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8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盆骨折骶髂关节分离前路钢板固定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32
1
作者 张奉琪 潘进社 +3 位作者 张英泽 彭阿钦 李亚洲 王慧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0-121,共2页
目的 :为骨盆骨折骶髂关节分离行前路钢板固定时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2 0具尸体骨盆解剖观测骶骨翼大小及骶丛的位置。结果 :骶丛距骶骨翼边缘距离 (左右平均距离 )分别为 :上缘 :L4(19.1±1.5 )mm ,L5(2 4.5± 1.4)mm ,中点 ... 目的 :为骨盆骨折骶髂关节分离行前路钢板固定时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2 0具尸体骨盆解剖观测骶骨翼大小及骶丛的位置。结果 :骶丛距骶骨翼边缘距离 (左右平均距离 )分别为 :上缘 :L4(19.1±1.5 )mm ,L5(2 4.5± 1.4)mm ,中点 :L4(17.2± 1.8)mm ,L5(2 0 .1± 1.4)mm ,下缘 :L4(13 .9± 2 .9)mm ,L5(15 .2± 1.6)mm。L4神经位于骶丛外缘。结论 :骶髂关节分离前路钢板固定时L4神经根易受损伤 ,安全放置钢板的位置是骶骨翼中上部 ,距骶骨翼边缘 2 0mm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骶髂关节 内固定 骶丛
下载PDF
骨盆骨折血管损伤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30
2
作者 张奉琪 潘进社 +1 位作者 张英泽 彭阿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目的 :探讨骨盆骨折血管损伤的机制。方法 :2 0具新鲜成年国人骨盆标本 ,采用前后双侧入路解剖 ,观察髂内外血管的走行特点、分型与骨盆韧带、骶丛神经的关系 ,观察血管在骨盆壁上的投影位置 ,测量每一根血管到骨壁的垂直距离 ,观察各... 目的 :探讨骨盆骨折血管损伤的机制。方法 :2 0具新鲜成年国人骨盆标本 ,采用前后双侧入路解剖 ,观察髂内外血管的走行特点、分型与骨盆韧带、骶丛神经的关系 ,观察血管在骨盆壁上的投影位置 ,测量每一根血管到骨壁的垂直距离 ,观察各动脉间的侧支吻合情况。结果 :骨盆动脉血管根据口径可分为 3类 :(1)小口径动脉 ,直径小于 3 .0mm。 (2 )中等口径动脉 ,直径 3 .0~ 5 .0mm。 (3 )大口径动脉 ,直径大于 5 .0mm。据血管距骨壁的距离可分为靠近骨壁的血管 (平均距离小于 10 .0mm)及远离骨壁的血管 (平均距离大于 10 .0mm)。阴部内动脉与骨壁关系不明显。骨盆动脉分支间有广泛的吻合支。结论 :骨盆动脉解剖学特点决定了在骨盆骨折中损伤的机率 ,骨盆动脉有广泛吻合支是骨盆动脉出血止血困难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血管损伤 动脉 解剖学
下载PDF
综合护理干预对骨盆骨折患者围术期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32
3
作者 赖春娟 李季妮 《齐鲁护理杂志》 2015年第2期25-26,共2页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骨盆骨折患者围术期疼痛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32例骨盆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1例和对照组111例,对照组给予骨科围术期常规护理和镇痛药物治疗,观察组实施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和疼痛护理。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骨盆骨折患者围术期疼痛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32例骨盆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1例和对照组111例,对照组给予骨科围术期常规护理和镇痛药物治疗,观察组实施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和疼痛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及患者或家属对护理质量的满意程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和家属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术期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骨盆骨折患者围术期疼痛,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提高患者和家属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护理干预 盆骨骨折 围术期 疼痛 满意度
下载PDF
骶髂关节螺钉治疗后骨盆骨折脱位 被引量:29
4
作者 钱齐荣 苟三怀 +1 位作者 贾连顺 欧阳跃平 《临床骨科杂志》 2002年第2期97-99,共3页
目的 探讨骶髂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骶髂关节脱位的效果。方法 患者术前进行肠道准备 ,术中俯卧位。切开显露髂骨外骨面 ,钻入克氏针 ,以X线透视正侧位以确定克氏针的位置 ,将 6 5mm适当长度的中空松质骨拉力螺钉植入S1,2 椎体。术后行... 目的 探讨骶髂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骶髂关节脱位的效果。方法 患者术前进行肠道准备 ,术中俯卧位。切开显露髂骨外骨面 ,钻入克氏针 ,以X线透视正侧位以确定克氏针的位置 ,将 6 5mm适当长度的中空松质骨拉力螺钉植入S1,2 椎体。术后行康复训练。结果 术后随访 6~ 14个月 ,7例患者术后无一例骨盆感染 ,无周围神经损伤。 1例骶髂关节复位不佳 ,移位 1 5cm。 1枚螺钉误入邻近椎体 ,幸未产生后遗症。结论 骶髂拉力螺钉固定后骨盆环的技术具有操作较简单、固定可靠、创伤小、失血少、有利于患者康复等优点。骶髂螺钉并发症包括固定失败、置位不当、神经损伤、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骶髂关节脱位 骨钉 骨折内固定术
下载PDF
骨盆-髋臼骨折X线透视导航下闭合复位与经皮固定 被引量:24
5
作者 梁国穗 邓宁 +1 位作者 张戈 吕红斌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7期637-639,共3页
目的初探用X线透视导航辅助骨盆-髋臼骨折复位与固定手术。方法在获得骨折X线片和CT扫描的基础上进行图像重建。根据外科适应证,借助透视系统进行相应的骨折牵引闭合复位。若复位满意,便可和患者详细讨论手术计划。结果所有骶髂关节骨... 目的初探用X线透视导航辅助骨盆-髋臼骨折复位与固定手术。方法在获得骨折X线片和CT扫描的基础上进行图像重建。根据外科适应证,借助透视系统进行相应的骨折牵引闭合复位。若复位满意,便可和患者详细讨论手术计划。结果所有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患者在应用这一技术进行固定时都未出现并发症。除少数患者外,术后CT扫描都显示螺钉固定位置满意。结论目前的手术适应证仍局限于闭合条件下进行的骨折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透视导航 骨盆骨折 髋臼骨折 闭合复位
原文传递
骨科手术机器人与"O"型臂X线导航辅助骨盆骨折经皮内固定术的比较 被引量:27
6
作者 杨成志 黄站珠 +4 位作者 唐经励 周丹 何建明 胡居正 石展英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1387-1395,共9页
目的比较应用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与"O"型臂X线机导航辅助下微创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近期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5月收治42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其中32例在... 目的比较应用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与"O"型臂X线机导航辅助下微创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近期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5月收治42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其中32例在"O"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O-arm组),男24例,女8例,年龄(34±6.2)岁(范围24~68岁);骨盆骨折Tile分型:C1.1型3例,C1.2型8例,C1.3型21例,骶骨骨折根据Denis分区:Ⅰ区17例,Ⅱ区8例。10例应用第三代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系统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机器人组),男8例,女2例,年龄(36±5.2)岁(范围19~62岁);骨盆骨折Tile分型:C1.1型1例,C1.2型2例,C1.3型7例,骶骨骨折Denis分区:Ⅰ区5例,Ⅱ区2例。对于明显移位的骨盆骨折,采用Starr架辅助复位后,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骨盆后环损伤。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Majeed评分评价两组病例临床疗效;通过对两组病例的导针调整次数、术中透视时间、螺钉位置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O-arm组和机器人组术后CT平扫检查确认所有螺钉位置均满意,随访时间(8.2±2.5)个月(范围6~12个月)。O-arm组术中每一枚螺钉调整次数为(1.56±0.02)次,机器人组(0.34±0.0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O-arm组每一枚螺钉置入所需透视时间为(7.36±2.63)s,机器人组(6.80±3.20)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arm组手术时间(53.86±15.06)min,机器人组为(52.52±15.14)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置入的位置分布:O-arm组共置入骶髂螺钉64枚,螺钉位置评价全部为优,优率100%;机器人组置入螺钉20枚,螺钉位置评价全部为优,优率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arm组骨折愈合时间(34.6±8.6)周,机器人组(33.4±9.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O-arm组骨折复位质量Matta评分:优28例,良4例,优良率100%;机器人组:优8例,良2例,优良率100%;两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骨折 机器人 外科手术 计算机辅助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数字化结合3D打印技术辅助复杂骨盆骨折的手术设计 被引量:25
7
作者 林钢 李鹏 +5 位作者 彭国瑞 黄旭科 孙向华 王文松 张廷帅 李鉴轶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93-297,共5页
目的探讨Mimics14.11软件数字化结合3D打印模型模拟手术辅助复杂骨盆骨折内固定的手术设计。方法筛选1例复杂骨盆骨折患者,将患者的骨盆及全套内固定物的薄层CT数据导入Mimics 14.11软件,进行骨折三维建模、骨折块虚拟复位、建立骨盆内... 目的探讨Mimics14.11软件数字化结合3D打印模型模拟手术辅助复杂骨盆骨折内固定的手术设计。方法筛选1例复杂骨盆骨折患者,将患者的骨盆及全套内固定物的薄层CT数据导入Mimics 14.11软件,进行骨折三维建模、骨折块虚拟复位、建立骨盆内固定物标准件库、选取最佳匹配的钢板及螺钉。3D打印出患者1:1的骨盆实体模型,在模型上按照数字化设计进行模拟手术,将骨盆重建板的位置、钉道长度和方向同数字化设计比较,确定术中使用的钢板及螺钉。最后,按照术前演练进行实际手术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结果模拟手术共植入2块重建钢板和15枚螺钉,钢板植入的位置、螺钉植入的方向均与数字化术前设计高度一致,钉道长度与数字化术前设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际手术与模拟手术的手术效果一致。结论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实现了复杂型骨盆骨折的个体化、精准化治疗,明显减少了患者的出血量,缩短了患者的康复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设计 3D打印 骨盆骨折 微创
下载PDF
AO外固定架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2
8
作者 陈洪瑜 贾维东 +3 位作者 冯佐基 袁超 隋金奎 屈铁男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9期837-839,共3页
目的探讨AO外固定架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治疗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13例结合内固定治疗)AO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总结该治疗方法的经验及体会。结果除1例因腹腔脏器破裂大量失血在固定后1d死于失血性休克外,其... 目的探讨AO外固定架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治疗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13例结合内固定治疗)AO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总结该治疗方法的经验及体会。结果除1例因腹腔脏器破裂大量失血在固定后1d死于失血性休克外,其余23例平均随访13个月,按Matta评定标准,优良率达87.5%。结论①多数情况下单纯外固定架可改善骨盆的稳定性,也可作为终极治疗手段,必要时与内固定结合可增加骨盆的稳定性;②单纯外固定架固定可用于绝大多数B型及部分C型骨折的治疗;③对那些严重损伤,骨盆稳定性差,合并有其它脏器损伤患者,急诊期骨盆外固定架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外固定架 不稳定性骨折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AO外固定架 临床应用 外固定架治疗 腹腔脏器破裂 内固定治疗 外固定架固定
原文传递
新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 被引量:20
9
作者 魏帅帅 刘勇 +3 位作者 李国庆 杨述华 郑启新 邵增务 《临床骨科杂志》 2012年第3期264-267,共4页
目的总结新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经验,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新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患者19例。骨盆骨折者采用前路钢板固定后应用骨盆外固定器进行固定;髋臼骨折者如后柱骨折移位较大,联合应用... 目的总结新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经验,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新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患者19例。骨盆骨折者采用前路钢板固定后应用骨盆外固定器进行固定;髋臼骨折者如后柱骨折移位较大,联合应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结果切口长度10~13(11.04±0.73)cm,手术时间80~270(120.33±35.80)min,术中出血量400~1 200(601.47±176.92)ml,无手术并发症。根据Matta评分对术后X线片进行测量,骨折复位优16例,良3例。1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3~9个月。13例功能满意,2例患侧髋部偶有疼痛,其中1例有轻度跛行。结论新改良Stoppa入路具有切口小、解剖清晰、固定操作简单等优点,作为髂腹股沟入路之外的选择,在治疗骨盆、髋臼骨折时具有独到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髋臼骨折 手术入路
下载PDF
Computer navigated percutaneous screw fixation for traumatic pubic symphysis diastasis of unstable pelvic ring injuries 被引量:18
10
作者 MU Wei-dong WANG Hong +3 位作者 ZHOU Dong-sheng YU Ling-zhi JIA Tang-hong LI Lian-xi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4期1699-1703,共5页
Displaced and unstable pelvic ring injuries have been treated mainly by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The goal of treatment relies on restoration of pelvic anatomy with stable internal fixation, allowing early... Displaced and unstable pelvic ring injuries have been treated mainly by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The goal of treatment relies on restoration of pelvic anatomy with stable internal fixation, allowing early mobilization of the patient.The symphysis pubis dislocation (〉25 mm) is consistent indication for anterior internal fixation.3 In most situations, the fixation of the displaced symphysis pubis requires extensive exposure, which may lead to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blood loss, neural or vascular injury, postoperative infections, wound healing problems and heterotopic bone 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lvic fractures percutaneous fixation computer navigatio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原文传递
经前路手术治疗Tile C型骨盆环损伤 被引量:17
11
作者 丁真奇 康两期 +3 位作者 刘晖 练克俭 郭林新 郭延杰 《临床骨科杂志》 2003年第3期218-220,共3页
目的 介绍经骨盆前入路手术治疗TileC型骨盆骨折的方法。方法 采用经髂骨内侧弧形切口和Pfannenstiel切口入路 ,骨盆骨折脱位复位后 ,分别用重建钢板内固定。临床治疗 19例 ,其中C115例 ,C2 2例 ,C3 2例。结果  19例随访时间 6个月~... 目的 介绍经骨盆前入路手术治疗TileC型骨盆骨折的方法。方法 采用经髂骨内侧弧形切口和Pfannenstiel切口入路 ,骨盆骨折脱位复位后 ,分别用重建钢板内固定。临床治疗 19例 ,其中C115例 ,C2 2例 ,C3 2例。结果  19例随访时间 6个月~ 2 5年 ,平均 1 5年。 17例骨盆骨折 3个月达骨性愈合 ,2例 4个月达骨性愈合。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经前入路手术治疗TileC型骨折是一种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前路手术 骨折固定术 治疗
下载PDF
骨盆骨折CT扫描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7
12
作者 马梦昆 李伟强 陈鸿 《临床骨科杂志》 1999年第1期27-28,共2页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CT扫描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14例骨盆骨折CT扫描资料。结果发现骶髂关节部分分离4例,完全分离3例,骶髂关节内碎骨2例,骶髂关节髂骨唇骨折2例,骶骨唇骨折3例,经骶孔骨折1例,髋臼内壁方形区骨折1例,...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CT扫描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14例骨盆骨折CT扫描资料。结果发现骶髂关节部分分离4例,完全分离3例,骶髂关节内碎骨2例,骶髂关节髂骨唇骨折2例,骶骨唇骨折3例,经骶孔骨折1例,髋臼内壁方形区骨折1例,髋臼后壁骨折并关节内碎骨1例。结论骨盆骨折CT扫描可揭示X线平片不能确定的损伤,为临床精确诊断和正确处理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CT 诊断
下载PDF
外固定支架结合锁定加压钢板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李凡 汪方 +4 位作者 王秋根 陆海明 唐昊 杨庆 桑伟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9期829-832,共4页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结合锁定加压钢板技术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对2007年6月至2008年7月获得随访的12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9例,女3例;年龄22~51岁,平均36.2岁。均采用髋臼上方外固定架固定...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结合锁定加压钢板技术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对2007年6月至2008年7月获得随访的12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9例,女3例;年龄22~51岁,平均36.2岁。均采用髋臼上方外固定架固定前环骨折,锁定加压钢板固定后环骨折的技术。按照Tile分型:B1型5例,B2型3例,B3型2例;C1型2例。合并直肠或膀胱损伤3例,血气胸、颅脑损伤3例,腰骶神经损伤2例,多发骨折8例。结果12例患者术后获3—12个月(平均6.3个月)随访。手术时间40~120min(平均70min)。支架保留时间6—16周(平均11周)。骨盆骨折或脱位的愈合时间为12~19周(平均14周)。骨折复位按照Tornetta评估标准:优7例,良4例,可1例。术后功能评定按Majeed评分标准:优6例,良4例,可2例。并发症包括2例早期负重行走时后方疼痛,经卧床休息延迟负重后缓解;6例有不同程度钉道感染,2例腰骶神经损伤患者3个月后神经功能部分恢复,无严重医源性并发症和合并症发生。结论髋臼上方置钉外固定支架技术可有效恢复骨盆前方稳定性,通过股骨牵引还可以达到对骶髂关节的加压。跨骶骨髂骨间锁定加压钢板对骨盆后方的固定有一定优势。两种技术结合应用,创伤较小、手术操作简单,能达到不稳定骨盆骨折微创治疗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固定器 骨盆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多学科协作模式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闭合性骨盆骨折早期救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彭国璇 李太军 +6 位作者 邓志红 甘乐彬 孙哲 杨传俊 孙家莉 陈国芬 邓进 《创伤外科杂志》 2019年第2期126-129,共4页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闭合性骨盆骨折早期救治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MDT模式实施后救治的23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MDT组),以及MDT诊疗模式实施前传统分诊会...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闭合性骨盆骨折早期救治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MDT模式实施后救治的23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MDT组),以及MDT诊疗模式实施前传统分诊会诊制一体化模式救治的20例患者(一体化组),其中MDT组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龄19~70岁,平均38. 82岁;骨盆骨折侧方挤压型(LC型) 4例、前后挤压型(APC型) 11例、纵向剪切型(VS型) 5例、复合应力型(CM型) 3例。一体化组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18~62岁,平均41. 45岁; LC型3例、APC型9例、VS型4例、CM型4例。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心率、收缩压、术后24h尿量、总输血量、ICU平均住院时间以及病死率。结果与一体化组相比,MDT组术后6h心率明显降低(P <0. 05),术后6h收缩压升高(P <0. 01),术后24h尿量明显增多(P <0. 01);一体化组总输血量高于MDT组(P <0. 05);一体化组ICU平均住院时间高于MDT组,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 272);患者病死率一体化组为15. 0%,MDT组为8. 7%,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0. 551,P=0. 392)。结论 MDT模式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早期救治中能稳定血流动力学,有效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血流动力学 多学科协作 诊疗模式
下载PDF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 被引量:16
15
作者 熊鹰 张仲子 +2 位作者 赵烽 张武 任云峰 《医学研究杂志》 2014年第11期137-140,共4页
目的 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骨盆不稳定型骨折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笔者科室2012年7月~2013年8月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共29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评估骨折复位效果及功能情况.结果 本组29例患者,手... 目的 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骨盆不稳定型骨折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笔者科室2012年7月~2013年8月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共29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评估骨折复位效果及功能情况.结果 本组29例患者,手术时间70~180min,出血量200~1200ml.随访4~13个月,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骨髓炎、医源性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骨折全部愈合、无延迟愈合或畸形愈合发生.按Matta标准,所有患者骨折复位均为优.肢体功能评估依据Majeed评分标准,优25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3%.结论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应用于骨盆骨折具有操作灵活、固定效果可靠、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早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远期疗效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尚需长期临床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 骨盆骨折 内固定
下载PDF
骨盆解锁复位架辅助微创治疗Tile C2、C3型骨盆骨折 被引量:16
16
作者 杨成亮 杨晓东 +6 位作者 刘佳 唐毓金 刘志祥 麦奇光 李涛 廖坚文 樊仕才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1380-1386,共7页
目的通过骨盆解锁复位架辅助复位微创治疗Tile C2、C3型骨盆骨折,探讨其治疗经验、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采用闭合复位微创固定治疗的20例Tile C2、C3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7例,女13例;年龄(35.6... 目的通过骨盆解锁复位架辅助复位微创治疗Tile C2、C3型骨盆骨折,探讨其治疗经验、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采用闭合复位微创固定治疗的20例Tile C2、C3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7例,女13例;年龄(35.6±14.6)岁(范围12~60岁);伤后至手术时间(19.3±7.1)d(范围5~30 d)。骨盆骨折Tile分型:C2型13例,C3型7例。2例合并同侧或双侧腰骶干神经损害表现,均为部分损伤,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BMRC)分级均为M3级。手术采用闭合复位微创固定方式进行治疗,先将移位明显的一侧用骨盆解锁复位架固定在手术床上,牵引移位程度小的一侧,复位后置入该侧S1、S2贯穿骶髂螺钉导针至对侧骶骨骨折处;再更换牵引,将复位的一侧固定在手术床上,改牵引移位明显的一侧,复位理想后,将打入的贯穿导针穿过对侧骶髂关节至髂骨外板,再拧入贯穿骶髂螺钉,合并髋臼骨折患者采用相应的入路进行复位固定,前环均采用INFIX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采用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Majeed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67.00±31.21)min(范围105~210 min);术中出血量(82.00±5.36)ml(范围30~100 ml);术后Matta复位评价标准:优14例,良4例,可2例,总优良率90%。2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害表现症状,余无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1~4年,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12周,无骨折复位丢失、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出现;术后1年复查时,2例腰骶干神经损害表现患者症状完全缓解。Majeed临床疗效评分,优18例,良2例,总优良率100%。结论闭合复位微创固定治疗骨盆C2、C3型骨折,具有损伤小、效果好的特点,将成为骨盆骨折治疗的一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闭合复位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骨盆 骨折
原文传递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急救处理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李连欣 王利民 周东生 《创伤外科杂志》 2019年第1期5-8,共4页
目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病死率仍然很高,出血性休克是其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确定并控制所有出血源是提高患者早期生存率的关键。其初步处理一般包括早期损害控制复苏、骨盆束缚带临时固定和出血源识别。经初步处理后如... 目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病死率仍然很高,出血性休克是其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确定并控制所有出血源是提高患者早期生存率的关键。其初步处理一般包括早期损害控制复苏、骨盆束缚带临时固定和出血源识别。经初步处理后如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骨盆外固定结合腹膜外填塞可控制大多数骨盆源性出血,合并动脉性出血者可行血管造影栓塞术。同时,多学科合作处理伴随损伤必不可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血流动力学 急救处理
下载PDF
Analysis of early treatment of multiple injuries combined with severe pelvic fracture 被引量:15
18
作者 Guang-Bin Huang Ping Hu +1 位作者 Jin-Mou Gao Xi Lin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CSCD 2019年第3期129-133,共5页
Purpose: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early treatment of multiple injuries combined with severe pelvic fractures, especially focus on the hemostasis methods for severe pelvic fractures, so as to improve the successful... Purpose: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early treatment of multiple injuries combined with severe pelvic fractures, especially focus on the hemostasis methods for severe pelvic fractures, so as to improve the successful rate of rescue for the fatal hemorrhagic shock caused by pelvic fracture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in 68 cases of multiple trauma combined with severe pelvic fractures in recent 10 years (from Jan. 2006 to Dec. 2015). There were 57 males and 11 females. Their age ranged from 19 to 75 years, averaging 42 years. Causes of injury included traffic accidents in 34 cases (2 cases of truck rolling), high falling injuries in 17 cases, crashing injuries in 15 cases, steel cable wound in 1 case, and seat belt traction injury in 1 case. There were 31 cases of head injury, 11 cases of chest injury, 56 cases of abdominal and pelvic injuries, and 37 cases of spinal and limb injuries. Therapeutic methods included early anti-shock measures, surgical hemostasis based on internal iliac artery devasculization for pelvic hemorrhage, and early treatment for combined organ damage and complications included embolization and repair of the liver, spleen and kidney, splenectomy, nephrectomy, intestinal resection, colostomy, bladder ostomy, and urethral repair, etc. Patients in this series received blood transfusion volume of 1200e10,000 mL, with an average volume of 2850 mL. Postoperative followup ranged from 6 months to 1.5 years. Results: The average score of ISS in this series was 38.6 points. 49 cases were successfully treated and the total survival rate was 72.1%. Totally 19 patients died (average ISS score 42.4), including 6 cases of hemorrhagic shock, 8 cases of brain injury, 1 case of cardiac injury, 2 cases of pulmonary infection, 1 case of pulmonary embolism, and 1 case of multiple organ failur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cluded 1 case of urethral stricture (after secondary repair), 1 case of sexual dysfunction (combined with urethral rupture), 1 case of lower limb amputation (femoral 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ple TRAUMA pelvic fractures Internal ILIAC artery Consumptive COAGULOPATHY HEMOSTASIS
原文传递
复合固定技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金堂 李天清 +1 位作者 张小卫 李萌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1689-1691,共3页
[目的]探讨复合固定技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2000年1月-2007年6月共收治28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男18例,女10例,年龄22~68岁,平均38岁。按Tile分型:B2型9例,B3型8例,C1型6例,C2型2例,C3型3例。均有不同的合... [目的]探讨复合固定技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2000年1月-2007年6月共收治28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男18例,女10例,年龄22~68岁,平均38岁。按Tile分型:B2型9例,B3型8例,C1型6例,C2型2例,C3型3例。均有不同的合并损伤,28例患者采用复合固定技术进行了手术治疗。[结果]根据影像学Matta法和功能恢复情况评价,优18例,良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9%。[结论]早期外固定为抢救赢取时间,病情平稳后根据情况选择内固定治疗,复合固定技术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良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内固定 重建钢板 创伤性关节炎
下载PDF
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14
20
作者 朱如里 郑闽前 +2 位作者 马永平 穆洪鑫 陈华琴 《临床骨科杂志》 2016年第1期46-48,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Stoppa手术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Stoppa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20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其中骨盆骨折12例,髋臼骨折8例。12例骨盆骨折中使用Stoppa入路8例,Stoppa入路联合髂窝入路4例;8例髋臼骨折中使用S... 目的探讨应用Stoppa手术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Stoppa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20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其中骨盆骨折12例,髋臼骨折8例。12例骨盆骨折中使用Stoppa入路8例,Stoppa入路联合髂窝入路4例;8例髋臼骨折中使用Stoppa入路4例,Stoppa入路联合K-L入路2例,联合髂窝入路2例。结果 20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骨折均愈合。术后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12例骨盆骨折复位均为优,髋臼骨折复位优6例、良2例。依据改良的Merle d'Aubigne-Postel髋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18例,良2例。结论 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放射学及临床结果,对骨盆高位耻骨支骨折及髋臼四边体骨折的治疗具有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髋臼骨折 骨折固定术 Stoppa入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