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高镉异常区水田土壤Cd含量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46
1
作者 宋波 王佛鹏 +3 位作者 周浪 吴勇 庞瑞 陈同斌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443-2452,共10页
本研究调查了广西高镉异常区水田土壤中重金属Cd的含量水平,评估其对环境的潜在生态风险.通过初步筛查和详细调查两部分,分批次采集高镉异常区土壤样品共912件,测定土壤Cd含量,并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潜在风险指数法对水田土壤Cd污染... 本研究调查了广西高镉异常区水田土壤中重金属Cd的含量水平,评估其对环境的潜在生态风险.通过初步筛查和详细调查两部分,分批次采集高镉异常区土壤样品共912件,测定土壤Cd含量,并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潜在风险指数法对水田土壤Cd污染程度及潜在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初查中自然土壤、水田土壤和旱地土壤Cd几何均值分别为0. 915、0. 591和0. 593 mg·kg^(-1).②详查中土壤p H为4. 6~8. 7,介于酸性和弱碱性间.若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18)为标准,平果县、天等县、大新县、隆安县和柳城县水田土壤样点Cd超标严重,融水县水田土壤样点无污染;以土壤基线值为评价标准,田东县、柳城县和融水土壤样点中Cd均为无污染状态;田阳县、平果县、天等县、大新县、隆安县和融安县水田土壤Cd处于轻度-中度污染的比例分别为:4. 2%、3. 7%、14. 9%、2. 6%、7. 1%和1. 4%.③9个县市水田土壤中Cd呈现不同级别潜在生态风险.天等县、大新县和隆安县部分水田土壤样点Cd处于高等生态风险,比例为4. 3%、2. 6%、2. 4%;田阳县、平果县、融安县和柳城县水田土壤Cd表现为中-中高等潜在风险;田东县和融水县处于低潜在生态风险.总体上,研究区水田土壤中Cd整体偏高,长此以往可能会对水稻安全种植产生影响,最终对当地居民产生健康威胁,应引起重视.建议开展对研究区土壤镉生物有效性和水稻镉累积状况研究,以便科学合理地评估其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镉异常区 水田土壤 生态风险 广西
原文传递
酸性和中性水田土壤施用硅肥的效应研究 Ⅰ.对土壤pH、Eh及硅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27
2
作者 杨丹 刘鸣达 +1 位作者 姜峰 张玉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57-763,共7页
分别选取酸性和中性水田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施用硅肥对水稻各生育期土壤溶液pH、Eh及硅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种稻后酸性土壤pH迅速升高,而中性土壤pH降低,然后均趋于中性;Eh的变化基本均呈近似"W"形;土壤溶液硅浓度则经历了... 分别选取酸性和中性水田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施用硅肥对水稻各生育期土壤溶液pH、Eh及硅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种稻后酸性土壤pH迅速升高,而中性土壤pH降低,然后均趋于中性;Eh的变化基本均呈近似"W"形;土壤溶液硅浓度则经历了一个先升高后下降并趋于稳定的变化过程。与对照相比,单施高炉渣或高炉渣与葡萄糖配施处理在提高土壤溶液pH和Eh、增加硅浓度方面的效果较为明显,尤其在酸性水田土壤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偏硅酸钠的施用效果只是在水稻生长的某一时期在中性水田土壤上表现得相对明显;单施葡萄糖会降低土壤Eh,提高生育前期土壤溶液中的硅浓度。在水稻全生育期内,高炉渣与葡萄糖配施处理的土壤溶液中硅浓度升高的幅度最大,在酸性水田土壤和中性水田土壤上分别是对照处理的1.40(最小倍数)~4.93(最大倍数)倍和1.19(最小倍数)~2.72倍(最大倍数),说明施用高炉渣硅肥,可明显提高土壤硅素供应水平,对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田土壤 土壤溶液 pH EH 高炉渣
下载PDF
稻田转变为旱地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5
3
作者 黄山 芮雯奕 +2 位作者 彭现宪 刘武仁 张卫建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46-1151,共6页
采用土壤有机碳(SOC)物理分组与13C自然丰度相结合技术,研究了稻田长期(19 a)转换为旱地(玉米地)后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响应特征,以及不同有机碳组分的周转和更新速率.结果表明,长期种植旱地作物后,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含量显著下降.... 采用土壤有机碳(SOC)物理分组与13C自然丰度相结合技术,研究了稻田长期(19 a)转换为旱地(玉米地)后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响应特征,以及不同有机碳组分的周转和更新速率.结果表明,长期种植旱地作物后,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含量显著下降.相同历史背景下,稻田土壤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浓度分别比玉米田高76.7%和47.6%.水稻土包裹态颗粒有机质(oPOM)和矿物结合有机质(MOM)在土壤中的浓度均是玉米田的2倍,但游离态颗粒有机质(fPOM)差异不显著.稻田土壤oPOM和MOM自身碳的浓度均显著高于玉米地,fPOM则相反.特别是oPOM组分,稻田是玉米地的近6倍.表明水稻土团聚体保护碳的能力高于旱地.稻田转换为玉米地19 a后,各组分δ13C值显著升高.fPOM、oPOM和MOM中来自玉米新碳的比例分别达到了54.6%、24.7%和19.0%,平均驻留时间(MRT)依次增大,分别达到24、67和90 a.上述结果进一步证明了稻田土壤比旱地更具固碳潜力,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土壤中oPOM和MOM组分碳的富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稻田土壤 土壤碳固定 土壤有机碳组分 δ13C 全球变化
原文传递
绿肥压青对粉垄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碳累积矿化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郑佳舜 胡钧铭 +6 位作者 韦翔华 韦燕燕 苏世鸣 李婷婷 夏旭 俞月凤 张俊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91-703,共13页
绿肥压青还田是调控现代集约化稻田土壤逆境的重要手段,为评估绿肥压青下粉垄耕作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的影响,设置早稻粉垄耕作与常规耕作2种耕作模式,不施肥和同等肥力条件下施化肥、单倍绿肥配施化肥和双倍绿... 绿肥压青还田是调控现代集约化稻田土壤逆境的重要手段,为评估绿肥压青下粉垄耕作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的影响,设置早稻粉垄耕作与常规耕作2种耕作模式,不施肥和同等肥力条件下施化肥、单倍绿肥配施化肥和双倍绿肥配施化肥4种施肥处理,晚稻免耕常规施用化肥,开展双季稻周年大田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单倍绿肥压青下,粉垄耕作能提高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可达常规耕作的2倍,能有效增加微生物对土壤碳素的利用率。增加绿肥压青量会提高粉垄耕作稻田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和矿化潜力,与施用化肥相比,单倍绿肥压青下早晚稻分别增加1.6%~32.8%和0.6%~16.6%,双倍绿肥压青下分别增加58.6%~70.9%和29.6%~38.4%。粉垄单倍绿肥压青会降低免耕晚稻齐穗期、收获期土壤呼吸强度,较常规耕作分别降低33.4%和38.7%,较粉垄耕作其他处理降低8.5%~31.4%。单倍绿肥压青下粉垄稻田土壤代谢商较常规耕作累积降低65.5%,与常耕相比,粉垄双倍绿肥压青和粉垄单一化肥的土壤代谢商分别累积增加20.3%和159.2%,粉垄双倍绿肥压青可有效缓解土壤代谢商的提升。微生物量碳含量与有机碳矿化激发效应呈负相关,绿肥压青还田下相关系数达0.44;累积矿化量和代谢商呈极显著正相关,粉垄耕作下相关系数达0.59。可见,绿肥粉垄耦合的模式可作为一种增加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减少部分生育时期土壤呼吸强度,增强土壤碳库稳定性及碳固持的重要调控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垄 绿肥压青 稻田土壤 微生物量碳 有机碳矿化
下载PDF
长春市郊区土壤—水稻体系重金属含量及迁移规律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勇 窦森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16-720,共5页
对长春郊区部分水田土壤及水稻籽粒中重金属含量进行调查,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内梅罗指数)法对污染现状进行评价。Cd、Hg、As、Cu、Pb、Cr、Zn及Ni 8种重金属的单项污染指数表明研究区域内土壤全部符合一般农田的标准,综... 对长春郊区部分水田土壤及水稻籽粒中重金属含量进行调查,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内梅罗指数)法对污染现状进行评价。Cd、Hg、As、Cu、Pb、Cr、Zn及Ni 8种重金属的单项污染指数表明研究区域内土壤全部符合一般农田的标准,综合污染指数显示区域内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均未达到污染水平。水稻籽粒中Cd、Hg、As、Cu、Pb、Cr及Zn 7种重金属的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结果均表明研究区域内水稻符合农产品食用标准。除了Hg、Pb和As以外,水稻籽粒中重金属Cu、Zn、Cd、Cr及Ni的含量与土壤中重金属Cu、Zn、Cd、Cr及Ni含量显著相关,表明这些元素较易从土壤向水稻植物体内迁移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田土壤 水稻 重金属 迁移规律 污染评价
下载PDF
冀东平原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分析与风险评价 被引量:6
6
作者 魏洪斌 罗明 +1 位作者 吴克宁 陈庭永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62-472,共11页
【目的】通过研究冀东平原水稻田土壤中重金属来源、污染现状、空间分布特征和潜在的生态风险,实现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的安全利用管控。【方法】以实地采集的水稻田土壤表层样品(0~20 cm)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中铬(Cr)、镍(Ni)、铜(Cu)、... 【目的】通过研究冀东平原水稻田土壤中重金属来源、污染现状、空间分布特征和潜在的生态风险,实现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的安全利用管控。【方法】以实地采集的水稻田土壤表层样品(0~20 cm)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中铬(Cr)、镍(Ni)、铜(Cu)、锌(Zn)、镉(Cd)、铅(Pb)、汞(Hg)和砷(As)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测算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并进一步分析重金属污染来源。【结果】以《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中的风险筛选值为重金属污染评价基准,冀东平原水稻田土壤部分区域受到明显污染威胁,从单一的重金属元素来看,Cd污染不容忽视,其超标率达到了23.2%,是区域内土壤污染的主要元素。从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来看,重金属污染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和西部,其中Cd污染严重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区域。重金属污染元素来源解析结果表明,冀东平原水稻田土壤污染主要受人为活动影响,其次是成土母质,其中Cr和Zn主要以成土母质影响为主,Ni、Pb、Cu、Hg和As是成土母质和人类活动共同导致的污染,属于常见的混合污染;而Cd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较为明显,污水灌溉、车辆尾气排放和大气沉降等因素是导致Cd含量升高的主要因素。【结论】冀东平原水稻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存在超标现象,应根据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潜在生态风险大小,结合重金属污染来源采取差异化的安全利用管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风险评价 来源解析 安全管控 水稻田土壤 冀东平原
原文传递
广州农田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吕文英 汪玉娟 汤洁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3期14725-14726,14824,共3页
[目的]为研究农田土壤中镉、铬、铜、铅、锌的生物有效性提供依据。[方法]研究测定了广州一城中村的水田和旱田土壤中的重金属镉、铬、铜、铅、锌的含量,并采用五态分级法对镉、铬、铜、铅、锌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进行了提取和测定,在此... [目的]为研究农田土壤中镉、铬、铜、铅、锌的生物有效性提供依据。[方法]研究测定了广州一城中村的水田和旱田土壤中的重金属镉、铬、铜、铅、锌的含量,并采用五态分级法对镉、铬、铜、铅、锌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进行了提取和测定,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这些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结果]结果表明,该村的水田和旱田土壤中镉的含量分别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值的6.87倍和10.23倍;铜含量分别为标准值的4.68倍和3.76倍,锌含量分别为标准值的1.22倍和2.01倍,铬和铅达标。水田土壤中镉和铬以残渣态为主,铜以有机态为主,铅以有机态和残渣态为主,锌以铁/锰态为主。旱田土壤中镉、铬和铅以残渣态为主,铜以有机态为主,锌以铁/锰态为主。[结论]重金属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态具有较高的生物有效性,镉在水田和旱田的可交换态与碳酸盐态之和为0.32mg/kg和0.31 mg/kg,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值,其污染状况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水田土壤 旱田土壤 重金属形态 生物有效性
下载PDF
腾冲火山灰母质不同类型植烟土壤养分状况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唐信柱 周冀衡 +6 位作者 何伟 王绍坤 张一扬 孙艳萍 罗华元 张发明 肖志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0889-10890,10892,共3页
[目的]分析腾冲县火山灰母质不同类型植烟土壤养分状况。[方法]对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烟区火山灰母质的旱地与水田土壤样品各81个进行了土壤养分的测定及比较。[结果]腾冲县烟区火山灰植烟土壤整体偏酸,旱地土壤的pH平均值低于水田。腾... [目的]分析腾冲县火山灰母质不同类型植烟土壤养分状况。[方法]对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烟区火山灰母质的旱地与水田土壤样品各81个进行了土壤养分的测定及比较。[结果]腾冲县烟区火山灰植烟土壤整体偏酸,旱地土壤的pH平均值低于水田。腾冲烟区火山灰母质植烟土壤的有机质和碱解N含量整体偏高;水田土壤的速效K含量偏低,而旱地土壤速效K含量较丰富,其有效Mg含量则偏低;腾冲烟区有效Zn、有效B和水溶性Cl含量整体偏低。[结论]为腾冲县烟区的土壤改良与平衡施肥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灰母质土壤 旱地土壤 水田土壤 土壤PH 土壤养分
下载PDF
开放式大气CO_2浓度增高对水稻土反硝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王殳屹 韩琳 +2 位作者 史奕 梅宝玲 朱建国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4-289,共6页
利用江都市小记镇的稻-麦轮作FACE平台,研究大气CO2浓度增高对农田反硝化活性的影响.在2005年水稻生长季研究不同施肥(施常规氮量和低氮量)、不同秸秆还田(秸秆半还田、秸秆不还田)处理土壤中的反硝化细菌数量、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 利用江都市小记镇的稻-麦轮作FACE平台,研究大气CO2浓度增高对农田反硝化活性的影响.在2005年水稻生长季研究不同施肥(施常规氮量和低氮量)、不同秸秆还田(秸秆半还田、秸秆不还田)处理土壤中的反硝化细菌数量、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在大气CO2浓度升高(FACE)条件下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且在拔节期测定对照及FACE土壤的反硝化潜势.结果表明:CO2浓度增高对水稻生长各时期的土壤反硝化细菌数量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在常规氮肥施用及秸秆不还田情形下最为显著(P<0.01).FACE对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几乎没有影响.对反硝化潜势的研究发现,在低氮与常氮施用条件下,FACE土壤的反硝化潜势分别为对照土壤的84.21%和97.46%.通过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研究,认为主要是因为FACE促进植物生长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反硝化微生物在竞争中受到抑制,使得反硝化活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CE 反硝化活性 水稻土
下载PDF
酸性和中性水田土壤施用硅肥的效应研究 Ⅱ.对水稻吸收硅素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丹 张玉龙 +1 位作者 杨东伟 刘鸣达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64-767,共4页
分别选取酸性和中性水田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施用硅肥对水稻不同生育期硅素吸收状况及产量的影响,以期揭示施用硅肥提高不同类型土壤供硅能力、改善植株硅素营养及增加产量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从拔节期到抽穗期水稻植株体内硅的含... 分别选取酸性和中性水田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施用硅肥对水稻不同生育期硅素吸收状况及产量的影响,以期揭示施用硅肥提高不同类型土壤供硅能力、改善植株硅素营养及增加产量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从拔节期到抽穗期水稻植株体内硅的含量有较大幅度的降低,而后又逐渐升高。施用硅肥可明显提高水稻植株体内硅的含量,尤以高炉渣与葡萄糖配合施用和单施高炉渣两个处理效果最好,极显著高于对照及其他处理。在酸性水田土壤上施用硅肥的增产效果较为明显,高炉渣与葡萄糖配施处理的增产率高达16.99%,且成熟期水稻植株含硅量与稻谷产量间存在显著的直线正相关关系;在中性水田土壤上施硅则无显著增产效果。总之,高炉渣与葡萄糖配合施用能更有效地改善土壤的供硅能力,进而提高水稻产量,其在酸性水田土壤上的施用效果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田土壤 土壤溶液 水稻 产量 高炉渣
下载PDF
贵州省水田土壤-水稻Hg含量特征与安全种植区划
11
作者 韦美溜 周浪 +3 位作者 黄燕玲 庞瑞 王佛鹏 宋波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005-3015,共11页
贵州省Hg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水稻是其第一大粮食作物.为研究贵州省级尺度上土壤-水稻Hg含量特征与污染成因,并进行安全种植区划,采集土壤-水稻成对样品1564组,自然土样470个,水田土样203个,测试其Hg含量和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结果表... 贵州省Hg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水稻是其第一大粮食作物.为研究贵州省级尺度上土壤-水稻Hg含量特征与污染成因,并进行安全种植区划,采集土壤-水稻成对样品1564组,自然土样470个,水田土样203个,测试其Hg含量和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结果表明:①水田土壤pH呈中性偏酸为主,水田土壤ω(Hg)范围为0.005~93.06 mg·kg^(−1),几何平均值为0.864 mg·kg^(−1),显著高于自然土壤(0.16mg·kg^(−1),P<0.05);与筛选值和管制值比较,土壤样品超标率分别为63.25%和14.71%;就区域性而言,黔东南州的丹寨县、遵义市的务川县、黔西南州的贞丰县和铜仁市的万山区土壤Hg污染较为突出;②水稻ω(Hg)范围为0.0005~0.52 mg·kg^(−1),几何均值为0.010 mg·kg^(−1),水稻Hg含量超标率为25.87%,超标点位主要分布于遵义市的绥阳县、黔西南州的贞丰县、安顺市的西秀区和铜仁市的碧江区等工矿业活动密集区;③研究区绝大部分为优先保护类(占比为74.75%),安全利用类(占比为24.62%),严格管控类(占比为0.93%)零星分布在黔南州和黔东南州交界的丹寨县,黔西南州的贞丰县和铜仁市的万山地区,不建议种植水稻,稻米可作为饲料再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省 汞(Hg) 水田土壤 水稻 安全种植区划
原文传递
基于EKG电动脱水去除稻田土壤重金属Cd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胡艳平 王振华 +2 位作者 汤显强 李青云 胡园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3-27,共5页
为研究基于EKG电动脱水去除稻田土壤重金属镉(Cd)的效果,进行了土壤淋洗-电动脱水室内模拟试验,重点考察了FeCl_3淋洗后在不同电压梯度(1,2,3,4,5 V/cm)和不同电极间距(20, 30, 40, 50 cm)下,土壤各截面pH值的变化特点和电动脱水去除土... 为研究基于EKG电动脱水去除稻田土壤重金属镉(Cd)的效果,进行了土壤淋洗-电动脱水室内模拟试验,重点考察了FeCl_3淋洗后在不同电压梯度(1,2,3,4,5 V/cm)和不同电极间距(20, 30, 40, 50 cm)下,土壤各截面pH值的变化特点和电动脱水去除土壤Cd的效果。结果表明:电动脱水前后土壤各截面pH值均在2.2~2.5之间波动;土壤Cd的电动脱除率随电压梯度增大而增大,随电极间距增大而减小,脱除率最大可达47%;单位电动脱除率的能耗均与电压梯度和电极间距的大小呈正相关。试验结果说明以EKG为电极材料进行电动脱水,能有效地控制土壤各截面pH值,促进土壤孔隙水中可移动态Cd的高效脱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土壤 重金属CD 电动土工布(EKG) 土壤淋洗 电动脱水 去除率 pH值
下载PDF
长江口滩涂沉积物及稻田土壤PAHs和Oxy-PAHs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贾晋璞 陆健东 +5 位作者 姚江 杜小强 毕春娟 徐力 李卓 陈振楼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613-2624,共12页
富集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PAHs)及其氧化多环芳烃(Oxy-PAHs)会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土壤修复过程中母体PAHs的减少会造成更具毒性、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的Oxy-PAHs浓度增加,从而造成生态健康风险评价结果的低估。通过采集长... 富集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PAHs)及其氧化多环芳烃(Oxy-PAHs)会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土壤修复过程中母体PAHs的减少会造成更具毒性、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的Oxy-PAHs浓度增加,从而造成生态健康风险评价结果的低估。通过采集长江口滩涂沉积物和稻田土壤,分析PAHs和Oxy-PAHs的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来判别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长江口沉积物中16种PAHs的浓度范围为124.9~259.9 ng/g,均值为194.8 ng/g,而稻田土壤中PAHs的浓度范围为43.5~229.8 ng/g,平均值为113.2 ng/g。沉积物和稻田土壤中11种Oxy-PAHs的浓度范围分别为97.7~231.4 ng/g和87.9~137.2 ng/g。表层沉积物和土壤中PAHs与Oxy-PAHs的浓度分布具体表现为:自然滩地>长期稻田>围垦区>短期稻田。人类开发时间的长短所导致的垂向淋洗、微生物降解、植被吸收转化和外源输入的不同是造成长江口沉积物及稻田土壤中PAHs及Oxy-PAHs浓度空间分布差异的重要原因。相关性分析表明,粒径组成、有机碳含量、pH等不是沉积物中PAHs与Oxy-PAHs浓度的主要影响因子。土壤中PAHs浓度受含水率、TOC和颗粒较细的黏粉粒占比以及氧化还原电位(Eh)影响显著。判源结果表明,沉积物和土壤中PAHs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及生物质的燃烧,土壤中PAHs的来源更加复杂多样,汽车尾气排放和焦化等工业排放对土壤PAHs污染的贡献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涂沉积物 稻田土壤 多环芳烃 氧化多环芳烃 污染特征
原文传递
川西平原水稻土对磺胺甲噁唑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丁霞 王彬 +5 位作者 朱静平 黎明 谌书 陈梦君 罗毅 吴倪征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5-211,共7页
磺胺甲噁唑(SMX)在水稻土上的吸附动力学研究鲜有报道。采用批量吸附试验,系统分析了川西平原6种代表性水稻土对SMX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并考察了水稻土粒径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6种水稻土对SMX的吸附量均随吸附时间延长而增... 磺胺甲噁唑(SMX)在水稻土上的吸附动力学研究鲜有报道。采用批量吸附试验,系统分析了川西平原6种代表性水稻土对SMX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并考察了水稻土粒径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6种水稻土对SMX的吸附量均随吸附时间延长而增大,并在120 h内达到吸附平衡;2)SMX在黏性水稻土上的吸附量(≥66.15μg/g)高于沙质水稻土(≤59.62μg/g);3)双室一级动力学模型(R2adj为0.97~1.00,均值为0.99)对SMX在水稻土上吸附过程的拟合度优于拟二阶动力学模型(R2adj为0.80~0.98,均值为0.91)和拟一阶动力学模型(R2adj为0.72~0.97,均值为0.84);4)双室一级动力学模型包括快室和慢室吸附两个过程,而水稻土上SMX的快室吸附过程在吸附前12 h内完成,且吸附贡献较慢室吸附大(f1〉f2);5)粒径小于830μm的水稻土对SMX的吸附作用随颗粒粒径减小而增大;6)大多数情况下,同种水稻土的快室吸附速率随土壤粒径增大而减小。研究表明,川西平原水稻土的粒径分布在SMX迁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磺胺甲噁唑 水稻土 吸附 粒径
下载PDF
水稻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艳波 彭其安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0期2539-2543,2554,共6页
以湖北省两种典型水稻土壤[咸宁水旱轮作土壤(简称XR)与潜江冬泡土壤(简称QF)]为研究对象,室内培养模拟水稻秸秆还田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设置了淹水(土水比为1∶1)和土壤充水孔隙度为80%(简称80%WFPS)2种水分条件以及添加1%水稻秸秆... 以湖北省两种典型水稻土壤[咸宁水旱轮作土壤(简称XR)与潜江冬泡土壤(简称QF)]为研究对象,室内培养模拟水稻秸秆还田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设置了淹水(土水比为1∶1)和土壤充水孔隙度为80%(简称80%WFPS)2种水分条件以及添加1%水稻秸秆(简称S)、1%水稻秸秆+50 mg(N)/kg尿素(简称S+U)和空白对照(CK)3种处理,25℃恒温培养60 d。结果表明,XR土样中,淹水条件下CK、S以及S+U处理后N_2O累积排放通量分别为1.80、0.15和0.42 mg(N)/kg,而80%WFPS条件下相同处理后的N_2O累积排放通量分别为0.065、0.040和0.160 mg(N)/kg;QF土样中,淹水条件下CK、S以及S+U处理后N_2O累积排放通量分别为3.42、0.09和0.22 mg(N)/kg,而80%WFPS条件下相同处理的N_2O累积排放通量分别为4.58、1.55和5.28 mg(N)/kg。土壤轮作模式、水分和秸秆添加方式均导致了不同土壤间N_2O排放的差异,但主要受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的影响,其排放通量与Eh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土壤Eh可能是调节土壤N循环过程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还田 稻田土壤 N2O排放通量 氧化还原电位
下载PDF
绿肥粉垄耦合对稻田耕层土壤团粒结构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郑佳舜 胡钧铭 +5 位作者 韦燕燕 李婷婷 苏世鸣 韦翔华 何铁光 夏旭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653-2664,共12页
[目的]研究稻田生态系统耕层优化对双季稻田耕层土壤团粒结构特征的影响,为探明和评估绿肥粉垄耦合土壤物理结构特征及稻田土壤逆境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2018年在广西农业科学院试验田(南宁)开展为期4个稻季的定位试验,早稻... [目的]研究稻田生态系统耕层优化对双季稻田耕层土壤团粒结构特征的影响,为探明和评估绿肥粉垄耦合土壤物理结构特征及稻田土壤逆境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2018年在广西农业科学院试验田(南宁)开展为期4个稻季的定位试验,早稻采用粉垄耕作(F)和常规耕作(C)2种方式,以不施肥(N)为对照,设置常规施用化肥(N0)、同等肥力条件下单倍绿肥配施化肥(N1)和双倍绿肥配施化肥(N2),共设8个处理(CN、CN0、CN1、CN2、FN、FN0、FN1、FN2),晚稻实行常规施用化肥免耕。采用粒度分析仪测定0~15、15~30和30~45 cm耕层黏粒、粉粒、砂粒的土壤粒径含量;采用湿筛法测定0~15 cm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计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凝聚力的关键指标,即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采用电子显微镜扫描团聚体超微观形态结构;采用土壤紧实度仪测定不同耕层土壤紧实度。[结果]FN1处理提高了0~15和30~45 cm土壤黏粒含量,其中早稻分别增加0.75%和2.10%,晚稻分别增加0.67%和0.09%;FN2提高了除晚稻30~45 cm以外的其他耕层土壤粉粒含量。绿肥粉垄耦合能提高稻田土壤团聚体的凝聚效果。同一季稻田粉垄耕作土壤MWD和GWD均低于常规耕作,其中早稻和晚稻粉垄耕作土壤MWD较常规耕作分别降低0.19~0.96和0.47~0.72 mm,GMD较常规耕作分别降低0.36~1.52和0.79~1.15 mm。绿肥用量的增加有效提高了土壤MWD和GMD,其中FN1和FN2早稻处理下分别提高0.75和1.06 mm,晚稻分别提高0.21和0.31 mm。FN1处理提高土壤持水性和通气性,有效促进了土壤团聚体的形成。粉垄耕作下土壤微观结构呈孔隙多而偏小,空洞少而偏大的特征。晚稻FN1处理的土壤微团聚体和大团聚体含量最高,分别占8.60%和29.09%,免耕晚稻的土壤微团聚体和大团聚体含量较粉垄早稻有所提升,FN1处理增加了3.88%和1.34%,FN2处理增加了12.04%和9.01%。粉垄耕作下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还田 粉垄耕作 稻田土壤 土壤团聚体 微观结构
下载PDF
上海嘉定区几种主要农业土壤的理化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宗慧 胡萍 +3 位作者 邵燕萍 胡萍 许实 何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313-319,共7页
本文就嘉定区南翔、方泰、马陆及嘉定四镇的大棚、水田、果园及露地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初步调查与研究。研究表明:嘉定区土壤为粉(砂)壤质,除果园土壤为微酸性外大多呈中性及弱碱性。土壤酸度为果园>水田>露地>大棚,且表层&... 本文就嘉定区南翔、方泰、马陆及嘉定四镇的大棚、水田、果园及露地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初步调查与研究。研究表明:嘉定区土壤为粉(砂)壤质,除果园土壤为微酸性外大多呈中性及弱碱性。土壤酸度为果园>水田>露地>大棚,且表层<底层。大棚土壤碱性最强,且电导率较高,碱化度接近5%,有盐碱化的倾向。各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都处于10~20cmol(+)kg-1之间,属于保肥力中等的土壤,且果园>水田>大棚>露地。该区土壤的含氮量不高,除水田外均低于上海市农田平均水平,而磷和钾含量较高,除露地土壤外均高于市平均水平。总的来说,养分含量为水田>果园>大棚>露地。这些结果都说明:嘉定区农业土壤中,果园和水田土壤理化性状较好,养分含量高。大棚土壤养分含量也十分丰富,但土壤含盐量过高,需引起重视,防止次生盐渍化问题的产生。露地土壤养分含量最低,可以通过施有机肥,实行水旱轮作等措施进行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嘉定区 农业土壤 大棚土壤 水田土壤 果园土壤 露地土壤 理化性质
下载PDF
外源硅对碱性土壤磷位及磷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丹 田甜 +2 位作者 闫颖 何娜 刘鸣达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052-2056,共5页
磷位是表达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强度指标,是决定土壤磷素有效性的首要因素。以分析施硅对土壤磷位的影响为切入点,探讨施硅影响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土壤化学机制,有利于促进硅肥的合理施用及土壤磷素的科学调控,对于减少磷矿资源开采及磷肥施... 磷位是表达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强度指标,是决定土壤磷素有效性的首要因素。以分析施硅对土壤磷位的影响为切入点,探讨施硅影响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土壤化学机制,有利于促进硅肥的合理施用及土壤磷素的科学调控,对于减少磷矿资源开采及磷肥施用、防治农田面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试验选取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水田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硅酸钾处理,添加量分别为0、30、60、120 mg·kg^(-1)(以SiO_2计),分别记作Si0、Si30、Si60、Si120;在中和硅酸钾碱性和消除伴随离子影响的基础上,开展室内培养和水稻盆栽试验,研究外源硅对土壤磷位和苗期水稻吸磷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硅极显著提高了土壤浸提液中氢离子活度(P<0.01),Si30、Si60、Si120处理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6.02%、25.59%和146.77%;加硅同时极显著提高了H_2PO_4^-离子活度(P<0.01),Si60、Si120处理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0.25%和99.26%;加硅促进了水稻植株对磷的吸收,随加硅量的增加,3个施硅处理吸磷量分别比对照处理提高了16.41%、19.20%和69.07%;加硅条件下土壤磷位和植株吸磷量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磷位能较好地反映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研究表明,施硅可提高土壤溶液中H_2PO_4^-的活度,降低土壤磷位,提高土壤供磷强度,土壤磷位可作为指示土壤磷植物有效性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硅 水田土壤 磷位 生物有效性
下载PDF
湘东两类母质发育水田土壤的发生特性及其系统分类 被引量:3
19
作者 满海燕 黄运湘 +4 位作者 盛浩 余展 周清 袁红 张杨珠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94-1201,共8页
为明确湘东地区紫色岩风化物和河湖沉积物母质发育的6个典型水田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对其成土环境条件、土壤剖面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发生学特性进行研究,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鉴定其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确定... 为明确湘东地区紫色岩风化物和河湖沉积物母质发育的6个典型水田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对其成土环境条件、土壤剖面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发生学特性进行研究,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鉴定其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确定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结果表明,供试的2类母质发育的水田土壤,pH值均随剖面深度的加深而升高,有机质含量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全铁含量表层土壤低于犁底层和水耕氧化还原层。紫色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较河湖沉积物发育的土壤颜色更红,水耕表层土壤铁的活化度高于下层土壤,晶胶率低于下层土壤,土壤颗粒组成在剖面层次间变化不明显。鉴定出的诊断层主要有水耕表层、水耕氧化还原层,诊断特性主要有人为滞水土壤水分状况、潜育特征、氧化还原特征。6个水田土壤均属于人为土土纲水耕人为土亚纲,进一步划分出潜育水耕人为土、铁聚水耕人为土、简育水耕人为土3个土类和普通潜育水耕人为土、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3个亚类,最后划分出5个土族和6个土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田土壤 发生学特性 诊断层 诊断特性
下载PDF
Long-term submergence of non-methanogenic oxic upland field soils helps to develop the methanogenic archaeal community as revealed by pot and field experiments 被引量:2
20
作者 Takeshi WATANABE Susumu ASAKAWA Koichi HAYANO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期62-72,共11页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methanogenic archaea is relatively stable,i.e.,it is sustained at a high abundance with minimal changes in composition,in paddy field soils irrespective of submergence and drainage.In contra...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methanogenic archaea is relatively stable,i.e.,it is sustained at a high abundance with minimal changes in composition,in paddy field soils irrespective of submergence and drainage.In contrast,the abundance in non-methanogenic oxic soils is much lower than that in paddy field soils.This study aimed to describe methanogenic archae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following the long-term submergence of non-methanogenic oxic upland field soils in pot and field experiments.In the pot experiment,a soil sample obtained from an upland field was incubated under submerged conditions for 275 d.Soil samples periodically collected were subjected to culture-dependent most probable number(MPN)enumera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analysis of archaeal 16 S r RNA gene,and quantitative PCR analysis of the methyl-coenzyme M reductase alpha subunit gene(mcr A)of methanogenic archaea.The abundance of methanogenic archaea increased from 102 to 103 cells g-1 dry soil and 104 to 107 copies of mcr A gene g-1 dry soil after submergence.Although no methanogenic archaeon was detected prior to incubation by the DGGE analysis,members from Methanocellales,Methanosarcinaceae,and Methanosaetaceae proliferated in the soils,and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was relatively stable once established.In the field experiment,the number of viable methanogenic archaea in a rice paddy field converted from meadow(reclaimed paddy field)was monitored by MPN enumeration over five annual cycles of field operations.Viability was also determined simultaneously in a paddy field where the plow layer soil from a farmer’s paddy field was dressed onto the meadow(dressed paddy field)and an upland crop field converted from the meadow(reclaimed upland field).The number of viable methanogenic archaea in the reclaimed paddy field was below the detection limit before the first cultivation of rice and in the reclaimed upland field.Then,the number gradually increased over five years and finally reached 103–1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MCRA gene METHANOGENIC ARCHAEA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MICROBIAL HABIT most probable number method paddy field soil qPC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