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化学臭氧日变化特征与其前体物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61
1
作者 朱彬 安俊岭 +1 位作者 王自发 李一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44-749,共6页
应用大气光化学模式研究了日最大臭氧体积分数及其出现时刻与其前体物NMHC、NOx体积分数及NMHC/NOx比值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日最大臭氧体积分数(φO3m ax)脊线位置(EKMA图,Empirical K inetic Modeling Approach)的关键因子是NMHC成... 应用大气光化学模式研究了日最大臭氧体积分数及其出现时刻与其前体物NMHC、NOx体积分数及NMHC/NOx比值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日最大臭氧体积分数(φO3m ax)脊线位置(EKMA图,Empirical K inetic Modeling Approach)的关键因子是NMHC成份组成比例;日臭氧体积分数达到最大值需要的时间(τO3m ax)与NMHC/NOx比值及NMHC成份组成比例有关,与NMHC、NOx体积分数关系不大。此外,利用该结果解释了近20 a北京日最大臭氧体积分数出现时刻具有不断提前的变化趋势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化学臭氧 城市臭氧日变化特征 臭氧前体物 大气光化学模式
下载PDF
欧盟臭氧污染监测现状及我国开展臭氧污染监测的建议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明顺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1年第6期17-20,共4页
综述了欧盟臭氧前体物排放及地面臭氧污染监测的现状,分析了欧盟重视地面臭氧污染监测的原因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欧盟在地面臭氧污染监测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了加强我国地面臭氧污染监测的必要性和具体建议。
关键词 臭氧监测 臭氧污染 臭氧前体物 欧盟 中国
下载PDF
罐采样-冷聚焦-GC/MS法测定环境空气中57种臭氧前体物 被引量:10
3
作者 许燕娟 沈斐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0-315,共6页
建立了苏码罐采样-冷聚焦-GC/MS测定环境空气中57种臭氧前体物的方法,空气样品进样量400 mL,用100%聚二甲基硅氧烷柱分离,通过选择色谱起始柱温、设置质谱离子扫描范围和优化冷阱捕集流速、捕集流量消除了实际样品中二氧化碳等物质对低... 建立了苏码罐采样-冷聚焦-GC/MS测定环境空气中57种臭氧前体物的方法,空气样品进样量400 mL,用100%聚二甲基硅氧烷柱分离,通过选择色谱起始柱温、设置质谱离子扫描范围和优化冷阱捕集流速、捕集流量消除了实际样品中二氧化碳等物质对低沸点目标化合物的干扰,通过优化冷阱解析温度和阀温改善了高沸点目标化合物的线性范围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目标化合物平均响应因子相对标准偏差均在20%以内,检出限为0. 13~0. 95μg/m3,精密度均小于10%,能较好地应用于环境空气中57种臭氧前体物的定性、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罐采样-冷聚焦-GC/MS 环境空气 臭氧前体物
原文传递
冷聚焦-GC-MS法测定臭氧前体物混合气体标准样品 被引量:8
4
作者 杜健 钱萌 +2 位作者 李宁 王帅斌 王倩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16-620,共5页
采用冷聚焦-GC-MS联用测定1μmol/mol的57种臭氧前体物混合气体标准样品,在保证各组分能够实现良好分离效果的前提下,对相关分析条件进行了优化以实现样品分析测定的重复性最佳,该方法可准确测定其中的54种组分,在最优条件下6次重复测定... 采用冷聚焦-GC-MS联用测定1μmol/mol的57种臭氧前体物混合气体标准样品,在保证各组分能够实现良好分离效果的前提下,对相关分析条件进行了优化以实现样品分析测定的重复性最佳,该方法可准确测定其中的54种组分,在最优条件下6次重复测定的RSD在0~2.5%之间,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可为相关气体标准样品的研制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聚焦-GC-MS法 臭氧前体物 标准样品 优化
原文传递
大气中臭氧的存在形式及环保对策 被引量:4
5
作者 林秀 王智民 韩基新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118-122,共5页
根据环境化学和环境保护的新近资料,综述了臭氧在整个大气环境中的两种主要存在和转化形式,讨论了臭氧化学的主要反应以及相应的环保对策。对于高空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屏蔽太阳光紫外线的滤网,应予充分的保护,以防止臭氧洞的发生和扩大... 根据环境化学和环境保护的新近资料,综述了臭氧在整个大气环境中的两种主要存在和转化形式,讨论了臭氧化学的主要反应以及相应的环保对策。对于高空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屏蔽太阳光紫外线的滤网,应予充分的保护,以防止臭氧洞的发生和扩大,减少太阳光紫外线对人类皮肤的辐射。对于大气近地层中的臭氧—人类活动的二次污染物及光化学烟雾中的主要毒物,则应给予有效的控制,为此应对近地层臭氧的前兆物质NOx及活性有机化合物进行切实的检测和可靠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层 光化学烟雾 臭氧控制对策 臭氧前兆物质
下载PDF
北海市一次特殊臭氧污染过程调查研究
6
作者 马韵 韦业 吴欣 《山西化工》 CAS 2024年第7期272-275,共4页
对2022年5月4—5日北海市环境空气发生的一次臭氧污染过程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ρ(O3)日最大8h滑动平均值区域分布极不均衡,最高点为172.0μg/m^(3),最低点为120.0μg/m^(3)。54种有机物VOCs检测出苯、1,2-二氯丙烷、甲苯、乙苯、间... 对2022年5月4—5日北海市环境空气发生的一次臭氧污染过程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ρ(O3)日最大8h滑动平均值区域分布极不均衡,最高点为172.0μg/m^(3),最低点为120.0μg/m^(3)。54种有机物VOCs检测出苯、1,2-二氯丙烷、甲苯、乙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和1,2,4-三甲基苯等6种,浓度水平为0.4~3.2μg/m^(3),其余48种未检出。利用平行样品进行定性分析,另有乙腈、正己烷、1,3-二氯丙醇、2,6-二叔丁基甲酚和葵醛等7种有机物被检出。ρ(NO_(2))与ρ(O_(3))相关性分析表明,污染日发生期间,昼间时间存在明显ρ(NO_(2))下降,而ρ(O_(3))急剧上升的现象,二者为高度负相关。而夜间时间二者为中度负相关。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追踪气团来源,其1 000 m轨迹所经过的城市,也存在ρ(O_(3))超标现象,提示臭氧污染存在相互传输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臭氧污染 臭氧前体物 有机物 二氧化氮 调查研究
下载PDF
Surface ozone scenario and air quality in the north-central part of India 被引量:1
7
作者 Renuka Saini Ajay Taneja Pradyumn Sing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9期72-79,共8页
Tropospheric pollutants including surface ozone(O3), nitrogen dioxide(NO2), carbon monoxide(CO) and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at a traffic junction(78°2′ E and 27°11′ N) in Agra, Indi... Tropospheric pollutants including surface ozone(O3), nitrogen dioxide(NO2), carbon monoxide(CO) and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at a traffic junction(78°2′ E and 27°11′ N) in Agra, India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2. Temporal analysis of pollutants suggests that annual average mixing ratios of tropospheric pollutants were: O3— 22.97 ± 23.36 ppbV,NO2— 19.84 ± 16.71 ppb V and CO — 0.91 ± 0.86 ppm V, with seasonal variations of O3 having maximum mixing ratio during summer season(32.41 ± 19.31 ppbV), whereas lowest was found in post-monsoon season(8.74 ± 3.8 ppbV). O3 precursors: NO2 and CO, showed inverse relationship with O3. Seasonal variation and high O3 episodes during summer are associated with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such as high solar radiation,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and transboundary transport. The interdependence of these variables showed a link between the daytime mixing ratios of O3 with the nighttime level of NO2. The mixing ratios of CO and NO2 showed tight correlations, which confirms the influence of vehicular emissions combined with other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due to office/working hours, shallowing, and widening of boundary layer. FLEXTRA backward trajectories for the O3 episode days clearly indicate the transport from the NW and W to S/SE and SW direction at Agra in different seas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ozone ozone precursors Diurn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 PCA ozone transport
原文传递
57种臭氧前体有机物混合标准气体量值比对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高裕雯 吕怡兵 师耀龙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20,共8页
标准物质的量值准确性是监测数据准确的重要前提。为科学评价57种臭氧前体有机物混合标准气体量值的准确性,研究建立了定量环进样-中心切割-气相色谱-双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分析方法与量值比对方法(E_(n)值法),并对市售6个品牌各2个批次标... 标准物质的量值准确性是监测数据准确的重要前提。为科学评价57种臭氧前体有机物混合标准气体量值的准确性,研究建立了定量环进样-中心切割-气相色谱-双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分析方法与量值比对方法(E_(n)值法),并对市售6个品牌各2个批次标准气体开展量值比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4个品牌标气量值一致性、准确性较好,2个品牌存在5~22种组分量值偏离(E_(n)绝对值为1.0~5.3),用于开展臭氧前体有机物监测的标准物质质量仍需持续监督、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气体质量 量值比对 臭氧前体有机物 气相色谱
下载PDF
双流臭氧污染的气象条件特征分析
9
作者 高楷祥 吕婷婷 +2 位作者 张洋 刘志红 王璐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353-360,共8页
双流是成都臭氧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分析该区域臭氧污染气象特征对双流及周边区域大气污染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地面监测和遥感观测数据,利用数理统计、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2019-2021年双流大气污染特征及其气象条件进行分析... 双流是成都臭氧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分析该区域臭氧污染气象特征对双流及周边区域大气污染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地面监测和遥感观测数据,利用数理统计、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2019-2021年双流大气污染特征及其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双流地区北风为主导风向,风速年际变化整体呈现逐年略微下降的趋势;影响双流地区臭氧浓度的首要气象要素为温度(r=0.461),与空气相对湿度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r=-0.307),在北风和弱风(<1.4 m/s)的条件下易出现高浓度臭氧污染;8月为双流区太阳辐射夏季最高月,辐照度集中在700~720 W/m^(2);云覆盖率在夏季的时间变化特征为7月>6月>8月;对流层甲醛、二氧化氮柱浓度总体呈现由西北地区向东南地区递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流 臭氧污染 气象条件 遥感 臭氧前体物
下载PDF
拉萨市近地面大气成分时空变化及相关因子研究
10
作者 德庆卓嘎 高佳佳 +1 位作者 白志宣 唐叔乙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35,共11页
拉萨市位于青藏高原腹地,近年来臭氧(O_(3))污染问题凸显。本文基于2013~2018年拉萨市区6个监测站点的O_(3)、NO、NO_(2)、NO_(x)、CO、SO_(2)、PM_(2.5)、PM_(10)监测数据,采用相关统计方法研究了拉萨市各污染物,尤其是O_(3)的时空分... 拉萨市位于青藏高原腹地,近年来臭氧(O_(3))污染问题凸显。本文基于2013~2018年拉萨市区6个监测站点的O_(3)、NO、NO_(2)、NO_(x)、CO、SO_(2)、PM_(2.5)、PM_(10)监测数据,采用相关统计方法研究了拉萨市各污染物,尤其是O_(3)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前体物之间关系,并探讨了气象条件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年来拉萨市区O_(3)浓度呈上升趋势,O_(3)替代PM10,成为拉萨城区首要污染物。O_(3)浓度的年超标天数达55 d,占比为49.4%。(2)O_(3)浓度在2016年之后上升显著,上升率为16.34μg m^(−3)a^(−1),2018年O_(3)浓度最大(91.48μg/m^(3));年较差计算得出,每年生成的O_(3)浓度从2015年开始逐渐升高。(3)O_(3)浓度呈现春高冬低,城区高于郊区的变化特征,且与NO、NO_(2)和NO_(x)的浓度变化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0.6),可能O_(3)生成被NO_(x)抑制。(4)O_(3)浓度与气温相关性较好,随着降水量和湿度的增加,抑制O_(3)浓度增加。O_(3)浓度受季节和风向风速影响较大,这可能与长距离传输特征及人类活动(固定源)对高原生态环境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 臭氧 前体物 气象条件
下载PDF
利用简化空气质量模型快速构建臭氧生成等浓度曲线及其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杜云松 黄冉 +8 位作者 王馨陆 秦墨梅 张雯娴 张羽中 杨耀 张巍 罗彬 胡泳涛 Armistead G.Russell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1-321,共11页
提出一种快速构建臭氧生成等浓度曲线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进行臭氧前体物的敏感性分析,基于一阶和二阶敏感性系数构建简化模型,快速计算前体物不同排放水平对应的臭氧生成浓度。使用该方法,结合调整的源排放清单,对201... 提出一种快速构建臭氧生成等浓度曲线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进行臭氧前体物的敏感性分析,基于一阶和二阶敏感性系数构建简化模型,快速计算前体物不同排放水平对应的臭氧生成浓度。使用该方法,结合调整的源排放清单,对2018年8月成都平原地区进行臭氧回溯模拟并绘制臭氧生成等浓度曲线图。在此基础上,以成都市为例,对城市臭氧污染控制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前体物 CMAQ-DDM 臭氧污染控制
下载PDF
罐采样-气相色谱测定空气中低碳臭氧前体化合物方法的优化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秦淳 彭奇 +1 位作者 赵国欢 李健华 《环境科技》 2019年第2期69-72,共4页
建立了罐采样-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检测器测定空气中5种低碳O_3前体化合物的分析方法。优化了三级冷阱富集参数、程序升温等参数。环境空气经过苏码罐采样,三级冷肼预浓缩富集,直接进样,通过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5种低碳O_... 建立了罐采样-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检测器测定空气中5种低碳O_3前体化合物的分析方法。优化了三级冷阱富集参数、程序升温等参数。环境空气经过苏码罐采样,三级冷肼预浓缩富集,直接进样,通过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5种低碳O_3前体在1.25×10^(-3)~20×10^(-3)μmol/mol浓度比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方法检出限在0.09~0.17μg/m^3之间,相对误差为-2.0%~2.0%,6次测定值相对标准偏差为2.8%~4.5%。为环境空气中乙烯、乙炔、乙烷、丙烯、丙烷的监测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灵敏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3前体物 低碳化合物 气相色谱法 环境空气
下载PDF
包头市大气臭氧污染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海军 樊庆云 +3 位作者 卢振国 张军 刘涛 目仁更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19年第1期19-23,共5页
利用包头市2015年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分析包头市臭氧(O_3)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5年全市O_3日最大8 h均值有26 d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标准限值,且主要出现在6—8月,夏季O_3污染问题突出。白天太阳辐射较... 利用包头市2015年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分析包头市臭氧(O_3)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5年全市O_3日最大8 h均值有26 d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标准限值,且主要出现在6—8月,夏季O_3污染问题突出。白天太阳辐射较强,O_3浓度明显高于夜间。夏季O_3浓度达到峰值的时间比冬季早1 h,这与夏季日出时间比冬季早有关。O_3前体物浓度采暖季高于非采暖季,O_3浓度呈相反规律。东河鸿龙湾离城区相对较远,颗粒物浓度低,太阳辐射较强,致使O_3浓度高于其他点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臭氧前体物 污染特征 包头
下载PDF
臭氧前驱体物监测用氮气中多组分VOCs气体标准物质的研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潇 杨嘉伟 +3 位作者 郑力文 王滨 王成然 谭丽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88-198,共11页
介绍了瓶装1μmol/mol臭氧前驱体物监测用氮气中57组分挥发性有机物(VOCs)气体标准物质的研制过程,该气体标准物质严格按照《气体分析校准用混合气体的制备第1部分:称量法制备一级混合气体》(GB/T 5274.1—2018)所规定的配制气体标准物... 介绍了瓶装1μmol/mol臭氧前驱体物监测用氮气中57组分挥发性有机物(VOCs)气体标准物质的研制过程,该气体标准物质严格按照《气体分析校准用混合气体的制备第1部分:称量法制备一级混合气体》(GB/T 5274.1—2018)所规定的配制气体标准物质的方法采用称量法制备。建立了GC-MS联用结合选择离子扫描(SIM)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目标化合物在气瓶中的均匀性和稳定性。57种目标化合物完全满足美国环保署光化学评估监测站(PAMS)关于臭氧前驱体物VOCs在线监测的技术要求。将气体标准物质分别送至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PL)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良好,表明研制的气体标准物质具有较好的压力均匀性和稳定性,符合使用要求。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5%(k=2),使用有效期为1年,取得国家二级标准物质证书,证书编号为GBW(E)0839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前驱体 气体标准物质 PAMS 称量法 不确定度
下载PDF
东营市环境空气臭氧前体物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涛 刘传秋 《山东化工》 CAS 2023年第2期227-229,234,共4页
为研究东营市环境空气臭氧前体物污染特征,参照《环境空气臭氧前体有机物手工监测技术要求》(试行)和《环境空气VOCs手工监测质量控制与监督检查要点》(试行)要求,对东营市2021年4~10月份环境空气进行分析,并且对环境空气VOCs组成、月... 为研究东营市环境空气臭氧前体物污染特征,参照《环境空气臭氧前体有机物手工监测技术要求》(试行)和《环境空气VOCs手工监测质量控制与监督检查要点》(试行)要求,对东营市2021年4~10月份环境空气进行分析,并且对环境空气VOCs组成、月浓度变化、平均浓度前10物质、臭氧生成潜势前10物质和VOCs的来源进行讨论。结果表明,2021年东营市环境空气57种臭氧前体物(PAMS)月平均浓度范围为52.02~167.88μg/L,平均浓度为98.78μg/L。其中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分别占57种PAMS总浓度的63.62%,27.97%,2.47%,5.94%。平均浓度前10物质为乙烯、正丁烯、乙烷、丙烷、2-甲基戊烷、正丁烷、丙烯、异丁烷、异戊烷、正戊烷,占比74.38%,臭氧生成潜势前10物质为1-丁烯、乙烯、丙烯、顺式二戊烯、1-己烯、间/对二甲苯、2-甲基戊烷、1-戊烯、异戊二烯、邻二甲苯,占比80.5%。污染物主要来源为汽车尾气、汽油蒸汽和液态石油的挥发,芳香烃浓度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市 环境空气 臭氧前体物 污染特征
下载PDF
热脱附进样-气相色谱法测定空气中的乙烯和丙烯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倩 钱飞中 +2 位作者 朱丽波 陈钟佺 汪晟乐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7-110,共4页
在常温条件下,用填充Carbosieve S-Ⅲ固体吸附剂的采样管,采集环境空气中的乙烯、丙烯,通过热脱附仪经二级脱附后,导入气相色谱仪,HP-PLOT Q毛细管色谱柱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FID)进行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外标法... 在常温条件下,用填充Carbosieve S-Ⅲ固体吸附剂的采样管,采集环境空气中的乙烯、丙烯,通过热脱附仪经二级脱附后,导入气相色谱仪,HP-PLOT Q毛细管色谱柱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FID)进行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外标法定量。当采样体积为2.25 L时,乙烯、丙烯的方法检出限均为0.2μg/m3,该方法的测试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5%,加标回收率为89.3%~1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丙烯 臭氧前驱物 热脱附
下载PDF
Anthropogenic Source Contributions to Ozone Formation in the Greater Houston Area
17
作者 Iqbal Hossan Hongbo Du Raghava R. Kommalapat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21年第4期249-264,共16页
<span>The Houston-Galveston-Brazoria (HGB) area of Texas has historically experienced severe air pollution events with high concentrations of ozone (O</span><sub><span>3</span></sub>... <span>The Houston-Galveston-Brazoria (HGB) area of Texas has historically experienced severe air pollution events with high concentrations of ozone (O</span><sub><span>3</span></sub><span>) during the summer season.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contribution of different anthropogenic sources to ozone formation in the HGB area. The Emission Processing System (EPS3) is used to process emission files in four different scenarios (Base case as including All emission sources (BC), All sources— Area sources (AM</span><span><span><span>A</span></span></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 All sources—Point sources (AMP), and All sources— Mobile sources (AMM). These files are used as input in photochemical modeling with the Comprehensive Air Quality Model with Extensions (CAMx) to simulate ozone formation. The data is analyzed for daily maximum ozone </span><span>concentrations and contribution of source categories at three air quality </span><span>monitoring locations (La Porte Sylvan beach-C556, Houston Texas avenue-C411, and Texas city in Galveston-C683) for a study period of June 1</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June 30, 2012.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point sources to ozone formation is dominated at all three locations, followed by mobile sources and area sources on high ozone days.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point sources are 27.51% ± </span><span>3.53%, 21.45% ± 7.36%, and 30.30% ± 9.36%;and mobile sources are 18.27%</span><span> ± 2.22%, 20.60% ± 6.89%, and 18.61% ± 7.43%;and area sources were 4.2% ± 1.65%, 5.21% ± 1.59%, and 3.72% ± 1.52% at C556, C411, and C683,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regulatory focus on controlling point and mobile source emissions for NAAQS attainment in the study region.</span></span></span></s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hropogenic Sources CAMX Model Sensitivity ozone precursors
下载PDF
Nitrogen Dioxide and Ozone Pollution in the Chicago Metropolitan Area
18
作者 Zixian Wang Jennifer L. Anthony +2 位作者 Larry E. Erickson Michael J. Higgins Gregory L. Newmark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20年第8期551-569,共19页
Ground-level ozone is a harmful air pollutant associated with several health issues. Ozone concentrations have exceeded the National Ambient Air Quality Standards (NAAQS) in the Chicago metropolitan area on hot summer... Ground-level ozone is a harmful air pollutant associated with several health issues. Ozone concentrations have exceeded the National Ambient Air Quality Standards (NAAQS) in the Chicago metropolitan area on hot summer days for many years because of nitrogen oxide and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 emissions. Annual fourth highest 8-hour ozone concentrations have been between 0.070 and 0.084 ppm at several monitoring sites in Cook county, during the 2016-2018 time period. The continuous measurement of nitrogen dioxide (NO<sub>2</sub>) and ozone (O<sub>3</sub>) was conducted in several communities in Chicago in 2017. The air pollution impacts the health of all who live in the area. The data were used to analyz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O<sub>3</sub> distribu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ambient concentrations of NO<sub>2</sub> from transportation emissions. Higher concentrations in NO<sub>2</sub> and O<sub>3</sub> occurred in succession in the daytime.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O<sub>3</sub> concentration was analyzed. The daily cycle of NO<sub>2</sub> concentration reaches a maximum in the late morning and has smaller nighttime concentrations. The daily cycle of ozone concentration reaches the maximum in the afternoon and also becomes smaller for nighttime concentrations. In addition, relationships were found between O<sub>3</sub> and NO<sub>2</sub>. Monthly variations of ozone and NO<sub>2</sub> are presented. Some options to reduce ozone pollution are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HEALTH Vehicle Emissions Daily Transient Cycles ozone precursors Photochemical Reactions
下载PDF
郑州市臭氧浓度特征及其与其他污染物的关系研究
19
作者 姚豫奇 《河南科技》 2022年第19期101-104,共4页
基于近年来逐日和逐小时的O_(3)、PM_(2.5)、CO和NO_(2)浓度数据对郑州市O_(3)浓度特征及其与PM_(2.5)、CO和NO_(2)浓度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郑州市O_(3)年平均浓度整体上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趋势,2021年O_(3)年平均浓度较... 基于近年来逐日和逐小时的O_(3)、PM_(2.5)、CO和NO_(2)浓度数据对郑州市O_(3)浓度特征及其与PM_(2.5)、CO和NO_(2)浓度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郑州市O_(3)年平均浓度整体上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趋势,2021年O_(3)年平均浓度较2014年升高54%,臭氧污染仍不容乐观;O_(3)浓度变化具有很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月变化特征,夏季O_(3)浓度最高,其次为春季,再是秋季,浓度最低的是冬季,O_(3)浓度从1月份开始逐渐升高,到春末夏初O_(3)浓度达到高值,最高在6月份,之后O_(3)浓度逐渐降低,到秋末冬初达到低值;O_(3)浓度日变化呈明显的倒“U”型分布,早上7时左右O_(3)浓度逐渐升高,到午后15时左右达到最高值,之后O_(3)浓度逐渐降低,到6时左右达到最低值;O_(3)浓度变化与PM_(2.5)、CO、NO_(2)浓度变化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且通过显著性水平α=0.01的相关性检验,PM_(2.5)的增加会加强消光作用,使O_(3)浓度降低,CO和NO_(2)属于O_(3)的前体物,夏季生成O_(3)的条件较有利,O_(3)前体物大量消耗,O_(3)浓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臭氧前体物 相关性
下载PDF
罐采样/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环境空气中57种臭氧前体物 被引量:21
20
作者 曹方方 张凤菊 +2 位作者 聂晓玲 李红莉 王艳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5-122,共8页
针对中国当前臭氧污染问题,建立了苏玛罐采样-低温浓缩/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环境空气中57种臭氧前体物的方法。样品经三级冷阱预浓缩仪富集、除干扰组分并进行冷聚焦后利用冷柱温分离,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笔者优化了阱的关键温度和时... 针对中国当前臭氧污染问题,建立了苏玛罐采样-低温浓缩/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环境空气中57种臭氧前体物的方法。样品经三级冷阱预浓缩仪富集、除干扰组分并进行冷聚焦后利用冷柱温分离,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笔者优化了阱的关键温度和时间参数,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进行方法性能实验,结果表明,57种目标化合物的方法检出限为0.03×10^-6~0.39×10^-6,高、中、低3组浓度水平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11%(n=6),空白加标回收率为80.1%~112%。方法成功应用于山东省17个采样城市环境空气样品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浓缩 气相色谱-质谱法 57种臭氧前体物 环境空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