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经Wiltse入路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及手术节段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98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不同入路分为Wiltse入路组和后正...目的观察经Wiltse入路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及手术节段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98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不同入路分为Wiltse入路组和后正中入路组,各49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卧床时间、引流量、手术前后伤椎后凸Cobb角、VAS评分、JOA评分、取出内固定后椎间活动度等指标。结果98例患者获得6~42个月随访,平均15.8个月。Wiltse入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均少于后正中入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VAS、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2 d Wiltse入路组VAS评分低于后正中入路组外(P<0.05),2组间术后VAS评分、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2组患者伤椎椎体Cobb角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取出内固定患者未融合节段活动度明显高于术后18个月取出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处理胸腰椎骨折时,选择性融合终板损伤节段并适时取出内固定能够保留非融合节段的运动功能,而Wiltse入路较传统后正中入路具有微创优势。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牵引复位不稳定型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3月-2009年9月收治的寰枢椎脱位患者32例(T01分型为T2型)。其中齿状突骨折19例,新鲜性17例,陈旧性2例;横韧带断裂5例...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牵引复位不稳定型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3月-2009年9月收治的寰枢椎脱位患者32例(T01分型为T2型)。其中齿状突骨折19例,新鲜性17例,陈旧性2例;横韧带断裂5例;先天性齿状突发育异常8例。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5~13分,平均8.38分;骨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cord,SAC)平均9.15mm。32例患者经颅骨牵引复位后,经颈后路行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结果32例患者经颅骨牵引后复位,共置入螺钉128枚,手术时间平均1.5h,出血量平均300ml,未发生椎动脉及脊髓损伤。全部患者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临床症状获得不同程度改善。术后SAC平均14.86mm;术后1年JOA评分10—17分,平均14.56分,评分改善率为71.70%。X线、螺旋cT复查螺钉位置良好,无钉棒断裂、变形、松动或寰枢椎再次脱位现象。寰枢椎后方植骨于术后3~6个月获骨性融合,1例未植骨,术后1年取出内固定,寰枢关节旋转功能正常。结论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技术为寰枢椎提供坚强的三维固定,可直视下置钉,术中复位、融合率高,安全有效,是牵引复位不稳定型寰枢椎脱位的理想治疗方法。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经Wiltse入路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及手术节段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98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不同入路分为Wiltse入路组和后正中入路组,各49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卧床时间、引流量、手术前后伤椎后凸Cobb角、VAS评分、JOA评分、取出内固定后椎间活动度等指标。结果98例患者获得6~42个月随访,平均15.8个月。Wiltse入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均少于后正中入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VAS、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2 d Wiltse入路组VAS评分低于后正中入路组外(P<0.05),2组间术后VAS评分、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2组患者伤椎椎体Cobb角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取出内固定患者未融合节段活动度明显高于术后18个月取出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处理胸腰椎骨折时,选择性融合终板损伤节段并适时取出内固定能够保留非融合节段的运动功能,而Wiltse入路较传统后正中入路具有微创优势。
文摘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牵引复位不稳定型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3月-2009年9月收治的寰枢椎脱位患者32例(T01分型为T2型)。其中齿状突骨折19例,新鲜性17例,陈旧性2例;横韧带断裂5例;先天性齿状突发育异常8例。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5~13分,平均8.38分;骨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cord,SAC)平均9.15mm。32例患者经颅骨牵引复位后,经颈后路行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结果32例患者经颅骨牵引后复位,共置入螺钉128枚,手术时间平均1.5h,出血量平均300ml,未发生椎动脉及脊髓损伤。全部患者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临床症状获得不同程度改善。术后SAC平均14.86mm;术后1年JOA评分10—17分,平均14.56分,评分改善率为71.70%。X线、螺旋cT复查螺钉位置良好,无钉棒断裂、变形、松动或寰枢椎再次脱位现象。寰枢椎后方植骨于术后3~6个月获骨性融合,1例未植骨,术后1年取出内固定,寰枢关节旋转功能正常。结论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技术为寰枢椎提供坚强的三维固定,可直视下置钉,术中复位、融合率高,安全有效,是牵引复位不稳定型寰枢椎脱位的理想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