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文化扶贫到社区营造:陕西佳县泥河沟村的实践路径 被引量:1
1
作者 于哲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4-202,共9页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为遗产地乡村提供了脱贫致富、走向振兴的机遇。旨在培育社区感、营建共同体、造就新文化、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社区营造理论为有效的文化扶贫提供了一种框架。通过对陕西省佳县泥河沟村的考察发现,唤醒集体记忆的社会...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为遗产地乡村提供了脱贫致富、走向振兴的机遇。旨在培育社区感、营建共同体、造就新文化、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社区营造理论为有效的文化扶贫提供了一种框架。通过对陕西省佳县泥河沟村的考察发现,唤醒集体记忆的社会动员是实现人的转变的有效路径,也是促发文化自信的内生力量。在政府、高校志愿者团队、设计师团队的多方协同推进下,贫困主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实现了社区感的回归,为乡村的永续发展奠定了思想共识和情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扶贫 社区营造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农民主体性
下载PDF
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农民主体性 被引量:1
2
作者 曹转莹 《贺州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108-111,共4页
赵树理在中国当代解放区文学中大放异彩,甚至在特殊历史时期被定为“赵树理方向”。身份出自民间、作品素材源自乡野、创作思想缘于对五四文学精神地取舍性承续使得他的小说创作在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同时,保持着农民主体性的永恒价... 赵树理在中国当代解放区文学中大放异彩,甚至在特殊历史时期被定为“赵树理方向”。身份出自民间、作品素材源自乡野、创作思想缘于对五四文学精神地取舍性承续使得他的小说创作在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同时,保持着农民主体性的永恒价值。赵树理小说创作所体现的农民主体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创作主体对自我身份的表达、认同,对于自己的农民身份的文学表现;一是作品内部人物形象主体意识的农民倾向,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的主体性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小说 农民 主体性
下载PDF
增权赋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民主体性重塑 被引量:52
3
作者 陈晓莉 吴海燕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CSSCI 2019年第6期26-33,共8页
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农民的权利够不够、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强不强,将直接影响乡村振兴的成败。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任务旨归。然而在乡村振兴的... 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农民的权利够不够、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强不强,将直接影响乡村振兴的成败。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任务旨归。然而在乡村振兴的具体推进过程中,更多的是政府主导农民跟随,农民的主动性并没有发挥出来。农民主体性地位的确立,面临着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重困境,增权赋能是有效破解这些困境,提升农民主体性地位的根本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民主体性 增权赋能 主体地位
下载PDF
行政替代自治: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建设的实践困境 被引量:29
4
作者 卢丛丛 《地方治理研究》 CSSCI 2022年第2期41-52,M0003,共13页
农民主体缺位问题是贯穿中国乡村建设历程的实践困境。对于这一长期以来存在于我国乡村建设实践中的农民主体缺位问题,基于反思性意识的解释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而乡村振兴激发的批判性认识,使这一困境真正从主观归因转向客观归因,行政因... 农民主体缺位问题是贯穿中国乡村建设历程的实践困境。对于这一长期以来存在于我国乡村建设实践中的农民主体缺位问题,基于反思性意识的解释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而乡村振兴激发的批判性认识,使这一困境真正从主观归因转向客观归因,行政因素成为焦点。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典型代表,中西部基层政府主导的乡村建设实践发现,通过农民去参与性、农民被客体化以及农民被边缘化,导致农民主体缺位。该问题形成于“行政替代自治”,包括行政包办取代社会动员、行政本位虚化农民参与,并由此造成了社会责任缺失、治理成本增加以及治理能力弱化等后果。基于此,乡村振兴阶段,需重新审视“谁的乡村建设”这一问题“,找回农民”,重建乡村建设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乡村建设 行政替代自治 农民主体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民教育政策的演进与经验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义兵 朱胜晖 刘达 《中国农村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31,共14页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思想为视角,重点探讨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探索和实践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实践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政策,不断引领农民走向美好生活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经验。...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思想为视角,重点探讨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探索和实践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实践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政策,不断引领农民走向美好生活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经验。党领导下农民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具体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即政治解放与争取获得民主权利阶段(1921-1949年)、社会解放与投身新中国全面建设阶段(1949-1978年)、劳动解放与农村生产力活力释放阶段(1978-2012年)和个性解放与美好生活建设阶段(2012年至今)。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政策始终坚持党对农民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民教育根本立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农民教育根本原则、"服务农民全面发展"的农民教育根本目的和"农民作为成人学习者"的农民教育基本规律,其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思想引领中国农民实现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过程。当前,农民教育应更加关注农民的文化精神成长与内生发展动力激发,通过高质量的农民教育推动形成农民内生性发展文化,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农民教育政策 农民解放 农民主体性
原文传递
从“外源”到“内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 被引量:7
6
作者 陈秀红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54,共11页
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从“外源”到“内生”的实践逻辑。具体来说,在党的有效组织和动员下,通过凝聚政治力量、构建制度支撑以及整合社会力量推动外部资源凝聚农村,形成乡村振兴的外源... 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从“外源”到“内生”的实践逻辑。具体来说,在党的有效组织和动员下,通过凝聚政治力量、构建制度支撑以及整合社会力量推动外部资源凝聚农村,形成乡村振兴的外源性支撑力量;通过再造村社组织、壮大集体经济以及实现利益共享重构农村社会场域,以重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生成的社会基础;通过重塑乡土文化认同、保障参与权以及挖掘优势和潜能实现对农民的赋权增能,从而培育形成农民的主体性品格和主体性地位,最终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性发展 内生动力 农民主体性 乡村振兴
原文传递
20世纪50年代乡村改造:没有“乡建派”的乡村建设 被引量:8
7
作者 仝志辉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0-55,共6页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乡村改造,成功进行了民国乡村建设派希图从事的多种工作。它通过普遍建立党的组织以实施对工作的领导,在农民当中培养先进分子以示范和带动农民,以及让农民进行充分的自我教育。这种改造的内容和方式与建...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乡村改造,成功进行了民国乡村建设派希图从事的多种工作。它通过普遍建立党的组织以实施对工作的领导,在农民当中培养先进分子以示范和带动农民,以及让农民进行充分的自我教育。这种改造的内容和方式与建立一个新国家、新社会的革命目标紧密相关。从山西省委试办合作社的决策过程和川底村郭玉恩合作社的微观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其中革命和建设相互交织、农民主体性强等突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 乡村革命 中国共产党 农民主体性
原文传递
国家主导型农业合作组织体系建构对乡村振兴的启示:日韩农协组建的再考察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汉卿 《兰州学刊》 2023年第3期49-63,共15页
将农民组织起来并发挥农民主体性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也是推进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通过对日韩农协组建历史的考察,研究发现:人多地少、以自耕农为主的东亚小农社会形成了农业发展的特殊经验,即国家主导自上而下地建构农... 将农民组织起来并发挥农民主体性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也是推进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通过对日韩农协组建历史的考察,研究发现:人多地少、以自耕农为主的东亚小农社会形成了农业发展的特殊经验,即国家主导自上而下地建构农民自治的农业合作组织体系,借助横向合作属性与纵向规模效应的有效互促,实现农村“公益”的发展。这种农业发展的“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国家法团主义建构过程,值得中国乡村振兴学习借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需要基于国家法团主义对农民进行再组织,构建有效的联结政府、市场与农民的农业合作组织体系。村党支部引领组建的合作社作为单位农协,再改革现有的供销社纵向组织体系是较为现实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主导 农民自治 农民组织化 农民主体性 农村“公益”
下载PDF
农民参与主体性现状与社会工作介入路径探索——以广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廖俊然 邱良紫 +1 位作者 朱碧霞 胡海波 《现代农业研究》 2023年第5期7-12,共6页
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是各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普遍实施的项目,农民作为乡村重要主体,他们的有效参与是改善农村环境,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本研究以广东多地农村的环境整治项目为例,从农民参与意愿、渠道、权利三方面分析农民参与主体性... 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是各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普遍实施的项目,农民作为乡村重要主体,他们的有效参与是改善农村环境,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本研究以广东多地农村的环境整治项目为例,从农民参与意愿、渠道、权利三方面分析农民参与主体性面临的问题,并以社会工作专业视角给予解决路径:倡导政府放权、健全村庄自治机制并对农民增权赋能,实现对地方政府、村组织以及农民群体三者的改变,为提升农民参与主体性创造良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主体性 农民参与 社会工作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中的农民主体地位研究综述
10
作者 朱泳锜 朱江凌 《管理科学与研究(中英文版)》 2023年第8期145-149,共5页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而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主体性问题也日益凸显。本研究通过对文献的归纳与整理,从农民主体性的内涵、概念、成因及对策四方面介绍相关研究现状,发现乡村治理这个特定场域中...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而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主体性问题也日益凸显。本研究通过对文献的归纳与整理,从农民主体性的内涵、概念、成因及对策四方面介绍相关研究现状,发现乡村治理这个特定场域中农民主体的困境以及如何化解农民主体性困境的多维度研究欠缺。因此,要在深入展开农民主体性概念阐释与理论研究的同时,更多着眼于实践中的可行性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农民主体性提升机制及实施路径。对农民主体地位研究现状分析探讨,进一步将“三农”问题细化,以期在乡村振兴问题中为后续学者提供重要方法思路与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农民主体性 主体地位
下载PDF
民族贫困地区农民主体性发挥现状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姗姗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56-60,共5页
新时期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根本是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赋予农民更多的生产生活自主权,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的弱质、农民的弱势和农村的落后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农民具体农业实... 新时期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根本是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赋予农民更多的生产生活自主权,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的弱质、农民的弱势和农村的落后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农民具体农业实践中构建农民主体性指标体系并对主体性的发挥情况进行测量,结果显示,被调查农民在具体农业实践中农民主体性发挥现状的整体均值结果大小依次排序为自主创业、外出务工、掌握科普知识、加入农民合作社、运用政府政策和参加农民培训,表明在民族贫困地区,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农民主体性以推动民族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任务艰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贫困地区 农民主体性 测量
下载PDF
四川革命老区精神扶贫中农民主体性问题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佰霞 尹德志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第23期26-27,39,共3页
四川革命老区是国家连片扶贫开发地区之一,近年来,通过政府、社会、企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物质扶贫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精神方面还是存在自主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严重、被动参与扶贫、思想消极保守等农民主体性缺失的... 四川革命老区是国家连片扶贫开发地区之一,近年来,通过政府、社会、企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物质扶贫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精神方面还是存在自主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严重、被动参与扶贫、思想消极保守等农民主体性缺失的现象。精神扶贫作为防止返贫的有效途径,是四川革命老区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贫困农民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力量,调动四川革命老区精神扶贫中的农民主体性,是激活内生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因素,也是进一步激发四川革命老区农民斗志,弘扬革命老区精神,实现四川革命老区振兴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革命老区 精神扶贫 农民主体性
下载PDF
沟域经济理论起源与发展历程研究:文献回顾与趋势展望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邦炼 简小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31期244-246,共3页
通过梳理关于沟域经济发展契机、发展阶段、发展模式与困境的文献发现,沟域经济发展有效带动城市郊区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但是过度开发、管理水平低下和各方利益失衡等问题也造成了沟域经济发展的困境。与此同时,无论是政策文件、项... 通过梳理关于沟域经济发展契机、发展阶段、发展模式与困境的文献发现,沟域经济发展有效带动城市郊区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但是过度开发、管理水平低下和各方利益失衡等问题也造成了沟域经济发展的困境。与此同时,无论是政策文件、项目开发还是学术研究都忽略了沟域经济发展中农户主体性的发挥和他们如何有效参与沟域发展等问题,对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域经济 发展模式与困境 农民主体性
下载PDF
对农民主体性确立的理性思考——行走在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农民
14
作者 黄琳 严胜波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37-39,共3页
自然经济及由此产生的小共同体和宗法观念制约分工,限制合理需要的满足,人的交往封闭在狭隘的小圈子里,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无法产生,农民的自由个性无法形成。应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发展市场经济,使农民的活动尽快纳入到市场活动中来,... 自然经济及由此产生的小共同体和宗法观念制约分工,限制合理需要的满足,人的交往封闭在狭隘的小圈子里,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无法产生,农民的自由个性无法形成。应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发展市场经济,使农民的活动尽快纳入到市场活动中来,为农民主体性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经济 市场经济 农民主体性
下载PDF
“媒介化”、政府角色与文旅产业:关于乡村春晚前途的讨论
15
作者 龚伟亮 《丽水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9-26,共8页
起源于浙江丽水的乡村春晚发展到今天,其前途仍充满不确定性。其中,乡村春晚的“媒介化”、政府角色和文旅产业驱动是尤为值得关注的三个方面。乡村春晚不应成为央视春晚的翻版,不能追求大而全,追求媒介化和明星化,也不能走央视春晚“... 起源于浙江丽水的乡村春晚发展到今天,其前途仍充满不确定性。其中,乡村春晚的“媒介化”、政府角色和文旅产业驱动是尤为值得关注的三个方面。乡村春晚不应成为央视春晚的翻版,不能追求大而全,追求媒介化和明星化,也不能走央视春晚“礼失求诸野”的路子。政府文化部门应实现从“送”“办”到“管”再到“治”的阶段转变,以尊重农民主体性、创造性为先导,支持、引导乡村春晚这一群众自办文化形式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在乡村春晚发展过程中,把文化、产业和旅游相结合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建构一个多元并存的乡村春晚生态,不能使产业维度成为一元独大的压倒性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春晚 媒介化 央视春晚 政府角色 文旅产业 农民主体性
下载PDF
论“农民集体”的重塑 被引量:12
16
作者 宋志红 仲济香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9-34,共6页
研究目的:对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提出建议。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法律规定的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农民集体"由于法律地位不明确和运行机制缺乏,不能有效履行所有者职责,应按照民法上适格所... 研究目的:对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提出建议。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法律规定的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农民集体"由于法律地位不明确和运行机制缺乏,不能有效履行所有者职责,应按照民法上适格所有权主体的要求重塑"农民集体"。研究结论:应赋予"农民集体"特殊法人地位,并借鉴企业法人治理的经验设置其机关和运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法学 所有权 农民集体 主体制度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产业——产业兴旺的一种社会学解释 被引量:192
17
作者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9-95,共7页
产业兴旺不是单一农业的发展,而是乡村的整体进步。本文从产业与农民关系、产业与乡村关系的视角审视产业兴旺的内在构成、内容和特点。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话语体系的产业特征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特点。产业兴旺既要满足人们... 产业兴旺不是单一农业的发展,而是乡村的整体进步。本文从产业与农民关系、产业与乡村关系的视角审视产业兴旺的内在构成、内容和特点。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话语体系的产业特征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特点。产业兴旺既要满足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更要满足农民自身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产业兴旺只有限定在乡村范围内且以农民为主体才具有实际意义,产业兴旺只有建立在乡村整体价值基础上并与乡村价值体系相结合才具有可能性。任何排斥农民的农业、排斥乡村的产业,都与产业兴旺相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 农民主体 乡村价值
下载PDF
资本下乡与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模式 被引量:20
18
作者 王海娟 夏柱智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6-154,共9页
在农村经济形势变化和国家政策导向的作用下,农村兴起了新一轮资本下乡热潮,工商资本成为振兴乡村的重要力量。基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乡村振兴原则,资本下乡不仅要实现自身的获利目标,也应当产生带动农民发展、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社会... 在农村经济形势变化和国家政策导向的作用下,农村兴起了新一轮资本下乡热潮,工商资本成为振兴乡村的重要力量。基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乡村振兴原则,资本下乡不仅要实现自身的获利目标,也应当产生带动农民发展、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社会效益。当前存在两种地方政府角色错位现象,分别是政府主导和政府缺位,均不利于资本下乡背景下农民保持主体性,影响着乡村振兴的顺利实施。正确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提高治理资本下乡的能力是实现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的关键,可通过建立严格准入机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激活村社组织机制,将工商资本嵌入到农民主导的产业体系中,从而兼顾乡村振兴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体现乡村振兴的社会主义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下乡 乡村振兴 地方政府治理 农民主体
下载PDF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几个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5
19
作者 肖玉明 《决策与信息》 2018年第11期66-77,共12页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绘就了我国新时代"三农"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刻反映了国内外城乡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集中体现了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要,充分顺应了农民群众对美...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绘就了我国新时代"三农"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刻反映了国内外城乡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集中体现了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要,充分顺应了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乡村振兴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科学把握产业发展规律、乡村人才发展规律、乡村文化发展规律、生态发展规律和乡村社会发展规律。乡村振兴战略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农村改革与乡村振兴、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实施以空间布局、要素资源、公共服务以及基础设施为重点的城乡融合,以产业链条完整、业态丰富、利益紧密、融合协调为重点的产业融合和以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农业文化旅游相结合、脱贫发展振兴相统一、农业现代化农村信息化农民职业化相适应为重点的功能融合。推动乡村振兴,遵循乡村发展规律,要避免把城乡建设割裂开来、大拆大建、搞"一刀切""一窝蜂"、见物不见人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融合发展 生态保护 脱贫攻坚 农村改革 政府主导 农民主体
下载PDF
乡村振兴中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有机统一的内在机理、实践困境与化解路径
20
作者 赵薇薇 马润凡 +1 位作者 孙国栋 王艺蓉 《智慧农业导刊》 2023年第16期181-184,共4页
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有机统一反映在乡村振兴对二者角色、功能与优势的设定之上,内蕴于利益、能力及政策之中。目前,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有机统一面临着利益偏差、能力失衡及政策不精的困境。为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功能与农民主体的作... 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有机统一反映在乡村振兴对二者角色、功能与优势的设定之上,内蕴于利益、能力及政策之中。目前,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有机统一面临着利益偏差、能力失衡及政策不精的困境。为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功能与农民主体的作用并形成驱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通过放大利益契合点,完善能力平衡点及延伸政策着力点等方式,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中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优势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政府主导 农民主体 内在机理 实践困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