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肠癌根治术后FOLFOX或XELOX化疗的Ⅱ、Ⅲ期老年患者无复发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9
1
作者 张帆 罗庆锋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年第8期853-856,共4页
目的分析结肠癌根治术后奥沙利铂+氟尿嘧啶/亚叶酸钙(FOLFOX4)或奥沙利铂+卡培他滨(XELOX)化疗的Ⅱ、Ⅲ期老年患者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305例行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的Ⅱ、Ⅲ期老年(年... 目的分析结肠癌根治术后奥沙利铂+氟尿嘧啶/亚叶酸钙(FOLFOX4)或奥沙利铂+卡培他滨(XELOX)化疗的Ⅱ、Ⅲ期老年患者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305例行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的Ⅱ、Ⅲ期老年(年龄超过60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4例患者单纯接受手术治疗为A组,201例患者术后给予FOLFOX或XELOX进行辅助化疗为B组。通过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差异,并通过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预后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Ⅱ期患者中,A、B组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但Ⅲ期患者中,B组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较A组均显著升高(均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发现,伴有脉管瘤栓、TNM分期、术前癌抗原(CA)19-9水平升高及术后未接受化疗是老年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结肠癌根治术后接受辅助化疗对Ⅱ期老年患者预后效果的改善作用并不明显,但可明显延长Ⅲ期老年患者的生存时间,伴有脉管瘤栓、TNM分期、术前CA19-9水平升高及术后未巩固治疗均会影响老年患者术后生存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根治术 无复发生存率 总生存率 辅助化疗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新辅助化疗在宫颈癌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7
2
作者 宋红林 黄清华 李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1471-1475,共5页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在宫颈癌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以170例宫颈癌病例(Ⅰb~Ⅳ期)为新辅助化疗试验组,同期同条件未经新辅助化疗的160例病例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其治疗方法将研究病例分为6组,两两配对:NS组(新辅助化疗+手术)...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在宫颈癌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以170例宫颈癌病例(Ⅰb~Ⅳ期)为新辅助化疗试验组,同期同条件未经新辅助化疗的160例病例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其治疗方法将研究病例分为6组,两两配对:NS组(新辅助化疗+手术)与S组(单纯手术);NSR组(新辅助化疗+手术+放疗)与SR组(单纯手术+放疗);NR组(新辅助化疗+放疗)与R组(单纯放疗);进行配对组间比较。结果:新辅助化疗的总有效率为70%。NS组的1、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87%、81%和81%;对照S组的为97%、93%和93%(P均>0.05);两组生存曲线无显著性差异(P=0.685)。NSR组的1、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3%和93%;对照SR组的为100%、100%和92%(P均>0.05);两组生存曲线无显著性差异(P=0.351)。NR组的1、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76%、45%和36%;对照R组的为81%、54%和37%(P均>0.05);两组生存曲线无显著性差异(P=0.723)。各组新辅助化疗的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患者均可耐受。结论:在宫颈癌治疗中,新辅助化疗虽然不能显著提高宫颈癌患者的生存率,但仍是一种安全的、有较好近期疗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新辅助化疗 生存率
下载PDF
巴塞罗那分期B期肝功能Child-PughA级肝细胞癌患者手术与经肝动脉化疗栓塞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18
3
作者 吴飞翔 张涌泉 +8 位作者 向邦德 马良 杨宏志 丛风云 叶甲舟 刘星 赵荫农 黎乐群 叶海洪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3-28,共6页
目的 比较巴塞罗那肝癌分期(Barcelona Clinical Liver Cancer staging system,BCLC)B期肝细胞癌患者采用肝切除术与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目的 比较巴塞罗那肝癌分期(Barcelona Clinical Liver Cancer staging system,BCLC)B期肝细胞癌患者采用肝切除术与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民族医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443例巴塞罗那肝癌分期B期、肝功能Child-Pugh A级肝细胞癌患者的总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结果 443例患者中,肝切除术组(n=274)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0%、46%、37%和73%、52%、37%,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1.9个月和32.6个月;TACE组(n=169)治疗后1、3、5年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38%、15%、12%和44%、25%、16%,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4.3个月和13.4个月.肝切除术组的总生存率与无复发生存率均高于TACE组(P<0.0001).在单个肿瘤亚组,肝切除术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1%、50%、38%,中位生存期为32.6个月;TACE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1%、22%、15%,中位生存期为14.8个月.肝切除术组的总生存率高于TACE组(P<0.0001).在多个肿瘤亚组,肝切除术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8%、38%、30%,中位生存期为28.1个月;TACE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6%、10%、0%,中位生存期为11.5个月,肝切除术组的总生存率高于TACE组(P<0.0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单个肿瘤直径>10 cm、多个肿瘤、白蛋白≥35 g/L、凝血酶原时间>13 s、甲胎蛋白>400 ng/ml、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以及肝硬化等是影响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单个肿瘤直径>10 cm、多个肿瘤、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为影响肝切除术及TACE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肝切除术较TACE可更有效地预防肝癌的复发(P<0.001).结论 肝切除术较TACE治疗更能提高巴塞罗那肝癌分期B期、Child-Pugh A级肝细胞癌患者的总生存率与无复发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肝切除术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 总生存率 无复发生存率
原文传递
肺叶切除术与肺楔形切除术治疗Ⅰb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7
4
作者 刘继东 杨燕 刘莹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3-257,共5页
目的:探讨肺叶切除、肺楔形切除两种手术方式治疗Ⅰb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130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肺叶切除组与肺楔形切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差异。结果:与肺楔形切除组... 目的:探讨肺叶切除、肺楔形切除两种手术方式治疗Ⅰb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130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肺叶切除组与肺楔形切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差异。结果:与肺楔形切除组相比,肺叶切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胸管引流时间明显更长,失血量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类型、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肺叶切除组、肺楔形切除组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6.9%(70/91)、82.1%(32/39),复发率分别为32.9%(30/91)、38.5%(15/3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分级、病理类型、T分期、胸膜侵犯是影响患者5年生存率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非腺癌类型、存在胸膜侵犯、病理分级越低、T分期越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就越低。病理分级、病理类型、T分期是影响患者复发率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非腺癌类型、病理分级越低、T分期越高,患者的复发率越高。结论:对Ⅰb期老年NSCLC患者,肺楔形切除可在保留更多肺组织的基础上取得与肺叶切除相似的远期生存率及复发控制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肺叶切除 肺楔形切除 总体生存率
下载PDF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加量调强放疗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徐裕金 刘冠 +11 位作者 王准 郑晓 王跃珍 封巍 赖霄晶 周霞 白雪 马红莲 张娜 王谨 胡晓 陈明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6-150,共5页
目的 分析采用同步加量调强放疗(SIB-IMRT)技术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胸部放疗科行SIB-IMRT治疗的局部晚期NSCLC 78例,其中,ⅢA期45例,ⅢB期33例.处方剂量为PTV 5... 目的 分析采用同步加量调强放疗(SIB-IMRT)技术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胸部放疗科行SIB-IMRT治疗的局部晚期NSCLC 78例,其中,ⅢA期45例,ⅢB期33例.处方剂量为PTV 50.4 ~64.0 Gy/28 ~33次,单次剂量为1.8~2.1 Gy;IGTV为60.0 ~ 74.3 Gy/28 ~ 33次,单次剂量为2.0~2.5 Gy.主要观察指标为总有效率(ORR)、局部控制率(LCR)、总生存率(OS)、无疾病进展生存率(PFS)及3级及以上食管和肺损伤.结果 78例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根治性放疗,IGTV剂量≥60 Gy.67例(85.9%)患者接受以顺铂或卡铂为基础的第三代细胞毒药物两药联合方案化疗,其中17例(21.8%)为同步放化疗,50例(64.1%)为序贯放化疗.全组ORR为69.2%,其中CR 11例(14.1%),PR 43例(55.1%),SD 22例(28.2%),PD 2例(2.6%).截至2012年10月,失访6例,随访率92.3%.72例可随访患者中已死亡50例,22例存活.1、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8.4%、54.7%、28.6%,中位PFS为15.3个月(2.3 ~46.8个月),中位OS为27.3个月(5.8 ~49.3个月).1、2、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0.7%、27.6%、21.1%;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5%、56.6%、30.3%.在同步放化疗与非同步放化疗亚组中,中位OS分别为32.8个月和24.1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4.7%、73.7%、47.3%和83.0%、50.5%、23.9%(x2=3.946,P<0.05).全组共发生急性放射性食管损伤59例(75.6%),治疗相关性肺损伤(TRP)21例(26.9%),其中3级及以上放射性食管损伤19例(24.4%),3级及以上放射性肺损伤9例(11.5%).随访1年后,2例(2.6%)出现晚期3级肺损伤,食管无3级及以上晚期不良反应.结论 SIB-IMRT照射技术治疗局部晚期NSCLC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同步加量调强放疗 总生存率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预后营养指数对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及短期生存率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刘燕燕 张明军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2年第2期230-235,共6页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对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及3年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9月收治的10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和白蛋白数值计算患者的PNI值,应用ROC曲线计算Yo u n d ...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对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及3年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9月收治的10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和白蛋白数值计算患者的PNI值,应用ROC曲线计算Yo u n d e n指数,进一步计算出PNI的最佳临界值。计算出全部患者PNI的均值,根据PNI均值将患者分为高PNI组和低PNI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总体生存率(OS)的差异。分别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Co 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PNI和术后并发症、远期生存率的关系。结果PNI的最佳临界值为46。PNI均值为45.6,高PNI组患者为69例,低PNI组患者为3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χ^(2)=4.049,P=0.044)、BMI(χ^(2)=4.381,P=0.036)、淋巴结转移(χ^(2)=5.110,P=0.024)、浆膜浸润(χ^(2)=20.856,P<0.001)以及术后并发症(χ^(2)=5.384,P=0.020)方面有显著差异。两组患者OS有显著差异(χ^(2)=15.232,P<0.001)。非条件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NI<46(OR=2.256,P<0.001)和浆膜侵犯(OR=2.038,P<0.001)是术后并发症出现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多变量分析中,显示年龄≥60岁(HR=2.963,P=0.012)、PNI<46(HR=10.430,P<0.001)、出现淋巴结转移(HR=3.600,P=0.025)、发生术后并发症(HR=4.056,P=0.039)是总体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影响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和生存率的因素较多,PNI不仅可以用来评估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增加风险,还可预测术后的短期生存率,应纳入胃癌患者的常规评估并加强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后营养指数 胃癌 手术 并发症 总体生存率
下载PDF
卡瑞利珠单抗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赖奉庭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15期2269-2272,共4页
目的探讨卡瑞利珠单抗在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24例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12例。对照组采用仑伐替尼治疗,观察组使用卡瑞利珠单抗治疗,1个月治疗后评估患... 目的探讨卡瑞利珠单抗在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24例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12例。对照组采用仑伐替尼治疗,观察组使用卡瑞利珠单抗治疗,1个月治疗后评估患者效果,并完成3个月随访,比较2组近期疗效率、肿瘤标志物水平、毒副反应发生率及总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近期总有效率58%(7/12)高于对照组33%(4/12)(P<0.05);2组治疗后1个月肿瘤标志物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肿瘤标志物水平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CA)199、组织多肽抗原(TPA)、癌胚抗原(CE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用药期间肾毒性、心脏毒性及神经毒性发生率、疗程后1、2个月生存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疗程后3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卡瑞利珠单抗用于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中能获得较高的近期疗效率,可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未增加毒副反应发生率,能提高患者总生存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瑞利珠单抗 晚期原发性肝癌 近期疗效 肿瘤标志物 毒副反应 总生存率
下载PDF
原发肿瘤部位对不同期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陆丹 余兆惠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85-191,共7页
目的探讨原发肿瘤部位对不同期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420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根据结直肠癌肿瘤的具体部位... 目的探讨原发肿瘤部位对不同期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420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根据结直肠癌肿瘤的具体部位将患者分为直肠组(n=220)、左半结肠组(n=105)和右半结肠组(n=95)。比较不同组别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方面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Cox回归分析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危险性因素,并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应用log-rank法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 3组患者在年龄、BMI、吸烟史、嗜酒史、家族史、脉管瘤栓、N分期、肿瘤直径、神经侵犯和癌结节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病理学类型、术前肠梗阻、TNM分期、T分期和M分期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病理学类型、术前肠梗阻、TNM分期、T分期、M分期、原发肿瘤部位、神经侵犯和癌结节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性因素(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原发肿瘤部位和神经侵犯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性因素(P<0.05)。直肠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80.45%(177/220),左半结肠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67.62%(71/105),右半结肠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68.42%(65/95)。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结果显示,3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左半结肠癌及右半结肠癌患者。对于根治性切除术后不同分期结直肠癌患者,原发肿瘤部位可预测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预后 原发肿瘤部位 总生存率
原文传递
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分析:附358例报告 被引量:12
9
作者 徐珍 彭芝兰 +1 位作者 曾俐琴 罗喜平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2期37-41,共5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E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0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科收治,并经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确诊为EC的358例患者的完整临床病历资料。其初治为系统分期手术,并进行盆...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E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0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科收治,并经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确诊为EC的358例患者的完整临床病历资料。其初治为系统分期手术,并进行盆腔及腹主动脉旁各组淋巴结计数。对本组EC患者进行临床病理特点分析,并进行随访,对EC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本组358例EC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2岁(20~78岁)。对本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其中位生存期为18个月(7~43个月),3年总体生存(OS)率为90.1%(323/358)。本组盆腔淋巴结病理学检查结果呈阳性和呈阴性患者的3年OS率分别为76.2%(16/21),97.3%(327/33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423,P<0.01)。子宫内膜样癌和非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3年OS率分别为:96.2%(306/318)与95.0%(38/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8)。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不同患者的3年OS率分别为:Ⅰ期为97.1%(304/313),而Ⅱ期为91.7%(11/12);Ⅲ期为85.2%(23/27)。本组患者随访期内EC的相关复发率为3.9%(14/358),死亡率为3.1%(11/358),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5.9%(21/357)。对导致21例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GO分期[OR=4.169,95%CI(2.693~6.454),P=0.000],肿瘤体积(肿瘤直径>2cm)[OR=7.175,95%CI(2.590~19.876),P=0.000],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OR=6.277,95%CI(2.410~16.348),P=0.000],宫体肌层浸润深度[OR=3.598,95%CI(1.651~7.841),P=0.001]和宫旁浸润[OR=9.382,95%CI(3.349~26.284),P=0.000]是导致EC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对以上单因素logical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盆腔淋巴转移有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总体生存率 淋巴结 盆腔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术前和术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变化预测结直肠癌病人预后的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何立香 周宇 +3 位作者 王美清 于伟玲 张玮芳 孙乐妹 《安徽医药》 CAS 2021年第1期84-88,共5页
目的探讨术前和术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变化(ΔNLR)对结直肠癌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行手术切除治疗的结直肠癌病人120例作为... 目的探讨术前和术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变化(ΔNLR)对结直肠癌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行手术切除治疗的结直肠癌病人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选定ΔNLR最佳分界值,将病人分为ΔNLR≤0.038组(n=36)和ΔNLR>0.038组(n=84)。ΔNLR与结直肠癌病人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χ2检验,影响结直肠癌病人总生存率(OS)和无病生存率(DFS)的单因素、多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存曲线绘制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采用Log-Rank法。结果ΔNLR≤0.038组病人中性别、年龄、吸烟史、嗜酒史、卡氏评分、原发肿瘤位置与ΔNLR>0.038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ΔNLR≤0.038组病人中腹腔镜手术41.67%、辅助治疗36.11%、癌胚抗原>5μg/L 30.56%、TNM分期Ⅲ~Ⅳ期16.67%、中高分化22.22%低于ΔNLR>0.038组腹腔镜手术71.43%、辅助治疗59.52%、癌胚抗原>5μg/L占64.29%、TNM分期Ⅲ~Ⅳ期57.14%、中高分化5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显示,癌胚抗原、TNM分期、分化程度、ΔNLR是影响结直肠癌病人OS、DFS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显示,ΔNLR是影响结直肠癌病人OS的危险因素(P<0.05),癌胚抗原、ΔNLR是影响结直肠癌病人DFS的危险因素(均P<0.05)。ΔNLR≤0.038组病人5年OS、DFS分别为88.89%和81.26%,高于ΔNLR>0.038组病人的58.33%、5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ΔNLR可作为预测结直肠癌病人预后的重要指标,ΔNLR高者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结直肠肿瘤 总生存率 无病生存率 预后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300例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患者预后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颖 宋朝阳 +1 位作者 李玉华 陆志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79-1985,共7页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因恶性血液病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300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单倍体相合HSCT和HLA-全相合HSCT患者的...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因恶性血液病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300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单倍体相合HSCT和HLA-全相合HSCT患者的造血重建、无病生存(DFS)率和总体生存(OS)率,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单倍体相合HSCT与HLA-全相合HSCT相比较,造血干细胞植入率、GVHD的发生率、移植后复发率、无病生存(DFS)率无显著差别,但血小板植入时间延长、复发相关死亡率高、总体生存(OS)率低。单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未缓解、高危、发生Ⅲ、Ⅳ度aGVHD是影响移植后患者OS的危险因素(P<0.05);移植时超过40岁、非亲缘供者是影响单倍体相合HSCT OS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未缓解、发生Ⅲ、Ⅳ度aGVHD是影响HLA-全相合HSCT OS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风险(RRs)分别是4.4(95%CI,1.5-13.4),9.3(95%CI,2.3-37.0),11.0(95%CI,3.2-37.3)(P<0.05);非亲缘供者、高危、Ⅳ度aGVHD是影响单倍体相合HSCT OS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风险(RRs)分别是7.4(95%CI,2.3-23.1),2.4(95%CI,1.3-4.5),4.1(95%CI,1.6-10.5)(P<0.05)。结论: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整体疗效上HLA-全相合HSCT优于单倍体相合HSCT;单倍体相合HSCT选择亲缘供者优于非亲缘供者,单倍体相合HSCT须要更多的血小板输注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HLA全相合、单倍体相合) 恶性血液病 预后 无病生存率 总体生存率
下载PDF
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36例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唐威 王松咪 +4 位作者 王雅琴 张艾 刘爱国 张柳清 胡群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6-199,共4页
目的了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2006方案治疗复发ALL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初诊ALL,并接受ALL2006方案治疗的308例患儿,回... 目的了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2006方案治疗复发ALL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初诊ALL,并接受ALL2006方案治疗的308例患儿,回顾性分析其中36例复发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收集患儿初诊时间,年龄,性别,初诊时的免疫分型,初诊时白细胞计数,临床评估的危险度,初诊时染色体,初诊时融合基因(29种融合基因包括MLL重排,BCR/ABL,E2A/PBX1,TEL/AML1),复发时间,复发部位,是否获得第2次缓解(CR2),随访时间,随访截止日生存状态。结果ALL2006方案治疗后,复发率为11.7%(36/308例);复发患儿3年总体生存(OS)率为(38.0±9.0)%。复发时间以很早期为主,占75.0%(27/36例),而早期和晚期复发分别占16.7%(16/36例)和8.3%(3/36例)。复发部位以单纯骨髓复发为主占66.7%(24/36例),髓外及髓内合并髓外复发均占16.7%(6/36例)。很早期复发者3年OS率为(16.4±8.0)%,早期复发者3年预期OS率为(80.0±18.0)%(P=0.002)。高危复发患儿3年预期OS率为(21.0±11.0)%,中危和低危3年预期OS率分别为(51.9±16.0)%和(64.3±21.0)%(P=0.119)。结论用ALL2006方案治疗后,复发时间以很早期为主,复发部位以单独骨髓复发为主。很早期复发是影响患儿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复发 预后 总体生存率 儿童
原文传递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3
作者 曹琳琳 丁凯阳 +6 位作者 宋浩 吴国林 胡茂贵 范丹丹 周晨阳 王翠翠 封媛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1993-1998,共6页
背景:针对淋巴瘤的治疗方案包括化学治疗、局部放射治疗、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细胞免疫治疗等。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能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预后,被推荐为复发难治性和(或)高侵袭性淋巴瘤的一线治疗方案。目... 背景:针对淋巴瘤的治疗方案包括化学治疗、局部放射治疗、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细胞免疫治疗等。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能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预后,被推荐为复发难治性和(或)高侵袭性淋巴瘤的一线治疗方案。目的:分析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预后因素等,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血液科移植病房,行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74例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的疗效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与结论:①随访截至于2020-05-15,确诊至移植中位时间为8(3-8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7(2-59)个月;②所有患者移植后均获得造血重建,粒细胞植入中位时间为+10(+8至+17)d,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为+12(+9至+22)d;③移植后无进展生存60例,复发13例,复发患者中死亡11例,1例于移植后11个月因肺部感染死亡;④4例移植前为进展期患者均于移植后7个月内因原发病进展死亡;⑤74例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2年总生存率为78.5%,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5.8%;移植前国际预后指数≤2分及>2分患者移植后2年总生存分别为93.9%,66.4%(P=0.003),2年无进展生存分别为85.6%,65.5%(P=0.017);⑥移植前有骨髓侵犯及无骨髓侵犯患者移植后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5.5%,91.9%(P=0.001);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3.1%,88.7%(P<0.001);⑦临床分期Ⅰ、Ⅱ期患者2年总生存率优于临床分期Ⅲ、Ⅳ期患者(100%vs.82.5%,P=0.026);一线巩固治疗患者2年无进展生存率优于挽救治疗组(84%vs.48.9%,P=0.01);患者年龄、移植前缓解程度对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影响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⑧结果表明,大剂量化疗联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淋巴瘤 疗效 影响因素 无进展生存率 总生存率
下载PDF
DNA错配修复蛋白缺失与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9
14
作者 覃军 王耀明 +1 位作者 郑广才 马鑫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607-610,614,共5页
目的探讨DNA错配修复蛋白(MMR)缺失与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94例结肠癌患者手术标本的MMR表达,回顾性分析其表达对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生存率的影响。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目的探讨DNA错配修复蛋白(MMR)缺失与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94例结肠癌患者手术标本的MMR表达,回顾性分析其表达对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生存率的影响。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部位、分化程度和分期是影响MMR表达状态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单因素结果显示,年龄、分化程度、T和N分期是影响患者复发转移率、总体生存率的危险因素;仅有N分期是影响患者复发转移率的独立性危险因素;仅有肿瘤分化程度、N分期和MMR缺失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率的独立性危险因素。220例DNA错配修复缺陷蛋白完整(pMMR)患者中,69例出现复发转移(31.4%),48例死亡(21.8%);74例DNA错配修复蛋白缺失(dMMR)患者中,13例出现复发转移(17.6%),9例死亡(12.2%)。两组患者的无病生存率(P=0.034)、总体生存率(P=0.04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肿瘤部位、分化程度和分期与MMR表达状态密切相关;MMR表达缺失患者预后明显较差,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一个潜在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错配修复蛋白 结肠癌 无病生存率 总体生存率
下载PDF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重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随访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窦艳华 赵锦 +3 位作者 张力 王雪鹰 苑红 苑春慧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93-898,共6页
目的评价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NC)移植治疗糖尿病重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安全性和长期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61例糖尿病重症下肢ASO患者,... 目的评价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NC)移植治疗糖尿病重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安全性和长期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61例糖尿病重症下肢ASO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9例采用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32例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行自体BM-MNC移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Fontatine分期以及动脉硬化风险指标血糖、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CHO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患者死亡及截肢情况,以死亡或截肢作为随访终点,检查并比较治疗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动脉硬化风险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36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发生恶性肿瘤,对照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为82.76%(24/29)、OS时间为(32.31±9.08)个月、总保肢生存(amputation-free survival,AFS)率为37.50%(9/24)、AFS时间为(21.28±13.35)个月,治疗组分别为78.13%(25/32)、(32.47±6.96)个月、68.00%(17/25)、(28.38±9.4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逐年分析显示,除治疗后1年对照组AFS时间明显短于治疗组(t=2.806,P=0.007)外,两组治疗后1、2、3年的OS率、OS时间、AFS率、AFS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49例存活患者(对照组24例、治疗组25例)获得有效随访,血糖、TG、CHOL、LDL-C、HbA1c、SBP、DBP两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以及治疗前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BM-MNC移植结合内科药物治疗糖尿病重症下肢ASO可显著提高患者3年AFS率,延长3年A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 糖尿病 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生存率 总保肢生存率
原文传递
高危早期宫颈癌术后放疗联合不同化疗方案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海荣 朱卫国 +8 位作者 秦珊珊 郭佳妮 王海东 李涛 陶光州 吉福志 周锡垒 韩济华 于长华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0-54,共5页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加顺铂(TP)方案联合同步放疗较顺铂单药联合同步放疗能否提高具有高危因素早期宫颈癌术后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方法285例符合入组条件的具有高危因素的早期(Ib和Ⅱa期)宫颈癌术后患者,信封法随机分为顺...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加顺铂(TP)方案联合同步放疗较顺铂单药联合同步放疗能否提高具有高危因素早期宫颈癌术后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方法285例符合入组条件的具有高危因素的早期(Ib和Ⅱa期)宫颈癌术后患者,信封法随机分为顺铂联合放疗组(C—R组)和TP方案联合放疗组(TP-R组)。外照射剂量46~54Gy,外照射结束后补腔内放疗12—24Gy。C—R组化疗方案采用顺铂单药(30mg/m^2),TP-R组化疗方案采用多西他赛25mg/m^2,顺铂25mg/m^2,放疗期间2组均每周给药1次,共5个周期。结果C—R组140例,TP—R组145例。C.R组与TP—R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4.3%和82.8%(P〉0.05),TP-R组死亡风险比(HR)为0.65(95%CI:0.39~1.09)。2组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9.3%和79.3%(P〉0.05),TP—R组死亡风险比(/-IR)为0.64(95%CI:0.40~1.03)。C—R组与TP—R组2组复发率相似(C—R组27例,TP—R组18例,P〉0.05);TP—R组3级以上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C—R组(X。=6.88,P〈0.05)。结论多西他赛加顺铂联合放疗较顺铂单药联合放疗未能进一步提高具有高危因素早期宫颈癌术后患者的总生存率,有提高无复发生存率的趋势;联合方案明显增加了3级以上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早期宫颈癌 术后联合放化疗 总生存率 无复发生存率
原文传递
基于术前血清学指标AFP和GGT的标准在预测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术后长期生存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严成 陈新国 +11 位作者 金海龙 矫宁 邱爽 吴凤东 李威 朱晓丹 邹卫龙 朱雄伟 杨洋 路宾 沈中阳 张庆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8-256,共9页
目的分析术前血清学指标对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移植术后长期生存和肿瘤复发的预测作用,探索其对扩大米兰标准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69例HCC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最佳截取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 目的分析术前血清学指标对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移植术后长期生存和肿瘤复发的预测作用,探索其对扩大米兰标准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69例HCC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最佳截取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HCC患者肝移植术后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分析术前血清肝酶与肿瘤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比较甲胎蛋白(AFP)联合γ-谷氨酰转移酶(GGT)以及不同肝移植标准对HCC患者肝移植术后生存和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超米兰标准、肿瘤直径之和(TTD)>8 cm、AFP>200 ng/mL和GGT>84 U/L是影响HCC患者肝移植术后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GGT水平与TTD,肿瘤数量,静脉侵犯,微卫星病变,包膜侵犯,肿瘤、淋巴结、转移(TNM)分期,Child-Pugh评分,超米兰标准均存在相关性(均为P<0.05)。将米兰标准、TTD与血清肝酶指标(AFP和GGT)结合,提出Milan-AFP-GGT-TTD(M-AGT)标准。符合M-AGT标准者(其中111例超米兰标准)术后5年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均高于符合杭州标准者(均为P<0.05),与符合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标准者的术后5年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术前血清学指标AFP和GGT可有效预测HCC患者肝移植术后长期生存和肿瘤复发,建立基于血清学指标的M-AGT标准有助于补充米兰标准,且简单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米兰标准 杭州标准 γ-谷氨酰转移酶(GGT) 甲胎蛋白(AFP) 肿瘤直径之和(TTD) 总生存率 无复发生存率
下载PDF
肝癌切除术中氩气刀处理残肝断面对术后肿瘤局部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沈裕厚 谢振斌 +4 位作者 岳爱民 魏齐栋 尹宏达 黄亮 严以群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25-529,共5页
目的肝癌术后复发和转移是制约肝癌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肝癌术后复发转移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旨在探讨肝癌手术中应用氩气刀处理残肝断面对患者术后肿瘤局部复发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29例第... 目的肝癌术后复发和转移是制约肝癌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肝癌术后复发转移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旨在探讨肝癌手术中应用氩气刀处理残肝断面对患者术后肿瘤局部复发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29例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10-01-01-2013-01-31不能根治性切除肝癌手术患者,分氩气刀组和传统电刀组,对两组患者术后肿瘤局部复发时间和总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氩气刀组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和2年复发率分别为24.3%、37.8%、69.3%、82.1%和90.8%,传统电刀组分别为30.8%、58.3%、78.4%、89.1%和96.7%,两组中位复发时间分别为(6±1.7)和(4±1.3)个月。传统电刀组局部复发率明显高于氩气刀组,复发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05,P=0.001。氩气刀组患者术后6个月、1年、2年和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1.6%、60.4%、23.3%和10.1%,传统电刀组分别为80.1%、45.8%、12.5%和7.1%,两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6±5.2)和(10±6.5)个月,氩气刀组总生存率明显高于传统电刀组,中位生存期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46,P=0.003。结论肝癌术中应用氩气刀处理残肝断面可杀灭创面残留肿瘤细胞,减少肿瘤复发,在降低术后肿瘤局部复发率、提高患者总生存率以及延长生存时间等方面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肝切除术 氩气刀 局部复发 总生存率
原文传递
基于生物信息学构建胰腺癌患者预后相关miRNA预测模型及其应用价值 被引量:8
19
作者 顾江宁 罗海峰 +8 位作者 王晨琦 宁振 杜渐 马驰 陈云龙 崔士猛 林志坤 刘一平 谭广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21-430,共10页
目的探讨基于生物信息学构建胰腺癌患者预后相关微小RNA(miRNA)预测模型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肿瘤基因图谱计划(TCGA)数据库(https://cancergenome.nih.gov/)自建库起至2017年9月171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 目的探讨基于生物信息学构建胰腺癌患者预后相关微小RNA(miRNA)预测模型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肿瘤基因图谱计划(TCGA)数据库(https://cancergenome.nih.gov/)自建库起至2017年9月171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93例,女78例;中位年龄为65岁,年龄范围为35~88岁。171例患者中,64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171例患者采用随机抽样法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123例和测试集48例。训练集用于构建预测模型,测试集用于验证预测模型效能。从GEO基因公共表达数据库中下载包含9对胰腺癌及对应癌旁组织的miRNA测序数据的数据集GSE41372,从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差异表达的miRNA中筛选出候选差异表达miRNA,基于训练集患者信息,进行LASSO-COX回归分析,从候选差异表达miRNA中筛选出与生存相关miRNA,将其拟合成一个相对精简的预后相关miRNA模型。分别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对构建的预后相关miRNA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验证,以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准确性,以一致性指数(C-index值)评价模型效能。观察指标:(1)患者生存情况。(2)差异表达miRNA筛选结果。(3)预后相关miRNA模型的构建。(4)预后相关miRNA模型的验证。(5)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比较。(6)影响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7)预后相关miRNA模型与第8版TNM分期预测效能的比较。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分析采用秩和检验。采用计数资料相关性分析,挖掘预后相关miRNA模型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采用COX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判断相关性,结果以风险比及95%可信区间表示,风险比<1时,证明该因素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总体生存率 微小RNA LASSO回归模型 受试者工作曲线 TNM分期
原文传递
双介入治疗延长肝癌患者的总生存期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凌 史芳 +3 位作者 冯龙 吴建兵 郭武华 蒋为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64-766,共3页
目的:探讨双介入治疗对延长肝癌患者总生存期的作用。方法:对36例肝癌患者(治疗组)在经皮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后再经皮穿刺门静脉置管时辰化疗,并与36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甲胎蛋白值及肝癌瘤体大小的变... 目的:探讨双介入治疗对延长肝癌患者总生存期的作用。方法:对36例肝癌患者(治疗组)在经皮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后再经皮穿刺门静脉置管时辰化疗,并与36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甲胎蛋白值及肝癌瘤体大小的变化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52.78%、38.01%、30.09%和30.09% vs 33.33%、19.12%、11.17%和11.17%;中位生存期为14.00个月 vs 10.33个月,两组的总生存期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门静脉置管时辰化疗联合TACE双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的近期疗效并无明显差异,但可以明显延长肝癌患者的总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双介入 总生存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