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ological mesh reconstruction of the pelvic floor following abdominoperineal excision for cancer:A review 被引量:10
1
作者 Boris Schiltz Nicolas Christian Buchs +4 位作者 Marta Penna Cosimo Riccardo Scarpa Emilie Liot Philippe Morel Frederic Ris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CAS 2017年第3期249-254,共6页
Extralevator abdominoperineal excision and pelvic exenteration are mutilating operations that leave wide perineal wounds.Such large wounds are prone to infection and perineal herniation,and their closure is a major co... Extralevator abdominoperineal excision and pelvic exenteration are mutilating operations that leave wide perineal wounds.Such large wounds are prone to infection and perineal herniation,and their closure is a major concern to most surgeons.Different approaches to the perineal repair exist,varying from primary or mesh closure to myocutaneous flaps.Each technique has its own associated advantages and potential complications and the ideal approach is still debated.In the present study,we reviewed the current literature and our own local data regarding the use of biological mesh for perineal wound closure.Current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use of biological mesh carries an acceptable risk of wound complications compared to primary closure and is similar to flap reconstruction.In addition,the rate of perineal hernia is lower in early follow-up,while long-term hernia occurrence appears to be similar between the different techniques.Finally,it is an easy and quick reconstruction method.Although more expensive than primary closure,the cost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a biological mesh is at least equal,if not less,than flap reconstr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ical mesh RECTAL CANCER Pelvic EXENTERATION 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 Primary perineal wound closure perineal wound infection perineal HERNIA
下载PDF
初产妇经阴道分娩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徐惠芳 楼文文 +3 位作者 宫剑 倪娟娟 王小梅 熊文栋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20年第20期2529-2531,共3页
目的研究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耐药,分析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9年5月在本院产科行会阴侧切术的2186例初产妇临床资料,采集切口脓性分泌物送细菌室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统计学分析确定切... 目的研究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耐药,分析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9年5月在本院产科行会阴侧切术的2186例初产妇临床资料,采集切口脓性分泌物送细菌室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统计学分析确定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2186例会阴侧切的初产妇有28例发生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28%,检出3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2株,占68.75%,革兰阳性菌9株,占28.13%,真菌感染1例,占3.13%。检出的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对氯霉素耐药率最高。革兰阳性菌对庆大霉素耐药率最高,而对万古霉素敏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道裂伤、妊娠糖尿病、胎膜早破、生殖道感染和产程时间≥16 h是初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独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初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针对感染的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可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产妇 会阴侧切 切口感染 病原菌 耐药菌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骶前引流联合皮下负压引流在腹腔镜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黎奇 曾长青 +2 位作者 池良杰 黄良祥 李建党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19-922,共4页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会阴部切口的处理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福建省立医院胃肠外科行腹腔镜辅助经腹会阴直肠癌切除术治疗的87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采用骶前引流(骶前引...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会阴部切口的处理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福建省立医院胃肠外科行腹腔镜辅助经腹会阴直肠癌切除术治疗的87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采用骶前引流(骶前引流组),45例采用骶前引流联合皮下负压引流(联合引流组)。联合皮下组除放置骶前引流管外,于皮下置引流管一根接负压球,经会阴部切口侧前方另戳孔引出固定。皮下负压引流管置管2周、色清亮且连续3 d量少于15 ml,同时B超未见明显盆腔积液,且切口无红肿、水肿、愈合可,即予拔除。结果 全组男51例,女36例,年龄26~78(56.9 ± 10.8)岁。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骶前引流组放置骶前引流管4~13(8.0 ± 2.5)d;联合皮下组放置骶前引流管4~14(6.7 ± 2.4)d,皮下负压引流管放置14~24(15.8 ± 3.0)d。骶前引流组的一期愈合率为66.7%(28/42),联合皮下组的一期愈合率为91.1%(4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7.911,P= 0.005)。骶前引流组切口感染率为21.4%(9/42),联合皮下组切口感染率4.4%(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674,P=0.017)。结论 腹腔镜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会阴切口一期缝合采用骶前引流联合皮下负压引流对切口愈合的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腹腔镜 经腹会阴联合切除 会阴部切口感染
原文传递
会阴侧切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对患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吾慧瑛 孙心红 王惠兰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39-1042,共4页
目的探究会阴侧切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对患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从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乳山市人民医院足月分娩行会阴侧切的产妇中随机抽样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继发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52例和未感染组98例;制定调... 目的探究会阴侧切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对患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从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乳山市人民医院足月分娩行会阴侧切的产妇中随机抽样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继发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52例和未感染组98例;制定调查表格,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感染影响因素。所有受检对象均抽取外周静脉血3 ml,采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fluorescence-activated cell sorting,FACS)检测Th1、Th2细胞水平,计算Th1/Th2比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 4,IL-4)水平,计算两者比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产程、妊娠期糖尿病、贫血、羊水污染及感染前住院时间是产妇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显示:体质量指数≥25 kg/m^2、产程≥8 h、合并妊娠期糖尿病、贫血、羊水污染及感染前住院时间≥72 h是产妇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感染组的Th1细胞(15.29±4.52)、Th2细胞(7.13±2.89)高于非感染组,而Th1/Th2比值(2.47±0.86)低于非感染组(P<0.05);感染组的血清IFN-γ(31.46±4.19)pg/ml、IL-4(23.42±2.87)pg/ml高于非感染组,而IFN-γ/IL-4(1.25±0.13)低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产妇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侧切切口感染产妇体内存在Th细胞亚群失衡现象,炎症因子水平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阴侧切 伤口感染 危险因素 T淋巴细胞亚群 TH1/TH2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助产人员外科手卫生干预对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率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肖夕凤 龚秀萍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14年第10期619-621,共3页
目的了解助产人员外科手消毒合格率与产妇会阴切口感染情况,为降低会阴侧切切口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某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产科自然分娩的患者资料7 148份,其中2012年1—12月未对助产人员外科手消毒进行干预的3 569例病例设... 目的了解助产人员外科手消毒合格率与产妇会阴切口感染情况,为降低会阴侧切切口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某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产科自然分娩的患者资料7 148份,其中2012年1—12月未对助产人员外科手消毒进行干预的3 569例病例设为对照组;2013年1—12月对助产人员外科手消毒进行干预的3 579例病例设为干预组,比较两组患者会阴侧切切口感染情况及助产人员手卫生合格率。结果对照组和干预组在产妇年龄、体重指数、基础疾病、阴道产检次数、分娩季节、产程、缝合人员工作年限、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和新生儿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助产人员外科手消毒方法合格率由干预前的19.31%(689例)上升至干预后的71.03%(2 542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2.58,P<0.05)。干预组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率为0.28%(10/3 579),低于干预前的0.81%(29/3 5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6,P<0.05)。结论提高助产人员手卫生合格率,可降低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卫生 外科手消毒 干预 会阴切口 切口感染 产妇 医院感染
下载PDF
直肠癌Miles术后会阴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池澈 马骥 +1 位作者 熊在平 杨智文 《临床医药实践》 2014年第11期830-832,共3页
目的:研究直肠癌术后会阴部切口感染的原因。方法:120例直肠癌患者均采用标准的Miles手术方式。A组:关闭盆底,经右下腹骶前间隙双套管负压吸引,间断夹闭尿管(5 d)的患者30例;B组:关闭盆底,经右下腹骶前间隙单管引流,间断夹闭尿管(5 d)... 目的:研究直肠癌术后会阴部切口感染的原因。方法:120例直肠癌患者均采用标准的Miles手术方式。A组:关闭盆底,经右下腹骶前间隙双套管负压吸引,间断夹闭尿管(5 d)的患者30例;B组:关闭盆底,经右下腹骶前间隙单管引流,间断夹闭尿管(5 d)的患者30例;C组:关闭盆底,经右下腹骶前间隙双套管负压吸引,持续开放尿管(5d)的患者30例;D组:不关闭盆底,经右下腹骶前间隙双套管负压吸引和间断夹闭尿管(5 d)的患者30例。结果:A、B、C、D组会阴部切口感染率分别为13.3%,23.3%,19.7%和20.0%。A组与B组、A组与C组、A组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05,P<0.05)。结论:会阴部切口感染与术后骶尾前间隙积液引流是否通畅、骶尾前间隙残腔是否能及时闭合、盆底腹膜是否关闭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MILES手术 会阴部切口感染
下载PDF
PDCA循环法对降低会阴切口感染的探讨 被引量:20
7
作者 陈丽 李妍 +1 位作者 肖红 江燕宁 《护士进修杂志》 2014年第10期893-895,共3页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对降低会阴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将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产科足月顺产的产妇1000例设为对照组,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产科足月顺产的产妇1000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按产后会阴护理常规,每天执行两次会...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对降低会阴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将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产科足月顺产的产妇1000例设为对照组,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产科足月顺产的产妇1000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按产后会阴护理常规,每天执行两次会阴消毒及会阴热疗。观察组采用美国PDCA循环管理方法对会阴有切口的产妇进行持续性质量管理。结果实施PDCA管理模式后,产妇会阴切口感染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x2=7.614,P〈0.01)。结论遵循PDCA循环的管理模式,实施质量持续改进,能降低会阴切口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 会阴切口感染 护理管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