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作系统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的土壤氮循环特征及增产机制 被引量:52
1
作者 陈香碧 胡亚军 +3 位作者 秦红灵 章晓芳 苏以荣 李辉信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33-1042,共10页
采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是实现化肥使用零增长和作物稳产增产的重要途径。基于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稻作系统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土壤氮库组分和微生物固氮、氨化、硝化和反硝化等氮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同... 采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是实现化肥使用零增长和作物稳产增产的重要途径。基于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稻作系统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土壤氮库组分和微生物固氮、氨化、硝化和反硝化等氮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同时,就单施化肥与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的氮素循环特征进行了比较。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通过改变稻田土壤氮素循环多个环节(增强氨化过程、协调硝化和反硝化过程、降低氨挥发和减少氮素损失等),改善土壤氮素供给状态(提高小分子有机氮供给、协调无机氮组分与比例、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氮和总氮固持),进而促进水稻氮素吸收并协调植株氮素分配过程,最终实现水稻稳产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 氮素循环 氮素利用效率 微生物功能群 稻作系统 增产机制
原文传递
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34
2
作者 朱咏莉 童成立 +3 位作者 吴金水 王克林 王勤学 任秀娥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3-288,共6页
为估算和评价稻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强度及其对大气CO2浓度变化的贡献,研究了稻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CO2交换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我国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CO2交换通量进行了连续监测。在数据剔除、校正和... 为估算和评价稻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强度及其对大气CO2浓度变化的贡献,研究了稻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CO2交换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我国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CO2交换通量进行了连续监测。在数据剔除、校正和差补的基础上,对瞬时CO2通量值进行计算求得日CO2通量值和年CO2通量值,并对CO2通量季节变化及其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稻田生态系统光合吸收CO2通量(GPP)、呼吸排放CO2通量(Reco)和净吸收CO2通量(NEE)的季节变化均呈6—9月较高,1—5月和10—12月较低的对称分布.其中5—9月水稻生长时期的NEE总量占年总量的80%以上,对年NEE总量起决定性作用,光合有效辐射(PAR)和日平均气温(Ta)是CPP与NEE季节变化的最主要影响因子,二者与GPP和NEE分别存在显著的二元线性关系.年净吸收CO2总量为2475.6g,(m^2·a)。这表明我国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是大气CO2的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通量 涡度相关法 稻田生态系统
下载PDF
稻田CO2通量对光强和温度变化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31
3
作者 朱咏莉 吴金水 +2 位作者 童成立 王克林 王勤学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40-1044,共5页
采用涡度相关法对我国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CO2通量进行了连续监测,并对CO2通量随光强和温度变化的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天稻田生态系统CO2通量对光强的响应过程可以用直角双曲线方程进行描述.随光强的增加,CO2通量(绝对值)... 采用涡度相关法对我国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CO2通量进行了连续监测,并对CO2通量随光强和温度变化的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天稻田生态系统CO2通量对光强的响应过程可以用直角双曲线方程进行描述.随光强的增加,CO2通量(绝对值)呈增加趋势,当光强大于1 000μmol/(m2.s)时,CO2通量变化比较稳定.早、晚稻间以及不同生育期水稻的光量子利用效率和最大光合速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晚稻的光量子利用效率(0.046 5-0.099 9μmol/μmol)高于早稻(0.017 6-0.054 1μmol/μmol),并以水稻生长旺盛期的光量子利用效率和最大光合速率最高.夜间稻田生态系统呼吸速率随土壤温度的升高呈指数增加,5 cm土层温度可以作为反映稻田呼吸速率变化的温度指标.早稻生长季生态系统呼吸对温度的变化明显较晚稻生长季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通量 光强 温度 稻田生态系统
下载PDF
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CO_2排放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5
4
作者 朱咏莉 吴金水 +2 位作者 周卫军 童成立 夏卫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1-154,共4页
采用静态箱法对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CO2排放进行了定位观测.结果表明,水稻生长条件下的稻田CO2总排放通量(Rt)随晚稻生育期进程波动幅度较大,平均值为926.2mg/(m2·h);土壤CO2排放通量(Rs)则波动较小,平均值为285.4mg/(m2·h).... 采用静态箱法对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CO2排放进行了定位观测.结果表明,水稻生长条件下的稻田CO2总排放通量(Rt)随晚稻生育期进程波动幅度较大,平均值为926.2mg/(m2·h);土壤CO2排放通量(Rs)则波动较小,平均值为285.4mg/(m2·h).二者与气温、不同土层(0,5,10,15cm)土壤温度均呈极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温度系数(Q10)分别为2.33和1.70.稻田生态系统CO2累积排放量与水稻生物量间存在极显著的对数关系.在晚稻整个生育期,稻田生态系统从大气中净固定碳量为3.85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排放 影响因素 静态箱法 稻田生态系统
下载PDF
洞庭湖地区长期施肥条件下双季稻田生态系统净碳汇效应及收益评估 被引量:27
5
作者 彭华 纪雄辉 +3 位作者 刘昭兵 石丽红 田发祥 李洪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526-2532,共7页
以农业部望城红壤水稻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观测试验站的长期定位肥力效应试验稻田为研究对象,利用历年作物产量、凋落物固碳和农田CO2排放等观测资料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和管理投入等调查资料,估算了年碳汇平衡和经济收益,以及不同施肥处理... 以农业部望城红壤水稻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观测试验站的长期定位肥力效应试验稻田为研究对象,利用历年作物产量、凋落物固碳和农田CO2排放等观测资料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和管理投入等调查资料,估算了年碳汇平衡和经济收益,以及不同施肥处理的固碳速率、潜力及表土碳密度。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年碳汇量介于0.82~4.70tC.hm-2.a-1,增施有机肥(猪粪、稻草)的处理NPK+RS、NK+PM和NP+RS的碳汇量分别是相应的仅施化肥处理NPK、NK和NP的1.1、1.7和1.4倍。不同处理生态系统物质投入的碳成本介于0.03~0.65tC.hm-2.a-1,人工管理的碳成本介于1.42~1.48tC.hm-2.a-1,年经济收益介于1.17×103~8.71×103CNY.hm-.2a-1,有机肥配施的经济效益是单施化肥的1.1~1.6倍。不同施肥处理固碳速率介于25.83~51.98kg.hm-2.a-1,不同施肥处理表土碳密度介于29.21~43.24t.hm-2,增施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固碳速率和表土碳密度。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无机配施处理的生态系统生产力较高,也表现出较高的碳汇效应和经济收益,是促进土壤固碳减排的一项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生态系统 长期施肥 碳汇 经济收益
下载PDF
稻田生态系统中捕食性天敌节肢动物种类调查分析 被引量:22
6
作者 刘雨芳 古德祥 张古忍 《昆虫天敌》 CSCD 2002年第4期145-153,共9页
采用吸虫器对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稻田与非稻田生境的捕食性节肢动物天敌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调查 ,共采集到 385种节肢动物。其中 1 1 5种为捕食性 (肉食性 )天敌 ,包括 81种捕食性蜘蛛和 34种捕食性昆虫。捕食性天敌物种所占比例为 2 9 87%... 采用吸虫器对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稻田与非稻田生境的捕食性节肢动物天敌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调查 ,共采集到 385种节肢动物。其中 1 1 5种为捕食性 (肉食性 )天敌 ,包括 81种捕食性蜘蛛和 34种捕食性昆虫。捕食性天敌物种所占比例为 2 9 87%。在 1 1 5种捕食性天敌中 ,稻田与非稻田生境有 48个共有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生态系统 捕食性天敌 节肢动物 种类 调查分析 捕食者
下载PDF
透明箱法监测稻田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朱咏莉 童成立 +1 位作者 吴金水 周卫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14,共7页
采用透明箱法对稻田生态系统CO2通量进行了田间定位观测,并对透明箱内CO2浓度的变化规律及拟合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旺盛期的晴天(白天),箱内CO2浓度随测定时间呈非线性变化,因此用常规的线性拟合法(LR)计算的CO2净吸收... 采用透明箱法对稻田生态系统CO2通量进行了田间定位观测,并对透明箱内CO2浓度的变化规律及拟合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旺盛期的晴天(白天),箱内CO2浓度随测定时间呈非线性变化,因此用常规的线性拟合法(LR)计算的CO2净吸收通量明显低于指数一级动力学拟合法(ER).在水稻生长旺盛期的阴天、成熟期以及夜间,箱内CO2浓度随测定时间表现为线性变化,LR法与ER法的CO2净吸收通量计算结果无显著差异.在水稻生长期间,基于LR法的稻田生态系统碳累积吸收量结果明显低于ER法,而后者与常用方法(植物净固定碳量减去土壤异氧呼吸排放碳量)的计算结果比较接近.证实了当植被同化速率较强时,采用ER法对透明箱内C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进行拟合并计算CO2净吸收通量较为适宜.同时表明采用透明箱法观测农田生态系统CO2通量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通量 透明箱法 稻田生态系统
下载PDF
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CO_2通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王尚明 胡继超 +5 位作者 吴高学 张崇华 曾凯 张清霞 胡逢喜 冯敏玉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17-224,共8页
为评价稻田生态系统大气CO2的收支状况,2008~2009年江西省农业气象试验站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稻田生态系统的CO2通量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连续观测.对观测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表明:在生长季,稻田生态系统CO2通量总体表现为负值,为CO2的汇.... 为评价稻田生态系统大气CO2的收支状况,2008~2009年江西省农业气象试验站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稻田生态系统的CO2通量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连续观测.对观测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表明:在生长季,稻田生态系统CO2通量总体表现为负值,为CO2的汇.稻田生态系统CO2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白天净吸收CO2的量大于夜间呼吸释放CO2的量.水稻拔节到乳熟阶段吸收CO2的效率以及分蘖至抽穗期CO2的净固定量均明显高于生长初期和生长后期.在非生长季的10月中旬晚稻收获后至次年4月,除了3月稻田生态系统略向大气吸收CO2外,其余各月份均向大气释放CO2,非生长季稻田生态系统为大气CO2的源.在一个年周期内,进一步累加生长季稻田净吸收和非生长季净释放的CO2量可知,试验区稻田生态系统从大气中净吸收CO2的量为14.35t.hm-2,其中早稻吸收CO2为8.81t.hm-2,晚稻吸收CO2为11.71.thm-2,非生长季向大气释放CO2为6.17.thm-2,稻田生态系统总体表现为CO2的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生态系统 CO2通量 特征分析
原文传递
稻田生态系统在保障环太湖环境健康与经济持续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卫建 丁艳锋 +2 位作者 王龙俊 芮雯奕 郭嘉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7年第17期24-29,共6页
稻田是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综合服务功能。在系统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和生产调研,以及作者长期的稻田生态系统研究积累,对江苏环太湖地区稻田生态系统的综合服务功能进行全面估算和评述。分析发现... 稻田是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综合服务功能。在系统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和生产调研,以及作者长期的稻田生态系统研究积累,对江苏环太湖地区稻田生态系统的综合服务功能进行全面估算和评述。分析发现,在合理的稻作技术体系下,环太湖稻田生态系统不仅可以缓解气候变化、提高大气质量及保持水土资源,而且水稻生产还可以获得巨大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效益。稳定环太湖水稻生产,不仅有利于环境健康,同时对促进城乡协调与社会和谐发展也至关重要。应该扭转公众对环太湖水稻生产的偏见,在科学规划稻田布局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性稻作技术创新,建立农户激励机制,以进一步增强稻田生态系统在保障粮食安全、环境健康及经济持续增长的综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生态系统 粮食安全 生态安全 环境健康 经济增长 太湖
下载PDF
绿肥还田在稻作生态系统的效应分析及研究展望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强盛 薄雨心 +1 位作者 余坤龙 刘晓雪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3-249,共7页
绿肥种植利用是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也是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性举措,为中国粮食稳定和绿色增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水稻栽种之前的绿肥还田耕作模式就是将绿肥植物体直接耕翻于稻田中作为肥料或是将绿肥植物体沤堆成肥再... 绿肥种植利用是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也是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性举措,为中国粮食稳定和绿色增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水稻栽种之前的绿肥还田耕作模式就是将绿肥植物体直接耕翻于稻田中作为肥料或是将绿肥植物体沤堆成肥再施用于稻田土壤,这不仅能够培肥稻田土壤、增强土壤供肥能力和减少稻季化学肥料施用,而且能够减少稻田周年化学养分供给、减轻稻田营养物质流失、提高养分资源利用效率,是轻简种植、绿色高效的农作制度模式。本文概述了绿肥还田对稻田土壤质量、资源利用效率和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的影响,展望了绿肥在稻田资源利用中的潜力,为绿肥高效种植和合理还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植物 稻作系统 土壤质量 温室气体
下载PDF
蚯蚓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1
作者 贺慧 郑华斌 +2 位作者 刘建霞 姚林 黄璜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33期120-126,共7页
蚯蚓是一种大型的土壤动物,在土壤碳氮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从植被生产力、有机质的矿化分解、生物利用等方面总结了蚯蚓在土壤碳循环和氮循环中的影响及其作用的内在机理,蚯蚓通过对土壤的取食、钻孔,以及自身代谢产生的粪便和分泌物... 蚯蚓是一种大型的土壤动物,在土壤碳氮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从植被生产力、有机质的矿化分解、生物利用等方面总结了蚯蚓在土壤碳循环和氮循环中的影响及其作用的内在机理,蚯蚓通过对土壤的取食、钻孔,以及自身代谢产生的粪便和分泌物提高了植被生产力、增加了土壤碳库存量和土壤—大气碳通量、增加了生物固氮作用、加速了凋落物的碎屑和分解、加速了土壤氮素的矿化和反硝化作用的进行、减少了土壤氮的淋失,提出了蚯蚓在稻田生态系统的应用前景,为培肥土壤和土壤的可持续性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 作用机理 稻田生态系统 碳库 氮库 蚯蚓
下载PDF
DNDC模型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鲜鲜 周胜 +1 位作者 孙会峰 张继宁 《上海农业学报》 2019年第1期109-117,共9页
DNDC模型(De 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 model,反硝化-分解模型)是以模拟陆地生态系统中碳氮循环为目的,耦合生态环境驱动因子及其相应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模型,在稻田生态系统中有较好的应用。以稻田生态系统中DNDC模型应用为研究... DNDC模型(De 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 model,反硝化-分解模型)是以模拟陆地生态系统中碳氮循环为目的,耦合生态环境驱动因子及其相应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模型,在稻田生态系统中有较好的应用。以稻田生态系统中DNDC模型应用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与查阅文献,针对模型中稻田作物参数、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氮素流失等模块的优化改进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目前,模型虽然已经能较好地模拟稻田生态系统中作物生长、甲烷排放以及氮素流失等,但仍然存在着诸如水稻类型匮乏、管理措施输入参数较少、氧化亚氮再现性较弱等问题。在今后发展中,模型应丰富水稻类型、改进农田管理相应参数及优化氧化亚氮的模拟机理,为在稻田减排降污方向推广模型应用、建立可靠的评估方法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DC模型 稻田生态系统 温室气体排放 氮素流失
下载PDF
稻田系统生产力及其稳定性对施肥制度的响应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春兰 陈安磊 +3 位作者 魏文学 彭忠 尹春梅 谢小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63-1267,共5页
为探讨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稻田系统生产力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以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稻田施肥试验(2004—2010年)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不同施肥制度下红壤性稻田系统生产力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施肥是维... 为探讨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稻田系统生产力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以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稻田施肥试验(2004—2010年)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不同施肥制度下红壤性稻田系统生产力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施肥是维持和提升稻田系统生产力的物质基础,稻田系统生产力稳定性对不同施肥制度响应不同:(1)各施肥处理总生物量生产力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是不施肥处理的1.33~2.23倍,从高至低依次为:优化施肥处理〉常规施肥处理〉化肥处理〉不施肥处理,且优化施肥能显著提高总生物量生产力的稳定性(P〈0.05);(2)各施肥处理的水稻产量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是不施肥处理的1.35~2.02倍,年际变异系数分别为:不施肥处理22.4%、化肥处理15.8%、优化施肥处理10.3%、常规施肥处理15.7%,优化施肥处理产量稳定性最高;(3)地下部分生产力施肥处理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施肥年限较长的处理地下部分生物量生产力的稳定性显著高于年限较短的施肥处理(P〈0.05)。总的来说,优化施肥处理水稻生产力及其稳定性较好,不施肥处理水稻生产力及其稳定性最差;地上部分生产力及其稳定性和地下部分生产力受施肥制度的影响较大,而地下部分生产力的稳定性则受施肥年限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系统 施肥制度 优化施肥 生产力 产量稳定性
下载PDF
城郊稻田生态系统高效生产模式的研究与评价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月敏 吴丽萍 钟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18,共4页
根据天津市宝坻区的自然条件、区位优势和现有的农业种植结构,提出了稻藕轮作与稻鱼蟹混养相结合的高效生产模式并分析其生态优势。借助Ecopath软件,从系统可持续性和净产值角度,比较分析了稻鱼蟹混养与稻藕轮作相结合生产模式与稻田养... 根据天津市宝坻区的自然条件、区位优势和现有的农业种植结构,提出了稻藕轮作与稻鱼蟹混养相结合的高效生产模式并分析其生态优势。借助Ecopath软件,从系统可持续性和净产值角度,比较分析了稻鱼蟹混养与稻藕轮作相结合生产模式与稻田养鱼、稻田养蟹、稻鱼蟹混养、单一种稻4种稻田生产模式的优劣。结果表明:5种稻田生产模式F inn′s指数值从大到小依次为稻鱼蟹混养与稻藕轮作相结合、稻田养鱼、稻田养蟹、稻鱼蟹混养和单一种稻;稻鱼蟹混养与稻藕轮作相结合生产模式的可持续性指标优于其他3种生态种植模式,其净生产力、生物量/输出量、输出量/输入量和稳定性指标分别是单一种稻模式的2.63、4.25、2.03和3.56倍;与其他4种稻田生产模式相比,稻鱼蟹混养与稻藕轮作相结合模式的净产值很高,是适合于在北方推广的最优生态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生态系统 生态农业 稻藕轮作 稻鱼蟹混养 Ecopath软件 净产值
下载PDF
稻田土壤微生物残体积累对外源秸秆输入的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卢孟雅 丁雪丽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8,共9页
稻田土壤碳循环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稻田生态系统碳的固定及稳定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微生物主导的有机碳转化过程是土壤碳循环研究的核心,微生物同化代谢介导的细胞残体迭代积累在土壤有... 稻田土壤碳循环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稻田生态系统碳的固定及稳定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微生物主导的有机碳转化过程是土壤碳循环研究的核心,微生物同化代谢介导的细胞残体迭代积累在土壤有机碳长期截获和稳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旱地土壤相比,关于稻田土壤中微生物残体积累动态对外源有机物质如作物秸秆输入的响应及主要影响因子的认识还相对有限,对微生物通过同化作用参与土壤固碳的过程和机制尚缺乏系统认识。基于此,本文介绍了微生物残体对土壤有机碳库形成和积累的重要性及评价指标,重点探讨了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微生物残体积累动态以及外源秸秆碳形成细胞残体转化过程的影响,分析了影响微生物残体积累转化的主要气候因素和土壤因素,最后提出了未来应借助先进的光谱和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并结合同位素示踪对微生物残体的稳定性与机理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稻田生态系统 微生物残体 土壤固碳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DNDC模型的稻田生态系统碳动态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钱海燕 于婷婷 +2 位作者 周杨明 王娓 陈莎莎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9-70,共12页
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反硝化-分解)模型是一个含有时间因子的模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较为成熟的动态模拟模型,可用于模拟和评估作物(如水稻)生产、碳氮动态演变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为了能够更充分地认识DNDC模型,使之得... 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反硝化-分解)模型是一个含有时间因子的模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较为成熟的动态模拟模型,可用于模拟和评估作物(如水稻)生产、碳氮动态演变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为了能够更充分地认识DNDC模型,使之得到更广泛应用,本文基于DNDC模型的构成与功能、目前6个(DNDC、CENTURY、CASA、EPIC、Biome-BGC、Roth C)世界著名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的比较及其DNDC模型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模块优化,从稻田土壤碳动态角度出发,分析和总结了DNDC模型在稻田土壤固碳潜力、温室气体CO_(2)和CH4排放模拟、稻田管理模式评估以及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也指出,受土壤属性空间异质性大、区域田间管理措施差异等因素影响,DNDC模型存在诸如点位尺度验证难以扩展到区位尺度模拟、模型矫正困难等限制模型准确性的问题。为使DNDC模型能够在中国复杂的农耕特征下开展模拟研究,今后的发展应重视DNDC模型模块功能优化、提高输入参数精确度等,进一步提高模型模拟精确度和预测评价系统的可信度,使模型更好地预测土壤碳动态变化,在稻田生态系统固碳减排和管理方案制定等方面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DC模型 稻田生态系统 土壤固碳 CH4和CO_(2)排放 管理模式评估
下载PDF
长江流域稻田生态系统的水分和养分转换过程 被引量:5
17
作者 周卫军 王克林 +4 位作者 王凯荣 谢小立 刘鑫 王勤学 渡边正孝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5-32,共8页
田间模拟施肥进步和灌溉模式的定位试验在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进行.结果表明施肥制度和水分管理模式显著地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转化过程和生产效益.单施N的产量效应为4.5 kg/kg,而NP或NPK配施养分总的产量效应分别为8.8 kg/kg和8.... 田间模拟施肥进步和灌溉模式的定位试验在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进行.结果表明施肥制度和水分管理模式显著地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转化过程和生产效益.单施N的产量效应为4.5 kg/kg,而NP或NPK配施养分总的产量效应分别为8.8 kg/kg和8.0 kg/kg;有机物料循环的增产率为56.8%,在有机物料循环的基础上配施NPK化肥最大的增产率可达到80.1%;化肥应用的进步可使水稻产量增长62.5%或通过施肥实现的水稻产量中由于化肥应用所占的贡献份额为38.4%,有机无机肥配合水稻产量增长80.1%,或通过施肥达到的产量中有机无机肥配合所占的份额为44.4%.本区双季稻年灌溉需水量为5838 m3/hn2,年变异C.V=8.3%.晚稻灌溉占全年的71%,7-9月是灌溉需水高峰期,占全年灌溉量的68%.生产灌溉效率(灌溉水量与产量之比):生物量3.67 kg/m3,精谷量1.48 kg/m3.常规管理田间水分分配为:蒸散占1/2,翻耕整地占1/6,植物构成占1/21,田间渗漏占1/14,其它环境耗水(维持)占1/5.耕灌雨养管理翻耕整地和田间渗漏比例过高.不同灌溉处理试验表明:双季稻生产的灌溉,以早稻保持水层灌溉,晚稻按需配额灌溉的模式比较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生态系统 水分 养分 转化过程
下载PDF
中国稻田生态系统固碳效应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卢欣晴 张秀英 +2 位作者 汪振 李升峰 郭文勇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152,共12页
【目的】研究稻田生态系统固碳量的动态变化,为制定与推广耕地固碳减排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基于3年稻田受控试验数据,校验生物地球化学脱氮—分解作用(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DNDC)模型,并估算2018—2020年间中国稻田生态系... 【目的】研究稻田生态系统固碳量的动态变化,为制定与推广耕地固碳减排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基于3年稻田受控试验数据,校验生物地球化学脱氮—分解作用(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DNDC)模型,并估算2018—2020年间中国稻田生态系统的固碳量;分析稻田生态系统土壤及作物固碳量的时空分布,评估农田生态系统在实现“碳中和”中的贡献。【结果】DNDC模型模拟的水稻产量及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田间观测结果一致性较高(相关系数均大于等于0.77,平均绝对误差和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均小于13%);2018—2020年中国水稻固碳总量为523.29 Tg,作物对总固碳量的贡献率达97%以上。江西、湖南、广东和广西的双季稻固碳能力较强,而云南、浙江和海南的相对较弱。单季稻固碳量分布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黑龙江、江苏和湖北的固碳量较高。湖南、福建、江西和广西的双季稻固碳量大于单季稻,双季稻固碳量占总固碳量的60%以上。【结论】DNDC模型可用于模拟稻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中国稻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汇,且呈现出较强的空间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碳量 脱氮—分解(DNDC)模型 稻田生态系统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source-sink alternation of composite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of the paddy ecosystem in the Yangtze Delta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建栋 周秀骥 于强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3年第4期385-396,共12页
By coupling the biogeochemical model with plant ecological model, a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reveal the principle of the composite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paddy ecosystem. Validation of the mode... By coupling the biogeochemical model with plant ecological model, a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reveal the principle of the composite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paddy ecosystem. Validation of the model with the observed data indicated that the model can simulate both the crop growth processes and emissions of CH4 and N2O accurately. Some nu-merical analyses were made to identify the impacts of different fertilizer application on assimilation of CO2 and emissions of CH4 and N2O, and the transformation principle of the composite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numerical analysis, the source-sink alternation of composite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in the paddy ecosystem was discovered, and some new con-ceptions of fertilizer index such as maximum-sink fertilizer, zero-emission fertilizer a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The fertilizer scheme for Yangtze Delta was proposed to provide the important scien-tific basis for a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ddy ecosystem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numerical simulation.
原文传递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稻季耕层土壤溶液中Ca、Mg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小治 尹微琴 +3 位作者 孙伟 盛海君 封克 朱建国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4221-4228,共8页
【目的】研究稻田生态系统中土壤钙、镁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长期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方法】利用中国稻田FACE(free air carbon-dioxide enrichment)试验平台,包括Ambient(对照,自由大气CO2浓度约为370μmol·mol-1)和FACE... 【目的】研究稻田生态系统中土壤钙、镁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长期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方法】利用中国稻田FACE(free air carbon-dioxide enrichment)试验平台,包括Ambient(对照,自由大气CO2浓度约为370μmol·mol-1)和FACE(比对照大气CO2浓度高200μmol·mol-1)2个试验处理,在2004、2005和2007年稻季不同生育期原位采集5cm和15cm处土壤溶液并测定其中Ca、Mg浓度。【结果】在2004、2005和2007年,FACE处理5cm处土壤溶液Ca浓度分别是对照处理的125%、106%和72%,Mg浓度分别是对照处理的115%、104%和75%;FACE处理15cm处与5cm处土壤溶液Ca浓度的比值在2004、2005和2007年分别是对照处理的71%、114%和180%,Mg的比值分别是对照的74%、104%和159%;2007年FACE处理0-15cm耕层土壤溶液Ca、Mg浓度分别比对照处理低6.8%和4.6%。【结论】连续大气CO2浓度升高可改变土壤溶液中Ca、Mg元素在不同深度耕层的分布,提高15cm处与5cm处土壤溶液Ca、Mg浓度的比值,且这种影响存在一定的累积效应。稻田生态系统Ca、Mg循环对长期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浓度升高 土壤溶液 CA Mg 稻田生态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