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SCT与MRI诊断2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王小进 白卓杰 +1 位作者 冯湛 王秀锦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9期1278-1281,共4页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 (MSCT)与MRI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收集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26例,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20例,MRI平扫、增强扫描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6例,对MSCT...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 (MSCT)与MRI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收集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26例,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20例,MRI平扫、增强扫描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6例,对MSCT与MRI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6例患者中,MSCT诊断20例,影像学分型:3例为主胰管型; 16例为分支胰管型,发病部位:10例为胰头部,其中交界性肿瘤5例,腺瘤5例,6例在胰体部,其中腺瘤5例,腺癌1例; 1例为混合型,发病部位为胰头部。MRI诊断6例中,发病部位:3例为胰体部,3例为胰尾部。病理诊断26例中,交界性肿瘤6例,腺癌4例,腺瘤16例,分别占总数的23. 1%、15. 4%、61. 5%。结论 MSCT与MRI在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MRI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影像学分型 发病部位 病理诊断
原文传递
CT增强薄层靶扫描与MRCP在IPMN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秦鑫 冯志慧 +1 位作者 纪小珍 王进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4期106-109,共4页
目的 比较CT增强薄层靶扫描和MRCP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N)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的差异。方法 收集45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同时行CT增强薄层靶扫描和MRCP检查的IPMN患者影像资料,按2017福冈指南专家共识标准,分别分析... 目的 比较CT增强薄层靶扫描和MRCP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N)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的差异。方法 收集45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同时行CT增强薄层靶扫描和MRCP检查的IPMN患者影像资料,按2017福冈指南专家共识标准,分别分析并计算CT增强薄层靶扫描和MRCP检查病灶出现的征象中,肿瘤强化壁结节≥5mm、主胰管扩张≥10mm、胆管扩张、厚分隔、胰腺萎缩、分支胰管型最大囊肿≥3cm在鉴别诊断IPMN良恶性的准确性、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及特异性,统计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各影像征象诊断恶性IPMN两种检查方法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以上四个影像征象,CT增强薄层靶扫描诊断恶性IPMN中的总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及分别为:86.67%、87.10%、85.71%,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93.10%、75.00%;而MRCP在诊断恶性IPMN的总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及分别为80.00%、80.64%、78.50%,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89.28%、64.70%,且各征象总的诊断效能,两种检查方法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增强薄层靶扫描,可以作为缺乏MRCP设备的基层医院诊断恶性IPMN的一种有效的替代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CT增强薄层靶扫描 MRCP 良恶性鉴别
下载PDF
胃间质瘤并发肝内胆管细胞癌、胰腺导管内黏液性乳头状瘤的多原发肿瘤1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秀美 徐伟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第14期2013-2015,共3页
多原发肿瘤(multiple primary tumors,MPT)是指两个或多个原发肿瘤之间无相似组织病理学的病例。本文介绍1例因查体发现胃、肝脏及胰腺病变患者,通过完善能谱CT增强检查提示MPT,最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肝内胆管细胞癌、胰腺导管内黏... 多原发肿瘤(multiple primary tumors,MPT)是指两个或多个原发肿瘤之间无相似组织病理学的病例。本文介绍1例因查体发现胃、肝脏及胰腺病变患者,通过完善能谱CT增强检查提示MPT,最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肝内胆管细胞癌、胰腺导管内黏液性乳头状肿瘤,临床罕见。对于MPT,临床易误诊为转移瘤,希望本文能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肝内胆管细胞癌 胰腺导管内黏液性乳头状肿瘤 多原发肿瘤 能谱CT
下载PDF
58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临床分析
4
作者 么国旺 白景瑞 +2 位作者 李佳昕 赵二鹏 崔乃强 《腹部外科》 2016年第4期300-303,共4页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14年12月10年间收治58例IPMNs病人的临床资料、病理分型、治疗方式.男性36例,女性22例,男女比例为1....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14年12月10年间收治58例IPMNs病人的临床资料、病理分型、治疗方式.男性36例,女性22例,男女比例为1.6∶1,年龄39~82岁,中位年龄67岁.58例IPMNs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1例(53.45%),胰头部局部切除术9例(15.52%),胰体尾切除术7例(12.07%),胰体部局部切除术4例(6.90%),胰尾切除术4例(6.90%),胰尾联合脾切除1例(1.72%),全胰腺切除2例(3.44%).结果 58例IPMNs病人中主胰管型26例;分支胰管型9例;混合型23例;术后病理:腺瘤26例,交界瘤13例,非浸润癌10例,浸润性癌9例;全组的中位生存期为42.6个月;1、2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4.5%、79.3%和65.5%.其中病理类型为浸润性癌的病人1、2、5年生存率分别为62.5%、47.5%、12.5%.结论 IPMN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肿瘤,手术治疗是目前比较好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病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