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介入取栓术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临床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李选 欧阳强 萧湘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4期206-208,共3页
目的评价经皮肠系膜上动脉吸栓和(或)溶栓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疗效。方法34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患者(房颤14例;左房黏液瘤2例;血栓形成15例;慢性缺血性肠病急性发作3例),行经皮动脉长鞘吸栓术和(或)溶栓术。结果34例患者均... 目的评价经皮肠系膜上动脉吸栓和(或)溶栓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疗效。方法34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患者(房颤14例;左房黏液瘤2例;血栓形成15例;慢性缺血性肠病急性发作3例),行经皮动脉长鞘吸栓术和(或)溶栓术。结果34例患者均成功的去除栓子,动脉开通。31例痊愈;2例行开腹探查;1例24h后死亡。结论经皮介入取栓术对于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准确地判断病因是提高疗效,避免合并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子去除术 经皮的 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 闭塞
下载PDF
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中采用输尿管封堵器行反向封堵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2
作者 余舟 张学齐 +4 位作者 郭吉楠 张轶庠 房杰群 肖克峰 刘迎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361-364,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中采用输尿管封堵器行反向封堵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人民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6月86例肾盂或肾盂输尿管连接部(UPJ)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有无使用封堵器分为封堵、未堵两组;封堵组PCNL...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中采用输尿管封堵器行反向封堵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人民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6月86例肾盂或肾盂输尿管连接部(UPJ)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有无使用封堵器分为封堵、未堵两组;封堵组PCNL术中采用封堵取石导管,未堵组PCNL术中不使用输尿管封堵器;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肾盂内压、术后结石下移率、结石清除率、临床疗效、并发症及结石复发率。结果封堵组手术时间[(52.3±7.2)min]明显长于未堵组[(46.5±6.1)min](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肾盂内压无明显差异(P>0.05);封堵组术中结石下移率(0.0%)明显低于未堵组(11.6%)(P<0.05);4周后,封堵组结石清除率(97.7%)明显高于未堵组(83.7%)(P<0.05);两组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封堵组并发症发生率(7.0%)明显低于未堵组(18.6%)(P<0.05);术后1年,封堵组结石复发率(2.3%)明显低于未堵组(14.0%)(P<0.05)。结论 PCNL术中采用输尿管封堵器行反向封堵能够有效避免碎石下移与残留,降低并发症及复发率,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 输尿管封堵器 反向封堵 结石下移 并发症 结石复发
下载PDF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大型体肺侧枝动脉的经皮介入封堵 被引量:7
3
作者 李胜利 李守军 王旭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7期555-559,共5页
目的评价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大型体肺侧枝动脉经皮介入封堵的结果及总结相关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2月所有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发现大型体肺侧枝动脉而行经皮介入封堵5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14例,月龄10.0(1... 目的评价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大型体肺侧枝动脉经皮介入封堵的结果及总结相关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2月所有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发现大型体肺侧枝动脉而行经皮介入封堵5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14例,月龄10.0(14.0)个月,体重8.6(4.4)kg。51例患儿为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1例患儿为非紫绀型。49例患儿行根治手术,3例患儿行Blalock-Taussig分流术。结果术后大型体肺侧枝动脉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左房压增高、局灶性肺渗出、血性泡沫痰。封堵离手术结束时间为5(9)d,呼吸机辅助时间239(480)h,封堵后呼吸机辅助时间72(159)h,住ICU时间19(29)d。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术后造影可以诊断大型体肺侧枝动脉,早期介入封堵大型体肺侧枝动脉具有简单、安全、有效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心脏手术 大型体肺侧枝动脉 介入封堵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厚高 高静 +1 位作者 刘寅 孙根义 《天津医药》 CAS 2016年第2期226-229,共4页
目的 随访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桥血管病变成功行介入治疗患者临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探讨原位血管介入治疗(NV-PCI)和桥血管介入治疗(graft-PCI)策略对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312例CABG术后... 目的 随访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桥血管病变成功行介入治疗患者临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探讨原位血管介入治疗(NV-PCI)和桥血管介入治疗(graft-PCI)策略对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312例CABG术后胸痛症状再发并成功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其中NV-PCI组215例,graft-PCI组97例,平均随访34个月。观察患者院外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AMI)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TVR)的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桥血管病变介入治疗后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NV-PCI组无MACE生存率、无AMI生存率及无TVR生存率均高于graft-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无死亡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桥龄[OR(95%CI):1.011(1.002~1.020),P=0.017]、糖尿病[OR(95%CI):2.375(1.414~3.989),P=0.001]及graft-PCI[OR(95%CI):1.873(1.090~3.219),P=0.023]是影响桥血管介入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ABG术后桥血管病变原位血管介入治疗组临床预后明显优于桥血管介入治疗组;桥龄、糖尿病及graft-PCI是影响桥血管介入治疗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移植物闭塞 血管 治疗结果 预后
下载PDF
Determinants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success in repeat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procedures following an initial failed attempt 被引量:5
5
作者 Cecilia Cuevas Nicola Ryan +9 位作者 Alicia Quirós Juan Gustavo Del Angel Nieves Gonzalo Pablo Salinas Pilar Jiménez-Quevedo Luis Nombela-Franco Ivan Nunez-Gil Antonio Fernandez-Ortiz Carlos Macaya Javier Escaned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17年第4期355-362,共8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rates and determinants of success of repeat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following an initial failed attempt at recanalising the chronic total occlusions(CTO) percutaneously.METHODS I... AIM To investigate the rates and determinants of success of repeat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following an initial failed attempt at recanalising the chronic total occlusions(CTO) percutaneously.METHODS In 445 consecutive first attempt CTO-PCI procedures in our institution,procedural failure occurred in 149(33.5%). Sixty-four re-PCI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in 58 patients(39%) all had a single CTO. Procedural and outcome data in the re-PCI population was entered into the institutional database.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linical,angiographic and procedural data was performed. RESULTS Procedural success was achieved in 41(64%) procedures. Univariate analysis of 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showed that re-PCI success was associated with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 guidance(19.5% vs 0%,P = 0.042),while failure was associated with severecalcification(30.4% vs 9.7%,P = 0.047) and a JCTO score > 3(56.5% vs 17.1% P = 0.003). Following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degree of lesion complexity(J-CTO score > 3),IVUS use,involvement of an experienced CTO operator and LAD CTO location we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successful re-PCI. Overall 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low,with the only MACCE two periprocedural MI's neither of which required intervention. CONCLUSION Re-PCI substantially increases the overall success rate of CTO revascularization. Predictors of re-PCI success included the use of IVUS,the involvement of an experienced CTO operator in the repeat attempt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CT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peat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下载PDF
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封堵与经胸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许建国 马龙 +4 位作者 尤涛 移康 陈峙公 杨珂欣 王丹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9年第12期1426-1430,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封堵与经胸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VIP、Wanfang Data和CNKI数据库,搜索关于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封堵和经胸封堵治疗房... 目的系统评价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封堵与经胸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VIP、Wanfang Data和CNKI数据库,搜索关于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封堵和经胸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相关研究文献,检索时限均从2000年1月~2018年8月。由两名研究员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研究30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皮封堵组治疗房间隔缺损在总并发症发生率(RR=0.41,95%CI:0.24~0.72,P=0.002)、手术时间(SMD=-2.35,95%CI:-2.90^-1.80,P<0.00001)、住院时间(SMD=-2.25,95%CI:-3.12^-1.39,P<0.0001)比较上均优于经胸封堵,但在手术成功率、残余分流发生率和手术花费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封堵较经胸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并发症少且康复较快。经胸封堵可在经皮封堵困难或不满足其适应证时作为代替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经胸封堵 经皮封堵 超声心动图 META分析 系统评价
下载PDF
经皮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新发左心室假性室壁瘤1例
7
作者 刘桂栋 杜朝峻 李红昕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9期535-537,共3页
假性室壁瘤是一种罕见但可能致命的疾病,通常继发于心肌梗死、心脏手术、创伤和感染,在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发病率极低。传统手术治疗方法,多以外科手术切除假性室壁瘤并修补基底来治疗,手术创伤大、风险高。本病例报道1例6个月10 d诊断为... 假性室壁瘤是一种罕见但可能致命的疾病,通常继发于心肌梗死、心脏手术、创伤和感染,在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发病率极低。传统手术治疗方法,多以外科手术切除假性室壁瘤并修补基底来治疗,手术创伤大、风险高。本病例报道1例6个月10 d诊断为左心室假性室壁瘤,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患儿。患儿于7周接受室间隔缺损修补、房间隔缺损修补、肺动脉瓣闭式扩张术。术后3个月体检发现左心室假性室壁瘤;术后4个月,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采用经股动脉路径成功经皮封堵假性室壁瘤。术后复查证实封堵器位置良好,患儿恢复良好。该病例证明了超声引导下经皮封堵治疗儿童新发左心室假性室壁瘤的有效性和低创伤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封堵治疗 左心室假性室壁瘤 先天性心脏病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旁路移植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8
作者 陈纪林 高润霖 +7 位作者 杨跃进 乔树宾 秦学文 姚民 徐波 刘海波 吴永健 袁晋青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 探讨旁路移植血管病变的特点及介入治疗旁路移植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30例 35处旁路移植血管病变行介入治疗 ,其中大隐静脉移植血管病变 31处 ,内乳动脉移植血管病变 4处。结果 临床成功率为 96 7% ,病变的成功率为 97... 目的 探讨旁路移植血管病变的特点及介入治疗旁路移植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30例 35处旁路移植血管病变行介入治疗 ,其中大隐静脉移植血管病变 31处 ,内乳动脉移植血管病变 4处。结果 临床成功率为 96 7% ,病变的成功率为 97 1% ,无再流发生率为 7 4 % ,术中和住院期间无一例死亡 ,1例术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与无再流有关 ,住院期间并发症 (死亡、急性心肌梗死、紧急血管重建 )发生率仅为 3 3%。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介入治疗旁路移植血管病变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肌缺血的有效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旁路移植 血管病变 介入治疗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X线透视下直接经皮股静脉途径封堵未闭动脉导管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凌雁 郭保静 +3 位作者 王志远 徐冠一 吕震宇 陈凌霄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7-71,共5页
目的:在熟练掌握常规操作的基础上,探讨以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结果为依据,术中不做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直接在X线透视下行经皮股静脉途径封堵未闭动脉导管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共完成57例不造影、X线透视下直接经... 目的:在熟练掌握常规操作的基础上,探讨以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结果为依据,术中不做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直接在X线透视下行经皮股静脉途径封堵未闭动脉导管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共完成57例不造影、X线透视下直接经股静脉途径封堵动脉导管,患者均为体重≥7 kg、左向右分流、肺动脉端内径≥2 mm的非窗型动脉导管未闭(PDA)。57例患者中,儿童47例为儿童组,成人10例为成人组。术前常规心脏听诊,做心电图、X光胸片和经胸超声心动图协助诊断。除常规测量外,在胸骨旁大动脉短轴、高位胸骨旁大动脉和锁骨上窝大动脉这三个重点切面,以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相结合,评价PDA的形态,测量肺动脉端最细处内径,并根据测量结果选择国产蘑菇型封堵伞,漏斗型PDA,封堵伞的肺动脉端内径为肺动脉端最细处内径(mm)×2+2 mm;管型PDA或体重较大者在此基础上增加2 mm。在X线透视下直接经皮股静脉途径放置封堵伞。术后以X线透视和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封堵效果。结果:儿童组患者年龄0.9~13.7(3.0±2.4)岁,体重7.8~43.0(14.3±4.8)kg;动脉导管内径2.0~10.0(3.4±1.5)mm,封堵伞直径6~14(9.6±2.8)mm。成人组患者年龄22~66(37±15)岁,体重52~96(66±14)kg,动脉导管内径3.0~10.0(5.6±2.3)mm,封堵伞直径8~22(12.8±4.3)mm。儿童组在X线透视下重新放置原封堵伞和更换大一号封堵伞各1例;2例改股动脉途径封堵完成。余53例一次放置成功。术后早期及1个月随访无死亡、封堵伞移位、心律失常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初步显示以经胸超声心动图结果为依据,术中在X线透视下直接放置封堵伞的简化操作模式可行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经皮介入封堵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X线下联合经胸超声心动图经皮单根血管入径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媛媛 包敏 +4 位作者 张明明 王利军 王宏茂 石琳 郑春华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1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探究X线下联合经胸超声心动图经皮单根血管入径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安全可行性。方法纳入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导管室完成经典经皮介入封堵PDA治疗(造影组)和X线下联合经胸超声心动图经皮... 目的探究X线下联合经胸超声心动图经皮单根血管入径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安全可行性。方法纳入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导管室完成经典经皮介入封堵PDA治疗(造影组)和X线下联合经胸超声心动图经皮介入封堵PDA治疗(超声组)病例。两组患儿均用超声心动图和X线评估封堵效果,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长、对比剂用量及射线剂量等。结果患儿年龄6个月~11岁,体重8~40 kg。超声组72例,造影组14例。所有患儿均一次封堵成功。超声组穿刺单根血管的有62例,造影组均穿刺两根血管,所有病例均无血管并发症。超声组手术时间为[(52.1±22.8)min比(111.0±42.4)min,P=0.030]、射线剂量[(25.4±19.0)mGy比(123.7±55.6)mGy,P<0.001]、对比剂用量[(0.2±1.2)ml比(42.5±14.4)ml,P<0.001]显著低于造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X线下联合经胸超声心动图经皮单根血管入径介入封堵治疗PDA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封堵术 经胸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成功的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郑兴 秦永文 +6 位作者 丁继军 徐荣良 张振远 陈少萍 马丽萍 陈凌 崔继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23-125,共3页
目的 探讨影响冠状动脉 (冠脉 )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成功的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在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3年 4月间对 5 2例冠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PCI) ,其中 30例闭塞冠脉成功开通 (开通组 ) ,2 2例闭... 目的 探讨影响冠状动脉 (冠脉 )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成功的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在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3年 4月间对 5 2例冠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PCI) ,其中 30例闭塞冠脉成功开通 (开通组 ) ,2 2例闭塞冠脉无法开通 (未开通组 )。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 与未开通组比 ,开通组高血压的发生率 (5 3%对 2 3% )较高 (P <0 .0 5 )。推测的血管堵塞时间较短 (P <0 .0 1) ,总胆固醇含量较低 ,分别为 (4 .8± 0 .85 )和 (5 .6± 1.5 )mmol/L(P <0 .0 5 ) ,闭塞病变呈平齐截断或有桥侧支或在分支开口附近或病变长度较长者比例较低 (17%对 4 5 % ,P <0 .0 5 ) ;随访期无胸痛胸闷者比例较高 (73%对 5 0 % ,P <0 .0 5 ) ;再次PCI ,外科冠脉旁路手术和再次住院的联合终点少 (13%对 36 % ,P <0 .0 5 )。结论 冠脉慢性闭塞病变的PCI成功率与推测的堵塞时间和闭塞病变的形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慢性闭塞病变 介入治疗 血管成形术 手术治疗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64例静脉桥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志忠 Sidney L +5 位作者 Juergens CP 朱小玲 陶英 刘彤 王苏 李勇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1-223,共3页
目的 评价静脉桥血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支架治疗后的早期临床结果。方法对 64例 91处大隐静脉桥血管病变行介入治疗,将术中及住院期间的临床结果和术中应用的其他介入治疗辅助装置一并录入数据库并进行分析。结果 手术成功率 95.... 目的 评价静脉桥血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支架治疗后的早期临床结果。方法对 64例 91处大隐静脉桥血管病变行介入治疗,将术中及住院期间的临床结果和术中应用的其他介入治疗辅助装置一并录入数据库并进行分析。结果 手术成功率 95. 3%;术中发生非Q波心肌梗死1例(1. 6% )。一过性无再流现象 4例(6. 3% ),其中 1例置入支架后无再流而出现室颤,经电除颤、心脏按压、气管插管及置入主动脉内气囊反搏装置后血流恢复正常。应用血管远端保护装置 7例(10. 9% ),X sizer取栓系统 4例;术中或术后应用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25例 (39. 1% )。住院期共发生非Q波心肌梗死 2例,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3. 1%。结论 静脉桥血管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加支架治疗的即刻成功率高,近期临床效果满意,中、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血管远端保护装置和血小板受体拮抗剂的应用有可能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 血管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非Q波心肌梗死 支架治疗 术中 临床疗效 远期 恢复 成功率
原文传递
TEE引导下房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术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3
13
作者 吕爱珍 孙静 《罕少疾病杂志》 2018年第5期68-70,共3页
目的总结我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房间隔缺损(ASD)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的围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入选2015年11月至2017年4月我院应用TEE引导下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技术治疗ASD患者26例,从术中TEE操作护理、手术封堵器械无菌操作配合... 目的总结我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房间隔缺损(ASD)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的围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入选2015年11月至2017年4月我院应用TEE引导下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技术治疗ASD患者26例,从术中TEE操作护理、手术封堵器械无菌操作配合和术中相关并发症指标观测三个方面制定护理操作规范,术中严格执行,总结分析护理成效。结果在TEE操作过程中1例患者出现口咽部黏膜水肿,无破损出血,所有患者未出现牙齿松动脱落;术中没有出现导丝污染情况;术中监测及时发现1例患者在导丝输送过程中出现频发房性早搏,与术者配合调整导丝方向后恢复正常心律。结论注重TEE操作护理,手术封堵器械无菌操作配合和术中相关并发症指标观测,可协助经TEE引导下ASD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顺利进行,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E 房间隔缺损 经皮封堵 围术期护理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70岁老年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慧平 李辉 +4 位作者 赵迎 唐国栋 艾虎 郑耐心 孙福成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14,共6页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70岁的老年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登记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连续在我院拟行PCI的445例冠状动脉有CTO病变的患者,分为≥70岁老年组和〈70岁组,主要终点为3年因心...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70岁的老年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登记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连续在我院拟行PCI的445例冠状动脉有CTO病变的患者,分为≥70岁老年组和〈70岁组,主要终点为3年因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而住院或行再次血运重建和心血管死亡的复合终点。结果≥70岁老年组200例(44.9%),〈70岁组245例(55.1%),≥70岁老年组冠状动脉左主干(LM)病变、3支病变及J-CTO评分≥2分患者的比例分别为22.5%(45例)、83.0%(166例)和32.0%(64例),显著高于〈70岁组13.9%(34例)、73.5%(180例)和23.3%(57例)(χ2=5.607、5.782、4.243,P=0.018、0.016、0.039)。≥70岁老年组对CTO病变尝试行PCI开通的病变处比例(53/222,23.9%)显著低于〈70岁组(109/275,39.6%)(χ2=13.891,P〈0.001);两组患者CTO病变PCI成功干预的比例分别为71.7%(38例)和82.6%(90例)(χ2=2.541,P=0.111)。≥70岁老年组患者的3年发生心血管死亡和主要终点的比例分别为12.5%(25例)、31.5%(63例),均显著高于〈70岁组3.3%(8例)、22.9%(56例)(χ2=13.677、4.199,P=0.000、0.040)。≥70岁老年组中,CTO病变经PCI开通患者的3年因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而住院或再次血运重建的比例低于CTO未开通的患者[9.1%(3例/33例)比22.8%(34例/149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43,P=0.076),这两组的3年心血管死亡大致相同〈15.2%(5例/33例)比12.8%(19例/149例)](χ2=0.007,P=0.93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左主干(LM)合并冠状动脉3支病变(OR=3.804,95%CI:1.274~11.356,P=0.017)是老年冠状动脉CTO患者3年心血管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PCI开通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闭塞
原文传递
恩施地区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封堵术后的疗效观察
15
作者 李青 孟祥武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第23期98-101,共4页
目的探讨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患者封堵术后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5月于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确诊存在偏头痛伴随PFO,同时满足研究纳入指标的患者74例,均在局部麻醉基础上实... 目的探讨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患者封堵术后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5月于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确诊存在偏头痛伴随PFO,同时满足研究纳入指标的患者74例,均在局部麻醉基础上实施经皮卵圆孔未闭封堵手术治疗。于手术前、手术后不同阶段(1、3、6、12个月)依次运用头痛影响评估量表-6(headache impact test-6,HIT-6)、偏头痛残疾判断量表(migraine disability assessment scale,MIDAS)分数对患者头痛的影响程度及残疾程度进行评估,并将术后各个时间段评分情况与术前进行对比。结果患者术后1、3、6、12个月HIT-6分数均呈明显下降趋势,手术前与手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不同阶段(1、3、6、12个月)MIDA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头痛合并PFO患者采用封堵术可有效缓解患者偏头痛及临床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卵圆孔未闭 经皮封堵术 头痛影响测试 偏头痛残疾程度评估问卷 评分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股动脉途径封堵肥胖青少年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宁 文平 +4 位作者 刘宇航 高明磊 刘大为 郭文斌 李红昕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5期521-524,共4页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股动脉途径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大连市儿童医院心外科行TEE引导下股动脉途...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股动脉途径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大连市儿童医院心外科行TEE引导下股动脉途径封堵PDA治疗的21例患者,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12.8~17.3(15.1±1.7)岁,体重51.0~89.0(73.4±10.1)kg。评价手术疗效。结果全组患者手术顺利,无改放射线引导或中转开胸病例。平均手术时间(23.9±6.8)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8±0.6)d。无外周血管损伤、心内感染或心包积液等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19.5±4.9)个月,各项复查结果良好。结论对于一些肥胖、肺气肿、胸廓畸形的PDA患儿,TEE可避免胸壁和肺气等因素的干扰,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补充引导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经皮介入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封堵
原文传递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
17
作者 孙寅光 沈卫峰 +2 位作者 施仲伟 曹敏 许建中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10期739-740,共2页
目的 探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 (DSE)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后再狭窄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  47例PCI后 6~ 18个月的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前 1周内接受标准方案DSE检查 ,多巴酚丁胺剂量递增方案为 5、10、2 0、3 0 μg&... 目的 探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 (DSE)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后再狭窄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  47例PCI后 6~ 18个月的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前 1周内接受标准方案DSE检查 ,多巴酚丁胺剂量递增方案为 5、10、2 0、3 0 μg·kg-1·min-1,直至最大剂量 40 μg·kg-1·min-1,每阶段持续滴注至少 3min。比较DSE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的一致性。DSE阳性的标准是原有的室壁节段运动异常加重或出现新的室壁节段运动异常或发生明显心绞痛。结果 DSE评价PCI后再狭窄的敏感性为 64 % ,特异性为 86% ,准确率为 72 %。结论 DSE可用于非侵入性评价PCI后再狭窄 ,且费用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狭窄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评价 PCI 持续滴注 标准方案 检查 准确性
原文传递
Impact of Coronary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on Long-term Clinical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Unprotected Left Main Disease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被引量:1
18
作者 Imad Sheiban Filippo Figini +4 位作者 Valeria Gaspartto Claudio Moretti Filippo Leonardo Shaoliang Chen Fabrizio D’Ascenzo 《Cardiology Discovery》 2022年第3期145-151,共7页
Objectives:Reported data regarding the prevalence,prognostic impact,and safety and efficacy of revascularization of coronary 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in patients with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LMCA)disease who unde... Objectives:Reported data regarding the prevalence,prognostic impact,and safety and efficacy of revascularization of coronary 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in patients with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LMCA)disease who undergo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are scarce.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compare clinical outcomes among patients with LMCA disease undergoing PCI.Outcom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ose with and without coronary CTO and between those with CTO who had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CTO recanalization procedures.Methods:All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 LMCA disease(>50%stenosis at coronary angiography)who underwent PCI between July 2014 and December 2018 were retrospectively included in our study.The primary endpoint of the study was long-term mortality.Secondary endpoints included the incidenc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repeat percutaneous or surgical revascularization,stroke,and stent thrombosis.Results:Between July 2014 and December 2018,578 patients underwent PCI for LMCA disease at Pederzoli Hospital and University of Turin were enrolled.They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group A:374(65%)patients without CTO,group B:108(19%)patients with untreated or unsuccessfully treated CTO,and group C:96(17%)patients with successfully treated CTO.At a median follow-up of(1090±279)days,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in terms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endpoints.However,there was a trend towards higher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untreated or unsuccessfully treated CTO(13%vs.19%vs.14%in groups A,B,and C,respectively;P=0.12).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endpoints were further analyzed based on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myocardial viability:subgroup C1:54(56%)patients with successful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having viability,and subgroup C2:42(44%)patients with successful PTCA not having viability.There was a trend towar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higher rate of death among patients in group B,who underwent unsuccessful recanali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oronary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Myocardial viability
原文传递
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多发性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
19
作者 白雷 贾梅 +4 位作者 张玉京 宋艳艳 曲成良 姜博 李晓东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1年第20期179-180,190,共3页
目的研究介入封堵治疗多发性房间隔缺损(ASD)中,三维超声心动图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43例确诊为多发性ASD患者,43例患者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行三维成像检查,... 目的研究介入封堵治疗多发性房间隔缺损(ASD)中,三维超声心动图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43例确诊为多发性ASD患者,43例患者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行三维成像检查,符合相关入组条件,在X线及TTE或者TEE辅助引导下行导管封堵治疗ASD,收集相关临床及随访数据。结果在43例多发性ASD中,ASD缺损形态学特点34例为双孔ASD患者,9例为筛孔型ASD。43例患者均介入导管封堵,封堵器直径14~36mm。其中双封堵器封堵9例,1例术后出现残余分流。单封堵器封堵34例,均为大孔封堵,4例术后出现残余分流。43例患者术后随访6~27个月,3例有残余分流。结论在多发ASD病例诊断、封堵器的型号选择及术后疗效评价等方面,三维超声心动图均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房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图 经皮封堵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桥血管闭塞自身血管病变介入治疗
20
作者 王耿 韩雅玲 +5 位作者 李毅 荆全民 王守力 马颖艳 王斌 王效增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18-521,共4页
目的探讨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桥血管闭塞患者自身冠状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方法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135例CABG后,再次出现心绞痛且1支或2支桥血管闭塞患者入选。患者CABG后至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间为4... 目的探讨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桥血管闭塞患者自身冠状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方法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135例CABG后,再次出现心绞痛且1支或2支桥血管闭塞患者入选。患者CABG后至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间为4—89(平均33.8±23.5)个月。移植血管共318支,闭塞146支,其中左内乳动脉(LIMA)闭塞29支(29/128),占22.7%,大隐静脉桥闭塞117支(117/188),占62.2%。自身靶血管146支,靶病变158处,均为B2或C型病变,其中在45例患者有47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47/158),占29.7%。结果对135例患者共158处自身冠状动脉靶病变进行PCI,其中对45例患者的47处CTO进行了PCI,共置入310枚药物洗脱支架(DES),未置入裸支架。总病例成功率为96.3%(130/135),病变成功率为96.8%(153/158)。术后住院期间所有患者均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再狭窄率5.6%(5/89),靶血管重建率5.4%(7/130),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2%(8/130)。结论对CABG后桥血管闭塞患者自身冠状动脉行PCI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移植物闭塞 血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