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的微电极定位技术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勇杰 庄平 +2 位作者 石长青 张宇清 李建宇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丘脑底核(STN)及其邻近结构神经元电活动的特点,指导手术靶点的准确定位。方法 30例PD患者在行STN电极埋植(8例)或毁损术(22例)时,应用微电极和EMG记录技术,采集STN及其邻近结构的细胞外电活动和肢体的EMG...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丘脑底核(STN)及其邻近结构神经元电活动的特点,指导手术靶点的准确定位。方法 30例PD患者在行STN电极埋植(8例)或毁损术(22例)时,应用微电极和EMG记录技术,采集STN及其邻近结构的细胞外电活动和肢体的EMG活动。分析其电活动的特点。结果 在31个记录针道中,共记录到388个STN神经元,其中14%呈紧张性放电,28%呈规律性簇状放电,58%呈不规则或簇状放电。放电频率20~50Hz,平均42.2±11.6Hz。确认震颤细胞,节律为3.8~6Hz,与肢体震颤密切相关(r=0.63,P<0.01)。多数(82%)震颤细胞位于STN中上部分。黑质神经元呈均匀的紧张性放电,放电频率72.5±17.9Hz。结论 STN及其邻近结构存在特征性的电活动,微电极记录技术为STN手术的精确定位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丘脑底核 震颤 电活动 帕金森病 EMG 肢体 STN 结论 特点
原文传递
微电极记录和宏刺激丘脑底核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许峰 姚晨 +7 位作者 李晓秋 王新红 李晓明 王晓刚 林军 梁国标 张世忠 陶英群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78-581,共4页
目的探讨微电极记录和宏刺激丘脑底核在应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3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接受DBS治疗的109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头颅MRI与CT图像融合定位、单纯微... 目的探讨微电极记录和宏刺激丘脑底核在应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3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接受DBS治疗的109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头颅MRI与CT图像融合定位、单纯微电极记录或微电极记录并宏刺激确定靶点坐标,术后行MRI和(或)CT检查确定颅内电极的位置。单纯应用微电极记录69例(对照组),应用微电极记录并宏刺激40例(试验组)。调整术后DBS程控参数以达到最佳的临床疗效。疗效评估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随访时间为1.0~4.5年。结果两组电极位置和电极植入手术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的术后程控平均电压为(2.5±1.1)V,高于试验组的(2.1±0.7)V(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UPDRS评分改善率为(43.7±6.9)%,高于对照组的(33.7±4.9)%(P〈0.01)。结论在DBS手术中应用微电极记录与宏刺激技术安全、有效,可结合术前影像辅助定位丘脑底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丘脑底核 深部脑刺激法 微电极 宏刺激
原文传递
rCBF显像在PD,AD和OPCA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邓豪余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9-281,共3页
目的 :评价局部脑血流 (简称rCBF)显像在帕金森病 (简称PD)、阿尔茨海墨病 (简称AD)和橄榄桥脑小脑萎缩 (简称OPCA)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PD ,AD和OPCA的rCBF显像放射性分布特点 ,寻找三种疾病的放射性分布规律。结果 :rCB... 目的 :评价局部脑血流 (简称rCBF)显像在帕金森病 (简称PD)、阿尔茨海墨病 (简称AD)和橄榄桥脑小脑萎缩 (简称OPCA)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PD ,AD和OPCA的rCBF显像放射性分布特点 ,寻找三种疾病的放射性分布规律。结果 :rCBF显像对PD ,AD和OPCA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 88 4 % (38 4 3) ,95 8% (2 3 2 4 )和 85 7%(30 35 ) ;PD的放射性分布特点为 :大脑皮质 (2 5 4 3)、基底神经节 (2 1 4 3)、丘脑 (18 4 3)放射性降低 ;AD的分布特点为 :双侧大脑皮质 (17 2 4 )对称性放射性降低 ;OPCA的分布特点为 :大脑皮质 (17 35 )、小脑 (14 35 )、基底神经节 (14 35 )和丘脑 (10 35 )放射性降低。结论 :rCBF显像能灵敏地诊断PD ,AD和OPCA ,根据各自不同的放射性分布特点可进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脑血流 帕金森病 阿尔茨海墨病 橄榄桥脑小脑萎缩 诊断
下载PDF
采用单点双注法制备帕金森病大鼠模型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冰 马立 +1 位作者 石玉龙 张伯礼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8年第5期263-265,共3页
目的探讨单点双注法制备帕金森病(Parkison's disease,PD)大鼠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分别以两点法和单点双注法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于纹状体,研究二者模型成功率、平均转速与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阳性细胞数。... 目的探讨单点双注法制备帕金森病(Parkison's disease,PD)大鼠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分别以两点法和单点双注法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于纹状体,研究二者模型成功率、平均转速与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阳性细胞数。结果单点双注法与两点法大鼠模型成功率、平均转速与TH阳性细胞数无显著性差异。结论6-OHDA纹状体单点双注法制备PD大鼠模型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6-OHDA 纹状体 大鼠
原文传递
DRD2 Taq1A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
5
作者 王丽萍 宋金春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555-561,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DRD2 Taq1A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搜集相关病例-对照研究,检索年限从建库至2016年12月31日。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 目的系统评价DRD2 Taq1A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搜集相关病例-对照研究,检索年限从建库至2016年12月31日。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研究(中文2篇,英文8篇),累计病例2 738例,对照3 300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DRD2 Taq1A位点在等位基因模型、共显性基因模型、显性基因模型、隐性基因模型和超显性基因模型中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模型OR=1.07,95%CI 0.98-1.16;共显性基因(A1A1 vs A2A2)模型OR=1.08,95%CI 0.89-1.31;共显性基因(A1A1 vs A1A2)模型OR=1.03,95%CI 0.85-1.24;显性基因模型OR=1.06,95%CI 0.88-1.26;隐性基因模型OR=1.10,95%CI 0.99-1.22;超显性基因模型OR=0.93,95%CI0.84-1.03]。人种亚组分析表明,仅白种人的隐性基因模型与帕金森病有明显相关性(OR=1.14,95%CI 1.00-1.30,P<0.05),漏斗图未见明显发表偏倚。结论 DRD2 Taq1A多态性与帕金森病无关联性,但具有种族差异性,白种人的隐性基因模型与帕金森病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D2 基因多态性 帕金森病 系统评价
下载PDF
^(99m)Tc-TRODAT-1脑半定量分析鉴别帕金森氏病与血管帕金森样征的研究
6
作者 谢天豪 范益军 +2 位作者 叶万忠 浦忠才 沈国平 《中国辐射卫生》 2009年第3期282-284,共3页
目的应用99mTc-TRODAT-1脑SPECT半定量分析鉴别血管性帕金森样征与帕金森氏病。方法11例VP病人、26例PD病人、12例健康志愿者接受740MBq(20mCi)99mTc-TRODAT-1静脉注射3~4h后,作脑SPECT显像和半定量分析。通过计算机处理获得纹状体99mTc... 目的应用99mTc-TRODAT-1脑SPECT半定量分析鉴别血管性帕金森样征与帕金森氏病。方法11例VP病人、26例PD病人、12例健康志愿者接受740MBq(20mCi)99mTc-TRODAT-1静脉注射3~4h后,作脑SPECT显像和半定量分析。通过计算机处理获得纹状体99mTc-TRODAT-1特异结合比率,即S/O摄取比值。结果通过对VP病人、PD病人和健康志愿者脑SPECT感兴趣区半定量分析,S/O比值在VP病人略低于健康对照者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在PD病人,S/O比值则明显下降(P<0.01)。PD病人双侧纹状体摄取99mTc-TRODAT-1明显不对称,VP病人无此现象(P<0.05);VP病人组与健康志愿组S/O摄取比值随年龄增长而下降(P<0.05);PD病人组则无此现象。结论99mTc-TRODAT-1脑SPECT半定量分析是一种帕金森氏病早期诊断、用于鉴别VP和PD的可靠而实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氏病 血管性帕金森样征 ^99MTC-TRODAT-1 SPECT 半定量分析
原文传递
胞二磷胆碱对1-甲基-4-苯基吡啶诱导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7
作者 贾晓晶 宋运好 +3 位作者 龚守良 姜晓燕 曲雅勤 WOLF-DIETER Raush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3-56,F0002,共5页
目的:探讨胞二磷胆碱对1-甲基-4-苯基吡啶(MPP+)诱导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减少及形态学改变的影响。方法:体外原代培养怀孕第14天小鼠胚胎中脑神经元,采用MPP+(10μmol·L-1)在体外建立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细胞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胞二磷胆碱对1-甲基-4-苯基吡啶(MPP+)诱导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减少及形态学改变的影响。方法:体外原代培养怀孕第14天小鼠胚胎中脑神经元,采用MPP+(10μmol·L-1)在体外建立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细胞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单纯MPP+药物组及5个不同浓度胞二磷胆碱(0.01、0.10、1.00、10.00和100.00μmol·L-1)与MPP+共同给药组。应用酪氨酸脱氢酶免疫化学染色方法观察不同浓度胞二磷胆碱对MPP+诱导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形态及数量的变化。结果:体外培养第12天,单纯MPP+药物组中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0.10μmol·L-1和100.00μmol·L-1胞二磷胆碱治疗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数量分别高于单纯MPP+药物组(11.83%和21.26%)(P<0.05)。0.10和100.00μmol·L-1胞二磷胆碱加MPP+药物组中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突起长度明显高于单纯MPP+药物组(P<0.05)。结论:胞二磷胆碱可有效地防止MPP+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和死亡,可能为帕金森氏病的防治提供一个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二磷胆碱 1-甲基-4-苯基吡啶 中脑 原代培养 帕金森氏病
下载PDF
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术前后的听觉P300地形图观察分析
8
作者 李乐加 肖安平 《功能性和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杂志》 1994年第1期4-5,共2页
本文应用P300地形图的方法,对25例帕金森病患者立体定向术前后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手术前靶刺激P_3波波幅在额区降低,术后P_3波波幅较术前进一步降低,差异非常显著(F_z:P0.02,F_3:P<0.005,F_... 本文应用P300地形图的方法,对25例帕金森病患者立体定向术前后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手术前靶刺激P_3波波幅在额区降低,术后P_3波波幅较术前进一步降低,差异非常显著(F_z:P0.02,F_3:P<0.005,F_4:P<0.05)。提示术后近期内可出现脑高级认知功能障碍,并就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术 脑电地形图 震颤性麻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