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会阴超声检查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结构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5
1
作者 史畅 夏志军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利用经会阴超声对女性盆底结构的检查成像,分析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盆底结构变化,探讨超声对于SU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诊断为SUI的患者214例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就诊于本院排... 目的:利用经会阴超声对女性盆底结构的检查成像,分析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盆底结构变化,探讨超声对于SU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诊断为SUI的患者214例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就诊于本院排除SUI的患者118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分别行经会阴超声检查,比较相关超声参数,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超声的诊断价值。结果:病例组Valsalva状态下膀胱颈及膀胱最低点距参考线距离、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后角开放率、尿道漏斗形成率、肛提肌裂孔面积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病例组按SUI程度进一步划分为轻、中、重度三组,各组之间各超声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示,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存在差异的超声指标均对SUI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P<0.05);联合参数诊断SUI的曲线下面积(AUC)0.891,敏感度70.09%、特异度96.61%,优于单一参数的诊断价值。结论:经会阴超声能够准确直观地观察膀胱颈及尿道周围的支持结构,测量的相关参数与SUI的发生相关,但与其严重程度无关。超声检查能够为SUI的诊断提供重要影像依据,但其对于SUI的诊断预测价值较为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性尿失禁 盆底解剖 经会阴超声
下载PDF
女性盆底解剖及盆腔器官脱垂诊断评估模式 被引量:20
2
作者 周江妍 黄欧平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81-285,共5页
掌握女性盆底解剖是了解盆腔器官脱垂发病机制的关键,诊断并评估相关盆底解剖缺损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前提,文章简述女性盆底解剖结构,探讨盆腔器官脱垂的诊断评估模式及手术方式。
关键词 盆底解剖 盆腔器官脱垂
原文传递
女性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患者盆底超声影像学改变特征的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高珊 孙彩霞 +4 位作者 杨晓丹 李金燕 高文会 于丽萍 王忠民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9-223,共5页
目的探讨女性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CPPS)患者盆底超声影像学改变特征,为CPPS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就诊的66例CPPS患者和81例非CPPS健康人群,比较静态和V... 目的探讨女性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CPPS)患者盆底超声影像学改变特征,为CPPS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就诊的66例CPPS患者和81例非CPPS健康人群,比较静态和Valsalva状态下膀胱颈与耻骨联合前下缘水平线之间的距离(BND)、膀胱底与耻骨联合前下缘水平线之间的距离(BSD)、尿道长度、生殖道裂孔前后径、肛直肠角度等参数的变化。比较两组在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横径及面积,阴道旁间隙面积,肛提肌面积,肛提肌厚度等参数的变化特征。结果研究组静息状态下生殖道裂孔前后径[(53.23±7.70)mm vs.(57.53±9.59)mm]小于对照组(P<0.05),肛直肠角度[(115.69±13.28)°vs.(109.31±13.26)°]大于对照组(P<0.05);Valsalva状态下BSD[(6.70±14.91)mm vs.(0.13±15.10)mm]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51.25±6.14)mm vs.(58.80±7.36)mm]、肛提肌裂孔横径[(39.44±6.07)mm vs.(47.92±8.18)mm]、肛提肌裂孔面积[(13.74±2.51)mm^2 vs.(18.31±3.47)mm^2 ]、阴道旁间隙左右侧面积[(2.07±0.71)mm^2 vs.(2.94±1.19)mm^2 ,(2.02±0.52)mm^2 vs.(2.87±0.87)mm^2 ]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01)。肛提肌中间厚度[(5.59±1.99)mm vs.(4.60±1.92)mm]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女性CPPS盆底超声影像学显示为肛提肌痉挛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 盆底解剖学 盆底超声 肌筋膜 肛提肌痉挛
原文传递
会阴三维超声在妊娠及不同分娩方式女性盆底功能评价中作用 被引量:8
4
作者 吴参伟 杨兵社 +1 位作者 朱振宁 王莹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0年第10期1046-1049,共4页
目的探讨会阴三维超声评价妊娠及不同分娩方式女性盆底肌肌力及盆底裂孔面积的价值。方法80例定期行产后复查女性(生育组)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顺产组40例和剖宫产组40例,选取未生育健康女性40例为对照组。入选者均行经会阴盆底三维超... 目的探讨会阴三维超声评价妊娠及不同分娩方式女性盆底肌肌力及盆底裂孔面积的价值。方法80例定期行产后复查女性(生育组)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顺产组40例和剖宫产组40例,选取未生育健康女性40例为对照组。入选者均行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测量其盆底肌力及静息状态和Valsalva动作2种状态下盆底肛提肌裂孔前后径(anteroposterior diameter of levator hiatus,LH-A)、左右径(transverse diameter of levator hiatus,LH-D)、盆底裂孔的面积(area of urogenital hiatus,HA)和周长(circumference,C),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生育组盆底肌力≤3级发生率(65%)高于对照组(25%)(P<0.05)。产后6~8周,阴道顺产组盆底肌力[(2.9±0.5)级]低于剖宫产组[(3.4±0.8)级](P<0.05);产后12~14周,阴道顺产组盆底肌力[(4.1±0.9)级]与剖宫产组[(4.3±1.2)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时,生育组LH-A[(47.9±4.0)、(56.3±3.9)mm]、LH-D[(39.8±2.6)、(45.3±3.6)mm]、HA[(118.3±6.8)、(119.9±6.6)mm2]及C[(10.0±0.5)、(13.5±1.1)mm]均大于对照组[LH-A(43.1±4.4)、(49.5±3.8)mm,LH-D(36.2±2.9)、(40.2±2.7)mm,HA(111.2±7.0)、(112.7±7.0)mm2,C(10.9±0.3)、(11.1±0.6)mm](P<0.05);产后6~8周阴道顺产组LH-A[(43.5±2.5)、(56.8±4.4)mm]、LH-D[(40.2±1.5)、(49.2±3.3)mm]、HA[(117.3±5.8)、(126.8±7.4)mm2]及C[(15.3±7.6)、(15.8±1.4)mm]均大于剖宫产组[LH-A(40.1±2.1)、(50.0±3.9)mm,LH-D(39.1±1.8)、(41.7±3.5)mm,HA(114.6±4.3)、(116.4±6.6)mm2,C(22.1±10.5)、(10.1±0.7)mm](P<0.05)。结论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女性盆底结构,通过分析盆底肌力及盆底裂孔面积可有效评价妊娠及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提供重要的盆底影像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会阴三维超声 盆底肌肌力 盆底裂孔面积 盆底解剖
原文传递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骨盆几何构型特点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
5
作者 马璐阳 赵玉娇 +1 位作者 程悦 沈文(审校)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24年第1期97-100,共4页
盆底解剖异常是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发病基础,PFD的发生与骨盆的几何构型有一定关联。基于CT、MRI等影像学方法进行骨盆检查,能够直观显示骨盆形状并精准评估骨盆几何构型。就PFD病人骨盆横径、骨盆前后径、骶尾骨形态、耻骨... 盆底解剖异常是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发病基础,PFD的发生与骨盆的几何构型有一定关联。基于CT、MRI等影像学方法进行骨盆检查,能够直观显示骨盆形状并精准评估骨盆几何构型。就PFD病人骨盆横径、骨盆前后径、骶尾骨形态、耻骨弓角度、骨盆面积等基于影像评估的骨盆几何构型特点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盆底解剖 骨盆几何构型 骨盆测量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经会阴四维盆底超声动态成像技术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膀胱膨出疾病分型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薛小梅 马骁骁 马旭艳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24期118-121,共4页
目的探讨经会阴四维盆底超声动态成像技术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膀胱膨出疾病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140例膀胱膨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将其分为剖宫产组和顺产组,各70例。两组均进行经会阴四维盆... 目的探讨经会阴四维盆底超声动态成像技术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膀胱膨出疾病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140例膀胱膨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将其分为剖宫产组和顺产组,各70例。两组均进行经会阴四维盆底超声动态成像检查。比较两组的盆底超声参数,包括静息状态、Valsalva动作状态下的膀胱颈距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BSD)、膀胱尿道后角(PUA)及膀胱颈移动度(BND)、尿道旋转角(UR);比较两组的膀胱膨出Green分型情况。结果静息状态下,两组的BSD、PU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lsalva动作状态下,顺产组的BSD、PUA大于剖宫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产组的BND、UR大于剖宫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产组膀胱膨出Green分型Ⅰ型占比低于剖宫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膀胱膨出Green分型Ⅱ、Ⅲ型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四维盆底超声动态成像技术可以准确观察到盆底脏器组织的结构及损伤程度,对膀胱膨出的诊断具有实时性、准确性,可对膀胱膨出进行分型,且在不同分娩方式患者中表现不同,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会阴四维盆底超声动态成像技术 膀胱膨出 盆底解剖结构
下载PDF
基于术前MRI的盆底解剖参数对超低位直肠癌精准功能保肛手术时间的影响
7
作者 吴浩凡 刘元豪 +6 位作者 张锋敏 张现中 朱金浩 黄嘉莹 刘忠臣 丁良福 庄成乐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4年第3期209-216,共8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术前磁共振成像(MRI),全面评估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盆底解剖结构,并探究预测超低位直肠癌精准功能保肛手术(PPS)时间的最佳解剖参数和相应参考值.方法对2020年3月至2023年8月进行PPS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术前磁共振成像(MRI),全面评估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盆底解剖结构,并探究预测超低位直肠癌精准功能保肛手术(PPS)时间的最佳解剖参数和相应参考值.方法对2020年3月至2023年8月进行PPS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MRI成像(T2加权成像),并进行盆腔解剖参数的测量和计算.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手术时间的预测因素.根据盆腔解剖参数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间各人群特征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36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盆底肌深度(D)定义为两侧提肛肌与闭孔内肌接触位置连线的中点到两侧肛门直肠交界处连线的最短距离.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标准回归系数=0.155,P=0.045)、淋巴结转移(标准回归系数=0.223,P=0.004)、盆底肌深度(标准回归系数=0.398,P<0.001)是手术时间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Mann-Whitney U检验统计值的分析显示,D=25mm为最佳诊断截断值.与D<25 mm组的患者相比,D≥25 mm组的患者手术时间更长(240分钟vs.210分钟,P=0.005),既往腹部手术史比例更低(17.9%vs.34.5%;P=0.028),预防性造口比例呈增高趋势(25.6%vs.13.8%;P=0.09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盆底解剖参数D外,两组间其他盆底解剖参数也存在显著差异.D 25 mm组患者的盆底解剖参数B更短(28 mm vs.23.5 mm;P=0.001),a、a'、β角度更大(50.4°vs.55.2°,P<0.001;47.5°vs.54.8°,P<0.001;48.9°vs.55°,P<0.001),但A、C等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盆底肌深度是评估超低位直肠癌精准功能保肛手术难度的有效术前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超低位直肠癌 磁共振成像 盆底解剖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 精准功能保肛术
原文传递
盆底解剖生理与直肠前突的病理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同忠 王长智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第20期60-62,共3页
盆底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只有掌握其内在相关性,认真观察,仔细测量,才可以揭示直肠前突和便秘之间的病理机制,为临床认知直肠前突性便秘提供可靠参考依据。经120例临床观察得出,直肠前突轻度52例,中度61例,重度7例,其中少数单独存在,多数... 盆底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只有掌握其内在相关性,认真观察,仔细测量,才可以揭示直肠前突和便秘之间的病理机制,为临床认知直肠前突性便秘提供可靠参考依据。经120例临床观察得出,直肠前突轻度52例,中度61例,重度7例,其中少数单独存在,多数合并其他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解剖生理 直肠前突 病理相关性
下载PDF
应用盆底三维超声评估不同分娩方式的初产妇产后的盆底解剖与功能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符晓云 田瑞 周莹 《影像技术》 CAS 2021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探究盆底三维超声评估不同分娩方式的初产妇产后的盆底解剖及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期间收治的98例初产妇进行对比研究,按照分娩方式不同进行分组,一组是自然分娩组,一组是剖宫产组,每组49例初产妇,... 目的:探究盆底三维超声评估不同分娩方式的初产妇产后的盆底解剖及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期间收治的98例初产妇进行对比研究,按照分娩方式不同进行分组,一组是自然分娩组,一组是剖宫产组,每组49例初产妇,使用盆底三维超声对初产妇产后盆底解剖以及功能变化进行评估,对比超声检查结果,包括静息状态以及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下的盆底解剖情况,尿道倾斜角(UTA)、膀胱颈位置(BNP)、膀胱尿道后角(PUA)、尿道旋转角(URA),以及膀胱颈移动度(BND)、宫颈外口移动度(CDD)。结果:剖宫产组初产妇的BNP、CMP在静息状态下均高于自然分娩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下,剖宫产组的UTA小于自然分娩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初产妇的URA、BND以及CDD比较,剖宫产组URA优于自然分娩组,BNP、CMP高于自然分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ND以及CDD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盆底三维超声对自然分娩及剖宫产分娩初产妇的盆底解剖与功能变化进行评估,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评估结果,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三维超声 剖宫产 自然分娩 盆底解剖 盆底功能
下载PDF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临床解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庄蓉蓉 宋岩峰 《医学综述》 2011年第12期1815-1818,共4页
近几年随着盆底功能障碍发病率的增高,盆底临床解剖学也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对于盆底解剖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态解剖学,功能性解剖受到更大的关注。盆底支持系统作为一个动态平衡整体,易发生多个盆腔脏器功能紊乱,单凭临床体格... 近几年随着盆底功能障碍发病率的增高,盆底临床解剖学也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对于盆底解剖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态解剖学,功能性解剖受到更大的关注。盆底支持系统作为一个动态平衡整体,易发生多个盆腔脏器功能紊乱,单凭临床体格检查无法全面评估缺陷位点,导致手术失败率、复发率高。磁共振、三维超声及三维重建技术对了解活体盆底支持结构提供了新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功能障碍 盆底解剖 肛提肌 磁共振 三维超声
下载PDF
盆底三维超声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初产妇产后盆底解剖与功能变化的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耿保阳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第22期99-102,共4页
目的分析盆底三维超声应用于不同分娩方式初产妇产后盆底解剖与功能变化评估中的价值。方法130例初产妇,依据分娩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65例。对照组为经阴道分娩初产妇,观察组为选择性剖宫产初产妇。两组初产妇均于产后... 目的分析盆底三维超声应用于不同分娩方式初产妇产后盆底解剖与功能变化评估中的价值。方法130例初产妇,依据分娩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65例。对照组为经阴道分娩初产妇,观察组为选择性剖宫产初产妇。两组初产妇均于产后6~8周接受盆底三维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初产妇的盆腔器官脱垂情况,膀胱颈下移距离与尿道旋转角度,不同状态下(静息状态下、缩肛动作时、Valsa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面积。结果观察组初产妇的前、中、后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分别为33.85%、15.38%、1.54%,均低于对照组的73.85%、32.31%、10.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初产妇的膀胱颈下移距离(19.85±1.04)mm、尿道旋转角度(38.51±3.37)°均小于对照组的(31.93±1.67)mm、(50.33±4.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初产妇静息状态下、缩肛动作时、Valsava动作时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分别为(13.09±1.54)、(8.95±0.86)、(17.23±2.06)cm^(2),均小于对照组的(14.13±1.79)、(9.79±1.05)、(20.94±3.17)c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应用于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且经阴道分娩初产妇的盆底功能和结构均较选择性剖宫产初产妇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三维超声 经阴道分娩 选择性剖宫产 初产妇 产后 盆底解剖 功能
下载PDF
Supportive tissues of the vag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 fibrous skeleton in the perineum: A review 被引量:1
12
作者 Hiromasa Sasaki Nobuyuki Hinata +1 位作者 Tetsuji Kurokawa Gen Murakami 《Ope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14年第3期144-157,共14页
With the aid of immunohistochemistry, the present review attempts to demonstrate the composite fibers and nerve topographical anatomy in the vaginal supportive tissues. Along the tendinous arch of the pelvic fasciae, ... With the aid of immunohistochemistry, the present review attempts to demonstrate the composite fibers and nerve topographical anatomy in the vaginal supportive tissues. Along the tendinous arch of the pelvic fasciae, distal parts of the pelvic plexus extend antero-inferiorly and issue nerves to the internal anal sphincter as well as the cavernous tissues. At the attachment of the levator ani muscle to the rectum, smooth muscles in the endopelvic fascia lining the levator ani merge with the longitudinal smooth muscle layer of the rectum to provide the conjoint longitudinal muscle coat or the longitudinal anal muscle (LAM: smooth muscle). However, at the rectovaginal interface, the longitudinal smooth muscle layer of the rectum continues to the LAM without any contribution of the endopelvic fascia. The bilateral masses of the perineal smooth muscles (PSMs) are connected by the perineal body, and the PSMs receive 1) the longitudinal anal muscle, 2)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anal sphincters and, 3) the perineal membrane lining the vestibular wall. Tensile stress from the levator ani seems to be transferred to the PSMs via the LAM. Because of their irregularly arrayed muscle fibers, instead of a synchronized contraction in response to nerve impulses, the PSMs are likely to act as a barrier, septum or protector against mechanical stress because, even without innervation, such smooth muscle fibers resist (not absorb) pressure, in accordance with Bayliss’ rule. The external anal sphincter, a strong striated muscle, inserts into the PSMs and seems to play a dynamic role in supporting the rectovaginal interface to maintain the antero-posterior length of the urogenital hiatus. However, we do not think that smooth muscles play an active traction role without cooperation from striated muscle. The fibrous skeleton composed of smooth muscle in the female perineum is explained in terms of a “catamaran”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GINA Levator Ani Muscle PERINEAL Membrane Smooth Muscles Elastic Fibers NERVES pelvic floor anatomy
下载PDF
应用新型盆底穿刺引导器行经阴道高位骶棘韧带固定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13
作者 李明悦 汪萍 +8 位作者 程晨晨 黄周 蔡红红 范文 周金华 王娟 丁红梅 陈友国 沈芳荣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18,共5页
目的探讨使用新型盆底穿刺引导器行经阴道高位骶棘韧带固定术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2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中使用新型盆底穿刺引导器行经阴道高位骶棘韧带固定术的42例患者(... 目的探讨使用新型盆底穿刺引导器行经阴道高位骶棘韧带固定术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2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中使用新型盆底穿刺引导器行经阴道高位骶棘韧带固定术的42例患者(研究组),以无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24例女性为正常组。研究组患者术后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扫描检查,测量阴道仰角并与正常组比较;采用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评估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变化。结果使用新型盆底穿刺引导器行经阴道高位骶棘韧带固定术的患者,术后与正常组比较MRI测量的阴道仰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检验提示术后阴道仰角与年龄、孕产次、BMI等人口统计学变量无明显相关性。患者术后PFDI-20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行经阴道高位骶棘韧带固定术是具有创新性且便捷、高效、安全的术式,术中可通过使用器械到达高位解剖点,术后能保留正常的阴道轴向,改善患者盆底功能障碍,优化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有效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器官脱垂 新型盆底穿刺引导器 经阴道高位骶棘韧带固定术 女性盆底解剖
原文传递
腹腔镜下间隙解剖观察阴道三水平理论的关键解剖结构 被引量:17
14
作者 赵小峰 陈功立 +5 位作者 雷玲 吴晓梅 刘世凯 汪俊涛 胡滨 吕卫国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29-337,共9页
目的:在宫颈癌腹腔镜手术中观察并验证阴道三水平理论的关键解剖结构,为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手术提供依据。方法:20例宫颈癌患者C型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手术时在腹腔镜下基于自然间隙暴露阴道三水平理论相关解剖结构,观察分析其结构... 目的:在宫颈癌腹腔镜手术中观察并验证阴道三水平理论的关键解剖结构,为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手术提供依据。方法:20例宫颈癌患者C型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手术时在腹腔镜下基于自然间隙暴露阴道三水平理论相关解剖结构,观察分析其结构特征及承力方向。结果:Ⅰ水平主要的坚韧韧带样结构是子宫骶韧带,其作用力方向在骶骨方向,起主要的顶端固定作用,而主韧带区域主要是血管淋巴管及周围疏松结缔组织,缺乏坚韧结缔组织结构,其连接于髂内血管系统;Ⅱ水平阴道侧方未发现坚韧结缔组织连接于盆筋膜腱弓,盆筋膜腱弓是盆膈上筋膜的边缘,与闭孔内肌筋膜交界,表面光滑,紧贴肛提肌于近阴道中下三分之一交界处融合于阴道筋膜。游离输尿管隧道时可以发现输尿管子宫动脉交叉附近位置前后壁均有致密结缔组织结构,即膀胱宫颈韧带,固定膀胱三角的两个侧角,起自宫颈阴道而终止于膀胱肌层。结论:肛提肌上方的盆底筋膜韧带支撑主要围绕阴道而成,而肛提肌以上的筋膜韧带结构呈两个平行面,可基于"阴道核心"和"双层吊床"解剖特征进行盆底重建手术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检查 阴道/解剖学和组织学 骨盆底/解剖学和组织学 骨盆底/外科学 子宫脱垂/病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