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地震动参数与地震烈度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4
1
作者 马强 李水龙 +1 位作者 李山有 陶冬旺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3-92,共10页
文中利用我国大陆地区的8次破坏性地震中获取的115条强震记录及其对应的震后调查烈度资料数据,通过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加权最小二乘法建立了24种地震动参数与地震烈度的回归公式,对地震动参数与烈度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文中利用我国大陆地区的8次破坏性地震中获取的115条强震记录及其对应的震后调查烈度资料数据,通过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加权最小二乘法建立了24种地震动参数与地震烈度的回归公式,对地震动参数与烈度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烈度相关性最好的参数分别是5%阻尼比的水平向速度反应谱均值PSVs及峰值速度PGV。此外对本文结果与国内外类似的一些统计关系做了对比分析,以期对我国仪器烈度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器烈度 速度反应谱均值 峰值速度 相关性分析 加权最小二乘法
下载PDF
福建地区中小地震地震动峰值衰减规律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金星 康兰池 欧益萍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9-291,共13页
基于福建省地震监测台网7个基岩台站1999—2007年获得的94次地震(ML=2.8—4.9,Δ=13—462km)的1974条宽频带速度记录,利用实时仿真方法得到了相应的加速度记录,进而利用不同的模型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获得了福建地区基岩场地中小地震峰... 基于福建省地震监测台网7个基岩台站1999—2007年获得的94次地震(ML=2.8—4.9,Δ=13—462km)的1974条宽频带速度记录,利用实时仿真方法得到了相应的加速度记录,进而利用不同的模型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获得了福建地区基岩场地中小地震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的衰减关系,并用2007年8月29日永春M4.6地震对该规律进行验证.本文方法为速度资料研究地震动衰减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仿真 峰值加速度 峰值速度 回归分析 衰减关系
下载PDF
四川地区地震动峰值衰减规律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康兰池 金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3-410,共8页
基于四川省地震监测台网27个基岩台站,2008年5月12日—2008年6月10日105次地震(震级ML=4.0—6.4,震中距Δ=26—623km)的8505条宽频带速度记录,利用实时仿真方法得到了相应的加速度记录,进而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获得了四川地区基岩场地... 基于四川省地震监测台网27个基岩台站,2008年5月12日—2008年6月10日105次地震(震级ML=4.0—6.4,震中距Δ=26—623km)的8505条宽频带速度记录,利用实时仿真方法得到了相应的加速度记录,进而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获得了四川地区基岩场地中小地震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的衰减关系,并用最近发生的一次4.8级地震对该规律进行了验证.通过四川台网的记录,提出了符合四川地质条件的衰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仿真 峰值加速度 峰值速度 回归分析 衰减关系
下载PDF
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近断层强地震动的有限元模拟 被引量:11
4
作者 潘波 许建东 刘启方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9-83,共15页
文中通过收集整理三河-平谷8级地震的历史记录、野外地质调查和区域地震等资料,建立了该地震的震源模型;以穿过研究区的12条测线和区域第四纪、新近纪、古近纪沉积等厚度图等资料为基础,建立了北京地区的传播介质模型;利用哈尔滨工程力... 文中通过收集整理三河-平谷8级地震的历史记录、野外地质调查和区域地震等资料,建立了该地震的震源模型;以穿过研究区的12条测线和区域第四纪、新近纪、古近纪沉积等厚度图等资料为基础,建立了北京地区的传播介质模型;利用哈尔滨工程力学研究所的近断层强地震动有限元程序和40节点的高性能并行计算机计算了北京地区震后60s内地表各点的地震动速度时程和峰值速度。为检验模拟结果的质量,我们取2排测点的速度时程和水平向峰值速度等值线图进行了分析,发现计算结果与历史地震记录及实际地震观测资料吻合良好,说明了我们的模拟结果的可信性和模拟方法的客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地震动 右旋走滑正断层 传播介质模型 并行计算 峰值速度 方向性效应 盆地效应
下载PDF
Direct use of peak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for the estimation of inelastic displacement ratio of SDOF systems subjected to repeated far fault ground motions 被引量:5
5
作者 Cengizhan Durucan Muhammed Gümü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8年第4期771-785,共15页
This study is aimed at developing statistical equations to estimate the inelastic displacement ratio of singledegree-of-freedom systems subjected to far fault repeated earthquakes. In the study, peak ground motion par... This study is aimed at developing statistical equations to estimate the inelastic displacement ratio of singledegree-of-freedom systems subjected to far fault repeated earthquakes. In the study, peak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are used to define the scatter of the original data. The ratio of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to peak ground velocity, and peak ground velocity of the ground motion records and structural parameters such as period of vibration and lateral strength ratio are used in the proposed equ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quations, nonlinear time history analyses of single-degree-offreedom systems are conducted. Then, the results are used in a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procedure. The equations are verified by comparing the estimated results with the calculated results. The average error an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the proposed equations are presented. The analyses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direct use of peak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for the estimation of inelastic displacement ratio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scatter in the original data and yielded accurate results. From the comparative results it is also observed that results obtained using equations specific to peak ground velocity or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to peak ground velocity ratio are simil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1 peak ground velocity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far fault ground motions sequential ground motions
下载PDF
山脊线与坡度和峰值速度放大系数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蒋涵 周红 高孟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29-237,共9页
地形效应是地震工程和地震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数值方法是研究地形效应的重要工具.然而以往关于地形特征对地形效应的影响的研究大多是基于二维简单模型.对三维真实地形特征和地震动放大的关系缺乏详细的研究.为了更好地描述三维地形特征... 地形效应是地震工程和地震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数值方法是研究地形效应的重要工具.然而以往关于地形特征对地形效应的影响的研究大多是基于二维简单模型.对三维真实地形特征和地震动放大的关系缺乏详细的研究.为了更好地描述三维地形特征,本文将地形用不同的地形特征因子来描述,并用算法将它们从地形数据中提取出来.从而使地形和放大系数的相关性的研究转换为不同地形特征因子和放大系数的相关性的研究上.本文中,我们选择芦山地区作为研究对象,用算法提取出特征因子山脊线和坡度.它们分别表征了山脊形态和山体的陡峭程度.我们又用谱元法分别模拟三种不同主频Ricker子波的地震波在起伏地表和水平地表模型中的传播,并得到了它们各自的峰值速度(PGV)放大系数.通过分析三个主频的PGV放大系数在山脊线上分布,我们发现放大系数幅值在山脊线上分布不均匀.放大系数较高的地方位于山脊线弯曲或宽度发生变化的附近.我们又统计了三个放大系数在滑动平均坡度上分布,并得到了放大系数均值和坡度的正相关曲线.结果表明坡度和放大系数两者在幅值分布上具有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效应 峰值速度 山脊线 坡度 谱元法
下载PDF
四川汶川地震诱发滑坡与峰值速度的关系 被引量:8
7
作者 王秀英 王登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9-165,共7页
利用汶川地震诱发的滑坡资料和得到的地震动数据,对地震诱发滑坡与峰值速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到一些基本认识:①地震诱发滑坡与地震动峰值速度(PGV)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可以利用PGV作为判别地震滑坡的判据;②汶川地震龙门山震区可以... 利用汶川地震诱发的滑坡资料和得到的地震动数据,对地震诱发滑坡与峰值速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到一些基本认识:①地震诱发滑坡与地震动峰值速度(PGV)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可以利用PGV作为判别地震滑坡的判据;②汶川地震龙门山震区可以触发地震滑坡的PGV下限约为0.5m/s;③龙门山震区可以触发地震滑坡的PGV上限约为1.5m/s;④建立了汶川地震龙门山震区PGV衰减关系,可用以估计地震滑坡致灾的范围。利用地震动参数研究地震诱发滑坡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可以克服应用烈度时存在的不足。上述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于震后灾害快速评估工作中,为应急救援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滑坡 峰值速度 地震动参数 灾害评估
下载PDF
基于谱匹配的近远场地震动作用下RC框架结构易损性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韩建平 魏世龙 张鑫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9-157,共9页
选择合适的地震动输入是进行结构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增量动力分析的基础。首先选取实际近场和远场地震动记录各20条,并运用谱匹配方法对其进行目标设计谱匹配,得到谱匹配后的近场和远场地震动记录各20条。选择地震动最大峰值速度(PGV)和... 选择合适的地震动输入是进行结构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增量动力分析的基础。首先选取实际近场和远场地震动记录各20条,并运用谱匹配方法对其进行目标设计谱匹配,得到谱匹配后的近场和远场地震动记录各20条。选择地震动最大峰值速度(PGV)和结构基本周期对应加速度反应谱S_a(T_1)值为强度指标,输入4组地震动记录,对一5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分别进行单一地震动强度水平的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多重地震动强度水平的增量动力分析,提取工程需求参数如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最大残余层间位移角,进而分析反映谱匹配效果的偏差指标和工程需求参数的离散性及其与地震动强度指标的相关性。最后,基于增量动力分析结果对结构进行了不同损伤状态下的易损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工程需求参数分析结果与PGV的相关性明显优于与S_a(T_1)的相关性;输入谱匹配后的近场和远场地震动记录,工程需求参数分析结果的离散性明显降低且最大层间位移角无明显偏差;以PGV为强度指标,相同PGV时远场地震动引起的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较大,而以S_a(T_1)为强度指标,相同S_a(T_1)时则是近场地震动引起的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较大;结构倒塌前,近场地震动作用下各损伤状态对应的最大残余层间位移角较大,达到倒塌状态时,近场地震动作用下结构的最大残余层间位移角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峰值速度 近场地震动 偏差 离散性 相关性 易损性
下载PDF
地震动峰值位移和峰值速度对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杜修力 许紫刚 +2 位作者 袁雪纯 许成顺 张驰宇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3-303,共11页
针对3类不同的典型场地条件下的单层双跨地铁车站结构,采用土-地下结构整体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分析了地震动水平输入时峰值位移和峰值速度差异对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动峰值速度差异对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在硬土场... 针对3类不同的典型场地条件下的单层双跨地铁车站结构,采用土-地下结构整体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分析了地震动水平输入时峰值位移和峰值速度差异对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动峰值速度差异对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在硬土场地条件下较大,中硬场地条件下次之,软土场地条件下最小;地震动峰值位移差异对不同场地条件下的地下结构的地震反应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结构 地震反应 地震动 峰值位移 峰值速度
下载PDF
地震载荷下圆柱型储罐内晃荡响应的数值模拟
10
作者 金鑫 邹寅劼 +5 位作者 王宇圣 代超 任律 刘名名 覃怡怡 杨斌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9-723,共15页
为了研究地震载荷下圆柱型储罐内液体的晃荡特性,选用15种典型的地震信号,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进行数值仿真,以探究地震的频率、频率成分、峰值速度以及峰值加速度对晃荡波高和水动压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①地震主频是影响自由... 为了研究地震载荷下圆柱型储罐内液体的晃荡特性,选用15种典型的地震信号,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进行数值仿真,以探究地震的频率、频率成分、峰值速度以及峰值加速度对晃荡波高和水动压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①地震主频是影响自由液面响应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其接近储液的一阶固有频率时,会激发强烈的非线性晃荡现象,工程中应添加减晃装置;②波高与地震峰值速度呈较强的正相关,并且低频成分的地震信号激发的波浪较其它频率成分的地震信号更为剧烈;③水动压在储罐上部呈对流模式分布,主要受地震主频和频率成分的影响,并与地震峰值速度和频率成分呈正相关;④水动压在储罐中、下部为脉冲模式分布,与地震峰值加速度呈线性正相关且下部的水动压增长速率明显大于中部。因此在抗震设计中,应加强罐壁下部的强度,尤其是峰值加速度较大的储罐放置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圆柱型储罐 液体晃荡 频率成分 峰值速度 峰值加速度
下载PDF
2016年日本熊本MW7.0地震强震动记录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解全才 马强 张景发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5-133,I0004,共10页
对2016年日本熊本MW7.0地震K-net和Kik-net强震动台网获取的强震动记录进行校正处理,分析了峰值加速度与峰值速度幅值特征,将观测结果与日本常用的3组衰减关系进行了对比,最后分析了强震动记录的持时特征和频谱特征。结果表明:①本次地... 对2016年日本熊本MW7.0地震K-net和Kik-net强震动台网获取的强震动记录进行校正处理,分析了峰值加速度与峰值速度幅值特征,将观测结果与日本常用的3组衰减关系进行了对比,最后分析了强震动记录的持时特征和频谱特征。结果表明:①本次地震EW,NS及UD向最大峰值加速度分别为1156.95 gal,-786.60 gal,874.40 gal,与日本地区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衰减公式预测值比较吻合;②5%-75%和5%-95%的2种能量持时整体上符合随距离增大而增大的规律;③KMMH16台站3个方向的加速度反应谱在0.5~1.2 s都超过1995年阪神地震中JR Takaroti台站的反应谱,本次地震对木结构房屋和低矮及中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破坏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本地震 仪器地震烈度 峰值加速度 持时 频谱
下载PDF
Ground motion attenuation relations of small and moderate earthquakes in Sichuan region 被引量:2
12
作者 Lanchi Kang Xing Jin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09年第3期277-282,共6页
On the basis of 10935 broadband velocity records of 135 earthquakes (ML3.0-6.4 and epicentral distance of 26-623 km) occurred from May 12 to June l0 in 2008, which are collected from 27 bedrock stations included in ... On the basis of 10935 broadband velocity records of 135 earthquakes (ML3.0-6.4 and epicentral distance of 26-623 km) occurred from May 12 to June l0 in 2008, which are collected from 27 bedrock stations included in Sichuan Earthquake Monitoring Network, the corresponding acceleration records are obtained by a real-time simulation method. Then by regression analysis on the data,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and velocity attenuation of small and moderate bedrock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Sichuan region is acquired. And the relation is verified by a M4.8 earthquake took place recently in Wenchuan. Finally, the attenuation relations, which are coincident to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Sichuan region, are proposed by studying the records from Sichuan earthquake net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l-time simulation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eak ground velocity regression analysis attenuationrelation
下载PDF
Ground motion attenuation relation for small to moderate earthquakes in Fujian region, China 被引量:2
13
作者 金星 康兰池 欧益萍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8年第3期283-295,共13页
We collect 1974 broad-band velocity records of 94 earthquakes (ML=2.84.9, △=13462 km) from seven stations of the Fujian Seismic Network from March 1999 to March 2007. Using real-time simulation, we obtain the corresp... We collect 1974 broad-band velocity records of 94 earthquakes (ML=2.84.9, △=13462 km) from seven stations of the Fujian Seismic Network from March 1999 to March 2007. Using real-time simulation, we obtain the corresponding acceleration and then adopt different models to analyze the seismic data. As a result, a new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GA and PGV of the small and moderate earthquakes on bedrock site in Fujian region is established. The Yongchun earthquake occurred recently verifies the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 well. This paper provides a new approach for studying the ground motion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 using velocity recor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l-time simulation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eak ground velocity regression analysis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
下载PDF
Relationships between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and landslides induced by Wenchuan earthquake 被引量:3
14
作者 Xiuying Wang Gaozhong Nie Dengwei Wang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0年第3期233-242,共10页
The MS8.0 Wenchuan earthquake induced severe landslide hazards.For the first time in China,large numbers of strong motion records were obtained dur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providing the opportunity to study the rel... The MS8.0 Wenchuan earthquake induced severe landslide hazards.For the first time in China,large numbers of strong motion records were obtained dur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providing the opportunity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round-motion parameters and the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s.Nearly 40 groups of records from the main shock distributed along the Longmenshan fault lines were used to carry out this study.The results appropriate to the Longmenshan area are as follows:1 The threshold of the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 is about 0.7 m/s2.When the PGA reaches 2 m/s2,the landslide hazards are very serious; 2 The threshold of the peak ground velocity(PGV) is about 0.5 m/s.When the PGV reaches 1.5 m/s,severe landslide hazards will be induced; 3 The threshold for the Arias intensity(Ia) is about 0.2 m/s.When the Ia in one horizontal direction reaches 2 m/s,landslide hazards will be very serious; 4 As for the relevance order of the parameters to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s,Ia is the leading parameter,followed by PGV,and finally PGA.The result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from other studies,indicating that the threshold of the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for strong earthquakes is of the same order of magnitude as that of moderate earthquakes.Landslide density of local sites fluctuated with the increase of ground motion intensity if the thresholds were reached.When the upper limits are exceeded,the landslide density remains at a certain level with relatively little var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earthquake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eak ground velocity Arias intensity
下载PDF
2022年四川泸定M_(S)6.8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及强地面运动模拟
15
作者 舒甜甜 罗艳 朱音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36,共18页
首先,利用区域宽频带波形拟合,反演了2022年泸定M_(S)6.8地震序列主震和部分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其次,基于有限断层模型反演方法,使用区域宽频带波形数据反演了此次泸定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并根据得到的震源破裂模型计算了峰值地... 首先,利用区域宽频带波形拟合,反演了2022年泸定M_(S)6.8地震序列主震和部分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其次,基于有限断层模型反演方法,使用区域宽频带波形数据反演了此次泸定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并根据得到的震源破裂模型计算了峰值地面速度(PGV)分布。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矩心深度为6.0 km,是一个典型的高角度左旋走滑地震。震源破裂传播方向主要沿断层走向约165°向东南方向传播,由深部震源起始破裂点向浅部扩展,并破裂到地表,地表破裂主要分布在磨西到猛虎岗一带,长度约16 km。震源破裂过程持续时间约20 s,能量主要集中在前15 s内释放。地震释放的标量地震矩为1.07×10^(19)N·m,约等于矩震级M_(W)6.62。地震主体破裂发生在3~6 s之间,最大滑动量达到1.8 m,位于震中东南方向深度约10 km处。除此之外,在震中西北方向深度11 km处和震中东南方向深度18 km处分别发生两个次级破裂,滑动量大约在0.6~1.0 m。主体破裂的破裂长度约20 km,两个次级破裂的长度分别约为4 km和8 km。使用该震源破裂模型计算得到了PGV分布,PGV分布以震中为中心沿断层走向两侧扩散,其长轴与地震断层走向一致,呈NW向,极震区PGV为200~360 cm/s,地震烈度区内受灾严重的村镇均位于极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年泸定M_(S)6.8地震 震源机制解 震源破裂过程 峰值地面速度
下载PDF
基于强震动记录的震级快速估算方法
16
作者 孟睿 张远帆 +3 位作者 谢霄峰 聂志喜 王振杰 单新建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19-1232,共14页
在破坏性地震中,快速估算震级对于早期预警和应急响应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利用强震动地面峰值速度(Peak Ground Velocity,PGV)快速准确地估算震级仍是一项挑战。文中开展了基于强震动PGV的震级快速估算方法研究。首先,基于全球范围内23... 在破坏性地震中,快速估算震级对于早期预警和应急响应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利用强震动地面峰值速度(Peak Ground Velocity,PGV)快速准确地估算震级仍是一项挑战。文中开展了基于强震动PGV的震级快速估算方法研究。首先,基于全球范围内23次M_(W)6.0~9.0地震事件的5596条强震动PGV,构建了可用于震级快速估算的强震动PGV震级模型。其次,采用未参与建模的4次地震事件进行模型验证,并开展了震级快速估算研究。结果表明:23次地震事件的强震动PGV预测值与观测值基本一致,残差的均方根误差为0.296。4次地震事件的强震动PGV估算震级与美国地质调查局报告的矩震级基本相符,其绝对偏差分别为0.15个、0.14个、0.05个、0.13个震级单位,震级快速估算的收敛时间分别为76s、50s、84s、70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动记录 地面峰值速度 强震动PGV震级模型 震级快速估算
下载PDF
成层场地由基岩反应谱直接计算地表反应谱的等效线性化方法 被引量:4
17
作者 邢海灵 蒋通 +1 位作者 姚东生 耿传智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337-2344,共8页
以太平洋地震工程中心NGA强震数据库为基础,同时收集并分析处理了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1年日本太平洋冲地震的强震记录。通过对近4000个水平地震记录的分析,获得了水平地震动峰值速度(PGV)与阻尼比5%的最大拟速度谱值的简便统计关系式,... 以太平洋地震工程中心NGA强震数据库为基础,同时收集并分析处理了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1年日本太平洋冲地震的强震记录。通过对近4000个水平地震记录的分析,获得了水平地震动峰值速度(PGV)与阻尼比5%的最大拟速度谱值的简便统计关系式,并与已有研究进行对比验证了该公式的适用性。为了将该公式应用到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中,用该关系式对近场强震记录进行了回归分析并验证了其适用性。对于水平成层场地,利用笔者提出的PGV与最大拟速度谱的关系式以及速度与应变的近似关系,可由该层的反应谱计算其等效应变,从而可按照等效线性化方法的原理求得传递函数。以加速度反应谱与功率谱密度函数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为基础,以功率谱为载体,假定输入地震动为平稳随机过程,根据随机振动理论可由传递函数和输入功率谱算得各层的反应谱。对实际工程场地和竖向钻孔场地的分析表明,该方法有较好的计算精度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谱 地震动峰值速度 功率谱密度函数 等效线性化方法 水平成层场地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南段水平向地震动衰减特征 被引量:3
18
作者 樊倬 唐启家 +1 位作者 徐锐 刘江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23-235,共13页
地震动衰减关系作为抗震救灾的重要依据,一直都是现代地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本研究使用南北地震带南段区域2009—2016年共217个地震事件获得随震中距变化的水平向地震动峰值速度(PGV)和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经验衰减关系,并计算场地响... 地震动衰减关系作为抗震救灾的重要依据,一直都是现代地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本研究使用南北地震带南段区域2009—2016年共217个地震事件获得随震中距变化的水平向地震动峰值速度(PGV)和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经验衰减关系,并计算场地响应.研究结果显示PGV衰减关系的拟合效果较PGA更好,两者的距离衰减系数会随事件矩震级增大呈线性减小;相较于大矩震级事件,中矩震级事件在近场可能产生较衰减关系理论值更大的PGV和PGA,同时衰减关系的拟合标准差会随事件矩震级的增大而减小.进行场地响应校正后的PGV和PGA更加符合经验衰减关系,PGA的场地响应影响较PGV更强但两者的趋势一致,并与该区域前人计算得到的地壳Q s值分布对应,表明地壳介质放大或压制地震波振幅和其传递地震波能量的能力是相关联的.本文结果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南北地震带南段的地震动强度衰减特征,为未来中国西南部的抗震减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南段 衰减关系 峰值速度 峰值加速度 场地响应
下载PDF
集集地震近断层速度脉冲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罗全波 陈学良 +2 位作者 高孟潭 李宗超 李铁飞 《国际地震动态》 2019年第10期2-11,共10页
初步分析了近断层速度脉冲的成因和特点,主要包括方向性效应、滑冲效应和上盘效应,并通过集集地震中27个近断层强震台的脉冲记录分析了断层破裂方向和滑移大小对地面运动峰值速度的影响。采用最小二乘法对速度脉冲的分布范围进行了回归... 初步分析了近断层速度脉冲的成因和特点,主要包括方向性效应、滑冲效应和上盘效应,并通过集集地震中27个近断层强震台的脉冲记录分析了断层破裂方向和滑移大小对地面运动峰值速度的影响。采用最小二乘法对速度脉冲的分布范围进行了回归分析,大于50 cm/s的速度脉冲主要聚集在断层距为10 km的近断层区域。对不同区域的三分量平均速度反应谱进行统计分析,表明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具有较大的特征周期和谱值,其中在垂直于断层走向的水平分量上尤为显著,这与断层剪切位错辐射效应的特征基本相符。针对脉冲型地震造成近断层地质灾害频发的现象,由共振效应分析了速度脉冲对边坡岩体的影响。近断层速度脉冲的研究可能对防震减灾、地震预警、震害评估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速度脉冲 方向性效应 滑冲效应 上盘效应 峰值速度 速度反应谱
下载PDF
地震动峰值特征参数对土坡地震响应的规律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杜陆荣 张江伟 +1 位作者 迟明杰 陈苏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98-507,I0002,共11页
本文随机选取了100条具有不同地震动峰值特征参数的地震动记录,通过基线校正、积分等方法获取每条地震动的峰值加速度(PGA)、峰值速度(PGV)和峰值位移(PGD)三个参数,进而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通过对比同一个观测点不同峰值特征参数的特... 本文随机选取了100条具有不同地震动峰值特征参数的地震动记录,通过基线校正、积分等方法获取每条地震动的峰值加速度(PGA)、峰值速度(PGV)和峰值位移(PGD)三个参数,进而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通过对比同一个观测点不同峰值特征参数的特性与不同观测点同一峰值特征参数的特性来研究土坡的地震响应规律,分析各地震动峰值特征参数与土坡地震响应的相关性。计算结果表明:PGA,PGV和PGD与土坡地震响应都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其相关性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868,0.981,0.926;PGV的相关性优于PGA和PGD,而PGD的相关性要稍好于PGA。因此在关于土坡稳定性评价中,建议采用PGV作为参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震响应 边坡 峰值加速度 峰值速度 峰值位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