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94篇文章
< 1 2 10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前3D打印技术模拟复杂骨盆骨折手术提高疗效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73
1
作者 章莹 李宝丰 +6 位作者 王新宇 谢会斌 夏远军 肖进 王非 夏虹 尹庆水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探讨术前3D打印技术模拟复杂骨盆骨折手术提高疗效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3年12月共收治的200例复杂骨盆骨折的患者资料,男147例,女53例;年龄19—62岁,平均35岁。骨折按Tile分型:B型78例,C型122例。其中73例... 目的探讨术前3D打印技术模拟复杂骨盆骨折手术提高疗效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3年12月共收治的200例复杂骨盆骨折的患者资料,男147例,女53例;年龄19—62岁,平均35岁。骨折按Tile分型:B型78例,C型122例。其中73例患者术前采取CT三维重建、血管造影、3D打印快速成型、计算机模拟与个体化标本模拟手术,术中按术前计划手术(3D技术组);127例患者常规术前检查及手术(常规组)。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等,术后根据Matta等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6个月至6年(平均24个月)随访。与常规组相比,3D技术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少,手术时间缩短,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根据Matta等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3D技术组:优59例,良9例,可5例,优良率达93.2%;常规组:优69例,良36例,可18例,差4例,优良率达82.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技术组与常规组分别出现切口浅表感染1例、3例,尿路感染2例、4例,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5例,股外侧皮神经麻痹1例、3例。仅常规组出现腹股沟疝2例。无一例患者发生医源性损伤k、S.神经根及坐骨神经损伤。结论血管造影、快速成型、计算机辅助的个体化3D打印技术术前模拟可提高复杂骨盆骨折的手术效率、减少术中出血量并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血管造影术 手术后并发症 3D打印技术
原文传递
正常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70
2
作者 李危石 孙卓然 陈仲强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47-453,共7页
目的描述正常成人的骨盆矢状位形态,分析正常成人脊朴-骨盆矢状位序列类型。方法采用前赡性影像学分析对139名志愿者进行研究,男94名,女45名;年龄21-28岁,平均(23.5±1.5)岁。所有志愿者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利用院... 目的描述正常成人的骨盆矢状位形态,分析正常成人脊朴-骨盆矢状位序列类型。方法采用前赡性影像学分析对139名志愿者进行研究,男94名,女45名;年龄21-28岁,平均(23.5±1.5)岁。所有志愿者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利用院内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rnmunieation systems,PACS)测量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按照脊柱矢状面解剖定义和形态特点描述脊柱各矢状面形态参数,分析各参数间相关性,并根据腰椎前凸顶点位置不同分析国人腰椎-骨盆矢状位序列类型。结果PI平均值为45.1°±9.6°,明显小于西方成人,并明显小于韩国成人;女性PI值明娃高于男性。骨盆各参数间密切相关,脊柱相邻前凸节段、后凸节段间密切相关,腰弯前凸还与颈弯前凸、矢状值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密切相关;依据腰弯前凸顶点位置,将腰椎-骨盆矢状位序列分为四型:I型,顶点位于L5椎体或L4,5椎间隙,共11名(占7-8%);Ⅱ型,顶点位于L4底部或中部,共61名(占43.3%);Ⅲ型,顶点位于L4上部或L3,4椎间隙,共33名(占23.4%);Ⅳ型,顶点位于L3椎体及其以上,共34名(占24.5%)。所有志愿者的胸弯后凸顶点为T6,7颈弯胸弯拐点为C7。各类型间骨盆矢状位形态、腰弯倾斜程度仔往明硅差异。结论中国正常成人骨盆矢状位形态与西方和韩国人群存在明显差异。腰椎通过骨盐的调节后,在维持脊柱整体矢状位平衡方面起到核心作用;随着腰弯前凸顶点提高,脊柱-骨盆序列将出现骶骨增加倾斜、下腰巧前凸角度增加、下腰弯组成椎体数量增加、腰弯倾斜减小等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骨盆 放射摄影术
原文传递
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68
3
作者 杨晓 刘玉玲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64-166,共3页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训练(生物反馈、电刺激、康复器锻炼)对产后早期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2010年12月—2011年6月在我院住院分娩产后42 d有不同程度的压力性尿失禁(SUI)或合并盆腔脏器脱垂(S...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训练(生物反馈、电刺激、康复器锻炼)对产后早期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2010年12月—2011年6月在我院住院分娩产后42 d有不同程度的压力性尿失禁(SUI)或合并盆腔脏器脱垂(S+P)的产妇236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78例于产后42 d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阴道康复器锻炼,哑铃组78例于产后42 d进行阴道康复器(阴道哑铃)锻炼,对照组80例进行产后一般健康教育。3组均于产后3个月和6个月进行盆底肌力测定、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调查和POP-Q分度。评价盆底功能障碍的恢复效果。结果:治疗组盆底肌力的恢复优于哑铃组,哑铃组盆底肌力的恢复优于对照组。产后3个月治疗组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疲劳度比对照组低,而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肌电压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和6个月时治疗组和哑铃组SUI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时3组S+P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产后6个月时治疗组S+P的发生率低于哑铃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进行盆底肌肉康复训练是提高盆底肌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能有效降低SUI和POP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期 骨盆 尿失禁 压力性 内脏下垂 问卷调查 治疗结果
下载PDF
Stoppa入路在骨盆髋臼骨折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61
4
作者 曹奇勇 吴新宝 +3 位作者 蒋协远 朱仕文 吴宏华 王满宜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6期504-508,共5页
目的探讨在骨盆髋臼骨折中采用耻骨联合上缘横形或下腹正中切口,真骨盆内操作(Stoppa入路)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对2008年3月至11月间应用Stoppa入路治疗的10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进行总结。5例骨盆患者均为TileC型,Stoppa入路复位固... 目的探讨在骨盆髋臼骨折中采用耻骨联合上缘横形或下腹正中切口,真骨盆内操作(Stoppa入路)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对2008年3月至11月间应用Stoppa入路治疗的10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进行总结。5例骨盆患者均为TileC型,Stoppa入路复位固定前环的高位耻骨支骨折。髋臼骨折为横行2例,双柱、T型及后柱(四边体粉碎骨折伴中心脱位)骨折各1例,单纯Stoppa入路2例,联合Kocher—Langenbeck及髂腹股沟入路3例。结果所有骨盆骨折均复位优,所有髋臼骨折均解剖复位。Stoppa入路平均切口长度10cm(9~12cm),乎均手术时间88min(75~105min),平均出血560mL(250~800mL),无手术并发症。7例获得4~8个月随访,功能结果均满意。结论Stoppa入路可以替代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高位耻骨支骨折,也可单独或联合其他入路治疗髋臼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骨盆 骨折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经皮闭合内固定治疗骨盆环损伤 被引量:55
5
作者 郭晓山 池永龙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60-263,共4页
目的对骨盆环损伤闭合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骨盆环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24例,男34例,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36岁。全部患者均采用骶髂关节螺钉、耻骨螺钉、耻骨联合螺钉及髂骨后部螺钉等多种形式的... 目的对骨盆环损伤闭合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骨盆环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24例,男34例,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36岁。全部患者均采用骶髂关节螺钉、耻骨螺钉、耻骨联合螺钉及髂骨后部螺钉等多种形式的闭合内固定。结果58例中满意复位者52例,6例复位不满意;57例骨折愈合,1例骨不连接;56例无血管神经损伤,2例有S1神经损伤,遗留下肢及马鞍麻木。结论经皮闭合固定骨盆环损伤小、出血少、固定效果较好,是一种有前景的手术方式,但对操作者要求高。术前大重量骨牵引有利于术中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骨折 经皮固定
原文传递
不稳定骨盆骨折的外固定架治疗 被引量:48
6
作者 潘进社 李亚洲 +3 位作者 张英泽 彭阿钦 侯志勇 韩长伶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26-329,共4页
目的 探讨外固定架在骨盆骨折抢救、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  4 1例重症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根据骨盆骨折的类型、严重程度及是否合并其他脏器损伤选择性应用骨盆外固定架治疗。 结果 采用简易骨盆外固定架治疗后 ,8例及时行动脉造影... 目的 探讨外固定架在骨盆骨折抢救、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  4 1例重症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根据骨盆骨折的类型、严重程度及是否合并其他脏器损伤选择性应用骨盆外固定架治疗。 结果 采用简易骨盆外固定架治疗后 ,8例及时行动脉造影选择性髂内动脉栓塞 ,13例择期行骨盆内固定 ,2例患儿行单纯外固定架治疗。 1例死于血流动力学不稳 ,其余平均随访 18个月 ,2例出现腰骶痛 ,余无异常。 结论 骨盆外固定是一种简单、安全、微创、有效的技术 ,可以在X线透视下迅速固定复位后的骨盆环移位。根据骨盆损伤类型和临床需要 ,骨盆外固定架可以用作抢救复苏时的临时固定装置、骨盆骨折的确切治疗方法或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辅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骨盆骨折 外固定架 外同定器 临床资料
原文传递
骨盆原发恶性骨肿瘤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46
7
作者 郭卫 徐万鹏 +4 位作者 李南 唐顺 李大森 曲华毅 杨毅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76-279,共4页
目的探讨骨盆恶性肿瘤不同的切除、重建方式及并发症。方法1997年7月至2003年7月,收治骨盆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76例,男47例,女29例。软骨肉瘤31例、尤文肉瘤15例、骨肉瘤7例、淋巴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血管外皮瘤1例、骨髓瘤3... 目的探讨骨盆恶性肿瘤不同的切除、重建方式及并发症。方法1997年7月至2003年7月,收治骨盆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76例,男47例,女29例。软骨肉瘤31例、尤文肉瘤15例、骨肉瘤7例、淋巴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血管外皮瘤1例、骨髓瘤3例、骨巨细胞瘤13例。根椐Enneking骨盆肿瘤分区,行Ⅰ区髂骨翼局部切除重建16例;Ⅲ区耻、坐骨局部切除9例;Ⅱ区髋臼周围肿瘤切除与髋臼重建30例(人工半骨盆8例、马鞍式关节7例、肿瘤骨灭活再植+人工髋关节置换6例及肿瘤刮除+骨水泥填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9例)及半骨盆截肢21例。随访时间为16个月~6年。结果(1)21例行半骨盆截肢术的患者中4例局部复发(19%),原因为肿瘤累及骶髂关节的骶骨侧。25例行Ⅰ区或Ⅲ区肿瘤切除的患者中7例局部复发(28%),主要原因是切缘离髋臼太近。21例行Ⅱ区肿瘤切除髋臼重建的患者中4例局部复发(19%),与肿瘤巨大、切除边缘可能残留肿瘤有关。(2)行Ⅰ区或Ⅲ区肿瘤切除的患者,术后行走功能基本正常。行Ⅱ区肿瘤切除髋臼重建的患者,术后2个月能正常坐与持拐行走,半年后部分患者步态接近正常。(3)3例死于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余患者术后症状缓解率为90%。12例出现伤口并发症,8例需手术治疗。结论骨盆肿瘤切除重建的原则是首先完整切除肿瘤,其次考虑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治疗 原发恶性骨肿瘤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Enneking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2003年7月 1997年7月 围手术期并发症 肿瘤切除 骨盆恶性肿瘤 髋臼重建 局部复发 局部切除 血管外皮瘤 骨巨细胞瘤 人工半骨盆 骨水泥填充 症状缓解率
原文传递
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髋臼骨折合并同侧骨盆骨折 被引量:48
8
作者 熊然 张潇 +8 位作者 李涛 燕华 王华 麦奇光 韩卫雨 黄海 廖坚文 吴文 樊仕才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85-390,共6页
目的 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髋臼骨折合并同侧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的15例髋臼骨折合并同侧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5例;年龄为21 ~ 64岁,平均45.6岁.髋臼... 目的 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髋臼骨折合并同侧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的15例髋臼骨折合并同侧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5例;年龄为21 ~ 64岁,平均45.6岁.髋臼骨折按Judet-Letournel分型:前柱骨折8例,前柱伴后半横形骨折3例,双柱骨折4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型:B2.1型5例,C1.2型7例,C1.3型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21 d,平均11d.11例单纯骨盆、髋臼前部分骨折患者,采用平卧位,行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复位与固定;4例骨折涉及髋臼后壁、后柱者,采用漂浮体位,行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联合后侧Kocher-Langenbeck入路复位与固定.内固定物为钛合金重建接骨板及空心螺钉.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0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640 mL.术后髋臼骨折复位质量按照Matta影像学复位评估标准评定:解剖复位8例,满意复位4例,不满意复位3例.1例患者出现坐骨神经损伤症状,1例患者出现腹壁伤口皮下脂肪液化.15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6个月(10 ~20个月)随访.本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2周(10 ~15周).术后6个月根据改良Merle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10例,良4例,可1例.结论 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术中能充分显露并处理累及髋臼前柱和方形区的髋臼骨折,并可对同侧耻骨上支、髂骨翼及骶髂关节周围骨折进行有效的复位与固定,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骨盆 骨折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不孕症患者盆腔粘连的相关因素及程度对输卵管再通的影响 被引量:46
9
作者 侯海燕 陈亚琼 +4 位作者 陈晓 胡春秀 杨振华 陈俊 孔祥玲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23-828,共6页
目的 探讨不孕症患者盆腔粘连的相关因素及不同程度的盆腔粘连对输卵管再通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因不孕症接受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检查和治疗的5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中探查结果进行评价,根据... 目的 探讨不孕症患者盆腔粘连的相关因素及不同程度的盆腔粘连对输卵管再通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因不孕症接受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检查和治疗的5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中探查结果进行评价,根据盆腔粘连程度、范围、输卵管伞端粘连、闭锁及手术情况分为两组,盆腔粘连者377例,按粘连程度分为Ⅰ~Ⅳ度,其中Ⅰ度73例,Ⅱ度221例,Ⅲ 度75例,Ⅴ度8例.排除无法手术且无法自然受孕的Ⅳ度粘连患者,盆腔粘连组共369例;无盆腔粘连患者作为对照组共150例.分析盆腔粘连的相关因素及与既往病史、盆腹腔病变、输卵管功能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相关因素:盆腔粘连组不孕时间>7年(23.9%,88/369)的比例高于对照组 (12.0%,18/150).(2)病史:盆腔粘连组药物流产史(23.6%,87/369)、宫腔操作史(38.2%,141/369)、输卵管妊娠史(20.9%,77/369)、盆腔炎史(25.5%,94/369)、盆腹腔手术史(31.4%,116/369)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 12.7%,19/150;28.7%,43/150;11.3%,17/150;12.0%,18/150;17.3%,26/150).(3)宫-腹腔镜联合探查结果:术中发现盆腔粘连组患者的输卵管积水(24.7%,91/369)、扭曲(15.7%,58/369)、伞端整形和(或)造口 (72.9%,269/369)的发生率也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0%,3/150;4.0%,6/150;12.0%,18/150),且随粘连程度加重而发生率升高;而盆腔内异症病灶(5.7%,21/369)、输卵管系膜囊肿(16.3%,60/369)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6.0%,24 /150;30.0%,45/150);输卵管近端复通率(59 5%,91/153)低于对照组(75.4%,52/69),两组远端[整形和(或)造口后]复通率(84.4%,281/333;13/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预后:盆腔粘连组术后异位妊娠的发生率(9.7%,29/299)显著高于对照组(3.1%,4/128),其中 Ⅲ度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粘连 不育 女(雌)性 腹腔镜检查 宫腔镜检查
原文传递
经皮骶髂螺钉与骶髂关节前方钢板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6
10
作者 宋世锋 彭磊 +7 位作者 肖海涛 郑南生 陈世强 马业涛 张熙民 林坚平 曾凡 姚理阳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91-1196,共6页
目的比较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脱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2004年3月至2010年10月,收治37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20例患者接受经皮骶髂关节... 目的比较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脱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2004年3月至2010年10月,收治37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20例患者接受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17例患者接受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比较和分析两组的围手术期参数和术后影像学指标。结果对全部病例随访6-26个月,平均15个月。经皮螺钉组与切开钢板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术后平均发热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根据术后X线评价的复位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折平均愈合时间:经皮螺钉组为312个月,切开钢板组为3.6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皮螺钉组无感染、弯钉及断钉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骶髂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骨盆骨折具有定位准确、损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前后环固定适用于骨折及脱位不明显者;该术式对术者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患者术后配合能减少并发症发生。重建钢板或桡骨远端“T”形钢板可用于固定垂直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骨盆肿瘤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42
11
作者 范清宇 马保安 +3 位作者 周勇 张明华 沈万安 李钊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482-487,共6页
目的 回顾性总结骨盆肿瘤的外科治疗经验,重点介绍“原位分离+高温灭活”的保肢技术。方法 自1992年1月~2000年3月共治疗骨盆肿瘤133例,其中外半骨盆截除术50例,内半骨盆切除后体外灭活再植或旷置术10例,高温灭活保肢术73例。高温灭活... 目的 回顾性总结骨盆肿瘤的外科治疗经验,重点介绍“原位分离+高温灭活”的保肢技术。方法 自1992年1月~2000年3月共治疗骨盆肿瘤133例,其中外半骨盆截除术50例,内半骨盆切除后体外灭活再植或旷置术10例,高温灭活保肢术73例。高温灭活保肢组中IB期肿瘤21例,ⅡB期24例,ⅢB期2例,界限性或高度侵袭性肿瘤19例,另有Ewing肉瘤2例,转移癌5例。结果 外半骨盆截除组多为晚期病变而无法单独切除者,截止至2000年3月最后随访时,除7例失访外,存活1~8年者22例,死亡21例。内半骨盆切除组存活7例,但并发症高,功能差。高温灭活保肢组中IB期或骨巨细胞瘤共40例均得到局部控制,ⅡB期控制率70.8%(17/24),2例Ewing肉瘤得到局部和全身控制,ⅢB期或转移癌7例中2例无瘤存活两年以上。与目前常用的其它类型的保肢手术相比,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提高。结论 除晚期肿瘤病例不得已施行半骨盆截除术外,对适宜的病例应用“原位分离+高温灭活”技术是治疗骨盆肿瘤的一种新的有效手段,值得继续使用及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肿瘤 手术治疗 高温灭活 原位分离 保肢手术 骨肿瘤
原文传递
骨盆髋臼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规律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4
12
作者 王鹏飞 王宝辉 +10 位作者 尚昆 屈霜威 王晨 张红 付亚辉 王虎 庄岩 李忠 朱养均 薛汉中 张堃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41-947,共7页
目的探讨骨盆、髋臼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规律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0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76例,女34例;年龄16。76岁,平均44.2岁。骨盆骨折48例,按Young-B... 目的探讨骨盆、髋臼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规律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0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76例,女34例;年龄16。76岁,平均44.2岁。骨盆骨折48例,按Young-Burgess分型:前后压缩型12例,侧方压缩型16例,垂直剪切型20例;髋臼骨折62例,按Letournel-Judet分型:简单骨折26例,复杂骨折36例。分别在术前、术后进行双下肢静脉超声判断DVT的发生情况,并对与DVT发生可能相关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2例(29.09%)患者发生DVT,其中近端血栓21例(19.09%),3例患者合并肺栓塞。髋臼骨折患者DVT发生率较骨盆骨折高,复杂型髋臼骨折近端血栓发生率较简单型髋臼骨折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其他部位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2周是骨盆、髋臼骨折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即使积极进行预防,骨盆、髋臼骨折患者发生DVT的风险仍很高,且以近端血栓为主。年龄〉60岁、合并其他部位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2周是骨盆、髋臼骨折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髋臼 骨折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43
13
作者 吴新宝 杨明辉 +3 位作者 朱仕文 曹奇勇 吴宏华 王满宜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7期619-624,共6页
目的总结不稳定骨盆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手术治疗、病历资料完整、受伤至手术时间在60d以内,并获得随访的83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资料。按照Tile骨盆骨折分型:B型35例,其中B1型17例,B2型11... 目的总结不稳定骨盆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手术治疗、病历资料完整、受伤至手术时间在60d以内,并获得随访的83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资料。按照Tile骨盆骨折分型:B型35例,其中B1型17例,B2型11例,B3型7例;c型48例,其中C1型34例,C2型9例,C3型5例。66例患者伴有合并伤。25例伴有骶骨骨折:1区5例,2区16例,3区4例。合并髋臼骨折23例。12例患者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而行急诊抢救。所有患者根据骨折类型及伤情分别采用单纯前环固定(17例)、单纯后环固定(29例)及前后环同时固定(37例)治疗。最终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和Harris评分评定疗效。本组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12.0d(0-51d)。结果1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其余82例患者术后获平均3.3年(1.0-7.1年)随访。术后82例患者Majeed评分平均87.5分(51~100分),其中优54例,良22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92.7%;Harris评分平均91.1分(50~100分),其中优59例,良17例,可1例,差5例,优良率为92.7%。合并髋臼骨折行手术治疗的17例患者,14例效果优良。19例腰骶丛神经损伤患者,11例基本恢复,5例不完全恢复,3例无恢复。医源性神经损伤10例,9例完全恢复,1例不全恢复,仍残存足踝背伸力弱。3例发生内固定失效。结论手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可获得良好疗效,合并严重腰骶丛神经损伤、固定失效及合并髋臼骨折会影响最终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骨折 骨折固定术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3D打印技术辅助下空心螺钉微创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 被引量:42
14
作者 王鉴顺 蔡乐益 +2 位作者 楼溢桯 冯永增 郭晓山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40-244,共5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下空心螺钉微创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采用空心螺钉固定且获得随访的137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分为2组:3D打印组65例,男3...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下空心螺钉微创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采用空心螺钉固定且获得随访的137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分为2组:3D打印组65例,男37例,女28例;平均年龄为(33.1±4.9)岁;应用3D打印技术。常规组72例,男45例,女27例;平均年龄为(32.6±4.7)岁;未应用3D打印技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折复位质量及疗效等。结果137例患者术后获6~15个月(平均9个月)随访。3D打印组患者的手术时间[(58.6±13.4)min]和术中透视次数[(29.3±3.6)次]显著少于常规组患者[(72.4±12.4)min、(36.6±2.8)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按骨盆Matta评分标准评定:3D打印组优21例,良30例,可13例,差1例,优良率为78.5%;常规组优22例,良36例,可12例,差2例,优良率为80.6%。末次随访时按Majeed评分标准评定疗效:3D打印组优27例,良26例,可11例,差1例,优良率为81.5%;常规组优30例,良28例,可13例,差1例,优良率为80.6%。两组患者骨折复位质量和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骨折不愈合、医源性血管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3D打印技术能够为空心螺钉微创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提供准确指导,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钉 3D打印技术
原文传递
经皮骶髂关节螺钉治疗骶骨纵形骨折 被引量:38
15
作者 孔建中 郭晓山 +5 位作者 潘骏 黄俊武 杨雷 彭茂修 陈龙 翁益民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10-412,共3页
目的应用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术治疗骶骨纵形骨折及疗效评价。方法牵引复位后,C形臂X线机透视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骶骨纵形骨折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18~57岁,平均30.2岁。其中17例行骨盆前环固定,闭合复位耻骨支经皮空心拉力螺... 目的应用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术治疗骶骨纵形骨折及疗效评价。方法牵引复位后,C形臂X线机透视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骶骨纵形骨折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18~57岁,平均30.2岁。其中17例行骨盆前环固定,闭合复位耻骨支经皮空心拉力螺钉固定9例,耻骨联合分离经皮拉力螺钉固定2例,耻骨支骨折合并耻骨联合分离经皮拉力螺钉固定1例,耻骨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5例。结果手术时间30~65min,平均42.5min。术后住院时间3~12d,平均6.5d。19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34个月,平均18.5个月。无骶髂部疼痛16例,轻度疼痛3例;18例均恢复原工作,1例术后再移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而发生医源性S1神经损伤。结论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骶骨纵形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康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纵形骨折 关节螺钉 经皮 拉力螺钉固定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耻骨联合分离 钢板螺钉固定 骶髂关节 固定术治疗 X线机透视 骶髂部疼痛 耻骨支 疗效评价 闭合复位 手术时间 神经损伤 治疗方法 手术创伤 平均 复位后 C形臂
原文传递
Printed Three-dimensional Anatomic Templates for Virtual Preoperative Planning Before Reconstruction of Old Pelvic Injuries: Initial Results 被引量:39
16
作者 Xin-Bao Wu Jun-Qiang Wang +5 位作者 Chun-Peng Zhao Xu Sun Yin Shi Zi-An Zhang Yu-Neng Li Man-Yi Wa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4期477-482,共6页
Background:Old pelvis fractures are among the most challenging fractures to treat because of their complex anatomy,difficult-to-access surgical sites,and the relatively low incidence of such cases.Proper evaluation a... Background:Old pelvis fractures are among the most challenging fractures to treat because of their complex anatomy,difficult-to-access surgical sites,and the relatively low incidence of such cases.Proper evaluation and surgical planning are necessary to achieve the pelvic ring symmetry and stable fixation of the fracture.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use of three-dimensional (3D) printing techniques for surgical management of old pelvic fractures.Methods:First,16 dried human cadaveric pelvises were used to confirm the anatomical accuracy of the 3D models printed based on radiographic data.Next,nine clinical cases between January 2009 and April 2013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surgical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3D printed models.The pelvic injuries were all type C,and the average time from injury to reconstruction was 11 weeks (range:8-17 weeks).The workflow consisted of.:(1) Printing patient-specific bone models based on preoper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s,(2) virtual fracture reduction using the printed 3D anatomic template,(3) virtual fracture fixation using Kirschner wires,and (4) preoperatively measuring the osteotomy and implant position relative to landmarks using the virtually defined deformation.These models aided communication between surgical team members during the procedure.This technique was validated by comparing the preoperative planning to the intraoperative procedure.Results:The accuracy of the 3D printed models was within specification.Production of a model from standard CT DICOM data took 7 hours (range:6-9 hours).Preoperative planning using the 3D printed models was feasible in all cases.Good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preoperative planning and postoperative follow-up X-ray in all nine cases.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for 3-29 months (median:5 months).The fracture healing time was 9-17 weeks (mean:l0 weeks).No delayed incision healing,wound infection,or nonunions occurred.The results were excellent in two cases,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d Fracture pelvis Preoperative Planning Surgery 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原文传递
围绝经期妇女子宫良性疾病行子宫切除术同时切除双侧输卵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41
17
作者 易清华 凌晟荣 +3 位作者 陈克明 何文容 李莉 易村犍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0-114,共5页
目的 探讨子宫良性疾病行子宫全切除术或次全切除术同时切除双侧输卵管对盆腔包裹性积液、卵巢功能及围绝经期症状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0年1月-2006年12月,因子宫良性疾病行子宫全切除术或次全切除术者共1193例,随访至术后48个月,失访334... 目的 探讨子宫良性疾病行子宫全切除术或次全切除术同时切除双侧输卵管对盆腔包裹性积液、卵巢功能及围绝经期症状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0年1月-2006年12月,因子宫良性疾病行子宫全切除术或次全切除术者共1193例,随访至术后48个月,失访334例,完成随访859例.其中同时行双侧输卵管切除术共348例(观察组),保留双侧输卵管共511例(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后盆腔包裹性积液的发生率、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情况.结果 (1)盆腔包裹性积液发生率:观察组盆腔包裹性积液的发生率为1.7% (6/348),对照组为4.3% (22/5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6).(2)血清性激素水平:术后6~48个月,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水平呈升高趋势,雌二醇水平则呈下降趋势.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LH水平为(13.9±2.2) U/L,对照组为(12.6±2.5) 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2);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FSH水平为(17.6±2.2) U/L,对照组为(16.2±2.8) 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5);术后12个月时,观察组FSH水平为(26.7±5.0) U/L,对照组为(24.3±3.1)U/L,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0.031),术后12个月时,观察组LH水平为(24.1±3.0)U/L,对照组为(22.5±1.8) 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7);术后24个月时,观察组雌二醇水平为(97±22) pmol/L,对照组为(109±17) 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8);术后48个月时,观察组FSH水平为(34.9±6.7) U/L,对照组为(38.0±4.8) U/L,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0.043).其余各时间点两组间各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围绝经期症状:术后1、12、48个月时,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围绝经期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切除术 输卵管 妇科外科手术 骨盆 囊肿
原文传递
改良Stoppa入路在骨盆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37
18
作者 杨洪昌 吴照祥 +2 位作者 陈仲 杨华刚 陈戈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0期931-935,共5页
目的 探讨改良Stoppa入路在骨盆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26例骨盆骨折和9例髓臼骨折患者,男28例,女7例;年龄18~61岁,平均37岁.26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型:B1型2例,B2型4例,B3型7例;C1-1型4例,C1-2型2... 目的 探讨改良Stoppa入路在骨盆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26例骨盆骨折和9例髓臼骨折患者,男28例,女7例;年龄18~61岁,平均37岁.26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型:B1型2例,B2型4例,B3型7例;C1-1型4例,C1-2型2例,C1-3型4例,C2型3例.9例髋臼骨折按Letournel分型:前柱骨折1例,横形骨折3例,T形骨折2例,前柱伴后半横形骨折1例,双柱骨折2例.26例骨盆骨折中单独使用改良Stoppa入路10例,联合髂窝入路15例,联合后路1例.9例髋臼骨折中单独使用改良Stoppa入路3例,联合Kocher-Langenbeck入路4例,联合髂窝入路及Kocher-Langenbeck入路2例.结果 除1例患者外,其余34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90 min(65~135min),平均出血量为320 mL(150~1200 mL).术后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骨盆骨折前后环损伤均复位优;髋臼骨折解剖复位8例,满意复位1例.4例骨盆骨折患者失访,其余22例患者平均随访4个月,钢板断裂及螺钉松动各1例.2例髋臼骨折患者失访,其余7例患者获平均4个月随访,1例屈髋轻度受限,1例BrookerⅡ型异位骨化,无股骨头坏死.29例获随访患者骨折均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2.7个月(2.5~4.0个月).结论 改良Stoppa入路可单独或联合其他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其具有操作便捷、并发症少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髋臼 骨折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3D打印手术导板引导骶髂螺钉置入的手术技术介绍 被引量:38
19
作者 穆卫庐 常军英 +7 位作者 贾东昭 付强 冯建书 侯卫星 王彦志 李炎 邢兆国 李琦军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67-773,共7页
目的 探讨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3D打印制作的个体化手术导板实现骶髂螺钉精确置入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1例骨盆骨折患者,男性,35岁,术前行CT检查示骨盆后环损伤,经骶孔骶骨骨折;Denis等分型为Ⅱ区骨折,骨盆前环为对侧耻骨上下支骨折.依据C... 目的 探讨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3D打印制作的个体化手术导板实现骶髂螺钉精确置入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1例骨盆骨折患者,男性,35岁,术前行CT检查示骨盆后环损伤,经骶孔骶骨骨折;Denis等分型为Ⅱ区骨折,骨盆前环为对侧耻骨上下支骨折.依据CT数据使用3D打印机打印个体化骨盆模型,通过软件设计并打印出骶髂螺钉置入导板,3D打印导板通过术前预试验验证可行后,术中在导板辅助下置入骶髂螺钉.结果 3D打印的骨盆模型及个体化设计定制的手术导板能够满足骶髂螺钉精确置入的要求,螺钉置入后经术后X线及CT证实与术前设计一致,导板与骨性标志匹配良好.骶髂螺钉置入的手术时间约为30 min,术中出血量约为50 ml,术中仅使用CT透视两次,术后伤口一期愈合.术后X线片示应用骶髂螺钉导板辅助置入骶髂螺钉的进钉点、进钉方向均与术前设计方案一致,螺钉在骶髂关节内位置良好,未见螺钉穿破骶骨侧块皮质.术后3个月随访,骨盆骨折临床愈合,按Matta功能评分系统评价骨盆骨折术后功能情况为满意,螺钉无松动、断裂,骨折愈合良好,未发生浅表及深层感染.结论 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3D打印技术打印的个体化骨盆模型及手术导板不但可以实现骶髂螺钉的精确置入,而且节省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患者及手术操作入员的射线暴露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骨折 计算机辅助设计 成像 三维
原文传递
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6
20
作者 阮默 徐达传 +2 位作者 汪新民 徐永清 汤逊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79-484,共6页
目的:为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经皮螺丝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50块干燥成人骶骨及30个骨盆防腐标本,测量S1、S2侧突、侧块厚度等指标,观察骶髂关节周围神经血管分布,定位进针点;通过标本断层及正常骨盆CT片测量螺钉进针方向及深度。结... 目的:为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经皮螺丝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50块干燥成人骶骨及30个骨盆防腐标本,测量S1、S2侧突、侧块厚度等指标,观察骶髂关节周围神经血管分布,定位进针点;通过标本断层及正常骨盆CT片测量螺钉进针方向及深度。结果:S1侧突高度为(22.1±4.6)mm,厚度为(27.8±3.1)mm,S2侧突高度为(13.4±3.6)mm,厚度为(20.9±2.2)mm。S1进针点位于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连线中后1/3交点附近,S2进针点位于髂结节-髂后上棘连线前4/5与后1/5交点附近。S1侧突中轴与矢状面夹角约为55°,S2则约为80°,S1侧突中轴与冠状面的夹角约为36°,S2则约为15°。结论:(1)S1侧突能容纳直径为6.5~7.0mm的螺丝钉2枚,S2侧突可容纳1枚。(2)S1侧突螺丝钉进针方向与矢状面夹角约为55°,与冠状面夹角约为36°;对S2则分别约为80°和15°。S1进针深度为68mm,S1为55mm。(3)经皮骶髂螺丝钉固定手术应严格限制在骨折精确复位的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 骨盆 骶髂螺钉 应用解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