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引发无人区心电轴的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侯爱军 郭继鸿 +4 位作者 李学斌 张萍 王龙 许原 张海澄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6年第2期91-94,共4页
目的观察心室不同部位起搏时体表心电图QRS波额面无人区电轴的发生情况,探讨无人区电轴在不同部位的室性异位激动中的意义。方法将左右心室分为12个区域。43例患者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成功后,应用消融导管在左、右心室的不同分区行... 目的观察心室不同部位起搏时体表心电图QRS波额面无人区电轴的发生情况,探讨无人区电轴在不同部位的室性异位激动中的意义。方法将左右心室分为12个区域。43例患者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成功后,应用消融导管在左、右心室的不同分区行高于自主心率的固率起搏并同步记录体表12导联起搏心电图,测量Ⅰ、Ⅲ标准导联QRS波振幅的代数和并计算QRS波平均心电轴。结果左、右心室共起搏279例次,其中35例次起搏心电图发生额面电轴位于无人区,均起源于左室。28例次心电轴位于-90°~-150°之间,7例次心电轴位于-150°~-180°之间。右室不同分区的起搏心电图均未出现无人区电轴,左室分区中除前壁基底部以外的起搏部位都可能出现无人区电轴。结论起源于左室多个区域的异位激动的额面电轴都可位于无人区,起源于右室的异位激动未出现无人区电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 心室分区 心电轴 无人区
下载PDF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患者起搏诱导心肌病发生情况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朱琳 《中国医药》 2022年第2期183-185,共3页
目的分析右心室心尖部(RVA)及右心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患者起搏诱导心肌病(PICM)发生情况的差异。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于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院接受心脏起搏器治疗的351例患者,筛选其中心脏收缩功能正常且高度或Ⅲ度房室... 目的分析右心室心尖部(RVA)及右心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患者起搏诱导心肌病(PICM)发生情况的差异。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于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院接受心脏起搏器治疗的351例患者,筛选其中心脏收缩功能正常且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154例,按照起搏部位不同分为RVA起搏组81例(RVA组)和RVOT间隔部起搏组73例(RVOT组)。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即刻的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和术前及术后1、2、3年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2组PICM发生率,分析发生PICM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即刻RVA组QRS波群时限明显长于RVO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3年,RVA组LAD、LVEDD均高于术前且高于RVOT组,LVEF均低于术前且低于RVO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VA组术后1、2、3年PICM发生率均高于RVOT组[6.2%(5/81)比0(0/73)、11.1%(9/81)比0(0/73)、17.3%(14/81)比0(0/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后发生PICM与起搏部位、起搏QRS波群时限及年龄相关(均P<0.05)。结论与RVA起搏比较,RVOT间隔部起搏能改善心脏的结构重构,从而降低PICM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诱导心肌病 起搏部位 右心室心尖部 右心室流出道
下载PDF
左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脏再同步治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启明 肖宜超 +2 位作者 周胜华 刘振江 李旭平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4年第3期203-209,共7页
目的 探讨左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成功植入CRT起搏器/除颤器(CRT-P/D)患者41例.根据逆行心脏静脉多体位造影确定左心室导线起搏部位,按照右前斜位30... 目的 探讨左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成功植入CRT起搏器/除颤器(CRT-P/D)患者41例.根据逆行心脏静脉多体位造影确定左心室导线起搏部位,按照右前斜位30°心脏长轴造影分为基底部组(n=15)、室中部组(n=26)和心尖部组(n=0);按照左前斜位45°心脏短轴造影分为前壁组(n=9)、前侧壁组(n=10)、侧壁组(n=12)、后侧壁组(n=10)和后壁组(n=0).随访记录并比较各组基线(术前),术后7d,3、6、12、18、24个月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QRS时限、心功能(NYHA分级)、6 min步行试验、明尼苏达(Minnesota)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CRT参数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①41例患者无应答率为19.5%(8/41);术后各随访时间点与基线时相比,所有患者LVEF升高、LVEDD下降、QRS时限缩短、心功能改善、6 min步行试验距离增大、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下降(P<0.05);②随访3个月后各时间点,非前壁(前侧壁、侧壁或后侧壁)组在LVEF、心功能、6 min步行试验及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改善均优于前壁组(P<0.05);LVEDD下降各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侧壁、侧壁和后侧壁组间相比,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各随访时间点,基底部与室中部组间相比,LVEF、LVEDD、QRS时限、心功能、6 min步行试验及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所有患者术后随访CRT参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正常,无心力衰竭再入院、导线脱位、膈肌起搏、囊袋感染等不良事件.结论 ①CRT可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获益;②左心室导线起搏部位前壁者CRT疗效可能较前侧壁、侧壁或后侧壁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治疗 左心室导线 起搏部位
原文传递
左室不同起搏部位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短期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赵琳 于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2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探讨左室不同起搏部位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D)患者术后短期(1周及6个月)疗效的影响。方法入选成功行CRT/D手术,且相关观察数据完整患者共36例。分析术中左室电极植入情况,左室起搏部位根据左室电极末端左前斜45度时的投影结合其... 目的探讨左室不同起搏部位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D)患者术后短期(1周及6个月)疗效的影响。方法入选成功行CRT/D手术,且相关观察数据完整患者共36例。分析术中左室电极植入情况,左室起搏部位根据左室电极末端左前斜45度时的投影结合其相应心脏静脉的部位确定,分为靠近间隔部组(A组)和游离壁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常规心脏超声变化,随访6个月CRT/D临床应答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周,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均较术前明显提高;与A组相比,B组对心脏功能的改善更为明显,左房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二尖瓣返流情况仅在B组有所改善。术后随访6个月,35例有应答,B组中1例无应答,两组术后6个月无应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别。结论 CRT/D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短期内即可使患者获益。左室电极位于游离壁可以更好的改善心脏功能,逆转心室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左室电极 起搏部位
下载PDF
心脏不同部位起搏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国英 刘增长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1年第3期347-350,共4页
永久性心脏起搏已成为症状性心动过缓、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基于最大程度恢复心脏正常激动和传导顺序的原则,生理性起搏成为近年来心脏起搏研究的热点。关于起搏部位的研究也有很多新的进展,现综合近年来心脏起搏部位... 永久性心脏起搏已成为症状性心动过缓、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基于最大程度恢复心脏正常激动和传导顺序的原则,生理性起搏成为近年来心脏起搏研究的热点。关于起搏部位的研究也有很多新的进展,现综合近年来心脏起搏部位临床研究的结果,对心脏不同部位起搏的临床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起搏部位 生理性起搏
下载PDF
心脏起搏部位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赵艳春 田海萍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1期108-111,共4页
心脏起搏器是目前治疗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但起搏部位的选择尚存在一些争议。既往研究表明,生理性起搏可最大限度地恢复心脏正常激动和传导顺序。传统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属于非生理性起搏,右心室... 心脏起搏器是目前治疗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但起搏部位的选择尚存在一些争议。既往研究表明,生理性起搏可最大限度地恢复心脏正常激动和传导顺序。传统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属于非生理性起搏,右心室流出道(RVOT)及His但RVOT及His束起搏是否优于传统RVA起搏及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尚未完全明确。本文主要综述了心脏起搏部位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起搏部位的选择提供一定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起搏部位 心功能 综述
下载PDF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齐晓宇 李玲玲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3期93-96,共4页
目的研究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探求最有利的永久性右心室起搏部位。方法 54例Ⅱ度Ⅱ型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按起搏部位分为右心室心尖(RVA)组、右心室流出道(RVOT)组、右心室流入道(RVIT)组,分别... 目的研究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探求最有利的永久性右心室起搏部位。方法 54例Ⅱ度Ⅱ型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按起搏部位分为右心室心尖(RVA)组、右心室流出道(RVOT)组、右心室流入道(RVIT)组,分别观察三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QRS间期(QR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每分输出量(CO)、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差异,并比较三组间术后6个月上述参数的差异。结果与术前相比,三组起搏术后6个月QRSd均显著增加(P<0.01);RVA组起搏术后6个月LVEF、SV、CO均显著降低(P<0.05);RVOT组与RVIT组起搏术后6个月LVEF、SV、CO均无显著变化(P>0.05);三组起搏术后6个月LVESD、LVEDD均无显著变化(P>0.05)。三组间起搏后6个月QRSd有统计学差异,QRSd依次为RVA组>RVOT组>RVIT组(P<0.01);而三组间起搏后6个月LVEF、SV、CO、LVESD、LVEDD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心室流入道起搏QRSd最小,可能是理想的右心室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心室功能 血流动力学 起搏部位
原文传递
The Impact of Cardiac Pacing Site on Patient's Cardiac Function and Psychological State
8
作者 Haiyang Xiao Liang Sun 《Expert Review of Chinese Medical》 2024年第2期18-22,共5页
With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permanent pacemakers in clinical practice,there have been new changes in the indications for pacemaker implantation.The current clinical indications include high atriovent... With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permanent pacemakers in clinical practice,there have been new changes in the indications for pacemaker implantation.The current clinical indications include high atrioventricular block,sick sinus syndrome,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for heart failure,and implantation of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s for ventricular arrhythmias.The implantation of a pacemaker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rrhythmia.In the past,permanent pacemaker implantation was performed in clinical practice,and the right ventricular pacing electrode was often fixed at the apex of the right ventricle,which belongs to non physiological pacing.Through long-term clinical follow-up,it was found that apex pacing can easily cause abnormal depolarization of the left ventricle,asynchronous contraction of the myocardium,and ultimately lead to myocardial fibrosis,which has adverse effects on the patient's cardiac function and psychological state.In recent years,Scholars have found that pacing in the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um is closer to the atrioventricular node and closer to the His bundle Purkinje fibers.The pacing impulse almost simultaneously expands towards both ventricles,closer to the physiological pacing state,thereby reducing the occurrence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mpact of pacing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heart on the cardiac function and psychological state of patients based on clinical data from the past three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cing site cardiac function psychological state
下载PDF
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房收缩功能及血脑钠肽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陈亚宁 俞杉 +2 位作者 吴强 卜婕 安亚平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5-67,共3页
目的:运用超声心动图(ultrasonic cardiogram,UCG)评价右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ical,RVA)起搏及右室间隔部(right ventricular septal,RVS)起搏对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左室、左房收缩功能的影响,并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浆脑钠肽(b... 目的:运用超声心动图(ultrasonic cardiogram,UCG)评价右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ical,RVA)起搏及右室间隔部(right ventricular septal,RVS)起搏对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左室、左房收缩功能的影响,并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的变化,研究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术后左室收缩功能与血浆BNP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将具备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51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RVA起搏组(RVA组,20例)和RVS起搏组(RVS组,31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3、6及12个月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Simpson法测定所有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of left ventricle,LVEF)及左房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of left atrial,LAEF),同时测定患者血浆BNP值。结果:两组LVEF术后12个月较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有所恢复(P<0.01);两组LAEF术后6个月、12个月较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有所恢复(P<0.01);RVS组术后6个月、12个月LAEF恢复程度优于RVA组(P<0.01);RVS组术后12个月LVEF恢复程度优于RVA组(P<0.01)。所有患者LVEF与BNP水平呈负相关(r=-0.51,P<0.05)。RVS组术后BNP水平低于RVA组(P<0.01),RVS组术前、术后BNP水平不同时间点之间有差异(P<0.01)。结论:RVS起搏较RVA起搏更有利于左室及左房射血功能恢复,可能是更为理想的右室起搏部位。血浆BNP水平与LVEF具有相关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恢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起搏部位 左室收缩功能 左房收缩功能 血脑钠肽
原文传递
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苗文清 郭涛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65-69,共5页
回顾心脏起搏器的发展简史及起搏器技术的发展过程,介绍国内外起搏技术的最新进展,促进临床起搏器治疗技术的新发展.随着起搏技术的发展,起搏器治疗的适应证已不局限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和传导系统疾病的狭小范围内,新的治疗作用、新的适... 回顾心脏起搏器的发展简史及起搏器技术的发展过程,介绍国内外起搏技术的最新进展,促进临床起搏器治疗技术的新发展.随着起搏技术的发展,起搏器治疗的适应证已不局限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和传导系统疾病的狭小范围内,新的治疗作用、新的适应证不断拓宽,纠正心电紊乱和治疗非心电紊乱疾病已成为起搏器治疗的新领域,对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 起搏部位 适应证
下载PDF
右心室起搏部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倩 张文娟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8期147-150,共4页
自1958年第一例埋藏式起搏器问世以来,人工心脏起搏经历了50余年的发展,起搏器植入技术已成为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最有效的手段。心脏起搏治疗已不仅局限在维持患者的基本心率及患者生存率,更重要的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这与起搏器激动... 自1958年第一例埋藏式起搏器问世以来,人工心脏起搏经历了50余年的发展,起搏器植入技术已成为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最有效的手段。心脏起搏治疗已不仅局限在维持患者的基本心率及患者生存率,更重要的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这与起搏器激动心肌的顺序、心肌细胞重构程度、心脏电-机械活动的同步性以及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在心脏起搏方式、起搏参数一定时,起搏部位的选择是决定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工心脏起搏器技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取得了长足发展,电生理专家们在积极探索更为接近生理状态的起搏部位。如何提高良好的安全性及可操作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来越成为当今起搏器发展过程中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起搏部位
原文传递
主动电极右室间隔不同起搏部位对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田由鹏 邵江 +7 位作者 牟华明 马士容 石伟 吴中杰 黄亮 吴强 汪建兵 牟桂琴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1年第8期572-576,共5页
目的比较主动电极在右室间隔(RVS)不同位置起搏的QRS波宽度、血清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探索右室间隔最佳起搏部位。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8年2月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符合人工永久起搏... 目的比较主动电极在右室间隔(RVS)不同位置起搏的QRS波宽度、血清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探索右室间隔最佳起搏部位。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8年2月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符合人工永久起搏器植入适应证、行单腔起搏器植入的17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在X线前后位透视下心室主动电极植入部位与脊椎影高度对比,将患者分为右室高、中、低位间隔组,其中高位间隔组54例,中位间隔组68例,低位间隔组55例。记录术前及术后QRS波群宽度、血清NT-proBNP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同时在起搏器植入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左心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及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χ^(2)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检验。结果各组术前QRS、血清NT-proBNP、LVEDD、LVEF、LVFS及S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组QRS均较术前增宽,组间比较中位组术后QRS波最窄,低位组最宽(P<0.05)。中位组术后NT-proBNP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高位组及低位组术后6个月及1年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高位组及低位组术后6个月及1年LVEDD均大于中位组(P<0.05);中位组术后LVEDD小于术前,低位组术后LVEDD大于术前(P<0.05)。中位组术前与术后LVEF、LVFS、SV无明显变化(P>0.05);中位组术后6个月SV及术后1年LVEF、LVFS、SV较低位组明显升高,与高位组相比则仅有术后1年LVEF有显著升高(P<0.05)。结论右室中位间隔部位对心功能影响较小,是最合适的右室间隔起搏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主动电极 室间隔 起搏部位 心功能
下载PDF
不同起搏部位对左心室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金强 罗应超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5年第3期191-193,196,共4页
目的对比不同起搏部位对左心室功能影响。方法将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手术患者130例根据起搏部位不同分为A组(右室心尖部,35例)、B组(右室高位间隔面,25例)、C组(右室中位间隔面,28例)、D组(右室低位间隔面,32例)。比较四组患者术前和术后... 目的对比不同起搏部位对左心室功能影响。方法将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手术患者130例根据起搏部位不同分为A组(右室心尖部,35例)、B组(右室高位间隔面,25例)、C组(右室中位间隔面,28例)、D组(右室低位间隔面,32例)。比较四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5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血清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 BNP)、QRS波群时限、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A组术后1.5年LVEF降低(P<0.05),A、D组患者术后LVEDV有不同程度增加;术后1.5年四组患者LVEDV比较,A组最大(P<0.05)。与术前比较,A、B、D组术后NT-pro BNP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术后1.5年四组患者NT-pro BNP比较,A组最大(P<0.05)。术后1.5年四组患者QRS波群时限比较,A组最宽,C组最窄(P<0.05)。C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3.6%)低于A组(40.0%)及D组(21.9%)(P<0.05)。结论右室中位间隔面起搏对左心室功能影响小,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可作为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最佳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 间隔面 起搏部位 心功能
下载PDF
起搏部位及起搏模式对术后继发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14
作者 滕艳玲 宋和鉴 +1 位作者 任斐 杨凯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第20期67-68,共2页
目的:探讨起搏部位及起搏模式对手术后继发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收治行起搏器手术治疗后患者85例,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排除房性心律失常,对患者进行近2年内的临床随访观察,判断是否有新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结果:术后超声基线水平比较... 目的:探讨起搏部位及起搏模式对手术后继发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收治行起搏器手术治疗后患者85例,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排除房性心律失常,对患者进行近2年内的临床随访观察,判断是否有新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结果:术后超声基线水平比较,房性心律失常组左房内径明显增加,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下降;不论植入双腔起搏器与单腔起搏器,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组患者的心室起搏情况明显均高于非房性心律失常组;心尖部起搏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间隔部;单腔起搏组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双腔起搏组。结论:起搏部位、起搏模式等均为影响房颤发生的因素,心室起搏的比例高与患者手术后新发房颤发生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部位 起搏模式 继发房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治疗对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彩娜 姜正明 陈魁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年第21期65-67,共3页
目的研究心室不同部位起搏治疗对心功能的影响,为患者选取最佳起搏部位提供临床支持。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1年10月因持续性III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于我院行双腔起搏器植入,且心室起搏率达85%以上的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电极导线... 目的研究心室不同部位起搏治疗对心功能的影响,为患者选取最佳起搏部位提供临床支持。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1年10月因持续性III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于我院行双腔起搏器植入,且心室起搏率达85%以上的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电极导线植入位置不同分为心尖部起搏组A组(34例)、间隔部起搏组B组(32例);随访5年,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5年新发心律失常、左心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V)、射血分数(EF)值、血浆脑钠肽(BNP)、QRS波宽度等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A组新发心律失常低于B组(P〈0.05);B组QRS波宽和BNP含量增加幅度低于A组(P〈0.05);B组LAD、LVEDV、EF值等心室受损程度低于A组(P〈0.05)。结论起搏器植入术后心室高起搏率5年,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的保护优于心尖部起搏,前者新发心律失常高于后者,前者再次住院率、死亡率均优于后者,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起搏部位 心律失常 心功能
下载PDF
非右心室心尖起搏部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鲁静朝 王帆 杨秀春 《临床荟萃》 CAS 2015年第8期866-869,共4页
长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可能导致心脏电活动及机械收缩不同步,诱发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等不良效应。随着技术进步和植入器械改善,目前临床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非右心室心尖部起搏部位,希氏束或希氏束旁、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和右心室中位间... 长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可能导致心脏电活动及机械收缩不同步,诱发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等不良效应。随着技术进步和植入器械改善,目前临床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非右心室心尖部起搏部位,希氏束或希氏束旁、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和右心室中位间隔起搏及双心室起搏,因具有相对生理的起搏途径,是目前认为较为理想的起搏位点,有助于改善心功能,防止出现起搏器介导的心力衰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部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下载PDF
心脏心室永久起搏电极的植入部位选择 被引量:1
17
作者 纪晨晖 《智慧健康》 2019年第3期49-50,57,共3页
自从瑞典一家医院在1958年10月完成世界首例全埋藏式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之后,起搏器植入技术已经经历了数十年发展,逐渐成为纠正心衰、缓慢性心律失常等疾病的一项最为重要的治疗技术手段。右室心尖部位(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因... 自从瑞典一家医院在1958年10月完成世界首例全埋藏式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之后,起搏器植入技术已经经历了数十年发展,逐渐成为纠正心衰、缓慢性心律失常等疾病的一项最为重要的治疗技术手段。右室心尖部位(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因肌小梁丰富,电极固定稳固,因此一直被当做是主要心室起搏部位。但是学者在对RVA起搏进行研究中发现,RVA起搏会导致二尖瓣返流增加,并引起心室舒缩功能发生损伤。长期RVA起搏起搏下,局部心肌细胞会出现肥厚、钙化、排列紊乱及退行性变等,左心室功能受损,心肌灌注发生改变,体内儿茶酚胺浓度增加,左心室组织学出现异常病变,最终导致了心室重塑。而RVA起搏还会导致心室中电收缩及激动顺序发生异常,使心脏泵血功能降低,从而对心脏重构产生不良影响。随心脏起搏器的安装技术不断发展进步,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通过实验对心脏的生理性起搏替代部位进行了验证。本文就常规RVA起搏及学者所研究的常见的生理性起搏替代部位特点及相关临床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 心室 起搏电极 植入部位
下载PDF
His束起搏对心脏运动的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贺军 张艳红 +2 位作者 刘洋 刘晓红 秦川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8年第4期369-374,共6页
目的评价希式束起搏(HBP)及右室间隔部起搏(RVSP)对室壁运动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1例HBP组和21例RVSP组患者,观察两组起搏术后7天、1个月、6个月的起搏参数。并把QRS波的宽度作为心室电活动的指标,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模式下采集标... 目的评价希式束起搏(HBP)及右室间隔部起搏(RVSP)对室壁运动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1例HBP组和21例RVSP组患者,观察两组起搏术后7天、1个月、6个月的起搏参数。并把QRS波的宽度作为心室电活动的指标,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模式下采集标准心尖四腔、二腔和左室长轴的彩色组织多普勒图像并储存,评价HBP与RVSP时心肌运动的变化,并测定评价心功能的心脏超声指标:量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舒张末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检验指标: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结果 (1)两组起搏阈值、起搏感知、阻抗无差异,无电极移位、阈值增高。(2)HBP组QRS波时限正常,RVSP组QRS波时限大于HBP起搏时(P<0.001)。(3)两组同一心动周期心肌运动曲线比较:HBP时曲线走势与正常时基本一样;而RVSP时曲线杂乱,各波达峰时间不再一致,心肌运动规律性也明显改变。(4)与RVSP组比较,HBP组左室内,左、右室机械运动的同步性均有改善(P<0.05)。(5)HBP状态下心功能明显改善:LVESV显著减小,SV、CO显著增加(均P<0.001)、LVEF明显改善(P<0.001)、NT-proBNP明显改善(P<0.001)。结论与RVSP比较,HBP有利于保持心肌电活动和机械收缩的同步性,并有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起搏部位 心肌运动 同步性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 心功能
原文传递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激动起源部位分区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刁青 张树龙 +5 位作者 高连君 杨东辉 刘少稳 李真 杨延宗 林治湖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9年第4期212-214,共3页
应用体表心电图对特发性节性心动过速(IVT)激动起源点进行分区、定位研究。将心室分为4个区11个部位。Ⅰ区即左室间隔,高、小、低3个那位;Ⅱ区即右主流出道,上、中、下和前后6个部位;Ⅲ区即注定游离壁;Ⅳ区即右室游离壁。20例(... 应用体表心电图对特发性节性心动过速(IVT)激动起源点进行分区、定位研究。将心室分为4个区11个部位。Ⅰ区即左室间隔,高、小、低3个那位;Ⅱ区即右主流出道,上、中、下和前后6个部位;Ⅲ区即注定游离壁;Ⅳ区即右室游离壁。20例(除外器质性心脏病)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成功后,大头导管在分区内起搏并记录12导联起搏心电图,据其特点总结出IVT起源的诊断标准。再根据诊断标准对39例消融成功的IVT病例进行IVT起源判断。结果:右室流出道IVT根据Ⅰ导联QRS波群形态特点分前后,胸前导联R波移行部位分上下。右室游离壁IVT表现为完全性左来支阻滞图形、电轴左偏。左定IVT根据电轴左偏的程度判定IVT起源部位。体表心电图诊断标准除对起源于左室中位间隔IVT诊断的灵敏度(50%)较低外,其余部位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均较高(75%~100%)。提示体表心电图对IVT起源点的定位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动过速 特发性 起搏 心电图 分区
下载PDF
Right ventricular pacing: the best site is yet to be defined
20
作者 Brian Olshansky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07-108,共2页
The right ventricular (RV) apex is the traditional site to provide stable and reliable chronic ventricular pacing. Interest in alternate site pacing has grown since RV apical pacing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 The right ventricular (RV) apex is the traditional site to provide stable and reliable chronic ventricular pacing. Interest in alternate site pacing has grown since RV apical pacing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compared to normal atrio-ventricular conduction. 1-4 Alternate pacing sites include the RV septum and outflow tra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RS Right ventricular pacing the best site is yet to be defined RV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