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总结新生儿经皮中心静脉置管(percutaneous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致静脉营养液渗漏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诊断的16例PICC致静脉营养液渗漏新生儿的临床特...目的总结新生儿经皮中心静脉置管(percutaneous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致静脉营养液渗漏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诊断的16例PICC致静脉营养液渗漏新生儿的临床特点。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本院PICC致静脉营养液渗漏的发生率为1.6%(16/1012)。16例PICC致静脉营养液渗漏患儿中13例胸腔渗漏,1例心包渗漏,2例脑脊液渗漏。16例均为早产儿,胎龄为(30.5±0.5)周,出生体重为(1314.4±62.1)g。给予PICC的日龄为(4.3±0.6)d。从PICC置入到发生静脉营养液渗漏间隔时间为(7.3±2.0)d。13例胸腔渗漏患儿均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暂停及皮肤发绀,1例心包渗漏患儿除有以上表现外还有心动过缓和血压下降,2例脑脊液渗漏患儿主要表现为嗜睡和惊厥。发生胸腔和心包渗漏的14例患儿PICC均从右贵要静脉置入,仅5例导管前端初始位置正确;4例初始置入过深,当天调整;发生静脉营养液渗漏时导管前端位置发生偏移10例。发生脑脊液渗漏的2例患儿PICC均从左大隐静脉置入,导管前端初始位置均不正确,但均未调整,发生静脉营养液渗漏时2例均发生置管前端偏移。16例患儿经穿刺抽液及拔除PICC后临床症状迅速缓解,未再反复。结论PICC致静脉营养液渗漏可能与PICC置管前端向非中心静脉偏移有关。一旦诊断PICC致静脉营养液渗漏,应及时穿刺引流并拔除PICC,预后良好。展开更多
目的:探究"医-药-护"多方协作提高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肠外营养液规范应用水平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接受肠外营养的危重症患者124例,...目的:探究"医-药-护"多方协作提高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肠外营养液规范应用水平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接受肠外营养的危重症患者124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ICU肠外营养常规治疗及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医-药-护"多方协作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及软铁蛋白等指标水平变化情况,感染、操作不当导致的气胸、代谢性并发症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平均血红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及软铁蛋白水平分别为(121.23±13.25)、(0.26±0.07)、(36.80±5.69)及(1.98±0.39) 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7.82±12.91)、(0.23±0.08)、(35.17±4.70)及(1.62±0.32)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06%(5/6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81%(16/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体护理满意度为88.71%(55/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19%(46/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药-护"多方协作可以有效提高ICU使用肠外营养液患者的营养指标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采用Meta分析法比较添加结构脂肪乳和不添加结构脂肪乳的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等文献资料,收集1990—2015年期间发表的使用添加结构脂肪乳的肠外营养液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并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篇(n=889)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相关文献。分析结果显示,与添加其他脂肪乳剂相比,使用添加结构脂肪乳的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方案在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WMD=0.09,95%CI(0.03~0.15),P<0.05];减少对脂肪代谢的影响[WMD=-0.15,95%CI(-0.26~-0.03),P<0.05]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改善患者肝功能的指标方面,其对于降低丙氨酸转氨酶的水平具有显著优势[SMD=-0.64,95%CI(-1.21~-0.08),P<0.05]。其他指标如降低总胆红素[WMD=-1.95,95%CI(-4.10~0.20),P>0.05]及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SMD=-0.10,95%CI(-1.05~0.84),P>0.05]等方面则不具有显著差异。结论添加结构脂肪乳的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方案疗效优于添加其他脂肪乳剂,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肠外营养使用对患者肝功能造成的损伤,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文摘目的总结新生儿经皮中心静脉置管(percutaneous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致静脉营养液渗漏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诊断的16例PICC致静脉营养液渗漏新生儿的临床特点。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本院PICC致静脉营养液渗漏的发生率为1.6%(16/1012)。16例PICC致静脉营养液渗漏患儿中13例胸腔渗漏,1例心包渗漏,2例脑脊液渗漏。16例均为早产儿,胎龄为(30.5±0.5)周,出生体重为(1314.4±62.1)g。给予PICC的日龄为(4.3±0.6)d。从PICC置入到发生静脉营养液渗漏间隔时间为(7.3±2.0)d。13例胸腔渗漏患儿均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暂停及皮肤发绀,1例心包渗漏患儿除有以上表现外还有心动过缓和血压下降,2例脑脊液渗漏患儿主要表现为嗜睡和惊厥。发生胸腔和心包渗漏的14例患儿PICC均从右贵要静脉置入,仅5例导管前端初始位置正确;4例初始置入过深,当天调整;发生静脉营养液渗漏时导管前端位置发生偏移10例。发生脑脊液渗漏的2例患儿PICC均从左大隐静脉置入,导管前端初始位置均不正确,但均未调整,发生静脉营养液渗漏时2例均发生置管前端偏移。16例患儿经穿刺抽液及拔除PICC后临床症状迅速缓解,未再反复。结论PICC致静脉营养液渗漏可能与PICC置管前端向非中心静脉偏移有关。一旦诊断PICC致静脉营养液渗漏,应及时穿刺引流并拔除PICC,预后良好。
文摘目的:探究"医-药-护"多方协作提高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肠外营养液规范应用水平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接受肠外营养的危重症患者124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ICU肠外营养常规治疗及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医-药-护"多方协作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及软铁蛋白等指标水平变化情况,感染、操作不当导致的气胸、代谢性并发症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平均血红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及软铁蛋白水平分别为(121.23±13.25)、(0.26±0.07)、(36.80±5.69)及(1.98±0.39) 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7.82±12.91)、(0.23±0.08)、(35.17±4.70)及(1.62±0.32)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06%(5/6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81%(16/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体护理满意度为88.71%(55/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19%(46/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药-护"多方协作可以有效提高ICU使用肠外营养液患者的营养指标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