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6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双期增强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被引量:25
1
作者 周建军 程伟中 +3 位作者 曾维新 曾蒙苏 王建华 周康荣 《放射学实践》 2007年第10期1058-1062,共5页
目的:分析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动态增强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15例,12例术前经螺旋CT和多排螺旋CT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对比剂分别采用欧乃派克和优维显,... 目的:分析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动态增强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15例,12例术前经螺旋CT和多排螺旋CT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对比剂分别采用欧乃派克和优维显,注射流率3ml/s。3例经MRSE-T1WI,FSE-T2WI,GRE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马根优维显,注射流率1.5~2ml/s。仔细复习CT和MR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15例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中,副神经节瘤13例,异位嗜铬细胞瘤2例。良性12例,恶性3例。病灶分别位于腹膜后(13例)和肾内(2例)。肿瘤直径4.3~12.0cm,其中病灶直径〈5.0cm2个,5.0~10.0cm12个,〉10cm1个;肿瘤境界清楚。肿瘤实质成分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CT值分别为32.6~55.1HU(平均43.8HU)、57.8~87.9HU(平均77.3HU)和72.4~115.6HU(平均93.7HU)。MRT1WI为低信号,T2WI为显著高信号,MR动态增强强化方式与CT动态增强类似。肿瘤囊变、坏死和钙化常见。结论: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包括副神经节瘤和异位嗜铬细胞瘤,异位嗜铬细胞瘤可位于肾内。肿瘤中等大小,囊变、坏死和钙化较常见,囊变的识别对诊断有很大帮助。MRT2WI为显著高信号,动态增强为进行性延迟强化。强化不典型者与腹膜后其他肿瘤难以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摄影术 腹部 副神经节瘤 肾上腺外 嗜铬细胞瘤
下载PDF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CT诊断 被引量:23
2
作者 林炳权 许乙凯 冯婕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1期65-67,共3页
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CT资料,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病灶均为单发,6例发生于腹主动脉左侧,4例发生于腹主动脉右侧,肿块直径均大于4cm,其内密... 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CT资料,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病灶均为单发,6例发生于腹主动脉左侧,4例发生于腹主动脉右侧,肿块直径均大于4cm,其内密度不均,中间均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区,其中4例可见斑片、点状及线状高密度钙化灶,8例增强扫描瘤体实质部分明显强化,3例可见瘤体内明显强化的纡曲扩张血管,坏死区不强化。8例病灶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楚,2例侵犯周围组织。结论: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有助于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定位定性及明确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副神经节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学
下载PDF
血浆甲氧基肾上腺素和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诊断嗜铬组织来源肿瘤的意义 被引量:19
3
作者 苏颋为 王卫庆 +6 位作者 周薇薇 蒋怡然 袁文祺 唐欣 张军妮 戴蒙 宁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89-492,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甲氧基肾上腺素(MN)和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诊断嗜铬组织来源肿瘤(嗜铬细胞瘤)的意义。方法选择2003年5月—200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具有嗜铬细胞瘤筛查指征的患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并比较嗜铬... 目的探讨血浆甲氧基肾上腺素(MN)和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诊断嗜铬组织来源肿瘤(嗜铬细胞瘤)的意义。方法选择2003年5月—200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具有嗜铬细胞瘤筛查指征的患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并比较嗜铬细胞瘤和非嗜铬细胞瘤患者以及嗜铬细胞患者手术前后血浆NMN和MN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浆NMN和MN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 259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和4387例非嗜铬细胞瘤患者入选本研究。NMN和MN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9±0.005和0.783±0.019;嗜铬细胞瘤与非嗜铬细胞瘤患者血浆NMN[(2930.56±4166.56)pg/mL和(70.48±25.07)pg/mL]和MN[(585.68±1368.75)pg/mL和(45.61±42.63)pg/mL]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血浆NMN在130pg/mL时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4%和90.0%,血浆MN在83pg/mL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1.4%和90.0%。69例嗜铬细胞患者手术前后NMN[(3145.8±3651.86)pg/mL和(233.1±934.92)pg/mL]和MN[(653.7±1053.12)pg/mL和(47.56±25.82)pg/mL]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血浆NMN和MN水平可作为嗜铬细胞瘤的一线筛查指标,术后血浆NMN和MN水平可反映手术效果和早期发现肿瘤转移或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瘤 副神经节瘤 甲氧基肾上腺素 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 诊断
下载PDF
副神经节瘤的CT和MRI表现 被引量:18
4
作者 王关顺 刘云霞 +1 位作者 廖承德 张大福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542-546,共5页
目的:探讨CT和MRI在副神经节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副神经节瘤的CT和MRI表现,所有26例均行CT扫描,16例行MRI检查.分析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结果:CT表现为边界清楚或不... 目的:探讨CT和MRI在副神经节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副神经节瘤的CT和MRI表现,所有26例均行CT扫描,16例行MRI检查.分析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结果:CT表现为边界清楚或不清楚的软组织肿块,肿块呈圆形或类圆形和不规则形.平扫呈等低密度者23例,高密度者3例,增强多为持续性强化,动脉期中度-明显强化,实质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轻度减低,24例增强后强化不均,病灶内见斑片状出血坏死区,2例强化均匀,1例病灶内有钙化,2例可见病灶周围水肿表现,1例侵犯邻近骨质.6例恶性者肿块向周围结构侵犯,伴有肝脏、双肺或淋巴结转移.肿瘤最大径线为2.5~13.5 cm(平均6.38 cm).MRI上副神经节瘤多表现为较大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低信号,T2WI为中等或高信号或不均匀混杂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结论:CT和MRI是副神经节瘤定位、定性诊断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CT能够很好地显示肿瘤本身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MRI的信号变化能够反映肿瘤组织学成分的不同,CT和MRI在早期发现病灶、副神经节瘤的诊断与鉴别、判断病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神经节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与MRI诊断 被引量:17
5
作者 尹森琴 章熙道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年第9期741-743,共3页
目的:探讨CT、MRI检查对异位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和检查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病史资料及手术病理结果的17例病例,其中CT检查15例,MRI检查10例。良性12例,恶性5例。结果:异位嗜铬细胞瘤发病率远远超过10%,并呈轻度青少年及男性... 目的:探讨CT、MRI检查对异位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和检查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病史资料及手术病理结果的17例病例,其中CT检查15例,MRI检查10例。良性12例,恶性5例。结果:异位嗜铬细胞瘤发病率远远超过10%,并呈轻度青少年及男性成年优势分布,恶性比率达29.4%。CT诊断正确率为86.7%,MRI诊断正确率为100%。搜索性平扫、增强扫描和临床资料对诊断起关键作用。结论:CT、MRI是异位嗜铬细胞瘤定位定性诊断中有效的影像学方法,并能对良恶性肿瘤作出较准确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神经节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超声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6
6
作者 石文媛 夏春霞 +2 位作者 周亚静 方亚琦 朱强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5年第6期293-295,共3页
目的研究超声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32个颈动脉体瘤病例系列的超声征象。结果本组29例颈动脉体瘤,单发26例(89.7%),双侧3例(10.3%),共32个肿瘤。所有病灶超声全部检出,超声检查提示颈动脉体瘤31个,提示神经鞘瘤1个,超声诊... 目的研究超声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32个颈动脉体瘤病例系列的超声征象。结果本组29例颈动脉体瘤,单发26例(89.7%),双侧3例(10.3%),共32个肿瘤。所有病灶超声全部检出,超声检查提示颈动脉体瘤31个,提示神经鞘瘤1个,超声诊断符合率96.9%(31/32)。颈动脉体瘤的超声征象,肿瘤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27个(84.4%),颈总动脉分叉后部5个(15.6%)。边界清楚30个(93.8%),边界不清2个(6.2%)。形态规整31个(96.9%),形态不规整(分叶状)1个(3.1%)。内部均呈不均匀低回声,可见迂曲管状结构29个(90.6%)。颈总动脉分叉角度增大并受压27个(84.4%),角度无改变5个(15.6%)。颈内、外动脉穿行于其内23个(71.9%),位于其外缘9个(28.1%)。彩色多普勒超声瘤内均探及丰富血流。结论颈动脉体瘤的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超声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体瘤 副神经节瘤 超声检查 诊断
下载PDF
膀胱副神经节瘤二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4
7
作者 范敏 何小舟 +5 位作者 许贤林 徐仁芳 巢志复 夏炜 陈铜兵 严春寅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99-202,共4页
目的总结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疗方法。方法膀胱副神经节瘤2例。例1,女,35岁。临床表现排尿后心慌、头痛,B超及CT检查示膀胱左侧壁肿块2.6cm×1.5cm,尿3-甲氧4羟苦杏仁酸(VMA)35.3~43.3μmol/24h(正常... 目的总结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疗方法。方法膀胱副神经节瘤2例。例1,女,35岁。临床表现排尿后心慌、头痛,B超及CT检查示膀胱左侧壁肿块2.6cm×1.5cm,尿3-甲氧4羟苦杏仁酸(VMA)35.3~43.3μmol/24h(正常值10~35μmol/24h)。例2,男,22岁。临床表现无痛性全程血尿,B超及CT检查示膀胱右前壁肿块2.5cm×2.0cm,尿VMA17.9~31.3μmol/24h。结果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病理诊断为膀胱副神经节瘤。免疫组化CgA、Syn、S-100蛋白和NSE(+)。患者术后症状消失,行膀胱镜及B超分别随访3个月、3年肿瘤无复发。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为潜在恶性肿瘤,诊断需结合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判断,膀胱部分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副神经节瘤 病理学 临床
原文传递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137例手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朱国栋 汤聪 +5 位作者 宋文斌 杨志尚 张越 范晋海 吴大鹏 贺大林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598-602,共5页
目的通过总结本中心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提高该病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1月间经我中心收治的137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高血压者119例;B超、CT及MRI定位准确... 目的通过总结本中心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提高该病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1月间经我中心收治的137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高血压者119例;B超、CT及MRI定位准确率分别为89.0%(122/132)、96.1%(122/127)和91.7%(11/12);血浆游离肾上腺素类物质(MNs)、24h尿儿茶酚胺(CA)及24h尿香草扁桃酸(VMA)升高率分别为75.2%(103/137)、81.7%(112/137)和91.2%(125/137)。结果 137例患者中包括123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以及14例副神经节瘤患者;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中,86例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37例接受开放手术;副神经节瘤患者中,有9例接受腹腔镜手术,5例接受开放手术;所有患者的病理检查确诊恶性11例。术后随访1个月~7年,复发9例,其中8例行2次或多次手术,死亡3例。结论超声、CT及MRI是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重要的定位诊断方法,血浆游离肾上腺素类物质(MNs)、24h尿儿茶酚胺(CA)及24h尿香草扁桃酸(VMA)升高是其常用的定性诊断方法。应结合肿瘤大小、部位、与周围组织脏器的毗邻关系及术者熟练程度、操作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恰当的手术治疗方式及手术路径;手术成功与否还与术前准备是否充分、术中是否合理控制出血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副神经节瘤 腹腔镜手术 开放手术
下载PDF
经尿道膀胱副神经节瘤切除11例报告 被引量:12
9
作者 徐维锋 李汉忠 +3 位作者 严维刚 张玉石 荣石 刘广华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53-756,共4页
目的 探讨经尿道手术切除膀胱副神经节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4年2月采用经尿道手术切除的11例膀胱副神经节瘤病例.男5例,女6例.年龄30~76岁,平均(54±14)岁.均为膀胱单发肿瘤,术前CT或MRI检查提示... 目的 探讨经尿道手术切除膀胱副神经节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4年2月采用经尿道手术切除的11例膀胱副神经节瘤病例.男5例,女6例.年龄30~76岁,平均(54±14)岁.均为膀胱单发肿瘤,术前CT或MRI检查提示肿瘤局限于膀胱壁内.肿瘤最大直径0.9~3.0 cm,平均(1.9±0.8)cm.9例表现为排尿后血压升高,2例表现为持续性高血压.采用B超、增强CT或MRI定位.行24 h尿儿茶酚胺、奥曲肽显像、131I-间位碘代苄胍(MIBG)检查定性.术前均进行药物准备.手术方法采用经尿道切除肿瘤,8例经尿道电切,3例位于膀胱侧壁者为避免闭孔神经反射行2μm激光切除.术后每3~6个月随访,行24 h尿儿茶酚胺测定和CT检查. 结果 11例均成功切除肿瘤,无中转开放手术病例.手术时间20~45 min,平均(34±8)min;估计术中出血量10~ 100 ml,平均(27±26)ml.术中9例出现血压明显波动,收缩压最高达220 mmHg(1 mmHg=0.133 kPa),予硝普钠等控制血压.术后血压均恢复正常.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均为膀胱副神经节瘤.11例随访3~58个月,平均26个月,监测24 h尿儿茶酚胺均正常,CT检查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 结论 对于局限于膀胱壁内、体积较小(<3.0 cm)的膀胱副神经节瘤,经尿道手术安全、有效.对于位于膀胱侧壁的肿瘤为避免闭孔神经反射,采用激光切除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神经节瘤 膀胱肿瘤 经尿道手术
原文传递
3D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文进 李汉忠 +2 位作者 纪志刚 严维刚 张玉石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11-513,共3页
目的 探讨3D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4年7月23例行3D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16例.年龄32 ~68岁,平均47岁.临床表现为... 目的 探讨3D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4年7月23例行3D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16例.年龄32 ~68岁,平均47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高血压11例,阵发性高血压8例,持续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发作2例,无症状体检发现者2例.术前行内分泌、影像学及核医学等检查明确诊断,肿瘤直径3 ~ 14 cm,平均8 cm.术前服用α受体阻滞剂2~4周调整血压.全麻下行3D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切除术,其中经腹膜后途径19例,经腹腔途径4例.结果 本组2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60 ~120 min,平均(78±21) min.术中出血量为50 ~400ml,平均(54.8±36.3) ml.无术中邻近脏器损伤等并发症.住院时间为3~6d,平均(3.8±1.4)d.术后病理诊断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5例,副神经节瘤8例.术后随访3 ~18个月,23例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3D腹腔镜成像系统在术中空间定位及深度感觉上有明显优势,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腹腔镜 手术 肾上腺肿瘤 嗜铬细胞瘤 副神经节瘤
原文传递
膀胱副神经节瘤诊治特点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邓建华 李汉忠 +2 位作者 严维刚 徐维锋 张玉石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49-253,共5页
目的探讨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诊治特点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6月至2010年3月11例确诊为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6例。年龄14~66岁,平均39岁。9例有间断发作的用力排尿后的阵发性高血压、心悸及晕厥,11... 目的探讨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诊治特点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6月至2010年3月11例确诊为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6例。年龄14~66岁,平均39岁。9例有间断发作的用力排尿后的阵发性高血压、心悸及晕厥,11例均有出冷汗、头痛及头晕等症状。11例均行24h尿儿茶酚胺水平测定,5例行甲襞微循环监测;11例均行B超、CT和(或)MRI检查;^131I-间位碘代苄胍(MIBG)显像阳性4例,奥曲肽显像阳性7例,PETCT阳性发现者1例。UICC膀胱肿瘤分期T1 1例、T2 5例、T3 4例、T4 1例。结果1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腹腔镜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等手术治疗,1例术后接受^131I-MIBG治疗。在内镜下切除肿瘤时血压升高8例。术后儿茶酚胺水平恢复正常10例。病理学检查主要特征性为巢状细胞排列成“细胞球”,周围包绕血窦。有盆腔淋巴结及肝、结肠转移1例。11例随访3~291个月,平均45个月。复发3例,再次切除,1例接受MIBG治疗;多发浸润及远处转移死亡1例。结论40岁以下患者有头痛及排尿性晕厥、冷汗、心悸和血尿典型四联症的表现,应高度考虑膀胱副神经节瘤可能。^131I-MIBG和奥曲肽显像有助于定位诊断。进展性T3以上、多灶性肿瘤以及CgA阳性表达是复发和转移的高危因素。肿瘤无法切除者用化疗药物和^131I-MIBG治疗可控制高血压和延缓疾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神经节瘤 儿茶酚胺 高血压 排尿性晕厥 膀胱肿瘤
原文传递
血浆游离甲氧肾上腺素和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正常的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12
12
作者 曹万里 黄宝星 +9 位作者 成康 宿恒川 黄欣 戴军 周文龙 祝宇 沈周俊 费晓春 宁光 孙福康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2期16-21,共6页
目的进一步提高血浆游离甲氧基肾上腺素(MN)、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正常的嗜铬细胞瘤(Pheos)和副神经节瘤(PGLs)患者的诊断水平。方法本研究组回顾性分析了本中心2004年到2012年电子数据库中病理确认的Pheos和PGLs(PPGLs)患者的临床... 目的进一步提高血浆游离甲氧基肾上腺素(MN)、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正常的嗜铬细胞瘤(Pheos)和副神经节瘤(PGLs)患者的诊断水平。方法本研究组回顾性分析了本中心2004年到2012年电子数据库中病理确认的Pheos和PGLs(PPGLs)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内分泌激素水平、遗传综合征特征、增强CT表现和核素显像特点。根据血浆游离MNs的水平将患者分为MNs正常组与MNs增高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上述临床特点。结果病理证实的PPGLs患者共189例,其中MNs正常组24例,增高组165例。MNs正常组患者高血压、阵发性高血压、阵发性的头痛、心悸、大汗三联征症状≥2项、体重下降发生率明显低于增高组(P<0.05);MNs正常组患者24 h尿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的水平相对增高组明显降低,尤其24 h尿去甲肾上腺素仅是后者平均水平的1/6(P=0.001)。虽然增强CT上MNs正常组PPGLs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发生率较增高组低14.8%(P=0.101),但是它仍占该组PPGLs肿块CT增强形式的主要部分;两组中患者肿瘤增强CT上所有增强形式的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核素显像对两种肿瘤的发现率相似(P=1.000)。结论血浆游离MNs正常的PPGLs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不典型,儿茶酚胺水平降低;增强CT上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的特征以及核素扫描阳性比内分泌激素检测更有助于血浆游离MNs正常PPGLs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瘤 副神经节瘤 甲氧基肾上腺素 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
原文传递
Duodenal gangliocytic paraganglioma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es: a case report and comparative review of 31 cases 被引量:9
13
作者 Sahara J Cathcart Aaron R Sasson +2 位作者 Jessica A Kozel Jennifer M Oliveto Quan P Ly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7年第6期222-233,共12页
Gangliocytic paraganglioma(GP) is a rare tumor of uncertain origin most often located in the second portion of the duodenum. It is composed of three cellular components: Epithelioid endocrine cells, spindlelike/susten... Gangliocytic paraganglioma(GP) is a rare tumor of uncertain origin most often located in the second portion of the duodenum. It is composed of three cellular components: Epithelioid endocrine cells, spindlelike/sustentacular cells, and ganglion-like cells. While this tumor most often behaves in a benign manner, cases with metastasis are reported. We describe the case of a 62-year-old male with a periampullary GP with metastases to two regional lymph nodes who was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Using Pub Med, EMBASE, EBSCOhost MEDLINE and CINAHL, and Google Scholar, we searched the literature for cases of GP with region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evaluated the varying presentations, diagnostic workup, and disease management of identified cases. Thirty-one cases of GP with metastasis were compiled(30 with at least lymph node metastases and one with only distant metastasis to bone), with age at diagnosis ranging from 16 to 74 years. Ratio of males to females was 19:12. The most common presenting symptoms were abdominal pain(55%) and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or sequelae(42%). Twenty-five patients underwent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Fiv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local resection alone. One patient died secondary to metastatic disease, and one died secondary to perioperative decompensation. The remainder did well, with no evidence of disease at follow-up from the most recent procedure(except two in which residual disease was deliberately left behind). Of the 26 cases with sufficient histological description, 16 described a primary tumor that infiltrated deep to the submucosa, and 3 described lymphovascular invasion. Of the specific 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ing patterns studied, synaptophysin(SYN) stained all epithelioid endocrine cells(18/18). 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 and SYN stained most ganglion-like cells(7/8 and 13/18 respectively), and S-100 stained all spindle-like/sustentacular cells(21/21). Our literature review of published cases of GP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is underscores the exc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ngliocytic paraganglioma METASTASES DUODENUM LYMPH node dissection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下载PDF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19例临床诊治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季晓克 曾其强 +6 位作者 吴秀玲 黄颖鹏 周蒙滔 黄卡特 余正平 韩少良 张启瑜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4期2385-2388,共4页
目的 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提高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9年11月至2009年3月手术治疗腹膜后副神经节瘤19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肿瘤功能、术中所见、手术方式、病理和影像学资料,以及术后... 目的 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提高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9年11月至2009年3月手术治疗腹膜后副神经节瘤19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肿瘤功能、术中所见、手术方式、病理和影像学资料,以及术后生存时间.结果 (1)本组19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男女比例为1.375,中位年龄50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9/19,47%),术前CT诊断误诊率高(89%);(2)肿瘤好发于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周(9/19,47%),平均最大直径为8.6 cm(3~23 cm),58%(11/19)肿块包膜完整,42%(8/19)肿块与周围脏器紧贴或紧密粘连,26%(5/19)需作毗邻受累器官切除;(3)本组63%(12/19)肿瘤为功能性,术前表现高血压占67%(8/12),术中血压波动剧烈占33%(4/12);(4)16例18个肿块行免疫组化染色,89%(16/18)Chg-A(+),67%(12/18)S-100(+),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呈不同程度表达(0%~48%),Ki-67与P53均只在恶性病例阳性表达(分别为20%,34%);(5)本组病例随访1~107个月,中位随访40个月,Kaplan-Meier及Log-Rank生存分析显示:全组总体的5年生存率为77%,生存率与肿瘤出现远处转移相关(χ^2=6.604,P=0.01),与肿瘤大小(χ^2=3.208,P=0.201)、功能状态(χ^2=0.121,P=0.728)、肿瘤局部情况(χ^2=0.036,P=0.849)相关不显著.结论 早期诊断腹膜后副神经节瘤较为困难;患者生存预后与转移相关,应强调终生随访;术后病理免疫组化检查对判断肿瘤性质和预后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副神经节瘤 外科手术 生存率
原文传递
颈动脉体瘤 被引量:11
15
作者 周定标 许百男 +9 位作者 梁发启 黄德亮 步荣发 余新光 郭伟 刘小平 林欣 胡敏 姜燕 朱平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56-359,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1993年8月至2006年10月收住43例患者,其中38例接受手术,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及随访结果。结果38例(39个)颈动脉体瘤手术中,11个肿瘤切除,动脉完好;16个肿瘤切除同时结...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1993年8月至2006年10月收住43例患者,其中38例接受手术,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及随访结果。结果38例(39个)颈动脉体瘤手术中,11个肿瘤切除,动脉完好;16个肿瘤切除同时结扎或切断(除)了颈外动脉;5个肿瘤切除后,需缝合或修补动脉破损;7个肿瘤术中需取大隐静脉与颈总、颈内动脉端-端吻合,重建颈动脉血流。术后22例(58%)恢复顺利,13例(34%)出现不同程度颅神经或交感神经损害征象,3例(8%)出现脑缺血。无死亡。结论颈动脉体瘤少见,虽临床表现较具特征,但可能被误诊。一旦确诊,应及早手术。术中特别注意远端颈内动脉显露,严格沿动脉外膜-肿瘤“被膜”界面锐性分离,尽量防止损伤颅神经。显微外科技术有助于降低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颈动脉体瘤 副神经节瘤
原文传递
腹部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及螺旋CT多期扫描表现 被引量:11
16
作者 韩希年 陈飚 +2 位作者 叶晓丹 王俭 刘光华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9-142,共4页
目的评价螺旋CT多期扫描在腹部嗜铬细胞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患者的79个经病理证实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腹内异位嗜铬细胞瘤的螺旋CT多期扫描表现。结果70例患者中,有与嗜铬细胞瘤有关的内分泌症状者41例,隐... 目的评价螺旋CT多期扫描在腹部嗜铬细胞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患者的79个经病理证实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腹内异位嗜铬细胞瘤的螺旋CT多期扫描表现。结果70例患者中,有与嗜铬细胞瘤有关的内分泌症状者41例,隐匿型嗜铬细胞瘤15例,无功能嗜铬细胞瘤14例。单发63例,多发7例,共有79个病灶。肾上腺嗜铬细胞瘤60例,异位嗜铬细胞瘤8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合并异位嗜铬细胞瘤2例。良性60例,恶性或术后复发10例。79个肿瘤病灶中,肿瘤均呈圆形或类圆形,长径2~15cm,平均5.8cm。6个长径≤4cm的肿瘤病灶在扫描各时相均较均匀,25个肿瘤病灶有明显的血窦形成,48个肿瘤病灶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和囊变灶,其中9个可见液一液平面。65个肿瘤为富血供,14个为中等血供。结论约40%的腹部嗜铬细胞瘤无相关的内分泌症状,但腹部嗜铬细胞瘤多有较为特征性的CT表现:小的肿瘤较均匀而富血供;较大的肿瘤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和囊变灶,为富血供或中等血供,约50%的病灶内可见血窦或液-液平面,有助于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瘤 副神经节瘤 肾上腺肿瘤 螺旋CT
原文传递
Functional paragangliomas of the urinary bladder:a report of 9 cases 被引量:11
17
作者 Jian-Hua Deng Han-Zhong Li Yu-Shi Zhang Guang-Hua Liu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29-734,共6页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 Functional paraganglioma of the urinary bladder (FPUB) is a rare tumor. Misdiagnosis of FPUB before operation can lead to serious intraoperative consequences. In this article, we reported our...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 Functional paraganglioma of the urinary bladder (FPUB) is a rare tumor. Misdiagnosis of FPUB before operation can lead to serious intraoperative consequences. In this article, we reported our experience in preoperative diagnosis and surgical treatment of FPUB.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nine patients with FPUB treated between June 1985 and January 2009 at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were analyzed. Results: All patients underwent urinary catecholamine (CA) detection, B-ultrasound, CT and/or MRI scan; 5 underwent nailfola microcirculation inspection; 4 underwent 131I-metaiodobenzyl guanidine (MIBG) detection; and 6 underwent 111In-DTPA-Octreotide (OCT) scintiscan. According to the UICC bladder tumor classification, 5 patients had T2, 3 had T3, and 1 had T4 disease. All patients underwent surgical treatment, and 1 received 131I-MIBG therapy. All patients had paroxysmal hypertension and palpitation and six had cold sweat, headache, and dizziness after emphatic urination. The definitive diagnosis was made by histopathologic examination of the removed tumors and was confirmed in 7 cases by the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of chromogranin A, Ki-67 and S100 protein. The tumor consisted of discrete aggregates of zellballen cells separated by a network of vascular channels. One patient had metastases in the pelvic lymph nodes, liver and colon. Follow-up ranged from 7 to 289 months (mean, 127.2 ± 34.2). Six of the nine cases reported here were found in the usual locations. One patient had multiple tumors. The catecholamine level was elevated under basal conditions in 8 patients and during endoscopic resection of the tumor in 1 patient; it returned to normal after surgery in 8 patients. Three patients had recurrence and 1 had metastasis following surgery. Conclusions: Early preoperative diagnosis of FPUB is difficult, but it should be suspected in patients with typical tetrad symptoms: headache and micturition syncope, sweating, palpitation and hematuria. In those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手术治疗 S100蛋白 儿茶酚胺 病理检查 临床资料 DTPA 手术切除
下载PDF
膀胱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道新 王文营 +3 位作者 田野 吕文成 郭宇文 杜林栋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06-607,610,共3页
目的:探讨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疗效。方法:对5例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男2例,女3例,平均46(36~77)岁。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2例,开放膀胱部分切除术3例。5例患者随访1~7年,1例术... 目的:探讨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疗效。方法:对5例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男2例,女3例,平均46(36~77)岁。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2例,开放膀胱部分切除术3例。5例患者随访1~7年,1例术后3年肿瘤复发行TURBT,术后病理诊断为移行细胞癌1~2级。1例术后6年复发,伴有左肾重度积水,左肾无功能,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加左肾输尿管切除加右输尿管皮肤造口。3例患者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临床少见,其临床表现有一定特点,对于排尿时伴有相应副神经节瘤临床表现的患者应除外膀胱副神经节瘤的可能,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副神经节瘤
原文传递
泌尿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16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何晓蓉 周晋星 +2 位作者 李霄 陶燃 李红霞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08-412,共5页
目的探讨泌尿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NET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泌尿系统NETs(膀胱11例、输尿管1例、肾脏4例)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 目的探讨泌尿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NET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泌尿系统NETs(膀胱11例、输尿管1例、肾脏4例)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6例NETs中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48~84岁,平龄65岁;小细胞癌10例,副神经节瘤4例,类癌及不典型类癌各1例;12例患者有随访资料,其中6例死亡,均为小细胞癌(3~21个月),6例存活,包括4例膀胱副神经节瘤(7~88个月)、1例肾类癌(14个月)和1例膀胱小细胞癌合并尿路上皮癌(42个月)。结论 NETS发生在泌尿系统中较为罕见,主要为小细胞癌、副神经节瘤及类癌。根据其典型组织形态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组化标志物(Syn、CgA、CD56)阳性鉴别,需谨慎排除转移可能。副神经节瘤及类癌预后较好,小细胞癌侵袭性高,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系统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小细胞癌 类癌 副神经节瘤
下载PDF
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与诊断治疗策略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世洋 杨野 张佳林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44-448,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提高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就诊原因包括高血压(19例)、腰腹痛(9例)、腹部肿物(2例)、体检(17例...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提高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就诊原因包括高血压(19例)、腰腹痛(9例)、腹部肿物(2例)、体检(17例)以及其他原因(2例)。超声检查的定位准确率为77.5%(31/40),CT检查的定位准确率为96.0%(47/49),MRI检查的定位准确率为100%(10/10)。19例术前高血压患者行血儿茶酚胺检查,阳性率84.2%(16/19)。结果 49例患者均行开放性手术,2例患者因肿瘤复发行二次手术,共行手术51例。肿瘤多发5例,术中共发现肿瘤56枚。71.4%(40/56)的肿瘤位于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周围。49例手术(94.1%,49/51)完整切除肿瘤54枚,切除肿瘤平均最大直径6.7 cm(1.5~20.0 cm),75%(42/56)的肿瘤包膜完整。8枚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侵及周围脏器及重要血管。6例联合脏器切除。术后43例获随访6~138个月,90%的术前高血压患者术后血压恢复正常。复发4例,其中2例伴肿瘤远处转移且1例因肿瘤转移而死亡。结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完善的术前准备十分重要,关系着手术的成败及患者的预后情况。患者术后应长期随访,如果复查发现肿瘤复发,可行二次手术切除复发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神经节瘤 腹膜后肿瘤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