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产后妇女盆底肌损伤发生情况调查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孙芳 曾晶 +1 位作者 符艳艳 殷窈 《华南预防医学》 2021年第4期453-456,共4页
目的探讨产后妇女盆底肌功能情况并分析造成妇女产后盆底肌损伤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妇女因生产造成盆底肌损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湖南省长沙市和株洲市各1家医院产科进行6~8周产后复查的产妇为研究对象进行资料... 目的探讨产后妇女盆底肌功能情况并分析造成妇女产后盆底肌损伤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妇女因生产造成盆底肌损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湖南省长沙市和株洲市各1家医院产科进行6~8周产后复查的产妇为研究对象进行资料收集及盆底肌力测定,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盆底肌力异常情况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产后妇女盆底肌异常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对1 628名产妇进行调查,年龄22~38岁,平均(29.68±5.36)岁;孕次1~5次,平均孕次(2.43±1.16)次;产次1~5次,以1~2次为主,占72.4%。检出1 142例产后6~8周产妇为盆底肌力异常,异常率为70.2%。年龄30~38岁(OR=3.766)、产次≥3次(OR=2.633)、阴道分娩(OR=7.478)、孕期增重过多(OR=1.597)及胎儿出生体重≥4 kg(OR=5.078)的产后妇女盆底肌力异常的风险较高。结论湖南省产后妇女盆底肌力异常率较高,年龄、产次、分娩方式、孕期增重及胎儿体质量是造成产妇产后发生盆底肌损伤的重要原因,应采取相应措施,降低产后妇女发生盆底肌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肌力 产后 损伤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产后妇女盆底肌损伤发生情况调查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陆荣仙 王澜静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6期654-657,共4页
目的了解本地区产后妇女盆底肌损伤的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为生产妇女盆底肌损伤的早期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旨在提高产后妇女的生活质量。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8年12月期间在医院产科分娩并于产后42d在门诊进行产后复查... 目的了解本地区产后妇女盆底肌损伤的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为生产妇女盆底肌损伤的早期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旨在提高产后妇女的生活质量。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8年12月期间在医院产科分娩并于产后42d在门诊进行产后复查的64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问卷调查及住院病历资料对产妇一般情况、妊娠及分娩情况进行分析,并检测盆底肌力,分析损伤情况。结合病历资料及问卷调查,对产后妇女盆底肌损伤的发病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措施。结果通过对640例产妇进行盆底肌力的阴道触诊和盆底功能的筛查,结果显示:盆底肌力正常的产妇175例(27.34%),肌力异常的产妇465例(72.66%),尿失禁173例(27.03%),盆腔脏器脱垂278例(43.44%)。其中,盆底I类肌纤维肌力异常465例(72.66%)、盆底Ⅱ类肌纤维的肌力异常396例(61.88%);盆底I类肌纤维疲劳度异常493例(77.03%)、盆底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异常427例(66.72%),阴道动态压力异常489例(76.41%)。将与产后妇女盆底肌力损伤有关的分娩方式、产次、新生儿体质量、孕期体质量增加、文化程度、会阴裂伤6个变量引入到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显示:阴道分娩、分娩产次多、孕期体质量增加多、巨大儿与产后妇女盆底肌力损伤显著相关(P<0.05,OR=8.518、1.713、1.032、1.142)。结论本地区产后妇女盆底肌损伤的发生率较高,盆底肌损伤与分娩方式、产次、孕期体质量增加、新生儿体质量等因素密切相关,应在早期进行预防治疗,减少产后妇女盆底肌损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肌力 损伤 产后 妇女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分级情况及盆底肌力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李鲲 张燕 +1 位作者 晁银瓶 任巧君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23年第2期311-314,共4页
目的探讨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分级情况及盆底肌力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2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收治的60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统计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分级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分级情况及盆底肌力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2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收治的60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统计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分级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600例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损伤发生率为50.50%,其中Ⅰ类盆底肌力损伤发生率为57.76%,显著高于Ⅱ类盆底肌力损伤(42.0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周≥41周、孕期体质量增加≥21kg、分娩方式为产钳、新生儿体质量>3500g是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OR=2.620、2.394、2.487、2.394,P<0.05)。结论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损伤发生率较高,其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孕周≥41周、孕期体质量增加≥21kg、分娩方式为产钳及新生儿体质量>3500g,因此临床可对有以上特征的产妇进行针对性治疗或护理干预,以降低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损伤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肌力 产妇 分级 损伤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大鼠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模型的建立与探讨 被引量:8
4
作者 黄健 华克勤 +2 位作者 程明军 丁岩 陈丽梅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2期21-25,I0003,共6页
目的应用在大鼠阴道内放置水囊模拟产伤破坏大鼠盆底组织的方法建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postpartumurinary incontinence,PPUI)的动物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对40只SD雌性大鼠进行持续8 h水囊扩张阴道,随机选取PPUI模型建立成... 目的应用在大鼠阴道内放置水囊模拟产伤破坏大鼠盆底组织的方法建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postpartumurinary incontinence,PPUI)的动物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对40只SD雌性大鼠进行持续8 h水囊扩张阴道,随机选取PPUI模型建立成功的大鼠25只并与对照同龄大鼠5只分别于模型建立后1 d、1周、2周、4周、8周进行喷嚏实验以及尿动力学测定,张力换能器测定盆底肌肉肌力强度,采用JSCC标准化对应法测定血清生化指标(LDH,CK),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caspase-3基因表达,胆碱酯酶染色法计数盆底肌肉乙酰胆碱受体数量。结果建模后喷嚏实验阳性率明显升高,阳性率为72.5%(29/40),尿动力学检测最大膀胱容量及漏尿点压力均降低,盆底肌肉收缩力下降,血清LDH、CK水平上升,盆底耻尾肌乙酰胆碱受体数量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耻尾肌组织中caspase-3基因表达在建立模型当日达到最高,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之后逐渐下降。结论大鼠阴道内放置8 h水囊的方法可以成功模拟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引起尿动力以及盆底肌肉的相关损伤指标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 大鼠模型 尿动力学 盆底肌损伤
下载PDF
电刺激盆底肌结合主动训练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 被引量:7
5
作者 王冰水 刘卫 +1 位作者 牟翔 袁华 《中国康复》 2010年第1期28-29,共2页
目的:探讨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训练对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8例,治疗时将刺激电极置于患者直肠内,刺激频率20Hz,每次治疗30min;同时配合盆底肌主动训练,每次收缩和放松各5s,反复10遍为1次,休息3~5min,... 目的:探讨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训练对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8例,治疗时将刺激电极置于患者直肠内,刺激频率20Hz,每次治疗30min;同时配合盆底肌主动训练,每次收缩和放松各5s,反复10遍为1次,休息3~5min,连续2次。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记录24h排尿次数、溢尿次数、单次排尿量、残余尿量、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及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连续治疗2个月后,8例患者排尿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单次排尿量及最大尿流率增加,残余尿减少,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减小。结论:电刺激结合盆底肌主动训练可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日常生活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 盆底肌 主动训练 脊髓损伤 尿失禁
下载PDF
多维疗法在产后康复中的应用
6
作者 韩璐阳 魏文扬 +3 位作者 郑孟凯 朱骁潇 杨云峰 陈丹青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69-1274,1281,共7页
目的:探讨多维疗法在产妇产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5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产康宣教与指导,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行产后康复多维疗法(postpartum rehabilitation multidimensional therapy,PRMT)干... 目的:探讨多维疗法在产妇产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5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产康宣教与指导,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行产后康复多维疗法(postpartum rehabilitation multidimensional therapy,PRMT)干预,分别测量两组干预前后体重滞留、体态变化、体脂分布、盆底肌表面肌电压和腹直肌分离间距(IRD)、尿失禁生存质量问卷(I-QOL)、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及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等观察干预效果,并通过自制问卷调研产妇使用PRMT满意度。结果:干预40天后,试验组体重(BW)、腰围(WC)、体质量指数(BMI)和腰臀比(WHR)均显著降低(P<0.01),且BMI、WC、WH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体脂百分比(PBF)、内脏脂肪面积(VFA)、体脂肪量(BFM)、脂肪指数(FMI)均显著下降(P<0.01),且PBF、BFM、FM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盆底Ⅰ、Ⅱ类肌电压、评估总得分、I-QOL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PFIQ-7评分明显下降(P<0.01),且Ⅰ、Ⅱ类肌电压、评估总得分和IQO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静息和屈曲状态下各位点处IRD均明显缩小(P<0.05或P<0.01),且静息状态下脐上缘、脐下缘和屈曲状态下脐下缘处IRD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EPDS评分显著下降(P<0.01),且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57例产妇完成满意度调研问卷,约八成对PRMT过程满意并表示PRMT提升了其再生育意愿。结论:PRMT对产妇产后体重滞留、体态变化、体脂分布、盆底功能损伤、腹直肌分离及心理抑郁情绪具良好改善作用,有助提升女性接受再生育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居家康复 盆底功能损伤 腹直肌分离 体重滞留 产后心理抑郁
下载PDF
旋后肩法处置肩难产对产妇分娩后盆底肌功能改善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兰 韩煦 +1 位作者 孙晶 范政彤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23期2551-2554,共4页
目的观察肩难产产妇采用旋后肩法处置后母婴结局情况以及分娩后盆底肌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收治肩难产产妇180例,依据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100)与对照组(n=80),分别应用旋后肩法... 目的观察肩难产产妇采用旋后肩法处置后母婴结局情况以及分娩后盆底肌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收治肩难产产妇180例,依据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100)与对照组(n=80),分别应用旋后肩法和耻骨联合上加压法。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相关指标、母婴结局,应用肌电图测试产妇分娩后盆底肌功能,并比较产妇分娩后盆底肌力分级情况,评估产后2 h伤口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产妇的出肩时间和第二产程时间分别为(95.21±9.58)s、(45.38±4.76)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115.38±10.73)s、(62.49±5.87)min],新生儿Apgar评分为(8.75±0.7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21±0.6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产伤发生率为6.00%,明显低于对照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伤发生率为8.00%,明显低于对照组(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分娩后耐力肌收缩最大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快肌收缩最大值、混合肌收缩最大值与平均值、耐力肌收缩平均值分别为(23.95±3.04)、(19.53±3.58)、(17.43±2.59)、(13.83±2.50)μ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0.90±2.96)、(17.02±3.73)、(14.62±2.65)、(11.63±2.46)μ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力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 h疼痛评估,观察组产妇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后肩法处置肩难产,有利于缩短产程、改善母婴结局,缓解产妇疼痛,且对产妇分娩后盆底肌功能具有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难产 旋后肩法 盆底肌功能 产伤 疼痛程度
下载PDF
盆底肌损伤后修复过程中囊泡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3
8
作者 陈珏 洪莉 +6 位作者 李素廷 王治 陈茂 郝梦磊 肖雅 闵洁 胡鸣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92-1098,共7页
目的:探讨在阴道分娩导致盆底肌损伤的过程中与骨骼肌再生修复及囊泡转运相关的基因表达,初步阐明ADP核糖基化因子GTP酶活化蛋白3(ARFGAP3)等效应分子在盆底肌损伤后再生修复中的潜在作用。方法:选取12周龄的C57 BL/6健康雌性处鼠32只,... 目的:探讨在阴道分娩导致盆底肌损伤的过程中与骨骼肌再生修复及囊泡转运相关的基因表达,初步阐明ADP核糖基化因子GTP酶活化蛋白3(ARFGAP3)等效应分子在盆底肌损伤后再生修复中的潜在作用。方法:选取12周龄的C57 BL/6健康雌性处鼠32只,通过阴道扩张加远端牵引法构建盆底肌损伤模型,分为对照组、造模1 d组、造模3 d组和造模5 d组。在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以“muscle regeneration”为关键词搜索与骨骼肌再生修复相关的信息,选取GSE5413、GSE45577和GSE4693个数据集,使用GE02R在线分析工具和R软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在共差异表达基因中选出与胞内囊泡转运相关的10个基因(ARFGAP3、LGALS3、KDELR3、CSF1R、ANXA4、STMN1、THBS2、PLXNB2、KIF20A和EMR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盆底肌损伤修复过程中小鼠盆底肌组织中上述囊泡转运相关差异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在盆底肌损伤后表达水平升高的基因有ARFGAP3、STMN1、THBS2和PLXNB2。与对照组比较,造模1 d组小鼠盆底肌组织中ARFGAP3、STMN1和THBS2基因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造模3 d组小鼠盆底肌组织中ARFGAP3和PLXNB2基因表达水平升高(P<0.01)。在盆底肌损伤后表达水平降低的基因有CSF1R、ANXA4和EMR1。与对照组比较,造模1 d组小鼠盆底肌组织中CSF1R和EMR1基因表达水平降低(P<0.05或P<0.01);造模3 d组小鼠盆底肌组织中CSF1R和ANAX4基因表达水平降低(P<0.05),造模5 d组小鼠盆底肌组织中ANAX4基因表达水平降低(P<0.05)。在盆底肌损伤后表达水平不变的基因有LGARLS3、KDELR3和KIF20A。结论:ARFGAP3可能在盆底肌损伤后修复过程中起到重要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肌损伤 肌肉再生 囊泡转运 ADP核糖基化因子GTP酶活化蛋白3 基因表达
下载PDF
断层超声配合盆底肌力评估在产后肛提肌尿道间隙正常值评定中的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婷桦 黄雄 韦展昆 《智慧健康》 2021年第5期29-31,共3页
目的探究断层超声配合盆底肌力评估在产后肛提肌尿道间隙(LUG)正常值评定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超声科2017年2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66例产后复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断层超声与盆底肌力评估。根据盆底肌力检测情况将所... 目的探究断层超声配合盆底肌力评估在产后肛提肌尿道间隙(LUG)正常值评定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超声科2017年2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66例产后复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断层超声与盆底肌力评估。根据盆底肌力检测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肌力下降组、肌力正常组。对比两组患者不同阶段(快肌评估、10s慢肌评估与60s慢肌评估)LUG截断值。结果对比两组Ⅱ类肌纤维静息与缩肛状态下LUG截断值、Ⅰ类肌纤维肌力静息、缩肛状态下LUG截断值、Ⅰ与Ⅱ类肌纤维混合工作状态下LUG截断值发现,肌力下降组均高于肌力正常组(P<0.05)。结论在产后妇女LUG值评定中应用断层超声配合盆底肌力评估,有利于对患者盆底肌功能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超声 盆底肌力评估 产后 肛提肌尿道间隙正常值 盆腔器官脱垂 盆底肌损伤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评定
下载PDF
探讨应用三维盆底超声观测肛提肌损伤与生殖道裂孔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丽英 江峰 +3 位作者 叶彩虹 朱菲菲 胡国兵 张平洋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2年第10期948-952,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三维盆底超声观测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肛提肌损伤与生殖道裂孔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1年4月于本院妇科术前通过POP定量分期系统(POP-Q)分期为Ⅲ-Ⅳ期的220例PO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盆底超声检查及盆... 目的探讨应用三维盆底超声观测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肛提肌损伤与生殖道裂孔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1年4月于本院妇科术前通过POP定量分期系统(POP-Q)分期为Ⅲ-Ⅳ期的220例PO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盆底超声检查及盆底断层成像技术,评估肛提肌损伤情况,在盆膈裂孔最小平面测量双侧肛提肌尿道间隙(LUG)。在最大Valsava状态下三维盆底超声轴平面测量盆膈裂孔面积(LHA)。根据盆底超声扫查结果是否存在肛提肌损伤分为损伤组及未损伤组,比较两组生殖道裂孔高度、会阴体长度以及盆膈裂孔面积(LHA)。对肛提肌损伤组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生殖道裂孔高度截断值来预测肛提肌损伤的诊断性能。结果盆底超声探测肛提肌损伤128例(58.2%),无损伤92例(41.8%)。损伤组生殖道裂孔高度均值为(54.04±3.85)mm,会阴体长度均值为(22.18±1.82)mm,LHA均值(33.70±2.99)cm^(2);无损伤组生殖道裂孔高度均值为(46.77±2.72)mm,会阴体长度均值(22.25±1.76)mm,LHA均值(28.89±1.70)cm^(2)。两组中生殖道裂孔高度均值与LHA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会阴体长度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生殖道裂孔高度与LHA增大均是肛提肌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值分别为1.508、1.905,P值分别为0.004,0.006)。生殖道裂孔高度预测肛提肌损伤的截断值为51.39 mm时,其曲线下面积、截断值的灵敏度、特异性、约登指数及95%CI分别为0.935、79.70%、98.90%、0.786、0.903-0.967。结论生殖道裂孔高度的尺寸是潜在预测肛提肌损伤的标志。当生殖道裂孔高度截断值为51.39 mm时,可以作为临床怀疑肛提肌损伤的初筛指标,辅助预测肛提肌损伤,但最终诊断肛提肌损伤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盆底超声 盆底断层成像 肛提肌损伤 生殖道裂孔
下载PDF
ARFGAP 3在小鼠盆底肌损伤模型中的表达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茂 洪莉 +6 位作者 胡鸣 汤剑明 王琳琳 李素廷 陈乾 李秉枢 洪莎莎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19年第10期84-87,96,I0002,共6页
目的探讨ADP核糖基化因子GTP结合蛋白3(ADP ribosylation factor GTPase binding protein 3,ARFGAP 3)在小鼠盆底肌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变化以及在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靶向治疗中的初步分析。方法选择雌性成年... 目的探讨ADP核糖基化因子GTP结合蛋白3(ADP ribosylation factor GTPase binding protein 3,ARFGAP 3)在小鼠盆底肌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变化以及在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靶向治疗中的初步分析。方法选择雌性成年处鼠C 57 BL/6小鼠4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根据造模后取材时间点的不同分为1 d、3 d、7 d、14 d组和对照组。造模采用经典的阴道扩张法模拟产伤构建盆底肌损伤小鼠模型,分别于处理后第1、3、7、14 d处死小鼠,取盆底肌组织进行分析,对照组常规饲养1周后取盆底肌作相同处理。HE染色观察盆底肌病理变化,确定损伤的存在及持续时间;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ARFGAP 3蛋白水平表达变化;q-PCR检测ARFGAP 3的mRNA表达变化。结果①1 d、3 d组盆底肌损伤变化明显,肌膜间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部分肌纤维小灶性坏死,肌间隙增宽,肌束结构不清晰;7 d组盆底肌组织损伤趋于修复,少量肌纤维萎缩,炎性浸润减少,结缔组织增生;14 d组小鼠盆底肌纤维、肌束结构与对照组相比基本恢复正常,肌间隙略宽。②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blot检测以及q-PCR结果相一致,各造模组较对照组小鼠盆底肌组织中ARFGAP 3表达上调(P<0.05),3 d组上调较各造模组最明显。结论①模拟产伤法构建的盆底肌损伤模型中盆底肌损伤明显,成功构建盆底肌损伤小鼠模型,有助于进一步探究SUI发病机制;②小鼠盆底肌损伤后ARFGAP 3表达上调,且于第3 d增高最明显,随后表达逐渐降低,这表明ARFGAP 3可能参与了盆底肌损伤修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FGAP 3 盆底肌损伤 模拟产伤 损伤修复
原文传递
盆底超声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初产妇盆底结构及功能的价值
12
作者 王微 刘微 +5 位作者 周慧 焦彩环 史惠铭 李衍菊 陈广玲 魏宝霞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2年第10期72-74,共3页
目的探究盆底超声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初产妇盆底结构及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100例初产妇,按照分娩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自然分娩组(58例)与剖宫产组(42例)。两组均进行盆底超声评估,比较两组盆底结构及功能情况。结果在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下... 目的探究盆底超声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初产妇盆底结构及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100例初产妇,按照分娩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自然分娩组(58例)与剖宫产组(42例)。两组均进行盆底超声评估,比较两组盆底结构及功能情况。结果在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下,自然分娩组尿道倾斜角(UTA)、膀胱颈位置(BNP)指标数值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尿道膀胱后角(PUA)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分娩组盆底功能尿道旋转角(URA)指标为(42.58±3.42)mm高于剖宫产组的(30.94±4.3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颈移动度(BND)、宫颈移动度(CDD)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静息及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超声检查可对不同分娩方式初产妇做出评估,且对无症状产妇进行早期筛查,有利于指导临床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进行及时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产妇 盆底超声 不同分娩方式 盆底肌损伤 盆底结构
下载PDF
间歇性导尿结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关紫嫦 莫怀飘 +5 位作者 余雪梅 梁美珍 刘桐桐 刘光勇 廖寅邦 邓瑞燕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3期20-21,共2页
目的观察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采用间歇性导尿结合盆底肌训练治疗的疗效。方法 60例SCI后NB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间歇性导尿结合盆底肌训练,对照组采用留置导尿结合盆底肌训练。观察两组... 目的观察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采用间歇性导尿结合盆底肌训练治疗的疗效。方法 60例SCI后NB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间歇性导尿结合盆底肌训练,对照组采用留置导尿结合盆底肌训练。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自由尿流率、充盈时期膀胱压、排尿期同步压力流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拔除尿管成功率为93.33%,对照组为3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SCI后NB患者采用间歇性导尿结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可有效改善膀胱功能,提高拔除尿管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导尿 盆底肌训练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下载PDF
基于全险种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下妇科盆底肌损伤康复治疗的效果
14
作者 张剑 方兴 《中国现代医生》 2022年第17期106-109,共4页
目的 探讨基于全险种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下妇科盆底肌损伤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2018年2月~2020年2月浙江省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盆底肌损伤患者82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基础组(盆底治疗仪治疗,41例)和联合组(升阳举... 目的 探讨基于全险种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下妇科盆底肌损伤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2018年2月~2020年2月浙江省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盆底肌损伤患者82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基础组(盆底治疗仪治疗,41例)和联合组(升阳举陷汤联合盆底治疗仪治疗,41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阴道收缩压力、阴道静息压力、阴道持续收缩时间及疗效、尿失禁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的阴道收缩压力、阴道静息压力、阴道持续收缩时间无明显差异(均P>0.05);治疗3个月,相对治疗前,两组的阴道收缩压力、阴道静息压力、阴道持续收缩时间均提高,但联合组提高程度更显著(均P<0.05)。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基础组(97.56%vs. 85.37%,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尿失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相对治疗前,两组的尿失禁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3个月,联合组的尿失禁发生率显著低于基础组[9.76%vs. 31.71%,P<0.05]。结论 在基于全险种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下,采用升阳举陷汤联合盆底治疗仪治疗妇科盆底肌损伤,可协助改善盆底肌功能,降低尿失禁发生率,具有显著临床疗效,病人在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的同时,医院所要承担的医疗风险将会大幅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 盆底肌损伤 盆底治疗仪 升阳举陷汤 康复
下载PDF
无创助产分娩改善产妇盆底功能和产后恢复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5
作者 黎志容 麦洁芬 +2 位作者 刘惠玉 谢水秀 梁惠兰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第23期244-246,共3页
目的探讨无创助产分娩改善产妇盆底功能和产后恢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3月在我院分娩单胎妊娠足月初产妇1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4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助产,观察组给予无创助... 目的探讨无创助产分娩改善产妇盆底功能和产后恢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3月在我院分娩单胎妊娠足月初产妇1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4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助产,观察组给予无创助产。比较两组产后24 h出血量,伤口疼痛评分、住院时间、产后42 d盆底肌受损(含Ⅰ、Ⅱ类肌纤维)、压力性尿失禁和产后3个月性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伤口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压力性尿失禁和性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后Ⅰ、Ⅱ类肌纤维受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传统助产分娩,无创助产可降低产妇产后出血量,减轻伤口疼痛,缩短住院时间,促进产后恢复,值得在产科分娩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科 分娩 无创助产 盆底肌受损 产后恢复
下载PDF
探讨756例初产妇会阴侧切与盆底肌损伤的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诗文 关丽丽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第24期74-77,共4页
目的探讨会阴侧切对初产妇盆底肌损伤的影响,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7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经阴道分娩的足月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共1 512例。756例会阴侧切产妇为实验组,756例剖宫产手... 目的探讨会阴侧切对初产妇盆底肌损伤的影响,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7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经阴道分娩的足月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共1 512例。756例会阴侧切产妇为实验组,756例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产妇盆底肌损伤情况以及盆底器官脱垂情况。结果两组产妇Ⅰ、Ⅱ类纤维肌力、疲劳度和盆底动态压力值异常的发生率均较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比两组阴道前壁膨出、阴道后壁膨出、子宫脱垂情况,对照组阴道前壁膨出和子宫脱垂的发出率高于实验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阴道后膨出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会阴侧切对盆底肌的保护作用有限,应严格控制侧切率,有指征的使用侧切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阴侧切 初产妇 盆底肌 脱垂 分娩 损伤
下载PDF
内质网应激相关凋亡信号在肥胖小鼠盆底肌损伤中的作用
17
作者 陈珏 洪莉 +5 位作者 李素廷 王治 郝梦磊 陈茂 肖雅 黄筱雨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2年第5期697-702,733,共7页
目的:探究内质网应激(ERS)相关凋亡信号在肥胖小鼠盆底肌损伤中的作用。方法:自公共基因芯片数据库(GEO)下载数据集GSE6766,使用GEO2R在线分析工具和R软件筛选棕榈酸(PA)处理小鼠成肌细胞C2C12后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对DEGs进行基因... 目的:探究内质网应激(ERS)相关凋亡信号在肥胖小鼠盆底肌损伤中的作用。方法:自公共基因芯片数据库(GEO)下载数据集GSE6766,使用GEO2R在线分析工具和R软件筛选棕榈酸(PA)处理小鼠成肌细胞C2C12后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分析。高脂饮食喂养20周后取小鼠盆底肌,通过固定包埋切片及层黏连蛋白染色,统计小鼠盆底肌肌纤维横截面积;通过蛋白印迹法检测小鼠盆底肌组织内质网应激相关凋亡蛋白CHOP蛋白的表达水平。使用不同浓度(0、250、500、750μmol/L)的PA处理小鼠成肌细胞C2C12肌管24 h后提取细胞蛋白及总RNA,RT-qPCR法检测小鼠C2C12肌管中ERS信号通路蛋白GRP78及CHOP的mRNA表达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CHOP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PA处理C2C12肌管后的DEGs分析显示相关基因及通路富集在内质网应激相关信号通路。高脂饮食诱导小鼠盆底肌萎缩及CHOP蛋白表达增加。PA处理的C2C12细胞中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增加。结论:内质网应激相关凋亡参与了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中盆底肌损伤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盆底肌损伤 压力性尿失禁 生物信息学 内质网应激相关凋亡
原文传递
35岁及以上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汪柏云 陈晓运 +1 位作者 胡春仙 吴秋楠 《预防医学》 2022年第9期959-963,共5页
目的探讨35岁及以上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PSUI)的影响因素,为预防PSUI提供参考。方法于2021年1月—2022年4月,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行产后检查的≥35岁产妇为调查对象,收集人口学信息、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腹... 目的探讨35岁及以上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PSUI)的影响因素,为预防PSUI提供参考。方法于2021年1月—2022年4月,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行产后检查的≥35岁产妇为调查对象,收集人口学信息、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腹直肌分离、盆底肌力损伤和盆底肌训练情况等资料,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评估PSUI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35岁产妇PSUI的影响因素。结果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26份,回收有效率为98.26%。产妇年龄为(37.30±2.11)岁。孕前BMI以18.5~<24.0 kg/m^(2)为主,171人占75.66%。产后BMI≥24.0 kg/m^(2)29人,占12.83%。分娩孕周≥37周201人,占88.94%。阴道分娩105人,占46.46%。新生儿出生体重≥4000 g 20人,占8.85%。腹直肌分离149例,占65.93%;盆底肌力损伤154例,占68.14%。发生PSUI 57例,发生率为25.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阴道分娩(OR=4.061,95%CI:2.124~7.763)、产后BMI≥24 kg/m^(2)(OR=1.903,95%CI:1.275~3.288)、新生儿出生体重≥4000 g(OR=2.108,95%CI:1.420~4.135)、腹直肌分离(OR=1.487,95%CI:1.110~2.169)和盆底肌力损伤(OR=2.924,95%CI:1.726~4.803)是≥35岁产妇发生PSUI的危险因素;坚持盆底肌训练(OR=0.410,95%CI:0.216~0.780)是≥35岁产妇发生PSUI的保护因素。结论PSUI的发生与产妇分娩方式、产后BMI、新生儿出生体重、腹直肌分离和盆底肌力损伤等因素有关,合理控制体重、积极开展盆底肌训练有助于预防PSU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性尿失禁 高龄产妇 盆底肌力损伤
原文传递
肾气丸汤剂联合盆底肌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4
19
作者 曹振文 吴俊哲 +3 位作者 刘永皑 周兴茂 王伟群 池科德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11期14-17,30,共5页
目的探讨肾气丸汤剂联合盆底肌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山市中医院脊柱科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 目的探讨肾气丸汤剂联合盆底肌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山市中医院脊柱科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盆底肌电刺激治疗,观察组采取肾气丸汤剂联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评价两组临床疗效,测定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排尿状况及膀胱功能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小便不利、小腹胀满、口干不欲饮、舌脉象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平均排尿次数、平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平均尿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膀胱容量(VH2O)、膀胱顺应性(BC)高于对照组,逼尿肌压(Pdet)、膀胱压(Pve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行肾气丸汤剂联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能有效促进症状缓解及消失,改善漏尿、残余尿等排尿状况,促进正常排尿功能及膀胱功能的恢复,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气丸汤剂 盆底肌电刺激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膀胱功能
下载PDF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盆底肌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
20
作者 张利珍 赵倩 曹婷婷 《临床医学工程》 2022年第8期1177-1178,共2页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盆底肌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 6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盆底肌损伤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盆底肌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 60例患者术后盆...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盆底肌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 6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盆底肌损伤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盆底肌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 60例患者术后盆底肌损伤发生率为18.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盆腔内异症、合并子宫腺肌病、宫腹腔手术史、后穹窿有触痛结节及术后无盆底功能锻炼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盆底肌损伤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盆底肌损伤的发生与患者年龄、盆腔内异症、子宫腺肌病、宫腹腔手术史、后穹窿触痛结节及术后盆底功能锻炼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术后盆底肌损伤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