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方法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1
作者 曾玉林 张健 +1 位作者 林旭 钟泽莅 《临床骨科杂志》 2023年第1期107-111,共5页
目的比较不锈钢缝线三维立体缝合逐级复位固定与克氏针钢丝捆扎“8”字张力带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疗效。方法将40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按照固定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不锈钢缝线三维立体缝合逐级复位固定治疗,20例)和对照组(采用克氏针... 目的比较不锈钢缝线三维立体缝合逐级复位固定与克氏针钢丝捆扎“8”字张力带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疗效。方法将40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按照固定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不锈钢缝线三维立体缝合逐级复位固定治疗,20例)和对照组(采用克氏针钢丝捆扎“8”字张力带治疗,20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15个月。手术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关节面平整,均达解剖复位,切口均一期愈合。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曲活动度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步态均无明显异常;采用Lysholm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的优良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克氏针钢丝捆扎“8”字张力带相比,不锈钢缝线三维立体缝合逐级复位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更利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下极骨折 不锈钢缝线 三维复位固定 克氏针张力带 内固定
下载PDF
改良垂直钢丝技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何双建 黄晓义 +3 位作者 严斌 朱剑 叶峥 赵建宁 《实用骨科杂志》 2017年第11期983-985,1003,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独立垂直钢丝方法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建立改良独立垂直钢丝技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三维模型,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改良技术的生物力学特性。评估2013年3月至2016年1月应用改良独立垂直钢丝技术治疗髌骨下极粉... 目的探讨改良独立垂直钢丝方法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建立改良独立垂直钢丝技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三维模型,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改良技术的生物力学特性。评估2013年3月至2016年1月应用改良独立垂直钢丝技术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15例患者的临床效果。记录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术后并发症。结果 12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13~35个月,平均(21.08±6.81)个月。手术时间23~60min,平均(42.50±12.80)min。切口长度6~12cm,平均(7.75±1.81)cm。12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断裂,无感染,1例术后8个月环扎钢丝打结处出现松动。最后随访Bostman评分28~30分,平均(29.16±0.834)分。最后随访膝关节活动范围125°~135°,平均(131.25±3.1)°。结论改良独立垂直钢丝技术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有更强的生物力学强度,术后即可进行膝关节伸屈功能锻炼和完全负重行走。手术方法简单有效,手术时间更短,创伤更小,费用低廉,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下极 骨折 垂直钢丝
下载PDF
带线锚钉联合髌骨纵向钻孔Nice结捆扎技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欣 袁建敏 +2 位作者 丁国正 马能峰 程文静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75-680,共6页
目的探讨带线锚钉联合髌骨纵向钻孔Nice结捆扎技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1年6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37例单侧髌骨下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7例采用带线锚钉联合髌骨纵向钻孔Nice结捆扎技术(A组),20... 目的探讨带线锚钉联合髌骨纵向钻孔Nice结捆扎技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1年6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37例单侧髌骨下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7例采用带线锚钉联合髌骨纵向钻孔Nice结捆扎技术(A组),20例采用传统克氏针张力带技术(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骨折侧别、合并内科疾病以及术前血红蛋白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Bostman评分(运动范围、疼痛、日常工作、肌肉萎缩、助行辅助物、关节积液、打软腿、爬楼梯)及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年,平均1.7年。X线片复查示,A组骨折均愈合,B组2例骨折不愈合;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膝关节活动度以及Bostman评分中的运动范围评分、总分以及疗效评定均优于B组(P<0.05),两组Bostman评分中其他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B组发生2例内固定失效、1例内固定激惹,A组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克氏针张力带技术相比,带线锚钉联合髌骨纵向钻孔Nice结捆扎技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操作简便、固定牢靠,术后患者能尽早开始康复锻炼,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下极骨折 带线锚钉 Nice结 内固定
原文传递
髌骨下极非关节面骨折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友银 吴华川 倪卫东 《医学综述》 2020年第14期2834-2838,共5页
髌骨下极是指髌骨远端1/4无关节软骨覆盖的部分,此部分骨折是一类特殊的非关节面骨折,AO/OTA分型为34A1。髌骨远端有髌韧带附着,传递股四头肌肌力参与伸膝活动的完成,是构成伸膝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术治疗的目的之一是恢复伸膝装置... 髌骨下极是指髌骨远端1/4无关节软骨覆盖的部分,此部分骨折是一类特殊的非关节面骨折,AO/OTA分型为34A1。髌骨远端有髌韧带附着,传递股四头肌肌力参与伸膝活动的完成,是构成伸膝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术治疗的目的之一是恢复伸膝装置的完整性,重建髌韧带。近年来随着骨折治疗理念的革新以及新型内固定物的出现,临床医师提出了多种手术策略,除广泛应用的张力带固定技术外,还包括髌骨周围环扎、聚髌器、特殊钢板固定、髌骨部分切除、带线锚钉重建髌韧带等,但各有利弊,尚未有权威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下极 骨折 内固定
下载PDF
带孔克氏针缆索系统与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疗效比较
5
作者 郁新建 殷吉强 +3 位作者 卢海丹 吴洁石 薛骏 徐瑞生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8年第5期275-279,共5页
目的比较新型带孔克氏针缆索系统与传统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疗效,探索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新方法。方法将2014年2月至2017年7月无锡市锡山区中医医院收治的32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新型固... 目的比较新型带孔克氏针缆索系统与传统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疗效,探索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新方法。方法将2014年2月至2017年7月无锡市锡山区中医医院收治的32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新型固定组(采用带孔克氏针缆索系统固定)和传统固定组(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每组16例。观察两组内固定后即刻膝关节被动屈伸的安全活动度,以及术后1、3、6个月时膝关节主动活动的屈伸活动度(ROM),评估术后6个月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记录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8.5个月。术后骨折对位良好,新型固定组患者术中及术后1、3个月膝关节ROM明显大于传统固定组,术后6个月Bostman评分优良率明显优于传统固定组(P <0.05)。随访期间新型固定组未发生克氏针移位、缆索断裂或切割骨块、骨折块移位等内固定相关不良事件,传统固定组骨折块部分移位2例、钢丝断裂2例、内固定周围组织刺激征2例。结论与传统克氏针张力带固定相比,采用新型带孔克氏针缆索系统治疗髌骨下极骨折固定可靠、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少,短期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下极 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固定钢丝 克氏针 张力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