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肢加压与握拳运动方案对PICC置管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雪娇 皮红英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8年第27期3259-3262,共4页
目的 比较上肢加压与握拳对PICC 置管患者上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预防PICC 相关性血栓新策略寻求理论支持。方法 2018 年1—2 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71 例 PICC 置管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在患者平静状态、PI... 目的 比较上肢加压与握拳对PICC 置管患者上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预防PICC 相关性血栓新策略寻求理论支持。方法 2018 年1—2 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71 例 PICC 置管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在患者平静状态、PICC 置管侧上肢加压20、40、60 mmHg 及握拳时,测量患者腋窝处PICC 置管静脉血流峰速度。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分析加压后和握拳后血流峰速度的变化。结果 患者平静状态下静脉血流峰速度中位数为7.61 cm/s,握拳后静脉血流峰速度中位数为20.38 cm/s,加压至20 mmHg 静脉血流峰速度中位数为18.48 cm/s,加压至40 mmHg 静脉血流峰速度中位数为23.37 cm/s,加压至60 mmHg 静脉血流峰速度中位数为25.54 cm/s,不同状态下血流峰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8.97,P < 0.01),其中,握拳及20、40、60 mmHg 加压后的血流峰速度均高于平静状态,20 mmHg 压力状态下血流峰速度低于40、60 mmHg 压力状态下血流峰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握拳后血流峰速度与20、40、60 mmHg 加压后血流峰速度呈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 0.66、0.72、0.71;P < 0.01)。血流动力学波形图中,患者握拳后引起的血流速度变化曲线较平缓,而上肢40 mmHg加压引起的血流速度变化曲线较陡峭。结论 上肢加压可有效增加上肢静脉血流速度,达到握拳引起的上肢血流速度水平,若使用上肢加压替代握拳预防PICC 相关性血栓,40 mmHg 可能为较适宜的加压压力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 picc 相关性血栓 上肢加压 握拳 血流峰速度
原文传递
恶性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策略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曲靓靓 李忠秋 +1 位作者 杨薇 朱丽娟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2期98-100,共3页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及相应护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228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根据其相关危险因素,将2019...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及相应护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228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根据其相关危险因素,将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我院行PICC置管,符合纳入标准的124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各6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4 d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回顾分析于我院行PICC的恶性肿瘤患者228例,其中发生血栓患者31例(13.4%)。对单因素有意义的变量进行赋值,代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年龄≥60岁、BMI≥25、肿瘤分期Ⅲ~Ⅳ期、既往血栓病史、伴有基础疾病、置管前D-二聚体>0.5 mg/L为恶性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独立危险因素(P<0.05);常规护理组发生静脉血栓患者10例(16.13%),护理干预组发生静脉血栓4例(6.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与患者年龄、BMI、肿瘤分期、血栓病史、基础疾病情况、置管前D-二聚体含量密切相关,通过临床护理干预可降低恶性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相关血栓 恶性肿瘤 护理干预
下载PDF
不同锻炼方式预防老年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吕梦颖 卢大松 +2 位作者 李香梅 冯勇军 周燕苓 《现代医学》 2021年第1期64-68,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锻炼方式对老年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PICCrelated VT)的预防效果。方法:将2017年10月至2019年11月在本院行PICC的153例老年肿瘤患者分为握拳锻炼组(50例)、握球锻炼组(52例)和手臂锻炼组(5... 目的:探讨不同锻炼方式对老年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PICCrelated VT)的预防效果。方法:将2017年10月至2019年11月在本院行PICC的153例老年肿瘤患者分为握拳锻炼组(50例)、握球锻炼组(52例)和手臂锻炼组(51例)。于置管前和置管后1、2、4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腋静脉最大血流速度(Vmax)、单位时间平均血流速度(TMFV),并比较3组患者PICC-related VT发生情况。结果:置管后随着锻炼时间的延长,3组患者腋静脉Vmax和TMFV均呈逐渐上升趋势,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手臂锻炼组腋静脉Vmax上升幅度大于握拳和握球锻炼组(P <0.05)。握拳锻炼组、握球锻炼组、手臂锻炼组置管4周内PICC-related VT发生率分别为28.0%、23.1%、7.8%,手臂锻炼组PICC-related VT发生率和血栓严重程度均低于另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握拳和握球锻炼组各时间点血液流速及PICC-related VT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手臂锻炼改善老年肿瘤患者PICC置管静脉血Vmax和预防PICC-related VT形成的效果优于握拳及握球锻炼,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相关性血栓 肿瘤 老年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