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电极定位方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樊济海 巢胜吾 +2 位作者 顾秀莲 王玲 潘瑞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位起搏的电极定位操作方法。方法具备心脏永久起搏指征的患者(n=40),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根据右室解剖学特征,设计了双弯曲导线指引导丝塑型,比较应用该塑型指引导丝(B组)与常规单个弯曲塑型指...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位起搏的电极定位操作方法。方法具备心脏永久起搏指征的患者(n=40),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根据右室解剖学特征,设计了双弯曲导线指引导丝塑型,比较应用该塑型指引导丝(B组)与常规单个弯曲塑型指引导丝(A组)在RVOT间隔部起搏术中操控主动固定电极中应用效果。结果起搏阈值、导线电极阻抗无显著差异,感知R波振幅B组较A组低(12.32±3.80mVvs9.28±3.34mV,P=0.037);电极定位操作X线曝光时间A组大于B组(23.29±9.23minvs12.85±5.82min,P=0.002),电极固定次数A组大于B组(2.64±1.22次vs1.62±0.77次,P=0.015)。两组RVOT间隔部定位成功率:A组14/20(70%),B组18/20(90%),但未显示统计学差异;RVOT间隔部失败者均固定于低位间隔部。术后3个月内仅A组1例导线脱位。结论RVOT间隔部电极定位双弯曲指引导丝支撑下操作,减少X线曝光时间和电极固定次数,比单弯曲指引导丝方法更加简单化。两种方法均安全、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脏起搏 右室流出道 心室间隔 起搏电极
下载PDF
主动固定螺旋电极植入术中的阈值变化 被引量:9
2
作者 盛琴慧 杨俊娟 +1 位作者 杨平 丁燕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8年第6期499-500,共2页
目的观察主动固定螺旋电极的起搏阈值在起搏器植入术中的变化规律。方法72例共植入74根螺旋电极。电极到位后,分别测试螺旋旋出前后的起搏阈值。结果螺旋旋出前的起搏阈值为0.56±0.30V,旋出后即刻为0.97±0.49V,旋出后5... 目的观察主动固定螺旋电极的起搏阈值在起搏器植入术中的变化规律。方法72例共植入74根螺旋电极。电极到位后,分别测试螺旋旋出前后的起搏阈值。结果螺旋旋出前的起搏阈值为0.56±0.30V,旋出后即刻为0.97±0.49V,旋出后5,10min分别为0.46±0.29V和0.36±0.20V。与旋出前相比,旋出后即刻的阈值明显增高(P〈0.01)。随后阈值逐渐下降,在旋出后5min可基本恢复至旋出前水平。同时右室不同部位的起搏参数无明显差异。结论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螺旋旋出前后阈值变化明显,5~10min后达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脏起搏 主动固定电极 起搏阈值
下载PDF
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左束支区域起搏电极植入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5
3
作者 熊峰 邓晓奇 +3 位作者 谭焜月 王淑珍 刘春霞 张丽娟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9年第9期1312-1319,共8页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左束支区域起搏术中引导电极植入的方法及作用。方法2019年7月—2019年8月在我院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5例患者,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拟定电极植入区域(靶区域)及植入路径。术中经胸超声心动图实时引导电极植入靶区...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左束支区域起搏术中引导电极植入的方法及作用。方法2019年7月—2019年8月在我院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5例患者,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拟定电极植入区域(靶区域)及植入路径。术中经胸超声心动图实时引导电极植入靶区域及植入深度,记录心电图特征、起搏参数、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结果5例患者皆成功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实时引导下实施左束支区域起搏,4例电极植入靶区域,1例电极植入低于靶区域。其中1例患者电极穿孔入左心室,更换区域植入。5例患者手术时间(125.00±8.12)min,X线曝光时间(14.16±1.68)min,心室电极植入时间(24.80±7.01)min,心室电极植入X线曝光时间(8.93±1.84)min。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随访起搏参数稳定,无导线脱位、穿孔、血栓及感染发生。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可引导左束支区域起搏术中电极植入,避免电极植入深度不足及电极穿孔等并发症发生。靶区域的制定,有利于促进左束支区域起搏术式的操作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胸超声心动图 左束支 心脏起搏 电极植入
下载PDF
心房起搏阈值的随访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志华 宋建平 +1 位作者 汪康平 蒋文平 《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4年第4期194-195,共2页
对33例植入心房电极者进行起搏阈值的随访,结果表明:起搏阈值峰值为1.44±0.74V/0.5ms,出现在植入后两周内;慢性期起搏阈值为1.22±0.40V/0.5ms;伴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慢性期起搏阈值(1.... 对33例植入心房电极者进行起搏阈值的随访,结果表明:起搏阈值峰值为1.44±0.74V/0.5ms,出现在植入后两周内;慢性期起搏阈值为1.22±0.40V/0.5ms;伴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慢性期起搏阈值(1.70士0.37V/0.5ms)明显高于不伴器质性心脏病者(1.16±0.37V/0.5ms),P<0.01;激素电极的起搏阈值峰值(1.12±0.29V/0.5ms)和慢性期起搏阈值(0.77±0.17V/0.5ms)均显著低于非激素电极(1.80±0.68V/0.5ms和1.40±0.33V/0.5ms),P<0.05及0.001。提出在非特殊情况下,将出厂时的电能由5.0V/0.5ms降至2.5V/0.5ms既可保证有效起搏,又可节省电能,从而延长起搏器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心房起搏 电极 起搏 起搏阈值
原文传递
主动电极与被动电极在右心室起搏应用中的参数对比 被引量:3
5
作者 潘昌 胡作英 张航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4年第6期7-8,共2页
目的评价主动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临床疗效和稳定性。方法 110例有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随机分为主动电极组60例和被动电极组50例,主动电极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被动电极组采用被动固定电极... 目的评价主动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临床疗效和稳定性。方法 110例有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随机分为主动电极组60例和被动电极组50例,主动电极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被动电极组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比较两组植入前后心电图QRS波时限及电极植入即刻及随访过程中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结果两组术后QRS波时限均较术前显著延长(P<0.01),组间差异显著(P<0.01)。主动电极组在术后即刻起搏阈值较被动电极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测试起搏阈值、R波感知及阻抗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的起搏应用可行而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电极 右室流出道 右室心尖部 起搏参数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马冬辉 徐伟 +3 位作者 余洪松 吉文庆 徐标 施广飞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06-808,共3页
目的:研究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安全性。方法:35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随机分组,分别采用VVI或DDD起搏模式,其中17例行右心室间隔部位起搏(RVS组),18例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组),比较研究不同起搏部位的右心室电极在术中、术后1个月、术... 目的:研究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安全性。方法:35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随机分组,分别采用VVI或DDD起搏模式,其中17例行右心室间隔部位起搏(RVS组),18例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组),比较研究不同起搏部位的右心室电极在术中、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电压阈值、阻抗、感知的差异,以及手术中右心室电极到位后所需的X线曝光时间的差异。并且通过超声心动图比较两组在术后3个月心功能参数的差异。结果:17例患者利用螺旋电极均成功地进行了右心室间隔部(RVS)的电极固定,未发生并发症;18例患者使用被动电极行右室心尖部(RVA)的电极植入,发生1例电极脱位,重新植入后随访3月起搏功能正常。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时心室电极的电压阈值、阻抗和感知在术中、术后1个月、3个月与右室心尖部起搏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术中电极到位的X线曝光时间也无明显差异。结论:与常规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比较,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同样安全,操作简单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 起搏 螺旋电极
下载PDF
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患者心肌损伤电流和起搏参数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艾民 颜昌福 +2 位作者 贺剑 夏福纯 江军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40期6-9,共4页
目的观察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患者心肌损伤电流(COI)、起搏阈值、R波感知和电极阻抗的变化。方法 93例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患者,根据起搏电极植入的类型和部位,将患者分为主动电极RVS起搏组(ZDRVS组) 56例、被动电极右心... 目的观察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患者心肌损伤电流(COI)、起搏阈值、R波感知和电极阻抗的变化。方法 93例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患者,根据起搏电极植入的类型和部位,将患者分为主动电极RVS起搏组(ZDRVS组) 56例、被动电极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BDRVA组) 37例。临床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电极植入时间,手术总时间,QRS波时限,电极固定即刻、5 min、10 min的COI,术中及术后1周、1月、3月、6月、12月的起搏阈值、R波感知和电极阻抗。结果 ZDRVS组术后QRS波时限短于BDRVA组(P <0. 05)。ZDRVS组电极固定即刻、5 min、10 min的COI均高于BDRVA组(P均<0. 05)。ZDRVS组术后1周、1月、3月、6月、12月起搏阈值均低于BDRVA组(P均<0. 05),ZDRVS组术中及术后1周、1月、3月、6月、12月电极阻抗均低于BDRVA组(P均<0. 05),两组R波感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结论主动电极RVS起搏植入术患者术中COI高,术后QRS波时限短、起搏阈值低、电极阻抗小,临床随访起搏参数保持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植入术 心脏起搏 主动电极 被动电极 心肌损伤 损伤电流 起搏参数
下载PDF
起搏电极对血管内皮损伤与血小板活化的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方宏 冯义柏 +1 位作者 方盈 陈志坚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0年第4期245-246,共2页
通过追踪观察近 1年来安置起搏器病人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和血小板活化的情况 ,探讨安置起搏器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原因和机制。选择已安置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 12例 ,同期另选 12例未安置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病人作对照 ,两组年龄、性别、... 通过追踪观察近 1年来安置起搏器病人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和血小板活化的情况 ,探讨安置起搏器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原因和机制。选择已安置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 12例 ,同期另选 12例未安置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病人作对照 ,两组年龄、性别、病情基本相匹配。检测血液中循环内皮细胞 (CEC)、血栓素B2 (TXB2 )、α 颗粒膜脂蛋白 140 (GMP 140 )的变化情况。检测前停抗凝、抗血小板及扩血管药物 5天。结果 :安置了起搏器的病人CEC数 (每 0 .9μL中的数量 )、TXB2 、GMP 140分别为 3 .0 7± 1.49个、37.78± 4.79ng/mL、2 6 2 .0 2± 36 .6 0pg/mL ;对照组则为 1.44±0 .99个、19.6 5± 6 .9ng/mL、16 3.0 2± 16 .0 7pg/mL ,均明显低于已安置起搏器者 (P <0 .0 0 1)。结论 :起搏电极机械损伤血管内皮 ,导致血管内皮脱落 ,内皮下胶原纤维暴露 ,可能是激活血小板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电极 血小板 内皮细胞
下载PDF
In vivo mechanical study of helical cardiac pacing electrode interacting with canine myocardium 被引量:1
9
作者 Xiangming Zhang Nianke Ma +2 位作者 Hualin Fan Guodong Niu Wei Yang 《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75-280,共6页
Cardiac pacing is a medical device to help human to overcome arrhythmia and to recover the regular beats of heart. A helical configuration of electrode tip is a new type of cardiac pacing lead distal tip. The helical ... Cardiac pacing is a medical device to help human to overcome arrhythmia and to recover the regular beats of heart. A helical configuration of electrode tip is a new type of cardiac pacing lead distal tip. The helical electrode attaches itself to the desired site of heart by screwing its helical tip into the myocardium. In vivo experiments on anesthetized dogs were carried out to measure the acute interactions between helical electrode and myocardium during screw-in and pull-out processes. These data would be helpful for electrode tip design and electrode/myocardium adherence safety evaluation. They also provide reliability data for clinical site choice of human heart to implant and to fix the pacing lead. A special design of the helical tip using strain gauges is instrumented for the measurement of the screw-in and pull-out forces. We obtained the data of screw-in torques and pull-out forces for five different types of helical electrodes at nine designed sites on ten canine heart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crew-in torques increased steplike while the torque-time curves presente saw-tooth fashion. The maximum torque has a range of 0.3-1.9 Nmm. Obvious differences are observed for different types of helical tips and for different test sites. Large pull-out forces are frequently obtained at epicardium of left ventricle and right ventricle lateral wall, and the forces obtained at right ventricle apex and outflow tract of right ventricle are normally small. The differences in pull-out forces are dictated by the geometrical configuration of helix and regional structures of heart mus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diac pacing Helical electrode ACUTE Interactions MYOCARDIUM
下载PDF
对食管电极起搏位置与心房起搏阈值关系的探讨
10
作者 路明慧 刘赛顶 +3 位作者 徐金义 王焕霞 赵桂华 王文涛 《中外医疗》 2008年第27期7-,9,共2页
目的探讨食管电极起搏位置与心房起搏阈值关系。方法对125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进行食管心房调搏(TEAP)检查,分别于心房上区、心房区、心房下区测量心房起搏阈值,然后对检查结果对比分析。结果心房起搏阈值在11~25V范围内,3个部位(... 目的探讨食管电极起搏位置与心房起搏阈值关系。方法对125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进行食管心房调搏(TEAP)检查,分别于心房上区、心房区、心房下区测量心房起搏阈值,然后对检查结果对比分析。结果心房起搏阈值在11~25V范围内,3个部位(心房上区、心房区、心房下区)有效起搏率分别为35.20%(44/125)、97.60%(122/125)与96.00%(120/125);但副作用发生率心房上区(咳嗽68.80%)与心房下区(膈肌痉挛26.40%)明显高于心房区(分别为8.00%与0.00%)。结论心房起搏阈值与食管电极起搏位置明显相关,食管心房调搏时食管电极的位置以心房区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心房调搏 起搏电极 起搏阈值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中部间隔面起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江庆 伍万仕 +4 位作者 程辉 王海珍 刘国栋 许允 王海燕 《中国医学工程》 2012年第10期14-15,共2页
目的探讨右室中部间隔面起搏定位方法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8例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右室流出道(RVOT)中部间隔组(18例)和右室心尖部(RVA)组(20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以及术后6个月的心电... 目的探讨右室中部间隔面起搏定位方法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8例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右室流出道(RVOT)中部间隔组(18例)和右室心尖部(RVA)组(20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以及术后6个月的心电图、心脏彩超EF值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等指标变化。并将行右室间隔面起搏18例患者心室电极植入不同部位定位比较,在X线后前位结合脊柱影分为高、中(距心影下缘1.5-2个椎体影)、低三部分,右前斜位时将心影纵向均分为4区,并分析左前斜位下电极的指向,不同部位起搏术中测试起搏后QRS波形态,电轴,时限。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RVOT组QRS波时限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均优于RV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隔部所有电极左前斜位投照时均指向脊柱侧,右前斜位投照时电极头端位于心影3区或4区,后前位下中部间隔组起搏后QRS波时限明显窄于高位和低位组,电轴也较其他两组更接近于正常(P<0.05)。结论 RVOT中部间隔起搏较RVA起搏更符合"生理性"起搏的特点,对心功能及心电的不良影响也小于RVA起搏。在右室中部间隔面起搏,电极距心影下缘1.5-2个椎体影高度处且右前斜位时头端位于3区者起搏后QRS波时限较窄,电轴较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 右室 主动电极 间隔部 QRS时限 心功能
下载PDF
双弯塑形钢丝在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2
作者 吕云 陶四明 +4 位作者 张荣华 李易 洪云飞 杨锋 刘屹 《心电学杂志》 2009年第3期141-143,共3页
目的探讨更简捷、实用、安全的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主动固定起搏的导线定位方法。方法入选14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70例采用间隔部心室起搏导线的双弯塑形钢丝定位法,对照组72例采用常规单弯J形钢丝辅助定位法。观察两组患者起... 目的探讨更简捷、实用、安全的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主动固定起搏的导线定位方法。方法入选14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70例采用间隔部心室起搏导线的双弯塑形钢丝定位法,对照组72例采用常规单弯J形钢丝辅助定位法。观察两组患者起搏导线参数(感知、阈值、阻抗)、间隔部起搏导线定位成功率、心室起搏导线植入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并发症及导线脱位情况。结果两种导线定位方法对起搏导线参数无明显影响。两组起搏导线一次定位成功率(70.0%、50.7%)、累计成功率(96.0%、89.0%)、X线曝光时间[(13.5±5.9)min、(20.3±9.6)min]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月,均未见起搏导线脱位及起搏参数异常改变。结论采用双弯塑形钢丝方法可明显提高流出道间隔部主动固定起搏导线定位成功率,明显缩短X线曝光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右心室流出道 起搏导管 心室间隔
下载PDF
Transoesophageal emergency ventricular pacing with esophageal balloon electrode catheter
13
作者 Fangsheng Zheng Rongqiang Yan Hairong Zhao Luxia Mao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Shandong 266003, China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42-145,共4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possibility of transesophageal emergency ventricular pacing with esophageal balloonelectrode catheter.Methods Sixty four patients with critical bradyarrhythmias were divided random...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possibility of transesophageal emergency ventricular pacing with esophageal balloonelectrode catheter.Methods Sixty four patients with critical bradyarrhythmias were divided randomly to receive either transesophagealventricular pacing with esophageal balloon electrode catheter(balloon.catheter group,n=32),or transesophageai ventricular pacing withnormal esophageal electrode catheter(normal catheter group,n=32).Pulse width(ms),current output(mA),and the success rate werecompared between the 2 groups.Results Success rate in the balloon catheter group was 87.5%,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that in the nodal catheter group(18.7%,X2=27.7,P<0.01).The success rate oftransesophageal ventricular pacing with esophagealballoon electrode catheter was 87.5%.The average current output(mA)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balloon catheter group than thatin the normal catheter group (24.5+2.5 mA VS 53±3.4mA,P<0.05).Conclusions Esophageal balloon electrode catheter pacing couldbecome an available teclmiqBe for transesophageal emergency ventricular pac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ntriculax pacing balloon elcctrode CATHETER emergency.
下载PDF
床旁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65例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尚树忠 刘红 +3 位作者 李丽 郑轶 郭三强 牛雪彩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5年第3期251-252,共2页
目的 观察床旁经静脉紧急临时心脏起搏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 患急性心肌梗死和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 ,且并发Ⅱ度 2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 (AVB)、窦房结传导阻滞 (SAB)、窦性停搏和室内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人 65例 ,经右侧颈内静脉或... 目的 观察床旁经静脉紧急临时心脏起搏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 患急性心肌梗死和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 ,且并发Ⅱ度 2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 (AVB)、窦房结传导阻滞 (SAB)、窦性停搏和室内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人 65例 ,经右侧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插入双极球囊飘浮临时起搏电极导管 ,球囊充气量为 0 .5mL~ 1.0mL ,通过连接电极导管远端到心电图所提示的心内电图图形指导电极的走向和固定电极位置 ,以 4V~ 10V起搏心脏。结果 电极飘浮到位 ,并能够正常夺获心房或心室者 63例 (96.92 % ) ,失败 2例(3 .0 8% )。经人工心脏起搏后 ,病人的血流动力学不同程度地得到了稳定和改善。术后感染 5例 (7.94% ) ,无 1例发生气栓。电极移位 4例 (6.3 5 % ) ,经及时调整恢复正常起搏。结论 床旁盲插球囊漂浮电极人工心脏临时起搏具有简便和经济的特点 ,特别对于病情重、不宜搬动的病人 ,免去了搬动和途中发生意外的情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漂浮电极 缓慢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DDDR起搏器程控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金台 万征 +3 位作者 刘维宇 王志毅 仉玉书 李琼 《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5年第2期71-72,共2页
对埋植DDDR起搏器的21例患者随访26(6~54)个月,未见电极移位。20条激素电极慢性能量阈值为0.44±0.51μJ,有意义地低于15条螺旋电极的1.89±1.98μJ。通常程控到慢性能量阈值的3倍以获... 对埋植DDDR起搏器的21例患者随访26(6~54)个月,未见电极移位。20条激素电极慢性能量阈值为0.44±0.51μJ,有意义地低于15条螺旋电极的1.89±1.98μJ。通常程控到慢性能量阈值的3倍以获得适当的安全范围,其中65%的激素电极程控到1.6V,0.3ms仍具3.94倍能量阈值的安全范围。提示具有较大范围可程控电压和脉宽输出的DDDR起搏器配用低阈值激素电极可延长起搏器寿命,这也将是今后起搏系统设计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DDDR起搏器 程控功能 起搏阈值
原文传递
心脏起搏导线相关三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超 戴研 +3 位作者 李玉秋 林锦璇 陈柯萍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年第5期472-476,共5页
目的心脏起搏导线相关三尖瓣反流(lead-related tricuspid regurgitation,LRTR)是心脏起搏治疗中最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之一。本研究主要探讨引起LRTR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入选2017年2月到2018年4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 目的心脏起搏导线相关三尖瓣反流(lead-related tricuspid regurgitation,LRTR)是心脏起搏治疗中最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之一。本研究主要探讨引起LRTR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入选2017年2月到2018年4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首次植入起搏器或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的72例患者,结合二维+三维超声心动图,对植入术前、术后急性期(1周内)以及1年进行评价。起搏器植入后新发三尖瓣反流(TR)或反流程度加重的患者归为TR阳性组,无TR或反流程度不加重的患者归为TR阴性组,比较两组间TR比例、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起搏导线植入类型以及合并基础疾病等超声心动图和临床指标,并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可能引起LRTR的危险因素。结果72例患者均完成术后1年随访。与TR阴性组相比,TR阳性组患者TR呈中重度反流的比例明显升高,伴右心房、右心室内径增大以及右心室射血分数降低;TR阳性组患者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比例低(62.5%对85.7%,P=0.039),合并2型糖尿病的比例高(43.8%对14.3%,P=0.010),导线常引起三尖瓣隔叶(18.8%对0,P=0.009)、后叶(25%对1.8%,P=0.008)受限。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合并2型糖尿病(OR=6.425,95%CI 1.371~30.121,P=0.018)、导线引起后叶受限(OR=20.038,95%CI 1.097~265.991,P=0.043)是导致LRT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导线引起后叶受限是导致LRTR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导线 导线相关三尖瓣反流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心脏心室永久起搏电极的植入部位选择 被引量:1
17
作者 纪晨晖 《智慧健康》 2019年第3期49-50,57,共3页
自从瑞典一家医院在1958年10月完成世界首例全埋藏式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之后,起搏器植入技术已经经历了数十年发展,逐渐成为纠正心衰、缓慢性心律失常等疾病的一项最为重要的治疗技术手段。右室心尖部位(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因... 自从瑞典一家医院在1958年10月完成世界首例全埋藏式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之后,起搏器植入技术已经经历了数十年发展,逐渐成为纠正心衰、缓慢性心律失常等疾病的一项最为重要的治疗技术手段。右室心尖部位(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因肌小梁丰富,电极固定稳固,因此一直被当做是主要心室起搏部位。但是学者在对RVA起搏进行研究中发现,RVA起搏会导致二尖瓣返流增加,并引起心室舒缩功能发生损伤。长期RVA起搏起搏下,局部心肌细胞会出现肥厚、钙化、排列紊乱及退行性变等,左心室功能受损,心肌灌注发生改变,体内儿茶酚胺浓度增加,左心室组织学出现异常病变,最终导致了心室重塑。而RVA起搏还会导致心室中电收缩及激动顺序发生异常,使心脏泵血功能降低,从而对心脏重构产生不良影响。随心脏起搏器的安装技术不断发展进步,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通过实验对心脏的生理性起搏替代部位进行了验证。本文就常规RVA起搏及学者所研究的常见的生理性起搏替代部位特点及相关临床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 心室 起搏电极 植入部位
下载PDF
改良双弯曲指引导丝塑型法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电极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可忠 刘文卫 +3 位作者 汤永谦 朱锐 李彬 唐其柱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4年第5期392-395,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双弯曲指引导丝塑型法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电极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2例行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心室电极均定位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按电极指引导丝塑型法不同分为单弯曲指引导丝塑型法组(A组)、双弯曲指引导丝塑型法... 目的探讨改良双弯曲指引导丝塑型法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电极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2例行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心室电极均定位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按电极指引导丝塑型法不同分为单弯曲指引导丝塑型法组(A组)、双弯曲指引导丝塑型法组(B组)、改良双弯曲塑型法组(C组);三组采用相同右室流出道主动固定起搏电极植入方法,对比三组电极起搏参数、起搏电极固定操作参数、定位成功率、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3个月随访情况。结果三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和R波振幅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起搏时QRS波时限C组较B组短(P<0.01);C组较A、B两组X线曝光时间短、电极固定次数少(P<0.05),与A组比较,C组电极固定成功率高(P<0.01);术后随访3个月,C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改良双弯曲指引导丝塑型法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电极定位中操作更简易,手术定位成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指引导丝 右室流出道 间隔部 起搏电极
原文传递
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行紧急床边心脏起搏
19
作者 陆东风 李昭骥 +2 位作者 李南颖 叶凤珍 谢蓉 《广州医学院学报》 1993年第1期41-42,共2页
本文对6例危及生命的缓慢心律失常患者施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紧急床边心脏起搏的方法进行了介绍。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后,将自配的引导钢丝前端弯成60°角的弯曲,将引导钢丝穿入起搏电极内至顶端,将带有引导钢丝的起搏电极插入左... 本文对6例危及生命的缓慢心律失常患者施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紧急床边心脏起搏的方法进行了介绍。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后,将自配的引导钢丝前端弯成60°角的弯曲,将引导钢丝穿入起搏电极内至顶端,将带有引导钢丝的起搏电极插入左坝骨下静脉大约35cm,不超过45cm,使其在45秒至1分钟时间内到达右心室,当时起搏良好。认为使用带有引导钢丝的起搏电极,可在没有X线的情况下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达到右心室,为抢救病人赢得了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锁骨下静脉穿刺 引导钢丝 起搏电极
下载PDF
激素电极低能量起搏的可靠性观察
20
作者 刘保军 陈锐华 +3 位作者 江时森 徐军 宫剑滨 张启高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9年第S1期65-66,共2页
目的:为探讨激素电极低能量起搏的可靠性。 方法:对10 例心室按需起搏(VVI)患者,在起搏后不同时间进行起搏阈值测定,并于术后3 个月,将起搏器输出电压程控为2.4 V,定期观察起搏情况。 结果:起搏后1 个月阈值达稳... 目的:为探讨激素电极低能量起搏的可靠性。 方法:对10 例心室按需起搏(VVI)患者,在起搏后不同时间进行起搏阈值测定,并于术后3 个月,将起搏器输出电压程控为2.4 V,定期观察起搏情况。 结果:起搏后1 个月阈值达稳定状态(0.98±0.13) V。随访期间在2.4 V输出电压条件下,均为有效起搏。 结论:激素电极低能量起搏是安全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激素电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