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资源特点与综合回收利用现状 被引量:63
1
作者 谭其尤 陈波 +2 位作者 张裕书 龙运波 杨耀辉 《矿产综合利用》 CAS 2011年第6期6-10,共5页
分析了我国攀西钒钛磁铁矿资源特点及综合回收利用的重要意义,阐述了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高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水平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攀西地区 钒钛磁铁矿 综合回收利用
下载PDF
四川攀西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历史与隆升过程初步研究 被引量:51
2
作者 张岳桥 杨农 +1 位作者 孟晖 陈文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3-33,共11页
基于TM遥感图像解译和野外调研,分析了攀西地区大渡河、安宁河深切河谷地貌特征和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建立了安宁河断裂带晚新生代5阶段变形历史。研究表明,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安宁河断裂以挤压走滑活动为主;上新世晚期至早... 基于TM遥感图像解译和野外调研,分析了攀西地区大渡河、安宁河深切河谷地貌特征和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建立了安宁河断裂带晚新生代5阶段变形历史。研究表明,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安宁河断裂以挤压走滑活动为主;上新世晚期至早更新世时期,断裂以斜张走滑活动为主,活动强度较弱;早中更新世之间发生的元谋运动使昔格达组湖相地层褶皱变形;中晚更新世时期发生断陷作用,形成安宁河两堑夹—垒的构造格局;晚更新世—全新世时期又以左旋走滑活动为主。综合安宁河、大渡河河谷地貌和晚新生代地层记录和变形特征,提出了攀西高原晚新生代4阶段隆升模式:中新世早中期(12Ma之前)以缓慢隆升与区域夷平化作用为主,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12~3.4Ma)是高原快速隆升与河流强烈下切的时期,上新世晚期—早更新世(3.4~1.1Ma)为昔格达湖盆发育时期,中晚更新世—全新世(1.1Ma以来)是高原快速隆升与河谷阶地发育时期。最后指出,至上新世晚期(3.4Ma以前),攀西高原海拔高度可能超过了30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隆升 构造地貌 晚新生代 攀西地区
下载PDF
攀西钒钛磁铁矿主要元素赋存状态及回收利用 被引量:43
3
作者 张建廷 陈碧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08年第5期38-41,共4页
综合分析了攀枝花—西昌地区钒钛磁铁矿主要元素的赋存状态:铁、钒、铬主要赋存于钛磁铁矿中;钛主要赋存于钛铁矿和钛磁铁矿中;钴、镍、铜主要赋存于硫化物相和钛磁铁矿相中。并列出了各矿物中相应元素的分配值,明确了各元素回收的目的... 综合分析了攀枝花—西昌地区钒钛磁铁矿主要元素的赋存状态:铁、钒、铬主要赋存于钛磁铁矿中;钛主要赋存于钛铁矿和钛磁铁矿中;钴、镍、铜主要赋存于硫化物相和钛磁铁矿相中。并列出了各矿物中相应元素的分配值,明确了各元素回收的目的矿物和回收利用的方式等,为在攀西从事相关矿业的人员提供了有用的数据资料,从而更好地搞好攀西钒钛磁铁矿的综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钛磁铁矿 元素 赋存状态 回收利用 攀西地区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分割和决策树算法的山区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以四川攀西地区为例 被引量:29
4
作者 张正健 李爱农 +2 位作者 雷光斌 边金虎 吴炳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7222-7232,共11页
山区遥感影像变化检测面临地形效应明显、空间异质性高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构建适用于复杂地形条件的变化检测方法一直是遥感应用研究的难点。在对影像进行多尺度分割的基础上,构建对象的多种光谱、形状及地形特征,将地形阴影、物候等造... 山区遥感影像变化检测面临地形效应明显、空间异质性高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构建适用于复杂地形条件的变化检测方法一直是遥感应用研究的难点。在对影像进行多尺度分割的基础上,构建对象的多种光谱、形状及地形特征,将地形阴影、物候等造成的虚假变化当作"未变化"训练样本,利用决策树算法自动提取检测规则,建立复杂地形条件下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并将该方法用于四川攀西山区1989年和2009年TM影像的检测试验,最后对方法的不足和改进措施进行了讨论。主要结论包括:(1)文中构建的方法能够有效减弱山区复杂地形条件对遥感影像变化检测的不利影响,采用地面调查数据和分层随机采样的总体验证精度为93.57%,Kappa系数为0.8706。(2)C5.0决策树算法对于只有"变化"和"未变化"两种类别且同类间训练样本高度异质化的影像分类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适应能力。通过将地形、物候等引起的虚假变化当作"未变化"训练样本可以有效提高检测精度。(3)光谱特征仍是TM影像遥感分析的主要信息源,影像间NDVI的差值对于植被覆盖区域土地覆盖格局变化的检测具有良好的表征作用。(4)攀西地区1989—2009年间土地覆盖格局变化明显且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典型的驱动方式包括退耕还林(草)工程、水利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等。共检测出变化面积740.2km2,占影像总面积的2.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尺度分割 决策树算法 遥感影像 变化检测 攀西地区
下载PDF
攀西地区冬闲田种植晚熟型燕麦的最佳刈割期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柳茜 孙启忠 +3 位作者 杨万春 郝虎 乔雪峰 徐丽君 《中国奶牛》 2019年第1期4-8,共5页
本试验以科纳燕麦为研究对象,在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与乳熟期刈割,测定其产草量和营养成分等指标,探讨攀西地区冬闲田种植晚熟型燕麦的最佳刈割时期。通过研究发现随着刈割时间的推移,科纳燕麦的干重呈现逐渐积累的趋势。乳熟期干草... 本试验以科纳燕麦为研究对象,在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与乳熟期刈割,测定其产草量和营养成分等指标,探讨攀西地区冬闲田种植晚熟型燕麦的最佳刈割时期。通过研究发现随着刈割时间的推移,科纳燕麦的干重呈现逐渐积累的趋势。乳熟期干草产量最高,显著高于拔节期和抽穗期(P<0.05),与灌浆期差异不显著。随着刈割期的推迟粗蛋白含量逐渐下降,乳熟期和灌浆期显著低于拔节期和抽穗期(P<0.05)。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随着刈割时期的推迟表现为先升后降,不同刈割期的RFV值表现为先降后升的趋势。乳熟期的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低于抽穗期、灌浆期,RFV值为108.63,高于抽穗期、灌浆期。综合产草量和营养品质得出,攀西地区种植晚熟型燕麦最佳刈割时间应为乳熟期,但考虑到届时恰逢雨季,为获得较高产量同时不影响下茬作物的生长以选择灌浆期刈割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闲田 燕麦 刈割期 攀西地区
下载PDF
攀西地区重力场特征及地壳密度结构 被引量:18
6
作者 石磊 楼海 +2 位作者 王谦身 卢红艳 徐伟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402-2412,共11页
攀西地区位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西部,构造和岩浆特征显著,地震活动强烈.通过对野外重力测量得到的云县—会东和普洱—七甸两条剖面的高精度重力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构建了沿剖面的二维地壳密度结构,其中普洱—七甸剖面与孟连—马... 攀西地区位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西部,构造和岩浆特征显著,地震活动强烈.通过对野外重力测量得到的云县—会东和普洱—七甸两条剖面的高精度重力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构建了沿剖面的二维地壳密度结构,其中普洱—七甸剖面与孟连—马龙宽角地震剖面部分位置重合.同时结合区域重力异常特征及下地壳视密度填图结果,得到如下初步认识:红河断裂带是南北地震带南段地区重要的构造分界线,断裂带南北向密度结构和莫霍面分布形态存在较大差异,沿走向构造变化.云县—会东剖面上大姚—会东段下地壳底部存在密度较高的壳幔过渡层,结合研究区下地壳底部壳幔过渡层的密度分布特征,认为该过渡层不是攀西裂谷下的"裂谷垫",而是由岩浆底侵作用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西地区 重力场 地壳密度结构 视密度填图
下载PDF
攀西钒钛磁铁矿中钪的赋存状态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黄霞光 罗国清 李亚平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10,共5页
采用MLA矿物自动定量检测技术、电子探针背散射电子图像、能谱分析技术以及光学显微镜、人工重砂、选矿工艺等设备和工艺技术,研究了攀枝花红格矿区岩石样本的岩性及其与钪之间的宏观关系,详细研究了红格矿区综合样本的矿物组分、主要... 采用MLA矿物自动定量检测技术、电子探针背散射电子图像、能谱分析技术以及光学显微镜、人工重砂、选矿工艺等设备和工艺技术,研究了攀枝花红格矿区岩石样本的岩性及其与钪之间的宏观关系,详细研究了红格矿区综合样本的矿物组分、主要单矿物钪含量,查明了综合样本中钪在各类矿物间的分布率,并通过能谱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分析了Mg-Fe间的关联性,推论得出钒钛磁铁矿中钪的类质同象规律表现为Mg-Fe-Sc类质同象。本研究成果揭示了普通辉石的分离技术是从钒钛磁铁矿中提取钪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西地区 钒钛磁铁矿 赋存状态
下载PDF
Volatile and C-H-O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giant Fe-Ti-V oxide deposits in the Panxi region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sources of volatiles and the origin of Fe-Ti oxide ores 被引量:15
8
作者 WANG Christina Ya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11期1782-1795,共14页
The Panzhihua,Hongge,and Baima Fe-Ti-V oxide deposits in the Panzhihua-Xichang(Panxi) region are hosted in large layered mafic-ultramafic intrusions.The layered intrusions intrude either the Neoproterozoic Dengying Fo... The Panzhihua,Hongge,and Baima Fe-Ti-V oxide deposits in the Panzhihua-Xichang(Panxi) region are hosted in large layered mafic-ultramafic intrusions.The layered intrusions intrude either the Neoproterozoic Dengying Formation,composed mainly of limestone,or the Paleoproterozoic Hekou Formation,composed of meta-sedimentary-volcanic rocks.It remains unclear if the wall rocks have been involved during the fractionation of magmas and have affected the sequence of crystallization of Fe-Ti oxide.Volatiles and their C-H-O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magnetite,apatite,clinopyroxene,and plagioclase of different types of ores from the three intrusions are analyzed using a technique of stepwise heating mass spectrometer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wall rocks in the formation of Fe-Ti oxide ores.Volatiles released from magnetite are composed mainly of H 2 O and CO 2,whereas the other minerals are composed mainly of H 2 O,CO 2 and H 2.At 800-1200°C temperature interval,the average 13 C values of CO 2 of all the minerals from the three intrusions range from 7.7‰ to 13.5‰ and the average 18 O CO 2 values from 19.1‰ to 19.5‰,which are scattered in a mixed field with basalt and the two types of wall rocks as end-members,indicating that CO 2 from the wall rocks may have been involved in the magmas from which the three intrusions formed.At 400-800 C temperature interval,both 13 C values(13.7‰ to 17.9‰ on the average) and 18 O values(16.2‰ to 19.2‰ on the average) of CO 2 of all the minerals are lower than those for 800-1200 C temperature interval,and much closer to the values of the wall rocks.Abundant H 2 O released at the 400-800 C temperature interval has relatively low D values ranging from 90‰ to 115‰,also indicating the involvement of fluids from the wall rocks.The average bulk contents of volatiles released from magnetite of the Hongge,Baima,and Panzhihua intrusions are 4891,2996,and 1568 mm 3 STP/g,respectively,much higher than those released from other minerals in total,which are 382,600,and 379 mm 3 STP/g,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tite VOLATILES C-H-O isotope Fe-Ti-V oxide ore panxi region
原文传递
“三生”视角下的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以攀西地区为例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强 陈田田 +2 位作者 李爱迪 张仕超 王跃峰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0-302,共13页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国土空间出现了用地相互侵占、生态环境破坏、粮食安全受到威胁等一系列问题,国土空间的利用效率与质量提升变得尤为重要。为实现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的宜居适度、生态空间的山清水秀。本文...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国土空间出现了用地相互侵占、生态环境破坏、粮食安全受到威胁等一系列问题,国土空间的利用效率与质量提升变得尤为重要。为实现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的宜居适度、生态空间的山清水秀。本文基于“三生”功能的理念,以攀西地区为例,采用综合指标法对其国土空间利用质量和协调性进行评价,并针对性的提出国土空间利用质量提升的方法,研究结果显示:(1)攀西地区“三生”空间利用质量指数等级不高,生产空间的指数差异性高于生活空间,生活空间又高于生态空间;(2)攀西地区“三生”空间利用质量的整体协调性不高,多数区县处于不协调水平;(3)就经济发展而言,经济水平越高的区域其“三生”空间利用质量协调性相对较高;(4)在功能分区上,城市化地区的“三生”空间利用质量的协调性高于农产品主产区,农产品主产区又高于重点生态功能区,考虑到重点生态功能区自身发展现状和特殊性,应重点强化其“三生”空间利用能力,以实现区域统筹发展。本研究可以为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以及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功能 国土空间利用质量 协调性 统筹发展 攀西地区
下载PDF
Joint Inversion of the 3D P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under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Using Regional Earthquake and Teleseismic Data 被引量:12
10
作者 LI Dahu LIAO Hua +4 位作者 DING Zhifeng ZHAN Yan WU Pingping XU Xiaoming ZHENG Che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6-33,共18页
The special seismic tectonic environment and frequent seismicity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show that this area is an ideal location to study the present tectonic movement and background o... The special seismic tectonic environment and frequent seismicity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show that this area is an ideal location to study the present tectonic movement and background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China's Mainland and to predict future strong earthquake risk zones. Studies of the structural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ep structure in this area are helpful to explore deep dynamic effects and deformation field characteristics, to strength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s of anisotropy and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to study the deep tectonic background of the seismic origin of the block's interior. In this paper, the three-dimensional (3D)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under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obtained via observational data from 224 permanent seismic stations in the regional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of Yunnan and Sichuan Provinces and from 356 mobile China seismic arrays in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using a joint inversion method of the regional earthquake and teleseismic dat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P-wave velocity anomalies in the shallow upper crus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urface geological structure, terrain and lithology. Baoxing and Kangding, with their basic volcanic rocks and volcanic clastic rocks, present obvious high-velocity anomalies. The Chengdu Basin shows low-velocity anomalies associated with the Quaternary sediments. The Xichang Mesozoic Basin and the Butuo Basin are characterised by low- velocity anomalies related to very thick sedimentary layers. The upper and middle crust beneath the Chuan-Dian and Songpan-Ganzi Blocks has apparent lateral heterogeneities, including low-velocity zones of different sizes. There is a large range of low-velocity layers in the Songpan-Ganzi Block and the sub-block northwest of Sichuan Province, showing that the middle and lower crust is relatively weak. The Sichuan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China seismic array detection panxi region Chuan-DianBlock Daliangshan Block southeastern margi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下载PDF
生态环境因子对四川松茸菌塘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小林 金鑫 +2 位作者 李强 熊川 郑林用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4-169,共6页
以四川藏区和攀西松茸代表产区菌塘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菌塘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菌落数量,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碳和氮,以及土壤酸性磷酸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采用多元回归树分析生态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海拔高... 以四川藏区和攀西松茸代表产区菌塘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菌塘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菌落数量,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碳和氮,以及土壤酸性磷酸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采用多元回归树分析生态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海拔高于3 592 m时,在一定范围内海拔越高(3 841-3 860 m),土壤酶活性越高;当海拔低于3 592 m时,枯枝落叶层厚度越厚(2.25-8.45 cm)、海拔越低(3058-3226 m),土壤酶活性越高.当坡度大于或等于42.5°时,一定范围内枯枝落叶层厚度越高(1.05-8.45 cm)、海拔越低(3058-3225 m),松茸菌塘微生物生物量及菌落数量越高;而当坡度小于42.5°时,在一定范围内海拔越低(3058-3460 m)、枯枝落叶厚度越薄(0.28-3.2 cm)越有利于松茸菌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菌落数量积累.总之,海拔、坡度及枯枝落叶厚度是影响松茸菌塘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生物量的3个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茸 微生物活性 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酶 藏区 攀西地区
原文传递
可持续发展与攀西钒钛资源综合利用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杨省贵 张平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1-34,共4页
讨论了资源、环境、生态 3者之间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关系 ,强调在资源的综合利用中要重点考虑环境的承载力以及生态系统的自净力。分析了攀西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应以可持续发展观指导攀西钒钛资源的... 讨论了资源、环境、生态 3者之间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关系 ,强调在资源的综合利用中要重点考虑环境的承载力以及生态系统的自净力。分析了攀西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应以可持续发展观指导攀西钒钛资源的综合利用 ,并据此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钛资源 可持续发展 攀西地区 综合利用 环境承载力 生态系统
下载PDF
攀西地区重穗型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马均 李代玺 +3 位作者 廖尔华 陶荣国 袁继超 杨世民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9-44,共6页
采用五因素二次旋转组合设计 ,对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Ⅱ优 1 6 2在攀西地区的超高产栽培技术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各试验因素对重穗型杂交稻产量的影响为施氮量 (x3) >施钾量 (x5 ) >密度 (x2 ) >施磷量 (x4) >播种期(... 采用五因素二次旋转组合设计 ,对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Ⅱ优 1 6 2在攀西地区的超高产栽培技术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各试验因素对重穗型杂交稻产量的影响为施氮量 (x3) >施钾量 (x5 ) >密度 (x2 ) >施磷量 (x4) >播种期(x1)。增施氮、钾肥、适当增加密度是实现超高产的主要技术措施 ;在足穗的基础上攻大穗是超高产的关键。建立了攀西稻作区重穗型组合每公顷产量 1 1 2 5t以上的综合栽培技术 :3月下旬播种 ,栽插密度 32 2 5~ 33 75万穴 /ha,施N 2 0 6 5 5~2 2 0 2 0kg/ha,施P2 O5 76 95~ 88 80kg/ha ,施K2 O 1 83 1 5~ 1 89 30kg/h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西地区 亚种间重穗型 杂交稻 栽培技术 高产
下载PDF
Crust and Upper Mantle Electrical Resistivity Structure in the Panxi Region of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Significance 被引量:10
14
作者 ZHANG Gang WANG Xuben +7 位作者 FANG Hui GUO Ziming ZHANG Zhaobin LUO Wei CAI Xuelin LI Jun LI Zhong WU X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期531-541,共11页
The Panxi region is located in the frontal zone of positive squeezing subduction and side squeezing shearing between the Indian plate and the Eurasian plate. The long-period magnetotelluric (LMT) and broadband magne... The Panxi region is located in the frontal zone of positive squeezing subduction and side squeezing shearing between the Indian plate and the Eurasian plate. The long-period magnetotelluric (LMT) and broadband magnetotelluric (MT) techniques are both used to study the deep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structure in this region; magnetic and gravity surveys are also performed along the profile. According to the 2-D resistivity model along the Yanyuan-Yongshan profile, a high- conductivity layer (HCL) exists widely in the crust, and a high-resistivity block (HRB) exists widely in the upper mantle in general, as seen by the fact that a large HCL exists from the western Jinpingshan tectonic zone to the eastern Mabian tectonic zone in the crust, while the HRB found in the Panxi tectonic zone is of abnormally high resistivity in that background compared to both sides of Panxi tectonic zone. In addition, the gravity and magnetic field anomalies are of high value. Combined with geological dat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probably exists basic or ultrabasic rock with a large thickness in the lithosphere in the Panxi axial region, which indicates that fracture activity once occurred in the lithosphere. As a result, we can infer that the high-resistivity zone in the Panxi lithosphere is the eruption channel for Permian Emeishan basalt and the accumulation channel for basic and ultrabasic rock. The seismic sources along the profile are counted according to seismic record dat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ost violent earthquake sources are located at the binding site of the HRB and the HCL, where the tectonic activity zone is generally acknowledged to be; however, the earthquakes occurring in the HCL are not so violent, which reflects the fact that the HCL is a plastic layer, and the fracture threshold of a plastic layer is low generally, making high stress difficult to accumulate but easy to release in the layer. As a result, a higher number of smaller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the HCL at Daliangshan tecton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deep electrical resistivity structure long-peroid magnetotelluric Emeishanbasalt panxi region
下载PDF
攀西地区水稻生育期的垂直变化特点及其积温效应 被引量:11
15
作者 袁继超 杨世民 +3 位作者 王明田 吴永诚 朱庆森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7-253,共7页
为了研究水稻生育期的垂直变化特点及其积温效应,本文选用杂交籼稻、常规籼稻和常规粳稻3个类型5个代表性品种为供试材料,在攀西地区海拔540~1800m范围内进行了多点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从播种至抽穗所经历的天数(以下简称... 为了研究水稻生育期的垂直变化特点及其积温效应,本文选用杂交籼稻、常规籼稻和常规粳稻3个类型5个代表性品种为供试材料,在攀西地区海拔540~1800m范围内进行了多点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从播种至抽穗所经历的天数(以下简称播抽期)及其所需要的有效积温在不同种植地点和播期之间有较大的不稳定性;播抽期及其所需有效积温与海拔高度和纬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播抽期和全生育期与种植地的海拔高度和纬度呈线性正相关,播抽期所需有效积温与海拔高度和纬度呈二次函数关系;播抽期和全生育期随着海拔和纬度的升高而延长,播抽期所需有效积温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后减,中海拔地区(1200~1300m)需要的有效积温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育期 海拔高度 有效积温 攀西地区
下载PDF
新发展格局下攀西地区康养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杰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27-36,共10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以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们对健康、安全和品质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已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新机遇和风口,也是区域经济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攀西地区作为全国康养旅...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以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们对健康、安全和品质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已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新机遇和风口,也是区域经济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攀西地区作为全国康养旅游的发起者和倡导者,在新发展格局下,应立足于满足国内需求,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丰富的康养旅游资源,通过协调区域发展、夯实软硬环境、深化产业融合、加大营销推广等路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康养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推进国内旅游经济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攀西地区 康养旅游 高质量发展 实现路径
下载PDF
攀西地区优质玉米品种正红211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谢冰 柯永培 +4 位作者 袁继超 石海春 杨世民 陈增 段必康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7-109,132,共4页
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优质玉米正红211在攀西地区的产量、效益与种植密度、施氮量、施磷量和施钾量的数学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正红211的产量、效益与4个栽培因素均呈二次凸函数关系,各栽培因素之间存在两两互作效应。通... 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优质玉米正红211在攀西地区的产量、效益与种植密度、施氮量、施磷量和施钾量的数学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正红211的产量、效益与4个栽培因素均呈二次凸函数关系,各栽培因素之间存在两两互作效应。通过频数分析法得出了产量≥12000kg/hm2的优化栽培模式。讨论了正红211高产高效的优化栽培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攀西地区 正红211 栽培模式
下载PDF
攀西地区悬钩子属植物资源调查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罗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59-1661,共3页
悬钩子属植物是攀西地区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野生水果及药用植物资源之一。调查研究发现该属植物资源种类(含变种)68个,并对其利用价值、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概述,为综合开发利用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攀西地区 悬钩子属 开发利用
下载PDF
攀西杜鹃花属植物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旭东 罗强 刘建林 《中国林副特产》 2007年第3期64-66,共3页
调查了攀西地区杜鹃花属野生花卉资源种类及地理分布,为我国杜鹃属植物多样性保护及杜鹃花的研究与可持续利用储备了战略资源。简述了杜鹃花属植物在园林方面及药用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开发利用方面的途径。
关键词 杜鹃花属植物 调查 开发利用 攀西
下载PDF
四川攀西干热河谷区芒果叶中芒果苷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韦会平 赵牧 +4 位作者 田金凤 李勇 刘文权 王丹 何妍羲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134-2138,共5页
【目的】了解四川攀西干热河谷地区芒果叶中芒果苷含量的变化规律,为该地区优质芒果种植基地的芒果叶开发利用及芒果苷产品研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标准曲线法,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要求对采集的各... 【目的】了解四川攀西干热河谷地区芒果叶中芒果苷含量的变化规律,为该地区优质芒果种植基地的芒果叶开发利用及芒果苷产品研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标准曲线法,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要求对采集的各芒果叶样品进行精密测定,分析比较不同产地、品种、老嫩程度、生长季节和储藏期芒果叶中芒果苷含量的差异。【结果】四川攀西地区芒果叶中芒果苷含量分别比海南三亚和广西百色地区高0.8和1.7倍;品种对芒果叶中芒果苷含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下同),以乳芒最高(6.35%),其次为金白花(4.63%)和攀育2号(4.61%),最低为红苹(1.41%);叶片越嫩,其芒果苷含量越高,嫩叶中芒果苷含量分别是成熟叶、老叶和黄落叶的1.5、2.2和6.2倍;初花期和盛果期叶片中芒果苷含量极显著高于休眠期和营养生长期;在储藏的前3个月,芒果叶中芒果苷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从第6个月开始极显著下降,储藏1年左右的芒果叶中芒果苷含量下降约53%。【结论】产地、品种、季节、老嫩程度和储藏期均对芒果叶中芒果苷含量有显著影响,可选择攀西地区的乳芒、金白花、攀育2号等品种初花期至盛果期的嫩叶或成熟叶作为芒果苷提取的优质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叶 芒果苷 含量变化 攀西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