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55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M_(2.5) in China:Measurements,sources,visibility and health effects,and mitigation 被引量:179
1
作者 David Y.H.Pui Sheng-Chieh Chen Zhili Zuo 《Particu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26,共26页
Concern over the health effects of fine particles in the ambient environment led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to develop the first standard for PM2.5 (particulate matter less than 2.5 μm) in 1997. The P... Concern over the health effects of fine particles in the ambient environment led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to develop the first standard for PM2.5 (particulate matter less than 2.5 μm) in 1997. The Particle Technology Labora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has helped to establish the PM2.5 standard by developing many instruments and samplers to perform atmospheric measurements.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various aspects of PM2.5, including its measurement, source apportionment, visibility and health effects, and mitigation. We focus on PM2.s studies in China and where appropriate, compare them with those obtained in the U.S. Based on accurate PM2.5 sampling, chemical analysis,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models, the major PM2.5 sources in China have been identified to be coal combustion, motor vehicle emissions, and industrial sources. Atmospheric visibility has been found to correlate well with PM2.s concentration. Sulfate, ammonium, and nitrate carried by PM2.s, commonly found in coal burning and vehicle emissions, are the dominant contributors to regional haze in China. Short-term exposure to PM2.s i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the increased risk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from cardiovascular and respiratory diseases in China. The strategy for PMzs mitigation must be based on reducing the pollutants from the two primary sources of coal-fired power plants and vehicle emissions. Although conventional Particulate Emission Control Devices (PECD) such as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s in Chinese coal-fired power plants are generally effective for large particles, most of them may not have high collection efficiency of PM2.5. Baghouse filtration is gradual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PECD to increase the PM2.5 collection efficiency. By adopting stringent vehicle emissions standard such as Euro 5 and 6, the emissions from vehicles can be gradually reduced over the years.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from collaboration among academia, government, and industries, can effectively manage and mitigate the PM2.s 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in ChinaAtmospheric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PM2.5 samplingChemical composition of PM2.sSource apportionment modelsPM2.5 health impactPM2.s mitigationCoal-fired power plantparticle emission control devices (PECD)Baghouse filtrationIntegrative approach
原文传递
北京夏季高温高湿和降水过程对大气颗粒物谱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19
2
作者 胡敏 刘尚 +4 位作者 吴志军 张静 赵云良 Birgit Wehner Alfred Wiedensohler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293-2298,共6页
2004—07—13~2004—08—23使用TDMPS-APS系统在线测量颗粒物的数浓度谱分布,并于07—16~07—18选取了高温闷热夜晚、日间高温高湿和雨后晴朗干洁3种天气条件,使用多级串联撞击式采样器(MOUDI)测量颗粒物的质量浓度谱分布,结果... 2004—07—13~2004—08—23使用TDMPS-APS系统在线测量颗粒物的数浓度谱分布,并于07—16~07—18选取了高温闷热夜晚、日间高温高湿和雨后晴朗干洁3种天气条件,使用多级串联撞击式采样器(MOUDI)测量颗粒物的质量浓度谱分布,结果表明,高温高湿天气条件下颗粒物的污染、尤其细粒子污染严重,导致很低的能见度(2.5km);PM1.8和PM10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70.68μg/m^3和249.35μg/m^3,细粒子质量浓度占PM10的68%;粒径为50~100nm颗粒物的数浓度最高,为2×10^4~3×10^4个/cm^3;降雨过程对粗粒子和细粒子均有去除作用,对细粒子的去除作用尤为明显;降雨后PM10和PM1.8浓度分别比降雨前降低3倍和6倍;降雨过后的晴朗干洁天气有利于新粒子(3~20nm)的生成,生成的新粒子快速长大到50~100nm;随着污染物的累积,以后几天内又变为污染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质量浓度谱分布 数浓度谱分布 高温 高湿 降雨
下载PDF
大气气溶胶研究新动向 被引量:94
3
作者 汪安璞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0-15,共6页
本文概述了近年大气气溶胶研究的四个主要方面:大气气溶胶的表征、大气化学过程与气候变化、健康效应等的概况.阐明了当今大气气溶胶研究的趋向,主要着重于PM_(10)和PM_(2.5)细颗粒(可吸入颗粒物或二次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性与环境行为... 本文概述了近年大气气溶胶研究的四个主要方面:大气气溶胶的表征、大气化学过程与气候变化、健康效应等的概况.阐明了当今大气气溶胶研究的趋向,主要着重于PM_(10)和PM_(2.5)细颗粒(可吸入颗粒物或二次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性与环境行为、生态效应,更重视气溶胶的非均相化学反应过程;其研究范围,从平流层向对流层发展,并密切结合气候变化、健康影响等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综合性研究.大气气溶胶化学已成为当今大气化学研究最前沿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颗粒物 大气物质 污染物质
下载PDF
激光粒度分析和筛分法测粒径分布的比较 被引量:82
4
作者 李文凯 吴玉新 +2 位作者 黄志民 樊融 吕俊复 《中国粉体技术》 CAS 2007年第5期10-13,共4页
分别采用筛分法和马尔文激光粒度分析仪两种方法对16种颗粒的粒径分布进行了测量。通过比较,发现两种测量手段得到的粒径分布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马尔文激光粒度方法对颗粒粒径的测量结果偏小,受颗粒形状的影响很大;筛分法对微细颗粒的... 分别采用筛分法和马尔文激光粒度分析仪两种方法对16种颗粒的粒径分布进行了测量。通过比较,发现两种测量手段得到的粒径分布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马尔文激光粒度方法对颗粒粒径的测量结果偏小,受颗粒形状的影响很大;筛分法对微细颗粒的测量误差较大,但对大粒径颗粒的测量较为准确。通过对不同粒径段灰颗粒的显微照相,发现细颗粒的团聚是筛分法测量小颗粒结果偏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 粒径分布 筛分 激光粒度分析
下载PDF
现代颗粒粒度测量技术 被引量:53
5
作者 胡松青 李琳 +1 位作者 郭祀远 蔡妙颜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8-61,共4页
颗粒粒度的测定已成为现代测量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介绍了筛分法、显微镜法、沉降分析法、电感应法等传统颗粒粒度测量技术的方法和原理 ,并着重介绍了光散射法、质谱法。
关键词 颗粒 粒度 光散射法 质谱法 筛分法 显微镜法 沉降分析法 电感应法 测量技术
下载PDF
交流输电线路模型在山火条件下的击穿机理 被引量:78
6
作者 吴田 胡毅 +3 位作者 阮江军 刘凯 刘庭 陈成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15-1122,共8页
近年来我国电网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越来越多的线路经过山区,而在输电线路附近发生的林火常常引发线路发生跳闸或停运事故,严重威胁到电力系统的安全和可靠性。为了分析交流输电线路在山火条件下的击穿机理,采用导线-板间隙模拟输电线... 近年来我国电网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越来越多的线路经过山区,而在输电线路附近发生的林火常常引发线路发生跳闸或停运事故,严重威胁到电力系统的安全和可靠性。为了分析交流输电线路在山火条件下的击穿机理,采用导线-板间隙模拟输电线路的相地间隙和模拟山火的方法研究了电极、温度、碱金属盐KCl、导体表面的颗粒以及烟气与火焰混合区对导线-板间隙绝缘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山火条件下,击穿电压出现明显降低,特别是火焰的高温和颗粒会导致间隙的绝缘强度发生剧烈降低。由输电线路因山火闪络的分析得到,线路间隙绝缘强度剧烈降低是火焰温度、电子和离子以及固体颗粒共同作用的结果,单一因素的作用不足以导致输电线路绝缘发生明显下降而引发跳闸事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路 山火 击穿机理:颗粒 火焰电导率 火焰温度
下载PDF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被引量:36
7
作者 桂满昌 王殿斌 +3 位作者 张洪 颜鸣皋 李昊 周彼德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1996年第3期65-71,共7页
综述了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及其优缺点,以及该材料在宇航、汽车等领域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 颗粒增强 铝合金 复合材料 铝基
下载PDF
有机气溶胶的来源与形成研究现状 被引量:67
8
作者 谢绍东 于淼 姜明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933-1939,共7页
介绍了有机气溶胶来源与形成的研究现状,从有机气溶胶的化学组成特征、一次有机气溶胶的来源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机制论述其研究进展.一次有机气溶胶主要来源于烹调油烟、机动车排放、生物质燃烧、工业或民用燃油锅炉释放出的有机物... 介绍了有机气溶胶来源与形成的研究现状,从有机气溶胶的化学组成特征、一次有机气溶胶的来源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机制论述其研究进展.一次有机气溶胶主要来源于烹调油烟、机动车排放、生物质燃烧、工业或民用燃油锅炉释放出的有机物,还有道路扬尘、沥青、刹车尘、轮胎屑、室外香烟烟雾、以及高等植物蜡、细菌活动和草本植物等.大气中的半挥发性有机物可通过物理和化学吸附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一些挥发性有机物可通过气相化学反应转化为低挥发性的物质并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其主要前体物是芳香族化合物,如苯、甲苯、二甲苯,以及烯烃、烷烃、环烷烃、萜烯和生物排放的非饱和氧化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有机气溶胶 挥发性有机物 半挥发性有机物 颗粒物 有机碳
下载PDF
图像分析的颗粒形状参数描述 被引量:57
9
作者 涂新斌 王思敬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59-662,共4页
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在颗粒形状分析中常用的参数 ,并在实际应用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指出 ,利用颗粒面积和周长得到的参数S1 1 是描述颗粒形状效果比较好的参数之一。笔者结合试验中的实际应用 。
关键词 颗粒 形状系数 图像分析
下载PDF
北京大气颗粒物数浓度粒径分布特征及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 被引量:64
10
作者 郎凤玲 闫伟奇 +1 位作者 张泉 曹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53-1159,共7页
2011年11月~2012年8月,采用WPS宽范围粒径谱仪在北京地区连续监测10nm^10μm间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数浓度,并同步记录气象参数.结果表明,颗粒物数浓度均值为25014个/cm3,多呈单峰或双峰模式分布,其中冬季均值为31007个/cm3,春季23152个/c... 2011年11月~2012年8月,采用WPS宽范围粒径谱仪在北京地区连续监测10nm^10μm间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数浓度,并同步记录气象参数.结果表明,颗粒物数浓度均值为25014个/cm3,多呈单峰或双峰模式分布,其中冬季均值为31007个/cm3,春季23152个/cm3,夏季20882个/cm3,冬季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爱根核模态及积聚模态均呈现冬季高、春夏低的态势;核模态春季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各气象因素中,风速影响最为显著,粒径大于20nm颗粒物数浓度与风速呈反比.核模态与爱根核模态粒子数浓度在交通早高峰、正午与晚间高于其他时段,积聚模态粒子数浓度变化则相对平缓,夜间显著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数浓度 粒径分布 气象条件
下载PDF
极性晶体电气石颗粒的电极性观察 被引量:48
11
作者 冀志江 金宗哲 +2 位作者 梁金生 王静 颜学武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03-508,共6页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电子探针 (EPA)、浮选烘干等手段研究了黑色电气石粉体的带电性质。从电气石粉体的扫描电镜照片中发现 ,电气石颗粒间存在吸引与排斥 ;在电子探针研究中 ,首次直接观察到了电气石颗粒的自发极化产生的电极性...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电子探针 (EPA)、浮选烘干等手段研究了黑色电气石粉体的带电性质。从电气石粉体的扫描电镜照片中发现 ,电气石颗粒间存在吸引与排斥 ;在电子探针研究中 ,首次直接观察到了电气石颗粒的自发极化产生的电极性。电子束轰击电气石微米颗粒后的显微照片中 ,轰击区域呈现半明半暗形貌 ,这种形貌反映了电气石颗粒自发极化的存在。并讨论了电气石颗粒表面电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性晶体 电气石 颗粒 电极性 自发极化 电偶极子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Solid-liquid Two-phase Flow in Centrifugal Pump 被引量:56
12
作者 ZHANG Yuliang LI Yi +2 位作者 CUI Baoling ZHU Zuchao DOU Huashu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1期53-60,共8页
The flow with solid-liquid two-phase media inside centrifugal pumps is very complicated and the relevant method for the hydraulic design is still immature so far. There exist two main problems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 The flow with solid-liquid two-phase media inside centrifugal pumps is very complicated and the relevant method for the hydraulic design is still immature so far. There exist two main problems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two-phase flow pumps, i.e., low overall efficiency and severe abrasion. In this study, the three-dimensional, steady, incompressible, and turbulent solid-liquid two-phase flows in a low-specific-speed centrifugal pump are numerically simulated and analyzed by using a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code based on the mixture model of the two-phase flow and the RNG k-~ two-equation turbulence model, in which the influences of rotation and curvature are fully taken into account. The coupling between impeller and volute is implemented by means of the frozen rotor metho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predicted indicate that the solid phase properties in two-phase flow, especially the concentration, the particle diameter and the density, have strong effects on the hydraulic performance of the pump. Both the pump head and the efficiency are reduced with increasing particle diameter or concentration. However, the effect of particle density on the performance is relatively minor. An obvious jet-wake flow structure is presented near the volute tongue and becomes more remarkable with increasing solid phase concentration. The suction side of the blade is subject to much more severe abrasion than the pressure side. The obtained results preliminarily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lid-liquid two-phase flow in the centrifugal pump, and are helpful for improvement and empirical correction in the hydraulic design of centrifugal pum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ifugal pump solid-liquid two-phase particle property hydraulic performance ABRAS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下载PDF
颗粒增韧陶瓷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3
作者 郝春成 崔作林 +1 位作者 尹衍升 龚红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8-30,共3页
综述了几种主要的颗粒增韧陶瓷的增韧机理,并从晶界应力设计、纳米颗粒增韧、金属及金属间化合物增韧陶瓷等几方面对颗粒增韧陶瓷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 复合材料 颗粒增韧陶瓷 纳米粒子 金属间化合物 增韧机理 应力设计 金属 韧性
下载PDF
室内颗粒物的来源、健康效应及分布运动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14
作者 赵彬 陈玖玖 +1 位作者 李先庭 陈曦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5-68,共4页
室内的颗粒物质与室内空气品质(indoorairquality熏IAQ)有着密切关系。颗粒物质可能给人体健康或者其他设备和物品带来危害。该文回顾了室内颗粒物的来源及其影响,综述了室内颗粒物分布及其穿透、沉降、二次悬浮等运动的研究状况,并就... 室内的颗粒物质与室内空气品质(indoorairquality熏IAQ)有着密切关系。颗粒物质可能给人体健康或者其他设备和物品带来危害。该文回顾了室内颗粒物的来源及其影响,综述了室内颗粒物分布及其穿透、沉降、二次悬浮等运动的研究状况,并就未来的研究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室内 颗粒物 室内空气品质
下载PDF
基于核主成分分析和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的滑坡位移预测 被引量:54
15
作者 彭令 牛瑞卿 +1 位作者 赵艳南 邓清禄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8-152,161,共6页
利用核主成分分析法对滑坡位移影响因子进行特征提取,以获得的主成分作为支持向量机的特征向量建立支持向量机模型,其中模型参数通过粒子群算法进行选择优化,构建出核主成分分析和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协同模型,对滑坡相对位移进行预测... 利用核主成分分析法对滑坡位移影响因子进行特征提取,以获得的主成分作为支持向量机的特征向量建立支持向量机模型,其中模型参数通过粒子群算法进行选择优化,构建出核主成分分析和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协同模型,对滑坡相对位移进行预测。预测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0.760和7.563%,与其他预测模型相比,其拟合和泛化能力最优,表明核主成分分析和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协同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监测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位移预测 核主成分分析 粒子群优化 支持向量机
原文传递
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及进展 被引量:18
16
作者 张泰 《辽宁化工》 CAS 1999年第1期3-8,共6页
阐述了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应用及国内外进展情况。
关键词 纳米材料 超微细粒子 制备 进展
下载PDF
空间自相关的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效应 被引量:53
17
作者 陈江平 张瑶 余远剑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597-1606,共10页
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modifiable areal unit problem,MAUP)效应是对空间数据分析结果产生不确定性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空间自相关分析中也不例外。本文分别利用网格模拟数据和中国人均GDP实例数据为数据源,以全局Moran's I系数来... 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modifiable areal unit problem,MAUP)效应是对空间数据分析结果产生不确定性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空间自相关分析中也不例外。本文分别利用网格模拟数据和中国人均GDP实例数据为数据源,以全局Moran's I系数来探究空间自相关统计中的MAUP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变量的空间自相关程度依赖于空间的粒度大小与单元的划分方法,但空间单元的变化与自相关性并不存在某种函数关系。因此,在进行空间自相关研究时必须选择合适的地理单元的粒度大小和分区。最后本文给出一种基于地统计内插方法来降低MAUP对空间自相关分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UP 空间自相关 空间分析 粒度 区划
原文传递
南京北郊冬季大气气溶胶及其湿清除特征研究 被引量:52
18
作者 康汉青 朱彬 樊曙先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23-530,共8页
利用WPS(宽范围颗粒粒径谱仪)、雨滴谱仪和雾滴谱仪测量了2007~2008年冬季南京北郊大气气溶胶数浓度谱分布和降水强度,分析了气溶胶粒子的分布特征以及气溶胶粒径与湿清除系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气溶胶粒子具有明显的双峰型日变化特征,... 利用WPS(宽范围颗粒粒径谱仪)、雨滴谱仪和雾滴谱仪测量了2007~2008年冬季南京北郊大气气溶胶数浓度谱分布和降水强度,分析了气溶胶粒子的分布特征以及气溶胶粒径与湿清除系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气溶胶粒子具有明显的双峰型日变化特征,数浓度主要集中在0.02~0.2μm粒径范围内,受汽车尾气排放、混合层高度变化以及颗粒物水平输送的影响较大。降雨、降雪和雾过程都对气溶胶粒子有不同程度的清除,降雨和浓雾对核模态和粗模态的气溶胶粒子的清除能力显著,降雪对粒径小于0.03μm的气溶胶粒子的清除能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数浓度 湿清除
下载PDF
燃煤过程中颗粒物的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19
作者 于敦喜 徐明厚 +2 位作者 易帆 黄建辉 李庚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12,共6页
介绍了煤粉燃烧过程中颗粒物的形成机理 ,包括亚微米飞灰和残灰颗粒的主要形成途径 .亚微米颗粒主要来自无机物的气化 -凝结过程 ,在高温条件下无机矿物首先以氧化物、次氧化物或原子的形式气化 ,当温度降低时 ,无机蒸气通过均相成核、... 介绍了煤粉燃烧过程中颗粒物的形成机理 ,包括亚微米飞灰和残灰颗粒的主要形成途径 .亚微米颗粒主要来自无机物的气化 -凝结过程 ,在高温条件下无机矿物首先以氧化物、次氧化物或原子的形式气化 ,当温度降低时 ,无机蒸气通过均相成核、异相冷凝、凝并、团聚等过程形成细微颗粒 .残灰由残留在焦炭颗粒中的矿物转化而成 ,焦炭破碎和表面灰的聚合是决定残灰最终粒径分布的主要过程 ,除此之外 ,对于含外来矿物较多的煤种 ,矿物破碎对残灰颗粒的形成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最后对燃煤过程中颗粒物的形成机理研究提出了建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 颗粒物 形成机理
下载PDF
Component azimuths of the CEArray stations estimated from P-wave particle motion 被引量:48
20
作者 Fenglin Niu Juan Li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1年第1期3-13,共11页
The recently built China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consists of the China National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CNDSN), 31 regional seismic networks and several small aperture arrays with more than 1 000 stations including... The recently built China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consists of the China National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CNDSN), 31 regional seismic networks and several small aperture arrays with more than 1 000 stations including 850+ broadband stations. It forms a gigantic seismic array that provides an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to study the Earth's deep interior besides its routine task of seismic monitoring. Many modern seismic studies rely on rotation of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omponents in order to separate different types of seismic waves. Knowledge of the orientations of the two horizontal components thus is important to perform a correction rotation. We analyzed particle motions of teleseismic P waves recorded by the network and used them to estimate the northcomponent azimuth of each station. An SNR-weighted-multi-event method was introduced to obtain component azimuths that best explain the P-wave particle motions of all the events recorded at a station. The method provides robust estimates including a measurement error calculated from background noise levels. We found that about one third of the stations have some sort of problems, including misorientation of the two horizontal components, mislabeling and polarity reversal in one or more components. These problems need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for any rotation based seismic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wave particle motion back azimuth component azimuth CEArra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