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白云岩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82
1
作者 杜金虎 潘文庆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7-339,共13页
综合地震资料解释、钻井及盆地周缘露头地质资料,研究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白云岩生、储、盖等石油地质条件,并优选有利勘探区带。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发育寒武系玉尔吐斯组优质烃源岩和南华系—震旦系潜在烃源岩,塔西台地地层小区下寒... 综合地震资料解释、钻井及盆地周缘露头地质资料,研究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白云岩生、储、盖等石油地质条件,并优选有利勘探区带。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发育寒武系玉尔吐斯组优质烃源岩和南华系—震旦系潜在烃源岩,塔西台地地层小区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台内丘滩、台缘礁滩白云岩储集层规模发育,中寒武统膏盐岩类优质盖层分布面积约11×104km2,3个继承性古隆起控制沉积储集层展布、岩性-地层圈闭的发育及油气聚集成藏,具备形成大油气田的优越石油地质条件。评价优选了塔中—巴东台内滩带、塔北台缘—礁后滩带、柯坪台缘—礁后滩带、玉龙—墨玉半蒸发云盐坪带及轮南—古城台缘带5大油气有利区带,为寒武系盐下白云岩的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寒武系 白云岩 油气成藏 寒武系勘探区带 裂陷槽 断折带 双滩沉积模式 古隆起
下载PDF
Paleostructural geomorphology of the Paleozoic central uplift belt and its constrai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depositional facies in the Tarim Basin 被引量:52
2
作者 LIN ChangSong YANG HaiJun +4 位作者 LIU JingYan PENG Li CAI ZhenZhong YANG XiaoFa YANG YongHe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6期823-834,共12页
Inclined eastward and consisting of the Hetianhe, Hetianhedong, Tazhong paleouplifts and Bachu paleoslope, the central paleouplift belt in the Tarim Basin was a large composite paleouplift and paleoslope belt with com... Inclined eastward and consisting of the Hetianhe, Hetianhedong, Tazhong paleouplifts and Bachu paleoslope, the central paleouplift belt in the Tarim Basin was a large composite paleouplift and paleoslope belt with complicated palaeogeomorphic features during the Middle to early Late Ordovician. A number of paleostructural geomorphic element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e paleouplift belt and surrounding areas, such as the high uplift belts, the faulted uplift platforms, the marginal slopes and slope break zones flanking the paleouplift belt, the surrounding shelf slopes or low relief ramps, the shelf slope break zones and deep basin plains. They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paleogeography of the basin. The marginal slopes and slope break zones flanking the uplift belt constrained the formation and deposition of the high-energy facies including reefal and shoal deposits during the Late Ordovician, which comprise the major reservoirs of the Lower Paleozoic in the basin. Toward the end of the Ordovician, the Tazhong paleouplift hinged westward and became a westward-dipped nose as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basin was strongly compressed and uplifted. The tectono-paleogeomorphic framework of the central northern basin during the Early Silurian and the Late Devonian to Early Carboniferous changed remarkably in topography from the initial low in east and high in west to high in northeast and low in southwest. The major paleogeomorphic elements developed in these periods included the strong eroded uplift high, the uplift marginal slope, the gentle ramp of the depression margin and the depression belt. The sandstones of the lowstand and the early 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s were deposited along the uplift marginal slopes and the gentle ramps of the depressions comprise the prolific reservoirs in the basin.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unconformities within the basi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aleogeomorphic features and evolution of the paleouplift belt. From the high upl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aeostructural GEOMORPHOLOGY UNCONFORMITY distribution patterns central paleouplift BELT TARIM Basin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震旦系气藏成藏控制因素 被引量:51
3
作者 李国辉 李翔 杨西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0-83,共4页
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的形成演化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使得古隆起震旦系的天然气成藏有早有晚。早期成藏主要发生在印支期 ;晚期成藏主要发生在喜山期。每期成藏可以划分出 3种不同的成藏类型 :即高捕集高阻抗、高捕集低阻抗及低捕集。... 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的形成演化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使得古隆起震旦系的天然气成藏有早有晚。早期成藏主要发生在印支期 ;晚期成藏主要发生在喜山期。每期成藏可以划分出 3种不同的成藏类型 :即高捕集高阻抗、高捕集低阻抗及低捕集。天然气藏的主要控制因素为“两高一强一关联” ,即较高的封存能力、较高的构造部位、较强的构造形变 ,晚期形成的圈闭与古油气藏具有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系 古隆起 气藏 成藏类型 四川盆地
下载PDF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龙王庙组储层分布规律及勘探前景 被引量:38
4
作者 李亚林 巫芙蓉 +7 位作者 刘定锦 彭勇 陈胜 邓小江 李小娟 龚富华 陈华 甘霞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1-66,共6页
2012年在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乐山—龙女寺古隆起的磨溪地区发现了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气藏,地质研究成果表明,龙王庙组储层主要为颗粒滩相的孔隙型储层,局部叠加了加里东期岩溶作用形成的孔洞型储层,储层分布对气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为此... 2012年在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乐山—龙女寺古隆起的磨溪地区发现了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气藏,地质研究成果表明,龙王庙组储层主要为颗粒滩相的孔隙型储层,局部叠加了加里东期岩溶作用形成的孔洞型储层,储层分布对气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为此,该区储层预测形成了"占滩相、叠岩溶、找亮点、套圈闭"的综合预测思路。首先,根据沉积相确定其有利相带边界和岩溶作用影响范围,在精细对比储层顶、底层位的基础上,根据龙王庙组储层"亮点"地震响应特征来预测储层的有利发育区域;最后,结合储层与圈闭的有效匹配关系实现了有利勘探区带的优选。由于龙王庙组岩性和储层的横向变化,导致其顶界在地震剖面上没有统一的界面特征,对比追踪较为困难,在实际的解释过程中,便采用先寻找下伏参考层,再对比龙王庙组底界,进而对比其顶界的方法进行解释。预测成果表明,龙王庙组储层在古隆起周围区域大范围呈带状分布,勘探区主要有3大领域:①龙王庙组尖灭线附近的岩性—地层圈闭;②单独滩体形成的岩性圈闭;③古隆起北翼的构造、岩性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古隆起 早寒武世 储集层 分布 地震勘探 勘探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宣汉—开江古隆起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35
5
作者 谷志东 殷积峰 +6 位作者 姜华 李秋芬 翟秀芬 黄平辉 彭平 杨帆 张航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93-904,共12页
通过多种地质资料研究,基于四川盆地东部地区3方面依据,提出该区发育前震旦纪—早寒武世宣汉—开江大型继承性古隆起:1地震显示震旦系灯影组、下寒武统由周缘向宣汉—开江地区超覆沉积;2灯影组厚度显示宣汉—开江地区最薄,向周围增厚;3... 通过多种地质资料研究,基于四川盆地东部地区3方面依据,提出该区发育前震旦纪—早寒武世宣汉—开江大型继承性古隆起:1地震显示震旦系灯影组、下寒武统由周缘向宣汉—开江地区超覆沉积;2灯影组厚度显示宣汉—开江地区最薄,向周围增厚;3城口、巫溪等露头灯影组发育碎屑岩间接指示古隆起的发育。通过对古隆起的发育特征、形成演化分析,发现古隆起平面近穹窿状、南北向延伸,面积约1.6′104 km2;纵向划分为核部平台区、西侧陡坡带与东侧缓坡带3部分;晚震旦世早期为水上剥蚀型古隆起,晚震旦世晚期—早寒武世转为水下沉积型古隆起,形成受基底隆升、克拉通内裂陷、基底断裂与区域抬升运动联合控制。古隆起及斜坡区有利于高能沉积相带与岩溶风化壳储集层的发育,是川东地区近期重要战略接替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东地区 古隆起 宣汉—开江古隆起 震旦纪—早寒武世 克拉通内裂陷 超覆沉积
下载PDF
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笔石带对比及沉积特征 被引量:36
6
作者 梁峰 王红岩 +7 位作者 拜文华 郭伟 赵群 孙莎莎 张琴 武瑾 马超 雷治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0-26,共7页
四川盆地南部长宁与威远区块是我国页岩气主要产区之一,主要产气层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厚度介于20~40 m,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然而,从笔石地层的角度分析后发现,上述2个区块黑色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时间和沉积... 四川盆地南部长宁与威远区块是我国页岩气主要产区之一,主要产气层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厚度介于20~40 m,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然而,从笔石地层的角度分析后发现,上述2个区块黑色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时间和沉积速率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为此,应用沉积学、生物地层学、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等研究手段,开展了上述2个区块8口钻井的岩心描述和笔石生物地层划分等工作。研究结果表明:(1)长宁地区的富有机质页岩主要沉积于WF1—LM4笔石层段,而威远地区则主要沉积于LM1—LM8笔石层段,二者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时间差异较大;(2)受广西运动的影响,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中心不断向北(威远地区)迁移,越靠近南部的海岸线,富有机质页岩沉积结束的时间就越早;(3)威远地区局部缺失观音桥组下部和部分笔石带,发育水下古隆起(赫南特冰期或已隆出水面),其边界目前尚未明确,影响了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在该区域进行页岩气勘探部署需格外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长宁区块 威远区块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页岩气 笔石 对比 古隆起 沉积演化
下载PDF
四川盆地海相大气田和气田群成藏条件 被引量:28
7
作者 韩克猷 孙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18,共9页
为了探讨四川盆地海相大气田或气田群的成藏条件,利用构造、岩相等方法综合分析了印支期古隆起和加里东期古隆起对海相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四川盆地海相气田勘探由找背斜构造裂缝性气田,走向了找滩相孔隙储层和古隆起复合型大气田的广... 为了探讨四川盆地海相大气田或气田群的成藏条件,利用构造、岩相等方法综合分析了印支期古隆起和加里东期古隆起对海相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四川盆地海相气田勘探由找背斜构造裂缝性气田,走向了找滩相孔隙储层和古隆起复合型大气田的广阔道路。由泸州古隆起找构造小气田群,到找川东石炭系孔隙性气藏,从开江古隆起上找到了五百梯石炭系大气田和气田群,至该区二叠系和三叠系礁滩勘探更上一层楼,找到了以普光大气田为代表的大中气田群。目前在乐山-龙女寺古隆起获震旦系灯影组和寒武系龙王庙组高产井,出现大好形势。该区储层、古构造和现今构造三位一体叠加在一起,可望获得特大型气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古隆起 泸州古隆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北部剑阁古隆起的厘定及其基本特征 被引量:21
8
作者 孙衍鹏 何登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09-620,共12页
古隆起成因机制及其演化的分析,可为探讨大陆陆内构造变形提供基础,古隆起也是重要油气勘探领域之一。地震剖面、钻井资料和野外露头等证据揭示,四川盆地北部须家河组上部地层缺失并非周边造山作用剥蚀形成,而是古隆起活动造成,本文称... 古隆起成因机制及其演化的分析,可为探讨大陆陆内构造变形提供基础,古隆起也是重要油气勘探领域之一。地震剖面、钻井资料和野外露头等证据揭示,四川盆地北部须家河组上部地层缺失并非周边造山作用剥蚀形成,而是古隆起活动造成,本文称之为剑阁古隆起,对其进行厘定和描述。通过分析地震剖面和连井剖面的年代地层格架,并结合Bischke曲线分析法,确定古隆起的形成与演化历史。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古隆起成因。剑阁古隆起相对高部位的边界近似为须家河组缺失尖灭线,分布在江油—剑阁—广元—旺苍一带。它于晚三叠世须三期开始形成,主要发育期为须四期到须六期,持续到早侏罗世后衰亡,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形成—演化—衰亡的隆起旋回,持续大约21Ma,造成约350m的地层沉积间断,后期改造使古隆起初始形态不复存在。剑阁古隆起的形成受控于勉略洋盆的关闭,大地构造位置属于晚三叠世扬子地块北缘前陆盆地的前隆部分,它的发现对分析扬子地块北缘构造演化和川北地区须家河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古隆起 须家河组 勉略洋 前陆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L”状边缘隆起演化过程及其构造背景 被引量:18
9
作者 王庆飞 邓军 +3 位作者 杨立强 高帮飞 徐浩 黄定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0-34,共5页
将鄂尔多斯盆地简化为近似直角梯形的等厚各向同性弹性薄板模型进行应力—应变场数值模拟,力图揭示鄂尔多斯地区奥陶纪发育的“L”状边缘隆起的形成背景及演化过程。模拟中Z轴方向应变(zε)正值区对应于盆地内部的隆起区,故zε正等值线... 将鄂尔多斯盆地简化为近似直角梯形的等厚各向同性弹性薄板模型进行应力—应变场数值模拟,力图揭示鄂尔多斯地区奥陶纪发育的“L”状边缘隆起的形成背景及演化过程。模拟中Z轴方向应变(zε)正值区对应于盆地内部的隆起区,故zε正等值线形态对应于隆起形态。设定的多种不同的边界条件中,只有在南、西边界分别施以大小相同的边界应力时,εz正等值线形态才出现与实际地质情况相类似的“L”状,该边界条件下的模拟再现了盆地奥陶纪“L”状隆起的形成过程:在盆地南、西边界首先产生两个月牙状隆起,随着应力传递,南、西边界处的两个隆起扩展而连接,形成一个“L”状隆起,随后该隆起不断向盆地内部延伸。模拟结果证实由于奥陶纪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秦岭海槽的向北俯冲及西缘贺兰海槽和秦祁海槽的东西向扩张,鄂尔多斯盆地南、西边界同时受到挤压作用,正是因为两边界所受挤压力大小相似,“L”状隆起才于盆地南西边界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古隆起 数值模拟 秦岭海槽 贺兰海槽
下载PDF
中扬子区南华纪以来盆地演化与油气响应特征 被引量:18
10
作者 刘新民 付宜兴 +2 位作者 郭战峰 王有来 梁西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0-165,171,共7页
分析了中扬子区南华纪以来的盆地演化史,指出其先后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期—早燕山期、晚燕山期—喜山期3个大的盆山演化旋回,每个旋回都经历了早期的盆地初始沉降、盆地大规模发育到最后闭合造山的过程。结合盆地演化分析,探讨了不同... 分析了中扬子区南华纪以来的盆地演化史,指出其先后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期—早燕山期、晚燕山期—喜山期3个大的盆山演化旋回,每个旋回都经历了早期的盆地初始沉降、盆地大规模发育到最后闭合造山的过程。结合盆地演化分析,探讨了不同时期油气的响应特征,重点分析了烃源岩、储集岩的发育特征、控制因素以及古隆起对于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指出早印支期以前油气运移基本受古隆起控制,以侧向运移为主,是油气藏的建设时期;晚印支—早喜山期油气藏以调整、破坏为主,小范围内的垂向运移是主要的运移方式;晚喜山期是油气成藏定型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隆起 油气运移 油气响应 盆地演化 中扬子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7
11
作者 夏青松 黄成刚 +3 位作者 杨雨然 彭军 陶艳忠 周翔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41-458,共18页
经过数十年的勘探,勘探家们在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获得了万亿方级的探明储量。为研究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埃迪卡拉系)灯影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开展了岩芯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分析、物性测试、扫描电镜观察... 经过数十年的勘探,勘探家们在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获得了万亿方级的探明储量。为研究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埃迪卡拉系)灯影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开展了岩芯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分析、物性测试、扫描电镜观察、主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分析、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沉积相带划分、宏观构造对成藏控制作用解析等。结果表明:(1)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影组四段发育优质白云岩储层,包括泥晶藻云岩、砂屑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2)灯影组四段优质储集层遭受了桐湾Ⅱ幕的大气淡水岩溶作用和埋藏期热液改造作用,溶蚀孔隙广泛发育,平均孔隙度为4.8%,平均渗透率为0.5×10-3μm2,为"低孔—特低渗"型储层。(3)有利相带、白云石化作用控制了优质储层的发育和分布,多分布于裂陷槽边缘的台缘带内,尤其是藻丘滩相白云岩为研究区的主力产气层;埋藏期的热液白云石化作用改善了其储集物性和孔隙结构,主要证据包括:裂缝和溶蚀孔洞中可见各种热液矿物、溶蚀孔洞和裂缝中充填的鞍状白云石具有典型的雾心亮边结构、氧同位素组成"偏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平均值高达175.7℃、高含Mn和阴极发光下发明亮红光等。该研究成果对拓展古老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云岩 热液白云岩 有利相带 裂陷槽 古隆起 震旦系(埃迪卡拉系)灯影组 高石梯—磨溪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古隆起在四川盆地台内碳酸盐岩丘滩体规模成储中的作用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杨威 魏国齐 +7 位作者 谢武仁 刘满仓 苏楠 金惠 武赛军 沈珏红 郝翠果 王小丹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2,共12页
台内碳酸盐岩丘滩体储层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油气储层类型,古隆起在台内丘滩体规模成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对于其如何控制台内丘滩体储层形成与分布的认识还不够清楚,制约了该类储层油气勘探的进程。为了给油气勘探部署提... 台内碳酸盐岩丘滩体储层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油气储层类型,古隆起在台内丘滩体规模成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对于其如何控制台内丘滩体储层形成与分布的认识还不够清楚,制约了该类储层油气勘探的进程。为了给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依据,在分析该盆地克拉通期发育的4个古隆起形成、演化的基础上,研究了台内丘滩体规模储层的成因机制与特征,分析了主要层系台内规模储层的特征与分布。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发育的4个古隆起对台内丘滩体规模储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其主要从沉积和成岩两个方面控制台内丘滩体规模成储,与海平面变化一起控制台内丘滩体的沉积规模和分布范围,控制台内丘滩体的层间岩溶作用和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与后期构造运动一起控制台内丘滩体的风化壳岩溶作用和破裂作用;②高石梯—磨溪古隆起主要控制上震旦统灯影组和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台内丘滩体规模成储,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主要控制上寒武统洗象池群和中石炭统黄龙组台内丘滩体规模成储,泸州古隆起和开江古隆起主要控制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台内丘滩体规模成储;③盆地内发育6套规模台内储层,灯影组和龙王庙组台内丘滩体规模储层主要分布于古隆起核部,其他4套储层主要分布于古隆起斜坡部位。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为预测四川盆地台内规模丘滩体储层提供了地质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古隆起 台内 碳酸盐岩 丘滩体 规模储集层 成因机制 天然气勘探
下载PDF
中国陆上叠合盆地中下组合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17
13
作者 张光亚 赵文智 +2 位作者 邹才能 李伟 方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0-126,共7页
简要阐述了中国陆上主要叠合盆地中下组合烃源岩、储层和油气藏分布等基本油气地质特征,指出了进一步勘探的领域。认为:叠合盆地中下组合普遍发育有利烃源岩,成熟度普遍较高,因而以生气为主;具有多期成藏特点,且以晚期为主;叠合盆地中... 简要阐述了中国陆上主要叠合盆地中下组合烃源岩、储层和油气藏分布等基本油气地质特征,指出了进一步勘探的领域。认为:叠合盆地中下组合普遍发育有利烃源岩,成熟度普遍较高,因而以生气为主;具有多期成藏特点,且以晚期为主;叠合盆地中下组合发育碳酸盐岩、火山岩、砂砾岩与变质岩四大类储层,它们的储集物性受埋深影响较小,在较大埋深下仍可发育优质储层;叠合盆地中下组合油气藏以岩性、地层及复合型为主,相态复杂,是多期成藏的结果;叠合盆地中下组合油气分布与古隆起发育、沉积或火山相带以及断裂带、不整合面发育密切相关;叠合盆地中下组合是中国陆上含油气盆地未来勘探的重点领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中下组合 碳酸盐岩 火山岩 古隆起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四大古隆起演化及其油气控藏意义的差异 被引量:7
14
作者 包洪平 何登发 +4 位作者 王前平 张雷 张建伍 严婷 闫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51-969,共19页
鄂尔多斯盆地在地质历史上曾存在中央古隆起、乌兰格尔古隆起、渭河古隆起及乌审旗古隆起4个主要的隆起构造。作者通过沉积地层分布及构造演化过程剖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4大古隆起构造演化的差异性及其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的差异,并首次... 鄂尔多斯盆地在地质历史上曾存在中央古隆起、乌兰格尔古隆起、渭河古隆起及乌审旗古隆起4个主要的隆起构造。作者通过沉积地层分布及构造演化过程剖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4大古隆起构造演化的差异性及其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的差异,并首次提出“渭河古隆起”的概念。研究表明,4大古隆起分别形成于不同的地质时代和区域构造环境,并经历了不同的演化过程:中央古隆起形成于早古生代拉伸构造环境,在印支期发生构造反转而转化为坳陷沉降区;乌兰格尔古隆起则是自盆地基底形成以来就已存在的长期继承性隆起,但在白垩纪及新生代发生差异隆升—沉降而分化为现今构造的不同单元;渭河古隆起形成于白垩纪的区域挤压构造环境,也是在新生代发生差异隆升—沉降而分化为今构造的不同单元;乌审旗古隆起是前寒武纪即已存在的古地形高地,早古生代并无进一步的发展,因而仅是在寒武纪海侵沉积时突显、奥陶纪开始沉积后即快速消隐。古隆起的控藏差异主要表现为:(1)古生代及之前形成的古隆起对盆地油气成藏多具有控相、控储及控制源—储配置等积极作用,且后期“由隆转坳”的古隆起对油气的成藏演化极为有利;(2)白垩纪以来的较晚期隆起对油气成藏总体以破坏性作用为主,尤以对古生界天然气藏的影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古隆起 差异演化 古隆起控藏 渭河古隆起
下载PDF
和田古隆起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被引量:11
15
作者 库丽曼 刘树根 +1 位作者 徐国强 李国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5-29,4,共5页
塔里木盆地和田古隆起区下古生界发育灰岩、白云岩两类储层。灰岩储层类型有灰岩溶蚀孔隙 (孔洞 )型储层、灰岩岩溶缝孔洞型储层和构造裂隙型储层。灰岩溶蚀孔隙 (孔洞 )型储层发育与加里东期、海西期不整合面没有密切的关系 ;储渗空间... 塔里木盆地和田古隆起区下古生界发育灰岩、白云岩两类储层。灰岩储层类型有灰岩溶蚀孔隙 (孔洞 )型储层、灰岩岩溶缝孔洞型储层和构造裂隙型储层。灰岩溶蚀孔隙 (孔洞 )型储层发育与加里东期、海西期不整合面没有密切的关系 ;储渗空间发育受组构控制 ;属低孔低渗、储集性较差的储层。灰岩岩溶缝孔洞型储层发育分布与加里东期、海西期不整合侵蚀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发育分布非均质性强。灰岩构造裂隙型储层可发育高角度斜交或垂直层面的部分充填和未充填构造裂隙。白云岩内发育晶间孔及晶间溶孔、溶蚀孔洞、大型洞穴、风化裂隙、构造裂隙等 5种储渗空间 ,它们构成白云岩岩溶缝孔洞型、白云岩溶蚀孔洞型两类储层。白云岩岩溶缝孔洞型储层发育与加里东期、海西期不整合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涉及厚度较小。白云岩溶蚀孔洞型储层的发育具有普遍性 ;与加里东期、海西期不整合面关系不密切 ;非均质性明显。白云岩溶蚀孔洞型储层在寒武系及下奥陶统广泛发育 ,孔隙度较高 ,渗透率较低 ,是该区最值得勘探的储层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储层 白云岩 灰岩 下古生界 塔里木盆地 渗透率 孔隙度
下载PDF
中国海相克拉通盆地古隆起的活动性与油气分布 被引量:11
16
作者 孙冬胜 李双建 +2 位作者 云金表 孙宜朴 孙润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589-1603,共15页
中国海相克拉通盆地具有时代老、规模小、多期活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因此海相盆地古隆起的规模相对较小,而且活动性较强,本文根据古隆起的地质结构和构造活动性,将其分为稳定型、反转型、迁移型、沉没型和肢解型5种类型,并结合最新的勘... 中国海相克拉通盆地具有时代老、规模小、多期活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因此海相盆地古隆起的规模相对较小,而且活动性较强,本文根据古隆起的地质结构和构造活动性,将其分为稳定型、反转型、迁移型、沉没型和肢解型5种类型,并结合最新的勘探进展对各类古隆起的控油气作用进行了剖析,研究表明:稳定型古隆起的油气主要富集在隆起的核部与斜坡部位,反转型古隆起油气主要富集在斜坡和枢纽带,迁移型古隆起主要富集在斜坡部位,沉没型和肢解型控油气作用较弱;随着油气勘探向深层拓展,油气"近源、优储"的成藏特征更为明显,古隆起斜坡部位邻近烃源岩的短期暴露溶蚀储层和多期断裂发育带是油气新发现的重要地区,古隆起与古老拉张槽叠加部位,具有优越的成藏匹配关系,成为深层油气勘探的新热点;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古隆起下斜坡部位的阿满过渡带、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深层元古宙拉张槽两侧、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深层震旦纪—寒武纪拉张槽两侧等地区是海相深层大型—超大型油气田富集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通盆地 古隆起 斜坡 油气分布 塔里木盆地 四川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Differences of Hydrocarbon Enrichment between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Structural Layers in the Tazhong Paleouplift 被引量:8
17
作者 JIANG Zhenxue YANG Haijun +4 位作者 LI Zhuo PANG Xiongqi HAN Jianfa LI Dongxu HUANG Yuy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5期1116-1127,共12页
The Tazhong paleouplift is divided into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structural layers, bounded by the unconformity surface at the top of the Ordovician carbonate rock. The reservoirs in the two layers from different parts... The Tazhong paleouplift is divided into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structural layers, bounded by the unconformity surface at the top of the Ordovician carbonate rock. The reservoirs in the two layers from different parts vary in number, type and reserves, but the mechanism was rarely researched before. Therefore, an explanation of the mechanism will promote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Tazhong paleouplift. After studying the evolution and reservoir distribution of the Tazhong paleouplift,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evolution in late Caledonian, late Hercynian and Himalayan periods resulted in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structural layers. It is also defined that in the upper structural layer, structural and stratigraphic overlap reservoirs are developed at the top and the upper part of the paleouplift, which are dominated by oil reservoirs, while for the lower structural layer, lithological reservoirs are developed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paleouplift, which are dominated by gas reservoirs, and more reserves are discovered in the lower structural layer than the upper.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of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structural layers, the mechanism of enrichment differences is clearly explained. The reservoir and seal conditions of the lower structural layer a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upper layer, which is the reason why more reservoir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former.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arrier system types, trap types and charging periods between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structural layers lead to differences in the reservoir types and distribution. An accumul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for the Tazhong paleouplift. For the upper structural layer, the structural reservoirs and the stratigraphic overlap reservoirs are formed at the upper part of the paleouplift, while for the lower structural layer, the weathering crust reservoirs are formed at the top, the reef-flat reservoirs are formed on the lateral margin, the karst and inside reservoirs are formed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paleouplif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structural layers enrichment difference accumulation model Tazhong paleouplift
下载PDF
威远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岩相展布及对水平井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梁峰 张琴 +6 位作者 卢斌 姜巍 熊小林 陈鹏 姜仁 梁萍萍 马超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19-1029,共11页
通过对威远地区14口评价井或导眼井五峰组—龙马溪组地层开展系统的笔石生物地层、岩相地层、测井响应、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等特征分析,证实了威远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古隆起的发育,指出古隆起发育控制页岩的厚度及岩相展布,明确... 通过对威远地区14口评价井或导眼井五峰组—龙马溪组地层开展系统的笔石生物地层、岩相地层、测井响应、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等特征分析,证实了威远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古隆起的发育,指出古隆起发育控制页岩的厚度及岩相展布,明确优质页岩展布受古隆起发育控制,并提出水平井井位优化部署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从生物地层、岩性地层、电性特征、地层厚度等方面证实在Z4-Z1—WY1—W5—WX井一带存在(水下)古隆起;2)不同时期地层分布及岩相主要受古隆起发育控制,隆起区及周边地层厚度薄,黏土矿物或碳酸盐矿物含量高,坳陷区沉积厚度大,硅质矿物含量高;3)威远地区五峰组页岩沉积期物源多来自其西部或北部,鲁丹阶早期以生物成因石英为主,物源较少,鲁丹阶晚期物源可能来自川南的黔中古陆,不同的物源方向意味着沉积体系的变化;4)鲁丹阶早期(LM1~LM3)地层储层品质最优,产量高,其储层参数平面展布受隆起发育控制,拗陷区域储层品质最好。建议以鲁丹阶早期地层为目标靶体实施水平井,优先部署该层段厚度较大区域水平井,尽量避开隆起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远 页岩气 五峰组—龙马溪组 笔石生物地层 古隆起 水平井产量
下载PDF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and exploration significance of Sinian Doushantuo depositional stage in the middle-upper Yangtze region, Sichuan Basin, SW China 被引量:4
19
作者 WANG Zecheng LIU Jingjiang +7 位作者 JIANG Hua HUANG Shipeng WANG Kun XU Zhengyu JIANG Qingchun SHI Shuyuan REN Mengyi WANG Tianyu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1期41-53,共13页
In recent years,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in the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and shale gas exploration in Doushantuo Formation have made major breakthroughs in the Sichuan Basin and its adjacent areas. However, the sedim... In recent years,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in the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and shale gas exploration in Doushantuo Formation have made major breakthroughs in the Sichuan Basin and its adjacent areas. However, the sedimentary background of the Doushantuo Formation hasn't been studied systematically. The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ic patter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sedimentary evolu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source rocks during the depositional stage of Doushantuo Formation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by using a large amount of outcrop data, and a small amount of drilling and seismic data.(1)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 and 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he Sinian Doushantuo Formation in the middle-upper Yangtze region were controlled by paleouplifts and marginal sags. The Doushantuo Formation in the paleouplift region was overlayed with thin thickness, including shore facies, mixed continental shelf facies and atypical carbonate platform facies. The marginal sag had complete strata and large thickness, and developed deep water shelf facies and restricted basin facies.(2) The Doushantuo Format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members from bottom to top, and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 is a complete sedimentary cycle of transgression–high position–regression. The first member is atypical carbonate gentle slope deposit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transgression, the second member is shore-mixed shelf deposit in the extensive transgression period, and the third member is atypical restricted–open sea platform deposit of the high position of the transgression.(3) The second member has organic-rich black shale developed with stable distribution and large thickness, which is an important source rock interval and major shale gas interval. The third member is characterized by microbial carbonate rock and has good storage conditions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natural gas, phosphate and other mineral resources, so it is a new area worthy of attention. The Qinling trough and western Hubei trough are favorable areas for expl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IAN Doushantuo Formation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Sichuan Basin paleouplift MARGINAL sag carbonate platform black shale source rock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晚奥陶世至侏罗纪不整合面分布特征及成因
20
作者 李跨越 能源 +5 位作者 黄少英 段云江 侯筱晓 胡建宁 付永红 姜帅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1-368,共18页
不整合研究对盆地演化、古地貌重建及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受多期构造活动影响,塔里木盆地发育多种不整合。本文通过地震剖面资料分析,研究盆地晚奥陶世—侏罗纪形成的不整合面展布及结构特征,并探讨其动力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不整合研究对盆地演化、古地貌重建及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受多期构造活动影响,塔里木盆地发育多种不整合。本文通过地震剖面资料分析,研究盆地晚奥陶世—侏罗纪形成的不整合面展布及结构特征,并探讨其动力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塔里木盆地不整合结构类型主要有平行、削截、褶皱、断褶、叠加超覆、单一超覆及异岩不整合;(2)志留系底界发育断褶、褶皱、削截、叠加超覆、单一超覆及平行不整合,呈东西带状分布,在盆地中南部发育大范围角度不整合,阿瓦提–满加尔坳陷中北部发育平行不整合,塔北隆起发育小范围角度不整合;泥盆—石炭系底界主要发育平行、削截、断褶、单一超覆、叠加超覆及异岩不整合,平面分布具有以北部坳陷沉积中心连线为轴近似南北对称特点;三叠系底界不整合由北向南,发育叠加超覆不整合、低角度削截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反映海西晚期盆地北缘南天山洋闭合造山运动;侏罗系底界发育褶皱、叠加超覆、削截及异岩不整合,整体以满加尔–英吉苏凹陷沉积中心连线为轴似对称分布;(3)不整合面分布特征反映出构造运动的差异性、古隆起的迁移及活动性,不整合对盆内油气成藏具有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 盆地演化 古地貌 塔里木盆地 古隆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