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唐律“不应得为”罪新探
被引量:
6
1
作者
徐燕斌
《兰州学刊》
CSSCI
2008年第12期111-114,共4页
"不应得为"罪历来颇受唐律研究者的关注,文章从唐代的法律文本层面和司法实践两个方面对该罪进行综合考察,并对目前学界的两个基本观点:1."不应得为"罪主要是用来惩治违反封建价值观念的行为;2."不应得为"...
"不应得为"罪历来颇受唐律研究者的关注,文章从唐代的法律文本层面和司法实践两个方面对该罪进行综合考察,并对目前学界的两个基本观点:1."不应得为"罪主要是用来惩治违反封建价值观念的行为;2."不应得为"罪打开擅断滥刑的闸门——提出了质疑,认为该罪名的设立是为了弥补律文的不足,使得唐律的逻辑体系更加完备,其在唐代的司法实践中也并未导致法官擅断局面的出现,因此笔者认为以往研究中对该罪名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应得为
唐律
罪刑法定主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一个判例看中国古代的“不应得为”罪
被引量:
3
2
作者
甘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56-59,共4页
"不应得为"罪是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罪名,尤其在唐代更是趋于成熟。文章试图从《龙筋凤髓判》中的一个关于"不应言而上言罪"的典型判例出发,考查中国古代"不应得为"罪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在此基...
"不应得为"罪是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罪名,尤其在唐代更是趋于成熟。文章试图从《龙筋凤髓判》中的一个关于"不应言而上言罪"的典型判例出发,考查中国古代"不应得为"罪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批判作为封建司法制度专横产物的"罪刑擅断主义",从而确认"罪刑法定之原则"在中国法制建设史上的重大作用,进而对这一原则提出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应言而上言
不应得为
罪刑撞断主义
罪刑法定原则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唐律》“不应得为”条
被引量:
4
3
作者
岳纯之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4期103-108,共6页
"不应得为"条是《唐律》为惩治"杂犯轻罪"、弥补成文法规不足而在《杂律》篇中专门设立的一个概括性条款。从各种记载来看,这种条款早在汉朝就已经存在,唐朝应是继承自前朝。"不应得为"条的适用须具备两...
"不应得为"条是《唐律》为惩治"杂犯轻罪"、弥补成文法规不足而在《杂律》篇中专门设立的一个概括性条款。从各种记载来看,这种条款早在汉朝就已经存在,唐朝应是继承自前朝。"不应得为"条的适用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律令无条,一是理不可为。律令无条是指对某种行为律、令、格、式均无规定,同时也无法适用"举轻以明重"的入罪方法。理不可为则是指按照法律的精神不应该做。"不应得为"条规定了笞四十和杖八十两种轻重不同的刑度,但这两种刑度仅是量刑的两个基本刑罚标准,执法者可以酌情据理适当下调。在确定不应得为刑罚的轻重时,一个负责任的执法者应该会有所参照,这个基本的参照物就是法律或刑法。"不应得为"条扩大了《唐律》的打击范围,使一些在统治者看来不当却没有具体法律规定的行为也有可能受到刑事制裁,但对这一作用不宜过分夸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律》
不应得为
《唐律疏议》
轻微犯罪
法规
概括性条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应得为”条背后的礼法共识——论中国古代法律文本中的泛论条款
4
作者
靳匡宇
丁净玉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78-86,共9页
作为一项呈现强烈人治色彩的条文,"不应得为"条在强烈批评之中存在了两千年之久。在发生学上,法学世界观的孕育、法律群体的共同意识,变动不居的社会实践以及对制定法功能的警惕,支撑着"不应得为"条款的制度实践。...
作为一项呈现强烈人治色彩的条文,"不应得为"条在强烈批评之中存在了两千年之久。在发生学上,法学世界观的孕育、法律群体的共同意识,变动不居的社会实践以及对制定法功能的警惕,支撑着"不应得为"条款的制度实践。在注重权利保护的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在法律丛林之中,规制无处不在,然而人们却开始期待一种"无需法律的秩序",根源在于法的创制者缺少必要的共识塑造。在法律不确定性凸显的当下,司法越发倾向于策略性和治理性,部分法律适用的开放性在实质上并不亚于传统的"不应得为"条款,归正其法治走向,通过对话和解释寻求最低共识愈加显得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应得为
非正式制度
礼法共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唐律“不应得为”罪新探
被引量:
6
1
作者
徐燕斌
机构
云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出处
《兰州学刊》
CSSCI
2008年第12期111-114,共4页
文摘
"不应得为"罪历来颇受唐律研究者的关注,文章从唐代的法律文本层面和司法实践两个方面对该罪进行综合考察,并对目前学界的两个基本观点:1."不应得为"罪主要是用来惩治违反封建价值观念的行为;2."不应得为"罪打开擅断滥刑的闸门——提出了质疑,认为该罪名的设立是为了弥补律文的不足,使得唐律的逻辑体系更加完备,其在唐代的司法实践中也并未导致法官擅断局面的出现,因此笔者认为以往研究中对该罪名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关键词
不应得为
唐律
罪刑法定主义
Keywords
ought
not
To
Do
Tang's
Law
nullum
crimen
sine
lege
分类号
D911.02 [政治法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一个判例看中国古代的“不应得为”罪
被引量:
3
2
作者
甘露
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
出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56-59,共4页
文摘
"不应得为"罪是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罪名,尤其在唐代更是趋于成熟。文章试图从《龙筋凤髓判》中的一个关于"不应言而上言罪"的典型判例出发,考查中国古代"不应得为"罪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批判作为封建司法制度专横产物的"罪刑擅断主义",从而确认"罪刑法定之原则"在中国法制建设史上的重大作用,进而对这一原则提出反思。
关键词
不应言而上言
不应得为
罪刑撞断主义
罪刑法定原则
Keywords
ought
not
To
Say
ought
not
To
Do
judge-centered
system
legal
principle
of
crimes
分类号
D929 [政治法律—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唐律》“不应得为”条
被引量:
4
3
作者
岳纯之
机构
南开大学法学院
出处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4期103-108,共6页
基金
天津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唐代刑法问题研究"(项目编号:TJFX15-014)
文摘
"不应得为"条是《唐律》为惩治"杂犯轻罪"、弥补成文法规不足而在《杂律》篇中专门设立的一个概括性条款。从各种记载来看,这种条款早在汉朝就已经存在,唐朝应是继承自前朝。"不应得为"条的适用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律令无条,一是理不可为。律令无条是指对某种行为律、令、格、式均无规定,同时也无法适用"举轻以明重"的入罪方法。理不可为则是指按照法律的精神不应该做。"不应得为"条规定了笞四十和杖八十两种轻重不同的刑度,但这两种刑度仅是量刑的两个基本刑罚标准,执法者可以酌情据理适当下调。在确定不应得为刑罚的轻重时,一个负责任的执法者应该会有所参照,这个基本的参照物就是法律或刑法。"不应得为"条扩大了《唐律》的打击范围,使一些在统治者看来不当却没有具体法律规定的行为也有可能受到刑事制裁,但对这一作用不宜过分夸大。
关键词
《唐律》
不应得为
《唐律疏议》
轻微犯罪
法规
概括性条款
Keywords
The
Tang
Criminal
Code
'doing
what
ought
not
to
be
done'
statute
Commentaries
on
the
Criminal
Laws
of
Tang
Dynasty
minor
crime
regulations
general
terms
分类号
D929 [政治法律—法学]
K242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应得为”条背后的礼法共识——论中国古代法律文本中的泛论条款
4
作者
靳匡宇
丁净玉
机构
华东政法大学
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
出处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78-86,共9页
文摘
作为一项呈现强烈人治色彩的条文,"不应得为"条在强烈批评之中存在了两千年之久。在发生学上,法学世界观的孕育、法律群体的共同意识,变动不居的社会实践以及对制定法功能的警惕,支撑着"不应得为"条款的制度实践。在注重权利保护的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在法律丛林之中,规制无处不在,然而人们却开始期待一种"无需法律的秩序",根源在于法的创制者缺少必要的共识塑造。在法律不确定性凸显的当下,司法越发倾向于策略性和治理性,部分法律适用的开放性在实质上并不亚于传统的"不应得为"条款,归正其法治走向,通过对话和解释寻求最低共识愈加显得必要。
关键词
不应得为
非正式制度
礼法共识
Keywords
Doing
what
ought
not
to
be
done
Informal
institution
Ritual
law
consensus
分类号
D911.02 [政治法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唐律“不应得为”罪新探
徐燕斌
《兰州学刊》
CSSCI
2008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从一个判例看中国古代的“不应得为”罪
甘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唐律》“不应得为”条
岳纯之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不应得为”条背后的礼法共识——论中国古代法律文本中的泛论条款
靳匡宇
丁净玉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