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6篇文章
< 1 2 8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挫伤研究现状及治疗 被引量:54
1
作者 徐志飞 刘军强 《创伤外科杂志》 2005年第2期81-84,共4页
肺挫伤是主要的胸部钝性伤 ,严重肺挫伤死亡率较高 ,是胸部创伤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笔者收集了近几年有关肺挫伤基础研究及临床救治的文献报道 ,对肺挫伤后的病理生理、影像学研究及治疗进展作了重点介绍。
关键词 肺挫伤 胸部损伤 病理生理 机制 治疗
下载PDF
Nanomedicine for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The latest application, targeting strategy, and rational design 被引量:11
2
作者 Qi Qiao Xiong Liu +4 位作者 Ting Yang Kexin Cui Li Kong Conglian Yang Zhiping Zhang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0期3060-3091,共32页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is characterized by the severe inflamm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the lung aireblood barrier,leading to irreversible and substantial respiratory function damage.Patients with coro...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is characterized by the severe inflamm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the lung aireblood barrier,leading to irreversible and substantial respiratory function damage.Patients with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have been encountered with a high risk of ARDS,underscoring the urgency for exploiting effective therapy.However,proper medications for ARDS are still lacking due to poor pharmacokinetics,non-specific side effects,inability to surmount pulmonary barrier,and inadequate management of heterogeneity.The increased lung permeability in the pathological environment of ARDS may contribute to nanoparticle-mediated passive targeting delivery.Nanomedicine has demonstrated unique advantages in solving the dilemma of ARDS drug therapy,which can address the shortcomings and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anti-inflammatory or antioxidant drug treatment.Through passive,active,or physicochemical targeting,nanocarriers can interact with lung epithelium/endothelium and inflammatory cells to reverse abnormal changes and restore homeostasis of the pulmonary environment,thereby showing good therapeutic activity and reduced toxicity.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latest applications of nanomedicine in pre-clinical ARDS therapy,highlights the strategies for targeted treatment of lung inflammation,presents the innovative drug delivery systems,and provides inspiration for strengthening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nanomedicine-based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ANOMEDICINE Anti-inflammatory therapy Drug delivery Targeting strategy Acute lung injury COVID-19 pathophysiologic feature
原文传递
脑死亡供体器官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郭明晓 李幼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3年第10期1183-1187,共5页
目的探讨脑死亡供体器官相关研究进展。方法采用文献复习的方法,对研究脑死亡供体器官研究的相关文献加以综述。结果脑死亡产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如血流动力学、内分泌、代谢、炎症反应等,对供体器官质量、免疫活性以及移植后移植... 目的探讨脑死亡供体器官相关研究进展。方法采用文献复习的方法,对研究脑死亡供体器官研究的相关文献加以综述。结果脑死亡产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如血流动力学、内分泌、代谢、炎症反应等,对供体器官质量、免疫活性以及移植后移植物长期生存率均有显著影响,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甚多,但具体机理仍未完全阐明。结论脑死亡供体病理生理改变对移植物预后具有重要影响,需要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死亡 病理生理 移植 治疗
原文传递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失血性休克致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徐慧英 施毅 +1 位作者 郭凤梅 宋勇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065-1068,共4页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l,HMGB1)在失血性休克(hemarrhagic shock,HS)所致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小鼠体内的变化和意义。方法健康雄性BALB/c小鼠4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HS致ALI组和抗H...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l,HMGB1)在失血性休克(hemarrhagic shock,HS)所致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小鼠体内的变化和意义。方法健康雄性BALB/c小鼠4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HS致ALI组和抗HMGB1抗体干预组。心脏穿刺抽血复制小鼠HS致AU模型,酶联免疫吸附(EHSA)法检测肺组织IL-1β,TNF-α,Westernblot检测肺组织HMGB1,比色法检测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伊文蓝(EBD),观察肺脏病理变化。统计学采用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结果HS后2h即可见肺血管通透性增高,肺脏出现弥漫性炎细胞侵润。肺组织IL-1β和TNF-α在HS诱导的AU早期(4h)升高[IL-1β(333.83±31.18)vs.(284.83±30.49),P=0.014;TNF-α(805.00±114.67)vs.(584.17±181.17),P=0.023];肺组织HMGB1在ALI 16~48h显著升高[HMGB1/β-actin(0.99±0.16)vs.(0.50±0.18),P=0.003]。AU组小鼠肺MPO及EBD水平显著增高,分别于ALI4h和24h达峰值[MPO(38.33±3.88)vs.(8.00±0.89),P〈0.01;EBD(20.05±2.79)vs.(4.63±0.43),P〈0.01];抗HMGB1抗体干预组肺组织MPO及EBD峰值显著下降[MPO(25.67±1.63)vs.(38.33±3.88),P〈0.01;EBD(5.68±0.53)vs.(20.05±2.79),P〈0.01],抗体干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切片见肺部弥漫性炎细胞浸润减轻,抗体干预24h组尤为明显。结论HMGBI是HS所致AU的晚期炎症介质,HMGB1拮抗治疗能减轻小鼠HS所致AU病理生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炎症介质 急性肺损伤 失血性休克 病理生理
原文传递
Effect of Weikangfu Granule (胃康复冲剂) on the Physiopathologic Figure of Precancerosis of Gastric Mucosain Patients of Chronic Gastritis with Pi-Deficiency Syndrome
5
作者 尹光耀 陈一 +3 位作者 张武宁 沈小静 焦建华 何雪芬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5年第4期264-271,共8页
To study the physiopathologic basis of Weikangfu Granule (胃康复冲剂, WKFG) in treating precancerosis of gastric mucosa in patients of chronic gastritis with Pi-deficiency syndrome (CGPDS). Methods: One hundred a... To study the physiopathologic basis of Weikangfu Granule (胃康复冲剂, WKFG) in treating precancerosis of gastric mucosa in patients of chronic gastritis with Pi-deficiency syndrome (CGPDS).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fifteen patients of CG-PDS who suffered from intestinal metaplasia (IM) and atypical hyperplasia (ATHP) of gastric mucosa,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treated group (n=61) was treated by WKFG with its ingredients modified according to the syndrome type of patients. The control group(n=54) was treated with Weishu granule (胃舒冲剂). The histopathological and subcellular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were detected by optical microscope, scree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e, transmission electronic microscope and histochemical staining; the nuclear and mitochondrial ultrastructure of gastric mucosa were analyzed with energy dispersion X-ray analyser and image analysis system. And the changes of cAMP, lipid peroxide (LPO),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reated group were measur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health control group consisting of 15 volunteers. Results: The symptomatic and pathological therapeutic effect in the treated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contents of Zn, Cu, cAMP, SOD and 3H-TdR LCT in gastric mucosa of the treated group before treatment 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healthy control group, yet all these indexes markedly increased after treatment, while serum LPO level, which increased before treatment was lowered after treatment. All the changes showe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or P〈0.01). Conclusion: WKFG can reverse IM and ATHP in patients of CG-PDS, and the effect may be realized by way of increasing the level of Zn, Cu, cAMP and SOD in gastric mucosa, promoting cell differentiation, enhancing cellular immunity and reducing oxygen free radicals and lipid peroxi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ikangfu Granule Pi-deficiency syndrome precancerosis of gastric mucosa pathophysiologic basis
下载PDF
不同分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病理生理机制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9
6
作者 宋志强 柯美云 +2 位作者 王智凤 方秀才 刘晓红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29-732,共4页
目的 比较不同分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是否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评价80例FD患者[罗马Ⅲ标准,男∶女为22∶58,平均(44.2±14.6)岁]消化不良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分型,并行多种胃肠功能检查.结果 上腹痛综合征(EPS)、... 目的 比较不同分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是否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评价80例FD患者[罗马Ⅲ标准,男∶女为22∶58,平均(44.2±14.6)岁]消化不良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分型,并行多种胃肠功能检查.结果 上腹痛综合征(EPS)、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和混合型三组间在胃排空功能、胃肌电活性、自主神经功能、液体负荷试验同步胃内压测定以及心理评定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餐后饱胀感与胃半排空时间呈正相关(偏相关系数为11.5,P=0.043).早饱与最大饮入量呈负相关(偏相关系数为-6.8,P=0.033).结论 本研究发现罗马Ⅲ分型方法 可能并不能有效地将有不同病理生理机制的FD患者区分开,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病理生理机制 罗马Ⅲ
原文传递
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7
作者 张静 田鸣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78-81,共4页
背景以往研究显示老年患者更易受到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的困扰,近年来随着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的增加,POCD的发生率随之增加,POCD是指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于术后的精神紊乱综合征,... 背景以往研究显示老年患者更易受到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的困扰,近年来随着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的增加,POCD的发生率随之增加,POCD是指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于术后的精神紊乱综合征,包括术后人格、社交能力及认知能力的改变,可导致术后并发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及术后生活质量降低。目的针对高危患者和可纠正的促发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可以降低POCD的发生率,缩短其持续时间,因此现重点综述了POCD可能的发病机制,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以提高老年患者麻醉后恢复质量。内容主要对老年患者POCD的定义、病理生理机制、诊断评估等方面做一综述。趋向POCD的研究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公共医疗卫生课题,有关华人POCD的易感因素、相关动物模型、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病理生理机制
原文传递
老年高血压的病理生理特点 被引量:12
8
作者 杜佳丽 刘梅林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1年第3期196-199,共4页
老年高血压是高血压的一种特殊类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已成为引起心、脑、肾等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正确认识老年高血压的病理生理特点,将有助于更好地指导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老年人 高血压 病理生理
下载PDF
心肾综合征的临床进展 被引量:10
9
作者 杜玲 何青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6年第2期153-157,共5页
心脏或肾脏中任一器官急性或慢性功能障碍时,另一器官继发急性或慢性病变的临床综合征称为心肾综合征(CRS)。根据心肾疾病发生的机制和时间顺序,可将CRS分为5种亚型。CRS的新定义和分型方法的出现,使临床医生对于其理解更加清晰。
关键词 心肾综合征 分型 流行病学 病理生理机制 诊治
下载PDF
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的差异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灵云 蓝宇 王玘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29-833,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病(GERD),即反流性食管炎(RE)、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和Barrett食管(BE)发病机制的差异.方法:113例GERD患者,根据内镜下表现及病理情况分为RE、NERD、BE三组,比较三组患者内镜下表现、食管测压和24hpH监测...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病(GERD),即反流性食管炎(RE)、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和Barrett食管(BE)发病机制的差异.方法:113例GERD患者,根据内镜下表现及病理情况分为RE、NERD、BE三组,比较三组患者内镜下表现、食管测压和24hpH监测指标、合并食管裂孔疝(HH)情况的差异.结果:RE组较NERD组与BE组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减低,但无统计学差异.食管体部各段的收缩波幅比较,RE组减低最明显,NERD组减低最少,两组比较P<0.05;无效食管运功比较,RE组较另两组明显增多(P<0.05).RE、NERD、BE组24h食管pH监测的DeMeester计分分别为90.2、55.2、48.8;RE组以重度酸暴露多见(43%),反流总时间阳性率较高;NERD组以轻度酸暴露多见(45.8%),反流频率阳性率较高;BE组以长反流时间阳性率较高.HH在RE、NERD、BE组中的检出率分别为50%、14.6%、25.7%(P=0.003).结论:下食管括约肌及食管体部运动功能受损程度、酸反流情况的差异可能是造成三种不同类型GERD食管黏膜损伤表现不同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分型 发病机制 食管测压 PH监测
下载PDF
股骨头缺血坏死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7
11
作者 龚跃昆 彭吾训 李世和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106-109,共4页
股骨头缺血坏死动物模型是研究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因、发病机理及其治疗的基础 .就股骨头缺血坏死动物模型的建立作一综述 .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坏死 动物模型 病因 病理机制 治疗
下载PDF
Sturge-Weber综合征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周琴 郑家伟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470-475,共6页
最新研究发现,Sturge-Weber综合征及其相关综合征的所有症状和体征都源于局部原发性静脉发育异常,通过持续性的交通静脉通路和代偿性的侧支静脉通路效应,将静脉高压传递到周围区域。葡萄酒色斑起因于一种血管病症而非神经紊乱,其症状轻... 最新研究发现,Sturge-Weber综合征及其相关综合征的所有症状和体征都源于局部原发性静脉发育异常,通过持续性的交通静脉通路和代偿性的侧支静脉通路效应,将静脉高压传递到周围区域。葡萄酒色斑起因于一种血管病症而非神经紊乱,其症状轻重取决于静脉发育异常的程度和部位。已发表的资料及对Sturge-Weber综合征患者眶周静脉流量进行的研究和多普勒超声波检查都证明了该假说。此种新发现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同时也阐明了组织肥大的机制,治疗目的在于减少侧支静脉血流通路,从而消除葡萄酒色斑,达到美观效果。在某些病例中,侧支静脉血流量的减少,可能会加重大脑淤血及神经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urge—Weber综合征 静脉发育异常 病理学机制 治疗
下载PDF
经鼻高流量氧疗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孙国磊 曹洁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8年第9期54-58,共5页
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是通过无需密封的鼻导管直接将一定氧浓度的高流量的空氧混合气体输送给患者的一种氧疗方式。此装置能提供精确可控的氧浓度(21%~100%),精准调节的流量(0~60 L/min)和保持健康成人肺部湿度和温度(37℃,44 mg/L)... 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是通过无需密封的鼻导管直接将一定氧浓度的高流量的空氧混合气体输送给患者的一种氧疗方式。此装置能提供精确可控的氧浓度(21%~100%),精准调节的流量(0~60 L/min)和保持健康成人肺部湿度和温度(37℃,44 mg/L)的最佳环境。其在临床中已逐渐被关注和应用。根据此装置的特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病理生理学特点和此装置临床应用现状进行归纳总结。HFNC在AECOPD患者中已开始应用,较普通氧疗能更好地改善氧合;较无创通气有更优越的舒适性及耐受性;能与无创通气交替使用,和有创通气序贯治疗。但HFNC在AECOPD患者中的应用经验有限,还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鼻高流量氧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病理生理学特点
原文传递
偏头痛增加缺血性卒中风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崔淑慧 陈宁 何俐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12期1309-1315,共7页
流行病学数据已证实偏头痛可能增加缺血性卒中风险,神经影像学研究也显示偏头痛与脑结构异常有关。但联系偏头痛与缺血性脑疾病的可能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的假说包括药物和生活方式等外界因素影响、内皮功能障碍和凝血异常、... 流行病学数据已证实偏头痛可能增加缺血性卒中风险,神经影像学研究也显示偏头痛与脑结构异常有关。但联系偏头痛与缺血性脑疾病的可能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的假说包括药物和生活方式等外界因素影响、内皮功能障碍和凝血异常、皮层扩散抑制等。本文就近年来偏头痛增加缺血性卒中风险的流行病学、神经影像学和遗传学的证据,以及目前涉及的可能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给予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缺血性卒中 病理生理机制 皮层扩散抑制
下载PDF
神经源性炎症与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郭丽 王舒 石学敏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年第3期243-245,共3页
检索整理近十年的有关神经源性炎症与偏头痛关系的研究文献,探索神经源性炎症与偏头痛病理生理机制的关系。
关键词 神经源性炎症 偏头痛 病理生理
下载PDF
癌性恶病质肌肉减少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方法 被引量:5
16
作者 汪立鑫 周岩冰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3期179-185,共7页
肌肉减少是处于恶病质期癌症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之一。癌性恶病质下肌肉减少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在慢性炎症介导下出现的肌肉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通路异常。目前针对癌性恶病质肌肉减少的治疗主要包括激素治疗、营养支持、运动疗法和其... 肌肉减少是处于恶病质期癌症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之一。癌性恶病质下肌肉减少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在慢性炎症介导下出现的肌肉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通路异常。目前针对癌性恶病质肌肉减少的治疗主要包括激素治疗、营养支持、运动疗法和其他药物,但目前仍无法实际有效地阻止肌肉丢失和增强肌肉功能。增进了解癌性恶病质下肌肉减少的发病机制有助于寻找多靶点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性恶病质 肌肉减少 病理生理机制 治疗方法
原文传递
Necroptosis信号通路与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牧 黄雷 《生命科学》 CSCD 2012年第7期666-673,共8页
Necroptosis是一种可调控的细胞程序性坏死途径,它具有与不可调控性细胞坏死相同的形态学特征。Necroptosis是caspase非依赖的。当细胞凋亡被阻断时,necroptosis信号通路由死亡结构域激活启动,其中RIP1的活化是necroptosis的关键步骤,... Necroptosis是一种可调控的细胞程序性坏死途径,它具有与不可调控性细胞坏死相同的形态学特征。Necroptosis是caspase非依赖的。当细胞凋亡被阻断时,necroptosis信号通路由死亡结构域激活启动,其中RIP1的活化是necroptosis的关键步骤,该步骤可被necrostatin-1特异性抑制。近期研究表明,necroptosis在缺血性损伤、神经退行性疾病、恶性肿瘤、病毒感染和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有望作为药物开发的新靶点。对necroptosis的发现历程、信号通路及其在疾病病理生理机制中的作用和靶向necroptosis的治疗等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CROPTOSIS 信号通路 病理生理机制 靶向治疗
原文传递
中医“有证无病”“有证有病”和“无证有病”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基础的现代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尹光耀 刘敏丰 +2 位作者 沈小静 陈一 张武宁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156-2160,共5页
目的:探索中医"有证无病""有证有病"和"无证有病"的现代病理生理学基础。方法:取188例脾虚证患者胃黏膜和42例平素无临床症状的志愿献血者的胃黏膜,在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组织化学染色... 目的:探索中医"有证无病""有证有病"和"无证有病"的现代病理生理学基础。方法:取188例脾虚证患者胃黏膜和42例平素无临床症状的志愿献血者的胃黏膜,在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胃黏膜超微结构、细胞核和线粒体超微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同步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分析仪、图象分析系统、放射免疫法和化学发光法测定生物活性物质。结果:胃粘膜cAMP、SOD、Zn、Cu和线粒体Zn、Cu的量,以及线粒体及嵴的数目减少,随健康对照组、有证无病组(脾气虚证F组、脾阳虚证F组)、有病无证组、有证有病组(脾气虚证G组、脾阳虚证G组、脾阴虚证G组和脾虚气滞证G组)的顺序递减,(P<0.05或P<0.01);细胞核DNA、Zn和Cu随上述顺序递增,(P<0.05或P<0.01)。结论:胃粘膜cAMP、SOD、Zn、Cu,线粒体Zn、Cu和细胞核DNA、Zn、Cu的量变,以及线粒体及嵴的数目减少,既是胃黏膜组织结构产生病变的物质基础,也是决定有证无病、有病无证和有病有证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证无病 有病无证 有证有病 现代病理基础 现代病理生理学基础
原文传递
应激颗粒的形成与生物学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新颖 华子春 殷武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37-844,共8页
真核细胞对外界压力刺激会做出一系列应答反应,如暂停蛋白质翻译系统,从而使细胞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压力。通过应激颗粒(stress granules,SG)的形成包裹未被翻译的mRNA是该适应性调节的重要方式。研究表明,环境压力导致eIF2α上游激酶的... 真核细胞对外界压力刺激会做出一系列应答反应,如暂停蛋白质翻译系统,从而使细胞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压力。通过应激颗粒(stress granules,SG)的形成包裹未被翻译的mRNA是该适应性调节的重要方式。研究表明,环境压力导致eIF2α上游激酶的激活从而磷酸化eIF2α,翻译起始受阻,随后,TIA-1、TTP等蛋白迅速与mRNP结合聚集成SG,并在微管蛋白的帮助下进一步向细胞核聚集,形成成熟的SG。当压力消失,SG依赖微管及其动力蛋白进行解聚,释放包裹的mRNA及蛋白。细胞内成熟的SG在转录后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通过其组成蛋白在肿瘤凋亡、病毒侵染、免疫、炎症反应及由蛋白错误折叠引起的疾病中发挥作用。该文首次综述了压力颗粒研究进展,为充分认识SG的病理生理性调节功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反应 应激颗粒 转录后调控 病理生理意义
原文传递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机制与治疗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东森(综述) 吴庆建(审校)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278-282,共5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是指发生在血管痉挛前,蛛网膜下腔出血后72h内大脑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包括脑灌注变化、炎症反应、活性氧自由基的产生、皮质弥散去极化、血脑屏障破坏及神经细胞死亡等。本文主要总结了目前早期脑损伤发生的...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是指发生在血管痉挛前,蛛网膜下腔出血后72h内大脑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包括脑灌注变化、炎症反应、活性氧自由基的产生、皮质弥散去极化、血脑屏障破坏及神经细胞死亡等。本文主要总结了目前早期脑损伤发生的研究最新进展,旨在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研究及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病理生理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