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球囊扩张术联合溶栓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8
1
作者 彭小燕 吴妙莉 古金燕 《现代临床护理》 2012年第4期21-23,共3页
目的总结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行球囊扩张术联合动脉导管内溶栓治疗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给予18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行球囊扩张术联合溶栓治疗,总结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要点。结果 17例(占94.4%)患者术后下肢血运恢复好,静息痛... 目的总结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行球囊扩张术联合动脉导管内溶栓治疗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给予18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行球囊扩张术联合溶栓治疗,总结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要点。结果 17例(占94.4%)患者术后下肢血运恢复好,静息痛及麻痹症状好转出院,1例(占5.6%)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7例(占38.9%)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占11.1%)为穿刺部位瘀斑,1例(占5.6%)为应激性高血糖,1例(占5.6%)为高血压危象,1例(占5.6%)为新发腔隙性脑梗死伴肺炎,1例(占5.6%)为上消化道出血,1例(占5.6%)为急性肾功能衰竭。结论球囊扩张术联合溶栓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患者并发症相关护理知识,前瞻性地评估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轻或预防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扩张术 溶栓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并发症 护理
下载PDF
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与经皮支架植入术治疗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
2
作者 任莉 郭烁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5期71-75,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与经皮支架植入术治疗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中心静脉狭窄的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A组(24例)和B组(16例)。A组采用经皮...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与经皮支架植入术治疗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中心静脉狭窄的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A组(24例)和B组(16例)。A组采用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B组加以经皮支架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6、12个月,B组的一期通畅率高于A组(P<0.05);B组的每条静脉腔内操作次数多于A组,一期通畅时间短于A组(P<0.05)。术后6、12个月,B组的透析血流量、血管内径大于A组(P<0.05)。术后6、12个月,B组的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水平低于A组(P<0.05)。两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的治疗中,相较于单纯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结合经皮支架植入术有助于提高一期通畅率,促进透析血流量、血管内径及凝血功能改善,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 经皮支架植入术 透析 中心静脉狭窄
下载PDF
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有效性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靳东 《系统医学》 2023年第14期116-119,共4页
目的分析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ngioplasty,PTA)治疗血液透析(haemo‐dialysis,HD)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徐州市矿山医院2021年1月—2023年1月间肾内科收治的70例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 目的分析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ngioplasty,PTA)治疗血液透析(haemo‐dialysis,HD)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徐州市矿山医院2021年1月—2023年1月间肾内科收治的70例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资料,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采取内瘘重建术治疗的35例划分为对照组,采取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的35例划分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再狭窄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动静脉内瘘狭窄改善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内瘘狭窄处内径、肱动脉血流量、泵控血流量均高于对照组,峰值流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狭窄发生率为2.86%,较对照组的22.86%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0,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较对照组22.86%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0,P<0.05)。两组术后内瘘通畅率均为100.00%,观察组内瘘血管狭窄改善个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A治疗HD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参数,并减少并发症,预防再狭窄发生,有效改善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狭窄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巧玉 刘嘉慧 +1 位作者 徐琳颖 季晓飞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24-930,共7页
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是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与前循环血管相比,其走形更为迂曲、狭窄部位血管解剖结构更为复杂,其所致卒中复发率及致死、致残率更高,治疗更具挑战性,但在临床上却很少被关注,最佳的临床决策尚不明确。其主要的治... 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是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与前循环血管相比,其走形更为迂曲、狭窄部位血管解剖结构更为复杂,其所致卒中复发率及致死、致残率更高,治疗更具挑战性,但在临床上却很少被关注,最佳的临床决策尚不明确。其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危险因素管理、降脂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血管内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其他治疗等。本文对上述治疗方式作一综述,旨在为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治疗和脑卒中二级预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 药物治疗 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 经皮支架植入术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患者临床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孙杰飞 《中外医疗》 2020年第2期65-67,共3页
目的研究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自2017年2月-2019年7月收治的89例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确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目的研究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自2017年2月-2019年7月收治的89例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确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4例)采用溶栓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45例)采用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比较两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5 min行走的距离、踝肱指数(ABI)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总再通率为95.5%,对照组总再通率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07,P=0.012)。实验组5min行走的距离(479.7±43.5)m高于对照组(329.6±22.7)m(t=23.297,P=0.003)。实验组踝肱指数为(0.88±0.73)高于对照组为(0.51±0.09)(t=3.214,P=0.002)。实验组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4%。对照组2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5.5%,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3.985,P=0.001)。结论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患者安全有效,是一种疗效显著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 血管内支架植入术 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经皮血管内支架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 被引量:4
6
作者 邓海辉 王晓萍 +1 位作者 陈斌 谢宗贵 《中国实用医刊》 2019年第6期77-80,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取经皮血管内支架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中医院放射介入科2014年7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46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3例。经皮血管内球囊扩张术为对照... 目的分析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取经皮血管内支架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中医院放射介入科2014年7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46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3例。经皮血管内球囊扩张术为对照组,经皮血管内球囊扩张术及支架治疗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随访6 、12个月踝肱指数与跛行距离。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95.65%)与对照组(73.9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35%)与对照组(26.0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6 、12个月,踝肱指数与跛行距离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改善明显,且观察组患者踝肱指数、跛行距离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取经皮血管内球囊扩张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后踝肱指数,改善延长跛行距离,效果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血管内球囊扩张术 血管内支架治疗 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疗效分析
原文传递
Percutaneous Balloon Angioplasty for Severe Native Aortic Coarctation in Young Infants Less Than 6 Months: Medium- to Long-term Follow-up 被引量:2
7
作者 Lan He Fang Liu Lin Wu Chun-Hua Qi Li-Feng Zhang Guo-Ying Hua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8期1021-1025,共5页
Background: Although balloon angioplasty (BA) has been performed for more than 20 years, its use as a treatment for native coarctation of the aorta (CoA) during childhood, especially in young infants, remains con... Background: Although balloon angioplasty (BA) has been performed for more than 20 years, its use as a treatment for native coarctation of the aorta (CoA) during childhood, especially in young infants, remains controversial. This study aimed to assess the effects and potential role ofpercutaneous transcatheter BA for native CoA as an alternative therapy to surgical repair in young infants. Methods: The 37 patients aged from 6 days to 6 months with severe CoA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or circulatory shock were admitted for BA. Patient's weight ranged from 2.4 to 6.1 kg. All 37 patients were experiencing cardiac dysfunction, and eight patients were in cardiac shock with severe metabolic acidosis. Eleven patients had an isolated CoA, whereas the others had a CoA associated with other cardiac malformations.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and aortic angiography were performed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with intubation. Transfemoral arterial approaches were used for the BA. The size of the balloon ranged from 3 mm × 20 mm to 8 mm × 20 mm, and a coronary artery balloon catheter was preferred over a regular peripheral vascular balloon catheter. Results: The femoral artery was successfully punctured in all but one patient, with that patient undergoing a carotid artery puncture. The systolic peak pressure gradient (PG) across the coarctation was 41.0 ± 16.0 mmHg (range 13-76 mmHg). The mean diameter of the narrowest coarctation site was 1.7 ± 0.6 mm (range 0.5-2.8 mm). All patients had successful dilation; the PG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o 13.0 ± 11.0 mmHg (range 0-40 mmHg), and the diameter ofcoarctatio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o 3.8 ± 0.9 mm (range 2.5-5.3 mm). No intra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ccurred for any patients. However, in one case that underwent a carotid artery puncture, a giant aneurysm formed at the puncture site and required surgical repair. The following observations were made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from 6-month to 7-year: (1) The PG across the coarctation measu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ive Aortic Coarctation percutaneous balloon angioplasty Young Infants
原文传递
切割球囊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动脉分支狭窄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3
8
作者 余志庆 赵鹏军 +5 位作者 高伟 黄美蓉 李奋 刘廷亮 曹剑锋 孙爱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21-624,共4页
目的评价切割球囊(cutting balloon,CB)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肺动脉分支狭窄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收治3例先心病术后肺动脉分支狭窄患儿,其中2例为男性,分别为法洛四联症(TOF)术后残存左肺动脉狭窄和肺动脉闭锁(PA)、室间... 目的评价切割球囊(cutting balloon,CB)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肺动脉分支狭窄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收治3例先心病术后肺动脉分支狭窄患儿,其中2例为男性,分别为法洛四联症(TOF)术后残存左肺动脉狭窄和肺动脉闭锁(PA)、室间隔缺损(VSD)术后残存右肺动脉狭窄。1例女性,为"PA、VSD、动脉导管未闭(PDA)"术后残存左肺动脉狭窄。完善术前检查后行心导管介入治疗,分别测狭窄段压差和血管内径,选择合适CB扩张,根据扩张效果决定是否应用高压球囊再扩张。结果 TOF男性患儿和PA/VSD女性患儿先选择CB扩张后,予高压球囊再次扩张,血管内径由术前4.6 cm和4.2 cm分别增至5.8 cm和5 cm,压差由术前35 mmHg和12 mmHg分别降为19 mmHg和7 mmHg;PA/VSD男性患儿,应用CB扩张后,血管内径由术前4.8 cm变为5.6 cm,压差由术前12 mmHg降为6 mmHg。术中和术后均无肺水肿、肺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CB治疗先心病术后肺动脉分支狭窄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分支狭窄 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 切割球囊 并发症
下载PDF
不同麻醉方式在动静脉内瘘腔内治疗时缓解疼痛有效性的比较 被引量:3
9
作者 温静 詹申 王玉柱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1年第12期830-834,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式在终末期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腔内治疗时缓解疼痛的有效性,以期指导此类手术麻醉方式的合理选择。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4月在北京市海淀医院肾内科行动静脉内瘘经皮腔内球囊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式在终末期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腔内治疗时缓解疼痛的有效性,以期指导此类手术麻醉方式的合理选择。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4月在北京市海淀医院肾内科行动静脉内瘘经皮腔内球囊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balloon angioplasty,PTA)的190例患者,根据患者PTA过程中针对扩张部位使用的麻醉方式分为3组:对照组(62例),局部浸润麻醉组(72例),选择性神经阻滞组(56例)。手术后使用线性直观模拟标度尺(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血管扩张过程中疼痛的程度,调查患者和手术者对疼痛管理的满意度。手术后每月复查,资料随访截止至2020年12月,以观察内瘘的通畅情况。结果选择性神经阻滞组、局部浸润麻醉组和对照组的中位疼痛评分分别为3(0~8)、3(0~10)、7(3~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2.656,P<0.001)。3组在患者及手术者对疼痛管理的满意度上存在统计学差异(χ^(2)分别为42.656,33.859,P均<0.001)。选择性神经阻滞组手术后1、3、6、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为98.1%、81.8%、54.5%、32.7%,局部浸润麻醉组的为95.8%、94.4%、69.4%、47.2%,对照组的为98.3%、83.3%、56.7%、25.0%。各组在1个月(χ^(2)=0.907,P=0.736)、3个月(χ^(2)=5.603,P=0.065)、6个月(χ^(2)=3.594,P=0.166)的初级通畅率无统计学差异,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存在统计学差异(χ^(2)=7.355,P=0.025)。结论选择性神经阻滞和局部浸润麻醉在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腔内治疗时均可以提供有效安全的镇痛效果,具有较高的患者满意度,且短期初级通畅率不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 血液透析 经皮腔内球囊血管成形术 选择性神经阻滞麻醉 局部浸润麻醉
下载PDF
肾动脉型大动脉炎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康 齐婉婷 刘暴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91-695,共5页
肾动脉型大动脉炎造成的难治性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是大动脉炎药物治疗的难点,临床面临难治性肾血管性高血压且肾动脉狭窄程度≥70%时,应积极考虑行外科手术治疗。可选择的治疗方式有开放手术或介入治疗,但目前对于术式的选择尚无明确指... 肾动脉型大动脉炎造成的难治性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是大动脉炎药物治疗的难点,临床面临难治性肾血管性高血压且肾动脉狭窄程度≥70%时,应积极考虑行外科手术治疗。可选择的治疗方式有开放手术或介入治疗,但目前对于术式的选择尚无明确指南。本文总结了开放手术、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的临床效果、长期通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旨在为肾动脉型大动脉炎的临床手术术式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狭窄 大动脉炎 开放手术 球囊扩张术 支架置入术
下载PDF
胸腰椎骨折经皮球囊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效果评价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分 方益春 《中外医疗》 2022年第2期66-69,共4页
目的研究经皮球囊成形术(PKP)对骨质疏松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疗效、疼痛程度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解放军第149医院2017年1月—2019年8月及南京一民医院2019年9月—2021年1月收治的60例骨质疏松胸腰椎骨折患者为探究对象,所有患者... 目的研究经皮球囊成形术(PKP)对骨质疏松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疗效、疼痛程度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解放军第149医院2017年1月—2019年8月及南京一民医院2019年9月—2021年1月收治的60例骨质疏松胸腰椎骨折患者为探究对象,所有患者按抓阄的形式分为经皮组(实施PKP术,30例)与固定组(实施椎弓根螺钉固定术,3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情况,对比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及Cobb角变化,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问卷)评估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时及术后6个月时的腰部功能情况。结果与固定组相比,经皮组的术中出血量、植骨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Cobb角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经皮组患者VAS评分(1.16±0.58)分、Cobb角(7.42±1.33)°均低于固定组的(3.49±1.43)分、(12.64±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40、5.967,P<0.05);术前两组患者OD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经皮ODI评分(10.61±3.58)分,显著低于固定组的(12.64±2.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1,P<0.05);经皮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3%,显著低于固定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4,P<0.05)。结论PKP能有效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可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促进伤椎生理结构恢复,改善腰部生理功能,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球囊成形术 骨质疏松 胸腰椎骨折 临床效果
下载PDF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of the Femoral Artery: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nd Meta-Analyses. Should You Be Sceptical?
12
作者 Raymond Englund 《Surgical Science》 2019年第7期235-254,共20页
A narrative review of the data provided by Randomis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and meta-analyses was undertaken to assess how much reliance a clinician could place on these in selecting a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A narrative review of the data provided by Randomis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and meta-analyses was undertaken to assess how much reliance a clinician could place on these in selecting a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disease of the Femoral artery. An attempt was made to detect and review every clinical trial and meta-analysis published on treatments relating to disease of the femoral artery but not relating to drug treatment. Disease of the femoral artery in >65 years age group occurs in approximately 20% of the population but symptomatology was present in 40%. In almost all trials the predominant (>90%) indication for treatment was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In this setting, clinical benefit was limited and did not extend beyond 12 months. Mortality, from co-morbidities was high. The Basil Trial was the only one to examine intervention for critical limb ischemia. The results for Bypass surgery and Percutaneous transarterial balloon angioplasty (PTA) were equivalent.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use of PTA or stenting other tha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ritical limb ischem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moral Artery Stent (Nitinol DRUG-ELUTING Covered) percutaneous balloon angioplasty Drug Eluting balloonS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META-ANALYSES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Critical Limb Ischemia PATENCY Clinical Benefit
下载PDF
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对血液透析时自体动静脉瘘血管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13
作者 李璟 《透析与人工器官》 2017年第3期3-5,共3页
目的研究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对血液透析时自体动静脉瘘血管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2例血液透析时自体动静脉瘘血管狭窄患者展开研究,按照简单随机化法进行分组,对照组36例采用内瘘切除重建术,观察组36例实施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 目的研究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对血液透析时自体动静脉瘘血管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2例血液透析时自体动静脉瘘血管狭窄患者展开研究,按照简单随机化法进行分组,对照组36例采用内瘘切除重建术,观察组36例实施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将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对。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后内瘘通畅率、通畅维持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内瘘血管狭窄改善个数多于对照组,术后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静脉压低于对照组,内瘘狭窄部位血管直径、透析血流量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时自体动静脉瘘血管狭窄患者实施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自体动静脉瘘 血管狭窄 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
原文传递
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14
作者 郭玉芹 张崇高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第7期16-17,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疗效。方法:比较血透患者PTA治疗前后的血管造影情况及血液透析血流量的变化。结果:PTA术后血管造影显示狭窄的血管扩张、再通,血透血流量>200 mL/min。结论:...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疗效。方法:比较血透患者PTA治疗前后的血管造影情况及血液透析血流量的变化。结果:PTA术后血管造影显示狭窄的血管扩张、再通,血透血流量>200 mL/min。结论:PTA治疗是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有效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狭窄 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
下载PDF
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对血液透析时自体动静脉瘘血管狭窄的疗效 被引量:7
15
作者 陆小龙 魏杰 +4 位作者 邵平 李雪 阮婷婷 韦佳 宋丹丹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9年第6期487-490,516,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对血液透析时自体动静脉瘘血管狭窄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安徽省六安世立医院收治的70例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瘘血管狭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给予内瘘切除重建手术治疗和观察...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对血液透析时自体动静脉瘘血管狭窄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安徽省六安世立医院收治的70例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瘘血管狭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给予内瘘切除重建手术治疗和观察组给予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各3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情况、狭窄改善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狭窄部位血管内径和透析血流量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内瘘通畅率和总通畅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内瘘血管狭窄改善个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1.43(4/35)高于观察组患者的5.71%(2/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狭窄部位血管内径高于对照组,透析血流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瘘血管狭窄患者采用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自体动静脉瘘 血管狭窄 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瘘血管狭窄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亮 林海 +2 位作者 陈敏 罗滨 黄扬杰 《中外医疗》 2021年第4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瘘血管狭窄的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6年3月-2019年3月自体动静脉瘘血管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采用内口切除重建... 目的探讨分析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瘘血管狭窄的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6年3月-2019年3月自体动静脉瘘血管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采用内口切除重建手术治疗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的患者30例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内瘘血管狭窄改善数、内瘘总通畅时间、内瘘通畅率、治疗前后临床指标改善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为(61.41±11.74)min、术中出血量为(131.25±53.36)mL,均少于对照组(73.72±10.38)min、(218.38±65.2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3、5.660,P<0.05);研究组内瘘血管狭窄改善数为(2.92±1.17)个,显著多于对照组(1.58±0.7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22,P<0.05);研究组狭窄部位血管内径(3.41±0.48)mm、透析血流量(480.47±95.25) mL/min均大于对照组(2.89±0.51)mm、(426.28±86.23)m 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67、2.310,P<0.05);但两组内瘘总通畅时间、通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瘘血管狭窄时应用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可有效改善内瘘狭窄情况,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 血液透析 自体动静脉瘘 血管狭窄
下载PDF
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冯永辉 赖志寿 +4 位作者 廖志辉 黄荷 叶汉良 汤秋贤 李常威 《中国当代医药》 2011年第11期17-18,共2页
目的:分析探讨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在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OVCF)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7年8月~2010年8月在本院诊治的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48例,患者均经进行双光子骨密度测定、磁共振显影、术前X线、CT/MR... 目的:分析探讨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在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OVCF)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7年8月~2010年8月在本院诊治的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48例,患者均经进行双光子骨密度测定、磁共振显影、术前X线、CT/MRI等临床影像学检测进行病症诊断。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采用经皮穿刺双侧(或单侧)椎弓根入路,在X线透视注射骨水泥。术后观察X线下患者椎体高度变化,采用视觉模式数字评分法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衡量评价。结果:术后随访48例患者病椎椎体高度均无再塌陷或高度丢失。术后3 d内,患者胸、腰背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无症状加重者,且未出现脊神经损伤症状,患者中4例出现骨水泥于椎体前方少量外溢但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手术前后VAS分别为(8.75±0.77)分及(2.31±1.32)分,P<0.01;伤椎体高度分别为(14.4±3.1)mm及(24.8±2.7)mm,P<0.01。结论: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作为一种新型微创技术,在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压缩性骨折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经皮血管成形术治疗进展研究
18
作者 邓威 张智 《中外医药研究》 2023年第5期165-167,共3页
血管通路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血管通路并发症严重影响透析患者长期生存率及生存质量。自体动静脉内瘘是透析患者主要的透析通路,动静脉内瘘狭窄是其最重要的并发症。将经皮血管成形术应用于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中,... 血管通路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血管通路并发症严重影响透析患者长期生存率及生存质量。自体动静脉内瘘是透析患者主要的透析通路,动静脉内瘘狭窄是其最重要的并发症。将经皮血管成形术应用于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中,能够有效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结合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 动静脉内瘘狭窄 血管通路
下载PDF
超声导引“单针贯穿”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顽固性狭窄1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艺 杨顺实 黄小妹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31-832,共2页
近年血管腔内技术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狭窄或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日趋广泛[1]。然而有一些顽固性狭窄致使血管不能完全扩张,残余狭窄明显[2]。本中心采用一种简便易行且价廉的"单... 近年血管腔内技术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狭窄或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日趋广泛[1]。然而有一些顽固性狭窄致使血管不能完全扩张,残余狭窄明显[2]。本中心采用一种简便易行且价廉的"单针贯穿"技术[3],成功治疗1例AVF顽固性狭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 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 顽固性狭窄 单针贯穿
下载PDF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3
20
作者 洪城 陈海明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0年第9期869-873,共5页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是肺栓塞的潜在致命结果。目前肺动脉内膜剥脱术(PEA)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多种因素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和开展。对于不能行PEA治疗的CTEPH患者,经皮球囊肺动脉成形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能够改善患者临...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是肺栓塞的潜在致命结果。目前肺动脉内膜剥脱术(PEA)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多种因素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和开展。对于不能行PEA治疗的CTEPH患者,经皮球囊肺动脉成形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并改善患者预后的新的介入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内膜剥脱术 经皮球囊肺动脉成形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