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时期轨道尺度海洋脱氧的时空演化
1
作者 李明松 姚炜琪 +2 位作者 沈俊 黄元耕 杨义 《中国基础科学》 2024年第3期24-30,共7页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时期发生了快速的巨量碳排放、海洋脱氧和底栖有孔虫绝灭事件,被认为是科学认识当今全球变化最好的参考案例之一。由于缺乏高分辨率年代地层格架、有效的海洋脱氧定量表征方法和全球尺度地球系统模型,PETM...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时期发生了快速的巨量碳排放、海洋脱氧和底栖有孔虫绝灭事件,被认为是科学认识当今全球变化最好的参考案例之一。由于缺乏高分辨率年代地层格架、有效的海洋脱氧定量表征方法和全球尺度地球系统模型,PETM时期海洋脱氧的速率、规模和空间分布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成因机制也存在争议。聚焦PETM时期海洋脱氧的时空演化规律,从建立PETM时期轨道尺度的地质时间轴、查明海洋脱氧的高分辨率时空演化历史、揭示海洋脱氧的触发机制与敏感度3个维度进行重点阐述。该研究有助于增强当今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对海洋脱氧进程的速率、敏感度和时空演化规律的理解与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 海洋脱氧 天文年代学 古氧相 古生产力 触发机制
原文传递
植物多样性对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全球增温的响应——来自化石和模型模拟的证据
2
作者 贾丽荣 邓敏 +6 位作者 杨毅 苏涛 刘佳 黄健 唐自华 李树峰 周浙昆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35-1249,共15页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发生在约56 Ma,是新生代一次显著的全球气候变暖事件。在10~20万年内,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约4~8℃。这次增温事件与全球碳循环的波动密切相关,对全球气候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大影响。本研究系统收集整理了全...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发生在约56 Ma,是新生代一次显著的全球气候变暖事件。在10~20万年内,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约4~8℃。这次增温事件与全球碳循环的波动密切相关,对全球气候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大影响。本研究系统收集整理了全球PETM时期模型模拟和化石数据,分析了PETM时期大气不同CO_(2)浓度下的温度和降水变化,综合探讨了植物多样性、植物区系交流和植被的响应。分析表明:随着大气CO_(2)浓度的增加,全球普遍升温,降水的时空分布显著变化,中高纬度地区的温度和降水增加幅度大于低纬度地区。PETM时期的气候变化对陆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并且不同植物类群对PETM的响应方式也不尽相同。一些植物类群在PETM时期灭绝或物种多样性降低,如山龙眼科、天南星科等,而另一些植物类群受到的影响较小,如榆科和禾本科等,热带、亚热带类群的物种多样性则有所增加,如棕榈科和豆科等。PETM对全球被子植物的区系交流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导致了物种分布区的明显变化。全球植被格局在PETM时期发生显著变化,热带、亚热带植被向高纬度地区大幅扩散。生物多样性应对PETM的方式远比我们认识的复杂,相对于增温,急速增温和生境片段化,才是对生物多样性最大的危害,前者使得生物失去应对的时间,而后者使得生物失去应对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期 古气候模拟 植物化石 物种扩散 植被
原文传递
塔里木海齐姆根剖面早古近纪极热事件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量:4
3
作者 李伟 胡修棉 +4 位作者 Mihaela Carmen Melinte-Dobrinescu Marcelle Kamal BouDagher-Fadel 李娟 张世杰 许艺炜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67-1082,共16页
早古近纪的极热事件长期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塔西南齐姆根剖面齐姆根组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追踪东特提斯洋浅海环境下早古近纪极热事件的记录,在重建地层时代与古环境基础上探讨极热事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通过生物地层学... 早古近纪的极热事件长期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塔西南齐姆根剖面齐姆根组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追踪东特提斯洋浅海环境下早古近纪极热事件的记录,在重建地层时代与古环境基础上探讨极热事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通过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研究,限定齐姆根组下段时代为Thanetian晚期至Ypresian早期(NP8~NP10,P4b~P6b/P7).全岩碳同位素组成显示3次碳同位素负偏移事件,负偏移值分别为-2.6‰、-4.3‰、-2.2‰.通过与全球记录对比,确定这3次CIE事件分别对应于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前负偏移事件(POE)、PETM和早始新世极热事件2(ETM2)三次事件.根据碳酸盐颗粒、基质类型和生物化石组合,齐姆根组划分出10个微相类型,整体为陆表海碳酸盐缓坡环境,可进一步分为内缓坡、中缓坡和外缓坡环境,呈现出一次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大规模海侵始于POE启动段,相应的沉积环境从内缓坡转变为中外缓坡,同时出现加强的风暴作用,海侵及加强的风暴作用贯穿PETM,一直持续到ETM2事件结束,相应的沉积环境由中外缓坡开始转变为近滨岸潮坪,代表一次大规模海退.相比于ETM2事件和POE事件,PETM事件期间可能存在海洋酸化、缺氧以及明显的钙质生物种属更替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热事件 早古近纪 塔西南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 碳同位素 碳酸盐缓坡
原文传递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与地球系统的自我调节:Gaia理论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陈曦 王成善 黄永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1-176,共6页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LPTM或PETM)是地球历史中最强烈的全球升温事件之一,又因其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当前工业废气排放水平相当,因而在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Gaia理论强调生物通过负反馈作用调节全球系统,...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LPTM或PETM)是地球历史中最强烈的全球升温事件之一,又因其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当前工业废气排放水平相当,因而在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Gaia理论强调生物通过负反馈作用调节全球系统,使之趋于稳定。在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分布于全球不同地区大洋钻孔与陆地剖面P/E界线附近的δ13C变化,综合了P/E极热事件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以及事件的成因。认为P/E极热事件之后,地球系统在生物作用下逐渐恢复平衡。如果将生物与地球作为整体来看,那么这个整体是一个具有自我平衡能力的系统。地球历史中,其他与碳循环扰动有关的地质事件,应该也可以用Gaia理论的思路,从生物调节环境的角度分析碳循环的变化以及地球系统的平衡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极热事件 碳循环Gaia理论 地球系统 自我调节
下载PDF
古新统/始新统界线与特提斯大有孔虫生物带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清海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72-387,共16页
21世纪初,古新统/始新统界线(简称P/E界线)被国际地层委员会正式定义为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简称PETM)期间碳同位素负漂的开始。然而,P/E界线在特提斯大有孔虫生物带(简称SBZ)中的具体位置却一直争论不休。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学者近二... 21世纪初,古新统/始新统界线(简称P/E界线)被国际地层委员会正式定义为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简称PETM)期间碳同位素负漂的开始。然而,P/E界线在特提斯大有孔虫生物带(简称SBZ)中的具体位置却一直争论不休。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学者近二十年来对P/E界线的研究成果,认为P/E界线应该位于SBZ5的内部,而非SBZ4和SBZ5的界线处。在P/E界线处,大有孔虫没有发生明显的组分上的变化。而在P/E界线后的5—12万年内,大有孔虫发生了一次绝灭。这个绝灭事件被称为大有孔虫的绝灭和新生(简称LFEO)。大有孔虫的绝灭和新生不同于传统上认为的大有孔虫更替事件(简称LFT)。前者可能是由PETM后期强烈的陆地风化剥蚀引起海水富营养化后所造成的一次灾变事件,而后者代表了大有孔虫在长期稳定的浅海环境中形成的演化上的成功。通过回顾P/E界线的研究历史,笔者认为绝大部分地层剖面在P/E界线处的不连续性/不完整性是产生这些争议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新统/始新统界线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 碳同位素负漂 大有孔虫生物带 大有孔虫的绝灭和新生 大有孔虫更替事件
原文传递
白垩纪至早第三纪的极端气候事件 被引量:19
6
作者 刘志飞 胡修棉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5期681-690,共10页
地球科学界正在将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研究重点放到地球过去突然发生的气候变暖事件。白垩纪至早第三纪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被认为是最接近于现今的地球系统,对其研究有利于理解现今地球系统过程在碳循环快速搅动时的响应。这些气候事件... 地球科学界正在将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研究重点放到地球过去突然发生的气候变暖事件。白垩纪至早第三纪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被认为是最接近于现今的地球系统,对其研究有利于理解现今地球系统过程在碳循环快速搅动时的响应。这些气候事件主要包括:古新世—始新世最热事件(PETM,~55MaBP)、早阿普第晚期和森诺曼—土仑界线的大洋缺氧事件(OAE1a,~120Ma;OAE2,~93.5MaBP)。PETM事件是中白垩世以来一次突然变暖事件,在10ka年以内深海温度增加~5℃,表层海水温度增加4~8℃,而δ13C至少发生3.0‰的负偏移。目前普遍认为PETM事件是由于海洋气水化合物(CH4)的巨量释放造成的。大洋缺氧事件(OAEs)记录了海洋环境下有机质的大量埋藏,代表了碳循环和海洋生物系统的重大搅动事件。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将极端气候确定为优先研究领域,将采取特定的钻探策略,在世界大洋范围内获取最低限度蚀变的新生代至白垩纪沉积物,研究精度要求达到米兰柯维奇的天文调谐时间尺度,其最终目标是定量描述过去全球气候变化,并为未来气候变化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 古新世-始新世最热事(PETM) 大洋缺氧事件(OAEs) 白垩纪 早第三纪 大洋钻探计划(ODP) 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
下载PDF
Calcareous nannofossil changes linked to climate deterioration during the 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 in Tarim Basin,NW China 被引量:6
7
作者 Wenxin Cao Dangpeng Xi +3 位作者 Mihaela C.Melinte-Dobrinescu Tian Jiang Sherwood W.Wise Jr. Xiaoqiao Wan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5期1465-1478,共14页
The 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PETM) event was a dramatic global warming w55.93 Ma ago that resulted in biological extinction events, lithological changes, and major deviations in σ13 C and σ18 O.The southwest... The 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PETM) event was a dramatic global warming w55.93 Ma ago that resulted in biological extinction events, lithological changes, and major deviations in σ13 C and σ18 O.The southwestern Tarim Basin of China exposes successive Paleogene strata as a result of Tethys evolution and is considered an ideal region for PETM research.Based on calcareous nannoplankton biostratigraphy, we also used stable isotopes and XRD to analyse the Paleocene-Eocene transition in the Tarim Basin. At the Bashibulake Section, the PETM interval is characterized by(1) an abrupt negative shifts in σ13 C_(org), σ13 C_(carb) and σ18 O(-3%, -4.5% and -3%respectively);(2) an obvious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K-mode(Discoaster, Fasciculithus, Ericsonia, Sphenolithus and Rhomboaster) and r-mode(Biscutum, Chiasmolithus, Toweius) nannofossil taxa coincident with a robust Rhomboaster-Discoaster assemblage; and(3)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percentage of detrital input along with an increase in gypsum content.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Qimugen Formation Micrantholithus and Braarudosphaera are commonly found right up to the top where most of the nannofloras suffer a sharp decrease. In the overlying Gaijitage Formation, calcareous nannofossils disappear completely. These events indicate that the southwestern Tarim Basin was a warm shallow continental shelf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Qimugen Formation. From the early Eocene, the environment changed conspicuously. Evaporation increased and sea level fell, which led to an acid climate.This climate mode continued within the youngest unit studied, the Gaijitage Formation, characterized by the deposition of thick evaporates. Consequently, most of the marine plankton, i.e. calcareous nannoplankton, became disappear, because of the significant climate shif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CAREOUS NANNOFOSSIL BIOSTRATIGRAPHY 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PETM) TARIM Basin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南缘PETM事件的环境磁学记录 被引量:6
8
作者 杨会会 申琪 +4 位作者 冉亚洲 李传志 梁文天 袁四化 靳春胜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46-855,共10页
四川盆地西南缘的前陆盆地中保存了巨厚的新生代沉积,是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气候和构造演化的重要地质记录.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西南缘新生代沉积物进行年代学、环境磁学和碳同位素的综合研究,发现了在陆相沉积中报道甚少的古新世-始... 四川盆地西南缘的前陆盆地中保存了巨厚的新生代沉积,是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气候和构造演化的重要地质记录.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西南缘新生代沉积物进行年代学、环境磁学和碳同位素的综合研究,发现了在陆相沉积中报道甚少的古新世-始新世极热(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PETM)事件.多项高分辨率的环境磁学参数曲线可同已报道的海陆相碳同位素曲线进行良好对应,揭示了PETM事件详细的演化过程,表明环境磁学参数可以作为反映古近纪温暖气候事件的替代性指标.在机制上,PETM时期大气中CO_2含量剧增导致全球增温,局部中低纬度地区降水量增加.首先,降水量增加导致源区化学风化增强,加速了硅酸盐中Fe^(2+)的析出并转化成亚铁磁性矿物,使得PETM时期地层中亚铁磁性矿物富集.其次,降水量增加导致河流水动力增强,缩短了碎屑物质中亚铁磁性矿物的氧化时间,使其未完全风化至赤铁矿便被沉积,导致该时期地层中亚铁磁性矿物含量的增加以及多项环境磁学指标异常.通过环境磁学手段揭示的PETM事件,进一步丰富了该事件的全球陆相地质记录,为研究其演化过程和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 环境磁学 四川盆地 碳同位素 古新世-始新世
原文传递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碳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陈祚伶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1704-1714,共11页
发生在古新世-始新世界线附近(~56 Ma)、由巨量轻碳注入到海气系统引发的一次快速增温事件被称为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该事件发生期间的碳释放过程与当前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CO_(2)非常相似,因此对该事件的深入分析可... 发生在古新世-始新世界线附近(~56 Ma)、由巨量轻碳注入到海气系统引发的一次快速增温事件被称为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该事件发生期间的碳释放过程与当前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CO_(2)非常相似,因此对该事件的深入分析可为理解碳排放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提供地质参考,同时有助于定量评估自然背景下生态系统、海洋和岩石圈的固碳潜力和速率.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对该事件的碳循环过程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得到三点初步认识:(1) PETM时期巨量轻碳的释放是响应于事件前期增温的一个正反馈过程,说明巨量碳的来源可能是大陆坡水合物分解或高纬冻土消融;(2) PETM时期碳释放的平均速率要比现今人类活动的碳排放速率低一个数量级,暗示人类活动可能触发地球表层系统的正反馈过程,加剧全球变暖;(3) CO_(2)的施肥效应和海洋“生物泵”效率的提高加快事件的回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始新世 极热事件 碳循环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
原文传递
我国中、新生代主要陆地生物群的年代框架和沉积环境演变研究报告
10
作者 邓成龙 巩恩普 +1 位作者 姜宝玉 王旭 《科技创新导报》 2016年第20期179-180,共2页
建立了榆社盆地的高分辨率磁性地层年代学框架,厘定了高庄动物群和麻则沟动物群的准确年代,建立了中国陆相上新统高庄阶和麻则沟阶的高分辨率磁性地层年代学框架。高庄动物群和高庄阶的时代为早上新世,麻则沟动物群和麻则沟阶的时代为... 建立了榆社盆地的高分辨率磁性地层年代学框架,厘定了高庄动物群和麻则沟动物群的准确年代,建立了中国陆相上新统高庄阶和麻则沟阶的高分辨率磁性地层年代学框架。高庄动物群和高庄阶的时代为早上新世,麻则沟动物群和麻则沟阶的时代为晚上新世。目前已对临夏盆地牛家村、丫沟、杨家山、后山和郭泥沟剖面等5个含有重要化石层位的剖面以约20 cm间距采集了古地磁定向手标本样品。结合岩石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和生物年代学的制约,确定了下沙沟动物群的年代为2.2~1.7 Ma;将上新统/更新统界线确定于下沙沟剖面的底部。此外,结合研究组近年来在泥河湾盆地的其他磁性地层学定年结果,建立了泥河湾盆地哺乳动物群的年代序列。建立了大理盆地三营组的高分辨率磁性地层年代学框架,揭示出大理盆地记录了C4n.1r负极性时到C2n正极性时之间的沉积,其中三营植物群产于上新世地层中,从而准确厘定了三营植物群的年代。课题组建立了昭通盆地的高分辨率磁性地层年代学框架,揭示出昭通盆地记录了C3Br负极性时到C2An.1n正极性时之间的沉积,其中昭通古猿化石及其伴生哺乳动物群产于C3An.1n正极性时早期,年代为6.1 Ma。此外,对辽西建昌玲珑塔大西山剖面含化石沉积层中的3个凝灰岩样品进行了详细的SIMS锆石U-Pb定年,获得了(160.7±1.7)Ma、(159.5±2.3)Ma和(158.9±1.7)Ma的年龄结果。通过对义县组各个沉积层展开精细的研究,确定各沉积层的古环境特征,并对热河生物群开展古生物学研究,命名Microraptor一新种。对辽西四合屯早白垩世古湖泊边缘区和深水区的各种岩相的分布范围和厚度变化趋势进行调查,分析了各种岩相和相组合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规律,恢复了湖泊形成、演化和消亡规律,探讨了各种岩相和相组合中化石埋葬的方式,从而寻找有利于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性地层学 陆地生物群 古环境 古湖泊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 沉积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部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框架及对重大地质事件的记录 被引量:7
11
作者 席党鹏 唐自华 +10 位作者 王雪娇 覃祚焕 曹文心 江湉 吴宝旭 栗源浩 张赢月 姜文彬 KAMRAN Muhammad 方小敏 万晓樵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5-198,共34页
塔里木盆地西部白垩纪—古近纪发生了大规模的海侵事件,形成一个喇叭状向西开口的海湾,该海湾属于东特提斯洋的一个分支。该地区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记录了东特提斯洋演化和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对其地层的研究... 塔里木盆地西部白垩纪—古近纪发生了大规模的海侵事件,形成一个喇叭状向西开口的海湾,该海湾属于东特提斯洋的一个分支。该地区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记录了东特提斯洋演化和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对其地层的研究仍相对薄弱,对重大地质事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拟通过详细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其他地层方法,完善地层划分与对比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Cenomanian/Turonian界线大洋缺氧事件(OAE2)、白垩纪/古近纪界线(K/Pg)、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特提斯海进与海退等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塔里木盆地白垩纪—古近纪海相或海陆过渡相地层自下而上为克孜勒苏群、库克拜组、乌依塔克组、依格孜牙组、吐依洛克组、阿尔塔什组、齐姆根组、盖吉塔格组、卡拉塔尔组、乌拉根组和巴什布拉克组,上述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有孔虫、介形虫、钙质超微、沟鞭藻、孢粉、双壳类、腹足类等化石,以及少量菊石、腕足类、海胆和鲨鱼牙齿等化石。综合的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研究表明,克孜勒苏群的时代为早白垩世Barremian Albian期,库克拜组—依格孜牙组的时代为晚白垩世Cenomanian Maastrichtian期(Cenomanian/Turonian界线可能位于库克拜组三段),吐依洛克组的时代为白垩纪—古近纪过渡期;阿尔塔什组的时代为古新世早中期,齐姆根组为古新世晚期—始新世最早期,盖吉塔格组—乌拉根组的时代为中始新世中晚期,巴什布拉克组的时代为晚始新世,但不排除最上部进入渐新世早期。塔里木盆地的海侵开始于克孜勒苏群中上部沉积期(Albian晚期—Aptian早期),但规模很有限,大规模的海侵始于晚白垩世Cenomanian早期;从晚白垩世—古新世,共经历了5次大规模的海侵—海退事件;大约41 Ma前后,海水退出盆地南部的昆仑山山前,34 Ma前后,海水退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白垩纪 古近纪 海相 地层 特提斯 海平面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
下载PDF
The distribution of trace elements and Sr isotopes across the coal and its partings in the Wyodak sea, Powder River Basin, Wyoming, USA
12
作者 Baruch F. Spiro Margaret Gomnge +1 位作者 David J Large Chris Somerfield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6年第B08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煤矿 地质化学 同位素 火山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