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圈层中的“农民主体性”:基于S省芳林村“美丽乡村保护项目”的研究
1
作者 薛雯静 宋丹丹 《社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50,共26页
当前,在市场及社会多方力量投身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民与外部力量互动对接中的“农民主体性”问题越发凸显。本文将“农民主体性”界定为乡村建设项目中农民的参与意愿、协调一致行动的能力与责任意识,并经由芳林村“美丽乡村保护项... 当前,在市场及社会多方力量投身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民与外部力量互动对接中的“农民主体性”问题越发凸显。本文将“农民主体性”界定为乡村建设项目中农民的参与意愿、协调一致行动的能力与责任意识,并经由芳林村“美丽乡村保护项目”的案例研究,探讨农民之间参差不齐的主体性的深层基础。本文提出,应建立一种村庄关系“圈层”中的“农民主体性”概念。“圈层”是农民定位项目与自身关系的基本视角,是农民行动合作的基础结构,也是农民以共同事业为己任的伦理动力源泉,而建立这种主体性则需要能够兼顾不同圈层利益且人品优良的关键人物的榜样带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主体性 圈层结构 乡村建设 关键人物
下载PDF
论新农村建设主导与主体的良性互动 被引量:2
2
作者 孙绪民 权英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48-52,共5页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性功能的发挥应该是互动的。政府主导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的必要条件;富有主体性的农民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载体和决定性因素。实现新农村建设主导与主体的良性互动,须遵循以民为本、...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性功能的发挥应该是互动的。政府主导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的必要条件;富有主体性的农民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载体和决定性因素。实现新农村建设主导与主体的良性互动,须遵循以民为本、职责明确及多元化原则,构建市场型政府,并不断增强农民的自组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政府主导 农民主体性 互动
下载PDF
基于主体性视角的农家书屋“空壳化”现象深度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李艳彬 黄琳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6年第4期68-70,共3页
以主体性视角探讨农家书屋"空壳化"现象具有独特的价值。当前农民主体性缺失有4大原因:土地改革的非市场化取向及地权不完整弱化了农民主体性、先天定命机制导致农民主体性积极性不高、传统人情交往影响农民主体性交际以及宗... 以主体性视角探讨农家书屋"空壳化"现象具有独特的价值。当前农民主体性缺失有4大原因:土地改革的非市场化取向及地权不完整弱化了农民主体性、先天定命机制导致农民主体性积极性不高、传统人情交往影响农民主体性交际以及宗法血缘观念殃及民主意识健康发育。农民主体性的确立将艰巨而漫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主体性 宗法血缘观念 人情交往 惰性机制
下载PDF
当前中国农民启蒙何以必要?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卫朝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29-33,51,共6页
当前,农业现代化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任务,此任务的完成离不开在探究中国现代化内部原因和动力基础上建构的中国式现代性的范导,而中国式现代性在农民思想中的确立则亟需通过农民启蒙来完成。中国近现代以来农民启蒙的远未完成... 当前,农业现代化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任务,此任务的完成离不开在探究中国现代化内部原因和动力基础上建构的中国式现代性的范导,而中国式现代性在农民思想中的确立则亟需通过农民启蒙来完成。中国近现代以来农民启蒙的远未完成,使农民启蒙显得必要而迫切,只有通过农民启蒙,才能稳妥解决横亘在农民迅速发展的物质生活与遭受重创的精神家园之间的矛盾;才能在启蒙农民的过程中启蒙我们自己,建设农民的主体性,开发农民的力量,推动农业现代化;也才能为启蒙反思开辟更为广阔的学术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启蒙 农民主体性 农业现代化 精神家园
下载PDF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农民主体性彰显问题研究
5
作者 常安 陈伟航 《中州大学学报》 2014年第2期35-40,共6页
新型农村社区在全国蓬勃汹涌的建设,在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警惕的现象。我们必须认识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政府、市场和农民多元化主体合作共治,农民群众是最为中坚的力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新型农村社区在全国蓬勃汹涌的建设,在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警惕的现象。我们必须认识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政府、市场和农民多元化主体合作共治,农民群众是最为中坚的力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所凸显的表面上看似是经济权利方面的问题,实际上仍然需要归诸于农民的政治权利,归诸于农民的主体性地位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合作共生,农民主体性地位的发挥取决于村民自治的有效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农民主体性 政治权利 村民自治
下载PDF
从文化扶贫到社区营造:陕西佳县泥河沟村的实践路径 被引量:1
6
作者 于哲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4-202,共9页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为遗产地乡村提供了脱贫致富、走向振兴的机遇。旨在培育社区感、营建共同体、造就新文化、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社区营造理论为有效的文化扶贫提供了一种框架。通过对陕西省佳县泥河沟村的考察发现,唤醒集体记忆的社会...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为遗产地乡村提供了脱贫致富、走向振兴的机遇。旨在培育社区感、营建共同体、造就新文化、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社区营造理论为有效的文化扶贫提供了一种框架。通过对陕西省佳县泥河沟村的考察发现,唤醒集体记忆的社会动员是实现人的转变的有效路径,也是促发文化自信的内生力量。在政府、高校志愿者团队、设计师团队的多方协同推进下,贫困主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实现了社区感的回归,为乡村的永续发展奠定了思想共识和情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扶贫 社区营造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农民主体性
下载PDF
农民发展权探源——从制约农民发展的问题引入 被引量:23
7
作者 单飞跃 范锐敏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9-36,共8页
农民在当前中国社会具有长期性、贫弱性和规模性特点,农民发展受到客观自然因素和人为制度因素制约,但农民发展能力不足是制约农民发展的关键和瓶颈,表现为农民的社会认识能力不足、社会参与能力不足、分享发展成果能力不足。赋予农民... 农民在当前中国社会具有长期性、贫弱性和规模性特点,农民发展受到客观自然因素和人为制度因素制约,但农民发展能力不足是制约农民发展的关键和瓶颈,表现为农民的社会认识能力不足、社会参与能力不足、分享发展成果能力不足。赋予农民发展权是确保农民发展的关键。农民发展权既是一种抽象的政治理念,也是一项具体的法律权利。在政治理念层面,农民发展权强调农民的主体型发展、权益型发展,将农民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目标之一。在法律权利层面,农民发展权强调农民的发展资格、发展能力、发展机会、发展利益、发展救济得到法律的具体承载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主体 农民发展能力 农民发展权
下载PDF
论“农民集体”的重塑 被引量:12
8
作者 宋志红 仲济香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9-34,共6页
研究目的:对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提出建议。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法律规定的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农民集体"由于法律地位不明确和运行机制缺乏,不能有效履行所有者职责,应按照民法上适格所... 研究目的:对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提出建议。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法律规定的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农民集体"由于法律地位不明确和运行机制缺乏,不能有效履行所有者职责,应按照民法上适格所有权主体的要求重塑"农民集体"。研究结论:应赋予"农民集体"特殊法人地位,并借鉴企业法人治理的经验设置其机关和运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法学 所有权 农民集体 主体制度
下载PDF
经济较强村新农村建设的思考——来自于江西省大巷村新农村建设的调研
9
作者 廖敏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62-66,83,共6页
在对江西省大巷村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弱乡强村的关系模式,提出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展的对策:在组织建设方面完善自治机制,让农民真正组织起来;在生产发展方面以农民增收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在资金方面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追加投资... 在对江西省大巷村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弱乡强村的关系模式,提出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展的对策:在组织建设方面完善自治机制,让农民真正组织起来;在生产发展方面以农民增收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在资金方面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追加投资;政府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村 政府主导 农民主体
下载PDF
行政替代自治: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建设的实践困境 被引量:29
10
作者 卢丛丛 《地方治理研究》 CSSCI 2022年第2期41-52,M0003,共13页
农民主体缺位问题是贯穿中国乡村建设历程的实践困境。对于这一长期以来存在于我国乡村建设实践中的农民主体缺位问题,基于反思性意识的解释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而乡村振兴激发的批判性认识,使这一困境真正从主观归因转向客观归因,行政因... 农民主体缺位问题是贯穿中国乡村建设历程的实践困境。对于这一长期以来存在于我国乡村建设实践中的农民主体缺位问题,基于反思性意识的解释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而乡村振兴激发的批判性认识,使这一困境真正从主观归因转向客观归因,行政因素成为焦点。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典型代表,中西部基层政府主导的乡村建设实践发现,通过农民去参与性、农民被客体化以及农民被边缘化,导致农民主体缺位。该问题形成于“行政替代自治”,包括行政包办取代社会动员、行政本位虚化农民参与,并由此造成了社会责任缺失、治理成本增加以及治理能力弱化等后果。基于此,乡村振兴阶段,需重新审视“谁的乡村建设”这一问题“,找回农民”,重建乡村建设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乡村建设 行政替代自治 农民主体
下载PDF
资本下乡与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模式 被引量:20
11
作者 王海娟 夏柱智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6-154,共9页
在农村经济形势变化和国家政策导向的作用下,农村兴起了新一轮资本下乡热潮,工商资本成为振兴乡村的重要力量。基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乡村振兴原则,资本下乡不仅要实现自身的获利目标,也应当产生带动农民发展、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社会... 在农村经济形势变化和国家政策导向的作用下,农村兴起了新一轮资本下乡热潮,工商资本成为振兴乡村的重要力量。基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乡村振兴原则,资本下乡不仅要实现自身的获利目标,也应当产生带动农民发展、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社会效益。当前存在两种地方政府角色错位现象,分别是政府主导和政府缺位,均不利于资本下乡背景下农民保持主体性,影响着乡村振兴的顺利实施。正确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提高治理资本下乡的能力是实现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的关键,可通过建立严格准入机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激活村社组织机制,将工商资本嵌入到农民主导的产业体系中,从而兼顾乡村振兴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体现乡村振兴的社会主义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下乡 乡村振兴 地方政府治理 农民主体
下载PDF
中国农村治理70年:两大目标与逻辑演进 被引量:14
12
作者 刘金海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5-52,共8页
70年前,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确立了中国农村治理的两大目标:一是将农民从政治客体转变为政治主体,二是实现农村治理的现代化。土地改革至人民公社终结,这两大目标随着国家治理进程的变化而变化,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 70年前,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确立了中国农村治理的两大目标:一是将农民从政治客体转变为政治主体,二是实现农村治理的现代化。土地改革至人民公社终结,这两大目标随着国家治理进程的变化而变化,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依次呈现出不同的结合格局,有此消彼长之势,使得中国的农村治理曲折前行。直到农村体制改革才改变了这一趋势,农民成为了农村政治生活的主体,村民自治成为农村治理的制度基础,农村治理开始进入法制化和民主化轨道,朝着农村治理的现代化方向迈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和三治结合,确立了农村治理现代化的主攻方向。与此对应,农民作为政治生活主体与治理过程客体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如何保障和发挥农民的主体权利和主体作用,需要在实践中创新和在理论上探索;如何实现农村治理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有机衔接,加强农村治理与经济基础和社会机制的有机协调,也有待于继续关注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村 农民主体 治理体系 治理组织 三治结合
下载PDF
从“外源”到“内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秀红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54,共11页
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从“外源”到“内生”的实践逻辑。具体来说,在党的有效组织和动员下,通过凝聚政治力量、构建制度支撑以及整合社会力量推动外部资源凝聚农村,形成乡村振兴的外源... 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从“外源”到“内生”的实践逻辑。具体来说,在党的有效组织和动员下,通过凝聚政治力量、构建制度支撑以及整合社会力量推动外部资源凝聚农村,形成乡村振兴的外源性支撑力量;通过再造村社组织、壮大集体经济以及实现利益共享重构农村社会场域,以重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生成的社会基础;通过重塑乡土文化认同、保障参与权以及挖掘优势和潜能实现对农民的赋权增能,从而培育形成农民的主体性品格和主体性地位,最终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性发展 内生动力 农民主体性 乡村振兴
原文传递
国家主导型农业合作组织体系建构对乡村振兴的启示:日韩农协组建的再考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汉卿 《兰州学刊》 2023年第3期49-63,共15页
将农民组织起来并发挥农民主体性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也是推进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通过对日韩农协组建历史的考察,研究发现:人多地少、以自耕农为主的东亚小农社会形成了农业发展的特殊经验,即国家主导自上而下地建构农... 将农民组织起来并发挥农民主体性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也是推进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通过对日韩农协组建历史的考察,研究发现:人多地少、以自耕农为主的东亚小农社会形成了农业发展的特殊经验,即国家主导自上而下地建构农民自治的农业合作组织体系,借助横向合作属性与纵向规模效应的有效互促,实现农村“公益”的发展。这种农业发展的“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国家法团主义建构过程,值得中国乡村振兴学习借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需要基于国家法团主义对农民进行再组织,构建有效的联结政府、市场与农民的农业合作组织体系。村党支部引领组建的合作社作为单位农协,再改革现有的供销社纵向组织体系是较为现实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主导 农民自治 农民组织化 农民主体性 农村“公益”
下载PDF
农民参与主体性现状与社会工作介入路径探索——以广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廖俊然 邱良紫 +1 位作者 朱碧霞 胡海波 《现代农业研究》 2023年第5期7-12,共6页
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是各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普遍实施的项目,农民作为乡村重要主体,他们的有效参与是改善农村环境,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本研究以广东多地农村的环境整治项目为例,从农民参与意愿、渠道、权利三方面分析农民参与主体性... 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是各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普遍实施的项目,农民作为乡村重要主体,他们的有效参与是改善农村环境,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本研究以广东多地农村的环境整治项目为例,从农民参与意愿、渠道、权利三方面分析农民参与主体性面临的问题,并以社会工作专业视角给予解决路径:倡导政府放权、健全村庄自治机制并对农民增权赋能,实现对地方政府、村组织以及农民群体三者的改变,为提升农民参与主体性创造良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主体性 农民参与 社会工作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中的农民主体地位研究综述
16
作者 朱泳锜 朱江凌 《管理科学与研究(中英文版)》 2023年第8期145-149,共5页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而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主体性问题也日益凸显。本研究通过对文献的归纳与整理,从农民主体性的内涵、概念、成因及对策四方面介绍相关研究现状,发现乡村治理这个特定场域中...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而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主体性问题也日益凸显。本研究通过对文献的归纳与整理,从农民主体性的内涵、概念、成因及对策四方面介绍相关研究现状,发现乡村治理这个特定场域中农民主体的困境以及如何化解农民主体性困境的多维度研究欠缺。因此,要在深入展开农民主体性概念阐释与理论研究的同时,更多着眼于实践中的可行性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农民主体性提升机制及实施路径。对农民主体地位研究现状分析探讨,进一步将“三农”问题细化,以期在乡村振兴问题中为后续学者提供重要方法思路与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农民主体性 主体地位
下载PDF
乡村振兴中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有机统一的内在机理、实践困境与化解路径
17
作者 赵薇薇 马润凡 +1 位作者 孙国栋 王艺蓉 《智慧农业导刊》 2023年第16期181-184,共4页
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有机统一反映在乡村振兴对二者角色、功能与优势的设定之上,内蕴于利益、能力及政策之中。目前,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有机统一面临着利益偏差、能力失衡及政策不精的困境。为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功能与农民主体的作... 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有机统一反映在乡村振兴对二者角色、功能与优势的设定之上,内蕴于利益、能力及政策之中。目前,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有机统一面临着利益偏差、能力失衡及政策不精的困境。为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功能与农民主体的作用并形成驱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通过放大利益契合点,完善能力平衡点及延伸政策着力点等方式,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中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优势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政府主导 农民主体 内在机理 实践困境
下载PDF
对农民主体性确立的理性思考——行走在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农民
18
作者 黄琳 严胜波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37-39,共3页
自然经济及由此产生的小共同体和宗法观念制约分工,限制合理需要的满足,人的交往封闭在狭隘的小圈子里,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无法产生,农民的自由个性无法形成。应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发展市场经济,使农民的活动尽快纳入到市场活动中来,... 自然经济及由此产生的小共同体和宗法观念制约分工,限制合理需要的满足,人的交往封闭在狭隘的小圈子里,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无法产生,农民的自由个性无法形成。应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发展市场经济,使农民的活动尽快纳入到市场活动中来,为农民主体性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经济 市场经济 农民主体性
下载PDF
“媒介化”、政府角色与文旅产业:关于乡村春晚前途的讨论
19
作者 龚伟亮 《丽水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9-26,共8页
起源于浙江丽水的乡村春晚发展到今天,其前途仍充满不确定性。其中,乡村春晚的“媒介化”、政府角色和文旅产业驱动是尤为值得关注的三个方面。乡村春晚不应成为央视春晚的翻版,不能追求大而全,追求媒介化和明星化,也不能走央视春晚“... 起源于浙江丽水的乡村春晚发展到今天,其前途仍充满不确定性。其中,乡村春晚的“媒介化”、政府角色和文旅产业驱动是尤为值得关注的三个方面。乡村春晚不应成为央视春晚的翻版,不能追求大而全,追求媒介化和明星化,也不能走央视春晚“礼失求诸野”的路子。政府文化部门应实现从“送”“办”到“管”再到“治”的阶段转变,以尊重农民主体性、创造性为先导,支持、引导乡村春晚这一群众自办文化形式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在乡村春晚发展过程中,把文化、产业和旅游相结合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建构一个多元并存的乡村春晚生态,不能使产业维度成为一元独大的压倒性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春晚 媒介化 央视春晚 政府角色 文旅产业 农民主体性
下载PDF
电视媒介服务三农的途径及对策 被引量:1
20
作者 蒒涛 方晓红 《新闻与传播评论辑刊》 2007年第Z1期120-124,210,220,共7页
目前电视已成为农民日常接触率最高的大众传媒,看电视也成了最为普及的农民日常休闲娱乐活动。但是,专门为农民制作的电视节目却非常少,本文针对电视媒介服务三农的途径及对策展开研究,提出了:"一般性电视台适度加大涉农节目的比重... 目前电视已成为农民日常接触率最高的大众传媒,看电视也成了最为普及的农民日常休闲娱乐活动。但是,专门为农民制作的电视节目却非常少,本文针对电视媒介服务三农的途径及对策展开研究,提出了:"一般性电视台适度加大涉农节目的比重","建立准公益性的专门的‘电视对农频道’"等对策,并针对"建立准公益性的专门的‘电视对农频道’"这一观点,分析、论证了省一级公益性对农频道的可行性、面临的困难及解决困难的途径,同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设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益性 对农频道 涉农节目 信号覆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