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渝北-川东地区黄龙组古岩溶储层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0
1
作者 郑荣才 胡忠贵 +2 位作者 郑超 陈守春 戴荔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03-311,共9页
石炭系黄龙组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是渝北—川东地区最重要的天然气储集类型之一。依据岩溶岩的结构特征,将黄龙组岩溶岩系划分为弱溶蚀岩溶岩、中等溶蚀多孔状岩溶岩、强溶蚀角砾状岩溶岩和强溶蚀交代的次生灰质岩溶岩等4种岩溶岩类型,... 石炭系黄龙组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是渝北—川东地区最重要的天然气储集类型之一。依据岩溶岩的结构特征,将黄龙组岩溶岩系划分为弱溶蚀岩溶岩、中等溶蚀多孔状岩溶岩、强溶蚀角砾状岩溶岩和强溶蚀交代的次生灰质岩溶岩等4种岩溶岩类型,和淡水方解石与白云石两种胶结物类型。以基质岩为对比参照物,对各类岩溶岩和胶结物的碳、氧、锶稳定同位素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成因类型、溶蚀强度、结构和成分的岩溶岩与胶结物的碳、氧、锶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各异,其形成、演化和分布规律明显受古地理背景、流体性质、流体来源以及同位素分馏效应控制。依据岩溶岩系的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性,可总结出4个主要特征:(1)伴随岩溶强度加大,δ13C表现向低值方向弱偏移,而δ18O负偏移较强烈;(2)87Sr/86Sr比值出现由渗流-活跃潜流带的正偏移,至静滞潜流带转化为强烈负偏移的演化趋势;(3)对应古岩溶系碳、氧、锶稳定同位素演化,古岩溶储层的物性出现由差变好至重新变差的对应变化关系;(4)淡水白云石结晶沉淀过程中可能具有对87Sr有很强"捕获"能力的锶同位素正偏移分馏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渝北—川东地区 黄龙组 古岩溶储层 碳、氧、锶稳定同位素 地球化学 岩溶流体
下载PDF
阿姆河盆地卡洛夫-牛津阶碳酸盐岩阴极发光性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24
2
作者 郑荣才 赵灿 +3 位作者 刘合年 吴蕾 陈仁金 李凤杰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7-385,共9页
以岩石学特征分析为基础,阴极发光为手段,结合Fe-Mn-Sr微量元素和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综合研究了土库曼斯坦阿姆河盆地卡洛夫-牛津阶各类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特征,认为:(1)泥-微晶灰岩具备较弱的阴极发光性,与很低的Mn和较高的Fe含量有... 以岩石学特征分析为基础,阴极发光为手段,结合Fe-Mn-Sr微量元素和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综合研究了土库曼斯坦阿姆河盆地卡洛夫-牛津阶各类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特征,认为:(1)泥-微晶灰岩具备较弱的阴极发光性,与很低的Mn和较高的Fe含量有关,保存了原始海水信息;(2)各类生物碎屑发光性不尽相同,以腕足、厚壳蛤和有孔虫化石发光性最弱、对原始海水的信息保存最好;(3)原生孔隙发育的颗粒灰岩和生物礁灰岩中的胶结物阴极发光性显示出明显的多世代现象,分别保存了海水成岩环境、近地表-浅埋藏地层封存水成岩环境和中-深埋藏深循环温压水成岩环境的成岩流体信息;(4)白云质灰岩中的微-粉晶白云石发光性最弱,结合其偏负的δ18O和较高的Fe与Mn含量,表明白云石化机制与埋藏成岩作用密切相关;(5)按裂缝充填物的阴极发光性差异,可识别出3个与声发射试验结果相吻合的破裂期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极发光 微量元素 O同位素 成岩环境 卡洛夫-牛津阶 土库曼斯坦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典型天然灌丛和人工灌丛优势植物土壤水分利用策略 被引量:19
3
作者 吕婷 赵西宁 +1 位作者 高晓东 潘燕辉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5-185,共11页
细裂叶莲蒿(Artemisia gmelinii)是黄土高原农地退耕后长期存在的天然植物群落优势种。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灌丛是黄土高原防治水土流失的主要人工群落类型。研究它们的水分利用策略对评价气候暖干化趋势下黄土高原生态建... 细裂叶莲蒿(Artemisia gmelinii)是黄土高原农地退耕后长期存在的天然植物群落优势种。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灌丛是黄土高原防治水土流失的主要人工群落类型。研究它们的水分利用策略对评价气候暖干化趋势下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退耕7年的天然草地细裂叶莲蒿群落、退耕30年的天然草地细裂叶莲蒿群落和退耕30年的人工灌木林柠条锦鸡儿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氧稳定同位素比率(δ^(18)O)技术研究其对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利用的季节性变化,通过Mix SIR模型量化各土层土壤水分利用的贡献。结果表明:在δD-δ^(18)O分布图上,对黄土丘陵区降水样的氢稳定同位素比率(δD)和δ^(18)O回归分析得到当地的大气降水线,土壤水和植物水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在δD-δ^(18)O分布图上都位于当地大气降水线的右下方,表明研究区土壤水分中的同位素组成受强烈蒸发影响发生了富集作用。随着季节变化,退耕7年的天然草地细裂叶莲蒿和退耕30年的人工灌木林柠条锦鸡儿植物水分来源可在不同土层之间较为灵活地转换,当浅层(0–40cm)土壤水可利用时,植物主要利用40 cm以上的土壤水分;当浅层土壤干燥时,主要吸收40–80 cm土层土壤的水分。退耕30年天然草地中细裂叶莲蒿主要依赖于0–10 cm表层土壤的水分。这表明在未来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增大的情况下,退耕7年的天然草地细裂叶莲蒿和退耕30年的人工灌木林柠条锦鸡儿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而退耕30年的天然草地细裂叶莲蒿受干旱等极端天气影响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稳定同位素 水分来源 MIX SIR模型 细裂叶莲蒿 柠条锦鸡儿
原文传递
我国大气降水中δ^(18)O变化的多气象因子分析及分区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周慧 章新平 +5 位作者 姚天次 华明权 罗紫东 孙惠惠 饶志国 贺新光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242-2252,共11页
分析了我国29个GNIP站1961—2015年逐月降水中δ^(18)O与局地气象要素(近地面的气温、降水量和大气可降水量、外向长波辐射以及500 hPa高度的风速)和大尺度环流因子(Nino 4区海表温度距平及南方涛动指数)的关系,并基于层次聚类分析和逐... 分析了我国29个GNIP站1961—2015年逐月降水中δ^(18)O与局地气象要素(近地面的气温、降水量和大气可降水量、外向长波辐射以及500 hPa高度的风速)和大尺度环流因子(Nino 4区海表温度距平及南方涛动指数)的关系,并基于层次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讨论了我国降水中δ^(18)O的分区,计算了区内降水中δ^(18)O依各气象因子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站点降水中δ^(18)O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差异显著,是我国的一条重要的降水稳定同位素环境效应分界线.我国降水中δ^(18)O可以分为3个区域,即北部区(包括西北和东北地区)、中部过渡区(含华北及青藏地区)和南部区,其中北部区和中部过渡区的分界线大致与我国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吻合,中部过渡区与南部区大体与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相一致.不同地区控制降水中δ^(18)O的气象因子存在差异:北部区为温度,中部过渡区为温度、500 hPa高度风速以及外向长波辐射,南部区是500 hPa高度的风速.研究结果对于认识我国大气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空间分布的特征及其内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氧稳定同位素 聚类分析 分区 逐步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我国暖半年降水中δ18O与水汽输送 被引量:3
5
作者 周慧 章新平 +3 位作者 姚天次 罗紫东 华明权 孙惠惠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14-326,共13页
利用GNIP提供的我国32个站1961~2015年暖半年(4~9月)逐月降水中δ18O、NOAA提供的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实测的月降水量(P)数据,分析了各站点的P、降水中δ18O分别与我国暖半年4条水汽通道的水汽输送强度(Q)之间的相关... 利用GNIP提供的我国32个站1961~2015年暖半年(4~9月)逐月降水中δ18O、NOAA提供的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实测的月降水量(P)数据,分析了各站点的P、降水中δ18O分别与我国暖半年4条水汽通道的水汽输送强度(Q)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对6个代表站δ18O与其所在格点不同风向的水汽输送比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和比较。结果表明,与台站降水量相比,降水中δ18O可以更加明确地指示影响该站点的水汽通道和水汽输送的变化。δ18O与西南通道Q-具有显著相关性的站点数最多,达18个,占总站点数的56.3%,这些站点主要位于华北、长江沿线及其以南地区;受东南通道影响的站点集中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有5个站点的δ18O与西北通道Q的相关关系通过了0.05的信度检验;与南海通道Q密切相关的站点数最少,仅有4个。不同来向的水汽输送对站点降水中δ18O的影响差异显著,平均而言,西风水汽输送比例每增加1%,拉萨站δ18O值将增加0.22 ‰,增幅高于昆明站的0.10 ‰和武汉站的0.09 ‰。南风水汽输送比例每增加1%,武汉、拉萨站的δ18O值分别降低0.15 ‰和0.16 ‰,降幅均高于昆明站的0.09 ‰。天津和福州站降水中δ18O分别仅与南风、东风水汽输送比例的关系最为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0.57和-0.58。兰州站δ18O与经(纬)向的水汽输送比例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半年(4~9月) 降水 氧稳定同位素 水汽通道 水汽输送
原文传递
新、旧世界国家葡萄酒氧稳定同位素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张佩华 王立杉 +3 位作者 齐鹏宇 金刚 张昂 苏颖玥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92-202,共11页
氧稳定同位素是葡萄酒真实性检测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比值在自然因素(葡萄品种、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人为因素(栽培管理、酿酒工艺)影响下,在不同产地显示出不同时空分布特征。欧盟等旧世界国家已率先建立葡萄酒水中氧稳定同位素的测定... 氧稳定同位素是葡萄酒真实性检测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比值在自然因素(葡萄品种、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人为因素(栽培管理、酿酒工艺)影响下,在不同产地显示出不同时空分布特征。欧盟等旧世界国家已率先建立葡萄酒水中氧稳定同位素的测定方法及数据库,并将其应用于葡萄酒真实性检测中。然而,国内外在葡萄酒氧稳定同位素时空分布特征方面的研究较少,尚未形成统一数据平台,难以实现数据共享。本文总结了新世界(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智利等)和旧世界(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家葡萄酒中水的氧稳定同位素数据分布及鉴别应用,概述了影响该比值的因素,并阐述了目前存在问题和今后发展方向,目的在于明确氧稳定同位素比值在世界主要酿酒国家的分布特征,为我国建立葡萄酒氧同位素数据库及真伪鉴别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旧世界葡萄酒 氧稳定同位素 时空分布特征 真实属性 数据库
下载PDF
贵州纳朵洞洞穴滴水、现代沉积物δ^(18)O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毛庆亚 王建力 +1 位作者 王家录 李文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7-113,共7页
为了研究洞穴滴水及其对应的现代沉积物氧同位素的变化特征和对外界气候环境的指示意义,文章对贵州纳朵洞洞外大气降水、洞穴池水、6处滴水点及其对应的现代沉积物氧同位素进行了近2年的监测。结果显示纳朵洞外大气降水和洞穴池水δ^(1... 为了研究洞穴滴水及其对应的现代沉积物氧同位素的变化特征和对外界气候环境的指示意义,文章对贵州纳朵洞洞外大气降水、洞穴池水、6处滴水点及其对应的现代沉积物氧同位素进行了近2年的监测。结果显示纳朵洞外大气降水和洞穴池水δ^(18)O值均呈现旱季偏重,雨季偏轻的季节特征,基本能反映洞穴所在区域的气候变化。而滴水沉积物δ^(18)O值和滴水δ^(18)O值自身存在协调同步的季节特征,但二者δ^(18)O值与大气降水δ^(18)O值却呈现反向的季节变化,这可能是区域地形、岩溶表层带的调节和大气环流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降水 洞穴滴水 现代沉积物 Δ^18O 纳朵洞
下载PDF
End-Member Selection in Two-Component Isotope-Based Hydrograph Separation
8
作者 Samuel Bansah Jonathan Quaye-Ballard +2 位作者 Samuel Andam-Akorful Edward Bam Geophrey K. Anornu 《Open Journal of Modern Hydrology》 2019年第2期41-53,共13页
The science that underpins our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Isotope-Based Hydrograph separation (IHS) has gained grounds, over the last few decades,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streamflow sources. However, challenges s... The science that underpins our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Isotope-Based Hydrograph separation (IHS) has gained grounds, over the last few decades,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streamflow sources. However, challenges still exist in identifying appropriate tracers and the right combination of end-members for the IHS process. In a two-component IHS analysi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ual isotopes tracers, δ18O and (or) δ2H, is regarded as the simplest method. We undertook an IHS study within a nested system of eight Prairie watersheds located in South central Manitoba, Canada. The work evaluated about 17,000 results emanating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a combination of two potential tracers (δ18O and δ2H) and eight each of potential “old” and “new” water end-members in a two-component IHS process. The outcome showed occurrences of many mathematically possible but hydrologically unacceptable IH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was particularly predominant within relatively larger perennial sub-catchments of the watershed. It is also shown that inter-site sub-catchment isotopic end-member transferability is possible within watersheds of similar physio-hydr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We suggest that a careful evaluation of the physio-hydr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catchments be considered in IHS studies in addition to the recommended guidelines in the selection of tracers and end-memb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GRAPH Separation oxygen-18 DEUTERIUM stable isotopes End-Member Definitions Canadian PRAIRIES
下载PDF
西南地区晚二叠世氧、碳稳定同位素的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63
9
作者 邵龙义 窦建伟 张鹏飞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75-581,共7页
对西南地区的19个晚二叠世碳酸盐岩型煤系剖面进行了碳酸岩稳定同位素的测定,探讨了其“年代效应”的校正及古盐度与古温度计算问题。结果表明:在兴文、贵阳、金沙、南桐、重庆一线以西的地区,Z值<120,δ13C值明显低于此... 对西南地区的19个晚二叠世碳酸盐岩型煤系剖面进行了碳酸岩稳定同位素的测定,探讨了其“年代效应”的校正及古盐度与古温度计算问题。结果表明:在兴文、贵阳、金沙、南桐、重庆一线以西的地区,Z值<120,δ13C值明显低于此线以东的地区,但与Schopf给出的淡水石灰岩的δ13C范围相比偏高,说明为海陆过渡相沉积;而此线以东的地区Z值>120,δ18O、δ13C均说明为海相沉积,与以前的沉积环境研究结论一致。用校正后的δ18O计算出碳酸盐岩形成时的介质古温度为14.8-50.9℃,且大多在23-31℃,说明当时该区为温暖-炎热的气候,与古地磁资料显示的当时该区处于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的结论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二叠世 稳定同位素 古地理意义
下载PDF
新疆阿尔泰蒙库铁矿床的成矿流体及成矿作用 被引量:44
10
作者 杨富全 毛景文 +5 位作者 柴凤梅 刘锋 周刚 耿新霞 刘国仁 徐林刚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59-680,共22页
蒙库大型铁矿床赋存于上志留统—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中,容矿岩石为石榴子石矽卡岩、变粒岩、浅粒岩和大理岩。矿体总体顺层分布,空间上与矽卡岩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矽卡岩期石榴子石以发育玻璃质熔融包裹体、流体熔融... 蒙库大型铁矿床赋存于上志留统—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中,容矿岩石为石榴子石矽卡岩、变粒岩、浅粒岩和大理岩。矿体总体顺层分布,空间上与矽卡岩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矽卡岩期石榴子石以发育玻璃质熔融包裹体、流体熔融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为特征,晚期矽卡岩阶段矿物中发育液相包裹体,变质期矿物中主要发育液相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包裹体。矽卡岩期熔融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100℃,早期矽卡岩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于193~499℃,在450℃、350℃和230℃出现峰值。中期矽卡岩阶段均一温度变化于236~550℃,峰值为350℃。区域变质期均一温度介于132~513℃,在350℃、230℃和190℃出现峰值。流体包裹体的盐度w(NaCleq)介于1.23%~60.31%,流体密度变化于0.60~1.16g/cm3。石榴子石、石英和方解石的δ18OSMOW变化于0.2‰~8.4‰,δ18OH2O介于-5.1‰~5.33‰,δD为-127‰~-81‰,表明矽卡岩期成矿流体主要是岩浆水,混合少量大气降水;变质期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为混合变质水。方解石δ13CPDB变化于-6.1‰~-2.3‰,表明流体中碳来自深部或地幔。成矿时代为早泥盆世早期(略晚于404~400Ma),成矿作用与矽卡岩的退化变质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铁矿床 矽卡岩 流体包裹体 氢同位素 成矿作用 蒙库 阿尔泰
下载PDF
乌伦古湖介形组合及其壳体同位素记录的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 被引量:35
11
作者 蒋庆丰 沈吉 +1 位作者 刘兴起 张恩楼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82-391,共10页
选择位于西风区的乌伦古湖为研究对象,利用AMS14C测年手段,建立了乌伦古湖沉积岩芯全新世以来的时间序列。对湖泊沉积物中的介形类组合特征及其壳体氧碳同位素的综合分析表明,全新世以来乌伦古湖地区气候环境演变经历了3个阶段:9985~52... 选择位于西风区的乌伦古湖为研究对象,利用AMS14C测年手段,建立了乌伦古湖沉积岩芯全新世以来的时间序列。对湖泊沉积物中的介形类组合特征及其壳体氧碳同位素的综合分析表明,全新世以来乌伦古湖地区气候环境演变经历了3个阶段:9985~5250cal.aB.P.为剖面最湿润阶段,气候经历了温干-冷湿-暖湿的转变,湖水水位和湖面相应地经历了由浅变深、由小变大的变化,出现了高湖面特征;5250~1255cal.aB.P.为剖面最干燥阶段,气候由早期暖干向中后期暖湿转变,湖泊水位先下降后回升;1255cal.aB.P.以来先低温后升温,气候干燥,降水较少,湖水位降低。乌伦古湖介形虫记录的气候环境演化不但与孢粉资料记录相吻合,而且与周边区域环境变化记录一致,很好地响应了区域环境和全球气候突变事件,在百年尺度上主要遵循西风带模式,表现为冷湿暖干组合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伦古湖 介形组合 壳体同位素 全新世 气候环境变化
下载PDF
滇东南老君山南秧田钨矿床的成矿流体和成矿作用 被引量:33
12
作者 冯佳睿 毛景文 +1 位作者 裴荣富 李超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03-419,共17页
南秧田钨矿床位于滇东南老君山钨锡多金属成矿区。矿体形态简单,主要呈层状和似层状,在空间上与矽卡岩密切相关。该矿床的形成经历了矽卡岩期和石英硫化物期,前者可分为矽卡岩阶段和退化蚀变阶段,后者可分为石英硫化物阶段和方解石硫化... 南秧田钨矿床位于滇东南老君山钨锡多金属成矿区。矿体形态简单,主要呈层状和似层状,在空间上与矽卡岩密切相关。该矿床的形成经历了矽卡岩期和石英硫化物期,前者可分为矽卡岩阶段和退化蚀变阶段,后者可分为石英硫化物阶段和方解石硫化物阶段。白钨矿主要形成于退化蚀变阶段。文章对南秧田矽卡岩型钨矿床内不同成矿阶段的石榴子石、绿帘石、石英、萤石和方解石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特征、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内的流体包裹体主要有3种类型:富液相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流体包裹体的气相成分以H2O、CH4和N2为主,含少量CO2,液相成分以H2O为主。矽卡岩期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260~420℃,盐度w(NaCleq)为6.45%~53.26%,流体密度为0.83~1.15 g/cm3。石英硫化物期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主要集中于160~300℃,w(NaCleq)为4%~8%,流体密度为0.67~0.96 g/cm3,与矽卡岩期相比,温度、盐度和密度明显降低。石榴子石、石英和方解石的δ18OSMOW值为3.78‰~16.23‰,δ18OH2O值为4.52‰~10.28‰,δD值为-83‰^-59‰,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是岩浆水。黄铁矿的δ34S值为4.2‰~8.1‰,反映出深部岩浆硫的来源特征。南秧田钨矿床的成矿时代为晚三叠世,其形成可能与印支期岩浆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钨矿床 矽卡岩 流体包裹体 氢、氧、硫同位素 成矿作用 南秧田 滇东南
下载PDF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雷家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环境 被引量:30
13
作者 单俊峰 黄双泉 李理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11,151,共5页
以碳氧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锶钕同位素分析测试手段为基础,综合分析了雷家沙四上亚段白云岩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认为该区沉积水体咸度不高,为半咸水。锶来源主要受陆源硅铝质岩控制,并受房身泡组火山岩的蚀变影响。δCe具... 以碳氧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锶钕同位素分析测试手段为基础,综合分析了雷家沙四上亚段白云岩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认为该区沉积水体咸度不高,为半咸水。锶来源主要受陆源硅铝质岩控制,并受房身泡组火山岩的蚀变影响。δCe具有弱—中度正异常的总体特征,-α含量与Sm含量比值与Ce异常相关性差,碳氧稳定同位素相关性好,14个样本姥植比的平均值为0.38。结果表明沉积作用发生在偏碱性条件的强还原性封闭湖盆环境中。该认识对该区致密油的勘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碳氧稳定同位素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锶同位素 雷家白云岩
下载PDF
重庆芙蓉洞洞穴沉积物δ^13C、δ^18O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27
14
作者 李廷勇 李红春 +6 位作者 李俊云 袁道先 王建力 叶明阳 唐亮亮 沈川洲 叶成礼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12-720,共9页
利用重庆芙蓉洞内各种新老沉积物的δ^(13)C、δ^(18)O以及对洞穴内的滴水、池水和洞外泉水的长期观测结果,发现芙蓉洞内的次生沉积物中氧同位素变化整体一致,处于稳定温度下(16℃)的平衡分馏状态。而且洞内滴水和池水的氧同位素也相当... 利用重庆芙蓉洞内各种新老沉积物的δ^(13)C、δ^(18)O以及对洞穴内的滴水、池水和洞外泉水的长期观测结果,发现芙蓉洞内的次生沉积物中氧同位素变化整体一致,处于稳定温度下(16℃)的平衡分馏状态。而且洞内滴水和池水的氧同位素也相当一致,反映了外界大气降水中氧同位素的年平均状态。芙蓉洞内各种沉积物中碳同位素变化范围很大,从0‰~-11‰均有分布。由于芙蓉洞内各种滴水以及池水中溶解无机碳(DIC)的δ^(13)C变化约在-8‰~-11‰,显著偏轻于部分洞穴沉积物中的δ^(13)C。通过研究从洞穴滴水到形成次生化学沉积物这个过程中的可能影响洞穴沉积物中碳同位素变化的因素,例如:洞穴温度、滴水高度和速率、CO_2脱气、生物作用、矿物同质异相转换等,同时参考芙蓉洞内连续生长达37 ka的FR5石笋的碳同位素记录,发现以上可能的影响因素都不能完全解释芙蓉洞内次生沉积物中碳同位素的异常偏重现象。虽然芙蓉洞内广泛存在文石与方解石共存的次生沉积物,但是综合分析表明这些沉积物的氧同位素处于平衡分馏状态,可以用来进行古气候研究。不过在利用石笋碳同位素解释古环境变化时需要慎重,特别是在讨论由文石或文石—方解石混合构成的次生沉积物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芙蓉洞 洞穴沉积物 氧碳稳定同位素 平衡分馏
下载PDF
南小河沟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稳定同位素和水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26
15
作者 郭亚文 田富强 +2 位作者 胡宏昌 刘亚平 赵思晗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82-690,共9页
南小河沟流域为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本文分析了该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和水化学特征,揭示了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大气降水的δD和δ18O值呈现春夏高,秋冬低的季节变化特征.水库水的δD和δ18O值的季... 南小河沟流域为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本文分析了该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和水化学特征,揭示了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大气降水的δD和δ18O值呈现春夏高,秋冬低的季节变化特征.水库水的δD和δ18O值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呈现夏秋高、冬春低的特征.地下水的δD和δ18O值季节性变化规律相对不显著.流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Na·Mg-HCO3型.地表水和地下水电导率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均呈现冬季高、夏季低的特点.当地大气降水和深层地下水可能是南小河沟流域内地表水(水库水、沟道水)和泉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流域内的常流泉可能主要由深层地下水补给,而季节泉,例如,董庄沟和杨家沟的源头泉则可能是由深层地下水和当地大气降水共同补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稳定同位素 水化学 电导率 地表水和地下水 黄土高原沟壑区
原文传递
表生和内生钙华的气候环境指代意义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6
作者 刘再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2229-2239,共11页
钙华分为表生和内生两大类:表生钙华主要起因于水中土壤成因CO2的脱气作用,而内生钙华起因于水中热成因CO2的脱气作用.作为两大类钙华的表生和内生钙华因CO2来源和分压不同,它们的形成机理及其指代的气候环境意义也可能完全不同.本文综... 钙华分为表生和内生两大类:表生钙华主要起因于水中土壤成因CO2的脱气作用,而内生钙华起因于水中热成因CO2的脱气作用.作为两大类钙华的表生和内生钙华因CO2来源和分压不同,它们的形成机理及其指代的气候环境意义也可能完全不同.本文综述了表生和内生钙华的形成机理及对气候环境指代意义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钙华沉积速率和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等气候环境代用指标的水动力控制、表面控制和CO2慢速转换控制的深入揭示,并对这些指标变化与气候(温度、降水)、人类活动(如土地利用)和地震的关系进行定性或定量重建是未来研究的重点.这些突破将为利用钙华记录高分辨率辨析我国季风气候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规律和可能的机制提供新的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生钙华 内生钙华 沉积速率 碳氧同位素组成 温度 降水 地震 土地利用
原文传递
陕北黄土区深剖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21
17
作者 姬王佳 黄亚楠 +1 位作者 李冰冰 李志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143-4149,共7页
研究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水分稳定同位素组成有助于理解土壤水分运动过程,且可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本研究采集陕北黄土区4种土地利用方式(农地、草地、沙柳和杨树)下>15 m深的土样,测定土壤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探究... 研究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水分稳定同位素组成有助于理解土壤水分运动过程,且可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本研究采集陕北黄土区4种土地利用方式(农地、草地、沙柳和杨树)下>15 m深的土样,测定土壤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探究土壤水分运动机制并分析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具有显著差异.农地、草地、沙柳地和杨树地土壤水δD分别在-81.1‰^-60.1‰、-91.2‰^-61.0‰、-87.4‰^-63.6‰和-73.5‰^-62.2‰,δ18O分别在-11.2‰^-7.6‰、-12.6‰^-8.2‰、-11.5‰^-8.1‰和-9.9‰^-7.7‰.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垂直分布均呈波动变化:浅层(活跃层,0~3 m)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变化剧烈,δD值分别在-80.2‰^-61.8‰、-75.9‰^-65.5‰、-76.0‰^-63.6‰和-73.5‰^-62.2‰;中层(3~12 m)农地和草地氢氧稳定同位素剖面呈抛物线型,而沙柳地和杨树地相对稳定;但深层(12 m以下)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值基本稳定,δD值分别在-80.8‰^-71.5‰、-83.0‰^-67.5‰、-87.4‰^-76.0‰和-67.5‰^-64.3‰.4个样地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值在浅层和深层土壤均无明显差异,而在中层差异较大.土壤水分主要来自降水.活塞流可能是土壤水分运动的主导方式.不同样地土壤水可能接受不同强度降水的补给,农地和草地也可被强度小的降水事件补给,而沙柳地和杨树地可能主要接受夏秋季暴雨补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区 土地利用变化 氢氧稳定同位素 土壤水分运动
原文传递
四川黄龙沟天然水中的深源CO_2与大规模的钙华沉积 被引量:18
18
作者 刘再华 K Yoshimura +2 位作者 Y Inokura M Noto 曹云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0,共10页
在有大规模钙华沉积的四川黄龙沟中,使用化学成分数据以及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对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区钙华沉积的地表溪流水质基本上受到两种水混合的制约,即断层泉水和山区的融雪(冰)水。泉水中含有高浓度的经由断... 在有大规模钙华沉积的四川黄龙沟中,使用化学成分数据以及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对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区钙华沉积的地表溪流水质基本上受到两种水混合的制约,即断层泉水和山区的融雪(冰)水。泉水中含有高浓度的经由断层提供的CO2,结果高浓度的溶解CO2使得其溶解的碳酸盐岩比普通的岩溶泉溶解的碳酸盐岩高得多,同时也导致硅酸盐岩的溶解。黄龙沟中上游的泉水相对于方解石接近于平衡。溶解无机碳(DIC)的浓度和它们的δ13C值是大约由c=0.02mol·L1δ13C=-3‰的CO2(aq)与含有δ13C=+3‰的碳酸盐岩在封闭系统条件下反应的结果。估计这些CO2中约有70%来自上地幔。所有泉水的水化学数据均落在高岭石稳定域内,但对Na长石和Ca长石具有侵蚀性。由于这些长石矿物的溶解速率太慢,所以水中的化学成分远离长石稳定域。地表溪流的DIC种类之间达到同位素平衡,在不同观测点发现的δ13CDIC变化主要是由于从水中释放出的CO2的程度不同引起的。水样的δ18O值与其采集点的海拔高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研究区的地表溪流的氧同位素组成受到蒸发的制约。在流经钙华沉积物的地表溪流中白天和夜晚的水化学及pH的日变化表明生物作用促进了碳酸盐的沉积,尽管作用不显著。据估计研究区碳酸钙的日沉积速率是4778kg·km2,即约1mm·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华沉积 CO2 黄龙 规模 四川 天然水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深源 碳酸盐岩 δ^13C值 氧同位素组成 溶解无机碳 同位素平衡 研究区 成分数据 硅酸盐岩 封闭系统 化学数据 溶解速率 长石矿物 化学成分 线性关系 海拔高度 生物作用
下载PDF
基于较大降水事件的人工固沙植被区植物水分来源分析 被引量:20
19
作者 王艳莉 刘立超 +3 位作者 高艳红 李刚 赵杰才 谢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53-1060,共8页
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生长最主要的限制因子.为了探究较大降水事件后两种常见人工固沙植物柠条与油蒿的水分来源差异,分析降水、土壤水、地下水和植物茎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并采用直接对比法和多元线性混合模型对植物水分来... 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生长最主要的限制因子.为了探究较大降水事件后两种常见人工固沙植物柠条与油蒿的水分来源差异,分析降水、土壤水、地下水和植物茎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并采用直接对比法和多元线性混合模型对植物水分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沙坡头地区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7.83δ^(18)O+5.64(R2=0.91).降水δ^(18)O值的变化范围较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生长季前期与后期δ^(18)O值相对较高,生长旺盛期δ^(18)O处于较低水平.浅层土壤水δ^(18)O值变化范围较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水δ^(18)O值变幅减小且呈减小趋势.在降水后第一天,柠条和油蒿分别对40~80与20~60 cm土层土壤水利用比例较高,利用比率分别为56.1%和56.4%.降水一周后,柠条与油蒿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对浅层土壤水的利用比例.柠条和油蒿对0~40和0~20 cm土层土壤水分利用率分别增加了12.5%和10%.表明在较大降水事件后,柠条和油蒿会通过调整水分利用策略来积极适应干旱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事件 人工固沙植被区 氢氧稳定同位素 土壤水分 水分来源
原文传递
荥巩矿区岩溶地下水系统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20
20
作者 张群利 郭会荣 +1 位作者 吴孔军 韩国童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共7页
本文在分析荥巩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重点对岩溶地下水系统的水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岩溶水水化学类型自补给区到排泄区,从单一的HCO3型向复杂的HCO3.SO4型和SO4.HCO3型转变,TDS和Sr2+/Ca2+值均增加。地下水氢氧稳定同位素... 本文在分析荥巩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重点对岩溶地下水系统的水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岩溶水水化学类型自补给区到排泄区,从单一的HCO3型向复杂的HCO3.SO4型和SO4.HCO3型转变,TDS和Sr2+/Ca2+值均增加。地下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本区岩溶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根据同位素计算的补给高程推断岩溶水补给范围和划分的流动系统与地面调查结果及水化学研究成果一致:矿区处于区域流动系统排泄带,中寒武统张夏组—中奥陶统灰岩在矿区南部出露的范围接受降水补给,以侧向径流的方式进入矿区充水含水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特征 氢氧稳定同位素 岩溶水流动系统 荥巩矿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