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首次治疗部分缓解时NLR、MLR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9
1
作者 王豪言 孙晓白 +3 位作者 李梦一 牛俊伟 白炎亮 孙恺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8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首次治疗部分缓解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经治疗后首次部分缓解的MM患者106例,随访观察患者生存情况,计算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采用...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首次治疗部分缓解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经治疗后首次部分缓解的MM患者106例,随访观察患者生存情况,计算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首次部分缓解时NLR和MLR预测患者预后的效能并获取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NLR组、低NLR组和高MLR组、低MLR组,分别比较高NLR组与低NLR组、高MLR组与低MLR组患者的PFS和OS。收集首次部分缓解时患者的年龄、性别、血红蛋白、白/球蛋白比值、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血清钙、胱抑素C、轻链类型、NLR、MLR资料,纳入Cox回归分析模型,分析MM患者PFS、OS的影响因素。结果106例患者随访至2022年10月,死亡27例,总生存率为74.5%。患者中,高NLR组(NLR>2.14)49例、低NLR组(NLR≤2.14)57例和高MLR组(MLR>0.36)46例、低MLR组(MLR≤0.36)60例。低NLR组尿酸<283.5μmol/L者比例高于高NLR组,低MLR组Hb≥96 g/L者比例高于高MLR组(P均<0.05)。高NLR组中位PFS和中位OS低于低NLR组,高MLR组中位OS低于低MLR组(P均<0.05)。首次部分缓解时NLR是MM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白球比和NLR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MM患者首次治疗部分缓解时的NLR、MLR与预后有关,其中NLR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NLR升高提示预后不良,NLR可作为MM诱导治疗中间阶段评估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部分缓解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IgA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赵颖 张丽洁 +3 位作者 马爽 蒲薪羽 桑胜华 肖静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23年第6期516-521,共6页
目的评价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IgA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肾活检确诊且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的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利妥昔单抗治疗后患者缓解率、复发率及不良事... 目的评价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IgA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肾活检确诊且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的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利妥昔单抗治疗后患者缓解率、复发率及不良事件等。结果共纳入30例患者,与基线相比,利妥昔单抗治疗后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上升(P<0.05);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蛋白/肌酐比值均显著下降(P<0.01);血清肌酐、肾小球滤过率无明显变化(P>0.05)。按照病理类型分为3组,其中IgA肾病(IgAN)组8例,IgA肾病伴微小病变肾病(IgAN-MCD)组10例,IgA肾病伴膜性肾病(IgAN-MN)组12例。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三组缓解率,三组的中位缓解时间分别为212 d、29 d和95 d。IgAN-MCD组与IgAN-MN组累积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7,P=0.016),IgAN组与IgAN-MCD组、IgAN组与IgAN-MN组累积缓解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0例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前复发率为76.77%(23/30),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复发率降至30%(9/30)。随访期间未见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利妥昔单抗可诱导IgA肾病患者缓解,降低IgA肾病患者复发风险,且对IgAN-MCD累积诱导缓解率较IgAN-MN佳,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 IGA肾病 完全缓解 部分缓解 肾病综合征
下载PDF
榄香烯乳姑息性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3
作者 纪华清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1997年第S1期9-10,共2页
通过对58例经榄香烯乳治疗的晚期恶性肿瘤病人的临床研究,结果提示:CR5例(8.6%),PR24例(41.4%),总有效率50%,Karnofshy评分上升率62.7%。该药的优点是不良反应小,易于被年老体弱癌症患者... 通过对58例经榄香烯乳治疗的晚期恶性肿瘤病人的临床研究,结果提示:CR5例(8.6%),PR24例(41.4%),总有效率50%,Karnofshy评分上升率62.7%。该药的优点是不良反应小,易于被年老体弱癌症患者所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榄香烯乳 治疗学
下载PDF
调节T细胞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反应的影响
4
作者 蒋引娣 李月 +2 位作者 刘接班 焦雯静 张亚莉 《海南医学》 CAS 2020年第24期3222-3224,共3页
目的探索骨髓中调节T细胞(Treg)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治疗反应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分析仪对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在咸阳市中心医院血液内科就诊的以硼替佐米为基础治疗方案的65例初治MM患者骨髓中的Treg进行分析,以患者Treg的中... 目的探索骨髓中调节T细胞(Treg)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治疗反应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分析仪对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在咸阳市中心医院血液内科就诊的以硼替佐米为基础治疗方案的65例初治MM患者骨髓中的Treg进行分析,以患者Treg的中位数作为临界值,分为高Treg组(Treg≥3.22%)35例和低Treg组(Treg<3.22%)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MM类型、平均疗程数、平均血钙浓度、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以及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率。结果65例患者接受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后,35例患者获得了VGPR及以上的治疗反应,其中低Treg组患者获得VGPR及以上的比例为65.71%,明显高于高Treg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低Treg组患者所需的平均疗程数为(2.55±0.38)个、平均血钙浓度(1.02±0.25)g/L,明显少于或低于高Treg组的(4.37±0.55)个、(2.48±0.53)g/L,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为(101.56±15.36)μmmol/L,明显高于高Treg组的(78.28±11.21)μ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eg细胞比例高的初治MM患者对以硼替佐米为基础治疗方案的治疗反应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T细胞 多发性骨髓瘤 治疗反应 硼替佐米 部分缓解 血钙浓度 血红蛋白浓度
下载PDF
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中药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疗效相关性探析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冰冰 高宏 李夏平 《中医临床研究》 2023年第14期50-56,共7页
目的:研究中药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能否产生更佳的效果。方法:选取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部、初次使用ICI治疗的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60名,根据是否使用中药分成... 目的:研究中药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能否产生更佳的效果。方法:选取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部、初次使用ICI治疗的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60名,根据是否使用中药分成两组,中药组和对照组。本研究纳入患者瘤种包括肺癌、肝癌、乳腺癌、食管癌、胰腺癌等共16种,其中以肺癌占比最大。统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瘤种、远处转移情况、ICI的使用情况、治疗线数、治疗方案、中医辨证分型及免疫部分缓解的时间并求出平均值,大于该平均值的记为1,小于的记为0;其余变量“是=1,否=0”。通过统计方法,对试验数据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危险因素分析、正负反馈相关分析,且对其疗效预测价值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中药组的免疫部分缓解时间更短(P<0.05),且对于免疫部分缓解时间呈负相关。中药组疗效预测价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值为0.699(P<0.05)。结论:中药联合ICI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免疫抑制剂 中医中药 免疫部分缓解时间 增效
下载PDF
罗马法学与现代欧洲法中的情事变更制度 被引量:4
6
作者 阿尔多.贝特鲁奇 肖俊 《环球法律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22,共18页
情事变更是现代合同法的一项重要制度,虽然它在罗马法中尚未系统成型,但是法学家已经开始根据不同合同类型的法定规则、习俗、诚信原则、不当得利等等分配突发情事导致合同不能履行的风险,并给予重新协商、部分免除债务、单方解除等多... 情事变更是现代合同法的一项重要制度,虽然它在罗马法中尚未系统成型,但是法学家已经开始根据不同合同类型的法定规则、习俗、诚信原则、不当得利等等分配突发情事导致合同不能履行的风险,并给予重新协商、部分免除债务、单方解除等多元化的救济。中世纪的法学家在罗马法基础上抽象出"情事不变"规则。为了维护契约严守的立场,近代的人文主义法学派和自然法学派将之建构为与合同内容相关的默示条件,最终在潘德克吞学派中形成前提理论。随着社会和经济格局的变化,情事不变原则经由学理、判例而进入各国民法典,并在欧洲统一私法层面得以确认。在制度的抽象条文已经被普遍接受的情况下,罗马法中类型化的区分和多元化的救济方式对于在不同的情况下准确援用这一条文具有特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马法 情事变更 风险分配 履行不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