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安中国”的政法哲学阐释 被引量:21
1
作者 黄文艺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1-40,共20页
平安中国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所提出的原创性范畴,蕴含着丰富的治理理论、制度和实践内涵。从古典的“天下太平”范畴到现代的“平安中国”范畴的知识史变迁,反映了中华民族厌恶动荡战乱、追求国泰民安的集体心理,蕴含着跳出治乱循环的国... 平安中国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所提出的原创性范畴,蕴含着丰富的治理理论、制度和实践内涵。从古典的“天下太平”范畴到现代的“平安中国”范畴的知识史变迁,反映了中华民族厌恶动荡战乱、追求国泰民安的集体心理,蕴含着跳出治乱循环的国家治理哲学。“平安中国”主要在三种意义上使用。其中,狭义上的平安中国是指社会治安意义上的平安社会,中义上的平安中国是指政法机关所推进的平安中国建设,广义上的平安中国是指总体国家安全观意义上的大平安。“平安中国”蕴含着预防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规则治理、契约治理、智能治理等一系列治理理念。“平安中国”包括了维护政治安全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会纠纷解决体系、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社会德治德育体系、社会应急管理体系等一整套治理制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安中国 天下太平 政法哲学 社会治安 国家安全
原文传递
莫言小说《天下太平》细读
2
作者 隋清娥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128-137,共10页
莫言小说《天下太平》是一个有意义的符号结构。细读可知,其题目“天下太平”是耐人寻味的,不仅点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而且有丰富深邃的含义,有发人深思的作用。小说塑造了两类新的农村人物类型:农村跨代监护型留守儿童、规模化养殖业者... 莫言小说《天下太平》是一个有意义的符号结构。细读可知,其题目“天下太平”是耐人寻味的,不仅点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而且有丰富深邃的含义,有发人深思的作用。小说塑造了两类新的农村人物类型:农村跨代监护型留守儿童、规模化养殖业者,还塑造了有新的性格特征的农村人物。《天下太平》的主题是多元化的,主要是反思新世纪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并在关注人性光辉的同时讽刺人性的阴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太平》 题目 新人物 反思主题 人性讽刺主题
下载PDF
康德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比较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润峰 张艳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18年第1期63-69,共7页
世界持久和平是人类追求的梦想,康德文化对世界持久和平的建构与信念是对世界混乱、发动战争的批判。这种构建世界持久和平、合作共赢的和谐世界理念思维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所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谋... 世界持久和平是人类追求的梦想,康德文化对世界持久和平的建构与信念是对世界混乱、发动战争的批判。这种构建世界持久和平、合作共赢的和谐世界理念思维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所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谋而合。从共同愿景、实现路径、价值取向及理论威胁等角度分析两者的共性,同时从内涵丰富性上、理论渊源上、意识形态上、政策路径现实性上的差异性进行理论对话,可知康德文化对世界持久和平夙愿的思维只有内化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外交战略中,才能最终成为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文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 合作共赢 世界持夂和平
下载PDF
世界和平理事会的历史演进、理论主张与实践斗争 被引量:1
4
作者 余维海 肖凤华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76-89,共14页
世界和平理事会是世界和平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一个反帝国主义,倡导普遍裁军、民主、独立、和平共处的国际群众运动组织。自1950年成立以来,世界和平理事会经历了迅速发展期(1951—1957年)、渐入低谷期(1958—1991年)和缓慢恢复期(199... 世界和平理事会是世界和平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一个反帝国主义,倡导普遍裁军、民主、独立、和平共处的国际群众运动组织。自1950年成立以来,世界和平理事会经历了迅速发展期(1951—1957年)、渐入低谷期(1958—1991年)和缓慢恢复期(1992年至今)三个阶段。冷战结束后,世界和平理事会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作为国际和平组织,世界和平理事会数十年来形成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理论,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积极进行关于抵抗帝国主义政治、军事、经济、意识形态等一切形式的攻击的理论探索。同时,世界和平理事会开展了各种反帝实践活动,如组织国际会议,探讨解决世界困境的方案,为抗议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发起示威游行活动,举行各种重大事件的纪念活动等。在这些争取和平的反帝运动中,世界和平理事会为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东剧变 世界和平理事会 世界和平 帝国主义
下载PDF
儒家“修齐治平”精神对实现中国梦的当代启示 被引量:1
5
作者 付艳艳 余思新 陈云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21-23,共3页
"中国梦"的提出不仅是对当代中国人历史使命的强调和赋予,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脉络的秉承与延续。立足于儒家文化语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气风范以其固有的文化品格、逻辑指向、豪迈精神为助推中国... "中国梦"的提出不仅是对当代中国人历史使命的强调和赋予,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脉络的秉承与延续。立足于儒家文化语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气风范以其固有的文化品格、逻辑指向、豪迈精神为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人性基础、关键环节、理念方略、终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修齐治平 中国梦 当代启示
下载PDF
为世界谋大同——“大同”思想的当代传承、超越与践行
6
作者 严稚慧 汪晓莺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第5期1-7,共7页
“大同”社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理想社会最高形态的描述,也是近代知识分子理解社会主义的文化源泉。中国共产党将“为世界谋大同”书写在自己的使命旗帜上,传承“大同”思想的文化基因,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立足于当代中国... “大同”社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理想社会最高形态的描述,也是近代知识分子理解社会主义的文化源泉。中国共产党将“为世界谋大同”书写在自己的使命旗帜上,传承“大同”思想的文化基因,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立足于当代中国与世界发展的现实条件,实现了对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的超越。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的经济政治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文明交流与安全卫生事业等各个方面做出中国贡献,是在超越的基础上对实现“大同”做出的积极实践。以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中国共产党“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文化认同的历史规律,是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理论与实践层次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世界大同 使命 人类命运共同体 大同思想
下载PDF
为世界谋大同——“大同”思想的当代传承、超越与践行
7
作者 汪晓莺 严稚慧 《西部现代职业教育研究》 2022年第3期72-78,共7页
“大同”社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理想社会最高形态的描述,也是近代知识分子理解社会主义的文化源泉。中国共产党将“为世界谋大同”书写在自己的使命旗帜上,传承了“大同”思想的文化基因,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立足于当代中... “大同”社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理想社会最高形态的描述,也是近代知识分子理解社会主义的文化源泉。中国共产党将“为世界谋大同”书写在自己的使命旗帜上,传承了“大同”思想的文化基因,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立足于当代中国与世界发展的现实条件,实现了对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的超越。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的经济政治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文明交流与安全卫生事业等各个方面做出了中国贡献,是在超越的基础上对实现“大同”做出的积极实践。以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中国共产党“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文化认同的历史规律,是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理论与实践层次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世界大同 使命 人类命运共同体 大同思想
下载PDF
“横渠四句”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6
8
作者 王仲生 《唐都学刊》 2019年第6期62-68,共7页
“横渠四句”,是北宋理学代表人物、关学创始人张载的名言,震铄古今,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这四句所表现的大境界、大襟怀、大抱负、大担当,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召唤,也是我们继往开来的精神资源... “横渠四句”,是北宋理学代表人物、关学创始人张载的名言,震铄古今,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这四句所表现的大境界、大襟怀、大抱负、大担当,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召唤,也是我们继往开来的精神资源。从民族振兴的当代需要出发,以现代意义诠释“横渠四句”的内涵,阐释其中表现的时代语境及张载个人的精神追求,对于我们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迫切的、必需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渠四句 张载 北宋文化 儒释道互补 太平世界 创新精神
下载PDF
莫言小说新作之“新”辨——以《故乡人事》《天下太平》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宋学清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38-45,共8页
莫言小说新作在叙事、结构和语言上更加节制,表现出平和冲淡的艺术特征,在文学立场上实现了从形式、内容的民间化转向文化思想内核的民间化,深化了自己的民间立场。莫言坚持以文学去表现现实社会,努力表现当下乡村的新农民和新问题,探... 莫言小说新作在叙事、结构和语言上更加节制,表现出平和冲淡的艺术特征,在文学立场上实现了从形式、内容的民间化转向文化思想内核的民间化,深化了自己的民间立场。莫言坚持以文学去表现现实社会,努力表现当下乡村的新农民和新问题,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发展之路,其新作摆脱了滑翔式的惯性写作,表现出新的审美特质和叙事倾向,让读者看到了一位作家的文学转型和新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小说 文学叙事 语言节制 戏剧化 现实主义 民间立场 《故乡人事》 《天下太平》
下载PDF
大同世界与理想国——中西文化中的社会理想构建与比较
10
作者 迟云平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127-131,共5页
大同世界和理想国是中西文化勾勒社会理想的发轫之作,自此中西文化对理想之乡的描述层出不穷、各放异彩。在纵横向比较中,文章指出,"公天下"是两种文化建构的共同特征,是对私有制的挑战与颠覆;而由于历史、地理等文化背景的差... 大同世界和理想国是中西文化勾勒社会理想的发轫之作,自此中西文化对理想之乡的描述层出不穷、各放异彩。在纵横向比较中,文章指出,"公天下"是两种文化建构的共同特征,是对私有制的挑战与颠覆;而由于历史、地理等文化背景的差异,两种文化对社会理想的建构,也呈现出大国而治与小国寡民、德治与智治等不同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理想 大同世界 理想国
下载PDF
基于和谐社会下的老子治世思想探析
11
作者 李养民 《学术探索》 CSSCI 2012年第4期6-9,共4页
老子的的哲学思想贯穿着法自然,要求奉行无为不争的原则。这一原则涉及到治世思想中,对内体现为"小国寡民"、"治大国若烹小鲜",对外则体现为"大国者下流"、"大者宜为下"等方略。如果能将国内... 老子的的哲学思想贯穿着法自然,要求奉行无为不争的原则。这一原则涉及到治世思想中,对内体现为"小国寡民"、"治大国若烹小鲜",对外则体现为"大国者下流"、"大者宜为下"等方略。如果能将国内、国外各项事情都做的恰到好处,那么整个社会必将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即达到"国治天下平"后的"太上"状态,这就是老子的治世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国 大国 无为 太上
下载PDF
仕途以外:清代士绅的文教作用——以长洲彭氏为例
12
作者 沈欣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2-133,161,共12页
清代的很多士绅在居乡期间,乐于承担地方社会众多文教类事务。他们以"经世"的情怀积极行动,或为宗族文教提供经济支持,或在地方教授生徒、经理文教活动、募修文教场所。这些作为一方面是对政府在地方社会统治的一种有益补充,... 清代的很多士绅在居乡期间,乐于承担地方社会众多文教类事务。他们以"经世"的情怀积极行动,或为宗族文教提供经济支持,或在地方教授生徒、经理文教活动、募修文教场所。这些作为一方面是对政府在地方社会统治的一种有益补充,对普及提高民众文化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也为居乡士绅提供了仕途以外的另一种追求,即以知识为资本,实现经邦治国、济世安民的理想抱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洲 彭氏 士绅 文教 经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