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rrent strategies for the restoration of adequate lordosis during lumbar fusion 被引量:6
1
作者 Cédric Barrey Alice Darnis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5年第1期117-126,共10页
Not restoring the adequate lumbar lordosis during lumbar fusion surgery may result in mechanical low back pain, sagittal unbalance and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describe the curre... Not restoring the adequate lumbar lordosis during lumbar fusion surgery may result in mechanical low back pain, sagittal unbalance and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describe the current strategies and concepts for restoration of adequate lordosis during fusion surgery. Theoretical lordosis can be evaluated from the measurement of the pelvic incidence and from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the lumbar spine with 2/3 of the lordosis given by the L4-S1 segment and 85% by the L3-S1 segment. Technical aspects involve patient positioningon the operating table, release maneuvers, type of instrumentation used(rod, screw-rod connection, interbody cages), surgical sequence and the overall surgical strategy. Spinal osteotomies may be required in case of fixed kyphotic spine. AP combined surgery is particularly efficient in restoring lordosis at L5-S1 level and should be recommended. Finally, not one but several strategies may be used to achieve the need for restoration of adequate lordosis during fusion surg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MBAR LORDOSIS pelvis shape pelvis incidence Spinal fusion SPINE surgery SAGITTAL balance
下载PDF
骨盆入射角与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调节的关系 被引量:5
2
作者 王辉 孙亚澎 +6 位作者 丁文元 杨大龙 马雷 张迪 杨思东 宋艳丽 申勇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年第4期281-286,共6页
目的:探讨骨盆入射角(PI)与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调节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共纳入2008年1月—2014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136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作为观察组,120例同年龄段、同性... 目的:探讨骨盆入射角(PI)与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调节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共纳入2008年1月—2014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136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作为观察组,120例同年龄段、同性别组成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依据 PI 的不同,将观察组和对照组分为:低 PI 值组(PI 〈45。)、中 PI 值组(PI 45。~60。)、高PI 值组(PI 〉60。)。于脊柱全长侧位 X 线片测量 C7铅垂线与 S1后上角的水平距离( SVA)、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角度(TLJ)、腰椎前凸角(LL)、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分别比较3组PI 值受试者中观察组与对照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差异,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中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中低、中、高 PI 值的受试者,分别为38例(27.9%)、50例(36.8%)、48例(35.3%),对照组中分别为52例(43.3%)、41例(34.2%)、27例(22.5%)。在观察组中,高 PI 值患者相比于低 PI 值患者表现出较大的 LL、PT、SS 和较小的 SVA(P 值均〈0.01);与中 PI 值相比,低 PI 值 SS 显著降低(P 〈0.01),而 PT 则无明显变化(P 〉0.05);与中 PI 值相比,高PI 值 PT 显著增大(P 〈0.01),而 SS 则无明显变化(P 〉0.05)。在观察组和对照组中,PI 值与骨盆参数(PT、SS)及脊柱矢状位参数(LL、TLJ)具有相关性,SS 和 LL 之间以及 SS 和 TLJ 之间均具有相关性(P 值均〈0.05);在观察组中,PT 和 SVA 之间具有相关性(P 〈0.05)。在低、中、高 PI 值中,观察组患者相比于对照组受试者,均表现出 SS 减小和 PT 增大,TK、LL 以及 TLJ 减小(P 值均〈0.01)。结论在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中,骨盆对于 LL 减小的代偿机制因 PI 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PI 较大者的代偿以骨盆后倾为主,而 PI 较小者的代偿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椎间盘退行性变 放射摄影术 骨盆 骨盆入射角
原文传递
远端融合节段选择对退变性脊柱侧后凸患者矫形术后骨盆入射角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钱至恺 刘臻 +4 位作者 胡宗杉 汤子洋 阿布都哈卡尔·克拉木 邱勇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81-487,共7页
目的:探讨远端不同融合节段对退变性脊柱侧后凸患者矫形术后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8年4月因退变性脊柱侧后凸于我院行后路矫形长节段融合内固定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男5例,女37例;年... 目的:探讨远端不同融合节段对退变性脊柱侧后凸患者矫形术后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8年4月因退变性脊柱侧后凸于我院行后路矫形长节段融合内固定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男5例,女37例;年龄50~69岁(60.6±6.9岁)。按远端融合节段不同分为两组:融合至L5纳入A组(14例),融合至骨盆纳入B组(28例)。测量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的侧凸Cobb角、局部后凸角(regional kyphosis,RK)和术前、术后的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脊柱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及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SS),比较两组患者术后PI改变的差异,分析其与术前矢状面参数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冠状面Cobb角度、RK、内固定节段数、性别分布、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术前和术后PI分别为46.4°±16.7°和44.1°±13.6°,无显著性差异(P=0.104)。B组患者术前PI为50.9°±13.6°,术后减少至44.0°±13.7°,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15例(53.6%)患者术后与术前相比PI减少大于5°。术前A组的PI-LL显著小于B组(P=0.015),而LL显著大于B组(P=0.032);两组术后PI改变(ΔPI)有统计学差异(P=0.0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组ΔPI与术前PI(P=0.009)、术前LL(P=0.020)、术前PI-LL(P=0.0003)和术前PT(P=0.006)有显著相关性,线性回归分析ΔPI=-3.117+0.201×术前PI-0.116×术前LL。结论:后路矫形长节段融合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后凸患者中,远端融合至骨盆的患者相较于融合至L5的患者术后更有可能出现PI的显著性降低;融合至骨盆的患者术后PI的显著改变可能与术前较大的PI和术前更大程度的矢状位失平衡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退变性 融合节段 骨盆入射角
下载PDF
骨盆入射角和腰椎前凸角失匹配机体矢状面平衡代偿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立飞 孟宪中 +3 位作者 徐佳欣 李显博 欧阳一雪 王春雷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年第1期85-88,共4页
目的 探讨骨盆入射角(PI)和腰椎前凸角(LL)失匹配时,机体维持矢状面平衡的代偿机制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以"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平衡""代... 目的 探讨骨盆入射角(PI)和腰椎前凸角(LL)失匹配时,机体维持矢状面平衡的代偿机制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以"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平衡""代偿机制"和"pelvic incidence""lumbar lordosis""sagittal balance""compensatory mechanism"为中英文关键词,查阅2000年1月—2017年10月有关PI和LL关系的研究文献,对PI与LL失匹配机体维持矢状面平衡代偿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结果脊柱-骨盆矢状面力线参数主要包括LL、PI、骨盆倾斜角(PT)、胸椎后凸角(TK)等,各参数之间存在一定的量化关系,但因种族、年龄等差异,不同群体间参数的量化关系存在差异.PI值存在性别、种族差异,适合国人的PI-LL差值的范围尚有争议.PI和LL失匹配矢状面失平衡的代偿机制主要包括胸椎段过伸代偿、骨盆后倾代偿、膝关节屈曲代偿.矢状面失平衡时,三种代偿机制相继进入代偿状态,并相互作用,共同维持机体的矢状面平衡.结论 PT和LL失匹配时脊柱、骨盆、下肢三者共同维持机体矢状面平衡. 然而脊柱参数、骨盆参数及下肢参数之间的具体量化关系尚未明确. 适合国人的PI-LL差值范围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骨盆入射角 腰椎 腰椎前凸角 矢状面平衡 代偿机制
原文传递
腰椎滑脱亚型间影像学参数与生活质量评分的对照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李玉乔 孙天威 +3 位作者 马彬 周赵洪 董润北 吴海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43-948,共6页
背景:既往研究报道了对腰椎滑脱患者与正常人群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比较,而对于不同亚型腰椎滑脱患者之间的影像学参数差异及其对生活质量评分影响的对比研究相对匮乏。目的:分析腰椎滑脱亚型间影像学参数差异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方... 背景:既往研究报道了对腰椎滑脱患者与正常人群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比较,而对于不同亚型腰椎滑脱患者之间的影像学参数差异及其对生活质量评分影响的对比研究相对匮乏。目的:分析腰椎滑脱亚型间影像学参数差异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腰椎滑脱的患者63例,分为退变性腰椎滑脱组35例和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组28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脊柱骨盆影像学参数,包括脊柱矢状轴、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匹配度、L1椎体铅垂线、上腰弯、下腰弯和功能评分(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差异。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和天津市人民医院对研究的相关伦理要求,患者对测试项目完全知情同意。结果与结论:(1)手术前影像学参数的对比,退变性腰椎滑脱组脊柱矢状轴显著高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组;退变性腰椎滑脱组骨盆倾斜角、腰椎前凸角、上腰弯和下腰弯均显著低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组(均P<0.05或P<0.01);其余影像学指标在两组之间未见显著差异性;(2)两组术前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3分患者骨盆倾斜角明显低于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3分患者(P=0.026,P=0.047);(3)两组术前ODI指数>40分患者与ODI指数≤40分患者的影像学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4)结果说明,退变性腰椎滑脱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矢状位生物力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腰椎滑脱患者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3分的患者骨盆倾斜角明显低于目测类比评分>3分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退变性腰椎滑脱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 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 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 腰椎前凸角 骨盆倾斜角 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匹配度
下载PDF
退变性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对比研究
6
作者 张权 刘磊 +2 位作者 韩猛 刘光普 马超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469-474,共6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差异。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11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退变性腰椎滑脱与峡部裂性腰椎滑症患者共80例,其中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设为退变组(n=37),峡部裂性腰...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差异。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11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退变性腰椎滑脱与峡部裂性腰椎滑症患者共80例,其中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设为退变组(n=37),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设为峡部裂组(n=43),另取同期健康体检无症状者为对照组(n=48)。在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侧位片上测量以下脊柱骨盆参数: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VA)、滑脱角(SA)、滑脱距离(SD)、滑脱百分率(SP)。将退变组、峡部裂组的相关数据与正常组进行比较,分析各组内SP与脊柱—骨盆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峡部裂组的PI、PT、LL、TK大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退变组的PI、PT、SVA大于正常组,LL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峡部裂组的LL、TK、SA大于退变组,SVA小于退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退变性腰椎滑脱组SP与PI、PT、SVA、SD呈显著相关。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组SP与PI、LL、SD呈显著相关。结论PI较高可能是导致退变性和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发生的诱发因素,而PT是退变性腰椎滑脱发生的预测因素,LL是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发生的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 退变性腰椎滑脱 脊柱—骨盆参数 骨盆入射角 骨盆倾斜角 腰椎前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