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度近视血管旁异常与近视牵拉性黄斑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李雪景 蔡朝阳 +1 位作者 段佳良 尚庆丽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57-663,共7页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HM)血管旁异常(PVA)的形态特征,初步分析PVA不同表现与近视牵拉性黄斑病变(MTM)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临床研究。2021年6~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中老年HM伴PVA患者42例72只眼纳人研究。其中,男...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HM)血管旁异常(PVA)的形态特征,初步分析PVA不同表现与近视牵拉性黄斑病变(MTM)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临床研究。2021年6~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中老年HM伴PVA患者42例72只眼纳人研究。其中,男性16例24只眼,女性26例48只眼;年龄(56.71±8.10)岁;屈光度(-13.05±3.10)D;眼轴长度(AL)(28.22±1.04)mm。根据超广角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将PVA形态分为血管旁微皱褶(PM)、血管旁囊肿(PC)、血管旁板层裂孔(PLH);MTM分为TO~T5级,其中MTM≥T3级定义为严重MTM。观察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状态,记录玻璃体后脱离(PVD)状态,并将其分为完全型PVD、部分型PVD。部分型PVD根据玻璃体视网膜粘连部分分为黄斑中心凹粘连和血管旁粘连。联合超广角眼底照相将后巩膜葡萄肿(PS)分为6型。与MTM的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果72只眼中,存在PM、PC、PLH分别为72(100.0%,72/72)、62(86.1%,62/72)、29(40.3%,29/72)只眼。其中,单纯PM、PM合并PC和PM、PC、PLH并存者分别为10(13.9%,10/72)、33(45.8%,33/72)、29(40.3%,29/72)只眼。部分型PVD者42只眼(58.3%,42/72),其中黄斑中心凹粘连、血管旁粘连分别为22(52.4%,22/42)、24(57.1%,24/42)只眼。存在PS者50只眼(69.4%,50/72),其中Ⅰ~Ⅳ型分别为27(54.0%,27/50)、21(42.0%,21/50)、1(2.0%,1/50)、1(2.0%,1/50)只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比值比(OR)=16.139,95%可信区间(CI)4.062~64.120,P<0.001]、PS(OR=4.212,95%CI1.234~14.378,P=0.022)、血管旁玻璃体视网膜粘连(OR=3.478,95%CI1.354~11.124,P=0.036)是PM、PC、PLH并存的危险因素。存在MTM者58只眼(80.6%,58/72),其中T1级19只眼(26.4%,19/72),为最常见类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TM发生与PS(OR=4.190,95%CI1.240~14.157,P=0.021)及PM、PC、PLH并存(OR=11.323,95%CI1.38992.311,P=0.023)呈显著相关;与PVD(OR=1.889,95%CI0.580~6.150,P=0.291)、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近视牵拉性黄斑病变 血管旁异常 玻璃体后脱离 后巩膜葡萄肿
原文传递
青年近视人群视网膜血管旁异常临床表现及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观察
2
作者 宫月 郝玉华 +2 位作者 沈宁 周娜磊 郭秀瑾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949-953,共5页
目的观察青年近视人群视网膜血管旁异常临床表现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病例观察研究。2020年7~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就诊的青年不同近视屈光度患者523例104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77例,女性246例;中位年龄19... 目的观察青年近视人群视网膜血管旁异常临床表现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病例观察研究。2020年7~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就诊的青年不同近视屈光度患者523例104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77例,女性246例;中位年龄19.0(5.0)岁。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患眼中位近视屈光度为5.00(3.25)D。其中,低度、中度、高度近视分别为227、405、414只眼。患眼平均AL为(25.6±2.8)mm。采用频域OCT仪对视网膜颞上、颞下、鼻上、鼻下血管弓和黄斑中心凹进行放射状扫描。采集存在视网膜血管旁囊腔、微皱褶、板层裂孔的图像并存储。观察分析视网膜血管旁异常患病率、组成比例、分布规律及OCT影像特征。视网膜血管旁异常分布比较采用χ^(2)检验;不同血管旁异常表现者年龄、屈光度、AL比较采用K-W秩和检验。结果1046只眼中,检出视网膜血管旁异常40只眼,总患病率3.8%(40/1046)。其中,中度、高度近视者视网膜血管旁异常患病率分别为0.7%(3/405)、8.9%(37/414)。40只眼中,血管旁囊腔、微皱褶、板层裂孔分别为40(3.8%,40/1046)、28(2.7%,28/1046)、13(1.2%,13/1046)只眼。其中,血管旁囊腔最常见(100.0%,40/40),其次为血管旁微皱褶(70.0%,28/40),板层裂孔最少见(32.5%,13/40)。单纯囊腔12只眼(30.0%,12/40);囊腔伴微皱褶15只眼(37.5%,15/40);囊腔、微皱褶、板层裂孔共存13只眼(32.5%,13/40)。颞侧血管弓视网膜血管旁囊腔(χ^(2)=25.664)、微皱褶(χ^(2)=14.973)、板层裂孔(χ^(2)=13.499)明显多于鼻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青年近视人群视网膜血管旁异常总患病率为3.8%;中度、高度近视者均可发生。血管旁囊腔可能是视网膜血管旁异常最早期病变。3种血管旁异常多沿视网膜颞侧血管弓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人 近视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视网膜血管旁异常
原文传递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与血管旁内层视网膜异常(PIRA)的关系以及前膜剥除手术对PIRA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文鹏 刘昕笛 +3 位作者 廖丁莹 姚静 刘倩影 郑玉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62-364,368,共4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视网膜前膜(idiopathic epiretinal membrane,IERM)和血管旁内层视网膜异常(paravascular inner retinal abnormalities,PIRA)的关系以及前膜剥除手术对PIRA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 目的探讨特发性视网膜前膜(idiopathic epiretinal membrane,IERM)和血管旁内层视网膜异常(paravascular inner retinal abnormalities,PIRA)的关系以及前膜剥除手术对PIRA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IERM患者49例49眼。将21例同时具有IERM和PIRA的患者作为PIRA病变组;28例有IERM但不伴有PIRA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每例患者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检测黄斑部视网膜厚度(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MRT)和PIRA病变等级,分析两组间MRT的差异;对于接受视网膜前膜剥除手术的患者,比较手术前后MRT和PIRA病变的变化情况。结果PIRA病变组患者MRT为(250.05±54.34)μm,对照组为(218.89±17.64)μm,PIRA病变组MRT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9,P<0.05)。PIRA病变组中,8眼为1级病变,6眼为2级病变,7眼为3级病变。1级病变组患者MRT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级病变组及3级病变组患者MRT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15眼IERM伴有牵拉性黄斑水肿的患者接受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内界膜剥除术,手术后伴有PIRA的IERM患者黄斑水肿消退且PIRA亦消失。结论2级以上PIRA病变与IERM显著相关,并可通过前膜剥除手术修复病变,提示PIRA病变的加重与IERM对视网膜的切向牵拉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旁内层视网膜异常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 黄斑部视网膜厚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