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米尔北缘弧形推覆构造带东段的基本特征与现代地震活动 被引量:64
1
作者 陈杰 曲国胜 +1 位作者 胡军 冯先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01-312,共12页
帕米尔北缘弧形推覆构造带东段由强烈活动的艾卡尔特弧形活动褶皱-逆断裂带与卡兹克阿尔特弧形活动褶皱-逆断裂带南、北两条巨型边缘弧形构造带及其间的推覆构造构成。每个弧形带分别由多个不同级别的、相对独立的次级弧形构造组成。... 帕米尔北缘弧形推覆构造带东段由强烈活动的艾卡尔特弧形活动褶皱-逆断裂带与卡兹克阿尔特弧形活动褶皱-逆断裂带南、北两条巨型边缘弧形构造带及其间的推覆构造构成。每个弧形带分别由多个不同级别的、相对独立的次级弧形构造组成。每个弧形构造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的逆冲推覆席体,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但同时又具有自相似性特征。独立地震破裂区或形变带与独立活动的弧形推覆构造可能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形带 推覆体 地震活动性 推覆构造
下载PDF
帕米尔东北缘及塔里木盆地西北部弧形构造的扩展特征 被引量:42
2
作者 沈军 汪一鹏 +2 位作者 赵瑞斌 陈杰 曲国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81-389,共9页
归纳了帕米尔东北缘弧形构造的基本特征 ,分析了塔里木盆地西北部EW向逆断裂背斜带与NNW向隐伏走滑断裂之间的关系。通过塔里木盆地与西南天山和帕米尔东北缘变形特征的对比 ,认为塔里木盆地西北部的变形样式与帕米尔东北缘的弧形构造类... 归纳了帕米尔东北缘弧形构造的基本特征 ,分析了塔里木盆地西北部EW向逆断裂背斜带与NNW向隐伏走滑断裂之间的关系。通过塔里木盆地与西南天山和帕米尔东北缘变形特征的对比 ,认为塔里木盆地西北部的变形样式与帕米尔东北缘的弧形构造类似 ,弧形构造具有由帕米尔东北缘向塔里木盆地扩展的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 塔里木盆地 弧形构造 变形样式 新生代 地球动力学
下载PDF
新疆帕米尔跃动冰川遥感监测研究 被引量:30
3
作者 张震 刘时银 +3 位作者 魏俊锋 蒋宗立 许君利 郭万钦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20,共10页
2015年5月,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公格尔九别峰北坡克拉牙依拉克冰川发生跃动,造成草场和部分房屋被冰体淹没,本文针对这一冰川跃动事件的发生过程进行研究.利用2013-2015年间ASTER立体像对数据监测了克拉牙依拉克冰川的... 2015年5月,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公格尔九别峰北坡克拉牙依拉克冰川发生跃动,造成草场和部分房屋被冰体淹没,本文针对这一冰川跃动事件的发生过程进行研究.利用2013-2015年间ASTER立体像对数据监测了克拉牙依拉克冰川的冰川表面高程的变化,并利用2015年4月13日至2015年7月11日期间的Landsat OLI数据监测了冰川的表面运动速度变化.监测发现,克拉牙依拉克冰川从2015年4月13号开始活动强烈,表面运动速度呈加快趋势,2015年5月8-15日期间冰川表面运动速度达到最高水平,其最大运动速度在西支中部达到了(20.40±0.42)m·d^(-1),冰川跃动达到顶峰.冰川跃动"积蓄区"位于西支冰川平衡线以下区域,跃动向下游接收区输送冰体体积约为2.4×10~8m^3,大量冰体堆积在东西支汇合口地段(海拔3 100~3 500 m),造成了该处冰面隆起,其中最大隆起高度为(130.58±0.70)m.本文获得了西支冰川由静止期、跃动状态、恢复到稳定状态期间的冰面高程和表面运动速度变化,为本地区冰川跃动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 冰川跃动 遥感监测 运动特征 高程变化
下载PDF
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M_W6.6地震发震构造与地表破裂 被引量:29
4
作者 陈杰 李涛 +5 位作者 孙建宝 房立华 姚远 李跃华 王浩然 付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60-1174,共15页
新疆阿克陶MW6.6地震发生在帕米尔构造结北部木吉断陷盆地西端附近,是公格尔拉张系自1895年塔什库尔干7级地震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对于此次地震的研究,不仅对理解帕米尔高原内部现今构造变形、应力状态及动力学过程等非常重要,也将为... 新疆阿克陶MW6.6地震发生在帕米尔构造结北部木吉断陷盆地西端附近,是公格尔拉张系自1895年塔什库尔干7级地震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对于此次地震的研究,不仅对理解帕米尔高原内部现今构造变形、应力状态及动力学过程等非常重要,也将为该区的未来强震趋势预测提供依据。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初步的野外考察、In SAR数据分析以及主余震重新定位结果表明,阿克陶MW6.6地震破裂走向107°、倾角76°,发震断层是公格尔拉张系最北段的全新世活动转换断层——NWW走向的木吉右旋走滑断裂。该地震破裂长度超过77km,可能包括了至少2次破裂子事件。沿木吉断裂在2处(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震中以东2.4km及其以东约32.6km附近)发现了数十米长、走向95°~110°、小规模右旋张扭地表破裂带,走滑量10~20cm。这一结果与张勇等在震后2h给出的震源破裂过程一致。重新定位的主震位于木吉断裂上,震源深度约9.3km。绝大多数余震主要分布在木吉断裂南侧1走向NWW、长逾85km、宽〈8km、深5~13km的条带内。余震带的北边界上陡下缓,很好地限定了木吉断裂的铲形深部几何结构。这次地震的发生表明帕米尔高原内部上地壳变形仍以近EW向拉张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 阿克陶地震 地表破裂 INSAR 余震 木吉断裂
下载PDF
塔什库尔干新生代碱性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 被引量:29
5
作者 柯珊 莫宣学 +4 位作者 罗照华 詹华明 梁涛 李莉 李文韬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05-915,共11页
帕米尔构造结是青藏高原构造挤压最强烈、地壳短缩量最大的地区之一。位于帕米尔构造结中东部的塔什库尔干碱性杂岩是区内最大的新生代碱性杂岩体,由苦子干正长岩岩体和卡日巴生碱性-偏碱性花岗岩岩体组成。霓辉石正长岩和正长花岗岩是... 帕米尔构造结是青藏高原构造挤压最强烈、地壳短缩量最大的地区之一。位于帕米尔构造结中东部的塔什库尔干碱性杂岩是区内最大的新生代碱性杂岩体,由苦子干正长岩岩体和卡日巴生碱性-偏碱性花岗岩岩体组成。霓辉石正长岩和正长花岗岩是苦子干碱性岩体的主要岩石类型。根据锆石SHRIMP定年,获得苦子干岩体正长岩和正长花岗岩的岩浆锆石年龄分别为11.1±0.3Ma和11.3±0.6Ma。苦子干岩体具富钾(平均6.22%)富钙的特点,属于钾质(K_2O/Na_2O>1)碱性花岗岩类。各类岩石的稀土元素总量很高,强烈富集LREE,(La/Yb)_N比值(88~21)高,Eu异常不明显,表明岩浆来自斜长石不稳定区,而且源区有石榴石残留,相当于榴辉岩矿物组合。微量元素分析表明,岩石具有高Ba、Sr、Sr/Y比值的特征,同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贫HREE、HFSE,出现明显的Nb、Ta、Ti负异常,后者系源区残留有金红石的有力证据。根据斜长石、石榴石和金红石实验岩石学的约束,结合Sr、Nd、Pb同位素的特征,表明苦子干岩体来源于源区为榴辉岩相的加厚镁铁质下地壳,地壳厚度至少大于50km,且源区可能受到了来自俯冲带流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什库尔干 正长岩 花岗岩 帕米尔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帕米尔高原1895年塔什库尔干地震地表多段同震破裂与发震构造 被引量:28
6
作者 李文巧 陈杰 +4 位作者 袁兆德 黄明达 李涛 余松 杨晓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0-276,共17页
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通过野外地质地貌填图与差分GPS测量,初步获得了帕米尔高原1895年塔什库尔干地震地表破裂带的空间展布、破裂类型、位移及分布等基本参数,据此估算了可能的地震震级,讨论了其宏观震中及发震构造模型。塔什库... 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通过野外地质地貌填图与差分GPS测量,初步获得了帕米尔高原1895年塔什库尔干地震地表破裂带的空间展布、破裂类型、位移及分布等基本参数,据此估算了可能的地震震级,讨论了其宏观震中及发震构造模型。塔什库尔干地震使得慕士塔格正断层南段的部分和整个塔合曼正断层发生破裂,形成了长约27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破裂带总体走向NNE,由北部的N25°W向南转至N25°E。地表由正向或反向正断层陡坎组成,在剖面上表现为地堑、地垒和阶梯状等构造组合;在平面上表现为单条雁列型、平行型、收敛(或汇聚)型、"井"字型等。地表破裂带以纯倾滑为主,基本无走滑量,表现为正断层性质。地表破裂带一般宽30~60m,最大可达825m;单条陡坎垂直位移(4.2±0.2)m,最大同震垂直位移6.8m。地表破裂具有明显的破裂分段特征,由北向南由3条独立的次级破裂段组成。估算其地质矩震级为7.0~7.3级。该断层以东的小盆地内发现了同震感应地表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什库尔干地震 正断层 地表破裂带 破裂分段 发震构造 帕米尔高原
下载PDF
2008年新疆乌恰M_w6.7地震震源机制与形变特征的InSAR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乔学军 王琪 +1 位作者 杨少敏 李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05-1813,共9页
2008年10月5日新疆乌恰M_w6.7级地震发生在南天山、帕米尔高原及塔里木盆地交汇地带,基于地震波反演的震源机制解确定的震源深度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利用日本ALOS卫星的PALSAR图像,获得了本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基于卫星视线向(LOS)和方... 2008年10月5日新疆乌恰M_w6.7级地震发生在南天山、帕米尔高原及塔里木盆地交汇地带,基于地震波反演的震源机制解确定的震源深度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利用日本ALOS卫星的PALSAR图像,获得了本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基于卫星视线向(LOS)和方位向(Azimuth)的形变,采用均匀弹性半无限位错模型和有界最小二乘(BVLS)算法,以网格矩形位错元法对发震断层的几何产状、滑移及分布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本次地震以逆断破裂为主,断层面上最大位错量接近3.4 m,形变中心位于73.8040°E,39.5335°N,深度约5 km,震级估算为M_w6.6;地震发生在走向46°,倾角48°的断层上,发震断层长30 km,宽14 km,闭锁深度9 km,符合该地区浅源地震多发的构造特点,发震断层为乌合沙鲁断裂带.InSAR反演的滑移形变主要集中于地下2~7 km,表明乌恰地震为浅源地震,可能与该断层附近历史地震未完全释放的残余应力积累有关.同时,InSAR反演的断层位错分布呈现双破裂特征,震级分别为M_w6.5和M_w6.1,可能与本次地震的主震和余震相对应,也可能是由主震激发而产生的两组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新疆乌恰地震 南天山 帕米尔 震源机制
下载PDF
帕米尔构造结塔什库尔干碱性杂岩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柯珊 罗照华 +3 位作者 莫宣学 张文会 梁涛 詹华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15-324,共10页
利用高精度锆石SHRIMP U-Pb法测定了帕米尔构造结中东部塔什库尔干碱性杂岩的年龄,岩体不同岩石类型的年龄均为11Ma,与野外证据吻合。通过与该杂岩体钾长^(40)Ar/^(39)Ar等时线年龄(23Ma、13Ma)对比研究,^(40)Ar/^(39)Ar定年结果明显偏... 利用高精度锆石SHRIMP U-Pb法测定了帕米尔构造结中东部塔什库尔干碱性杂岩的年龄,岩体不同岩石类型的年龄均为11Ma,与野外证据吻合。通过与该杂岩体钾长^(40)Ar/^(39)Ar等时线年龄(23Ma、13Ma)对比研究,^(40)Ar/^(39)Ar定年结果明显偏老,认为是由于钾长石中含有过剩氩所致,并分析了过剩氩存在的可能原因。因此塔什库尔干碱性杂岩的活动时代可以确定为11Ma,而且钾长石不宜作为该杂岩体测年的理想对象。结合岩体的成因及构造意义,认为在11Ma前,帕米尔构造结地区已具有加厚下地壳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 塔什库尔干 碱性杂岩 SHRIMP U—Pb年龄 过剩氩
下载PDF
利用变形河流阶地限定帕米尔北缘木什背斜的缩短、隆升和侧向扩展 被引量:22
9
作者 李涛 陈杰 +3 位作者 肖伟鹏 Burbank D W 黄明达 Thompson J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08-322,共15页
位于帕米尔前缘逆冲推覆体(Pamir Front Thrust,PFT)东端的木什滑脱背斜,是帕米尔弧形推覆构造带最前缘和最新的变形带。对地形横剖面、纵剖面和水系发育特征的分析表明,木什背斜总体上具有由西向东扩展生长的特征。在背斜核部及北翼发... 位于帕米尔前缘逆冲推覆体(Pamir Front Thrust,PFT)东端的木什滑脱背斜,是帕米尔弧形推覆构造带最前缘和最新的变形带。对地形横剖面、纵剖面和水系发育特征的分析表明,木什背斜总体上具有由西向东扩展生长的特征。在背斜核部及北翼发育数级开阔平坦的沿轴向展布的河流阶地,阶地可划分为4期。利用阶地堆积细颗粒石英光释光测年获得阶地面T2a、T3和T4的形成年龄分别为(15.8±2.40)ka、(55.1±10.3)ka、(131.4±23.9)ka。伴随背斜的生长扩展,河流阶地面发生了横向和纵向掀斜,并形成断层陡坎和褶皱陡坎。木什背斜晚第四纪的缩短和隆升主要是通过褶皱翼旋转机制进行的,估算其最小缩短速率为(1.6±0.3)mm/a,最小隆升速率为(1.9±0.3)mm/a。与此同时,沿轴向背斜发生了向东的侧向迁移和旋转。根据背斜垂直隆升与侧向扩展之间的关系,估算背斜在131~16ka期间向东的侧向迁移扩展速率较快,为(14.6±3.6)mm/a;自16ka至今,侧向迁移扩展速率迅速减小至(1.7±0.3)mm/a,背斜向东的迁移扩展可能已基本停止,而以侧向旋转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 木什背斜 晚第四纪 河流阶地 褶皱生长 侧向扩展
下载PDF
帕米尔东北侧中强地震前应力场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高国英 王海涛 +1 位作者 温和平 魏斌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89-394,共6页
依据乌恰、喀什和巴楚 3个台小震综合机制解资料 ,分析研究了帕米尔东北侧中强地震前震源区及其附近地区应力场的动态变化过程 .结果表明 :3个台小震综合机制解的P轴方位各自存在较明显的优势分布 ,这种分布与区域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基本... 依据乌恰、喀什和巴楚 3个台小震综合机制解资料 ,分析研究了帕米尔东北侧中强地震前震源区及其附近地区应力场的动态变化过程 .结果表明 :3个台小震综合机制解的P轴方位各自存在较明显的优势分布 ,这种分布与区域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基本吻合 .该区发生的 4次 6级以上地震前 3个台小震综合机制解的P轴方位显示出较好的一致性 ,特别在伽师地震前P轴方位集中分布于N60°~ 74°E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帕米尔 震源机制解 动态变化 区域应力场
下载PDF
中国帕米尔地区黄土上部色度变化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6
11
作者 陈杰 杨太保 +2 位作者 曾彪 何毅 冀琴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33-342,共10页
以中国境内帕米尔黄土—古土壤序列为研究对象,对剖面上部进行土壤色度指标与其他常用气候替代指标(如磁化率、碳酸盐和有机碳)对比研究后发现:在帕米尔黄土沉积期间,亮度L*很大程度上受控于颜色分量a*和b*,进而可能与影响a*、b*的物质... 以中国境内帕米尔黄土—古土壤序列为研究对象,对剖面上部进行土壤色度指标与其他常用气候替代指标(如磁化率、碳酸盐和有机碳)对比研究后发现:在帕米尔黄土沉积期间,亮度L*很大程度上受控于颜色分量a*和b*,进而可能与影响a*、b*的物质相对含量有关。红度a*在整个黄土—古土壤剖面中变化特征明显,与磁化率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可能与土壤中铁氧化物的种类和含量关系密切。由于a*和b*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认为它们具有较为一致的致色物质,可能受控于相似的气候因子。色度a*、b*和亮度L*的变化表明其可以作为帕米尔地区良好的气候代用指标,结合磁化率共同反映该地区的古气候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度 磁化率 黄土-古土壤 帕米尔
下载PDF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in the Late Quaternary Lacustrine Sediments at Tashkorgan, Northeastern Pamir, China 被引量:11
12
作者 LIANG Lianji DAI Fuchu +1 位作者 JIANG Hanchao ZHONG N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4期1574-1591,共18页
This study identified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SSDS) of seismic origin from lacustrine sediments in the late Quaternary paleo-dammed lake at Tashkorgan, northeastern Pamir. The observed deformation stru... This study identified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SSDS) of seismic origin from lacustrine sediments in the late Quaternary paleo-dammed lake at Tashkorgan, northeastern Pamir. The observed deformation structures include sand dykes, liquefied diapir and convolute structures, gravity induced SSDS, and thixotropic pillar and tabular structures. We conducted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morphology, formation and trigger mechanisms of pillar and tabular structures formed by liquefaction of underlying coarse sand and thixotropy of the upper silty clay. The regional tectonic setting and distribution of lacustrine strata indicate that the most probable trigger for the SSDS in lacustrine sediments was seismic activity, with an approximate earthquake magnitude of M〉6.0; the potential seismogenic fault is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Kongur normal fault extensional system. AMS ^4C dating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SDS were formed by seismic events occurring between 26050±100 yrBP and 22710±80 yrBP, implying intense fault activity in this region during the late Pleistocene. This study provides new evidence for understanding tectonic activity and regional geodynamics in wester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lacustrine sediment pamir LIQUEFACTION THIXOTROPY paleo-seismicity
下载PDF
Glacier changes since the early 1960s, eastern Pamir, China 被引量:13
13
作者 ZHANG Zhen XU Jun-li +3 位作者 LIU Shi-yin GUO Wan-qin WEI Jun-feng FENG To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2期276-291,共16页
Glaciers in the eastern Pamir are important for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In the last 50 years,these glaciers have shrunk and lost ice mass due to climate change.In order to... Glaciers in the eastern Pamir are important for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In the last 50 years,these glaciers have shrunk and lost ice mass due to climate change.In order to understand recent glacier dynamics in the region,a new inventory was compiled from Landsat TM/ETM+ images acquired in2009,free of clouds and with minimal snow cover on the glacierized mountains.The first glacier inventory of the area was also updated by digitizing glacier outlines from topographical maps that had been modified and verified using aerial photographs.Total glacier area decreased by 10.8%±1.1%,mainly attributed to an increase in air temperature,although precipitation,glacier size and topographic features also combined to affect the general shrinkage of the glaciers.The 19.3–21.4 km^3 estimated glacier mass loss has contributed to an increase in river runoff and water re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acier change Glacier inventory Eastern pamir Remote sensing Mass loss
下载PDF
先进双基SAR技术研究(英文) 被引量:9
14
作者 邓云凯 王宇 《雷达学报(中英文)》 CSCD 2014年第1期1-9,共9页
该文展示了世界上几个重要的先进混合双基SAR实验。混合双基模式是指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装载于不同类型的平台,例如星载/机载,机载/静止平台,星载/静止平台等。近年来相继有若干混合双基SAR实验成功完成,主要包括TerraSAR-X/PAMIR,PAMIR... 该文展示了世界上几个重要的先进混合双基SAR实验。混合双基模式是指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装载于不同类型的平台,例如星载/机载,机载/静止平台,星载/静止平台等。近年来相继有若干混合双基SAR实验成功完成,主要包括TerraSAR-X/PAMIR,PAMIR/静止平台,以及TerraSAR-X/静止平台。此外,在TerraSAR-X/静止平台的双基模式下还验证了多基线干涉SAR(MB-InSAR)和数字波束形成(DBF)技术。值得强调的是,该文所展示的DBF实验结果属于世界上首次成功的基于在轨雷达卫星的DBF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基SAR(Bi-SAR) 多基线干涉SAR(MB-InSAR) 数字波束合成(DBF) TERRASAR pamir
下载PDF
帕米尔高原东部塔合曼大型滑坡体的^(10)Be测年 被引量:11
15
作者 袁兆德 陈杰 +2 位作者 李文巧 L.A.Owen L.M.Schoenbohm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09-416,共8页
塔合曼滑坡体是发育在新疆帕米尔高原东部1895年塔什库尔干7级地震区北端的一个大型滑坡体,总体呈"舌"形,由崩塌区、滑坡区和堆积区三部分组成,在滑坡区和堆积区分别形成了平行与垂直于滑坡体滑动方向的滑坡体台阶。本文介绍... 塔合曼滑坡体是发育在新疆帕米尔高原东部1895年塔什库尔干7级地震区北端的一个大型滑坡体,总体呈"舌"形,由崩塌区、滑坡区和堆积区三部分组成,在滑坡区和堆积区分别形成了平行与垂直于滑坡体滑动方向的滑坡体台阶。本文介绍了该滑坡体的基本特征并采用宇宙成因核素测年技术对其形成年代进行了测定,简要论述了该测年技术的基本原理、野外采样原则及样品前处理过程。采自滑坡体不同部位的6个片麻岩巨砾样品的^(10)Be暴露年龄结果非常一致,表明该滑坡体发生在6.8±0.2ka,同时也表明了^(10)Be暴露测年是研究大型滑坡的有效测年手段。结合该滑坡体被慕士塔格断层断错并形成断层陡坎、滑坡体内发育的冲沟规模以及巨砾表面较厚的岩石漆,我们认为该滑坡体并非1895年地震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 滑坡体 宇宙成因核素测年 断层
原文传递
塔吉克斯坦成矿单元划分及其特征 被引量:10
16
作者 范堡程 孟广路 +4 位作者 刘明义 张晶 何子鑫 李慧英 张辉善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8-175,共8页
塔吉克斯坦位于中亚腹地,是中亚褶皱带的一部分,涉及古亚洲和特提斯两大构造域,处于天山、帕米尔、西昆仑、兴都库什和喀喇昆仑交汇处,地质构造复杂,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在收集境内、外大量的地质、矿产、遥感以及各类图件等资料的基础... 塔吉克斯坦位于中亚腹地,是中亚褶皱带的一部分,涉及古亚洲和特提斯两大构造域,处于天山、帕米尔、西昆仑、兴都库什和喀喇昆仑交汇处,地质构造复杂,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在收集境内、外大量的地质、矿产、遥感以及各类图件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近年来对塔吉克斯坦的地层、构造、岩浆及矿产的研究,在大地构造划分基础上对塔吉克斯坦进行了成矿单元划分,划分出恰特卡尔、费尔干纳、南天山、塔里木-卡拉库姆、兴都库什-北帕米尔-西昆仑、兴都库什-中帕米尔-西昆仑南部以及兴都库什-南帕米尔-喀喇昆仑7个成矿省,进一步划分为11个成矿带,总结了各个成矿单元的地质及矿产特征,可以为塔吉克斯坦矿产勘查与地质调查工作的部署提供有益的思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吉克斯坦 天山 帕米尔 西昆仑 成矿带
下载PDF
基于InSAR技术的2016年11月25日西昆仑M_w6.6地震构造变形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周振凯 姚鑫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2-243,共12页
采用基于Sentinel-1SAR数据的InSAR技术,对2016年11月25日西昆仑Mw6.6地震从两个角度进行了变形观测,结合构造背景的约束,计算得到了厘米级精度的同震三维变形场,并通过与震源机制解和地表破裂的对比验证了准确性。InSAR变形场为该区同... 采用基于Sentinel-1SAR数据的InSAR技术,对2016年11月25日西昆仑Mw6.6地震从两个角度进行了变形观测,结合构造背景的约束,计算得到了厘米级精度的同震三维变形场,并通过与震源机制解和地表破裂的对比验证了准确性。InSAR变形场为该区同震变形和长期构造活动提供了新的认识:(1)同震变形特征差异显示发震断裂沿西昆仑山南麓展布,走向104°,长度70km,倾向SSE,运动性质为正断滑脱为主兼右旋走滑;(2)同震变形分布范围为100km长×60km宽椭圆形区域,呈现多中心、多方向变形,上盘以下沉为主,最大下沉量10~15cm,水平变形2~6cm,下盘水平运动占主导,滑动量8~14cm为主,垂直变形仅-3~1cm,上下盘整体的垂直变形呈现张压四象限特征,符合走滑剪切作用的结果;(3)地震同震变形具有弹性回跳为主导的变形模式,地区的总体隆升和向北楔入是在长期的区域构造应力场驱动下形成,而局部的特征构造地貌,如断陷盆地和地表破裂,则是同震快速弹性回跳作用的结果;(4)帕米尔高原东北缘长期隆升和本次地震以正断滑脱为主的构造变形现象印证了木吉盆地(也就是公格尔拉张系)的"同造山拉张"成因模型,而不是喀喇昆仑断裂活动NW向延伸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同震变形 INSAR 帕米尔 公格尔拉张系 木吉断裂
下载PDF
Deformation geometry and timing of the Wupoer thrust belt in the NE Pamir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被引量:6
18
作者 Xiaogan CHENG Hanlin CHEN +5 位作者 Xiubin LIN Shufeng YANG Shenqiang CHEN Fenfen ZHANG Kang LI Zelin LIU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4期751-760,共10页
The Pamir region, located to the northwes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provid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that can ai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lateau's tectonic evolution. Here we present new findings on the deforma- tion ... The Pamir region, located to the northwes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provid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that can ai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lateau's tectonic evolution. Here we present new findings on the deforma- tion geometry and timing of the Wupoer thrust belt at the northeastem margin of Pamir.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seismic profiles indicate that the eastern portion of the Wupoer thrust belt is dominated by an underlying foreland basin and an overlying piggy-back basin. A regional unconformity occurs between the Pliocene (N2) and the underlying Miocene (NI) or Paleogene (Pg) strata associated with two other local unconformities between Lower Pleistocene (Q1) and N2 and between Middle Pleistocene (Q2-4) and Q1 strata. Results of structural restorations suggest that compres- sional deformation was initiated during the latest Miocene to earliest Pliocene, contributing a total shortening magnitude of 48.6 km with a total shortening rate of 48.12%, most of which occurred in the period from the latest Miocene to earliest Pliocene. These results, com- bined with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Kongur and Tarshkor- gan extensional system, suggest an interesting picture of strong piedmont compressional thrusting activity concur- rent with interorogen extensional rifting. Combining these results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work on the lithospheric architecture of the Pamir, we propose that gravitational collapse drove the formation of simultaneous extensional and compressional structures with a weak, ductile middle crustal layer acting as a decollement along which both the extensional and compressional faults merg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mir Kongur Wupoer gravitational collapse fold-and-thrust belt
原文传递
GPS与InSAR揭示喀什坳陷及邻区的垂直运动与构造特征 被引量:8
19
作者 乔学军 聂兆生 +2 位作者 杨少敏 谭凯 王琪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共7页
利用喀什地区10年间的GPS点位观测及200多景2003—2007年间的SAR图像,采取层叠InSAR技术获得了喀什坳陷区与南天山及帕米尔块体的现今构造活动的垂直速度场,结果表明:喀什坳陷区的垂直运动具有明显的分界特征,北部以阿图什南翼断层为界... 利用喀什地区10年间的GPS点位观测及200多景2003—2007年间的SAR图像,采取层叠InSAR技术获得了喀什坳陷区与南天山及帕米尔块体的现今构造活动的垂直速度场,结果表明:喀什坳陷区的垂直运动具有明显的分界特征,北部以阿图什南翼断层为界,西南以乌泊尔断层为界,东部为塔里木盆地所围限的喀什坳陷区垂直形变表现为下沉,幅度约1 mm/a,而喀什坳陷区的外围为隆升,幅度约为1 mm/a,隆升速度由西往东逐渐减小,表明塔里木盆地基底与南天山及帕米尔高原交界的前缘界线分别为阿图什南翼断层及乌泊尔断层;柯坪推覆构造体内的垂直运动与主要推覆体的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即山体褶皱带隆升,谷地沉降,隆升及沉降的速率约为1^-1.5 mm/a;普昌断裂虽然横切柯坪推覆构造体,但横跨该断裂的剖面表明普昌断裂两侧没有明显的垂直形变运动,进一步表明普昌断层作为"类转换断层",其运动以走滑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层叠InSAR 喀什坳陷 南天山 帕米尔
下载PDF
帕米尔东北部昆仑圆柏850 a树轮宽度年表的建立及其气候意义 被引量:8
20
作者 尚华明 魏文寿 +6 位作者 袁玉江 木太力普.托乎提 陆恒 张同文 范子昂 陈峰 秦莉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5年第1期6-11,共6页
利用帕米尔高原东北缘的昆仑圆柏树轮资料建立了850 a的树轮宽度年表(1165—2014年),是目前新疆最长的树轮年表。树轮宽度指数与乌恰站的气象资料相关分析表明:树轮宽度主要受水分条件限制,与降水量、降水日数和水汽压呈一致的正相关,... 利用帕米尔高原东北缘的昆仑圆柏树轮资料建立了850 a的树轮宽度年表(1165—2014年),是目前新疆最长的树轮年表。树轮宽度指数与乌恰站的气象资料相关分析表明:树轮宽度主要受水分条件限制,与降水量、降水日数和水汽压呈一致的正相关,其中树轮宽度标准年表与乌恰上年10月—当年7月的降水量的相关系数达到0.671。宽度年表与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呈反相关:当年生长季及其前期的最高气温与轮宽指数负相关,而最低气温(当年5月以外)与树木的生长正相关,表明生长季的较高的最高气温和冬季的较低的最低气温不利于树木的生长。树轮宽度指数与CRU格点降水资料的空间相关分析表明其能较好地反映帕米尔高原东部的降水变化,其次与新疆天山山区中部和南疆平原区的降水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 昆仑圆柏 树木年轮 气候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