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黄土和阿拉斯加黄土磁化率气候记录的两种模式探讨 被引量:137
1
作者 刘秀铭 夏敦胜 +3 位作者 刘东生 丁仲礼 陈发虎 J.E.Begét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0-220,共11页
在中国和中欧黄土-古土壤研究中发现的磁化率与成壤作用(或古气候温湿程度)的正相关性已被第四纪科学家广泛认识,并应用于古气候研究中。成壤过程形成的亚铁磁性矿物被认为是古土壤磁化率增加的主要原因;然而,这一模式并不一定适用于其... 在中国和中欧黄土-古土壤研究中发现的磁化率与成壤作用(或古气候温湿程度)的正相关性已被第四纪科学家广泛认识,并应用于古气候研究中。成壤过程形成的亚铁磁性矿物被认为是古土壤磁化率增加的主要原因;然而,这一模式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黄土沉积地区,如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黄土沉积显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磁化率行为,即在黄土层获高磁化率值而在古土壤层获低磁化率。这种相反的关系过去被解释为磁化率反映的是与风动力吹来的亚铁磁性矿物的含量,即与风速或风力大小有关。本研究发现阿拉斯加黄土与古土壤的磁性矿物性质有明显差异,不仅仅是粒径的大小,还有磁性矿物的种类即矿物相的差别。这一证据很难单纯以风力强度的大小来解释,意味着阿拉斯加古土壤的低磁化率至少部分是在成壤过程中亚铁磁性矿物发生改变(如溶解)而造成,表明阿拉斯加黄土和中国黄土的磁化率与古气候记录可能存在两种模式,即氧化和还原条件下的成土模式。黄土磁化率在不同的气候(温度湿度)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对应关系:在低降水量、高蒸发量的干旱氧化成壤条件下,利于亚铁磁性矿物的生成,其磁化率与古气候的关系呈正相关,如中国和中亚黄土;在高纬高湿的还原成壤条件下,亚铁磁性矿物会被破坏被分解,其磁化率与古气候呈负相关关系,如阿拉斯加黄土。如果成壤条件在氧化和还原之间来回变换,那么就很难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因此,将磁化率应用于古气候的重建时要加倍的小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黄土 阿拉斯加黄土 磁化率 古气候 磁学特性 成壤作用 岩石磁学
下载PDF
白垩纪世界与大洋红层 被引量:93
2
作者 王成善 胡修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21,共11页
白垩纪代表着地质历史中的一种极端的温室气候,已被国际地球科学界视为研究地球系统科学的典型范例。文中在评述白垩纪沉积作用、古气候、古海洋研究中取得的重要进展基础上,重点介绍推动白垩纪研究核心问题之一的黑色页岩和大洋缺氧事... 白垩纪代表着地质历史中的一种极端的温室气候,已被国际地球科学界视为研究地球系统科学的典型范例。文中在评述白垩纪沉积作用、古气候、古海洋研究中取得的重要进展基础上,重点介绍推动白垩纪研究核心问题之一的黑色页岩和大洋缺氧事件以及由中国学者提出的白垩纪大洋红层和富氧作用。大洋缺氧事件与大洋红层的研究因其与碳氧循环、古气候和古海洋变化的紧密关系,已经成为国际白垩纪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并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继续引领着白垩纪古海洋、古气候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大洋缺氧事件 黑色页岩 大洋红层 富氧作用 古气候 古海洋
下载PDF
距今30ka前后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古环境 被引量:37
3
作者 杨小平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5-30,共6页
本文根据实地野外观测和前人的研究 ,对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约 30kaB .P .时的环境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选用的古环境指标主要来源于风成沉积、湖泊沉积及河流沉积 ,年代主要依靠 1 4 C测年。依据巴丹吉林沙漠沙丘上的钙质胶结层、植物残... 本文根据实地野外观测和前人的研究 ,对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约 30kaB .P .时的环境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选用的古环境指标主要来源于风成沉积、湖泊沉积及河流沉积 ,年代主要依靠 1 4 C测年。依据巴丹吉林沙漠沙丘上的钙质胶结层、植物残体、塔克拉玛干沙漠河流沉积以及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及其西北缘的高湖面 ,认为在 30kaB .P.前后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雨量较高 ,气候较湿润。柴达木盆地、腾格里沙漠西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部及内蒙古地区湖泊同期的高湖面也支持这一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地区 沙漠 沙丘 湖泊水位 沉积学 古气候学 中国西北 大气环境
下载PDF
川西雅安-名山地区白垩系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古气候探讨 被引量:17
4
作者 袁海军 赵兵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2年第1期78-83,共6页
川西雅安-名山地区白垩纪地层发育,本文通过对不同层位地层中泥岩样品的微量元素、常量元素及粘土矿物成分测试分析,从地球化学特征对该区白垩纪古盐度、古水温及古气候进行初步探讨。研究表明,该区白垩纪水温相对较高。从早白垩世(夹关... 川西雅安-名山地区白垩纪地层发育,本文通过对不同层位地层中泥岩样品的微量元素、常量元素及粘土矿物成分测试分析,从地球化学特征对该区白垩纪古盐度、古水温及古气候进行初步探讨。研究表明,该区白垩纪水温相对较高。从早白垩世(夹关期)至晚白垩世(灌口期)水体盐度明显增加,古气温也明显增高。总体处于热带-亚热带背景,受干旱期-半干旱期交替变化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安-名山地区 白垩纪 地球化学 古气候
下载PDF
西藏台错古湖沉积物中的硅藻及其古环境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家英 郑锦平 魏乐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5-302,i001-i002,共10页
根据硅藻组成、丰度及其生态特征的研究,可以恢复西藏台错古湖地区的古气候演变:在17.8~16.0kaBP经历了气候严寒期;16.0~13.9kaBP为回暖期;在11.5~10.7kaBP气候发生波动性变化,从较暖湿期到寒冷干旱的新仙女木期;在10.4~9.0kaBP气... 根据硅藻组成、丰度及其生态特征的研究,可以恢复西藏台错古湖地区的古气候演变:在17.8~16.0kaBP经历了气候严寒期;16.0~13.9kaBP为回暖期;在11.5~10.7kaBP气候发生波动性变化,从较暖湿期到寒冷干旱的新仙女木期;在10.4~9.0kaBP气候略有变化,但总体上仍处于寒冷干旱期;在9.0~8.2kaBP转为为凉干期;6.3~5.4kaBP变为暖湿期;在5.4~4.5kaBP变为温暖、干旱期。由此可以看出,该区古气候演变除有仟年级的变化周期外,还可能存在有百年的气候期。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台错古湖随着古气候的演变,经历了缓慢扩张,湖水变深,而后又缓慢萎缩,湖水变浅,直至强烈的持续干旱,导致湖泊水位的聚降,使湖泊干枯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湖 硅藻 西藏 古环境 沉积物 古气候演变 新仙女木期 更新世晚期 生态特征 变化周期 持续干旱 湖泊水位 干旱期 BP 波动性 气候期 寒冷 丰度 严寒 暖期 变浅
下载PDF
与当前全球增暖有关的古气候学问题 被引量:6
6
作者 任国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61-370,共10页
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对从古气候学角度展望未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可能性和方法进行了讨论和总结.过去温室气体含量、温度、降水、海平面和突然气候变化等古资料记录及其分析加深了我们对于气候系统物理过程的理解。
关键词 古气候学 气候变化 气候预测 全球变暖
下载PDF
土壤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的古环境指示意义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7
7
作者 柏松 黄成敏 唐亚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8-152,共5页
土壤有机C稳定同位素受控于生长其上的植物类型及其生物量,而后者又取决于环境条件。因此利用土壤有机质δ13C值可以反映地质历史时期C3、C4植被变化,从而进一步揭示环境变化进程。目前,土壤有机C稳定同位素特征分析已成为古生态与古环... 土壤有机C稳定同位素受控于生长其上的植物类型及其生物量,而后者又取决于环境条件。因此利用土壤有机质δ13C值可以反映地质历史时期C3、C4植被变化,从而进一步揭示环境变化进程。目前,土壤有机C稳定同位素特征分析已成为古生态与古环境恢复、古气候重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由于大气湿度、CO2分压、温度和微生物分解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土壤有机质δ13C特征、C3与C4植物组成比例、区域环境(主要是气候)三者间并不完全呈现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其应用机理和影响因素尚需要进一步探讨。今后应着重加强现代地表植被特征与土壤有机质δ13C关系、人类活动方式对土壤有机C稳定同位素特征的影响、土壤-植物-大气系统C循环过程等方面研究,才能使土壤有机C稳定同位素特征研究获得更为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碳稳定同位素 古气候 古生态 全球变化
下载PDF
The Carbon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of Dinosaur Eggshell Fossils in Late Cretaceous from Xixia Basin and Their Significance 被引量:6
8
作者 朱光有 钟建华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0年第1期29-34,T001,共7页
This paper studies the Late Cretaceous dinosaur eggshell fossils from the Xixia Basin, Henan Province, by microscopy and carbon isotope method. Careful observation under microscope revealed that all dinosaur eggshell ... This paper studies the Late Cretaceous dinosaur eggshell fossils from the Xixia Basin, Henan Province, by microscopy and carbon isotope method. Careful observation under microscope revealed that all dinosaur eggshell fossils consist of primary calcite and secondary calcite. The content of the former is about 60.5% and the latter 39.5% according to image analysis. The δ\{\}\+\{13\}C values of secondary carbonate mineral filling within the dinosaur eggs in the strata range from -5.63‰ to -5.68‰,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5.65‰. The δ\{\}\+\{13\}C values of sixteen dinosaur eggshell fossils are in the range from -5.88‰ to -7.79‰. Then we calculated the δ\{\}\+\{13\}C values of primary carbonate minerals, ranging from -6.03‰ to -9.19‰. Based on the δ\{\}\+\{13\}C values of the primary carbonate, the ancient food type and food proportion of dinosaurs were deduced. The dinosaur’s food proportions of C\-3 plant and C\-4 plant are 61% and 39%, respectively. Finally,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palaeoclimate in the Xixia Basin should be a warm—sub\|humid—sub\|arid climate in the subtropical zone of the Xixia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蛋 化石蛋 碳同位素 古气候学 西夏盆地 晚白垩纪
下载PDF
GEOCHEMICAL RECORDS OF PALAEOCLIMATIC CHANGES IN WEINANSECTION SINCE THE LAST INTERGLACIAL 被引量:3
9
作者 文启忠 刁桂仪 +2 位作者 贾蓉芬 孙继敏 周厚云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1997年第1期39-46,共8页
Weinan section consists of Holocene soil SO, last glacial loess L1, and last interglacial soil S1, furtherly L1 can be subdivided into three layers of loess (L1-1, L1-3, and L1-5), and two layerS of weakly developed s... Weinan section consists of Holocene soil SO, last glacial loess L1, and last interglacial soil S1, furtherly L1 can be subdivided into three layers of loess (L1-1, L1-3, and L1-5), and two layerS of weakly developed soil (L1-2 and L1-4). Based on studying the content variations of Carbonate, free Fe2O3, and the total organic content in Weinan section, the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this region has been discussed over the last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hemical parameters can be ed as climatic proxy data, and the variations of these indexes reflect the cyclic nature of the Quaternary climatic change. In addition, the climatic records of Weinan section can also be correlated with that of the marine oxygen isotope records, so the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the Loess Plateau is also consistent with the global climatic changes. The unexpected finding is that the climatic curve of L1-5, which can be correlated with stage 4 of marine oxygen isotope records, consists of three troughs and two sandwiched peaks, and may suggest the existence of the second-order warmcold oscillations of this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CHEMISTRY palaeoclimatology LOESS Weinan section
下载PDF
Nitrogen and Carbon Isotope Data of Olenekian to Anisian Deposits from Kamenushka/South Primorye, Far-Eastern Russia and Their Palaeo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被引量:2
10
作者 Yuri D Zakharov Micha Horacek +1 位作者 Alexander M Popov Liana G Bondarenko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4期837-853,共17页
The Kamenushka Formation, expos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South Primorye (Kamennshka-1 and Kamenushka-2 sections), is one of the few localities in the world with richly fossiliferous Lower-Upper Olenekian sedimentar... The Kamenushka Formation, expos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South Primorye (Kamennshka-1 and Kamenushka-2 sections), is one of the few localities in the world with richly fossiliferous Lower-Upper Olenekian sedimentary successions. Lower to Middle Triassic ammonoid-, brachiopod- and conodont-bearing silty-clayey deposits of the Kamenushka-1 and Kamenushka-2 sections have been isotope-geochemically investigated in detail. As a result, these sections, together with the previously investigated Abrek Section, expos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South Primorye, provide almost complete ^15Non- and ^13Corg- records for the Lower Triassic of this region. Nine N- isotope intervals and the five negative C-isotope excursions, reflecting, apparently, unstable climatic and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in the Lower Triassic of South Primorye. On the basis of the new C-isotope data the Mesohedenstroemia bosphorensis Zone (upper part), Shimanskyites shimanskyi and Neocolumbites insignis zones of South Primorye are correlated now with the Lower Smithian part of the Yinkeng Formation, the Upper Smithian part of the Helongshan Formation and the Middle Spathian part of the Nanlinghu Formation in South China, respectively, as has been observed in the Abrek, Kamenushka-2, West Pingdingshan and Majiashan se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assic N- and C-isotopes palaeoclimatology bio- and chemostratigraphy Pri- morye Russia.
原文传递
Climatic change in Western North America during the last 15,000 years:The role of changes in the relative strengths of air masses in producing the changing climates 被引量:1
11
作者 Stuart A. Harris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10年第5期371-383,共13页
In the Cordillera of western North America, the influence of the Pacific Interdecadal Oscillation only affects coastal areas west of the Coast Range and the lowlands of western and southern Alaska. The rest of the are... In the Cordillera of western North America, the influence of the Pacific Interdecadal Oscillation only affects coastal areas west of the Coast Range and the lowlands of western and southern Alaska. The rest of the area is subject to a climate controlled by the relative strengths of three distinct air masses, viz., the cold cA/cP air that is dominant in winter, the mP air bringing cool moist air over the mountains throughout the year, and the dry hot cT air from the deserts of the southwestern United States. The Arctic Front mark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cA/cP air mass and the other two. Changes in the relative strengths of these air masses appear to explain the climatic changes documented throughout the region. Thus, in the last 30 years, the average position of the Arctic Front has moved north from about 53°N to 58°N, causing the warming in northern British Columbia and cooling south of Calgary, Alberta. This concept of changing positions of the air masses also appears to explain the mechanism behind the past climatic changes in this region. During the last Neoglacial event (c.1400-1900 A.D.), it appears that the cA/cP air mass had strengthened enough to push the Arctic Front south of the 49th parallel. Incursions of mP air increased with localized areas of short-term heavy snowfalls resulting in small-scale advances of glaciers in these regions. This accounts for the variability in timing and extent of these glacial advances, while the resulting increased Chinook activity produced the development of a sand sea between Medicine Hat and Regina on the southern Prairies. The cT air mass was relatively weak, permitting these changes. During the maximum of the Altithermal/Hysithermal warm event (6,000 years B.P.), the Arctic Front had retreated into the southern Yukon Territory as the cT air mass became stronger. The mP air could not move inland as easily, resulting in drier climates across the region. Prairie plants mi- grated into the southern Yukon Territory, and land snails from the eastern United St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North America palaeoclimatology mechanics of climate change Last Neoglacial Altithermal/Hypsithermal Late Wisconsin glaciation and permafrost
下载PDF
气候变化的天文理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苏旸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0年第3期102-111,共10页
地球气候变化在 10~ 10 0ka (千年 )的时间尺度上表现出规则的周期性 ,它们主要受轨道日射变化控制 ,并能被很精确地计算到几百万年 .根据Milankovitch创立的天文理论 ,轨道变化是通过改变日射的季节分布和纬度分布来影响气候的 .黄赤... 地球气候变化在 10~ 10 0ka (千年 )的时间尺度上表现出规则的周期性 ,它们主要受轨道日射变化控制 ,并能被很精确地计算到几百万年 .根据Milankovitch创立的天文理论 ,轨道变化是通过改变日射的季节分布和纬度分布来影响气候的 .黄赤夹角以 4 1ka的周期改变日射的纬度分布 ,而气候岁差以 19ka和 2 3ka的两个周期改变日射的季节分布 .作为对轨道日射变化的响应 ,全球气候在 10~ 10 0ka的时间尺度上按照气候岁差和黄赤夹角的周期变化 ,这一点已经为全新世气候的地质记录所验证 .轨道日射变化已经被证明是全新世冰期交替的重要原因 ,而且它仍然是现在和将来气候长期变化的重要原因 .因此 ,研究气候变化天文理论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了解过去年代的气候变化 ,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在和将来的气候变化 .本文将简要介绍这个理论和相关的进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地球轨道 古气候学 日射变化 天文理论
下载PDF
水循环的地质演变:研究现状与关键问题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茂炎 郭正堂 汪品先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25-1442,共18页
由大陆-海洋-大气之间水的3种相态(固态-液态-气态)相互转换和位移构成的水循环,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过程之一.太阳辐射量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匀,是地表水循环的基本驱动力.水循环与碳循环密切关联,是气候系统演变中的两条主线.不同时... 由大陆-海洋-大气之间水的3种相态(固态-液态-气态)相互转换和位移构成的水循环,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过程之一.太阳辐射量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匀,是地表水循环的基本驱动力.水循环与碳循环密切关联,是气候系统演变中的两条主线.不同时空尺度的水循环和碳循环受天文、地质和生物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控制,揭示水循环地质演变过程及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可为了解当今水文气候变化提供宝贵启示.通过水循环地质演变研究现状回顾,提出如下5个科学问题应在未来予以重点关注:(1)雪球地球时期的水循环;(2)植被起源和演化对水循环的影响;(3)深时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ITCZ)的演变与水循环;(4)暖室期地下水与海平面变化;(5)深时水循环中的氧同位素示踪.同时建议我国未来亟须加强的4个研究方向:(1)深时冰室期向暖室期转变中的水循环;(2)深时水循环与生态系统演变;(3)深时水循环研究方法的发展;(4)深时水循环与长周期地球系统演变的数值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循环 碳循环 古气候学 水文气候学 地球系统演变
原文传递
云南宝秀盆地泥炭—褐煤孢粉组合 被引量:1
14
作者 侯蜀光 李季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14-18,共5页
由孢粉分析可知,宝秀盆地泥炭—褐煤自新第三纪上新世中期或早更新世初期至今,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均有形成和积累;泥炭—褐煤堆积经历了温热—温暖—温凉的冷暖气候交替变化过程,相当于暖湿的大西洋期、温湿偏干的亚大西洋期和现代偏冷湿... 由孢粉分析可知,宝秀盆地泥炭—褐煤自新第三纪上新世中期或早更新世初期至今,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均有形成和积累;泥炭—褐煤堆积经历了温热—温暖—温凉的冷暖气候交替变化过程,相当于暖湿的大西洋期、温湿偏干的亚大西洋期和现代偏冷湿的山地气候。古植物变化为针叶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常绿阔叶林和现在的稀疏灌丛和茂盛的草本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第三纪 云南 褐煤 泥炭
下载PDF
风成砂沉积和古气候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凤之 陈留勤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8年第1期71-81,共11页
作为一类常见的陆相沉积岩类型,风成砂岩产出于太古代到新生代的岩石记录中。风成砂沉积的形成与古气候、古环境密切相关,因而地质历史中的风成砂沉积是研究古气候和古地理环境的重要窗口。本文回顾了国内外风成砂沉积的研究进展,着重... 作为一类常见的陆相沉积岩类型,风成砂岩产出于太古代到新生代的岩石记录中。风成砂沉积的形成与古气候、古环境密切相关,因而地质历史中的风成砂沉积是研究古气候和古地理环境的重要窗口。本文回顾了国内外风成砂沉积的研究进展,着重讨论了气候因素控制下风成砂沉积的成因及其形成过程。当前,国际研究注重风成沙丘形成过程的推理和模拟以及风成砂的沉积成岩过程,在风成沙丘形成过程、计算模拟、沉积保存的四维时空模型、风成相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新认识。鉴于国际研究动态,国内需要在地层记录中鉴别和剖析风成砂的宏观和微观形态特征基础上,加强风成砂沉积动力学过程研究,增强对风成砂沉积(微)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成砂 沉积特征 古气候 古环境 形成过程
下载PDF
2.6 Ma BP前后亚洲季风系统的重组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建 刘泽纯 +2 位作者 陈晔 黄巧华 陈霞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73-83,共11页
根据数值模拟的结果和中国区域环境分异与演化的地质记录 ,对 2 .6MaBP前后季风系统的调整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 ,在 2 .6MaBP前后 ,亚洲季风明显增强 ,不仅冬季风明显增强 ,而且夏季风也明显增强 ;冬季风 (东亚冬季风 )在中国北方的盛... 根据数值模拟的结果和中国区域环境分异与演化的地质记录 ,对 2 .6MaBP前后季风系统的调整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 ,在 2 .6MaBP前后 ,亚洲季风明显增强 ,不仅冬季风明显增强 ,而且夏季风也明显增强 ;冬季风 (东亚冬季风 )在中国北方的盛行风向由偏西风转变为偏北风 ;冬季风 (东亚冬季风 )的影响范围明显扩大 ,由中国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逐步扩大到华中、华东与华南地区 ;由于受青藏高原的阻挡 ,热带西南季风对青藏高原北部及西北地区的直接影响大大减弱。这是青藏高原达到了一个重要的临界高度 (可能是 2 0 0 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季风 青藏高原 环境变迁 气候变化 古地理 古气侯
下载PDF
河南西峡晚白垩世恐龙蛋化石壳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光有 钟建华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75-479,共5页
利用显微镜和碳同位素分析法对采自河南西峡盆地晚白垩世的16枚恐龙蛋化石进行了研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恐龙蛋化石壳由原生碳酸盐矿物和次生碳酸盐矿物两部分组成。利用图像分析法得到了两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0.5%和39.5%。恐龙蛋内... 利用显微镜和碳同位素分析法对采自河南西峡盆地晚白垩世的16枚恐龙蛋化石进行了研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恐龙蛋化石壳由原生碳酸盐矿物和次生碳酸盐矿物两部分组成。利用图像分析法得到了两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0.5%和39.5%。恐龙蛋内充填的次生碳酸盐矿物的δ13C值在-5.63‰~-5.68‰之间,平均为-5.65‰。恐龙蛋化石壳的δ13C同位素值在-5.88‰~-7.79‰之间。经计算,获得了恐龙蛋壳的原生碳酸盐δ13C值为-6.03‰~-9.19‰。由此计算出恐龙的食物来源是以C3植物为主(61%),其次是C4植物(39%),并推断出晚白垩世西峡盆地的古气候为半湿润、半干旱、低纬度的亚热带气候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蛋 化石壳 碳同位素 古气候 西峡盆地 河南
下载PDF
北京朝阳门更新世水牛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姬书安 《北京地质》 2001年第2期39-40,共2页
北京朝阳门地区一件不完整的下颌骨化石 ,代表了中更新世中期至晚更新世早期德氏水牛 ( Bubalusteilhardi)在北京城区的首次发现 ,具有重要的地层学、古气候学意义。该化石的发现表明 。
关键词 更新世 水牛化石 古气候学 德氏水牛 地层学
下载PDF
南海北部HY4-901孔浮游有孔虫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学杰 陈超云 陈芳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85-93,121,共9页
南海北部HY4-901孔沉积连续、粒度均匀,浮游有孔虫丰富,共鉴定10属26种,其中以暖水种占优势,凉水种也有相当含量。浮游有孔虫组合的研究表明,本区的溶解作用不强,不是影响CaCO_3分布的主要因素。全新世的气温变... 南海北部HY4-901孔沉积连续、粒度均匀,浮游有孔虫丰富,共鉴定10属26种,其中以暖水种占优势,凉水种也有相当含量。浮游有孔虫组合的研究表明,本区的溶解作用不强,不是影响CaCO_3分布的主要因素。全新世的气温变化,可以分为五期:1)迅速升温期,2)高温期,3)降温期,4)温暖期,5)温凉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浮游有孔虫 全新世 南海
下载PDF
刘鸿允教授的《中国古地理图》和他对古地理学的贡献
20
作者 张启锐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93-96,共4页
刘鸿允教授的代表作《中国古地理图》自1955年正式出版至今已43年。虽然在其后,随着我国地质工作向纵深的发展,在系统性、科学性。
关键词 刘鸿允 《中国古地理图》 古地理学 古气候 震旦系 全球构造活动论 历史演化阶段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