肢加压治疗在预防无运动能力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上肢PICC置管术并进行导管维护的无运动能力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 目的观察上肢加压治疗在预防无运动能力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上肢PICC置管术并进行导管维护的无运动能力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加压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被动活动干预,加压组使用空气压力波加压干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两组干预前和干预30 min后腋静脉和锁骨下静脉血流速度;于置管前、置管2周后,检测两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记录两组PICC相关血栓发生情况。结果干预30 min后,两组腋静脉和锁骨下静脉血流速度均快于干预前,且加压组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2周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水平高于本组置管前,且高于加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压组置管前、置管2周后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周的观察期内,加压组PICC相关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气压力波治疗仪通过增加置管侧静脉血流速度,能有效预防无运动能力患者上肢PICC相关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压力波干预 被动活动 血流速度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栓
下载PDF
智能握力系统在PICC患者功能锻炼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3
作者 鞠阳 张茵英 +4 位作者 周菊珍 徐建芬 李静丹 岳春华 董叶昕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69-1173,共5页
目的探讨智能握力系统在PICC患者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月在苏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门诊行PICC的100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采用以智能握... 目的探讨智能握力系统在PICC患者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月在苏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门诊行PICC的100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采用以智能握力球为载体的智能握力系统进行功能锻炼,对照组采用传统握力球进行功能锻炼。比较两组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及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置管后第14天和第28天腋静脉单位时间内平均血液流速。结果试验组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高于对照组,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第14天和第28天试验组腋静脉单位时间内平均血液流速均快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智能握力系统可提高PICC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有效改善上肢静脉血液循环,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身体锻炼 导管相关性血栓 护理
原文传递
食管癌放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谢俊英 姜庆龙 +5 位作者 王延风 许丽娜 薛洁 李彬 程国威 张效东 《癌症进展》 2023年第5期490-493,共4页
目的探讨食管癌放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98例接受PICC置管的食管癌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分为血栓组(108例)及无血栓组(190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 目的探讨食管癌放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98例接受PICC置管的食管癌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分为血栓组(108例)及无血栓组(190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ICC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298例患者中,同步放化疗患者180例(60.4%),单纯放疗患者118例(39.6%)。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108例(36.2%),其中症状血栓26例(8.7%),无症状血栓82例(27.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栓组中具有高脂血症史、置管长度﹤45 cm、同步放化疗、血管超声检查次数≥3次的患者比例均高于无血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同步放化疗是食管癌放疗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同步放化疗可能增加食管癌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加强血管超声检查有利于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监测及诊断,有助于及时进行抗栓治疗和疗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静脉血栓 食管癌 同步放化疗
下载PDF
护士PICC相关性血栓预防知信行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5
作者 张宁 徐园 +9 位作者 邓海波 王磊 朱丽筠 鲁乔丹 安然逊 周新艺 王钰 孙建华 马玉芬 王晓杰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4年第4期453-460,共8页
目的构建衡量护士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预防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的评价工具。方法 2022年12月—2023年4月, 以知信行理论为框架, 通过系统文献回顾、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预调查形成护士PICC相关性血栓预防知... 目的构建衡量护士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预防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的评价工具。方法 2022年12月—2023年4月, 以知信行理论为框架, 通过系统文献回顾、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预调查形成护士PICC相关性血栓预防知信行问卷初稿。2023年5月, 采用便利抽样法, 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的573名护士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对问卷进行项目分析、效度检验和信度检验。结果最终版护士PICC相关性血栓预防知信行问卷包括知识维度20个条目、态度维度10个条目、行为维度10个条目。问卷的内容效度中的平均内容效度指数为0.984、全体一致内容效度指数为0.850、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57~1.000;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特征值>1.000的公因子3个, 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4.540%, 各条目因子载荷为0.450~0.908。问卷总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5, 折半信度系数为0.947, 重测信度系数为0.966。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护士PICC相关性血栓预防知信行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可作为评估护士PICC相关性血栓预防知识、态度、行为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栓 知信行 量表编制 信度 效度
原文传递
分级干预在非小细胞肺癌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邓洪渠 曾小梅 +1 位作者 王琴 谢大玲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7期881-885,共5页
目的探讨分级干预措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广安市人民医院接受PICC置管术治疗的128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采取常规... 目的探讨分级干预措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广安市人民医院接受PICC置管术治疗的128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采取常规术后置管干预措施的64例患者作为常规组,将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采取术后分级干预措施的64例患者作为分级组。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情况,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的置管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血流量)和心理状态[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以及置管前、下次到院时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分级组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累及穿刺静脉以外静脉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分级组患者置管静脉的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血流量均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分级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分级组患者的TT、PT、APTT均长于常规组患者,FIB、D-D水平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接受PICC置管术治疗的NSCLC患者,分级干预措施可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与凝血功能,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风险,提高抗凝治疗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栓 凝血功能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7
作者 李雪雁 王纳 谭红菲 《癌症进展》 2023年第13期1448-1450,1500,共4页
目的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CRT)将568例PICC置管ALL患儿分为血栓组(n=114,发生CRT)和对照组(n=454,未发生CRT)。收集患儿的临床... 目的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CRT)将568例PICC置管ALL患儿分为血栓组(n=114,发生CRT)和对照组(n=454,未发生CRT)。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LL患儿PICC置管后CR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PICC置管后CRT发生率为20.1%(114/568)。血栓组中右上臂置管、导管型号﹥3F的患儿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ICC置管前后,血栓组患儿的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右上臂置管、导管型号﹥3F及置管前D-二聚体水平﹥0.5 mg/L均是ALL患儿PICC置管后CR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ALL患儿PICC置管后CRT发生率较高,右上臂置管、导管型号﹥3F及置管前D-二聚体水平﹥0.5 mg/L均是ALL患儿PICC置管后CR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