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6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所谓伊人:《聊斋志异·侠女》中高扬的女性主义意识兼蒲松龄的女性观 被引量:45
1
作者 徐志豪 吉玉萍 《蒲松龄研究》 2018年第4期49-55,共7页
妇女解放问题是判断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角度和标准,而女性主义意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聊斋志异》作为蒲松龄的"孤愤之书",塑造了一系列形象各异的女性人物,其中部分女性角色身上都洋溢着与那个封建时代格格不入的... 妇女解放问题是判断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角度和标准,而女性主义意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聊斋志异》作为蒲松龄的"孤愤之书",塑造了一系列形象各异的女性人物,其中部分女性角色身上都洋溢着与那个封建时代格格不入的女性主义意识,《侠女》作为其中的经典篇目,女性主义的色彩更是浓厚。在侠女身上体现出强烈的独立的意识、自主的意识和对自我命运的把控,以及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鞭挞。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表现出的进步的女性观,其形成原因不仅与其身处思想剧变的时代大环境有关,还与其独特的人生体验和经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聊斋志异 女性观 蒲松龄
下载PDF
蒲松龄《聊斋俚曲集》所反映的轻声及其他声调现象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树铮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4-270,共7页
蒲松龄的《聊斋俚曲集》是用当地方言写成的通俗戏曲,但其曲调遵循了相当严格的格律,特别是在声调上。本文发现,大部分不符合曲律声调要求的字今方言都读轻声,这些字实际上是由于轻声失去原有调值而被使用在平声或其他位置上的。俚曲中... 蒲松龄的《聊斋俚曲集》是用当地方言写成的通俗戏曲,但其曲调遵循了相当严格的格律,特别是在声调上。本文发现,大部分不符合曲律声调要求的字今方言都读轻声,这些字实际上是由于轻声失去原有调值而被使用在平声或其他位置上的。俚曲中一些多音节词第二个音节的不同写法也是由轻声音节韵母或声调的混同而导致的。这些都反映出17世纪鲁中地区方言中轻声现象的存在。本文还通过曲律说明了该方言声调的其他一些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松龄 《聊斋俚曲集》 轻声 声调现象 汉语 语音 通俗戏曲 调值 多音节词 鲁中地区 17世纪
原文传递
《林四娘》故事源流补考 被引量:7
3
作者 白亚仁(Allan H. Barr)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5期44-50,共7页
林四娘的故事在康熙年间盛传一时,新发现的陈奕禧作品《林四娘小传》与蒲松龄、王士禛、李澄中等山东作家的记载相比,差距较大,与林云铭记述的故事更接近。若想了解这个有关青州衡王府宫人故事的文化背景,应该关注与她的名字密切联系的... 林四娘的故事在康熙年间盛传一时,新发现的陈奕禧作品《林四娘小传》与蒲松龄、王士禛、李澄中等山东作家的记载相比,差距较大,与林云铭记述的故事更接近。若想了解这个有关青州衡王府宫人故事的文化背景,应该关注与她的名字密切联系的陈宝钥。陈宝钥是福建晋江人,曾参加了南明抗清斗争,又是一位多产的诗人。林四娘应该是陈宝钥部署的代言人,陈宝钥用自己和林四娘的唱和来抒发他的亡国之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四娘小传》 陈奕禧 陈宝钥 蒲松龄 王士稹 林云铭 李澄中 安致远
下载PDF
蒲松龄辞赋考论 被引量:7
4
作者 王茂福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2-78,共7页
蒲松龄的辞赋作品共有25篇;其内容有铺写名胜古迹,抒写身世之感,刺世讽世劝世,单纯咏物,描写灾荒,描写日常生活情态六类,部分作品足以与赋史上最有名的篇章比肩;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题材、主题的开拓与创新,风格的多样性,具有明显的情... 蒲松龄的辞赋作品共有25篇;其内容有铺写名胜古迹,抒写身世之感,刺世讽世劝世,单纯咏物,描写灾荒,描写日常生活情态六类,部分作品足以与赋史上最有名的篇章比肩;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题材、主题的开拓与创新,风格的多样性,具有明显的情节性、故事性因素,体式、语言的灵活运用四个方面;蒲松龄足以占据二流赋家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松龄 辞赋 内容类型 艺术成就
原文传递
幻想与禁锢——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看《聊斋志异》的情爱模式 被引量:7
5
作者 王碧瑶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15-16,23,共3页
蒲松龄是一个想象力异常丰富的作家 ,但是几千年的男权思想却禁锢了他的想象。他在《聊斋志异》中创作出千姿百态的爱情故事 ,但情爱模式却不脱书生、青娥和书生、侠女两类 。
关键词 蒲松龄 《聊斋志异》 情爱模式
下载PDF
《聊斋志异·安期岛》与刘鸿训的朝鲜出使考
6
作者 张丰硕 《蒲松龄研究》 2024年第2期5-15,共11页
本文重点考察了《聊斋志异·安期岛》的作品以及主人公刘鸿训的真实情况,探讨了两者的相互关系。蒲松龄以故乡流传甚广的刘鸿训出使朝鲜之事为背景,结合中国人素日向往的理想之境,以出色的文采创作了文言小说《安期岛》。小说《安... 本文重点考察了《聊斋志异·安期岛》的作品以及主人公刘鸿训的真实情况,探讨了两者的相互关系。蒲松龄以故乡流传甚广的刘鸿训出使朝鲜之事为背景,结合中国人素日向往的理想之境,以出色的文采创作了文言小说《安期岛》。小说《安期岛》将朝鲜描述成了神秘的国家。朝鲜拥有进入安期岛的通道,朝鲜国王拥有仙界的相关信息和宝物。朝鲜和明朝在时隔两百年后意外地重启了海路使行。第一次海路使行在没有事前计划的情况下突然实施,使行的中心人物是《安期岛》的主人公刘鸿训。刘鸿训在通过海路回国时曾两次遭遇海难事故,险些丧命。但这次海难事故后,他对于朝鲜出使时因贪欲所犯的错误表示了悔悟,后重振旗鼓,回归朝堂后尽忠职守,可以说这次海难是刘鸿训发生转变的良好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安期岛》 蒲松龄 刘鸿训 海难
下载PDF
论《聊斋志异·长亭》中的翁婿矛盾问题
7
作者 王文琪 《蒲松龄研究》 2024年第2期61-71,共11页
《聊斋志异》的多篇作品都涉及了“翁婿矛盾”主题,其中以《长亭》最为典型。将《长亭》与《青凤》《陈锡九》《宫梦弼》等作品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作者对“夫与父两难抉择”的《左传》故事本事进行了改写。他强调了长亭的“母亲”身份,... 《聊斋志异》的多篇作品都涉及了“翁婿矛盾”主题,其中以《长亭》最为典型。将《长亭》与《青凤》《陈锡九》《宫梦弼》等作品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作者对“夫与父两难抉择”的《左传》故事本事进行了改写。他强调了长亭的“母亲”身份,从而表现女性处在“女儿”“妻子”“母亲”三重身份压抑下的伦理困境。此外,蒲松龄认为,“礼义”是解决翁婿矛盾问题的关键,在作者的叙事中,男女主人公爱情的发展、翁婿矛盾的产生和结局都与他们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义准则有极大的关系。但“礼”“义”在蒲松龄的书写中是一个流动的概念,同一个人物可能兼有“守礼有义”“无礼不义”双重特质,而人物行为本质的同与异决定了故事的喜剧或悲剧基调。从这一点来辨析,《长亭》的结局并非“大团圆”。蒲松龄所书写的翁婿矛盾主题作品,要么难题未解,要么解决策略存在缺憾。这既表现出蒲松龄理想的一面,也突出了现实的残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长亭》 蒲松龄 翁婿 困境 礼义 难题
下载PDF
折衷叙事:聊斋俚曲中的升仙幻想
8
作者 赵佩汶 《蒲松龄研究》 2024年第2期80-90,共11页
在通常推崇大团圆世俗理想的聊斋俚曲十五种中,《蓬莱宴》与《寒森曲》却以主人公升仙而离家作结。《蓬莱宴》的言语、情节和结构都存在矛盾,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摇摆不定,暗合蒲松龄在现实中的遭际与挣扎,升仙结局是在现实与理想之外另辟... 在通常推崇大团圆世俗理想的聊斋俚曲十五种中,《蓬莱宴》与《寒森曲》却以主人公升仙而离家作结。《蓬莱宴》的言语、情节和结构都存在矛盾,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摇摆不定,暗合蒲松龄在现实中的遭际与挣扎,升仙结局是在现实与理想之外另辟的“蹊径”。《寒森曲》的主人公商三官突破性别限制的奇举被高度赞赏,但也需要承受父权社会的规训,其升仙归宿是折衷叙事的结果。不同于常见的“元结局”,聊斋俚曲中的升仙幻想既是无奈的妥协,又是能够酝酿出高层次“个性”的“积极幻想”。原本限定在“劝世”模套下的俚曲,也得以承载更为复杂的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松龄 聊斋俚曲 《蓬莱宴》 《寒森曲》 积极幻想
下载PDF
文脉的赓续:蒲松龄诗赋与历下亭变迁
9
作者 王赫 《蒲松龄研究》 2024年第2期91-101,共11页
济南名亭历下亭曾经几度兴废,与之相关的游宴和文学活动亦经历几番盛衰。自北魏以来的史志诗文的记载和描述,一定程度上可供推考此亭地理位置和景观的变迁。清康熙年间,李兴祖和喻成龙重建历下亭以尽接续风俗、延绵文史之责,蒲松龄为此... 济南名亭历下亭曾经几度兴废,与之相关的游宴和文学活动亦经历几番盛衰。自北魏以来的史志诗文的记载和描述,一定程度上可供推考此亭地理位置和景观的变迁。清康熙年间,李兴祖和喻成龙重建历下亭以尽接续风俗、延绵文史之责,蒲松龄为此盛举作赋创诗,吟咏胜景,追怀故迹,称颂功德,冀望将来,生动诠释了园林生活对文学书写的重要影响,表现出文化“传而益久”的认知与情怀,成为文学精神一脉相承、文化志业继往开来的悠久历史传统的象征和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松龄 历下亭 诗赋 园林文学 文化传承
下载PDF
蒲松龄组诗《悲喜十三谣》赏论
10
作者 史媛娜 《蒲松龄研究》 2024年第2期102-113,共12页
康熙二十五年(1686)张嵋任淄川知县,二十八年(1689)升职离任。蒲松龄与之多有交往,《聊斋诗集》和《聊斋文集》中都有多篇作品和张嵋有关。《悲喜十三谣》组诗是《聊斋诗集》中的重要作品,是张嵋离任时蒲松龄的送别之作。蒲松龄用13首... 康熙二十五年(1686)张嵋任淄川知县,二十八年(1689)升职离任。蒲松龄与之多有交往,《聊斋诗集》和《聊斋文集》中都有多篇作品和张嵋有关。《悲喜十三谣》组诗是《聊斋诗集》中的重要作品,是张嵋离任时蒲松龄的送别之作。蒲松龄用13首七言绝句,分写对于张嵋的离任有六种人“悲”、七种人“喜”,通过通俗诙谐的带有俚俗意味的诗歌语言,表现了对张嵋的离任,淄川良善之民的悲伤和奸邪之徒的欢喜,反映了淄川社会的真实面貌,有相当高的认识价值,可称为“诗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松龄 张嵋 淄川 《悲喜十三谣》 诗史
下载PDF
论蒲松龄对传统婚恋观的继承与创新——以《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的类化与解读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臧国书 任秀芹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5期115-121,共7页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或人或鬼,或神或妖,大都鲜活靓丽,风情万种。她们或为贤妻良母,或为悍妇妒妇,或为红颜知己。从蒲松龄对她们的不同情感倾向和态度中可以透视出蒲松龄既否定片面的贞操观又不反对寡妇守节;既否定父...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或人或鬼,或神或妖,大都鲜活靓丽,风情万种。她们或为贤妻良母,或为悍妇妒妇,或为红颜知己。从蒲松龄对她们的不同情感倾向和态度中可以透视出蒲松龄既否定片面的贞操观又不反对寡妇守节;既否定父母之命又不反对媒妁之言;既提倡妾为君贞,君为妻义又不反对一夫多妻;既尊重女性又不仇视无辜女性的婚恋观。这是一种在继承了传统婚恋观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的婚恋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女性形象 蒲松龄 婚恋观
下载PDF
伦理归顺与伦理反叛——蒲松龄与爱伦·坡鬼怪小说比较
12
作者 邢瑞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6期1-4,共4页
蒲松龄与爱伦·坡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是他们的鬼怪小说都体现出伦理归顺与伦理反叛精神。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受封建文化影响,创作出情感伦理型和死亡恐怖型的鬼怪故事,同时反映了儒家伦理观念。爱伦·坡... 蒲松龄与爱伦·坡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是他们的鬼怪小说都体现出伦理归顺与伦理反叛精神。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受封建文化影响,创作出情感伦理型和死亡恐怖型的鬼怪故事,同时反映了儒家伦理观念。爱伦·坡的作品受清教文化影响,融入超自然与神秘元素,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困境。他们在无意识延续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念的同时,通过批判、颠覆、解构等手法对这些观念进行了有意识的反抗和反思,深刻探讨了社会价值观、性别角色和道德困境等主题,展示了对传统观念的独立思考和现代意识。然而,从现代视角看,蒲松龄作品虽赋予女性爱情主动权,却忽视家庭责任;爱伦·坡揭示人性阴暗,但引发对社会伦理的反思。该文以期进一步加深对两位作家及其作品的理解,促进世界文学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环境 伦理归顺 伦理反叛 蒲松龄 爱伦·坡 鬼怪小说
下载PDF
蒲松龄俚曲中“承前启后”的【玉娥郎】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晓静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15-30,共16页
蒲松龄在古代音乐文化的影响下,将传统音乐曲调【大四景】中的音调移交到他的【玉娥郎】的曲调中,并将这一古朴、典雅、委婉、抒情的乐曲成功地运用于他的《俚曲》作品中,使之成为《俚曲》中最重要的曲牌之一。三百多年来,俚曲【玉娥郎... 蒲松龄在古代音乐文化的影响下,将传统音乐曲调【大四景】中的音调移交到他的【玉娥郎】的曲调中,并将这一古朴、典雅、委婉、抒情的乐曲成功地运用于他的《俚曲》作品中,使之成为《俚曲》中最重要的曲牌之一。三百多年来,俚曲【玉娥郎】的音乐被当地的百姓普遍接受和传唱,并对山东及周边地区的民间音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松龄 继承 《玉娥郎》 《大四景》 俚曲 曲牌 民间音乐 音乐曲调
下载PDF
山东、江苏傩文化区和蒲松龄记述的“巫戏”、“巫风” 被引量:5
14
作者 车锡伦 李智军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22-28,共7页
根据清康熙年间著名作家蒲松龄诗文中有“巫风”、“巫戏”的记述。本文利用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的资料,论证明清及近代山东和江苏傩文化区傩祭、傩戏流行和传播的区域、特点和遗存(如山东微山湖地区的“端鼓腔”,江苏北部的“香火”、... 根据清康熙年间著名作家蒲松龄诗文中有“巫风”、“巫戏”的记述。本文利用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的资料,论证明清及近代山东和江苏傩文化区傩祭、傩戏流行和传播的区域、特点和遗存(如山东微山湖地区的“端鼓腔”,江苏北部的“香火”、“香火戏”,辽宁的“民香”等),并同时探讨戏曲史上迷失了的“齐剧”、“山东姑娘腔”(又称“姑娘戏”、“唱姑娘”等)的踪迹。从而解决蒲松龄诗文中所说的“巫戏”、“巫风”的性质,及其存在的文化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傩文化 蒲松龄 巫戏 山东姑娘腔 齐剧
下载PDF
蒲松龄与《世说新语》及魏晋风度
15
作者 夏荻楸 《蒲松龄研究》 2024年第1期96-107,共12页
蒲松龄的为人处世与诗文风格均受到魏晋风度的影响,特别是受到魏晋名士一往情深、率真自然的精神风貌的影响。蒲松龄像《世说新语》中那些魏晋名士一样,在无情的社会中满怀深情地活着,在伪善的体制下率真自然地活着。情到深处成痴,痴人... 蒲松龄的为人处世与诗文风格均受到魏晋风度的影响,特别是受到魏晋名士一往情深、率真自然的精神风貌的影响。蒲松龄像《世说新语》中那些魏晋名士一样,在无情的社会中满怀深情地活着,在伪善的体制下率真自然地活着。情到深处成痴,痴人多具狂性。蒲松龄是一个痴于真情、痴于科举、痴于著书的痴人,也是一个至情至性至淳的狂生。可以说,“情”“痴”“狂”是蒲松龄的精神内核,也是《聊斋志异》成书的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松龄 《世说新语》 魏晋风度
下载PDF
蒲松龄的关帝信仰书写——以碑刻为中心
16
作者 杨宇 《运城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3-31,共9页
关帝信仰书写在蒲松龄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除《聊斋志异》外,这也存在于蒲氏创作的碑刻铭文中,主要是在《关帝庙碑记》《北沈马庄募修白衣阁、关帝庙疏》《和尚起禅募神供疏》《代葛千总募修关帝庙序》《关帝祠》等五篇碑文中。通过... 关帝信仰书写在蒲松龄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除《聊斋志异》外,这也存在于蒲氏创作的碑刻铭文中,主要是在《关帝庙碑记》《北沈马庄募修白衣阁、关帝庙疏》《和尚起禅募神供疏》《代葛千总募修关帝庙序》《关帝祠》等五篇碑文中。通过梳理蒲氏对关帝信仰的书写,可以发现这些碑刻不但记述了蒲氏对关帝信仰及神灵崇拜的种种思考,而且载录了一些以修庙为主的具体的信仰实践活动。这种书写呈现出五大特点:盛赞关帝,称呼多样;留心差异,因人而论;以人为本,关爱民众;融合佛道,多元共存;混同历史,沟通人神。蒲氏这种关帝信仰书写具有三重意义:对蒲氏本人来说,撰写碑文是其进行信仰实践的一种方式;对清初的关帝信仰来说,蒲氏的碑文以淄川地区为例揭露了其在基层社会的运作机制;对后世读者及研究者来说,这些碑刻是进一步理解蒲松龄及其时代的一把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松龄 关帝信仰 碑刻
下载PDF
蒲松龄寒士际遇中的家国情怀对大学生爱国教育的涵养
17
作者 王怀香 《蒲松龄研究》 2024年第1期150-156,共7页
蒲松龄是中国封建社会寒士的典型代表,始终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在贫困的生活际遇下,蒲松龄心怀天下、利济苍生,其不畏生活艰难,修身齐家、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在当下具有积极意义。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承担着时代所赋予的历... 蒲松龄是中国封建社会寒士的典型代表,始终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在贫困的生活际遇下,蒲松龄心怀天下、利济苍生,其不畏生活艰难,修身齐家、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在当下具有积极意义。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承担着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将蒲松龄寒士际遇中彰显的家国情怀融入大学生爱国教育中,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培养爱国情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松龄 寒士际遇 家国情怀 大学生爱国教育
下载PDF
徐訏小说创作与《聊斋志异》的互文研究
18
作者 韩佳霖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0期1-5,共5页
徐訏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鬼才”作家,他笔下神秘曲折的惊情故事,如《鬼恋》《离魂》等,与中国古典志怪巅峰之作《聊斋志异》有明显的互文性。具体表现在徐訏的小说与《聊斋志异》在空间意象、人物形象和情节模式上都有很强... 徐訏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鬼才”作家,他笔下神秘曲折的惊情故事,如《鬼恋》《离魂》等,与中国古典志怪巅峰之作《聊斋志异》有明显的互文性。具体表现在徐訏的小说与《聊斋志异》在空间意象、人物形象和情节模式上都有很强的相似性。同时因徐訏受过新式教育,受到过西方文学与哲学的影响,相比于《聊斋志异》,徐訏的小说在思想上表现出深刻的哲思意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及男女平等的意识,并在美学风格上呈现“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倾向。新旧交融、中西合璧的写作风格让徐訏小说有了雅俗共赏的特质,这使得他在名家云集的现代文坛开辟出独属于自己的文学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訏 《聊斋志异》 《鬼恋》 唯美主义 新浪漫派 蒲松龄
下载PDF
《聊斋志异·向杲》化虎复仇故事的中印文学渊源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立 铁晓娜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9-66,共8页
《聊斋志异》向杲化虎复仇,是一种复仇主体精神压抑释放的奇特方式。化虎之后的人而虎,虎而人,虎外而人其内,使主人公向杲与"复仇相助者"合二为一,复仇主体具有了隐身和复仇的能力。化虎道具,在以往故事中即有。化异类以复仇... 《聊斋志异》向杲化虎复仇,是一种复仇主体精神压抑释放的奇特方式。化虎之后的人而虎,虎而人,虎外而人其内,使主人公向杲与"复仇相助者"合二为一,复仇主体具有了隐身和复仇的能力。化虎道具,在以往故事中即有。化异类以复仇,来自佛经故事的基本艺术机杼。在"六道轮回"的佛教理念中,前世仇怨可在今世雪报,而报仇的复仇主体可能转世为某种动物。"虎皮",与其他相关道具一并得蒙蒲松龄青目,也可能模仿了佛经叙事。佛教生死观也被吸收融合,幻化故事为之更具有文学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松龄 复仇 变身母题 佛经故事 中印交流
下载PDF
创作之源·女性·“如此父亲”——蒲松龄与莫泊桑比较二、三题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祝亚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128-132,共5页
蒲松龄与莫泊桑作为中西短篇小说之王与巨匠,都是高产作家,然其创作之源不同,蒲松龄靠的是想象的天份,而莫泊桑的生活经历与创作实践的联系则格外密切;他们都非常关注女性,然而他们笔下的女性世界迥然不同,一为"花妖狐魅",一... 蒲松龄与莫泊桑作为中西短篇小说之王与巨匠,都是高产作家,然其创作之源不同,蒲松龄靠的是想象的天份,而莫泊桑的生活经历与创作实践的联系则格外密切;他们都非常关注女性,然而他们笔下的女性世界迥然不同,一为"花妖狐魅",一为人间女子;他们都写了一些有关"如此父亲"及其"孽果"———弃儿、私生子的短篇佳作,他们的命运又如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松龄 莫泊桑 比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