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交流电场对45钢粉末法渗铝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闫梦龙 谢飞 潘建伟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3-208,共6页
通过设置一对电极,在粉末法渗铝过程中对置于两极间的45钢试样与渗剂施加交流电场,进行交流电场增强粉末法渗铝。通过对渗铝层的生长、组织与相结构特性的观察分析,研究交流电场对45钢粉末法渗铝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适当的交流电场可... 通过设置一对电极,在粉末法渗铝过程中对置于两极间的45钢试样与渗剂施加交流电场,进行交流电场增强粉末法渗铝。通过对渗铝层的生长、组织与相结构特性的观察分析,研究交流电场对45钢粉末法渗铝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适当的交流电场可以显著促进渗铝过程,促渗作用随电场电流增加而增加;在仅含2%铝粉的渗铝剂中进行电场电流为2 A、保温4 h的渗铝,在500℃即可形成约40μm的渗铝层,在800℃时形成厚约180μm的渗铝层;交流电场能够降低渗铝层表层的含铝量,避免表层形成硬脆富铝相;交流电场粉末法渗铝层在900℃时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性能。分析认为,交流电场的促渗作用与电场对渗铝过程中试样内的扩散、渗剂中的反应与扩散及渗罐内的实际温度等的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法渗铝 交流电场 扩散 抗氧化
原文传递
低碳钢和不锈钢粉末渗铝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罗宏 尹显飞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2期97-100,共4页
文章介绍了低碳钢、不锈钢粉末渗铝的特点和原理。钢经过渗铝后,表面硬度增加,渗铝层的耐磨性、抗高温氧化性能、耐蚀性均得到提高,在石油、化工、电力等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粉末渗铝 耐磨性 抗高温氧化性 耐蚀性
下载PDF
渗Al碳钢在高温精制环烷酸介质中的腐蚀行为 被引量:8
3
作者 吴欣强 敬和民 +3 位作者 郑玉贵 姚治铭 柯伟 许适群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共6页
研究了固体渗Al碳钢在高温精制环烷酸中的腐蚀行为 ,并评价了渗Al层对碳钢抗环烷酸腐蚀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腐蚀初期 ,渗Al碳钢显示出较好的抗蚀性能 ;但延长腐蚀时间 ,其抗蚀性能显著恶化 ,渗Al层以台阶方式逐层剥落 .
关键词 碳钢 环烷酸 腐蚀 炼油 固体渗铝
下载PDF
碳钢表面粉末包埋法渗铝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张冀翔 徐修炎 +1 位作者 钱程 王长发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68-75,共8页
目的解决粉末包埋渗铝过程中渗剂粘结导致渗铝层表面质量差的问题,在无惰性气体保护气氛中,在Q235钢表面制备出耐高温氧化、耐高温硫化和耐腐蚀的渗铝层。方法采用粉末包埋渗铝法,通过改变渗剂中填充剂的成分,解决渗剂粘结导致表面质量... 目的解决粉末包埋渗铝过程中渗剂粘结导致渗铝层表面质量差的问题,在无惰性气体保护气氛中,在Q235钢表面制备出耐高温氧化、耐高温硫化和耐腐蚀的渗铝层。方法采用粉末包埋渗铝法,通过改变渗剂中填充剂的成分,解决渗剂粘结导致表面质量变差的问题,研究渗铝温度、保温时间对渗层试样表面质量及渗铝层厚度的影响,确定最佳渗铝条件。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渗铝层表面质量并测定渗铝层厚度,采用能谱仪分析渗铝层主要元素分布,采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渗铝层物相组成,采用显微硬度计检测渗铝层硬度变化。结果采用成分为15%铝粉+5%氯化铵+75%氧化铝+5%石墨粉的渗剂,在无惰性气体保护下900℃保温4h,获得渗铝层厚度约为370μm的渗铝试样。渗铝层由外向内依次为铝化物层、过渡层和基体,铝化物层主要含有Al、Fe两种元素,原子百分比保持在7:3左右,主要物相为Fe2Al5,硬度达到896HV0.1,远高于基体硬度。结论渗剂中添加适量的石墨粉能够改善渗铝层表面质量,增加渗层厚度,过多的石墨粉反而不利于表面质量改善和渗铝层厚度的增长。渗铝层厚度随渗铝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与保温时间呈抛物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钢 包埋渗铝 渗铝层 铝化物层 石墨粉 硬度
下载PDF
不锈钢表面粉末渗铝及其抗高温氧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周向阳 王辉 +1 位作者 李劼 刘宏专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9-31,共3页
研究了316L不锈钢表面的固体粉末渗铝以及渗铝处理前后不锈钢的抗高温氧化性。结果表明,研究所用粉末渗铝法可在不锈钢表面形成厚度约100μm的渗层,渗层主要由NiAl相和Ni3Al相组成,渗层与基体之间结合紧密;对渗铝不锈钢进行热氧化处理,... 研究了316L不锈钢表面的固体粉末渗铝以及渗铝处理前后不锈钢的抗高温氧化性。结果表明,研究所用粉末渗铝法可在不锈钢表面形成厚度约100μm的渗层,渗层主要由NiAl相和Ni3Al相组成,渗层与基体之间结合紧密;对渗铝不锈钢进行热氧化处理,可在其表面形成致密均匀、且主体成分为氧化铝的表面膜;与没有处理的不锈钢相比,渗铝处理后不锈钢的抗高温氧化性能明确增强,这主要是由于渗铝层在高温下所形成的致密氧化膜层阻止了氧化性气体对基体金属的进一步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6L不锈钢 渗铝 抗氧化性能 高温
下载PDF
渗铝-真空预氧化制备FeAl/Al_2O_3防氚渗透涂层性能 被引量:7
6
作者 占勤 杨洪广 +1 位作者 赵崴巍 袁晓明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8-161,共4页
在核级316L不锈钢基体上,采用固体埋层渗铝和真空预氧化工艺制备FeAl/Al2O3防氚渗透自修复涂层,研究了这种渗铝氧化涂层的表面形貌、化学成分、相组成以及涂层表面纳米级氧化膜的厚度的SEM/EDS、XRD、XPS、AES、RBS等测试分析与表征方... 在核级316L不锈钢基体上,采用固体埋层渗铝和真空预氧化工艺制备FeAl/Al2O3防氚渗透自修复涂层,研究了这种渗铝氧化涂层的表面形貌、化学成分、相组成以及涂层表面纳米级氧化膜的厚度的SEM/EDS、XRD、XPS、AES、RBS等测试分析与表征方法。结果表明:该复合涂层由约20μm厚的Fe-Al扩散层以及约200nm厚的表面Al2O3氧化层组成;Fe-Al扩散层的主要相组成为FeAl及少量Fe3Al、NiAl、α-Fe相,微观观察表明由外渗铝层、过渡层、内扩散层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氚渗透自修复涂层 固体埋层渗铝 真空预氧化 Fe-Al/Al2O3复合涂层
下载PDF
加速固体粉末渗铝的两段法新工艺 被引量:5
7
作者 黄志荣 徐宏 李培宁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41,共3页
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显微硬度计等仪器 ,研究了经两段法固体粉末渗铝工艺处理后 ,HK4 0钢渗铝层的组织和性能。试验结果表明 ,该渗铝层是由NiAl相和Ni3Al相组成 ,与传统固体粉末法渗铝工艺相比 ,具有渗速快... 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显微硬度计等仪器 ,研究了经两段法固体粉末渗铝工艺处理后 ,HK4 0钢渗铝层的组织和性能。试验结果表明 ,该渗铝层是由NiAl相和Ni3Al相组成 ,与传统固体粉末法渗铝工艺相比 ,具有渗速快、渗层显微硬度过渡平缓、渗层表面质量好等特点 ,并对加速渗铝过程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粉末渗铝 渗铝工艺 HK40钢
下载PDF
耐热钢HP40Nb的中温粉末法渗铝及其抗渗碳特性 被引量:7
8
作者 潘建伟 谢飞 +2 位作者 孙力 焦世辉 翟建祥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7-60,共4页
以铝铁为供铝剂、氯化氨为活化剂、碳化硅为填充剂,研究了耐热钢HP40Nb在800~900℃间的粉末法渗铝特性,采用固体强化渗碳方式来研究不同状态试样的抗渗碳能力。研究表明:渗层表面质量很高,渗层与基体结合良好,渗层主要由沉积区和过渡... 以铝铁为供铝剂、氯化氨为活化剂、碳化硅为填充剂,研究了耐热钢HP40Nb在800~900℃间的粉末法渗铝特性,采用固体强化渗碳方式来研究不同状态试样的抗渗碳能力。研究表明:渗层表面质量很高,渗层与基体结合良好,渗层主要由沉积区和过渡区两部分组成,较之高温渗铝,渗层厚度较薄;采用直流电场增强法对HP40Nb粉末法渗铝渗层相组成种类影响不大,但能使其800℃时的渗铝速度提高近7倍。所试验渗铝层在1000℃强化渗碳条件下表现出优良的抗渗碳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法渗铝 中温 抗渗碳 耐热钢
原文传递
包埋渗铝法制备Fe-Al渗层及其扩散机制 被引量:7
9
作者 李宁宁 陈旸 +2 位作者 陈希 殷利迎 陈光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72-582,共11页
包埋渗铝法可在钢基体表面制备出一层致密、坚固、连续的Fe-Al渗层,以改善基体性能。本文在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下对Q235低碳钢进行包埋渗铝,形成Fe-Al渗层,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渗铝层的物相结构、表面及截面... 包埋渗铝法可在钢基体表面制备出一层致密、坚固、连续的Fe-Al渗层,以改善基体性能。本文在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下对Q235低碳钢进行包埋渗铝,形成Fe-Al渗层,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渗铝层的物相结构、表面及截面形貌和成分,采用显微硬度仪测量了截面硬度。结果表明,不同渗铝温度下获得的渗铝层,主要含有Fe_(2)Al_(5)和FeAl_(3)两相,且750℃得到的渗层存在较多Fe_(2)Al_(5)相;随着渗铝温度升高,Fe-Al渗层厚度增加,Al原子扩散系数增大,但显微硬度降低;不同渗铝时间下制备的渗铝层,物相仍以Fe_(2)Al_(5)和FeAl_(3)为主,但随着渗铝时间延长,FeAl_(3)含量减少,且Al原子扩散系数变大,渗层显微硬度略有降低。在进一步分析Fe-Al渗层形成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基础上,总结了渗铝层形成的扩散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FE-AL 渗层 包埋渗铝法 扩散系数 显微硬度
原文传递
包埋渗剂Al含量对N80套管钢渗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史新勃 王宇 黄敏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3-125,129,共4页
选用不同Al含量配比的渗铝剂,对N80套管钢进行包埋渗铝处理,形成渗铝层。阐述了包埋渗铝过程,并依次表征了不同Al含量渗剂所得渗铝层的金相组织、元素分布、物相组成和显微硬度。结果表明:采用不同Al含量的渗剂在950℃真空条件下可以在... 选用不同Al含量配比的渗铝剂,对N80套管钢进行包埋渗铝处理,形成渗铝层。阐述了包埋渗铝过程,并依次表征了不同Al含量渗剂所得渗铝层的金相组织、元素分布、物相组成和显微硬度。结果表明:采用不同Al含量的渗剂在950℃真空条件下可以在N80钢基体表面获得450~650μm厚度连续的渗铝层组织;渗铝层厚度随渗剂中Al含量增加而增厚;渗层组织从表面向基体方向Al含量呈梯度减少;渗剂中Al含量的不同引起渗层的物相变化,10%和20%Al含量的渗剂所得渗层组织为Fe3Al相,35%Al含量的渗剂所得渗层组织为FeAl相;不同Al含量渗剂下所得渗铝试样渗层组织的显微硬度均高于基体,从渗层表面向基体方向延伸,显微硬度逐渐降低趋于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80套管钢 包埋渗铝 AL含量 渗层组织
下载PDF
低温包埋渗铝及其在石油管材防腐蚀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黄敏 王宇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7-131,共5页
概述了钢基表面低温包埋渗铝的原理,分析了通过添加稀土元素、调整活性剂种类、在渗剂中添加合金、表面机械能助渗、基材表面自身纳米化预处理等实现低温渗铝的研究现状和优缺点。同时,针对高力学性能石油管材,提出了将表面自身纳米化... 概述了钢基表面低温包埋渗铝的原理,分析了通过添加稀土元素、调整活性剂种类、在渗剂中添加合金、表面机械能助渗、基材表面自身纳米化预处理等实现低温渗铝的研究现状和优缺点。同时,针对高力学性能石油管材,提出了将表面自身纳米化技术与含锌的低温渗剂相结合的石油管材表面低温复合包埋渗铝技术,并对该技术在石油管材耐腐蚀保护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展望,认为复合低温包埋渗铝技术在石油管材耐腐蚀处理中的应用具有广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埋渗铝 复合低温渗铝 碳钢 石油管材 耐腐蚀性能
下载PDF
表面机械研磨处理对N80套管钢低温渗铝层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黄敏 王宇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4期628-631,共4页
通过表面机械研磨处理(SMAT),采用低温渗铝剂在470℃的相对低温下对N80套管钢进行2h粉末包埋渗铝。分别采用金相显微镜、显微硬度仪、扫描电镜、能谱仪等分析了SMAT对N80套管钢金相组织、渗铝层微观结构和断面元素分布、渗铝套管钢的显... 通过表面机械研磨处理(SMAT),采用低温渗铝剂在470℃的相对低温下对N80套管钢进行2h粉末包埋渗铝。分别采用金相显微镜、显微硬度仪、扫描电镜、能谱仪等分析了SMAT对N80套管钢金相组织、渗铝层微观结构和断面元素分布、渗铝套管钢的显微硬度及表面腐蚀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SMAT90min后,可以在N80套管钢表面形成厚度约为50μm的变形层,变形层内晶粒尺寸明显减小,N80套管钢基体硬度在变形层深度范围内明显提高;与原始N80套管钢渗铝层相比,SMATedN80套管钢渗铝层表面致密,渗层连续,厚度较大,显微硬度增加更为明显。因此,SMAT可以增加N80套管钢低温渗铝层的厚度,改善渗铝层的结构,提高渗铝层对基体的腐蚀防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80套管钢 包埋法 表面机械研磨处理(SMAT) 渗铝层
下载PDF
316L不锈钢表面Fe-Al渗层的制备及其机理
13
作者 文锋 张东勋 +2 位作者 王韡 滕心跃 楚鑫新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59-767,共9页
使用低含量的NH_(4)Cl活化剂,用粉末包埋法在不同温度对316L不锈钢渗铝不同时间在其表面制备了连续致密的Fe-Al渗层,使用金相显微镜(OM)、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EDS)等手段表征了Fe-Al渗层的表面形貌、截面结构以及... 使用低含量的NH_(4)Cl活化剂,用粉末包埋法在不同温度对316L不锈钢渗铝不同时间在其表面制备了连续致密的Fe-Al渗层,使用金相显微镜(OM)、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EDS)等手段表征了Fe-Al渗层的表面形貌、截面结构以及物相组成,研究了渗铝温度和渗铝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渗铝,渗层主要由Fe_(2)Al_(5)相和FeAl_(3)相组成且呈多层结构,渗层厚度随着渗铝温度的提高而增大;在650~750℃渗铝,渗层呈锯齿状结构嵌入基底,随着渗铝温度的提高齿状形貌特征逐渐消失且渗层表面质量变差。随着渗铝时间的增加,渗层的厚度随之增加但是物相组成不变。结合渗层成分的热力学稳定性,分析了渗层的形成过程。在反应初期已经在基体表面生成了FeAl_(3)相,但是Fe_(2)Al_(5)相一旦开始生成其生长速率就远高于FeAl_(3)相而使其生长受到抑制;而Fe_(3)Al相,只有在温度低于422℃时才开始生成。在动力学基础上建立了渗铝的动力学模型并计算出其扩散激活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阻氚涂层 包埋渗铝法 Fe-Al渗层 微观结构
原文传递
316L不锈钢包埋渗铝涂层制备及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军 刘超男 +5 位作者 梁超飞 张东勋 王振卫 张静 王韡 姜金耀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9-126,共8页
包埋渗铝技术是制备阻氚涂层常用工艺,其中形成的Fe-Al渗层微观组织对最终形成Al_(2)O_(3)涂层的阻氚性能有重要影响。选取AlCl_(3)(1 wt%)为催化剂,在316L不锈钢基体表面上开展了粉末包埋渗铝工艺试验,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分析、X... 包埋渗铝技术是制备阻氚涂层常用工艺,其中形成的Fe-Al渗层微观组织对最终形成Al_(2)O_(3)涂层的阻氚性能有重要影响。选取AlCl_(3)(1 wt%)为催化剂,在316L不锈钢基体表面上开展了粉末包埋渗铝工艺试验,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等测试手段,分析了渗铝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基体表面Fe-Al渗层的相结构、微观结构、成分组成的影响,并建立了渗铝过程的动力学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渗铝层由铁铝相组成,存在一定量的铁铝铬、铁铝镍析出物;高的渗铝温度有利于渗铝层的生长,1023 K以上渗铝层出现明显分层现象;延长渗铝时间能够提高Fe-Al渗层的厚度,但对其物相组成没有影响。根据以上结果,对Fe-Al渗层形成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发现渗铝温度对渗层生长速率的影响符合Arrhenius关系,获得了316L不锈钢包埋渗铝的Arrhenius活化能约为79.23 kJ·mol^(-1)。同时,拟合出了渗铝时间与涂层厚度的关系式为h=14.585t^(1/2)+19.5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氚涂层 包埋渗铝 Fe-Al渗层 催化 扩散动力学
原文传递
X80管线钢包埋渗铝层的显微组织和耐腐蚀性能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敏 王宇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62-64,共3页
对X80管线钢在950℃下保温4 h进行包埋渗铝,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渗铝层的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并用显微硬度仪、电化学测量系统测试了渗铝前后X80管线钢的显微硬度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X80管线钢渗铝层主要由FeAl和... 对X80管线钢在950℃下保温4 h进行包埋渗铝,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渗铝层的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并用显微硬度仪、电化学测量系统测试了渗铝前后X80管线钢的显微硬度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X80管线钢渗铝层主要由FeAl和Fe3Al相组成;除在渗层深度约为100μm处有少量孔隙外,渗铝层整体致密连续,厚度约为220μm;与渗铝前相比,渗铝后X80管线钢显微硬度明显提高,自腐蚀电位和电流密度均下降,但其腐蚀形貌均匀,未出现明显的局部腐蚀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80管线钢 包埋渗铝 显微组织 耐腐蚀性能
下载PDF
T91钢表面低温渗层的动力学行为 被引量:3
16
作者 朱阳存 刘光明 +3 位作者 董猛 张民强 杨华春 汪元奎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3-98,共6页
研究了T91钢在渗铝温度区间650~750℃,活化剂添加量2%,渗铝时间2~8 h时的渗铝层形成与生长过程。结果表明:渗铝温度为650℃和700℃时,渗层为单一的Fe Al相;当渗铝温度为750℃,渗层为Fe Al与少量的Fe Al2相;渗层在渗铝温度高于700℃时... 研究了T91钢在渗铝温度区间650~750℃,活化剂添加量2%,渗铝时间2~8 h时的渗铝层形成与生长过程。结果表明:渗铝温度为650℃和700℃时,渗层为单一的Fe Al相;当渗铝温度为750℃,渗层为Fe Al与少量的Fe Al2相;渗层在渗铝温度高于700℃时,渗铝层内部出现空洞与裂纹等缺陷,裂纹的产生可能与渗层Al浓度有关。保温时间只对渗铝层厚度产生影响,不会改变渗铝层成分;渗铝层厚度会随着渗剂中的Al含量不同而发生变化。在渗铝温度650℃,保温8 h,活化剂含量2%时,得到厚度约为11. 5μm、致密的Fe Al渗层。在650~750℃温度区间渗铝温度(T)、渗铝时间(t)、渗剂Al含量(W)与渗层厚度(h)的关系可由方程式h=77. 44W1/2t1/2exp-3178. 92()T来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91钢 低温 包埋渗铝 FeAl相
原文传递
用正交实验法优化N80套管钢包埋渗铝的工艺参数 被引量:2
17
作者 叶晶 王宇 +1 位作者 史新勃 郭钊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4-146,150,共4页
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在不需进行重复试验的情况下,把渗铝工艺中的渗铝温度、保温时间、渗剂中铝粉含量和氯化铵含量的比值3种参数作为3个正交因素,分别进行9组试验。借助能谱仪(EDS)分析每一组试样的渗铝层厚度,以优化渗铝工艺参数。
关键词 正交实验 N80套管钢 包埋渗铝 工艺参数的优化
下载PDF
低碳钢节能高效表面的渗铝技术 被引量:1
18
作者 闫梦龙 谢飞 潘建伟 《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74-77,共4页
通过自行设计的交流电场增强装置强化粉末法渗铝。该装置通过渗罐壁电极和置于渗罐中央的柱状电极,对置于两极之间的试样与渗剂施加交流电场。对低碳20钢进行中低温下的交流电场增强粉末法渗铝试验,研究新渗铝技术的特性。结果表明:施... 通过自行设计的交流电场增强装置强化粉末法渗铝。该装置通过渗罐壁电极和置于渗罐中央的柱状电极,对置于两极之间的试样与渗剂施加交流电场。对低碳20钢进行中低温下的交流电场增强粉末法渗铝试验,研究新渗铝技术的特性。结果表明:施加适当的交流电场可以显著促进低碳20钢在中低温外热条件下的渗铝过程,改善渗层表层相结构;在低至600℃的外热温度时,施加2A电流的交流电场,渗铝层厚度可达到130μm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法渗铝 交流电场 节能
下载PDF
异种钛合金线性摩擦焊接头包埋渗铝研究
19
作者 刘钊泽 程东海 《电焊机》 2023年第10期10-15,共6页
采用包埋渗铝的方法对异种钛合金线性摩擦焊接头制备渗铝层,以提高接头的腐蚀性能。分析焊接接头渗铝层的形貌及组成,研究渗铝层对热腐蚀性能的作用和影响,并优化了渗铝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包埋渗铝有利于提高接头的热腐蚀性能,渗铝后... 采用包埋渗铝的方法对异种钛合金线性摩擦焊接头制备渗铝层,以提高接头的腐蚀性能。分析焊接接头渗铝层的形貌及组成,研究渗铝层对热腐蚀性能的作用和影响,并优化了渗铝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包埋渗铝有利于提高接头的热腐蚀性能,渗铝后腐蚀增重降低,腐蚀稳定性提高,其原因是渗铝前后腐蚀反应发生了改变.在高温熔盐环境下,接头直接与腐蚀介质发生反应,因钛合金中铝含量较少,无法在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而渗铝接头表面与氧反应生成的致密氧化铝膜阻隔了熔盐和氧气向接头内部侵蚀;渗铝接头热腐蚀100h后的腐蚀增重为0.926mg/cm^(2),远小于未渗铝时的12.478mg/cm^(2)。渗铝层由金属间化合物TiAl_3组成,渗铝层的厚度不一致,TC17侧较TA15侧厚,在焊缝近域缓慢过渡。渗铝层的厚度随着保温温度升高呈先升后降趋势,随着保温时间延长呈递增趋势,综合考虑可得到最佳渗铝温度范围在850~950℃之间,而最佳渗铝时间范围在3~5h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铝层 包埋渗铝 线性摩擦焊 异种钛合金接头 热腐蚀
下载PDF
Preparation of aluminide coatings at relatively low temperatures 被引量:9
20
作者 詹肇麟 何业东 +1 位作者 王德仁 高维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EI CSCD 2006年第3期647-653,共7页
A method was presented to prepare aluminide coatings on metals by combining the pack aluminizing with the ball impact process. This technique applied mechanical vibration to a retort, which was loaded with pack-alumin... A method was presented to prepare aluminide coatings on metals by combining the pack aluminizing with the ball impact process. This technique applied mechanical vibration to a retort, which was loaded with pack-aluminizing powder, specimens and alloy balls. Pack aluminizing was carried out with repeated ball impact, which accelerated chemical reactions and atomic diffusion. Aluminide coatings were formed at a relatively lower temperature (below 600 ℃) and in a shorter treatment time,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pack aluminizing. The effects of the operation temperature and the treatment time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coatings were analysed. The SEM, EDS and XRD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aluminide coatings appear to be homogeneous, with a high density and free of porosity, and have excellent adherence to the substrate. The coatings mainly consist of Al-rich phases such as η-Fe2Al5, θ-FeAl3 and ?CrAl5. Oxidation resistance was studied by high-temperature test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Al-coatings was also investigated. This technique provides a new approach for industrial diffusion coatings with great energy and time sav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化物涂层 抗氧化 低温 制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