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VEGF-C、VEGFR-3水平表达、淋巴管生成与周围型肺腺癌CT表现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石冰心 李庆伟 巩青松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第4期53-55,共3页
目的研究血管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水平表达、淋巴管生成与周围型肺腺癌CT表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52例周围型肺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肿瘤病灶大小、形态、有无淋巴结... 目的研究血管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水平表达、淋巴管生成与周围型肺腺癌CT表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52例周围型肺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肿瘤病灶大小、形态、有无淋巴结转移等征象,分析周围型肺腺癌的CT征象与VEGF-C、VEGFR-3、淋巴管密度(LMVD)关系。结果周围型肺腺癌VEGF-C阳性表达者,肺门、纵隔淋巴结以增大为主、肿瘤多可见“分叶”征和血管“集束”征,淋巴结多发生转移,有肺门、纵隔淋巴结以增大、“分叶”征、血管“集束”征及淋巴结转移者LMVD值更高;VEGFR-3阳性表达者CT征象与VEGF-C阳性表达者相似,但其血管“集束”征以VEGFR-3阴性表达者较多见,“棘突”征以VEGFR-3阳性表达者多见。结论CT检查可有效显示周围型肺腺癌的影像学征象,其CT征象与血清VEGF-C、VEGFR-3水平表达,淋巴管生成具有一定相关性,可有效预测肺癌转移与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型肺腺癌 血管生长因子C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淋巴管生成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征象与灌注参数对周围型小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5
2
作者 夏宾 朱景瑞 +2 位作者 谭华伟 葛涛 白永杰 《实用癌症杂志》 2022年第9期1549-1553,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征象与灌注参数对于周围型小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确诊为周围型小肺腺癌的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先后行MSCT扫描,分析淋巴结转移与CT征象及灌注参数的关系,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多螺旋CT扫描...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征象与灌注参数对于周围型小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确诊为周围型小肺腺癌的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先后行MSCT扫描,分析淋巴结转移与CT征象及灌注参数的关系,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多螺旋CT扫描对周围型小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结果90例直径<3 cm的周围型小肺腺癌中共有2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不同淋巴结转移状况患者肿瘤位置、肿瘤增强CT值、病灶-肺界面、分叶征、淋巴结边界征象比较(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毛刺征、胸膜凹陷征比例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肿瘤直径、纵膈或肺门淋巴结短径大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不同淋巴结转移状况患者MSCT灌注参数血容量(BV)比较(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流量(BF)和强化峰值(PEI)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大、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纵膈或肺门淋巴结短径、低BF值、低PEI值是影响周围型小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纵膈或肺门淋巴结短径、BF值、PEI值联合评估周围型小肺腺癌淋巴结转移ROC曲线下面积为0.882,高于各项指标单独评估0.681、0.652、0.644、0.728、0.669、0.661(P<0.05)。结论周围型小肺腺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直径、纵隔/肺门淋巴结短径、毛刺征、胸膜凹陷征以及灌注参数PEI值、BF值有关,MSCT扫描在判断周围型小肺腺癌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评估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型小肺腺癌 多螺旋CT 灌注参数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与周围型肺腺癌病理组织分化及亚型关系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罗强 邓红梅 +4 位作者 罗新民 余港正 赵亚琴 王慧茹 彭军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1年第5期21-25,共5页
目的分析周围型肺腺癌的CT影像学表现,并探讨其CT征象与病理组织分化及亚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岳池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5例周围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病灶位置、大小、形态、肿瘤边缘(分叶征、毛刺征)... 目的分析周围型肺腺癌的CT影像学表现,并探讨其CT征象与病理组织分化及亚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岳池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5例周围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病灶位置、大小、形态、肿瘤边缘(分叶征、毛刺征)及内部征象(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等特点。结果95例患者中浸润性肺腺癌70例,其中附壁型12例、腺泡型39例、乳头型10例、实体型9例;非浸润性25例;低分化40例,中高分化55例。4种病理亚型肺腺癌患者中,以实体型直径最长,其他类型从长到短依次为乳头型、腺泡型、附壁型(P<0.05);腺泡型、实体型分叶征显著高于附壁型、乳头型;腺泡型空气支气管征显著高于附壁型、乳头型及实体型(P<0.05),而空泡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及血管集束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织分化程度中低分化周围型肺腺癌肿瘤直径多>3 cm,呈不规则形,CT扫描以分叶征、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多见,中高分化周围型肺腺癌则相反,两者上述CT征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空泡征、血管集束征及空气支气管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组织分化程度、病理亚型周围型肺腺癌的MSCT征象具有一定特征性,对周围型肺腺癌病理亚型、组织分化程度的预测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型肺腺癌 病理组织分化 病理亚型 多层螺旋CT
下载PDF
周围型肺腺癌胸膜CT表现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杨舒一 杨亮 +4 位作者 滕琳 曹玉坤 张珊 崔越 史河水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71-1475,共5页
目的探究周围型肺腺癌的胸膜CT表现与肿瘤侵犯脏层胸膜(VP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肺腺癌的胸膜表现并将其分为非叶间裂胸膜(A组)及叶间裂胸膜(B组),根据肿瘤与胸膜关系将A组分为5型,B组分为4型,统计分析各型胸膜与VPI的... 目的探究周围型肺腺癌的胸膜CT表现与肿瘤侵犯脏层胸膜(VP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肺腺癌的胸膜表现并将其分为非叶间裂胸膜(A组)及叶间裂胸膜(B组),根据肿瘤与胸膜关系将A组分为5型,B组分为4型,统计分析各型胸膜与VPI的相关性。结果共75处胸膜,A组共46处,B组共29处。VPI发生率为A组Ⅰ型0、Ⅱ型66.7%、Ⅲ型87.5%、Ⅳ型80%、Ⅴ型10%;B组Ⅰ型84.2%和Ⅱ型40%,Ⅲ型及Ⅳ型VPI所占比为2/2和0/3。4处A组Ⅳ型瘤-壁脂肪间隙不清晰均伴VPI。6处纵隔胸膜异常伴VPI。结论 A组Ⅲ、Ⅳ型及B组Ⅰ、Ⅲ型高度提示VPI,A组Ⅳ型伴不清晰瘤-壁脂肪间隙或累及纵隔胸膜,可增加VPI发生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型肺腺癌 脏层胸膜 CT征象 肿瘤侵犯
原文传递
能谱CT对cT_(1-2)N_(0)M_(0)期周围型肺腺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价值
5
作者 杨锴 张亮 +2 位作者 徐凤磊 娄和南 林吉征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3年第6期907-912,共6页
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在术前预测cT_(1~2)N_(0)M_(0)期周围型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67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cT_(1~2)N_(0)M_(0)期周围型肺腺癌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术前均进行双期能谱CT增强扫描,术中行肺叶切除及系... 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在术前预测cT_(1~2)N_(0)M_(0)期周围型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67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cT_(1~2)N_(0)M_(0)期周围型肺腺癌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术前均进行双期能谱CT增强扫描,术中行肺叶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能谱CT参数包括肿瘤原发灶动静脉期40~100 keV单能量CT值、碘浓度(IC)、水浓度(WC)、标准化碘浓度(NIC)、标准化水浓度(NWC)、标化有效原子序数(Neff-Z)、40~100 keV能谱曲线斜率(λHu)。比较淋巴结有转移组和无转移组的临床特征、影像特征及能谱CT参数,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诊断效能。结果两组临床特征和常规CT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转移组动静脉期的λHu、IC、NIC显著低于无转移组(t=2.020~4.115,P<0.05),动脉期的Neff-Z显著低于无转移组(Z=2.307,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动脉期能谱CT参数中λHu、IC、NIC、Neff-Z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0.72、0.85、0.70,静脉期能谱CT参数中λHu、IC、NIC的AUC分别为0.69、0.71、0.74。结论能谱CT参数对术前预测cT_(1~2)N_(0)M_(0)期周围型肺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定性评估价值,有利于早期判断N分期,辅助临床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型肺腺癌 淋巴结转移 能谱CT 定性诊断
下载PDF
周围型肺腺癌高分辨率CT表现与最新病理分型的相关性及其鉴别诊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韡 汪鑫睿 《影像技术》 CAS 2021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腺癌高分辨率CT表现与最新病理分型的相关性及其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或者是接受经皮穿刺活检被确诊的周围型肺腺癌患者78例,共检出病灶82个,其中低分化组病灶27个,中...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腺癌高分辨率CT表现与最新病理分型的相关性及其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或者是接受经皮穿刺活检被确诊的周围型肺腺癌患者78例,共检出病灶82个,其中低分化组病灶27个,中高分化组病灶55个。结果:低分化组以及中高分化组的周围型肺腺癌其病灶形态以及密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周围型肺腺癌疾病中分叶征、毛刺征以及胸膜凹陷征等CT征象发生的几率同腺癌不同组织分化程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空泡征、支气管气相以及血管集束征等CT征象的发生几率同组织分化程度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分化程度的病灶在各肺叶处的发生位置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低分化组瘤体>3cm肿块明显多于中高分化组(P<0.05)。结论:周围型肺腺癌疾病患者的CT表现同病理分型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关联性,且肿瘤直径超过3cm并同时存在分叶征以及毛刺征等多种CT表现时,其疾病恶化程度相对更加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型肺腺癌 高分辨率CT表现 最新病理分型 相关性 鉴别诊断
下载PDF
体位优化CT靶扫描在早期不典型周围型肺腺癌中的应用
7
作者 郑海澜 张国华 +1 位作者 雷星 戴国娇 《浙江实用医学》 2021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体位优化CT靶扫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早期不典型周围型肺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6年12月-2020年6月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8例周围型肺腺癌为研究对象。比较患者胸部常规CT检查后拆薄与CT靶扫描联合三维重建... 目的探讨体位优化CT靶扫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早期不典型周围型肺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6年12月-2020年6月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8例周围型肺腺癌为研究对象。比较患者胸部常规CT检查后拆薄与CT靶扫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早期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差异。图像质量评价指标包括图像主观评价(肺组织充气膨胀程度、伪影程度、肺血坠积效应),客观评价指标(病灶和周围背景肺CT值评价),图像恶性征象(病灶边缘、形态、密度、内部结构、瘤肺界面、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显示水平。结果体位优化靶扫描肺野充气膨胀程度、伪影程度、坠积效应优于常规仰卧位扫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仰卧位扫描相比,体位优化靶扫描图像的背景组织CT值降低、病灶对比提高,图像的SNR与CNR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胸部CT扫描相比,体位优化靶扫描联合三维重建可使病灶的密度、形态、边缘、瘤肺界面、内部结构及邻近结构等的CT征象显示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优化靶扫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可使早期肺腺癌的恶性征象得到很好地显示,可作为诊断不典型早期周围型肺癌的最佳扫描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位优化 CT靶扫描 不典型周围型肺腺癌
下载PDF
周围型实性肺腺癌和肺鳞癌18F-FDG PET/CT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8
作者 段慧玲 闫瑞芳 +2 位作者 王伟 孙凤霞 赵志勇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0年第11期1152-1156,共5页
目的比较周围型实性肺腺癌和肺鳞癌的18F-FDG PET/CT表现,分析其影像学特征。方法周围型实性肺癌患者98例,其中29例肺鳞癌患者为肺鳞癌组,69例肺腺癌患者为肺腺癌组,均行18 F-FDG PET/CT扫描。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18F-FDG PET/CT征象;比... 目的比较周围型实性肺腺癌和肺鳞癌的18F-FDG PET/CT表现,分析其影像学特征。方法周围型实性肺癌患者98例,其中29例肺鳞癌患者为肺鳞癌组,69例肺腺癌患者为肺腺癌组,均行18 F-FDG PET/CT扫描。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18F-FDG PET/CT征象;比较不同年龄、性别、组织病理类型、肿瘤部位、肿瘤最大径、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结果肺鳞癌组男性比率(82.8%)高于肺腺癌组(46.4%),女性比率(17.2%)低于肺腺癌组(53.6%)(P<0.05),年龄[(65.21±8.68)岁]、肿瘤最大径[(46.34±21.24)mm]大于肺腺癌组[(59.55±9.58)岁、(32.59±18.33)mm](P<0.05),左、右肺肿瘤比率(31.0%、69.0%)与肺腺癌组(52.2%、47.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鳞癌组肺气肿发生率(62.1%)高于肺腺癌组(18.8%)(P<0.05),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及骨转移发生率(55.2%、37.9%、17.2%、3.4%、0%、13.8%)低于肺腺癌组(82.6%、69.6%、47.8%、23.2%、14.5%、34.8%)(P<0.05);2组血管集束征及支气管截断征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UVmax在男性(11.41±5.65)大于女性(8.56±4.78),肺鳞癌患者(12.70±5.01)大于肺腺癌患者(9.13±5.32),肿瘤最大径≥3cm者(13.32±5.31)大于肿瘤最大径<3cm者(6.79±3.07)(P<0.05);年龄<60岁与≥60岁、左肺与右肺肿瘤患者SUVmax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型实性肺腺癌患者18F-FDG PET/CT影像特征以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及支气管充气征多见,易发生骨转移;肺鳞癌男性多见,发病年龄及肿瘤最大径较肺腺癌大,肺气肿发生率高;男性、肺鳞癌、肿瘤最大径≥3cm者SUVmax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型实性肺腺癌 周围型实性肺鳞癌 18F-FDG PET/CT 最大标准摄取值
原文传递
胸部CT在预测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中的应用研究
9
作者 邢德明 黄琳 程瑞学 《临床研究》 2024年第4期140-143,共4页
目的分析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预测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邓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0年1月到2023年2月的462例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患者实施胸部CT检测,对比不同组织学亚型(贴壁... 目的分析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预测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邓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0年1月到2023年2月的462例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患者实施胸部CT检测,对比不同组织学亚型(贴壁为主型、腺泡为主型、乳头为主型、微乳头为主型、实体为主型)的EGFR基因突变状态、胸部CT图像特征(部位、形态、磨玻璃密度影、最大直径、磨玻璃密度影中瘤直径比、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毛刺、肿瘤不伴有囊腔样改变),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胸部CT影像特征与EGFR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结果本组EGFR基因突变共计180例(突变组),野生型共计282例(野生组),通过分析组织学亚型与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相关性显示,突变组中贴壁为主型占比显著高于野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分析胸部CT检查结果显示,野生组具有磨玻璃密度影占比显著高于突变组,肿瘤不伴有囊腔样改变占比显著低于突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具有磨玻璃密度影、肿瘤不伴有囊腔样改变对于预测EGFR基因突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结论胸部CT可较为准确的预测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CT 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 EGFR 基因突变
下载PDF
CT引导下硬化剂联合术中体表定位在外周性早期肺腺癌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10
作者 何成昌 陈建明 +2 位作者 郭海江 廖信志 谢亨清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1期28-31,共4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硬化剂联合术中体表定位在外周性早期肺腺癌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4年3月在赣州市立医院行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治疗的外周性早期肺腺癌患者92例,按照手术定位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n=45...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硬化剂联合术中体表定位在外周性早期肺腺癌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4年3月在赣州市立医院行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治疗的外周性早期肺腺癌患者92例,按照手术定位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n=45)采用术中体表定位,联合组(n=47)联合CT引导下硬化剂定位。比较两组定位效果,肺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定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定位探查时间、手术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用力肺活量(FVC)、呼气流量峰值(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pred)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但联合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引导下硬化剂联合术中体表定位能提高外周性早期肺腺癌患者手术定位效果,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并减轻肺组织损伤,且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性早期肺腺癌 术中体表定位 CT引导 硬化剂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外周型小结节状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7
11
作者 冯刚 寇介丽 +2 位作者 蒋浩 曹新超 马永峰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7年第4期440-442,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对外周型小结节状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60例肺腺癌患者的MSCT影像特征与灌注参数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多元相关分析探讨影像特征、...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对外周型小结节状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60例肺腺癌患者的MSCT影像特征与灌注参数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多元相关分析探讨影像特征、灌注参数与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不同分化程度患者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强化峰值(PE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F和PEI随着分化程度降低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的BF、BV和PEI比无淋巴转移患者均低,术后出现转移或复发患者的BF和PEI比术后无转移或复发的患者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SCT灌注成像能够预测淋巴结转移与术后复发的可能性,对临床诊断外周型小结节状肺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CT灌注成像 外周型小结节肺腺肿瘤 淋巴结转移 价值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