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溶藻菌R1的溶藻特性 被引量:4
1
作者 董小娜 陈泽慧 +2 位作者 毛林强 王明新 张文艺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7-123,共7页
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受试对象,考察了从太湖土著激荡鱼内脏中筛选的溶藻菌R1菌(Lysinibacillus macroides)的溶藻特性,通过chl-a测定、三维荧光技术,采用高温处置、酸碱处置、透析处置手段,HPLC分离技术,考察了溶藻... 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受试对象,考察了从太湖土著激荡鱼内脏中筛选的溶藻菌R1菌(Lysinibacillus macroides)的溶藻特性,通过chl-a测定、三维荧光技术,采用高温处置、酸碱处置、透析处置手段,HPLC分离技术,考察了溶藻效果、溶藻产物、溶藻机制及溶藻活性物质。结果表明:菌株R1具有较强的溶藻特性,10d内chl-a含量从205.11mg/L降至35.61mg/L,溶藻率达82.64%;采用荧光强度表征溶藻率,10d溶藻率达89.80%,与chl-a表征的溶藻率82.64%相近;R1溶藻活性物质是细菌分泌的胞外耐高温类物质,为小分子物质(Mr<500da),具有耐酸性碱性;荧光图谱EMMs结合平行因子PARAFAC模型谱分析显示溶藻过程中色氨酸增加,腐殖酸大量减少;主要溶藻产物为长波类类色氨酸类物质,主要为细胞的胞内物质;推测溶藻活性物质疏水性氨基酸(hydrophbic acid);通过HPLC分离技术,从R1粗提液中分离出1馏分溶藻活性物质,成分还需要进一步的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细菌 铜绿微囊藻 荧光图谱 平行因子模型 溶藻机制
下载PDF
现代分析化学中的三线性成分模型 被引量:1
2
作者 吴海龙 俞汝勤 《化工技术与开发》 CAS 2000年第S1期17-19,共3页
本文针对现代分析化学实际 ,有选择性地介绍了三相三道三线性成分模型 ,扼要地列举了其主要的三线性分解算法 ,讨论了立体阵的秩估计、三线性分解的唯一性等。
关键词 三线性成分分析 三道 三相 平行因子 parafac 立体阵秩 三线性分解唯一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