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城市PM_(2.5)和PM_(10)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江苏 段良荣 张天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38-1949,共12页
PM_(2.5)和PM_(10)浓度超标引发的空气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研究PM_(2.5)和PM_(10)浓度对制定有效的污染防控和治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时空分析法,分析2018年季度PM_(2.5)和PM_(10)浓度时空分布,并用GWR探究浓度差异的原因.结... PM_(2.5)和PM_(10)浓度超标引发的空气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研究PM_(2.5)和PM_(10)浓度对制定有效的污染防控和治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时空分析法,分析2018年季度PM_(2.5)和PM_(10)浓度时空分布,并用GWR探究浓度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1)PM_(2.5)和PM_(10)的浓度均呈冬春高、夏秋低的季节性规律;四季污染物浓度在胡焕庸线两侧存在显著差异,该线以东地区高浓度聚集在京津冀地区,该线以西地区高浓度聚集在新疆中南部.(2)PM_(2.5)和PM_(10)浓度的Moran's I在四季均为正,且均在冬季增至最大值;PM_(2.5)和PM_(10)的分布格局基本一致,“高-高”类和“低-低”类集中分布现象明显.(3)各因素对PM_(2.5)和PM_(10)浓度的影响存在较大空间异质性.温度和坡度对PM_(2.5)和PM_(10)浓度的影响均表现为南部地区呈负相关,北部地区呈正相关.降水和风速对大部分地区PM_(2.5)和PM_(10)浓度的影响呈负相关,且夏季负相关的范围均较小.人类活动强度、二产占比和能源消耗总量对地区PM_(2.5)和PM_(10)浓度的影响在大部分地区呈正相关,各季度的正相关高值区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浓度 pm_(10)浓度 时空分布 地理加权回归(GWR)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冬季3种常绿景观林对可吸入颗粒物(PM_(10))的阻滞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宇 张楠 +3 位作者 董蓉 王辉 周力行 王晓立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40-45,共6页
选择冬季苏北地区绿量较高的3种常绿景观林(雪松纯林、香樟纯林、常绿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3种常绿景观林与城市主干道边缘交接处为参照,连续监测其距道路不同宽度处(0、10、20、30、40、50、60 m)的PM_(10)浓度、温度、相对湿度、风速... 选择冬季苏北地区绿量较高的3种常绿景观林(雪松纯林、香樟纯林、常绿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3种常绿景观林与城市主干道边缘交接处为参照,连续监测其距道路不同宽度处(0、10、20、30、40、50、60 m)的PM_(10)浓度、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光照强度,对比分析3种常绿景观林对PM_(10)的消减作用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常绿景观林内PM_(10)浓度的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单峰型特征,在上午11:00左右达到峰值;雪松纯林、香樟纯林、混交林消减率最高的时间点分别出现在9:00、11:00、9:00,最低的时间点分别为19:00、17:00、17:00;对PM_(10)的消减率按大小排序为香樟纯林(5.17%)>雪松纯林(4.87%)>混交林(2.09%),随常绿景观林水平宽度距离的增加,雪松纯林的消减率一直上升,香樟纯林仅在30~40 m宽度处的消减率略有下降,混交林在20~30 m宽度处消减作用最佳;3种常绿景观林对PM_(10)的消减率与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风速和光照相关性不明显。常绿针叶林的雪松纯林可作为强滞尘能力景观林选用,结构紧密的混交林可作为道路边缘绿化带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景观林 pm_(10)浓度 阻滞作用
下载PDF
福州市城区PM_(10)浓度空间插值方法对比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周淑玲 《海峡科学》 2021年第1期29-33,60,共6页
基于福州市城区空气自动监测站点的PM_(10)浓度数据,通过对其分布特征进行探究,采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径向基函数法和普通克里金插值法等进行空间插值,利用交叉验证对插值结果进行误差分析。结果显示,普通克里金法的空间插值效果最为理... 基于福州市城区空气自动监测站点的PM_(10)浓度数据,通过对其分布特征进行探究,采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径向基函数法和普通克里金插值法等进行空间插值,利用交叉验证对插值结果进行误差分析。结果显示,普通克里金法的空间插值效果最为理想,其次是径向基函数法,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则最差。PM_(10)的季节性分布特征对空间插值结果有显著影响,三种方法夏季插值结果均明显优于其他季节,夏季径向基函数法插值结果只略逊于普通克里金法,此时可选择径向基函数法插值。三种插值方法的PM_(10)浓度空间分布趋势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10)浓度 空间插值 方法对比
下载PDF
严寒地区老旧小区宅旁绿地植物对PM_(10)浓度的影响
4
作者 齐伟民 房宏琦 赵彦博 《江西科学》 2022年第4期748-752,共5页
老旧小区宅旁绿地对空气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为探讨寒地城市老旧小区宅旁绿地不同植物配置结构对PM_(10)浓度的影响,以长春市为例,在2020年夏季和冬季对围合式、行列式和混合式楼房布局的老旧小区宅旁绿地内PM_(10)质量浓度及气象... 老旧小区宅旁绿地对空气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为探讨寒地城市老旧小区宅旁绿地不同植物配置结构对PM_(10)浓度的影响,以长春市为例,在2020年夏季和冬季对围合式、行列式和混合式楼房布局的老旧小区宅旁绿地内PM_(10)质量浓度及气象因子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不同楼房布局监测地之间的PM_(10)质量浓度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基本一致,在日变化中一般呈早晚高中间低;2)冬夏两季不同郁闭度植物配置结构之间PM_(10)质量浓度存在显著差异性,其中郁闭度低的监测地与其他郁闭度高的差异性最显著,PM_(10)质量浓度均为乔灌草结构影响最大,乔灌结构和灌草结构为其次,且多表现为乔灌样地大于灌草和乔灌样地,乔草结构影响最小;3)研究区域PM_(10)质量浓度与温度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风速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寒地区 老旧小区 宅旁绿地 植物景观 pm_(10)浓度
下载PDF
严寒地区老旧小区围合式结构布局对PM_(10)浓度的影响
5
作者 齐伟民 房宏琦 赵彦博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2年第10期62-65,71,共5页
围合式楼房布局结构是老旧小区常见布局之一,通过对老旧小区进行实地监测分析,探究其PM_(10)浓度分布,对于老旧小区更新变迁和提供对居住环境的优化策略、提升人居环境空间质量改造设计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探讨寒地城市老旧小区... 围合式楼房布局结构是老旧小区常见布局之一,通过对老旧小区进行实地监测分析,探究其PM_(10)浓度分布,对于老旧小区更新变迁和提供对居住环境的优化策略、提升人居环境空间质量改造设计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探讨寒地城市老旧小区围合式结构布局对PM_(10)浓度的影响,以长春市为例,在夏季和冬季对围合式楼房布局的老旧小区内PM_(10)质量浓度及气象因子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围合式楼房布局监测地之间的PM_(10)质量浓度日变化基本一致,在日变化中一般呈早晚高中间低;冬夏两季不同方位布局监测地之间PM_(10)质量浓度存在显著差异性,全年1—2月的浓度最大,随着气温的升高和植物的长势,浓度不断降低,6月与7月增长相对平稳;在季节水平上各监测地PM_(10)浓度差异较为明显,且各监测地PM_(10)浓度冬季明显高于夏季;研究区域PM_(10)质量浓度与温度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风速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合式楼房布局 pm_(10)浓度 严寒地区 老旧小区
下载PDF
太原市城区大气PM_(2.5)和PM_(10)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6
作者 武晓红 宋丽红 +4 位作者 李秋玲 陶莉 张先平 李晓迪 耿红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56-762,共7页
研究太原市城区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时空变化规律,可以为实施更有效的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手段提供科学依据。以太原市9个国家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的数据为基础,运用统计分析和Kriging插值法,对太原市城区2019年大气颗粒物的时空分布进行了... 研究太原市城区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时空变化规律,可以为实施更有效的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手段提供科学依据。以太原市9个国家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的数据为基础,运用统计分析和Kriging插值法,对太原市城区2019年大气颗粒物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太原市城区PM_(2.5)和PM_(10)年均质量浓度分别为56μg·m^(−3)和107μg·m^(−3),是国家二级标准限值的1.60、1.53倍,以PM_(2.5)和PM_(10)为首要污染物占总超标天数的44.03%和12.58%;PM_(2.5)/PM_(10)年均值为0.52,PM_(2.5)对PM_(10)贡献较大;PM_(2.5)季平均质量浓度为冬季(87μg·m^(−3))>秋季(50μg·m^(−3))>春季(49μg·m^(−3))>夏季(34μg·m^(−3)),PM_(10)为冬季(123μg·m^(−3))>春季(120μg·m^(−3))>秋季(98μg·m^(−3))>夏季(64μg·m^(−3));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月变化呈U型,二者平均质量浓度1月最高,8月最低;PM_(2.5)和PM_(10)24 h质量浓度变化呈“单峰单谷”型,峰值在10:00,谷值在17:00;取暖期PM_(2.5)与CO、SO_(2)和NO_(2)相关性高于其他时段;太原市城区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空间分布总体上呈北低南高之势,PM_(2.5)春夏秋季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太原市城区生产、生活、交通干道分布格局比较吻合。以上结果提示秋冬季是太原市城区颗粒物治理的关键时期,位于南部的小店和晋源区为重点防控治理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质量浓度 pm_(10)质量浓度 时空分布 太原市城区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青海共和盆地PM_(10)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7
作者 乜虹 保广裕 +2 位作者 戴升 张晓云 王凯 《干旱气象》 2023年第2期301-308,共8页
青藏高原作为生态脆弱区,大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是生态安全的一项重要指标,研究其时间变化和影响因子的对该地区的环境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5—2020年海南州共和县气象局地面气象资料及海南州生态环境局监测点PM_(10)质量浓... 青藏高原作为生态脆弱区,大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是生态安全的一项重要指标,研究其时间变化和影响因子的对该地区的环境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5—2020年海南州共和县气象局地面气象资料及海南州生态环境局监测点PM_(10)质量浓度资料,分析共和盆地PM_(10)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共和盆地年、春季、冬季PM_(10)平均质量浓度下降趋势显著,夏季与秋季下降趋势不显著,平均月际分布呈双峰型。春季受偏东南风和偏西北风主导风向上的污染物水平输送的共同影响,PM_(10)质量浓度居高不下,冬季受西风影响,PM_(10)质量浓度次之,夏秋季盆地盛行东南风,污染物水平输送减弱,PM_(10)质量浓度较低;月平均PM_(10)质量浓度与月平均风速呈显著正相关,尤其春季更明显。冷空气活动是共和盆地PM_(10)重污染过程的主要原因。共和盆地重污染过程气团路径主要有西南路径和西方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10)质量浓度 变化特征 影响因子 共和盆地
下载PDF
西安南二环5月PM_(10)质量浓度时空变化规律
8
作者 王兴敏 赵景波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8-24,共7页
利用电脑微激光粉尘仪对西安市南二环2013年春季5月70 m高度范围内的可吸入颗粒物(PM_(10))质量浓度进行了4个昼夜的监测。观测发现,西安南二环PM_(10)质量浓度昼夜变化可分为5个阶段:第1阶段在8:00—10:00,PM_(10)平均质量浓度范围0.05... 利用电脑微激光粉尘仪对西安市南二环2013年春季5月70 m高度范围内的可吸入颗粒物(PM_(10))质量浓度进行了4个昼夜的监测。观测发现,西安南二环PM_(10)质量浓度昼夜变化可分为5个阶段:第1阶段在8:00—10:00,PM_(10)平均质量浓度范围0.056 mg/m^3;第2阶段在12:00—14:00,PM_(10)平均质量浓度为0.075 mg/m^3;第3阶段在16:00—18:00,PM_(10)平均质量浓度为0.058 mg/m^3;第4阶段在20:00—22:00,PM_(10)平均质量浓度为0.070 mg/m^3;第5阶段在0:00—6:00,PM_(10)平均质量浓度为0.038 mg/m^3。高分辨率地垂向观测结果表明,西安5月PM_(10)质量浓度垂向变化可分为3种类型:第1种类型,随着高度的增加PM_(10)质量浓度增加幅度居中,平均递增率为0.048μg/m;第2种类型,随着高度的增加PM_(10)质量浓度幅度增加最大,递增率为0.065μg/m,且波动变化明显;第3种类型,随着高度的增加PM_(10)质量浓度增加幅度最小,递增率为0.013μg/m。西安南二环5月PM_(10)质量浓度在1 m高度处最低,平均为0.048 mg/m^3;4~46 m高度范围内质量浓度较低,平均为0.051 mg/m^3;在49~67m高度范围内质量浓度较高,平均为0.052 mg/m^3;在70m处最高,平均为0.056 mg/m^3。观测期间PM_(10)质量浓度与4 m处的温度之间为显著正相关(y=240.73x+12.305),与4、7、10 m高度处的湿度为显著负相关(y=-606.42x+82.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10)质量浓度 阶段变化 垂向变化 西安南二环
原文传递
2010—2012年我国西北地区沙尘个例气溶胶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于杰 车慧正 +3 位作者 陈权亮 朱君 桂柯 郑宇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6年第2期33-40,共8页
利用2010—2012年间中国西北地区敦煌、民勤和塔中3个站点的CE-318太阳光度计观测资料,反演获得了气溶胶440 nm波段的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及440—870 nm波长指数(Alpha),同时结合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 利用2010—2012年间中国西北地区敦煌、民勤和塔中3个站点的CE-318太阳光度计观测资料,反演获得了气溶胶440 nm波段的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及440—870 nm波长指数(Alpha),同时结合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卫星L1B产品及环境颗粒物监测仪Tapered Element Oscillating Microbalance(TEOM)观测的PM10数据,挑选出2010—2012年间沙尘天气特征明显的6个日期,并对这6天的气溶胶光学特性、PM10浓度变化特征及沙尘气溶胶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ODIS卫星图有明显沙尘天气过境时,当天的AOD值较高,Alpha值则较低,且AOD和Alpha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这表明在这3个站点沙尘气溶胶占主导,PM10浓度变化与AOD变化趋势有较好的正相关性。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HYSPLIT)后向轨迹分析表明,气团大多起源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或干旱、半干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光学厚度(AOD) 波长指数(Alpha) pm_10质量浓度数据 沙尘气溶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