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孕妇尿液碱性磷酸酶及其胎盘型同工酶在妊娠中的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桂勇 陈宏础 李如飞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9期836-837,共2页
目的 观察孕尿碱性磷酸酶 (ALP)及其胎盘型同工酶 (PALP)随孕周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金氏法及EDTA抑制法监测孕妇尿液ALP及PALP变化。结果  6 5例正常晚孕妇女尿液ALP、耐热ALP及ALP/Cr分别为 4 .10、0 .6 4和 6 .38,显著高于 6 0... 目的 观察孕尿碱性磷酸酶 (ALP)及其胎盘型同工酶 (PALP)随孕周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金氏法及EDTA抑制法监测孕妇尿液ALP及PALP变化。结果  6 5例正常晚孕妇女尿液ALP、耐热ALP及ALP/Cr分别为 4 .10、0 .6 4和 6 .38,显著高于 6 0例非孕妇尿液 (分别为 0 .39、0 .0 0及 0 .4 6 ,P <0 .0 1) ;ALP、PALP、耐热ALP活力及其与肌酐比值与孕周为指数函数时相关性良好 ;当进入妊娠中期 (15周 )后 ,酶活性开始平稳上升 ,进入晚期 (30周后 ) ,酶活力突跃上升至 4 0周达高峰 ,4 1周急剧下降 ,产后恢复正常酶活性水平 ,这些变化主要由PALP的升降导致。结论 孕妇尿液中存在一种新的非孕尿液没有的胎盘型ALP ,它们随孕周的变化规律与血及羊水中ALP、PALP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尿液 碱性磷酸酶 胎盘型同工酶 妊娠
下载PDF
人类胎盘碱性磷酸酶在胍和脲变性时的活力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耿芳宋 王秀丽 张金玉 《青岛医学院学报》 1996年第3期197-199,共3页
①目的探讨人类胎盘碱性磷酸酶(PALP)在胍和脲变性时的活力变化,为研究PALP的分子进化及其作用机制、构象与活力的关系奠定基础。②方法在不同浓度的盐酸胍或脲的存在下,按标准方法测定PALP在变性终态和变性过程中的活... ①目的探讨人类胎盘碱性磷酸酶(PALP)在胍和脲变性时的活力变化,为研究PALP的分子进化及其作用机制、构象与活力的关系奠定基础。②方法在不同浓度的盐酸胍或脲的存在下,按标准方法测定PALP在变性终态和变性过程中的活力变化。③结果PALP在胍变性过程中,盐酸胍浓度在2.0mol/L之内其活力增加,大于2.0mol/L时活力降低,5.0mol/L以上活力丧失;PALP在胍变性终态时,不同浓度的盐酸胍均抑制其活力。PALP在脲变性过程中或变性终态时其活力均降低。④结论提示PALP与其他不同来源的碱性磷酸酶起源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磷酸酶 变性剂 酶激活 palp
下载PDF
Two new species of Protura(Arthropoda:Hexapoda)from Zhejiang,East China
3
作者 Yun BU Yan GAO Yunxia LUAN 《Entomotaxonomia》 CSCD 2020年第3期163-177,共15页
Two new species of Protura are described:Baculentulus wenyingae sp.nov.and Pseudanisentomon lishuiensis sp.nov.Baculentulus wenyingae sp.nov.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ombined characters of the presence of foretarsal se... Two new species of Protura are described:Baculentulus wenyingae sp.nov.and Pseudanisentomon lishuiensis sp.nov.Baculentulus wenyingae sp.nov.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ombined characters of the presence of foretarsal sensillum b',differentiated sensilla on the maxillary palp,leaf-shaped sensillum on the labial palp,absence of P1a seta on tergites I–VI,eight anterior setae on tergite VI and 4/18 chaetotaxy on tergite VII.An updated key to the 13 Baculentulus species from China is also provided.Pseudanisentomon lishuiensis sp.nov.is characterized by the absence of foretarsal sensillum b'-2,b longer than c,the empodial appendage of II and III leg very short,the tergite I with 12 posterior setae,tergites V–VII lack seta A3,and sternites VIII–X with 2/7-4-4 chaetotaxy respectively.It was compared with the affiliated species P.guangxiensis(Yin&Zhang,1982)in detail.In addition,a checklist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39 Protura species from Zhejiang Province are provided,and the Protura fauna in Zhejiang is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urans SENSILLUM CHAETOTAXY maxillary palp key taxonomy
下载PDF
云斑天牛头部附器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21
4
作者 诸葛飘飘 罗森林 +1 位作者 王满囷 张国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6-121,I0004,F0003,共8页
利用扫描电镜观测云斑天牛成虫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感器类型、形态及分布特征,并分析比较雌雄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云斑天牛触角上共存在5类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凹槽钉形感器、乳突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分5种... 利用扫描电镜观测云斑天牛成虫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感器类型、形态及分布特征,并分析比较雌雄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云斑天牛触角上共存在5类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凹槽钉形感器、乳突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分5种亚型,刺形感器分2种亚型。云斑天牛雌、雄成虫触角存在性二型现象:1)虽然雄虫体型明显小于雌虫,但雄虫触角却显著长于雌虫触角;2)乳突形感器只在雌虫触角上发现,且雌虫触角上的粗长锥形感器(BⅠ)、粗短锥形感器(BⅡ)和长刺形感器(ChⅡ)在数量上多于雄虫,但发锥形感器(BⅢ)少于雄虫;3)雌虫触角上的刺形感器(包括ChⅠ和ChⅡ)的长度显著长于雄虫。其他感器的形态及数量在两性触角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下颚须和下唇须上都发现了毛形感器、长刺形感器、末梢锥形感器(包括TBⅠ和TBⅡ2个亚型)、钟形感器和隙缝感器5类。下颚须和下唇须的长度在两性之间无明显差异,但下颚须的末梢锥形感器数量多于下唇须,隙缝感器少于下唇须;雌虫的末梢锥形感器数量多于雄虫,钟形感器少于雄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斑天牛 触角 下颚须 下唇须 感器
下载PDF
桑天牛头部附器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13
5
作者 诸葛飘飘 葛红梅 +3 位作者 王满囷 吴胜兵 罗森林 张国安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8-243,共6页
利用扫描电镜观测桑天牛Apriona germari(Hope)成虫的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上感器的分布及超微结构。结果表明,雌、雄桑天牛触角上共存在6种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芽形感器、鳞形感器和棒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分5种亚型... 利用扫描电镜观测桑天牛Apriona germari(Hope)成虫的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上感器的分布及超微结构。结果表明,雌、雄桑天牛触角上共存在6种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芽形感器、鳞形感器和棒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分5种亚型,刺形感器分2种亚型,且部分感器在雌雄成虫触角上的分布模式及数量存在差异,如棒形感器及角锥形感器丛模式仅在雄虫触角上发现,而雌虫触角上的细锥形感器和耳锥形感器多于雄虫,芽形感器少于雄虫;下颚须和下唇须存在5种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末梢锥形感器、钟形感器和隙缝感器,各种感器在雌、雄天牛下颚须和下唇须上的分布和数量无明显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天牛 触角 下颚须 下唇须 感器
下载PDF
化学法综合治理草浆造纸黑液的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周志良 杨镜泉 赵湘骥 《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48-51,共4页
本文采用凝聚-离心分离法对黑液进行预除硅,酸析沉淀法回收黑液中的木质素,并重点研究了混凝法和催化氧化法除去经提取木质素后的黑液中COD的最佳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预先除硅-酸析沉淀-混凝-催化氧化联合流程可有效地处理黑液,处理... 本文采用凝聚-离心分离法对黑液进行预除硅,酸析沉淀法回收黑液中的木质素,并重点研究了混凝法和催化氧化法除去经提取木质素后的黑液中COD的最佳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预先除硅-酸析沉淀-混凝-催化氧化联合流程可有效地处理黑液,处理水COD小于300mg/L,同时回收了木质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浆黑液 除硅 酸析 混凝 催化氧化
下载PDF
锈翅蚁蛉头部附器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5
7
作者 王颖娟 李子忠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36-1642,共7页
利用扫描电镜对锈翅蚁蛉Myrmeleon ferrugineipennis Bao&Wang雌雄成虫头部触角及口器感器的形态进行观察,描述了感器的种类、数量和分布,以期解析其取食机制。结果表明:锈翅蚁蛉触角上存在10种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 利用扫描电镜对锈翅蚁蛉Myrmeleon ferrugineipennis Bao&Wang雌雄成虫头部触角及口器感器的形态进行观察,描述了感器的种类、数量和分布,以期解析其取食机制。结果表明:锈翅蚁蛉触角上存在10种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腔形感器、钟状感器、鳃形感器、耳形感器、盘形感器、舌形感器和Bhm氏鬃毛,其中毛形感器有3种亚型,数量最多;耳形感器、腔形感器和钟状感器仅在雌成虫触角上发现,而舌形感器和鳃形感器仅在雄成虫触角上发现;在锈翅蚁蛉触角鞭节近末端扁平匙状处各有1枚盘形感器,其形状和位置在雌雄虫上有差异。鳃形感器和盘形感器在已有的昆虫感器研究中未见报道,是新发现的昆虫触角感器。下颚须、下唇须上均发现锥形感器,下唇须上的数量多于下颚须;此外,下颚须上还存在钟状感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锈翅蚁蛉 触角 下唇须 下颚须 感器
原文传递
栉孔扇贝和太平洋牡蛎的唇瓣结构 被引量:6
8
作者 绳秀珍 王德秀 +2 位作者 任素莲 范瑞青 高澜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5-17,共3页
运用石蜡切片和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栉孔扇贝和太平洋牡蛎的唇瓣结构。结果表明 ,2种贝的唇瓣结构都是中间一层结缔组织 ,两侧被覆纤毛柱状上皮 ,结缔组织中富含血腔隙。栉孔扇贝唇瓣的粘膜上皮由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 ;而太平洋牡蛎... 运用石蜡切片和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栉孔扇贝和太平洋牡蛎的唇瓣结构。结果表明 ,2种贝的唇瓣结构都是中间一层结缔组织 ,两侧被覆纤毛柱状上皮 ,结缔组织中富含血腔隙。栉孔扇贝唇瓣的粘膜上皮由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 ;而太平洋牡蛎由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和嗜酸性粒分泌细胞组成。扫描电镜下 ,2种贝唇瓣的褶皱面呈现沟和嵴 ,纤毛浓密 ;光滑面纤毛较少。太平洋牡蛎唇瓣褶皱面的游离边缘部分和光滑面有大量的球状突起 ,这是杯状细胞所在处。纤毛和粘液在食物分拣和运输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孔扇贝 太平洋牡蛎 唇瓣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基于美洲蜚蠊下颚须的整合受体生物传感器测定抗坏血酸 被引量:6
9
作者 洪丽 尹屹梅 +2 位作者 郑赛晶 段亚楠 林祥钦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727-1731,共5页
报道了以美洲蜚蠊的下颚须作为分子识别和转换元件研制的一种新型生物组织传感器 ,发现该传感器对抗坏血酸 (AA)有选择性的响应 ,响应脉冲的发放频率与AA的浓度对数成正比 ,在 5× 10 -5至 5× 10 -2 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 报道了以美洲蜚蠊的下颚须作为分子识别和转换元件研制的一种新型生物组织传感器 ,发现该传感器对抗坏血酸 (AA)有选择性的响应 ,响应脉冲的发放频率与AA的浓度对数成正比 ,在 5× 10 -5至 5× 10 -2 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检测下限低于 10 -6mol/LAA .该传感器响应快 ,并具有较好的重现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定 抗坏血酸 生物传感器 化学受体 美洲蜚蠊 下颚须 生物传感材料
下载PDF
粘虫下唇须陷窝器及其感器的形态、类型与分布 被引量:3
10
作者 董钧锋 刘辉 +3 位作者 汤清波 刘杨 赵新成 王桂荣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81-687,共7页
【目的】明确我国重要农业害虫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下唇须和陷窝器形态结构以及陷窝器内部感器的形态、类型与分布。【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粘虫成虫下唇须及陷窝器形态结构,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陷窝器内部的感器。【... 【目的】明确我国重要农业害虫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下唇须和陷窝器形态结构以及陷窝器内部感器的形态、类型与分布。【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粘虫成虫下唇须及陷窝器形态结构,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陷窝器内部的感器。【结果】结果表明,粘虫成虫下唇须似管状,具3节,各节形态和长度不同,其中第2节最长。粘虫下唇须长度雌雄异形,雌性的下唇须长度为2 463.50±143.65μm,显著短于雄性的(2 566.11±70.28μm)(t=2.722,df=34,P=0.012)。陷窝器凹坑深约280μm,开口处直径约50μm,内部直径约32μm,雌雄间无显著差异。陷窝器内部的感器主要包括毛形感器和棒状感器2种类型。毛形感器位于陷窝器凹坑的上半部分,而棒状感器分布在陷窝器凹坑的下半部分。雌性毛形感器长为18.20±0.84μm,显著短于雄性的21.24±0.34μm(t=3.335,df=30,P=0.003)。而雌性的棒状感器长为14.69±0.48μm,显著长于雄性的12.31±0.49μm(t=3.452,df=21,P=0.002)。【结论】粘虫下唇须陷窝器感器分属2大类型,分布于陷窝器内不同的区域,其长度具有性别差异性。本文报道的这些形态学观察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粘虫下唇须陷窝器感器生理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虫 下唇须 陷窝器 感器 二氧化碳感器 雌雄异形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唇瓣的表面结构 被引量:4
11
作者 范瑞青 姜明 +1 位作者 高澜 汝少国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71-674,共4页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菲律宾蛤仔唇瓣的表面结构。结果表明 :菲律宾蛤仔唇瓣分为光滑面和褶皱面。光滑面细胞排列紧密 ,细胞表面有大量的微绒毛 ,纤毛较少 ,呈簇状分布 ;褶皱面具沟和嵴 ,嵴上被覆浓密的纤毛。光滑面和褶皱面的纤...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菲律宾蛤仔唇瓣的表面结构。结果表明 :菲律宾蛤仔唇瓣分为光滑面和褶皱面。光滑面细胞排列紧密 ,细胞表面有大量的微绒毛 ,纤毛较少 ,呈簇状分布 ;褶皱面具沟和嵴 ,嵴上被覆浓密的纤毛。光滑面和褶皱面的纤毛在末端膨大呈勺状 ,两面都有大量黏液细胞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唇瓣 结构 纤毛 微绒毛 扫描电子显微镜 水产养殖
下载PDF
二疣犀甲成虫头部感受器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车江萍 阎伟 +4 位作者 吕朝军 李朝绪 龚殿 马子龙 覃伟权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11年第10期1921-1925,共5页
利用扫描电镜对二疣犀甲[Oryctes rhinoceros(Linnaeus)]雌雄成虫的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上嗅感器超微结构特征及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二疣犀甲(O.rhinoceros)成虫头部存在5种感受器。触角上有3种,以板型感器为主,分布在触角鳃片表... 利用扫描电镜对二疣犀甲[Oryctes rhinoceros(Linnaeus)]雌雄成虫的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上嗅感器超微结构特征及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二疣犀甲(O.rhinoceros)成虫头部存在5种感受器。触角上有3种,以板型感器为主,分布在触角鳃片表皮内陷形成的凹腔里,此外还有毛型感器、腔锥形感器。雌雄成虫触角上感器的分布模式及数量没有明显的区别;下颚须和下唇须存在4种感器,即腔锥形感器、毛型感器、末梢锥形感器、钟型感器,其中末梢锥形感器在下颚须上分布存在性二型现象,其余3种感器在雌、雄二疣犀甲下颚须和下唇须上的分布和数量无明显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疣犀甲 触角 下颚须 下唇须 扫描电镜 感受器
下载PDF
贻贝(Mytilus edulis Linnaeus)唇瓣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4
13
作者 范瑞青 姜明 +1 位作者 任素连 高澜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2002年第4期52-55,共4页
本文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贻贝唇瓣的形态结。结果表明,贻贝唇瓣外部形态呈羽毛状,分为光滑面和皱褶面;褶皱面表面被覆浓密纤毛,分有沟嵴和无沟嵴两部分,界限明显。光滑面纤毛较少,呈簇状,分布不均。在褶皱面中央分界处和光滑... 本文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贻贝唇瓣的形态结。结果表明,贻贝唇瓣外部形态呈羽毛状,分为光滑面和皱褶面;褶皱面表面被覆浓密纤毛,分有沟嵴和无沟嵴两部分,界限明显。光滑面纤毛较少,呈簇状,分布不均。在褶皱面中央分界处和光滑面的一侧,有大量球状突起,为杯状细胞所在。纤毛和粘液在食物分拣和运输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电镜 贻贝 唇瓣 形态结构 养殖 纤毛 光滑面 皱褶面
下载PDF
光肩星天牛成虫头部附器超微结构的研究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陆群 张玉凤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2年第1期16-19,共4页
通过对光肩星天牛成虫触角和下颚须微观结构的观察及相关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触角是接收寄主挥发物质、外界信息和接收雌虫发出性信息信号的感受器官 。
关键词 成虫 头部附器 超微结构 研究分析 光肩星天牛 触角 下颚须 树种 虫害
下载PDF
不同虫龄桉蝙蛾幼虫下颚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15
作者 苏小燕 陈晓 +5 位作者 邱峙嵩 许原 杨振德 钟铭隆 梁晨 胡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4-82,共9页
【目的】观察不同虫龄桉蝙蛾幼虫下颚感器的形态特征、分布、发育过程及数量,明确其幼虫下颚所具有的感器类型及其分布特点,为进一步研究桉蝙蛾幼虫口器上感器的生理功能与其取食行为的适应性奠定基础。【方法】以桉蝙蛾5龄、9龄和12龄... 【目的】观察不同虫龄桉蝙蛾幼虫下颚感器的形态特征、分布、发育过程及数量,明确其幼虫下颚所具有的感器类型及其分布特点,为进一步研究桉蝙蛾幼虫口器上感器的生理功能与其取食行为的适应性奠定基础。【方法】以桉蝙蛾5龄、9龄和12龄幼虫为试验材料,将其头部切下,清洗、脱水、干燥制备成样品,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虫龄桉蝙蛾幼虫下颚感器,并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桉蝙蛾幼虫下颚由轴节、茎节、外颚叶和下颚须组成。轴节和茎节分别具有2对和1对刺形感器;外颚叶具有2对锥形感器、2对栓锥形感器和5对刺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和刺形感器均分为2个亚型;下颚须具有1对指形感器、1对柱形感器和3对锥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分为2个亚型。位于茎节和轴节的刺形感器(C)、外颚叶的锥形感器Ⅱ亚型(BⅡ)和下颚须的锥形感器Ⅰ亚型(BⅠ)的长度和宽度均随虫龄的增长呈显著性上升趋势,其余感器的长度和宽度差异不显著。【结论】在桉蝙蛾幼虫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类型感器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基本不变,但长度会随虫龄的增长而增加,宽度也会有小范围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蝙蛾 感器 外颚叶 下颚须 扫描电镜
下载PDF
小菜蛾成虫下唇须感器的超微结构及其神经元中枢投射
16
作者 闫喜中 王志宇 +6 位作者 段雨 冯雪梦 邓彩萍 武爱华 付淑慧 孙学俊 郝赤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5-214,共10页
【目的】明确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成虫下唇须感器的形态结构及感器神经元的投射。【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下唇须结构和感器类型,利用神经回填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下唇须感器神经元在脑部的投射。... 【目的】明确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成虫下唇须感器的形态结构及感器神经元的投射。【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下唇须结构和感器类型,利用神经回填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下唇须感器神经元在脑部的投射。【结果】小菜蛾成虫下唇须共3节,其上存在B&#x00F6;hm氏鬃毛、钟形感器、鳞形感器、锥形感器、微毛形感器5种不同类型的感器和一个陷窝器结构。B&#x00F6;hm氏鬃毛短小尖细,钟形感器形如顶部凹陷的圆帽,两种感器均分布于下唇须第1节,且大小上均无雌雄二型差异;鳞形感器形同柳叶,锥形感器粗而直,均散生于下唇须的第2和3节,两种感器在大小上均存在雌雄二型差异,其中雌性的鳞形感器显著大于雄性的,根据其雌雄二型差异现象推测雌蛾的鳞形感器可能与感受寄主植物挥发物有关;下唇须第3节中上部具有一个圆形陷窝器结构,雄虫的陷窝器内径为5.68±0.33μm,雌虫的为6.03±0.23μm,雌雄间无显著性差异;凹坑内长有表面光滑的微毛形感器。小菜蛾下唇须感器神经元主要投射于脑部咽下神经节、每个触角叶的下唇须陷窝器神经纤维球和腹神经索3条通路。【结论】阐明了小菜蛾下唇须感器的类型、分布和形态特征及其感器神经元在脑部的投射形态,为深入了解小菜蛾下唇须感器的生理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菜蛾 下唇须 感器 陷窝器 雌雄二型 神经投射 超微结构
下载PDF
甘薯小象虫成虫触角和下颚须上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建新 李红莲 陈宏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99-102,共4页
使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甘薯小象虫成虫触角和下颚须的表面特征。根据感觉器的形态特征,在触角上看到了毛状感觉器、棒状感觉器、锥状感觉器和坛状感觉器;在下颚须上看到了栓状感觉器、板状感觉器和锥状感觉器。触角上的棒状感觉器以前尚未... 使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甘薯小象虫成虫触角和下颚须的表面特征。根据感觉器的形态特征,在触角上看到了毛状感觉器、棒状感觉器、锥状感觉器和坛状感觉器;在下颚须上看到了栓状感觉器、板状感觉器和锥状感觉器。触角上的棒状感觉器以前尚未见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器 触角 下颚须 甘薯小象虫
下载PDF
宽胫夜蛾成虫触角和下唇须感器的超微形态
18
作者 胡桂林 张传敏 路纪琪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56-767,共12页
触角和下唇须是昆虫头部的重要感觉器官,其上被有多种类型的感器。宽胫夜蛾Protoschinia scutosa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但其触角和下唇须感器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宽胫夜蛾的触角和下唇须感器的类型、分布和超微形... 触角和下唇须是昆虫头部的重要感觉器官,其上被有多种类型的感器。宽胫夜蛾Protoschinia scutosa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但其触角和下唇须感器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宽胫夜蛾的触角和下唇须感器的类型、分布和超微形态。宽胫夜蛾的雌雄触角均为丝状,雌虫触角鞭节明显短于雄虫。雌雄触角均分布有8种类型感器,分别为Bohm氏鬃毛、鳞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且雄性毛形感器的数量明显多于雌性。宽胫夜蛾的下唇须为长管状,雌雄下唇须长度无显著差异。共观察到5种类型感器,即毛形感器、钟形感器、鳞形感器、刺形感器和棒形感器。毛形感器分布在下唇须基部第1节和端部第3节的陷窝器内,钟形感器位于第1节毛形感器簇之中,鳞形感器在各节均有分布,刺形感器和棒形感器只见于第3节。并对宽胫夜蛾的触角和下唇须感器的功能进行初步的推测和讨论。为昆虫感器功能分析、分类学和行为学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翅目 夜蛾科 宽胫夜蛾 触角 下唇须 感器
下载PDF
方胫莫蛛新种记述及其与毛笔莫蛛的比较(蜘蛛目,皿蛛科)(英文) 被引量:1
19
作者 宋妍婧 李枢强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68-274,共7页
记述中国皿蛛科1新纪录属和1新种:莫蛛属Moebelia Dahl,1886,方胫莫蛛 Moebelia rectangula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方胫莫蛛,新种Moebelia rectangula sp.nov.(图1~11)正模♂,河北嶂石岩, 2005-09-12 ,... 记述中国皿蛛科1新纪录属和1新种:莫蛛属Moebelia Dahl,1886,方胫莫蛛 Moebelia rectangula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方胫莫蛛,新种Moebelia rectangula sp.nov.(图1~11)正模♂,河北嶂石岩, 2005-09-12 ,李枢强采;副模8♀♀,12 ♂♂,河北嶂石岩,李枢强等采; 4♀♀,7♂♂,北京门头沟,王倩等采。新种与产自芬兰的毛笔莫蛛Moebelia penicillata(图12~22)相近,两者主要区别:前者触肢胫节无毛笔状毛簇;前者触肢前侧胫节突方形,后者锥形;前者超盾片突无三角形片状突起;前者外雌器后缘比后者宽;前者纳精囊之间的距离窄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蛛亚科 古北区 单型属 触肢器 外雌器
下载PDF
开普蛛科(蛛形纲,蜘蛛目)在越南的新纪录(英文)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杰 李枢强 范鼎飒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0-26,共7页
报道了越南蜘蛛1新纪录科,开普蛛科Caponiidae。描述了越南1新纪录种:刚毛老挝蛛Laoponia saetosa Platnick & Jager,2008和1新种:拟刚毛老挝蛛L.pseudosaetosa sp.nov.。这2个种的雄性触肢器的形状基本相同,但是触肢器生殖球的大... 报道了越南蜘蛛1新纪录科,开普蛛科Caponiidae。描述了越南1新纪录种:刚毛老挝蛛Laoponia saetosa Platnick & Jager,2008和1新种:拟刚毛老挝蛛L.pseudosaetosa sp.nov.。这2个种的雄性触肢器的形状基本相同,但是触肢器生殖球的大小差异十分显著,该结构在拟刚毛老挝蛛中显著小于刚毛老挝蛛(P<0.05)。标本采集于越南北部的3个国家公园:库风国家公园(Cuc Phuong National Park),吉婆岛国家公园(CatBa National Park)和三岛国家自然公园(Tam DaoNational Park)。拟刚毛老挝蛛,新种Laoponia pseudosaetosa sp.nov.(图6~8,10,13)正模♂,副模20♂♂,越南永丰省三岛国家公园,2007-04-01至2008-03-31,范鼎飒采。词源:新种因生殖器结构与刚毛老挝蛛Laoponiasaetosa Platnick & Jager,2008相似而得此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挝 越南 眼睛 触肢器生殖球大小 触肢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