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海相烃源岩发育控制因素 被引量:192
1
作者 张水昌 张宝民 +5 位作者 边立曾 金之钧 王大锐 张兴阳 高志勇 陈践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9-48,共10页
烃源岩的形成取决于生烃母质生物的生存环境和有机质良好的保存条件,这两大因素从根本上来说又取决于生物繁殖时和埋藏时的古气候、古洋流、古构造及古环境等各要素的良好匹配。海相高有机质丰度烃源岩的形成与大气中的中等含氧量、干... 烃源岩的形成取决于生烃母质生物的生存环境和有机质良好的保存条件,这两大因素从根本上来说又取决于生物繁殖时和埋藏时的古气候、古洋流、古构造及古环境等各要素的良好匹配。海相高有机质丰度烃源岩的形成与大气中的中等含氧量、干热的气候、冰期-冰后期之交的气温快速转暖、冰川迅速融化所导致的海平面快速上升等密切相关。大洋环流的形成和演变也是控制海相高有机质丰度烃源岩形成的主要因素,上升洋流富磷、富硅、富铁族元素等营养盐和富绿硫细菌极大地促进了有机质生产力、埋藏率的激增。通过研究,建立了中国华南和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上升洋流分布模式、塔里木盆地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台缘斜坡灰泥丘相源岩形成时的反气旋洋流分布模式。研究发现,优质烃源岩仅发育于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下的裂谷、克拉通内裂谷、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和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欠补偿盆地、蒸发潟湖、台缘斜坡(灰泥丘)和半闭塞—闭塞欠补偿海湾,是高丰度烃源岩发育的有利环境;低的无机物输入和低的沉积速率,有利于高有机质丰度烃源岩形成;呈斜坡的海底地貌,有利于烃源岩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烃源岩 控制因素 古气候 古洋流 古构造 古环境 塔里木盆地 华南
下载PDF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大中型气田成藏条件研究 被引量:148
2
作者 宋文海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13-26,105-106,共16页
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是受基底隆起控制的具有一定继承性的隆起,经历了多期同沉积隆起兼剥蚀隆起,最终定型于前二叠纪,因此称之为前二叠纪古隆起更为确切。在二叠纪之后的古构造演化中,下古生界古构造轴线向东南偏移,形成了... 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是受基底隆起控制的具有一定继承性的隆起,经历了多期同沉积隆起兼剥蚀隆起,最终定型于前二叠纪,因此称之为前二叠纪古隆起更为确切。在二叠纪之后的古构造演化中,下古生界古构造轴线向东南偏移,形成了现今老龙坝-威远-龙女寺的中央隆起。这个巨大的隆起控制着下右生界及震旦系的天然气聚集,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其中以隆起带上的大型构造、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及华銮山构造带等为重点勘探目标。气藏类型较多。该隆起带已获震旦系灯影组气田、含气构造、含气区块各1个,奥陶系古风化壳气井1口,获得了较丰富的气储量。尽管该区存在着隆起带目的层埋藏较深、储层非均质性较强、构造较平缓等不利因素,但研究认为,只要选择好重点区块或目标,坚持勘探,加强科研,将获得更为丰富的天然气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古构造 基底隆起 继承构造 气藏形成 油气藏分布 评价 勘探方针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储层形成与古构造演化关系 被引量:59
3
作者 李大军 陈辉 +4 位作者 陈洪德 梁虹 彭才 夏铭 段宏臻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56-763,共8页
以钻井与测井资料、盆地基干地震剖面及区域地质资料为基础,开展了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储层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系统讨论了古构造演化与茅口组沉积地貌、岩溶地貌及白云石化带之间的关系,预测了储层发育有利区带。研究认为,加里... 以钻井与测井资料、盆地基干地震剖面及区域地质资料为基础,开展了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储层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系统讨论了古构造演化与茅口组沉积地貌、岩溶地貌及白云石化带之间的关系,预测了储层发育有利区带。研究认为,加里东运动奠定了中、下二叠统沉积前的基本地貌格局,而峨嵋地幔柱隆升作用则持续影响了整个二叠纪的古地貌演化,使四川盆地西南部成为继承性古地貌高带。该区既是茅口组高能滩体发育的沉积地貌高带,也是茅口组顶部风化壳岩溶古地貌高地。峨眉地裂运动的构造张裂活动,为茅口组在早期滩体沉积或岩溶改造的基础上,叠加多期次白云石化及溶蚀作用提供了热液及酸性成岩流体的运移通道,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盆内茅口组白云岩储层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构造 白云岩 茅口组 中二叠统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印支——燕山运动对大港探区古潜山形成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56
4
作者 付立新 楼达 +5 位作者 李宏军 漆家福 冯建园 国建英 吴雪松 赵勇刚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B12期19-30,共12页
基于三维地震勘探及钻井资料,系统研究了古生界、中生界残留地层分布及基岩断裂体系,重构了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期间的古构造格架。根据古构造样式及演化的研究,明确大港探区基底构造经历了印支—早燕山阶段的逆冲褶皱和差异隆升、燕山... 基于三维地震勘探及钻井资料,系统研究了古生界、中生界残留地层分布及基岩断裂体系,重构了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期间的古构造格架。根据古构造样式及演化的研究,明确大港探区基底构造经历了印支—早燕山阶段的逆冲褶皱和差异隆升、燕山运动中期拉分断陷两大演化阶段。探区内古潜山圈闭形成与分布受控于上述古构造演化,印支—燕山运动构造变形对古潜山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印支—早燕山期古构造背景控制潜山类型的有序分布,形成古地貌残丘潜山、断块-地貌潜山以及构造变形潜山,并表现出与古近纪盆地结构反转分布的特点;(2)潜山内幕圈闭样式与裂缝型储层发育则受古构造变形体系控制,古隆起与古斜坡区古逆冲及走滑构造控圈闭特点明显;(3)印支—燕山构造运动控制古生界差异剥蚀,跷跷板反转的古斜坡区发育内幕隐蔽型潜山圈闭。中生代印支—燕山运动决定和影响了大港探区古潜山的油气类型和分布,综合考虑构造和石油地质因素,大港探区中、低位序古地貌残丘潜山和内幕隐蔽型潜山勘探潜力较大,而远离生烃灶的高位序断块潜山油气保存条件差、潜力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港探区 印支—燕山运动 潜山 古构造 反转
下载PDF
中国新疆北部奥陶——志留系岩石组合的古构造、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47
5
作者 何国琦 李茂松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9-110,共12页
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准噶尔盆地周边地区存在有几乎连续分布的早古生代造山带 ,这个事实有可能改变历来只强调北疆晚古生代造山作用的传统认识。震旦纪是准噶尔及其相邻古陆裂解的开始阶段 ,经寒武纪至早奥陶世 ,古洋已发展到最大规... 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准噶尔盆地周边地区存在有几乎连续分布的早古生代造山带 ,这个事实有可能改变历来只强调北疆晚古生代造山作用的传统认识。震旦纪是准噶尔及其相邻古陆裂解的开始阶段 ,经寒武纪至早奥陶世 ,古洋已发展到最大规模。在区域性古陆裂解和伸展的背景下 ,推测准噶尔古陆经常位于海平面以下。晚奥陶世北疆的古洋开始收缩 ,古陆缘区转化成活动陆缘 ,准噶尔古陆先后与伊犁古陆和西伯利亚古陆汇聚和碰撞造山 ,在这两条早古生代造山带的近准噶尔古陆一侧 ,可能发育晚奥陶世至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北部 奥陶-志留系 岩石组合 古构造 古地理 早古生代造山带 地层分布
下载PDF
加里东古隆起震旦—寒武系成藏条件 被引量:32
6
作者 徐世琦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7-10,共4页
通过对烃源条件的研究,认为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下古生界震旦系气藏的天然气具有烃类组成差别小、非烃组成差别大、甲烷碳同位素值差别大的特征。储层沥青和烃源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如正构烷烃、三环萜烷、五环三萜烷、10—脱甲基藿... 通过对烃源条件的研究,认为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下古生界震旦系气藏的天然气具有烃类组成差别小、非烃组成差别大、甲烷碳同位素值差别大的特征。储层沥青和烃源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如正构烷烃、三环萜烷、五环三萜烷、10—脱甲基藿烷和甲基藿烷等,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确证了震旦系的油气主要来自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的泥质岩。烃源岩厚度大、丰度高、类型好、生烃强度大、供烃时间长,可以为古隆起带大中型圈闭提供充足的天然气。震旦—寒武系的储层以古岩溶型为特征,古岩溶作用强烈,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古岩溶发育模式、八种次生孔隙、三种洞穴及五种裂缝。储层基质具有低孔低渗特点,储集类型主要是裂缝—孔洞型,储层在纵横向上的分布较稳定。古隆起天然气具有早、晚期聚集的特征,其成藏也可划分成早期成藏和晚期成藏两种类型。综合分析认为,古隆起天然气成藏需要具备“三高一强一联系”的控制因素:“三高”是指圈闭的高封存能力、较高的构造部位、较高的圈闭隆起幅度;“一强”是指圈闭要有较强的构造形变程度;“一联系”是指现今圈闭与早期形成的古油气藏具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加里东运动 震旦纪 寒武纪 气藏形成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 被引量:33
7
作者 袁伟 柳广弟 +1 位作者 徐黎明 牛小兵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6-334,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长7段)富有机质页岩中的有机碳含量呈异常高值,其有机质的富集从根本上来说是受古构造、古气候、古沉积环境和事件作用综合控制的。对这些控制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了他们在富有机质页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长7段)富有机质页岩中的有机碳含量呈异常高值,其有机质的富集从根本上来说是受古构造、古气候、古沉积环境和事件作用综合控制的。对这些控制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了他们在富有机质页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长7段沉积期强烈的构造活动对有机质的富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导致盆地整体沉降,湖盆面积扩大,从而使得可容空间增大;另一方面诱发了多期的火山和湖底热液活动,并借此向湖泊中输送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充足的生长空间、丰富的营养物质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使得水生生物异常繁盛(湖泊初始生产力极高),这为富有机质页岩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尽管长7段沉积期氧化-亚氧化的底水环境不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但是在供给量充足的前提下,仍然使得大量的有机质保存了下来,从而造成了有机质在沉积物中的大量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活动 湖底热液 古构造 古气候 古沉积环境 页岩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塔河油田中下奥陶统顶面古构造演化及油气关系 被引量:22
8
作者 张小兵 吕海涛 +2 位作者 赵锡奎 李坤 何建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3-238,共6页
奥陶系是塔河油田的主要产层。构造演化及古构造研究认为,中下奥陶统在加里东Ⅱ幕期表现为一北东向较宽缓的鼻凸,高点在现今轮台断裂附近;海西早期构造轴向转为北北西,海西晚期—喜马拉雅早期,表现为一由近北西向、北东向斜坡组成的、... 奥陶系是塔河油田的主要产层。构造演化及古构造研究认为,中下奥陶统在加里东Ⅱ幕期表现为一北东向较宽缓的鼻凸,高点在现今轮台断裂附近;海西早期构造轴向转为北北西,海西晚期—喜马拉雅早期,表现为一由近北西向、北东向斜坡组成的、轴向为北东向的缓顶式直角状凸起;喜马拉雅晚期到现今,该区受西部应力作用和区域翘倾结果,南部轴线保持呈北东向不变,而北部轴线由西往东迁移,构造高点也由北向南迁移。加里东中晚期构造、岩溶及成岩等作用,为塔河油田第一次油气成藏提供了储集空间;受海西早期构造运动的强烈影响,先期油藏被破坏并在局部地区形成重质油藏,同时为海西晚期的油气充注提供了储集空间;印支期以来,该区的成藏系统主要以整体调整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构造 构造演化 中下奥陶统 塔河油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利用地震信息检测碳酸盐岩溶洞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旭光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2年第3期359-362,共4页
碳酸盐岩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之一,油气的远景地质储量极大,如何充分利用地震信息准确预测碳酸盐岩储层是我们要面临的世界性研究课题。简要描述了利用多种地震数据体和先进处理解释软件须测碳酸盐岩储层的工作方法及实际... 碳酸盐岩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之一,油气的远景地质储量极大,如何充分利用地震信息准确预测碳酸盐岩储层是我们要面临的世界性研究课题。简要描述了利用多种地震数据体和先进处理解释软件须测碳酸盐岩储层的工作方法及实际应用效果。这些初步尝试为碳酸盐岩储层描述、油田开发、降低勘探风险提供了有益的信息和可靠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地震信息 预测 碳酸盐岩储层 古构造 古岩溶 油气勘探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碳酸盐岩油气富集规律 被引量:11
10
作者 祝渭平 孙东 +2 位作者 姚清洲 房启飞 代冬冬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1-48,共8页
哈拉哈塘地区是塔里木盆地主要的含油区带,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油气富集规律预测难度大。为此,基于地震资料解释,对哈拉哈塘地区热瓦普区块深层碳酸盐岩的断裂展布、成藏期古构造进行系统研究。储层展布及产能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次... 哈拉哈塘地区是塔里木盆地主要的含油区带,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油气富集规律预测难度大。为此,基于地震资料解释,对哈拉哈塘地区热瓦普区块深层碳酸盐岩的断裂展布、成藏期古构造进行系统研究。储层展布及产能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次级NE—SW向、NW—SE向及近SN向分支断裂对油气进行二次调整运移,在其上倾倾末端储层发育终止区富集成藏;油气沿优势运移方向,长期处于古构造鼻状隆起区及局部构造高点叠合区的储层利于油气保存。基于断裂及古构造分析,结合储层特征,建立了“X”型走滑断裂由南向北疏导油气,其伴生的次级分支断裂对油气进行二次调整运移,沿油气优势运移方向、在多期古构造隆起或局部构造高点叠合的储层发育区油气富集的成藏模式。研究结果可为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展布 古构造 岩溶储层 成藏模式 哈拉哈塘地区
下载PDF
梅河盆地聚煤古构造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峰 李慧杰 王德全 《中国煤炭地质》 2008年第7期13-15,共3页
中国大陆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受欧亚板块,库拉—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板块的三向不均衡作用,在中生代—新生代时导致中国东部发生郯庐断裂,梅河盆地为郯庐断裂在东北的一个分支——抚密断裂里的地堑—半地堑聚煤盆地。其构造格架是在盆地... 中国大陆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受欧亚板块,库拉—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板块的三向不均衡作用,在中生代—新生代时导致中国东部发生郯庐断裂,梅河盆地为郯庐断裂在东北的一个分支——抚密断裂里的地堑—半地堑聚煤盆地。其构造格架是在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各个阶段构造叠加的结果,它包括先期的基底构造、同沉积构造、后期的改造构造。梅河盆地从形成到结束盆缘断裂(F1、F2)控制着盆地的沉积和范围,盆地充填结束后,由于纵张断裂F3Z切割,下降盘煤系地层埋藏较深,根据上升盘煤层发育分析,预测下降盘应为找煤的可靠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煤盆地 古构造 聚煤环境 梅河盆地
下载PDF
延长油田延长组下部油藏与构造的耦合作用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香增 高胜利 +3 位作者 张丽霞 任来义 高鹏鹏 蒲仁海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59-465,共7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油田200余口探井泥岩压实曲线的研究,系统分析压实系数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研究了压实系数与油藏分布的耦合、异常压力与油藏分布的耦合、压实系数与古构造的耦合,认为延长组沉积时期的古构造特征控制着研究区的...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油田200余口探井泥岩压实曲线的研究,系统分析压实系数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研究了压实系数与油藏分布的耦合、异常压力与油藏分布的耦合、压实系数与古构造的耦合,认为延长组沉积时期的古构造特征控制着研究区的岩性、岩相带,最终控制该区压实系数的分布特征。异常压力作用于不同层位的烃源岩而发生作用,因而异常压力及源岩的分布规律决定不同层位油藏分布。指出东部地区重点勘探长7、长9烃源层之上紧邻的油层组,而西部、南部长7—长10各油层组均为重点勘探层系,应继续深入研究压实系数与最大生烃时期各目的层古构造的耦合关系,研究长7张家滩、长9李家畔页岩的分布规律及生烃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实系数 古构造 勘探方向 延长组下部油藏 三叠系 延长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湘鄂西地区油气前景探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徐言岗 贺自爱 王津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6-361,共6页
湘鄂西地区因与威远气田具有类似的下古生界系统 ,可对比的早期沉降、晚期抬升的地质过程而被认为有良好油气前景。然而 ,湘鄂西地区的抬升幅度过大 ,超压系统已不复存在且无古构造控制油气的早期聚集 ,所以该区除秭归复向斜尚可进一步... 湘鄂西地区因与威远气田具有类似的下古生界系统 ,可对比的早期沉降、晚期抬升的地质过程而被认为有良好油气前景。然而 ,湘鄂西地区的抬升幅度过大 ,超压系统已不复存在且无古构造控制油气的早期聚集 ,所以该区除秭归复向斜尚可进一步勘探外 ,其他地区应持慎重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远气田 类比 抬升 压力系统 古构造 湘鄂西
下载PDF
东濮凹陷深层气勘探新思路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秋生 谢秀祥 肖斌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2-15,共4页
东噗凹陷以深层天然气资源丰富而著称,但多年来的数十日深井钻探效果不理想。人们将其原因归结为“储集层物性差”,即使局部存在良好储集层也“难以捉摸”。这是以“深盆气”为模式,以岩性和小村造圈闭为对象进行钻探得出的结论。通... 东噗凹陷以深层天然气资源丰富而著称,但多年来的数十日深井钻探效果不理想。人们将其原因归结为“储集层物性差”,即使局部存在良好储集层也“难以捉摸”。这是以“深盆气”为模式,以岩性和小村造圈闭为对象进行钻探得出的结论。通过综合研究认为,东濮凹陷的洼陷带中存在规模较大的古构造,圈闭条件好,它们的形成时期与油气生成、运聚时期相匹配,因而较早捕获油气,并使圈闭范围内的储集层保留了较好的原始孔隙,减缓或抑制了水化学作用导致的储集物性变差,是深层天然气勘探的有利目标。提出洼陷带深层气勘探仍应以构造圈闭为主要对象的认识,认为西部洼陷带南部的长垣断裂构造带和李家-林寨村造群是深层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陷 深层气 古构造 构造油气藏 储集层
下载PDF
川西北下二叠统茅口组古构造演化与控藏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天军 陈聪 +4 位作者 张玺华 于童 杨巍 张萌 张照坤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7-477,共11页
利用钻井、测井、岩心、野外剖面和地震等资料,开展川西北二叠系茅口组成藏期古构造恢复及控藏作用研究。研究表明:川西北茅口组台缘滩和台内滩发育,寒武系和二叠系烃源岩在区内分布较广;晚二叠世茅口组顶古构造整体呈“南高北低”格局... 利用钻井、测井、岩心、野外剖面和地震等资料,开展川西北二叠系茅口组成藏期古构造恢复及控藏作用研究。研究表明:川西北茅口组台缘滩和台内滩发育,寒武系和二叠系烃源岩在区内分布较广;晚二叠世茅口组顶古构造整体呈“南高北低”格局,发育NW—SE向的低幅隆起;早中三叠世该古构造转变为“西高东低”格局,剑阁地区形成了面积较大的古构造圈闭;早侏罗世该古构转变为“东高西低”格局,构造高点向东迁移至九龙山地区,后经喜山期调整为盆地边缘高,中部地区凹陷的格局。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的分析表明,茅口组存在4期油气运移。结合区域生烃演化史,研究认为:晚二叠世茅口组台缘带是原油运移的有利区,早中三叠世形成的剑阁地区古圈闭能够较好地捕获油气,晚三叠世天然气主要向NE方向的剑阁、九龙山和元坝地区形成的低幅度背斜圈闭运移,喜山期天然气进一步向高部位聚集并调整形成现今气藏。剑阁—柘坝场的台缘带与烃源岩和古构造的匹配关系好,具有较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 古构造 茅口组 下二叠统 川西北 四川盆地
下载PDF
松南长春岭背斜带油源对比与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宋立忠 陈践发 +3 位作者 刘灵童 窦旭明 唐敏 沈霞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12年第1期127-133,共7页
长春岭背斜带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南邻双城、北邻三肇两个生烃凹陷。为明确其油源和成藏控制因素,利用萜烷、伽马蜡烷和藿烷等生物标志物进行原油类型和油-油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长春岭背斜带和朝阳沟阶地扶余油层原油为I类,双城凹... 长春岭背斜带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南邻双城、北邻三肇两个生烃凹陷。为明确其油源和成藏控制因素,利用萜烷、伽马蜡烷和藿烷等生物标志物进行原油类型和油-油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长春岭背斜带和朝阳沟阶地扶余油层原油为I类,双城凹陷原油类型为II类。通过三环萜/五环萜与Tm/Ts比值对比可知,长春岭背斜带与朝阳沟阶地扶余油层原油相似,与双城凹陷的原油存在明显区别。结合烃源岩成熟度、生排烃能力和平面分布可知,长春岭背斜带的石油来自其北部的三肇凹陷青山口组一段烃源岩的可能行较大,为上生下储组合。南部双城凹陷供油少的原因是烃源岩成熟度低、排烃能力差。用泥岩压实法恢复的古构造结果表明,位于现今高部位的勘探失利井实际上处于古构造的低部位,不是主成藏期油气运聚的有利方位,因而无油气显示。生烃中心的分布、成藏期的古构造背景、近南北向展布的砂体及断层是控制本区油气富集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 运移 生烃凹陷 古构造 长春岭背斜带 松辽盆地南部
下载PDF
柴西地区含油气系统动态演化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海涛 马立祥 +1 位作者 王兆云 孙德强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22,共7页
利用动态联系与整体相结合的思路,分析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沉积演化和古构造特征,确定了该地区主要成藏期。根据主要成藏期沉积与古构造配位特征,划分了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含油气系统。以时间为主线,以要素的空间有机组合研究为基础,再... 利用动态联系与整体相结合的思路,分析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沉积演化和古构造特征,确定了该地区主要成藏期。根据主要成藏期沉积与古构造配位特征,划分了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含油气系统。以时间为主线,以要素的空间有机组合研究为基础,再现了盆地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含油气系统的演化特征,并对研究区各区带的含油气性进行了评价,指出了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含油气系统 动态演化 沉积特征 古构造 油气评价
下载PDF
华南中晚二叠世含煤沉积类型之重议 被引量:3
18
作者 尚冠雄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7,共4页
华南龙潭组沉积复杂多样 ,对比困难。本文以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含煤地层以及它们共同构建的地层组合及叠覆关系作为对比标尺 ,以其中海相层为主要标志 ,结合华南中、晚二叠世构造古地理特征 ,将龙潭组划分为 9种类型 ,并对长兴组。
关键词 龙潭组 含煤沉积 华南 中二叠世 晚二叠世
下载PDF
断陷盆地复杂断裂区古构造恢复——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沙四下亚段为例
19
作者 张鹏飞 刘金华 +2 位作者 孟涛 姜超 彭湃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73-1982,共10页
古构造对油气储层的发育特征、油气生烃和成藏等具有控制作用,对其开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断陷盆地复杂断裂区正断层的大量发育增加了三维古构造恢复难度,在断陷盆地古构造研究中开展剥蚀量恢复、去压实校正、断层影响等方面研究... 古构造对油气储层的发育特征、油气生烃和成藏等具有控制作用,对其开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断陷盆地复杂断裂区正断层的大量发育增加了三维古构造恢复难度,在断陷盆地古构造研究中开展剥蚀量恢复、去压实校正、断层影响等方面研究仍存在困难。针对研究区目的层非均质性较强,现有的孔隙度恢复压实校正方法存在孔隙度与深度关系过于复杂、应用效果较差等问题,利用地层压实校正、层拉平古构造恢复、3D成图等方法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沙四下亚段进行古构造恢复研究。创新性引入密度测井(DEN)数据,利用地层物质守恒原则,提出一种可操作性较强的压实校正研究新思路;并基于层拉平古构造恢复法,通过断层影响校正与视厚度恢复等研究获取地层厚度,利用剥蚀量、压实校正、构造平衡剖面分析方法获取原始地层厚度,最后利用3D成图软件编绘古构造三维空间形态图,新古构造图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出沙四下亚段沉积时的地貌特征。该古构造恢复方法是一种可操作性较强的适应于断陷盆地复杂断裂区的三维空间古构造恢复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构造 压实校正 构造平衡剖面 沙四下亚段 渤南洼陷
原文传递
多构造期古老盆地古热流史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增智 柳广弟 郝石生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1期17-19,26,共4页
古老盆地大都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而每次构造运动中大地构造条件的变化,必然引起古大地热流的变化。针对多构造期古老盆地这一特点,在大地热流反演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另一种处理方法多段线性古热流模型,以期用相对简单的方式来表... 古老盆地大都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而每次构造运动中大地构造条件的变化,必然引起古大地热流的变化。针对多构造期古老盆地这一特点,在大地热流反演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另一种处理方法多段线性古热流模型,以期用相对简单的方式来表征复杂地质情况下的古热流变化特征。利用该模型对冀中坳陷北部中—上元古界古热流演化进行了分析,所建立的模型符合该区大地构造演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构造 多旋回构造运动 古热流史 数学模型 演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