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糖尿病患者鞋内压力监测系统的预警阈值测试 被引量:6
1
作者 万蓬勃 苗容容 +2 位作者 王朋利 郭天宏 李学青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7-84,共8页
探究与II型Wagner0级糖尿病足溃疡风险增加相关的足底峰值压力、压力不适和疼痛阈值,为监测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的鞋内压力监测系统设定压力预警阈值提供数据支持。使用Footscan足底压力平板采集347名II型Wagner0级糖尿病患者足底10个分... 探究与II型Wagner0级糖尿病足溃疡风险增加相关的足底峰值压力、压力不适和疼痛阈值,为监测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的鞋内压力监测系统设定压力预警阈值提供数据支持。使用Footscan足底压力平板采集347名II型Wagner0级糖尿病患者足底10个分区的峰值压力,使用压力测试仪采集30名健康人足底9个测试点,在测试速度0.5、1.0和2.0 mm/s下进行压力不适和疼痛阈值测试。结果发现,II型Wagner0级糖尿病患者左、右足全足的足底峰值压力均表现为男性大于女性,足底主要受力区域为第2、3、4跖骨和足跟。健康人足底压力不适和疼痛阈值具有性别差异(P<0.05)的测试点中,第5跖骨、足弓外侧和后跟中心均表现为男性大于女性,第3跖骨均表现为男性小于女性;男、女性足底压力不适和疼痛阈值整体趋势表现为后跟中心>足弓外侧>跖骨>足弓内侧>大脚趾;在同一测试点下,测试速度越快,测得的压力不适和疼痛阈值越高。综上所述,II型Wagner0级糖尿病患者鞋内压力监测系统的压力预警阈值设定,需根据患者性别和足底区域进行具体调整和决定,建议将糖尿病患者的足底峰值压力、健康人群的足底压力不适阈值和压力疼痛阈值分别设定为压力监测系统中的III级(一般)、II级(较重)和I级(严重)预警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足底压力 不适 疼痛 预警 阈值
下载PDF
伴发疼痛的帕金森病患者正中神经感觉阈值及疼痛耐受阈值的变化 被引量:7
2
作者 李巳艽 毛成洁 +6 位作者 陈怡 张惠钧 李洁 胡伟东 李玲 郭莎莎 刘春风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95-399,共5页
目的 评价伴发疼痛的帕金森病患者正中神经感觉阈值、痛觉耐受阈值变化,以此探讨外周神经在帕金森病相关性疼痛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感觉神经定量检测仪检测64例帕金森病患者及30名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健康人依次以2 000、250、5 H... 目的 评价伴发疼痛的帕金森病患者正中神经感觉阈值、痛觉耐受阈值变化,以此探讨外周神经在帕金森病相关性疼痛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感觉神经定量检测仪检测64例帕金森病患者及30名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健康人依次以2 000、250、5 Hz的频率测试时双手正中神经的感觉阈值及疼痛耐受阈值.并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Hoehn-Yahr(H-Y)分级、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结果 帕金森病组右手正中神经2 000、250、5 Hz的感觉阈值较健康对照组升高(315.3±58.7与290.1±38.6,t=-2.137,P=0.035;112.3±29.3与100.7±12.6,t=-2.701,P =0.008;80.7±29.2与71.1±15.1,t=-2.102,P=0.038).双手正中神经在2 000、250、5Hz的痛觉耐受阈值较健康对照组降低(左手:15.6±2.6与16.7±2.3,t=1.933,P=0.056;8.9±2.7与10.0±1.7,t =2.445,P=0.017;12.1±4.1与13.6±1.9,t=2.395,P=0.019;右手:14.6±3.5与16.1±2.4,t =2.383,P =0.020;8.9±2.3与9.7±1.0,t =2.365,P =0.020;11.5±4.5与13.6±4.0,t=2.191,P=0.032).在帕金森病不伴疼痛组、帕金森病伴有疼痛组二组比较中,伴发疼痛的帕金森病患者双手正中神经在2 000、250、5 Hz的痛觉耐受阈值较帕金森病不伴疼痛患者下降更明显(左手:14.7±2.4与16.6±2.6,t=3.041,P=0.003;8.1±2.3与9.9±2.7,t=2.766,P=0.007;10.9±4.7与13.4±3.0,t=2.439,P=0.018;右手:13.5±3.1与15.8±3.6,t =2.647,P=0.010;8.1±2.0与9.8±2.4,t=3.052,P=0.003;10.3±3.9与13.0±4.7,t=2.546,P=0.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不伴发疼痛的帕金森病患者相比,伴发疼痛的帕金森病患者的UPDRSⅢ、H-Y、HAMD分数更高,MoCA分数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存在正中神经感觉受损及痛觉耐受阈值下降,且伴发疼痛患者双手痛觉耐受阈值下降较明显,表明周围神经感觉异常可能也参与了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疼痛 正中神经 痛阈 感觉阈 试验预期值
原文传递
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临床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维瑜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28期29-30,共2页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7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坐骨神经痛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奇偶数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采用尼美舒利片口服治疗患者为西医组(40例),使用针灸治疗的患者为针灸组(40...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7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坐骨神经痛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奇偶数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采用尼美舒利片口服治疗患者为西医组(40例),使用针灸治疗的患者为针灸组(4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痛阈值变化以及临床症状(腰部疼痛、坐骨神经分区域痛、咳嗽时疼痛加剧)疼痛程度评分情况。结果:经治疗后针灸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优于西医组,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痛阈值差异并不显著,P> 0.05;治疗3个疗程后针灸组痛阈值总升幅度明显高于西医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各临床症状评分差异并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治疗后,针灸组患者的腰部疼痛、坐骨神经分区域痛、咳嗽时疼痛加剧评分均优于西医组,P <0.05。结论:对于坐骨神经痛患者,实施针灸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改善临床症状,升高痛阈值,值得在今后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痛 针灸 尼美舒利片 痛阈值
下载PDF
穴位埋线联合通络益肾汤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及对患者痛阈值与IL-6表达水平影响研究
4
作者 蔡慧珍 苏晓川 《亚太传统医药》 2022年第1期94-97,共4页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联合通络益肾汤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疗效及对患者痛阈值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坐骨神经痛患者8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研究组(45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缓解症状,维生素B12营养...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联合通络益肾汤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疗效及对患者痛阈值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坐骨神经痛患者8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研究组(45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缓解症状,维生素B12营养神经等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内服和外敷通络益肾汤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穴位埋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3个月后痛阈值、血清IL-6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2、3个月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下降,研究组下降较明显(P<0.05),治疗1、2、3个月后,两组患者痛阈值水平均呈现显著升高趋势,血清IL-6水平呈现显著下降趋势(P<0.05);研究组治疗1、2、3个月后痛阈值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清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疲乏评分增高,抑郁指数下降,且研究组改善较明显(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7.80%)明显高于对照组(84.09%)(P<0.05)。结论:应用穴位埋线联合通络益肾汤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满意,可显著提高患者疼痛阈值,降低血清促痛因子表达水平,改善患者疼痛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埋线 通络益肾汤 坐骨神经痛 痛阈值 血清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背根神经节Nav1.8在切口痛模型大鼠诱发痛觉过敏中的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何小妹 付艾平 +1 位作者 宋慧洁 蓝雨雁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7年第10期1297-1300,共4页
目的通过建立切口痛大鼠模型,探索背根神经节电压门控性钠通道Nav1.8与痛觉敏化形成的关系,为临床术后疼痛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取成功行颈内静脉置管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n=8):生理盐水对照组(N组)、切口痛组(I组)、拮抗剂+... 目的通过建立切口痛大鼠模型,探索背根神经节电压门控性钠通道Nav1.8与痛觉敏化形成的关系,为临床术后疼痛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取成功行颈内静脉置管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n=8):生理盐水对照组(N组)、切口痛组(I组)、拮抗剂+切口痛组(JI组)。N组经颈内静脉导管注射生理盐水;I组制作右后爪切口痛模型,经颈内静脉注射生理盐水;JI组制作右后爪切口痛模型,10 min后经颈内静脉注射20 mg/kg Nav1.8拮抗剂A-803467。采用鼠尾光照测痛仪分别测量大鼠热痛觉阈值基础值(T_0)、给药前置管后(T_1),造模后0.5 h(T_2)、1 h(T_3)、2 h(T_4)各时点大鼠的热痛阈值。最后一次热痛阈值检测后处死大鼠,取其背根神经节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Nav1.8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大鼠热痛阈值,在T_0、T_1时点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N组各时点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I、JI组T_2、T_3、T_4时点分别较N组明显降低(P均<0.05);在JI组T_2、T_3、T_4时点分别较I组升高(P均<0.05)。大鼠背根神经节Nav1.8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在I组(2.37±0.10,0.25±0.03)、JI组(2.31±0.07,0.23±0.06)分别较N组(1.09±0.02,0.13±0.02)增高(P均<0.05);在I组与JI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背根神经节Nav1.8参与了切口痛模型大鼠痛觉过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压门控性钠通道Nav1.8 背根神经节 切口痛 痛觉过敏 Nav1.8拮抗剂 热痛阈值
原文传递
"跨痛阈"主动功能锻炼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作用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许渴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第14期96-98,共3页
目的探讨"跨痛阈"主动功能锻炼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该院进行膝关节周围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在术后应用常规功能锻炼,研究组在术后应用"... 目的探讨"跨痛阈"主动功能锻炼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该院进行膝关节周围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在术后应用常规功能锻炼,研究组在术后应用"跨痛阈"主动功能锻炼.结果研究组各个时间点的ROM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DL、SF-36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的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过程中,"跨痛阈"主动功能锻炼的效果理想,临床应当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痛阈"主动功能锻炼 膝关节 骨折 ROM值 功能恢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